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合集下载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1945年8月16日,日本最大的一家报纸《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发出了双面版面空白的报纸,次日至第五日,仍有部分版面为空白。

该报社长、关西总部编辑局局长等高层辞职。

随后,另一家日本大报《朝日新闻》的高层也宣布总辞职。

《朝日新闻》1945年8月23日发布《关于自我谢罪的声明》,表示对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后至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10多年时间里,该报误导了日本国民和舆论,表示日本战败也有新闻媒体的责任。

而《每日新闻》的高层则表示,战败前一天报纸还在大喊“鬼畜英美、焦土决战”,第二天就彻底转向,实在让人太难堪。

尽管两家日本大报在当时都作出了“谢罪”的姿态,但日本学界和新闻界很多人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军部对报纸要论的压制,逼迫报人合作,这确是事实,但报纸宣扬军国主义、煽动战争也绝非都源自被动行动。

《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大报是1 930-1940年代日本国内狂热军国主义民粹思潮的受益者,销量及广告收益大幅上升。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名誉教授前坂俊之曾长期供职于《每日新闻》东京总部,长期研究日本战时的传媒统制、新闻史等问题。

前坂俊之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写成《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一书,对日本各家大报在二战前和战时向日本军部、右翼势力妥协的做法给予批评,并指出,报界对日本军部给予抵制、抵抗,并非不可能。

日本1931年侵华,其实源自少部分少壮派巨人的冒险,日本政府及军界对此不报支持态度,如果当时的主流媒体能够态度鲜明的抨击这种做法,可以左右舆论,政府和军人也将迅速驾驭冒险军人,但事实上,大部分日本媒体在战事一开,就马上站在了支持侵略的立场,从而让军部极端势力不断做大,压缩稳健派的生存空间。

在1931-1937年间,报界在日本军部和民间右翼势力的挑衅面前,不断让步,从被动接受舆论管制到发挥主观积极性,积极炮制为侵略暴行辩护的言论,阉割事实报道。

日本媒体如何报道“九一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媒体迅速行动,在中国东北投入了大批报道资源,“这种大力报道无条件地追认由军部策划制造的既定事实,煽动了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拍外性的民族主义”。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一、一战与报业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 阪每日新闻》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 办报方针,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一战以后,“白虹贯日”事件——日本历史上最大 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 二、二战与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失 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19世纪50年代 《爪哇新闻》 1862 公开发行《官版· 巴达维亚新闻 》——日本最 早的官方译报 上述报纸,都是原样翻译或翻印的,报纸形式、印 刷手段都很落后。除了《官办· 巴达维亚新闻》曾使 用过荷兰人于1849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印 制外,其他“官版”报纸还是沿用过去的木版手工 印刷方式,有的甚至是手抄出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洲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日本有着世界上 技术程度最高、最普及的广播电视网,新加坡、韩国、马来 西亚及西亚等国的广播电视业也较为发达。而一些国家如不 丹至今还没有创办电视。 亚洲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差别很大,但还是有着一 般的规律可循: 首先,大多数国家的广播电台主要实行国有制,由政府部门 控制; 其次,大多数国家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经济收入,主要 来自于广告费和收看收听费; 第三,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缺少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 第四,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已慢慢承认广播、电视可作为教育 和培养人才的工具; 第五,电子新闻采集设备已被大多数国家采用,新闻现场演 播越来越现代化; 第六,由于高生产费用和生产技术的缺乏,许多国家需要花 高价引进外国进口节目(尤其是电视节目)。




