戈尔巴乔夫改革

合集下载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时间:1985年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3、改革内容:(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改革的后果:(1)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

(2)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

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能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斥和清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

因此,是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于整个党或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

同时“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俄国政治家:戈尔巴乔夫人物简介

俄国政治家:戈尔巴乔夫人物简介

04
戈尔巴乔夫的卸任与晚年生活
戈尔巴乔夫的卸任过程与原因
卸任过程
• 1991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
• 1992年成立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
• 2000年辞去基金会主席职务,退出政治舞台
卸任原因
•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 政治和经济改革导致国内外压力增大,戈尔巴乔夫难以应对
• 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 推行企业自主经营,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戈尔巴乔夫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影响
国际政治角色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与对话
• 促成中导条约的签署,减少核武器扩散的风险
• 促进东欧剧变,推动冷战结束
国际政治影响
•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对苏联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对政治有浓厚兴趣
• 1955年毕业后进入苏联共产党机关工作
• 家庭气氛融洽,对子女教育重视
•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早期职业生涯与政治觉醒
早期职业生涯
• 1955年毕业后进入苏联共产党机关工作
• 先在共青团中央工作,后调至中央委员会
• 1978年成为中央委员会的成员
• 冷战结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后果
改革影响
•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对苏联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苏联分裂
• 冷战结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后果
• 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
• 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 政治动荡,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 党内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反对和抵制,使戈尔巴乔夫失去政治支持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书记,引领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政治改革被视为瓦解苏联的导火索,为接下来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面临的严重问题,然而,这些改革不仅未能实现其初衷,反而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本文将探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景1. 乌克兰危机1986年,乌克兰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发了环境和人类灾难,这次事故对乌克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满情绪。

同时,乌克兰还受到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威胁了苏联统一,还加剧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2. 经济困境苏联经济面临着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供应不足等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导致经济决策缺乏灵活性和效率,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 塞雷布里亚采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引入塞雷布里亚采用,即“新思维”。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和透明的态度,接受国内外的建议和意见,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

2. 开放表达自由戈尔巴乔夫推动新闻媒体自由化,并鼓励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一措施在短时间内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参与度,使整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果和问题1. 国内腐败问题尽管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腐败措施,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情况,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2. 民族独立运动戈尔巴乔夫对公民表达自由的鼓励,也激发了苏联各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之后,迅速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国家。

四、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失败及苏联的瓦解1. 经济崩溃此时,苏联已丧失其集权制度下的约束力。

解体浪潮迅速扩散,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意识形态和民族问题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统与改革者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统与改革者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统与改革者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苏联最后一任总统任期内,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为苏联的历史进程和全球格局的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个人背景、政治观点、改革理念以及对苏联的影响等方面,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析。

一、个人背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31年出生在苏联斯大林格勒(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他接受了专业的农业学习,主攻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

通过在农村工作和研究农业问题,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二、政治观点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出身的政治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政治观点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和矛盾,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他主张通过逐步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发展。

同时,他也主张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增强人民的民主参与权利,减少官僚主义的弊端。

三、改革理念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实施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外交政策改革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改革方面,他提出了“卢布转换”和“市场化改革”的理念,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放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

这些改革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俄罗斯市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改革方面,他推动了以《关于多党制问题的谈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开放。

通过允许其他政党参与选举和执政,他试图打破传统的单一党制,增加政治多样性和民主参与。

然而,这些政治改革进展较慢,未能完全实现他的预期目标。

在外交政策改革方面,他主张通过“新外交政策”来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军备削减和外交接触,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四、对苏联的影响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内部和国际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济改革为苏联的市场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长期没有克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2.内容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3.结果: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趋势加强。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例题1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后把经济和政治作为改革重点,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D。

例题2他领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1.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 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

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答案】D【解析】“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D。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担任苏联总书记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首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旨在实现苏联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他推动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组织自由的扩大,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取消了对政党的垄断,鼓励多党制度的发展,并开展选举活动。

此外,他还推动了苏联议会的改革,增加了议会的权力和独立性,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决策机构。

