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

合集下载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七章 散剂)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七章 散剂)

第七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第一节固体制剂概述本章与下一章介绍的是常用的固体剂型。

在这里,我们首先以片剂为例,介绍一些有关固体剂型的共性问题:显然,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出规定量的药物(称为溶出度不合格),该片剂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疗效,也就是说,片剂口服后,必须经过崩解、溶出、吸收等几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影响药物的实际疗效。

上述几个过程可以图解如下:片剂──→崩解(裂碎成小颗粒)──→药物从小颗粒中溶出──→胃肠液中的药物溶液──→药物从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发挥治疗作用未崩解的片剂,其表面积十分有限,溶出量很小,溶出速度也很慢;崩解后,形成了众多的小颗粒,所以总表面积急剧增加,药物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一般也会大大加快。

对于片剂和多数固体剂型(如散剂、胶囊剂等)来说,下述Noyes-Whitney方程可说明剂型中药物溶出的规律。

Noyes-Whitney方程的形式是:dC/dt = k S Cs式中:dC/dt──溶出速度;k──溶出速度常数;S──溶出质点暴露于介质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

上式表明,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与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成正比。

故而可采取以下一些的方法来加以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可采用药物微粉化的方法来增加表面积S,从而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

②制备研磨混合物:疏水性药物单独粉碎时,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自由能增大,粒子易发生重新聚集的现象,粉碎的实际效率不高,与此同时,这种疏水性的药物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会使片剂的疏水性增强,不利于片剂的崩解和溶出。

如果将这种疏水性的药物与大量的水溶性辅料共同研磨粉碎制成混合物,则药物与辅料的粒径都可以降低到很小,又由于辅料的量多,所以在细小的药物粒子周围吸附着大量水溶性辅料的粒子,这样就可以防止细小药物粒子的相互聚集,使其稳定地存在于混合物中;当水溶性辅料溶解时,细小的药物粒子便直接暴露于溶出介质,所以溶解(出)速度大大加快。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3)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3)

3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3.1概述3.1.1基本概念3.1.1.1灭菌和灭菌法(1)灭菌: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2)灭菌法:系指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或技术。

3.1.1.3无菌和无菌操作法(1)无菌:系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2)无菌操作法:系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3.1.1.3防腐和消毒(1)防腐: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的手段,亦称抑菌。

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称抑菌剂或防腐剂。

(2)消毒: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或除去作用的物质称消毒剂。

3.1.1.4灭菌制剂: 系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3.1.1.5无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一类药物制剂。

3.1.1.6种类药物制剂中规定的无菌制剂包括:注射用制剂,如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等;眼用制剂,如滴眼剂、眼用膜剂、软膏剂和凝胶剂等;植入型制剂,如植入片等;创面用制剂,如溃疡、烧伤及外伤用溶液、软膏剂和气雾剂等;手术用制剂,如止血海绵剂和骨蜡等。

3.1.2灭菌和无菌操作法3.1.2.1物理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一般不采用(2)湿热灭菌法▲蒸气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同时还有作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是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①热压灭菌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

热压蒸气以15-20分钟,能杀灭所有细菌增殖体和芽胞。

热压灭菌用的灭菌器种类很多,但其基本结构大同小异。

热压灭菌器密闭耐压,有排气口安全阀,压力表和温度计等部件。

卧式热压灭菌柜,是一种大型灭菌器,全部用坚固的合金制成,带有夹套的灭菌柜内备有带轨道的格车,分为若干格。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第一节概述一、表面活性剂的概念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1。

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

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

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及其盐、磺酸及其盐、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

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表面活性剂,其结构中的脂肪酸碳链(R-)为亲油基团,解离的脂肪酸根(COO-)为亲水基团。

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1.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时,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很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产生定向排列,亲水基团朝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

当溶液较稀时,表面活性剂几乎完全集中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溶液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大大高于溶液中的浓度,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

正吸附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最外层呈现出碳氢链性质,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随之产生较好的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等。

如果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而降低表面张力越显著,则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形成正吸附。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小,对于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第九章 片剂)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第九章  片剂)

第九章片剂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特点片剂(tablets)系指药物与适宜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

根据应用目的和制备方法,可改变其大小、形状、片重、硬度、厚度、崩解和溶出的特性及其它特性。

极大部分片剂用于口服,也有用于舌下、口腔粘膜或阴道粘膜。

由于其使用方便,质量稳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等多种原因,片剂在世界各国药物制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剂型,在我国历年药典二部中,片剂占40%左右。