发展新闻学是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的一种要 求从正面报道他们国家发展状况的新闻学理论,形 成于20世纪70年代。 要求打破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这种不平衡和不平等的 状况,建立起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他们提出,西方新闻界应当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注意从事件发展过程完整地报道事件;注意既报道 突发事件,也报道非突发性新闻;尽力扩大报道面, 全面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 美国的参战虽然很迟,但在宣传上颇为主动、 积极。宣战才一星期,威尔逊总统就成立了 公共新闻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 发布关于战争的实况。 • 威尔逊提名记者乔治· 克里尔为总负责人。克 里尔解释说:“这是一个单纯的宣传机构, 一个做推销生意的大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 的广告业。”战争期间,克里尔动员国内15 万人来参加委员会的工作。人们普遍认为, 该委员会曾“动员了全世界的舆论。”
• (一)纳粹对德国新闻媒介的控制 • 德国纳粹是从宣传起家的。在纳粹领袖中 间,有不少人是办报的或新闻工作者出身。 希特勒在1919年曾于慕尼黑军区新闻局任 职,并于1920年买下《人民观察家报》; 戈培尔主办过《进攻》晚报;列戈尔· 施特 拉塞也是《柏林工人日报》的创刊者。他 们深知宣传工作对纳粹运动的重大意义, 因而决心以“不屈不挠的决心来控制”新 闻工具。 • 希特勒执政后,在短短几年期间,纳粹党 便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新闻传播的具体措施。
• 其三,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资格。 • 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该法 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详列清册,由宣传部长接见 后始可任用。总编辑须对报纸内容全部负责,并须 保证报纸上不得有危害德国国防、教育、经济及荣 誉的一切报道。 • 该法还规定记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须为德国公民; 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曾受专业教育;祖籍为亚利 安人而未与其他种族通婚者。记者资格审查权属地 方新闻协会会长,决定权属国家宣传部。 • 在“编辑人法”施行细则中,还规定凡从事马克思 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而有证据者, 一律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 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负责报业管 理及印刷技术方面的事务,不得干涉新闻言论。发 行人与编辑人的关系,是基于契约。编辑人只对宣 传部负责。这样,过去发行人对报纸的影响力,完 全为宣传部所取代了。

论战时(1931-1945)日本的新闻事业

论战时(1931-1945)日本的新闻事业

论战时(1931-1945)日本的新闻事业【摘要】:1931年满洲事变后,日本政府为了使”国策”与”国论”一体化,为其侵略战争服务,首先策划把舆论界的大亨新闻业纳入战时轨道,对新闻业进行了严格控制。

文章试图从日本统制新闻机构的演进和完善、日本新闻界的冲击--反应及日本新闻的特点三方面来阐述战时日本的新闻事业。

【关键词】:战时日本;新闻事业;控制;统制一、日本新闻统制机构的演进及完善(一)情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新闻统制机构的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国际和国内舆论中都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形成”国策”与”国论”相一致,更好的推行日本的侵略政策,对新闻内容进行判断、指导,使其不违反国家利益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日本于1932年9月在外务省的筹划下成立了情报委员会。

情报委员会对新闻报纸的检阅做了严格规定,对其中不符合国家统治言论、思想的新闻坚决取缔,它有权发行或停止新闻刊登。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情报委员会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联络机构。

情报委员会的宗旨和任务进一部明确和细化。

其宗旨,主要是政府为实现关于内政外交的控制,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情况下,统一宣传机构,从而为国家的法西斯统治服务。

具体任务如下:”一,作为推行国策基础有关情报的联络、调整。

二,有关内外报道的联络、调整。

三,有关启发宣传的联络、调整。

”①此时仅仅是对新闻的初步统制。

(二)内阁情报部的成立是日本政府新闻统制机构的发展时期1937年6月近卫文摩登台组阁不久,受军部指使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援引在1909年5月公布的《新闻纸法》中有关新闻刊载的规定,限制新闻报道。

比如,日本陆军、海军、外务大臣有权禁止报刊登载有关本省事务的稿件。

同时为集中力量对外宣传和强化其国内对新闻的统制,于1937年9月把情报委员会扩充为情报部,以陆海军及外务省为中心,指挥全国新闻事业,把宣传的机构编入战时体制。

1939年9月在扩充内阁情报部机构的第一次议会上,大致作出了四项决定。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十一章第一节战败国家的新闻改革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十一章第一节战败国家的新闻改革
占领军总部特别参谋部民间情报教育局的职责。 其中新闻出版科、广播科、电影戏剧科的指导 任务 前期:驱逐战犯 后期:反共
外国新闻史
14
续上
4、广播改革,向公商并营体制转轨
NHK的垄断体制 电波三法的制订:电波法、广播法、无线电监理 委员会设置法 NHK与民放的和平共存
外国新闻史
15
三、意大利的新闻传播改革
第十一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
外国新闻史
1
第十一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战败国家的新闻改革 第二节 新闻垄断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结构调整 第四节 欧洲电视的私有化趋势
外国新闻史
2
第一节 战败国家的新闻改革
一、德国的新闻传播改革 二、日本的新闻传播改革 三、意大利的新闻传播改革
意大利独裁者默索里尼
外国新闻史
16
墨索里尼之死
外国新闻史
17
意大利占领军的新闻政策
1943年盟军登陆意大利 1944-1946年间,处于盟军的占领下 相对宽松的占领政策
战前战时报纸能够继续出版 鼓励合法政党办报 实行检查和控制新闻纸张的分配 1948年宪法,确保言论出版自由
外国新闻史18外Fra bibliotek新闻史8
续上
1949年新宪法的基本精神 确保新闻自由,限制政府的干预 鼓励政党办报,多党政治传统的形成 新闻传播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通讯社的恢复发展(三个占领区的通讯社合并为 德国新闻社) 广播电视由各州政府议会决定(公营) 报业向民间开放
外国新闻史
9
二、日本的新闻传播改革
1945 9 27
局片大留会
检,报念见
查但都。麦年
官 员
日 报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同盟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共34页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同盟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共34页