其次,戈尔巴乔夫实行了经济开放的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

他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允许私人财产的存在。

他还试图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改革措施的不成熟和执行的不力,苏联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实现明显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混乱和不稳定。

最后,戈尔巴乔夫还进行了对外政策的变革,试图改善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他主张减少军备竞赛,降低军事开支,缓和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他通过签署削减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了“全球共同安全”的概念,呼吁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尽管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赞誉,但苏联的内部问题和
经济困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尽管他的改革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内外部的复杂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也成为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失败之处。

然而,他的改革思想仍然对苏联及其后续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我将从改革的必要性、失败的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

首先改革必要性即到底需不需要改革?回答是, 需要改革, 尤其是经济改革。

在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国内外都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国内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及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不及十年前的一半,政治上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名。

民族问题上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十月革命之后, 斯大林的自治化计划使苏联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大俄罗斯主义, 再加上历届苏联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 使得民族问题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积聚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积极推进改革,但是改革未能按照所设想的样子实现,反而成为历史。

改革的悲剧结局是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任何历史现象的终极原因都应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去寻找,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激化原因的考察,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现在看来,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矛盾之所以如此激化,并导致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

经济改革的启动与重心的转移半途而废:联盟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调整不辨主次:对商品经济给民族过程带来的消极作用缺乏清醒认识顾此失彼:这些错误方略使得苏联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问题全面爆发,民族问题民主化、公开化和多元化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民族分离倾向急剧增强,苏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受到巨大挑战。

最终导致了联盟解体这一历史性悲剧。

第二新思维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但只是抽象地、片面地谈论,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苏联的现实。

第三过分依赖西方的援助, 放弃了独立自主。

为了缓和冷战所带来的国际压力, 处理改革所产生的国内困窘局面, 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思想, 试图运用他所倡导的国际政治新思维来换取西方大国的支持。

戈尔巴乔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首先进行经济制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苏联出现了全面危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与此同时,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观后感

戈尔巴乔夫改革观后感

戈尔巴乔夫改革观后感提起戈尔巴乔夫改革,这可真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啊!想当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当时的种种困境,决心要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但通过后来的学习和了解,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他试图打破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

这就好比是要给一辆一直沿着固定轨道行驶的火车换个新的轨道和动力系统。

他提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一改革的实施过程却充满了曲折。

就拿那些国有企业来说吧,突然间要自己面对市场的竞争,要自己做决策,很多企业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有些企业习惯了按计划生产,一下子要去预测市场需求,结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

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倡“公开性”和“民主化”,这下子,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各种思潮和声音一下子涌了出来,原本稳定的政治局面变得动荡不安。

人们开始对过去的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对苏联的体制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原本统一的思想开始分裂,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崛起,争权夺利。

在外交方面,戈尔巴乔夫试图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减少军备竞赛的压力。

这本来是个不错的想法,可问题是,苏联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西方国家趁机对苏联进行渗透和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对那段时期的详细描述。

书中提到了一个普通的苏联工人家庭,他们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安稳。

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差,父亲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母亲为了节省开支,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孩子们原本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可看到家庭的困境,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这个家庭的遭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改革的影响是如此直接地落在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再看看当时的社会舆论,人们对改革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

有人满怀希望,认为改革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有人则忧心忡忡,担心改革会让生活变得更糟糕;还有人干脆对改革持怀疑态度,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政治游戏。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1.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和“民主化”的口号,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推动苏联社会的现代化。

他取消了一党制,允许
多党制和选举制度的实行,同时取消了政治犯的定罪和流放制度,实行了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2.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珍宝计划”,试
图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他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
了市场经济体制,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市场竞争的实行,同时推行了外
向型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

3.文化改革: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文化
改革来推动苏联社会的现代化。

他取消了对文化的限制和审查,允许自由
思想和创作,同时推行了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文
化和艺术。

4.国际关系改革: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国际关系改革来推动苏
联的现代化。

他取消了对东欧国家的干涉和控制,推行了和平共处和国际
合作的政策,同时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试图通过改革来推动苏联社会的
现代化和发展。

然而,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下台。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直接结果。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和苏联领导集团对此负有直接的责任,而这一时期苏联政治领域改革方面的错误又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迅即提出了改革的任务。

