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外用作用与功效
![川芎外用作用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72ddbf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7.png)
川芎外用作用与功效川芎外用作用与功效川芎,又称川芎穴。
是一种中药材,其主根茎及茎叶可以入药。
川芎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川芎的外用作用与功效丰富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纤维素、黄酮类、酚酸类、醛类、萜类和甾类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川芎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它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2. 抗炎作用:川芎挥发油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疼痛。
3. 镇痛作用:川芎挥发油可以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疼痛。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血液充分流向组织,增加组织的氧气供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4.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挥发油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它可以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二、川芎的外用作用与功效1. 治疗跌打损伤:川芎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患处的康复。
它可以减轻疼痛,消肿止痛,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2. 缓解头痛:川芎具有镇痛作用,可以减轻头部血管收缩引起的头痛。
将川芎粉末与适量的橄榄油混合,涂抹在太阳穴和颞部,按摩数分钟,可以缓解头痛。
3. 改善皮肤瘙痒:川芎具有止痒作用,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将川芎煎剂涂抹在患处,可以减轻皮肤的瘙痒感。
4. 治疗痔疮:川芎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痔疮患者的疼痛感。
将川芎粉末与适量的橄榄油混合,涂抹在痔疮患处,可以减轻疼痛,促进痔疮的愈合。
5. 护理乳房:川芎可以刺激乳房血液循环,提高乳汁的分泌量。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65f3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c.png)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b9d520cc7931b765ce15f4.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有151个成方制剂中含川芎,占所收载1640个中成药总数的%。
中药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iigwsticw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四川的道地药材。
夏季当川芎植株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去须根,即为川芎药材。
再经洗净、润透、切片、干燥,得到中药饮片。
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归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国内外学者对川芎的栽培、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含有苯酞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其酯、生物碱、多糖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
川芎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是研究的热点。
挥发油川芎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
一般采用超临界C 〇2萃取、水蒸汽蒸馏等方法提取挥发油;再经柱层析分离、GC-MS、LC-MS等方法检测。
已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0余种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z-稾本内酯(z-ligusti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丁燦基酞内酉旨(butylidenephthalide)、4-轻基-3-丁基味内酯(senkyunolide)、川芎内酯A(senkyunolideA)、川芎内酯I(senkyrunolideI)、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F)、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5e45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c.png)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川芎,又称川芎和川芎白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一直是科学家和医师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首先,川芎的药理作用是研究川芎的关键方面之一。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川芎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类、苷类、酚酸类和多糖类等。
其中,挥发油类是川芎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川芎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循环系统: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如中风、心绞痛和血栓等。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抗凝血,减少血小板聚集等,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
2. 抗炎作用:川芎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川芎能够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增强川芎对抗感染的能力。
4. 抗氧化作用:川芎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抑制氧化反应,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等保健作用。
5. 神经保护作用:川芎被广泛用于中风、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川芎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
然而,川芎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毒副作用,这些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虽然川芎被广泛认为是安全的中药材料,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川芎的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此外,川芎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其毒性,因此需要小心使用。
在研究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方面,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在不断进行。
一些研究表明,川芎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川芎时,应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减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川芎的用药剂量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虽然川芎在适当剂量下是安全的,但超过推荐剂量使用川芎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c2d0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0.png)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川芎,又称为川芎、川芎子,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常用中药材。
川芎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且被认为具有抗炎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本文将综述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一、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包括挥发油、生物碱、酚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最为重要的成分,包括酯类、醇类和酮类。
这些化学成分在川芎中发挥着抗炎作用。
二、川芎的抗炎机制川芎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1. 抗氧化作用: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3. 调节免疫系统:川芎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川芎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通过以上机制的综合作用,川芎可以有效地发挥抗炎作用。
三、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1. 实验研究:许多实验表明,川芎可以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川芎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组织炎症反应。