1939年9月,法国正式对德宣战。
1940年5月以后,法国政府加强了对新闻界 的控制
5月24日,政府建立了出版许可证制,并对 各个报社实行统一的物资管理,新闻界进入 战时新闻轨道
维希政府控制下的报刊
1940年6月,法国战 败求和,贝当元帅建 立维希政府,“法兰西 国家”宣告成立。
1895年,到西班牙任军官,为《每日写真 报》写特稿
1897年,到印度任驻白沙瓦野战部队军官, 兼《每日电讯报》军事记者
1898年,改任《晨邮报》驻白沙瓦兼职记 者,同年调往苏丹
不久英国发动对苏丹的战争,他将自己参加 的几次战役情况写成连续报道,在《晨邮报》 发表
1899年,英布战争中,丘吉尔被派往南非作 战,仍兼《晨邮报》记者,报社每月付给他 250英镑。
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是当时法西斯国家 争夺的主要力量。但是这些国家从20世纪30 年代起就开始采取绥靖主义政策,同法西斯 国家妥协
二战爆发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反法西 斯国家普遍进行了新闻政策上的调整,加强 了新闻的控制与检查
一、英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加强新闻控制与检查——“粗暴而严厉” 设立宣传部,统一管理战时新闻宣传,发表
第四章 “二战”期间的 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同盟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线索梳理
英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法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美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二战期间,各国在新闻传播领域也展开一场 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形成一个“杀声震天 ”的空间战场(宣传战、心理战),希特勒歇 斯底里的咆哮、丘吉尔英勇不屈的演说、戴 高乐大义凛然的号召、斯大林沉着坚定的讲 话……无不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天涯海角。
官方新闻,并对邮电和新闻实行检查 这种检查,开始阶段颇为严厉,因而受到议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但法国的对外宣传材料主要是来自外国人 的作品,法国人的宣传炸弹,并非本国所 生产,这是法国战时宣传的一个重要特色。
外国新闻传播史
16
◎ 美国: 参战虽然很迟,但在宣传上颇为主动、积极。 “公共新闻委员会”的宣传 美国战时宣传的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地报道,
有人认为美国的宣传家应该算作报道派。
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38
2、与此同时,纳粹分子还利用无线电广播展开了针 对同盟国的宣传战。
纳粹政府还利用无线电广播展开了针对同盟国的 宣传战。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首先 对法国进行了强大的谣言攻势。他们利用三个功 率强大的电台,开始播放一些捏造的法语新闻, 使听众感觉好像是法国官方的消息。据德国保安 总局国外政治情报处长沃特·舒伦堡的回忆,正是 这些假新闻成了法国人恐怖与混乱的根源。
外国新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播史
2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一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第二节、战争准备:法西斯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第三节、同盟国的新闻政策 第四节、战时轴心国的新闻宣传 第五节、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3
第一节、一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一、交战国的新闻管制 二、交战国的战争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46
2、歪曲事实,掩盖真相
在战争还局限于中日两国之间时,新闻报 道还有一些真实的成份;而在太平洋战争 的中后期,新闻媒介就几乎全是歪曲事实, 颠倒黑白。
外国新闻传播史
47
表现为夸大战果,缩小己方的损失。此种情形在
太平洋战争期间尤为显著。据日本学者春原昭彦 统计,日本报纸在1943年底发表的综合战果同实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七章第四五节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七章第四五节

