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ku.baidu.com
21
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要求罢免法家、
纵横家人物,王臧、赵绾要求设立明堂。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儒学始 大发展。 汉武帝:‚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 儒者数百人‛。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令各地举贤 良之士:董仲舒、公孙弘
22
董仲舒“天人三策”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儒术独尊” 成必然之势 经学从解释经典的学问解释经典与经世致用并重 的理论。
23
昭、宣之际,儒生以经术参与政治活动的程
度进一步增强。 儒术在实质上仍未取得独尊地位。 元、成帝笃信儒学,儒学真正成为独尊的官 方学术,经学实用价值极大展现: ---朝廷大臣多以经术得到任用,皇帝诏书也要 援引经义作为根据。
24
儒家经典过度政治化倾向谶纬之学诞生
谶纬之学:每一种经书都有数种纬书与之相对
32
龚胜、师丹等今文学者强烈反对 今古文经学之争开始。 王莽好古文,立《左氏春秋》、《古文尚 书》等博士。 今文经学的官方地位并未被古文经学压倒 光武帝刘秀所立十四博士皆为今文学者
33
古文经学的学术优势:实证态度、多以经术
为业,执着于学术及真理 社会影响力有超过今文经学派可能 古文经学逐渐赢得统治者重视 《后汉书· 杜林传》:刘秀时代七位著名经学大 师中,范升、刘昆、桓荣是今文学者,杜林、 卫宏、陈元和郑兴是古文学者。
9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从浪漫到
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10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 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 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 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 要置 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 汉代文学 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 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 和范围都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学本身分化 经师所据经典文本不同+传经者人数日增经 学流派逐渐形成 鲁学、齐学:都以今文经为研读的经典文本 鲁学:迂谨、好古(合古/复古)--古文经 学 齐学:重权变(合时)、信谶纬—>今文经学 两派思维模式和治学风格不相同。
30
鲁学最早兴起,文帝时《鲁诗》立于学官
齐学由鲁学派生而来,一直压抑鲁学
应,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奉六经为神圣经典, 宣扬孔子为汉制法,力图使儒家经典成为政 治的惟一根据。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官方统治地位,其荒 诞不经亦损害了儒学。
25
今古文之争
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咸阳
今文:汉代通行文字
隶书 今文经:汉初由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 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按通行的文字 记录下来的典籍。 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 “今文经学”: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 “今文经学”作为名称是东汉时的事,当时 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
16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渗互动,在汉代诗歌中体现得 尤 为明显。 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通过采集民间歌谣用以充实乐府的 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上的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 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 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加以模仿,于是出 现了文人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乐府诗中也有文人的作品。 民间五言诗在 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又日益走向成熟。 除诗歌外,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了民间 创作和文人创作相 融汇的痕迹,《史记》、《吴越春秋》都把许多民间传说写 入 书中,增加了这两部作品的传奇色彩。
7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
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 寄托以实现 人生价值的文人。 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 汉文帝 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8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
方面的条件: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催化作用 献纳辞赋的风气 -----提供机遇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稳定群体 游学 游宦的兴盛-----注入活力
2
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汉初,政治体制上袭秦朝 刑法和文化控制上,政策简约宽松 1、思想方面: 废除秦代“挟书律”,大规模搜罗文籍; 解除秦代思想钳制、压抑,允许各家学术流 行。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复兴---司马谈《论六家要 旨》
3
“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流行,无为政治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荐和考试结合录用人才: 征辟制——朝廷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 才 读经与士人求官谋禄出路密切结合
28
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分是相对的:
朝廷所藏秘本是古文经,
社会上流传的古文经是以今文隶定后的经书。
-----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 武帝所立五经博士均传授今文经, 古文经藏于秘府或流传于民间。 宣帝时代,石渠阁会议反映今文经内部的争 论。
29
汉初儒学复兴---儒家经典的解释多样性---儒
11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 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 业 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 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 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 扬高昂的格 调。
17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两汉经学十分发达。
汉代经学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
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 影响经学,二者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 的特征。
18
一、汉代经学发展情况