此前苏联已进行几次”,均属改良性质,丧失了改革的时机,进入80年代苏联的确面临进行“改革深刻改革的迫切需要。

此次苏共如能认真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经过努力,不是没有可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克服体制上的种种弊端,缓解各种矛盾,使形势好转起来。

然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在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压力下,不断退却,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触发了全面的混乱和危机,导致共产党丧失对国家的领导权,造成社会主义联盟国家的解体。

第一节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的严重错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苏共思想理论长期僵化,固守教条;党内党外发扬民主不够,对社会思想统得过死,人们缺乏政治积极性,社会缺乏活力。

在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的重要时刻,解放思想,摆脱错误的、过时的教条的束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扬民主、活跃思想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都应从改革的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改革大局,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昌盛为标准。

在此,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工作担负着指导改革、动员人民投身改革事业的艰巨任务。

正是在这一重要的领域,苏共及其领导人开始时便出现了一些错误苗头,以后错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使苏共葬身于自己所发动的解放思想的政治运动中。

可以说,苏联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是其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前提和前奏。

一、改革指导思想:从“创新”到混乱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改革指导思想的错误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16告别雅尔塔

16告别雅尔塔

(冷战 两极格局)
目前
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正在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中国、日本、俄罗斯、欧盟)
第14页,共14页。
冷战结束;
两极格局瓦解;
雅尔塔体系崩溃。
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
第10页,共14页。

五、东欧国家剧变
原因: 1、经济发展缓慢(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戈尔巴乔夫的松绑
第11页,共14页。
六、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的启示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4、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经济上:
加速发展战略
苏联食品短缺, 人们排长队购买食 品。
第3页,共14页。
➢政治上:
直接导致
苏联解体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界混乱
“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苏共领导地位及中央政府的 控制力被弱化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和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第4页,共14页。
戈尔巴乔夫改 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7页,共14页。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直接原因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4、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
第8页,共14页。
和平演变
• 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在 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 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形成过程(1)工业化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过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到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一大批企业;1928年到1932年,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到1937年,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到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⑤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

误区警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2)农业集体化(考试不做要求,略)。

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3.内容(1)经济体制①特点: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③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长远看,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体制①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影响: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体制①特点:高度集中。

②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用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控制学术文化领域。

③影响: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4.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这些改革对苏联的未来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

他试图通过推行
“新思维”政策来改革苏联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他提出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多党制”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打破原有的官僚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为苏联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他提出了“珍宝
法案”,试图通过减少军费开支,提高生产效率来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还试图推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试图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戈尔巴乔夫在社会改革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他试图推行“全面发展”的政策,提倡人们要有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权利,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还试图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福利。

这些社会改革措施为苏联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带来了新的变革,为苏联的未来走向开辟了新的道路。

虽然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它对苏联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3)政体改革一一一民主集中制向三权分立转变。 (4)政党制度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政党制度的改革就是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这是戈推行政治多元化的 必然结果,其实质在于取消苏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推行多党制是戈“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的主要意图之 一。尽管戈在开始声称反对搞多党制,但随着他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推行,苏社会 上的非正式组织日益增多,具有反对派性质的政党、团体也相继出现。他们越来越明确地提出多党制要求, 并采取各种方式向苏共施加压力。这时戈来了个顺水推舟,顺乎“民意”地把多党制引入苏联政治制度。 (5)国家体制的改革。国家体制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质是由单一制的国 家体制向主权国家联盟过渡。这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以及整个上层建 筑“根本改造”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戈尔巴乔夫国家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在条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联系形 式的联邦制,即苏维埃联邦的“多样化统一”,而不是原先的、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制的“单一模式”。各 加盟共和国“为了共同目标自愿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联邦”;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可以“自由选择”自己 的生活方式、共和国体制和国旗、国徽:而且有权按宪法程序“自决直至退出苏联”。 戈尔巴乔夫的国家体制改革是在民族独立浪潮不可遏制、联盟业己解体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无可奈 何的措施,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许多改革措施遭到了地方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的坚决抵制,还 没有来得及实施苏联就彻底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其基本线索是:先改造思想,随后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然后在此基础 上彻底改造经济基础,实现“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和“改变制度”的目的。这样一条改革道路,是戈 尔巴乔夫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革命性的改革”,依次递进的路向,颇类似于无 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方向却截然相反。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意义)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经济:苏联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依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取得的高增长率,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政治: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名。