外国新闻传播史
3
3、宣传配合战争
在德国吞并捷克之前,纳粹煽动捷克境内的日耳 曼人在布拉格、布鲁恩和伊格劳等城市寻衅闹事。 捷克警察奉命不得采取行动,以防事态扩大。德 国报刊却捏造捷克人迫害“可怜的日耳曼人”的 消息,并据此进行宣传。这些消息连标题都是由 戈培尔确定的,如“捷克野兽击倒怀孕的日耳曼 女人,”“捷克蛮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 受到血浴。”这样,希特勒便成了德国同胞名正 言顺的保护人。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2、与此同时,纳粹分子还利用无线电广播展开了针 对同盟国的宣传战。
纳粹政府还利用无线电广播展开了针对同盟国的 宣传战。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首先 对法国进行了强大的谣言攻势。他们利用三个功 率强大的电台,开始播放一些捏造的法语新闻, 使听众感觉好像是法国官方的消息。据德国保安 总局国外政治情报处长沃特·舒伦堡的回忆,正是 这些假新闻成了法国人恐怖与混乱的根源。
第四节、战时轴心国的新闻宣传
一、纳粹德国的战争宣传 二、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宣传 三、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1
一、纳粹德国的战争宣传
1、把挑起战争的责任推到对手身上,从而 塑造正义和自卫的形象。 希特勒曾告诫纳粹宣传人员,“应该把 大战的责任完全加到敌人的身上去,即 使与事实不符合,也要把它当作真实的 情形看待。”
德国侵略波兰之前,纳粹党人又成功地制造了战 争理由。
外国新闻传播史
4
4、前线报道队伍军事化。
二战中的PK连( 德语Propaganda Kompanie的 缩写) 。其任务首先是鼓舞国内公众和所在部队 的士气,其次是对敌军和居民展开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5
二、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宣传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日本新闻业在一战中迅速沦为军国主义宣传工具的原因

日本新闻业在一战中迅速沦为军国主义宣传工具的原因

简析日本新闻业迅速沦为军国主义宣传工具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开始产生并发展,日本国内政治陷于动荡。

尽管如此日本媒体却在大正民主运动思潮的影响下,对当时军部鼓吹的对外侵略主张以及政府的专制主义统治进行了批判。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尽管在政府和军部内围绕满蒙问题的争论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全国性大报并未随声附和,而是对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表示了对军部的反抗。

因此,满蒙问题强硬论并未形成气候,这与媒体的舆论导向是分不开的。

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媒体却发生了整体的“转向”。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日本媒体转向法西斯化的质变开端。

事变爆发后,日本各报迅速展开报道。

9 月19日,《东京朝日新闻》作了如下报道:“暴戾之支那兵炸毁北大营西北之满铁线,并攻击我守备队,我守备队被迫应战,以大炮轰击北大营之支那兵,并占领北大营。

”与此同时,日本各报还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媒体开始纳入军国主义体系,到“五一五”事件时,有90% 的报纸已停止抵抗,而到“二二六”事件时则100% 放弃抵抗,日本新闻事业彻底沦为了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日本是世界新闻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新闻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日本新闻业(尤其是日本报业)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那就是在二战前期及二战中受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势力控制的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新闻媒体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传媒不再代表公众监督政府,转而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呐喊助威。

多重的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日本新闻事业在经历短暂辉煌之后迅速沦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一日本新闻业与日本政府的关系日本报业自诞生之初便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展始终处于官方控制之下。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诞生于明治维新时期,报纸强大的宣传、引导功能逐渐为为政者所重视,当时的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都给予了许多倾斜与支持。