片剂创用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前,片剂的生产主要凭经验,20世纪50年代初由Higuchi T 等人研究并科学地阐明片剂制造过程中的规律和机理以来,对片剂的研究日趋深入。

20世纪60年创立生物药剂学,对片剂及其他口服固体制剂指出了更科学的标准,更保证了片剂应用于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片剂的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也有很大发展,如流化喷雾制粒,湿法高速制粒,高速自动控制压片机,自动程序包衣设备等以及新型优质辅料的开发和利用等,对改善片剂的生产条件、提高片剂的质量和生物利用度等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片剂的优点为:①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例如:分散(速效)片、控释(长效)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及口含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②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应用方便。

③片剂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加压而制得的一种密度较高、体积较小的固体制剂体积小,携带、运输、贮存方便。

④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成本较低。

片剂的缺点:①婴、幼儿和昏迷病人服用困难。

②处方和工艺设计不妥容易出现溶出和吸收等方面的问题。

二、片剂的分类按制法的不同,片剂可分为压制片(compressed tablets)和模印片(molded tablets)两类。

现代广泛应用的片剂几乎都是压制片剂。

模印片已极少应用,故不再介绍。

按用途和用法的不同,片剂可分为口服片剂、口腔用片剂和其他途径应用的片剂,分述如下:1.口服片剂指供口服的片剂,此类片剂中的药物主要是经胃肠道吸收而发挥作用,亦可在胃肠道局部发挥作用。

第五版教材《药剂学》催福德

第五版教材《药剂学》催福德

8
2.50
45 0.400 130 0.112
10
2.00
50
0.355 150
0.100
12
1.60
55
0.315 160
0.090
16
1.25
60
0.280 190
0.080
18
1.00
65
0.250 200
0.071
20
0.90
70
0.224 240
0.063
24
0.80
75
0.200 260
粒子不一定都是单一结晶体,而是处于 多个粒子聚结在一起的状态。为了区别单一的 粒子和聚结的粒子,将单一结晶粒子称为一级 粒子(primary particle),将一级粒子的聚结体 称为二级粒子(second particle)[1]。
因此,在粉体的处理过程中,以下两种 聚结体都属于二级粒子:
累积中间值(D50)
nd 2 / nd nd 3 / nd 2 nd 4 / nd 3
nd 2 /
1/ 2
n
nd 3 /
1/ 3
n
/ Sw
(四)粒子径的测定方法 粒子径的测定原理及方法不同,表12-3列出
了粒径的不同测定方法与粒径的测定范围[4,5]。
表 12-3 粒度测定方法与适用范围
(1)由范德华力、静电力等弱结合力的作 用而发生的不规则絮凝物(random floc);
(2)由粘合剂的强结合力的作用聚集在一 起的聚结物(agglomerate)。
在固体剂型的制备过程中(如散剂、颗 粒剂、胶囊剂、片剂、粉针、混悬剂等, 他们在医药产品中约占70%~80%),必 将涉及到固体药物的粉碎、分级、混合、 制粒、干燥、压片、包装、输送、贮存 等。

药剂学第五版全文

药剂学第五版全文

前言任何一种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使用的安全、有效、稳定的给药形式,即剂型。

药剂学是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药剂学在人类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人类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化药物制剂的研究能力与生产技术的复合型高级医药科技人才是历史赋予药学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药剂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教材。

随着药剂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个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化、明朗化,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即“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

在面向21世纪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药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药剂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教材总结了现有教材的使用经验,重组了教材的编写体系,力求充分反映出新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

将各种剂型按形态和制备方法相结合分类为液体制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半固体制剂、固体制剂、气体制剂、中药浸出制剂。

介绍各种剂型的概念、特性、质量要求、合理应用,制备工艺、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等。

第二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物理药剂学)。

介绍药物溶液的成形理论,表面活性剂、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粉体学基础、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设计(处方前研究)等。

第三篇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介绍现代药剂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新技术包括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微球与微囊的制备技术,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和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和生物技术制剂等。

本教材的特点是:1.建立了以普通剂型与制备为基础,深入介绍制剂理论,制剂新技术与剂型的新框架。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5)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5)

3.2 注射剂注射剂俗称针剂,容量小于50 ml称小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3.2.1 概述3.2.1.1注射剂的分类(1)溶液型:包括水溶液和油溶液。

(2)混悬型:水难溶性或要求延效给药的药物,可制成水或油的混悬液。

(3)乳剂型:水不溶性药物,根据需要可制成乳剂型注射液。

(4)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是指采用无菌操作法或冻干技术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块状制剂。