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贻误了发展和改革时机,国内问题堆积如山;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是苏共提倡“革新了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动因;各种改革均未得到人民的认可: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族际危机:沙皇俄国是靠侵略扩张起家的,这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国际危机: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国际处境十分孤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事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1981年里根上台后,一改原先美国的收缩战略,处处以强硬态度回击苏联的扩张,并且宣称进行“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高潮。

而此时内外交困的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和理论革新(东欧国家的改革浪潮和中国的改革势头),作为世界第一号社会主义国家,其领导人上台伊始准备在改革和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以示第一大党的风范;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进步迫使苏联改变思维,跟上人类时代的步伐,戈尔巴乔夫作为新上任的领导人执政的需要。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摘要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苏联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继续提出改革的问题。

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启动了改革。

改革逐渐成为苏联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主题。

这一过程持续到苏联解体。

期间,戈尔巴乔夫言必称改革。

《改革与新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以及《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等著作与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改革与“新思维”理论形成。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看法至今仍不尽一致,有必要作些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对改革对象与目标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按其逻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要回答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二是改革的对象与方向,即改什么以及以什么为目标的问题;三是如何改,即要改革的方法、步骤、措施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其中改什么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主要在于此。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系统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他认为,改革不是个别人或一批人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迫切的需要。

它产生于对革新和加速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于对苏联社会的深刻了解。

因为国内日益复杂的局势“包藏着发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这一局势“使改革成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时间:1985年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3、改革内容:(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改革的后果:(1)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

(2)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

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能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斥和清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

因此,是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于整个党或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

同时“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产阶级专政是这样一种专政,它是由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无产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它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是无产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对国内仍继续进行顽抗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

即便是在资产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只要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只要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还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滋生出来,只要国际范围内的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还占有巨大的优势,这样的阶级斗争就必然存在,因而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成为必要的。

既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为消灭阶级而对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因而它就绝不能实行允许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平起平坐、分享政治权力的制度。

如果实行多党制,那么就意味着承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承认资产阶级政党可以自由地向无产阶级政党争夺执政权。

这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依然强大,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无异是在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

此外,无产阶级专政也要求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阶级来掌握国家政权。

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分裂将不可避免地瓦解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阶级,无产阶级才能有效地组织国家,并对资产阶级以及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势力进行胜利的斗争,并达到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目的。

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来保证的。

这就是说,从无产阶级的内部关系来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不具备实行多党制的条件。

如果实行多党制,无疑意味着承认无产阶级的分裂。

其结果同样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瓦解。

(3)经济上稿私有化 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

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因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经济改革思路,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

(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非党化”和“非政治化”是戈尔巴乔夫推行全盘西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要害是否定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取消马列主义对军队的指导和灌输,改变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瓦解无产阶级专政的钢铁长城,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打开通道。

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苏共蜕变和苏联演变的原因的分析已经积累了不少深刻而有价值的成果。

一些专家明确指出,正是戈尔巴乔夫之流在思想信仰上的背弃、路线道路上的背离和政治上的背叛才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剧变。

一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短短6年的之后,曾经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统一的苏联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

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非但没有给苏联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道”,反而导致亡党亡国,政治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发誓要彻底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的方向。

戈尔巴乔夫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亚·雅科夫列夫在背弃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背叛十月革命的路线上走得更远。

雅科夫列夫肆意诋毁苏联历史和苏联制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却赞不绝口、顶礼膜拜,并利用自己在党内的特殊身份在苏共内部兴风作浪。

为达到搞垮苏共、消灭苏联社会主义的目的,雅科夫列夫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提出应当考虑将苏联共产党“一分为二”。

1985年12月,雅科夫列夫上书戈尔巴乔夫,提出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和总统制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建议。

原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上世纪60年代以后曾担任苏共几任总书记政治顾问的阿尔巴托夫院士证实,苏共最高领导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讨论过这一建议。