日本政府对报纸总是实行积极利用和消极控制的两手政策,报纸则努力在政府的控制和利用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2
压制言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言论自由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第十四章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四章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由木村腾发起创办,起初 为小报的性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是“花柳 艳闻丑闻”优先的编辑方针 在1890年在日本宪法颁布的过程中(民权运动)开始 涉足政治、刊载言论,兼具大报和小报的特点。在政党 报纸的后期,以中立面目出现,奉行“企业本位”和 “报道第一主义”,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努力采集 独家新闻,并向国内外驻派记者
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自己比较稳定的读者定位和办报 风格:面向知识阶层的大众报纸路线,报道方针为尊重事实、 客观公正、真实准确 目前,《朝日新闻》每天出版日报和晚报,广告收入居 日本第一,平均发行量居日本第二,发行早报825万份、晚 报386万份
《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是目前日本发行量最大、 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以广泛的市民和大 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文字通俗易懂,社会新闻报道方面 颇具特色,被认为是“群众性”、“庶民性”突出的 “大众报纸” 根据日本报纸发行核查机构日本ABC协会发表的数据, 2004年的发行量早报为1016万份,晚报为393万份,合计 1397万份
(三)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报业(了解)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报业
各大报纸除了在发行量上都有所增长之外,在结构形式 上也都有较大的变化,如二战后的股份制经营,大量刊登 广告,广告所占的篇幅增加,销售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如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等,综合编辑制的实行
(四)现代报业——五大报系p420 现代报业 五大报系
朝日新闻
读 卖 新 闻
(一)早期报业的发展
1、封建限制严酷,起步较晚 翻译报纸以17世纪的《荷兰新闻书》为代表,是由长崎荷 兰商馆收集各国商船带来的消息,整理成册,经由幕府官 办的翻译机构翻译而成,读者主要是幕府的少数官员 官方译报《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PPT精选文档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PPT精选文档
衡的加剧 ❖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战 ——导火索
5
❖ 轴心国
主要作战国
6
同盟国
7
❖ 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使用火 炮、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进行阵地战之外, 还利用报刊和通讯社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必不 可少的作用
❖ 法西斯国家利用广播发动了“空中电波战”, 反法西斯阵营则面对法西斯的电波攻势展开 反击
❖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 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36
❖ 内阁情报局的职责: ❖ 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
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 ❖ 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
管制; ❖ 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部独裁的
❖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 瓜分世界的体系。
3
❖ 体系的实质:一战后对 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 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 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 奴役
❖ 体系的隐患:不但没有 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 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 的种子
4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 ❖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 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
25
组织机构的变化
❖ 一战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 股份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 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分 工更加细密了
❖ 编辑部下设通讯、政治、社会、经济、对外 等机构,营业部下设广告、销售、会计、印 刷、出版等机构
❖ 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责范围的明晰, 使报社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 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 闻》、《大阪每日新闻》、《时 首先从美国进口高速轮转印刷机。 一战前,日本各报普遍使用 事新报》以及“电通”经与邮政 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 的是马里诺尼轮转印刷机。但速 进的印刷设备。从20年代起,日 部交涉,获准在大阪和东京质检 度已经日渐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 架设专用电话线。与此同时,许 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用纸, 社会需求。 并铸造各种型号的铅字。 多报社还安排专人培训信鸽,利 用信鸽快速传递信息也获得成功。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 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37年更名“内阁情报部”,1940年 改名“内阁情报局”。该局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 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职责:
(1)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 织宣传 (2)根据“国家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 (3)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4
白虹贯日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结构的变化: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成立内阁情报局
内阁情报局:
号称全国第一的“大众报纸”
发 行 《 量 万 : 朝 报 万 》 份 12
1907年 1904年 全国首位:
《大阪每日新闻》 《报知新闻》
发行量:30万份 发行量:20万份
《大阪朝日新闻》
一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 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办报方针, 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驻派记者、特别合同: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以知识界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杂志也有所增加。
1895年1月创办的《太阳》杂志,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899年问世的《中央公论》后来居上,很快取代《太阳》的位置 一战时期该刊提倡民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知识界影响巨大。 作为指导性言论机关,《中央公论》声誉日增。
在此之后,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杂志纷纷问世。 如:《改造》《解放》《社会问题研究》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用。
一战以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股份制经营。 这样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密了。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 责范围的明晰,使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编辑 经营 编辑: 通讯、政治、 社会、学艺、 对外 …… 经营: 广告、销售、 会计、印刷、 出版 ……
发行量大增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编辑制度的变化:
综合编辑制:
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 编辑制度,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最早:《东京朝日新闻》)
社会版变化: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该版的报道对象。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涉及,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20世纪的杂志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首先,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大众化杂志纷纷出现
明治时期:《雄辩》《讲谈俱乐部》 1914年:《少年俱乐部》 1916年:《滑稽俱乐部》 1920年:《现代》 《妇女俱乐部》 1923年:《少女俱乐部》 1925年:《国王》 1926年:《幼年俱乐部》 ……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制定新闻法制法规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定 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如:《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国防保安 法》《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战时刑事特别法》《新 闻纸等刊载限制令》《新闻事业令》等。 由政府一手操控的御用新闻团体“新闻联盟”制定了日本的“记者 规章” 要求记者须“明确国家使命”,方有登记资格。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战前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战前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压制言论
3
言论自由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 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的报刊。
1940年5月,在内阁情报局下设立了新闻出版用纸统制委员会, 对新闻用纸及其他资材使用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不接受合并的报 纸,消减或断绝其纸张来源。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Hale Waihona Puke 烈改良设备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