3.2.1.2给药途径(1)皮内注射: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次剂量在0.2mi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

(2)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一般用量为1—2ml。

(3)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一次剂量为1~5ml。

(4)静脉注射:注入静脉内,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

(5)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一次剂量一般不得超过10mi。

(6)动脉内注射:注入靶区动脉末端。

(7)其他:包括心内注射、关节内注射、滑膜腔内注射、穴位注射以及鞘内注射等。

3.2.1.3注射的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剂量准确。

(2)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3)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4)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5)注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使用不当更易发生危险。

(6)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3.2.1.4一般质量要求(1)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和芽孢。

所以质量要求高,安全有保证。

(2)无热原: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特别是供静脉及脊椎注射的制剂。

(3)澄明度: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

(4)安全性:注射剂不能引起对组织的刺激性或发生毒性反应,特别是一些非水溶剂及一些附加剂,必须经过必要的动物实验,以确保安全。

(5)渗透压:其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供静脉注射的大剂量注射剂还要求具有等张性。

(6)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血液pH约7.4),一般控制在4—9的范围内。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六章 注射剂)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六章 注射剂)

第六章注射剂第一节概述一.注射剂的定义及特点(一)定义注射剂(injections)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二)特点注射剂是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主要因为它具备下列优点:(1)药效迅速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组织吸收快,而静脉注射,由于是直接进入血管而没有吸收阶段,所有剂型中起效最快,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2)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注射剂属于非胃肠道给药途径,不受胃肠道诸因素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3)适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对有吞咽困难及处于昏迷的病人,均可注射给药(4)适于不能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如胰岛素可被消化液破坏,异丙肾上腺素在肠系膜被生物转化,而链霉素与胃内溶物形成不能吸收的复合物。

因此,这些药物都可制成注射剂而发挥疗效。

(5)可产生定位、靶向及长效作用局部麻醉药注射剂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脂质体、微球等微粒系统静脉注射具有靶向作用,而混悬型注射剂,特别是油性混悬剂,及皮下注射微球等均具有长效作用。

虽然注射剂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缺点:(1)使用不便除少数的注射剂,如胰岛素注射剂由于需长期注射,病人经过培训可自行注射外,注射剂一般不能自己使用,需由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注射,以保证安全。

(2)注射疼痛注射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由于药物的性质等导致疼痛感,影响病人使用的顺从性,在婴幼儿中尤其显著。

一种新型的无针型喷射式注射器(jet injector)正在国外逐步推广应用。

这种设备是使用压力代替针头进行注射。

它的特点是消除患者对针头的恐惧感,同时也减少针头注射时的疼痛及注射部位的损伤。

Bennett等将1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针头注射器及喷射式注射器皮下给以抗焦虑药速眠安(Midazolam)。

结果表明,喷射式注射器更舒服,针头注射器具有持续性疼痛。

血药浓度的数据表明,喷射式注射器比针头注射器更快达到峰值,但两者之间的峰值没有显著差异[1]。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9)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9)

6 半固体制剂6.1软膏剂6.1.1概述:6.1.1.1软膏剂:是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6.1.1.2软膏剂的质量要求:●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觉。

●有适当的粘稠度,易涂布而不熔化。

●无酸败变质、不发生油水分离或分层,能保持固有疗效。

●应无刺激及其它反应。

●用于创面的软膏还应无菌。

6.1.2基质:6.1.2.1基质的要求:●润滑无刺激,稠度适宜,易于涂布;●性质稳定,与主要不发生配伍变化;●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具有良好释药性能;●易洗除,不污染衣服。

6.1.2.2适用:表皮增厚,角化,皲裂等慢性皮损或某些感染性皮肤病早期。

6.1.2.3种类:(1)油脂性基质①烃类:●凡士林:(软石蜡)性质:熔点38-60℃,无臭无刺激,不酸败,性质稳定。

适用: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不适用:急性而且多量渗出液的患处。

特点:有适宜的粘稠度。

●固体石蜡:性质:熔点50-65℃。

用途:调节软膏的稠度。

●液体石蜡:性质:能与多数脂肪油或挥发油混合。

用途:调节软膏的稠度。

●硅酮:性质:粘度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无色无臭的液体,无毒、无刺激、易涂布,性质稳定。