二、作家群体中的经师 三、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四、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五、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六、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汉初:
4
2、文化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立太
学 经学昌明,宗经成为汉代社会风气。 私学遍布各地,广招生员,培养经师和官吏。
5
整理保存先秦典籍 采集民间和异域新声变曲
----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
6
东汉章和以后政局不稳
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皇权与士人冲突,酿成党锢之祸 民生凋敝、政治黑暗、谶纬盛行 黄巾大起义,东汉政权瓦解
27
今古文经学之别:
在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不同; 在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不同。 ----今:热衷于参与政治,发掘并宣扬经文的微言大义; 古:讲求考据训诂,“六经皆史”,重在阐发经文本义。 ----今:倾向于专守一经,师法森严; 古:偏重融通。 ----今:推崇孔子,是“托古改制” 的素王; 古:崇拜先圣周公,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先 师。
15
从浪漫到 现实
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 汉代文学从一开 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的肯定, 另一 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 品出现了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 世界沟通而显得富有生气。 进入东汉以 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 神日益增强。当然,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道教 的兴起和佛教的 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 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 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 化。
12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
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 精神时,把 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
1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初文学:批判秦朝 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 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司马迁的《史记》 从武帝开始,思想界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本朝理论体 系的 构筑,与此相应,文学也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 歌功颂德、润 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 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 从东汉开 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汉代文学以 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 后又以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不过,和前期 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 和 力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汉代文学总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汉代文学的新特征
1
汉代历史分期
1、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 六、七十年-----西汉前期 2、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汉宣帝黄龙元年(前 49)九十年-----西汉中期 3、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后期 4、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章帝章和二年(88) ------东汉前期 5、汉和帝永元元年(89)至汉质帝本初元年(146) -----东汉中期 6、汉桓帝建和元年(147)至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东汉后期
26
古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 “古文经”:躲过秦火焚书大劫的私藏或秘藏的典 籍: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王刘德在民间搜集古 籍,得到“古文先秦旧书”; ---《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坏孔 子壁,得到《古文尚书》、《论语》等数十篇, “皆古字也”。 汉代古文经学家以刘歆为代表,另有扬雄、桓谭、 王充、贾逵、马融、郑玄等。
宣帝时始有意扶植以《榖梁传》为代表的鲁
学 甘露三年(前51年)石渠阁会议 -----《公羊传》落败,《榖梁传》被立为官学, 鲁学势力有所上升 齐学与鲁学的斗争最终演变成经学史上的今 古文之争。
31
成帝时,刘歆校理秘籍,发现古文经传。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
‚往者博士,《书》 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 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榖梁春秋》、梁丘 《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 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 之……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 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 子不取也。‛ 建议朝廷设置《古文尚书》、《毛诗》、 《春秋左氏传》博士。
14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汉代文学:批判--赞颂--批判 汉代文人的 地位:独立--依附---独立 汉初 ,兼有文人和 纵横家的品性:枚乘、庄忌、邹 阳 从武帝开始,侍从文人依附人格,为迎合 天子的口味而创作 东汉时期,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依附于天子、外 戚:王褒、扬雄、 刘向父子、班彪父子 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萌生:扬雄、班固、张 衡等 东汉后期,有党人的影子:赵壹、祢衡等人 从汉初出处从容、高视阔步于诸侯王之间 的枚乘、邹阳等人,到汉末赵 壹、祢衡等近乎狂士的文人,汉代文人在经历了一 段屈从、依附之后, 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
19
一
刘邦
汉代经学发展情况:
:叔孙通 征鲁博士, 儒家地位有所提高 惠帝:废除“挟书律” 文、景帝:广开献书之路,始设专经博士, 儒学发展呈上升势头
20
总体上,汉初治国策略仍以黄老思想为主,
儒家影响力有限: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 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 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 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儒生作为从未停顿。