阿尔巴托夫院士本人也认为建议是可行的,“党可以分裂成两个或三个,包括一个强大的社会民主派”。

可以想象,80年代中后期,苏共最高领导层就已冒出分裂的念头,苏共灭亡、改革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苏共一小撮高层人物背弃、背离、背叛路线的怂恿和带动下,苏联思想理论和文化舆论界霎时间也变得波涛汹涌、浊浪滔天。

借民主化、公开化之际,清算苏共历史、抹黑苏联制度的言论和文艺作品不断在传媒上出现。

苏联的知识分子思想进一步激化,多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转而信仰西方式的自由资本主义。

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后,苏联社会思想舆论彻底转向,苏共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危在旦夕。

苏共先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西欧共产主义”思想。

在改革“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上,苏共先是学习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经验,转而提倡北欧国家模式。

戈尔巴乔夫后期,苏共领导对瑞典的“福利社会模式”极为推崇,主管意识形态的苏共高层干部纷纷前去访问、取经。

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1989~1990年间,“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失去吸引力。

即使戈尔巴乔夫给“社会主义”加上诸如“民主的、人道的”前缀也是徒劳。

苏共领导层在思想路线上的动摇在思想舆论界造成了严重混乱,加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迟迟不见成效,一些激进势力乘机夺取话语权。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自由激进派代表人物、历史学家尤·阿法纳西耶夫宣称:“这种体制不应当修补!它有三大支柱:苏联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自治化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国家的帝国主义本质;非市场经济的国家社会主义;党的垄断。

应当逐步地、不流血地、拆除这三根支柱”。

1989年,一些东欧国家风波骤起,苏共和苏联社会内部的激进派受到了强烈的启发。

“向西方资本主义看齐”的口号极为诱人,反社会主义的旗帜深得人心。

1990年前后,社会思潮进一步激进化。

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高潮。

1990年举行的第28次代表大会上,苏共纲领性的声明和章程中已经表明,其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显然,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已经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企图试穿西方社会党的外衣,思想开始迷乱,组织上自掘坟墓,丧失了改革的主动权、失去了社会控制力。

三 上世纪末,叶利钦一度作为苏共内部政治上的反对派出现。

直到1990年夏天以前,叶利钦等人仍宣称忠于“社会主义”。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那时他们也不时要附和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学说,号称信仰民主社会主义、信仰以“趋同论”为基础的“普遍价值观”。

但是,随着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逐渐掌握政治大权,他便公开与苏共彻底决裂。

叶利钦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势力开始抛弃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政治上转向反共、反社会主义立场,思想上宣誓忠于西方教科书上的“纯自由主义和纯资本主义”。

1990年底以后,叶利钦在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制度、否定苏共的同时,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自由派势力,主张苏联应利用大好的历史时机,参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对旧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主张要全面学习和照搬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西洋资本主义文明,移植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模式,走一条彻底的西方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使俄罗斯尽快融入西方文明世界。

1991年夏初,叶利钦首次访问美国。

他在纽约一所大学的演说中宣称:“俄罗斯已经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

俄罗斯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走共产主义道路,它将走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他西方文明国家走过的那条文明之路。

” 短短6年的时间,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新思维”为旗号的修正路线,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反而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成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霸权。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引来了叶利钦时期野蛮资本主义的倒退和“鲍利斯沙皇”专制的复辟。

理论上诱人的民主社会主义“妖姬”,吞食和埋葬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得成果,换来了横蛮的“官僚和寡头的资本主义怪兽”,倒退到犯罪猖獗、黑势力猖獗的原始资本主义泥潭。

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改革”没能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没能推进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相反,社会形势持续恶化,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最终导致苏共瓦解、苏联解体。

叶利钦时期的政治现实表明,从西方移植的民主形式在俄罗斯并未开花结果:超级总统制专权,三权分立名不副实;宪法为政治而量身定做,文本规定与政治现实相差甚远;多党倾轧、黑金政治横行;财阀当道、操纵媒体,家族、寡头政治盛行;贪污腐败蔓延,黑手党猖獗,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动荡,政局不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