用途:保护皮肤以及透皮促进剂。

②类脂类:●羊毛脂:性质:淡棕黄色粘稠半固体,熔点36-42℃。

吸水性强,可吸收约2倍其重量的水并形成W/O型乳剂。

用途:与凡士林合用。

可改善凡士林的吸水性。

③油脂类:来源:动植物高级脂肪酸甘油脂及其混合物。

性质:易受温度、光线、氧气的影响而分解、氧化和酸败。

(2)乳剂型基质▲经典的处方要求能够分析组成:水相 + 油相 + 乳化剂适用:亚急性、慢性、无渗出液的皮损和皮肤瘙痒症。

忌用:糜烂,溃疡、水疱及脓疱症。

①一价皂:氢氧化硼酸钠三乙丙胺钾 + 脂肪酸肥皂(O/W乳化剂)三乙醇胺铵C12 18乳化能力提高特点:O/W型乳剂基质用于皮肤不显油腻感缺点:易被酸、碱、钙、镁离子或其他电解质破坏。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7)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7)

4.4 片剂4.4.1 概述片剂(tablets)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其外观有圆形的,也有异形的(如椭圆形、三角形、菱形等)。

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之一。

4.4.1.1片剂特点片剂的优点:P1124.4.1.2片剂的分类P112(1)口服用片剂(2)口腔用片剂(3)皮下给药片剂(4)外用片剂4.4.2片剂由药物和辅料▲片剂辅料系指片剂内除药物以外的所有附加物料的总称,亦称赋形剂。

要求:①片剂的辅料必须具备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②对人体无毒、无害、无不良反应,③不影响主药的疗效和含量测定。

4.4.2.1 稀释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亦称为填充剂。

片剂的直径一般不小于6mm,片重多在lOOmg以上。

稀释剂的加人不仅保证一定的体积大小,而且减少主药成分的剂量偏差,改善药物的压缩成形性等。

①淀粉常用玉米淀粉性质稳定,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吸湿性小,外观色泽好,价格便宜。

②糖粉蔗糖,白色粉末。

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糊精、淀粉配合使用。

③糊精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有较强的粘结性,会影响含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④乳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吸湿性,可压性好,压成的药片光洁美观,性质稳定,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

可供粉末直接压片。

⑤可压性淀粉亦称为预胶化淀粉,本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自身润滑性和干粘合性,并有较好的崩解作用。

作为多功能辅料,常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⑥其他:微晶纤维素MCC 无机盐类糖醇类。

4.4.2.2 润湿剂与粘合剂润湿剂系指本身没有粘性,但能诱发待制粒物料的粘性的液体。

①蒸馏水②乙醇常用浓度为30%~70%。

粘合剂对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物料给予粘性,使物料聚结成粒的辅料。

①淀粉浆常用浓度为8%~15%。

可提高到20%。

冲浆法是将淀粉混悬于少量(1~1.5倍)水中,冲入一定量的沸水,糊化;煮浆法是将淀粉混悬于全部量的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糊化。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13)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13)

9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9.1 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物溶液的形成是制备液体制剂的基础,以溶液状态使用的制剂有很多。

另外还有高分子溶液。

9.1.1 药用溶剂的种类(1)水没有特指时是指蒸馏水(2)非水溶剂醇与多元醇类乙醇(没有特指时是指95%乙醇)其他简要讲述.9.1.2药用溶剂的性质(1)介电常数溶剂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表示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剂的介电常数大极性大, 溶剂的介电常数小极性小(2)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solubil计y parameter)是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9.2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药物生物利用度。

9.2.1药物的溶解度(1)药物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solubility)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

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lOO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

《中国药典》关于药物溶解度有七种提法: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和不溶。

课后作业:查《中国药典》,弄清这些概念所指(2)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自习。

(3)▲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①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相溶”: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

②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

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

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

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

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药剂学第五版(2)

药剂学第五版(2)

第二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物理药剂学)第九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第九章第一节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物溶液的形成是制备液体制剂的基础,以溶液状态使用的制剂有注射剂;内服的有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溶液剂和酊剂等;外用的有洗剂、搽剂﹑灌肠剂、含漱剂﹑滴耳剂﹑滴鼻剂等。

另外还有高分子溶液,如右旋糖酐注射剂等代用血浆制剂等。

制备药物溶液首先要涉及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问题,现将常用药用溶剂介绍如下:一﹑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有很好的生理相容性,根据制剂的需要可制成注射用水﹑纯化水与制药用水来使用。

(二)非水溶剂药物在水中溶解度过小时可选用适当的非水溶剂或使用混合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以制成溶液。