21
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要求罢免法家、
纵横家人物,王臧、赵绾要求设立明堂。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儒学始 大发展。 汉武帝:‚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 儒者数百人‛。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令各地举贤 良之士:董仲舒、公孙弘
22
董仲舒“天人三策”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儒术独尊” 成必然之势 经学从解释经典的学问解释经典与经世致用并重 的理论。
23
昭、宣之际,儒生以经术参与政治活动的程
度进一步增强。 儒术在实质上仍未取得独尊地位。 元、成帝笃信儒学,儒学真正成为独尊的官 方学术,经学实用价值极大展现: ---朝廷大臣多以经术得到任用,皇帝诏书也要 援引经义作为根据。
24
儒家经典过度政治化倾向谶纬之学诞生
谶纬之学:每一种经书都有数种纬书与之相对
32
龚胜、师丹等今文学者强烈反对 今古文经学之争开始。 王莽好古文,立《左氏春秋》、《古文尚 书》等博士。 今文经学的官方地位并未被古文经学压倒 光武帝刘秀所立十四博士皆为今文学者
33
古文经学的学术优势:实证态度、多以经术
为业,执着于学术及真理 社会影响力有超过今文经学派可能 古文经学逐渐赢得统治者重视 《后汉书· 杜林传》:刘秀时代七位著名经学大 师中,范升、刘昆、桓荣是今文学者,杜林、 卫宏、陈元和郑兴是古文学者。
9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从浪漫到
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10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 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 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 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 要置 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 汉代文学 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 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 和范围都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学本身分化 经师所据经典文本不同+传经者人数日增经 学流派逐渐形成 鲁学、齐学:都以今文经为研读的经典文本 鲁学:迂谨、好古(合古/复古)--古文经 学 齐学:重权变(合时)、信谶纬—>今文经学 两派思维模式和治学风格不相同。
30
鲁学最早兴起,文帝时《鲁诗》立于学官
齐学由鲁学派生而来,一直压抑鲁学
应,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奉六经为神圣经典, 宣扬孔子为汉制法,力图使儒家经典成为政 治的惟一根据。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官方统治地位,其荒 诞不经亦损害了儒学。
25
今古文之争
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咸阳
今文:汉代通行文字
隶书 今文经:汉初由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 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按通行的文字 记录下来的典籍。 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 “今文经学”: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 “今文经学”作为名称是东汉时的事,当时 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
16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渗互动,在汉代诗歌中体现得 尤 为明显。 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通过采集民间歌谣用以充实乐府的 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上的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 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 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加以模仿,于是出 现了文人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乐府诗中也有文人的作品。 民间五言诗在 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又日益走向成熟。 除诗歌外,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了民间 创作和文人创作相 融汇的痕迹,《史记》、《吴越春秋》都把许多民间传说写 入 书中,增加了这两部作品的传奇色彩。
7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
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 寄托以实现 人生价值的文人。 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 汉文帝 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8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
方面的条件: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催化作用 献纳辞赋的风气 -----提供机遇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稳定群体 游学 游宦的兴盛-----注入活力
2
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汉初,政治体制上袭秦朝 刑法和文化控制上,政策简约宽松 1、思想方面: 废除秦代“挟书律”,大规模搜罗文籍; 解除秦代思想钳制、压抑,允许各家学术流 行。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复兴---司马谈《论六家要 旨》
3
“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流行,无为政治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荐和考试结合录用人才: 征辟制——朝廷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 才 读经与士人求官谋禄出路密切结合
28
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分是相对的:
朝廷所藏秘本是古文经,
社会上流传的古文经是以今文隶定后的经书。
-----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 武帝所立五经博士均传授今文经, 古文经藏于秘府或流传于民间。 宣帝时代,石渠阁会议反映今文经内部的争 论。
29
汉初儒学复兴---儒家经典的解释多样性---儒
11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 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 业 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 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 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 扬高昂的格 调。
17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两汉经学十分发达。
汉代经学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
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 影响经学,二者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 的特征。
18
一、汉代经学发展情况