2. 临床研究:一些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川芎的抗炎作用。
例如,一项针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川芎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关节肿胀和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川芎可以改善内源性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哮喘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
四、川芎在临床中的应用由于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它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1. 风湿性关节炎:川芎可以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0ee7a0b0717fd5360cdcf7.png)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d87a31a76c66137ee06198c.png)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药材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 igusticum chuanxiong H 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温,味辛,微苦,归于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血淤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胁疼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疾病,是中医临床及中成药制剂常用中药。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川芎的进一步研究作一参考。
关键词:川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一、化学成分川芎含有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苯酞类及其他类成分。
1.挥发油川芎根茎含挥发油约1%,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等,且随着所用提取方法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陈友鸿等[1]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水蒸汽蒸馏法从川芎中分离出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28和34种成分并认为藁本内酯、二氢藁本内酯、丁烯基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季芳等[2]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设置不同条件及贮存条件,将样品分成五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45个成分。
洪鹰等[3]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共鉴定出45种成分,主要的组分为正丁烯苯酞、正丁基苯酞、东川芎内酯、新蛇床子内酯、藁本内酯、瑟丹酸内酯。
2.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嗪,chuanxiongzine)、perlolyrin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腺嘌岭和腺苷。
3.酸性或酚性化合物酸性或酚性化合物有咖啡酸、香荚兰酸、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adanic acid)、大黄酸(chrysophic acid)、棕榈酸、琥珀酸和亚油酸等[8]。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e6158e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6.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李曦;王晓晓;吕光华【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年(卷),期】2013(004)003【摘要】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含有挥发油(以苯酞及其二聚体类成分为主)、生物碱、有机酸及多糖等成分.川芎及其化学部位、单体成分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压,抗氧自由基、抗炎、抗癌、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保护神经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建议加强对川芎提取物和化学部位的药理研究,为川芎的临床应用及其新产品开发提供依据.【总页数】5页(P44-48)【作者】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李曦;王晓晓;吕光华【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相关文献】1.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靳春斌2.川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韩炜3.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季春;蒋晓芳;钱卜丽;邱刘利4.川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J], 李芊; 吴效科5.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张晓娟;张燕丽;左冬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32504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0.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川芎,学名Chuanxiong,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川芎穗、四川川芎。
它是伞形科川芎属植物的干燥根茎部分,主要生长在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
川芎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被称为“补气活血、行气止痛”的好药。
本文将重点介绍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一、化学成分川芎被广泛研究,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和红素类化合物。
挥发油是川芎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川芎酮、丁香酮、伞花烯酮等。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川芎独特的香气,并具有补气活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红素类化合物是川芎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其中包括红花酮、川芎红素、丹参酮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川芎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C、镁、锌等。
二、药理作用1. 补气活血川芎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是补气活血。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红细胞的弹性,促进血管扩张。
此外,川芎还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这些药理作用使得川芎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疾病。
2. 舒筋活络川芎还具有舒筋活络的药理作用。
川芎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通,从而缓解痛症。
此外,川芎还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炎症,对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抗血小板聚集川芎中的红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而血栓的形成往往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川芎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抗炎作用川芎的红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 调节免疫川芎的红素类化合物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们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7a005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1.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5d9a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4.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川芎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部。
在中医药中,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头痛、痹证等病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苯丙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占干燥根部的0.5%-1.5%。
挥发油主要由薄荷醇、丁香酮、樟脑、麝香酮等多种成分组成。
实验证明,川芎挥发油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促血液循环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川芎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川芎素、川芎嗪、川芎嗪苷等。