1.醇与多元醇类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00﹑丁醇和苯甲醇等,能与水混溶。

2.醚类四氢糠醛聚乙二醇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等,能与乙醇﹑丙二醇和甘油混溶。

3.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4.酯类三醋酸甘油酯、乳酸乙酯、油酸乙酯、苯甲酸苄酯和肉豆寇酸异丙酯等。

5.植物油类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红花油等。

6.亚砜类二甲基亚砜,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溶剂的极性大小常以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的大小来衡量。

(一)介电常数溶剂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表示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借助电容测定仪,通过测定溶剂的电容值C求得,如式(9-1)所示。

(9-1)式中,C0-电容器中在真空时的电容值,常以空气为介质测得的电容值代替,通常测得空气的介电常数接近于1。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的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极性小。

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数据见表9-1。

表9-1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介电常数溶剂溶剂的介电常数溶质水80 无机盐﹑有机盐水极二醇类50 糖﹑鞣质溶性甲醇﹑乙醇30 蓖麻油﹑蜡性递醛﹑酮﹑氧化物﹑高级醇20 树脂﹑挥发油﹑弱电解质递减己烷﹑苯﹑四氯化碳﹑乙醚5 脂肪﹑石蜡﹑烃类﹑汽油减矿物油﹑植物油0(二)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是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学习课件药剂学第五版—粉体的吸湿性.doc

学习课件药剂学第五版—粉体的吸湿性.doc

第五节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一、吸湿性吸湿性(moisture absorption)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将药物粉末置于湿度较大的空气中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湿现象以致使粉末的流动性下降、固结、润湿、液化等,甚至促进化学反应而降低药物的稳定性。

因此防湿对策是药物制剂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图13-13 物料的吸潮与风干示意图药物的吸湿性与空气状态有关。

如图13-13,图中p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分压,p w表示物料表面产生的水蒸气压。

当p大于p w时发生吸湿(吸潮);p小于p w 时发生干燥(风干);p等于p w时吸湿与干燥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水分称平衡水分。

可见将物料长时间放置于一定空气状态后物料中所含水分为平衡含水量。

平衡水分与物料的性质及空气状态有关,不同药物的平衡水分随空气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药物的吸湿特性可用吸湿平衡曲线来表示,即先求出药物在不同湿度下的(平衡)吸湿量,再以吸湿量对相对湿度作图,即可绘出吸湿平衡曲线。

(一)水溶性药物的吸湿性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参见图13-14),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CRH),CRH是水溶性药物固定的特征参数(参见表13-10)。

图13-14水溶性药物的吸湿平衡曲线1-尿素2-枸橼酸3-酒石酸4-对氨基水杨酸钠表13-10 某些水溶性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37℃)药物名称CRH 值/% 药物名称 CRH 值/% 果糖53.5 蔗糖84.5 溴化钠(二分子结晶水) 53.7 米格来宁 86 盐酸毛果芸香碱 59 咖啡因 86.3 重酒石酸胆碱 63 硫酸镁 86.6 硫代硫酸钠 65 安乃近 87 尿素69 苯甲酸钠88 苯甲酸钠咖啡因 71 对氨基水杨酸钠 88 抗坏血酸钠 71 盐酸硫胺 88 枸橼酸74 氨茶碱 92 溴化六烃季铵 75 烟酸胺 92.8 氯化钠75.1 氯化钾82.3 盐酸苯海拉明 77 葡萄糖醛酸内酯 95 水杨酸钠 78 半乳糖 95.5 乌洛托品 78 抗坏血酸 96 葡萄糖 82 烟酸 99.5 枸橼酸钠84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某一定值时,药物表面吸附的平衡水分溶解药物形成饱和水溶液层,饱和水溶液产生的蒸气压小于纯水产生的饱和蒸气压,因而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不断溶解药物,致使整个物料润湿或液化,含水量急剧上升。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第一节概述一、药剂学基本概念药剂学(pharmacy,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science of preparation)。

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

制剂学和调剂学以往也总称为药剂学。

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和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剂生产成为主导,因此近来药剂学与药物制剂学的含义基本一致。

药物(drugs)是指原料药,即用以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机能有影响的物质,可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三大类。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系指我国经典著作收载的、为中医师传统使用的药材和饮片。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 drugs)系指通过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细胞因子药物、重组激素类药物、重组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和基因药物等。

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简称剂型)。

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为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剂型为集体名词。