二、作家群体中的经师 三、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四、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五、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六、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汉初:
4
2、文化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立太
学 经学昌明,宗经成为汉代社会风气。 私学遍布各地,广招生员,培养经师和官吏。
5
整理保存先秦典籍 采集民间和异域新声变曲
----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
6
东汉章和以后政局不稳
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皇权与士人冲突,酿成党锢之祸 民生凋敝、政治黑暗、谶纬盛行 黄巾大起义,东汉政权瓦解
27
今古文经学之别:
在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不同; 在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不同。 ----今:热衷于参与政治,发掘并宣扬经文的微言大义; 古:讲求考据训诂,“六经皆史”,重在阐发经文本义。 ----今:倾向于专守一经,师法森严; 古:偏重融通。 ----今:推崇孔子,是“托古改制” 的素王; 古:崇拜先圣周公,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先 师。
15
从浪漫到 现实
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 汉代文学从一开 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的肯定, 另一 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 品出现了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 世界沟通而显得富有生气。 进入东汉以 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 神日益增强。当然,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道教 的兴起和佛教的 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 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 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 化。
12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
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 精神时,把 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
1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初文学:批判秦朝 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 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司马迁的《史记》 从武帝开始,思想界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本朝理论体 系的 构筑,与此相应,文学也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 歌功颂德、润 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 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 从东汉开 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汉代文学以 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 后又以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不过,和前期 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 和 力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汉代文学总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汉代文学的新特征
1
汉代历史分期
1、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 六、七十年-----西汉前期 2、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汉宣帝黄龙元年(前 49)九十年-----西汉中期 3、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后期 4、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章帝章和二年(88) ------东汉前期 5、汉和帝永元元年(89)至汉质帝本初元年(146) -----东汉中期 6、汉桓帝建和元年(147)至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东汉后期
26
古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 “古文经”:躲过秦火焚书大劫的私藏或秘藏的典 籍: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王刘德在民间搜集古 籍,得到“古文先秦旧书”; ---《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坏孔 子壁,得到《古文尚书》、《论语》等数十篇, “皆古字也”。 汉代古文经学家以刘歆为代表,另有扬雄、桓谭、 王充、贾逵、马融、郑玄等。
宣帝时始有意扶植以《榖梁传》为代表的鲁
学 甘露三年(前51年)石渠阁会议 -----《公羊传》落败,《榖梁传》被立为官学, 鲁学势力有所上升 齐学与鲁学的斗争最终演变成经学史上的今 古文之争。
31
成帝时,刘歆校理秘籍,发现古文经传。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
‚往者博士,《书》 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 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榖梁春秋》、梁丘 《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 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 之……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 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 子不取也。‛ 建议朝廷设置《古文尚书》、《毛诗》、 《春秋左氏传》博士。
14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汉代文学:批判--赞颂--批判 汉代文人的 地位:独立--依附---独立 汉初 ,兼有文人和 纵横家的品性:枚乘、庄忌、邹 阳 从武帝开始,侍从文人依附人格,为迎合 天子的口味而创作 东汉时期,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依附于天子、外 戚:王褒、扬雄、 刘向父子、班彪父子 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萌生:扬雄、班固、张 衡等 东汉后期,有党人的影子:赵壹、祢衡等人 从汉初出处从容、高视阔步于诸侯王之间 的枚乘、邹阳等人,到汉末赵 壹、祢衡等近乎狂士的文人,汉代文人在经历了一 段屈从、依附之后, 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
19
一
刘邦
汉代经学发展情况:
:叔孙通 征鲁博士, 儒家地位有所提高 惠帝:废除“挟书律” 文、景帝:广开献书之路,始设专经博士, 儒学发展呈上升势头
20
总体上,汉初治国策略仍以黄老思想为主,
儒家影响力有限: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 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 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 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儒生作为从未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