这些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提高血管弹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从而具有抗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川芎甙、川芎内酯、川芎酮等。
研究发现,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能力强。
此外,川芎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也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酚酸类物质包括川芎酸、杂多酚酸等。
研究表明,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疼痛,改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关于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表明其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川芎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同时,川芎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液供应,降低血液黏滞度,有利于防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川芎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同时,川芎也被研究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总结来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显示,其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中草药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中草药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4c36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1.png)
中草药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川芎是一种中草药,通常被用于治疗头痛、痛经、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草药治疗方案,对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川芎的化学成分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之一。
多项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1.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川芎属于伞形科的多年生植物,它的根茎是一直被人们使用的草药。
与其他中草药一样,川芎中含有许多成分。
其中,最重要的是川芎素、迷迭香酸、异溲尿酸、β-谷甾醇、丹酚酸等。
这些成分被证明对人体有各种生理活动和药理活动。
2.川芎的抗炎作用炎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理反应,通常是因细胞受到损伤或受到各种刺激而产生的。
虽然炎症有时候是一种有益的反应,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因此,寻找具有抗炎作用的物质是非常重要的。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且已经被广泛研究。
其中,川芎素是最为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对多种炎症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素可以逆转白细胞的迁移,降低白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程度。
迷迭香酸也对炎症有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迷迭香酸可以降低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它也可以干扰炎症介质的生成,防止炎症反应进一步扩散。
异溲尿酸是另一个对炎症具有治疗作用的川芎化学成分。
它可以降低炎症酶的活性,减少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3.川芎的临床应用川芎的抗炎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
在临床上,川芎广泛应用于治疗头痛、痛经、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在头痛的治疗中,川芎被广泛用于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的治疗。
研究表明,川芎素可以有效地增加血液的灌注,从而减轻头痛的症状。
在痛经的治疗中,川芎也被广泛使用。
研究发现,川芎可以适度地减少子宫肌肉的紧张度,从而缓解痛经的症状。
在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川芎也有很好的效果。
这些疾病通常与炎症反应有关,而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病情。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3beda31f111f18583d05a0b.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2006-8-5 15:58:58 <时珍国医国药>?李秋怡,干国平,刘焱文中药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tticum?chuanxionHolt.的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温,味辛,微苦,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
主治血淤气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肝郁气滞而致血行不畅的胸胁疼痛,头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等疾病。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呼吸、泌尿系统及妇科方面的疾病。
现将近20年来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l??化学成分????川芎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酚性物质、有机酸、苯酞内酯及其他等成分。
1.1??挥发油钟风林等对不同产地和品种的川芎水蒸气蒸馏所得到的挥发油进行了GC—MS 联用分析,其中主要成分为藁本内酯(1igustilide)、蛇床内酯(cnidilide)、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洋川芎内酯(senkyunolide)、3.丁基苯酞、3.亚丁基苯酞,另外还有香桧烯、α-蒎烯、月桂烯等多种萜类及多种脂肪酸酯。
1.2??生物碱北京制药工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川芎中分离得到川芎嗪(ehuanxiongzine)、黑麦草碱(pelolyrine)、L-异亮氨酸.L-氨酸酐。
曹风银等从川芎中分得1-β-丙烯酸乙酯-7-醛基.β-咔啉、1-乙酰基-β-咔啉、L-缬氨酰-L-缬氨酸酐、三甲胺、胆碱、尿嘧啶。
王义雄等”’从川芎中分离得到腺嘌呤和腺苷。
1.3??酚类及有机酸类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川芎酚性部位分得阿魏酸(fendic?acid)、瑟丹酸、大黄酚。
王普善等从川芎中分离得到4.羟基一3.甲氧基-苯乙烯-1-羟基-1-(3-甲氧基4.羟苯基).乙醇、4.羟基苯甲酸、香荚兰酸、咖啡酸、原儿茶酸、亚油酸.曹凤银等从川芎中分得棕榈酸、5,5:双氧甲基呋喃醛,香荚兰醛。
王文祥等”’利用大孔树脂从川芎中首次分离得到正十六烷酸。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3e35cf050876323112128f.png)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9・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马静1。马玲2
1.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吉林市132001;2.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市132011
【摘要】:川芎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常用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川芎嗪、阿魏酸等在清除氧自由基,扩血管,钙 拮抗,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均有作用,并揭示了其在心血管,呼吸,免疫,泌尿及妇科等多系统,多器官。多种病症中的治疗机制。故 本文就近年来各家学者对川芎中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JIl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综述
参考文献
[1]晏春耕,曹瑞芳.玉竹的研究进展与开发利用[J].中国现代中药。
与模型组比较,‘.P<0.OI 2007,9(4):33—37.
3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衰老小鼠线粒体DNA含量增加;吴小 晶研究结果也证明老年组大鼠大脑组织中mtDNA的含量是 增多的【41,这种与年龄相关mtDNA含量的变化可能始于成 年以后;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一致。线粒体衰老学说是 研究衰老问题的热点问题,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线粒 体DNA易受到氧化自由基产物的攻击,产生大量的突变, 产生缺陷DNA,机体可能通过代谢反馈机制增加细胞增加 线粒体的含量进行代偿H J。实验结果显示,玉竹处理组与 衰老模型组比较,肝细胞mt D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提示
参考文献
[i]张延妮.岳宣峰。张志琪.4种川芎化学成分与心肌细胞膜受体作用的
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60-662.
[2]濮铭哲.朱文玲,金征宇.等.中药川芎嗪拈抗内皮素一I致冠脉收缩 效应的初步观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18(2):133—137.