中药剂型也往往包括著名传统中药剂型如丸、丹、膏、散等,和现代中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药物制剂(drug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要求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放射性药品和诊断药品等,制剂也是剂型中的品种,亦即通常所谓的药品,例如罗红霉素片、注射用抑肽酶、细胞色素C注射液、头孢克洛胶囊、醋酸氟轻松软膏、甲硝唑栓、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等。

药剂学第五版—粉体的吸湿性

药剂学第五版—粉体的吸湿性

第五节 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一、吸湿性吸湿性(moisture absorption)就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将药物粉末置于湿度较大的空气中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湿现象以致使粉末的流动性下降、固结、润湿、液化等,甚至促进化学反应而降低药物的稳定性。

因此防湿对策就是药物制剂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图药物的吸湿性与空气状态有关。

如图13-13,图中p 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分压,p w 表示物料表面产生的水蒸气压。

当p 大于p w 时发生吸湿(吸潮);p 小于p w 时发生干燥(风干);p 等于p w 时吸湿与干燥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水分称平衡水分。

可见将物料长时间放置于一定空气状态后物料中所含水分为平衡含水量。

平衡水分与物料的性质及空气状态有关,不同药物的平衡水分随空气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药物的吸湿特性可用吸湿平衡曲线来表示,即先求出药物在不同湿度下的(平衡)吸湿量,再以吸湿量对相对湿度作图,即可绘出吸湿平衡曲线。

(一)水溶性药物的吸湿性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参见图13-14),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CRH ),CRH 就是水溶性药物固定的特征参数(参见表13-10)。

图13-14平衡曲线 1-尿素 2-枸橼酸 3-酒石酸 4-对氨基水杨酸钠表13-10 某些水溶性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37℃)药物名称CRH 值/% 药物名称 CRH 值/% 果糖53、5 蔗糖84、5 溴化钠(二分子结晶水) 53、7 米格来宁 86盐酸毛果芸香碱 59 咖啡因 86、3 重酒石酸胆碱63硫酸镁86、6硫代硫酸钠 65 安乃近 87 尿素69 苯甲酸钠88 苯甲酸钠咖啡因 71 对氨基水杨酸钠 88 抗坏血酸钠 71 盐酸硫胺 88 枸橼酸74 氨茶碱 92 溴化六烃季铵 75 烟酸胺 92、8 氯化钠75、1 氯化钾82、3 盐酸苯海拉明 77 葡萄糖醛酸内酯 95 水杨酸钠 78 半乳糖 95、5 乌洛托品 78 抗坏血酸 96 葡萄糖 82 烟酸 99、5 枸橼酸钠 84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某一定值时,药物表面吸附的平衡水分溶解药物形成饱与水溶液层,饱与水溶液产生的蒸气压小于纯水产生的饱与蒸气压,因而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不断溶解药物,致使整个物料润湿或液化,含水量急剧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片剂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特点片剂(tablets)系指药物与适宜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

根据应用目的和制备方法,可改变其大小、形状、片重、硬度、厚度、崩解和溶出的特性及其它特性。

极大部分片剂用于口服,也有用于舌下、口腔粘膜或阴道粘膜。

由于其使用方便,质量稳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等多种原因,片剂在世界各国药物制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剂型,在我国历年药典二部中,片剂占40%左右。

片剂创用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前,片剂的生产主要凭经验,20世纪50年代初由Higuchi T 等人研究并科学地阐明片剂制造过程中的规律和机理以来,对片剂的研究日趋深入。

20世纪60年创立生物药剂学,对片剂及其他口服固体制剂指出了更科学的标准,更保证了片剂应用于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片剂的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也有很大发展,如流化喷雾制粒,湿法高速制粒,高速自动控制压片机,自动程序包衣设备等以及新型优质辅料的开发和利用等,对改善片剂的生产条件、提高片剂的质量和生物利用度等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片剂的优点为:①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例如:分散(速效)片、控释(长效)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及口含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②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应用方便。

③片剂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加压而制得的一种密度较高、体积较小的固体制剂体积小,携带、运输、贮存方便。

④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成本较低。

片剂的缺点:①婴、幼儿和昏迷病人服用困难。

②处方和工艺设计不妥容易出现溶出和吸收等方面的问题。

二、片剂的分类按制法的不同,片剂可分为压制片(compressed tablets)和模印片(molded tablets)两类。

现代广泛应用的片剂几乎都是压制片剂。

模印片已极少应用,故不再介绍。

按用途和用法的不同,片剂可分为口服片剂、口腔用片剂和其他途径应用的片剂,分述如下:1.口服片剂指供口服的片剂,此类片剂中的药物主要是经胃肠道吸收而发挥作用,亦可在胃肠道局部发挥作用。

(1)普通片(conventional tablets)即普通压制片,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一般用水吞服,应用最广。

一般不包衣的片剂多属此类。

(2)包衣片(coated tablets)指在压制片(既素片或称片芯)外包衣膜的片剂,一般包衣的目的是增加片剂中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改善片剂的外观等。

包衣片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糖衣片(sugar coated tablets)主要用糖作为包衣材料包制而成的片剂。

②薄膜衣片(film coated tablets)外包高分子材料形成薄膜衣层的片剂。

③肠溶衣片(enteric coated tablets)外包在胃液中不溶而在肠液中可溶的衣层的片剂,目的是防止药物在胃液中破坏,或药物对胃的刺激性等。

(3)多层片(multilayer tablets)由两层或多层(组成、配方或色泽不同)组成的片剂,制成多层片的目的有避免各层药物的接触,减少配伍变化,调节各层药物的释放,作用时间等。

亦有改善外观的作用。

可上下分层或里外分层。

(4)咀嚼片(chewable tablets)指在口腔中嚼碎后咽下的片剂,此类片剂较适合于儿童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常加入糖类及适宜香料以改善口感。

(5)溶液片(solution tablets)临用前加水溶解成溶液的片剂,除了口服用还有作其它用途者。

口服溶液片可达速效目的,如阿斯匹林水溶片。

其他特殊用途者,如昇汞、季胺类杀菌用药物片剂,口服有毒,就加鲜明的标帜,注明不得入口。

(6)泡腾片(effervescent tablets)指含有泡腾崩解组分的片剂,泡腾片遇水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片剂快速崩解,多用于可溶性药物的片剂,如维生素C泡腾片。

(7)分散片(dispensible tablets)系遇水可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分散片可吞服或加水分散后服用。

如阿斯匹林分散片。

2.口腔用片剂(1)口含片(buccal tablets)又称含片,是指含在口腔内,药物缓缓溶解而产生持久局部作用的片剂,多用于口腔及咽喉疾患,可在局部产生持久的疗效。

如含碘喉症片,银黄含片,一般硬度较大,不应在口中快速崩解。

(2)舌下片(sublingual tablets)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的片剂。

其中药物通过舌下粘膜快速吸收而显现速效的作用,可防止胃肠液pH值及酶对药物的不良影响,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3.其他途径应用的片剂(1)阴道用片(vaginal tablets)指置于阴道内应用的片剂。

多用于阴道的局部疾患,也用于计划生育等。

起消炎、杀菌、杀精子及收敛等作用。

常制成泡腾片,以增大铺展面积,延长滞留时间等。

(2)植入片(implant tablets)指植入(埋入)体内慢慢溶解并吸收,产生持久药效(长达数月至数年)的片剂。

适用于剂量小并需长期应用的药物。

近年来还有口服速溶片,或口融片(melt-in-mouth tablets),此类片剂服用方便,不用水送服亦易吞咽,特别适用于吞咽固体制剂困难、卧床病人和老、幼病人服用,吸收快[1]。

其他如注射用片现已很少应用。

片剂虽有很多种类,但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口服压制片,如未特指,本章讨论的均为口服压制片的内容。

三、质量要求《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制剂通则”对片剂的质量有明确规定,一般要求:①含量准确,重量差异小;②硬度适宜,应符合脆碎度的要求;③色泽均匀,完整美观;④在规定贮藏期内不得变质;⑤一般口服片剂的崩解时间和溶出度应符合要求;⑥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对于某些片剂另有各自的要求,如小剂量药物片剂应符合含量均匀度检查要求,植入片应无菌,口含片、舌下片、咀嚼片应有良好的口感等。

第二节常用辅料一、辅料的选用原则二、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diluents)又称填充剂(fillers)。

系指用于增加片剂的重量与体积,以利于成型和分剂量的辅料。

片剂的直径一般不小于5 mm,片重一般不小于50 mg,而不少药物(如维生素、激素及剧药等)的剂量小于50 mg,必须加入稀释剂,方能成型,当片剂中的药物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份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使保持“干燥”状态,以利于制成片剂,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1.淀粉淀粉(starch)为片剂最常用的辅料,是一种良好的稀释剂和吸收剂,主要为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前者杂质少、色泽好、吸湿性小、产量大、价格低,故被广泛应用。