川芎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
![川芎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3f25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e.png)
川芎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川芎,又称川芎、云南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以其祛风活血、舒筋活络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川芎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川芎内酯、川芎酮、川芎嗪等。
然而,由于川芎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存在多种类似的成分,因此提取分离与纯化其有效成分成为研究的难点。
为了研究川芎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纯化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下面将从提取方法、分离方法和纯化方法等方面介绍川芎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首先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煎法、超声波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水煎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水解能力将有机物质溶解于水中。
超声波法则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产生剧烈的物理振动,使川芎中的有效成分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则利用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将川芎中的有效成分从样品中萃取出来。
这些提取方法各有优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取。
接下来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
常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层析法、色谱法和电泳法等。
层析法是一种使用不同固定相的方法,可以根据川芎中成分的极性、分子量等特性进行分离。
色谱法则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可以根据川芎中成分的挥发性、亲水性等特性进行分离。
电泳法则根据川芎中成分的电荷差异进行分离,主要包括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分离方法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
最后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纯化方法。
常用的纯化方法主要包括再结晶法、溶剂萃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再结晶法通过川芎中有效成分在溶液中的结晶行为,利用其溶解度差异进行纯化。
溶剂萃取法则利用川芎中有效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纯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则通过川芎中有效成分在固相柱中的分配行为,利用流动相中溶液浓度差异进行纯化。
这些纯化方法可以根据所需纯度和产量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纯化。
由于川芎中有效成分的复杂性,提取分离与纯化研究面临一些挑战。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ecca0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1.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川芎,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川芎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述,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的存在不仅赋予了川芎独特的药理活性,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通过现代分离提取技术的运用,对川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药理作用方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增生等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川芎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方制剂中,与其他药材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对川芎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川芎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及阿魏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藁本内酯、丁烯内酯、川芎内酯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氧化作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酚酸类化合物是川芎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包括阿魏酸、香草酸、咖啡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川芎还含有内酯类化合物,如川芎嗪、甲基川芎嗪等。
中药“活血化瘀药”——川芎
![中药“活血化瘀药”——川芎](https://img.taocdn.com/s3/m/ea608c5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0.png)
中药“活血化瘀药”——川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弯Li克usticum chuanxion克 Hort.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者突出,开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本品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以切面色黄白、香气浓、油性大者为佳。
切片,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之头痛,阴虚火旺、舌红口干,多汗,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不宜使用。
孕妇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川芎辛温,活血通经,除寒行气,散风止痛。
三、临床应用1.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仆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本品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为“血中气药”(《本草汇言》),功善止痛,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之要药。
治肝郁气滞,胁肋作痛,常配伍柴胡、香附、枳壳等,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治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配伍丹参、红花、降香等;治肝血瘀阻,积聚痞块,胸胁刺痛,常配伍桃仁、红花、赤芍等,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常配伍乳香、没药、三七等。
本品性善行窜,《本草汇言》称其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善通达气血,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
治瘀滞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常配伍赤芍、桃仁、牛膝等,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治寒凝血瘀之经行腹痛,闭经,常配伍当归、吴茱萸、桂心等,如温经汤(《金匮要略》);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行,常配伍当归、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2.头痛本品乘性升散,《本草汇言》谓其能“上行头目”,既能活血行气止痛,又长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治外感风寒头痛,常配伍白芷、细辛、羌活等,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治风热头痛,常配伍升麻、本、黄芩等,如川芎散(《兰室秘藏》);治风湿头痛,常配伍羌活、藁本、防风等,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血瘀头痛,常配伍赤芍、红花、麝香等,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川芎的化学成分与抗氧化作用研究
![川芎的化学成分与抗氧化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440f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8.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与抗氧化作用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是一种常用于中药材的植物,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它以其独特的药理活性成分和各种药用价值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性油和水溶性成分。
数百种挥发性油化合物已被分离和鉴定,其中最常见的是川芎醚、川芎内酯和川芎酮等。
挥发性油的活性成分是川芎的重要药理基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功效。