淀粉属于多糖类,系由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组成,为白色细微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气中稳定,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吸湿而不潮解,遇水膨胀。

遇酸或碱在潮湿或加热情况下可逐渐水解而失去膨胀作用。

其水解产物为还原糖,用还原法测定主药含量时对测定有干扰作用。

但淀粉的可压性差,不宜单独使用,常与适量糖粉或糊精等合用以增加粘合性和片剂的硬度。

2.预胶化淀粉预胶化淀粉(pregelatinized starch)又称可压性淀粉。

是淀粉经物理方法破坏使部分胶化的产品,为白色干燥粉末,无臭无味,性质稳定,不溶于有机溶剂,在冷水中有部分可溶性(约20%),吸湿性、配伍性等与淀粉相似。

与国外商品Starch 1500相当,国内已广泛推广应用。

本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和自身润滑性,制成的片剂具有较好的硬度,崩解性好,释药速度快,有利于生物利用度的提高[4],为片剂良好的稀释剂,在粉末直接压片时最为常用。

3.糊精糊精(dextrin)是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水解程度不同,其性质主要是粘度不同。

常用者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可溶于水,其水溶液具较强粘性。

作为片剂的稀释剂,应控制其用量,以防止颗粒过硬而造成片面出麻点等现象和影响片剂的崩解。

应用于小剂量片剂时常用糊精、淀粉、糖粉适宜比例的混合物作稀释剂。

本品对某些药物的含量测定有干扰。

使用不当,常影响药物的溶出度等。

4.蔗糖蔗糖(sucrose)应用前经低温干燥、粉碎而成的白色粉末,本品粘合力强,可增加片剂硬度,使片剂表面光洁美观而不影响崩解度,味甜,可改善口感。

但糖粉吸湿性较强,其吸湿性与转化糖等杂质的含量有关,纯度差的糖粉吸湿性更强。

多用于口含片、咀嚼片,也用于溶液片等。

5.乳糖乳糖(lactose)由等分子葡萄糖及半乳糖组成。

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带甜味,易溶于水,难溶于醇。

性质稳定,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不起化学反应。

无吸湿性,制成的片剂光洁美观,释放药物快,对药物含量测定影响很小,是一种优良的片剂稀释剂。

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乳糖,其粒子十分接近球形,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粘合性、可供粉末直接压片。

国外制剂工业中乳糖的应用十分普及,国内因产量较少,价格较贵,且品种规格也不一致,故应用不广泛,常用淀粉、糊精和糖粉的混合物代用。

6.甘露醇甘露醇(mannitol)为白色或无色结晶性粉末,无吸湿性,干燥快,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适用于咀嚼片的稀释剂,近年来有报道用于速溶片,所制片剂表面光滑美观,味佳无砂砾感,甜度相当于蔗糖的70%左右,因溶解时吸热,故口腔中溶化有清凉感,但流动性差且价格较贵,常与蔗糖配合应用。

近年来有报道用于速溶片。

山梨醇是甘露醇的异构体,两者很多性质相似,但山梨醇的吸湿性较强,在片剂中应用受到一定影响。

7.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micrystalline cellose,MCC)系由纤维素经部分酸水解而制得的聚合度较小的结晶性纤维素。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无臭、无味的细微结晶性粉末。

不溶于水、稀酸和有机溶剂,在稀碱中部分溶解并溶胀。

对药物有较大的容纳量,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适用于湿法制粒和粉末直接压片。

除作为稀释剂外还兼有润滑、助流、崩解和粘合作用。

优质微晶纤维素是经喷雾干燥制成,其流动性较好,如国外商品名为“Avicel”的微晶纤维素,根据其粒度大小和含水量的不同而有若干规格,平均粒径有25,40,60及120 μm等数种。

本品应贮放于干燥处,露置湿度较高的空气中,因含水量增加,压片比较困难。

另外所压片剂有变软和胀大的倾向,不适用于包衣片。

8.硫酸钙硫酸钙(calcium sulfate)为白色或微黄色、无臭、无味细粉,微溶于水,呈中性,化学性质稳定,有较好的防潮性,与多种药物配伍不起变化,制成的片剂外观光洁,硬度和崩解度均好,对药物无吸附作用,常用作片剂的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

本品通常含两分子结晶水,在升温条件下会逐渐失水,若失去一个以上结晶水时,遇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固化现象,这种固化现象以半水物(CaSO4 1/2H2O)最强,而二水物和无水物遇水时不固化,故只有二水物和无水物可供作片剂的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目前以二水物应用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