在川芎的化学成分中,挥发性油中的川芎酮是一种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研究发现,川芎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剂能够减少或预防由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同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
川芎酮通过清除自由基,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
研究还发现,川芎酮不仅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具有调节机体内氧化还原平衡的能力。
氧化还原平衡是细胞内外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维持这种平衡对于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川芎酮可以调节氧化还原酶的活性,改善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川芎的非挥发性成分也具有抗氧化活性。
多酚类化合物是川芎中的主要非挥发性成分之一。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活性。
它们通过与自由基反应,中和其活性,从而减少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
除了抗氧化作用,川芎还具有其他多种药理活性。
如川芎醇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内酯则具有舒筋活络、止痛和抗肿瘤活性。
这些药理活性与川芎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结而言,川芎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抗氧化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研究。
挥发性油中的川芎酮和非挥发性成分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川芎的药理活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川芎的研究为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芎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芎](https://img.taocdn.com/s3/m/ac307a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5.png)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芎川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中国传统药材中使用广泛的一种。
川芎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一、川芎的简介川芎,又称川芎穗、川芎仁等,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川芎的根茎长约10至30厘米,外表棕褐色,质地坚韧,断面呈白黄色。
川芎具有辛、温、微苦的性味,入心、肝经,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二、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淀粉、脂肪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含有大量的川芎酮、川芎嗣醇、川芎烯醇等物质。
这些化学成分为川芎赋予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三、川芎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 活血化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和纤维蛋白聚集,从而防止血液黏稠,改善血液循环。
同时,川芎还能够促进体内循环酶的活性,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通畅,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2. 祛风止痛:川芎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痛等疾病。
川芎中的川芎酮等成分具有镇痛作用,能够减轻疼痛感。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3. 舒张血管:川芎中的挥发油成分能够舒张血管,增加血管的内径,改善血液循环,解决因血管痉挛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川芎中的川芎酮和川芎嗣醇等成分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以发挥其舒张血管的作用。
4. 抗菌消炎:川芎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川芎中的川芎酮等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疟原虫、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5. 降低血脂: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脂肪的合成,减少血液中的脂质含量。
川芎中的川芎酮能够调节脂代谢,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
研究表明,川芎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
川芎的成分
![川芎的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00f0dd1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d.png)
川芎的成分1. 引言川芎,学名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伞形科。
它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重要成分之一,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川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主要归功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芎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2. 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苯丙素类化合物、多糖类、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
2.1 挥发油挥发油是川芎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占据了其总成分的30%左右。
主要的挥发油成分包括川芎酮、川芎烯醇、川芎烯酮和川芎酸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川芎独特的香气和药理活性。
2.2 苯丙素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是其药理活性的重要来源。
最具代表性的苯丙素类化合物是川芎内酯,它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血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此外,川芎内酯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等作用。
2.3 多糖类川芎中的多糖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
这些多糖类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机制发挥作用。
2.4 有机酸川芎中的有机酸主要包括川芎酸、丁香酸和咖啡酸等。
这些有机酸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等作用。
川芎酸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心血管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5 微量元素川芎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锰和铜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和酶的活性调节。
3. 川芎的药理作用川芎的多种成分赋予了它多种药理活性。
3.1 血液循环促进作用川芎中的川芎酸和有机酸等成分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促进血液流动,从而改善组织氧供和营养供应。
这对于缓解心绞痛、防治中风和改善冠心病等疾病非常重要。
3.2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中的多糖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3.3 抗炎作用川芎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和促进炎症的愈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E・
万方数据
5X17X]7?. 0?2XZX.? 3.2 038?^X3 0?2XZ3 ^?1?3^Z7 +&&< _/5A != ./A =
时珍国医国药 +&&< 年第 != 卷第 = 期
能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 并能拮抗咖啡因的兴 临床。 奋, 但不能防止五甲烯四氮唑、 可卡因的惊厥或致死作用, 也不能 [ !" ] 参考文献: 对抗戊四氮所致的大鼠惊厥 。 !" ! # 镇 痛 作 用 川 芎 哚 给 小 鼠 #$ %&& ’$ ( )$, 有明显镇痛 [!] @ 钟凤林, 杨连菊, 吉@ 力, 等A 不同产地和品种川芎中挥发油成分的 [ !* ] 作用 。 A 中国中药杂志, !**< , +! (%) : !6=A 研究 [ B] [+] @ 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A 川芎成分的化学研究 [ B] A 药学通报, !*"& , !" $# 对心、 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 !& ) : 6=!A !" $" %# 对心脏的作用 川芎嗪对离体豚鼠灌流心脏产生剂量依 @ 曹凤银, 刘文心, 温月笙, 等A 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 [ B] A 中草药, 赖性抑制心肌收缩和增加冠脉流量。川芎嗪对麻醉兔心肌缺血 [ % ] [ +& ] [ +! ] !*"% , !6 ( < ) : !A 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和心肌顿抑有保护作用 。左保华等 [6] @ 王义雄, 高宣亮, 王普善, 等A 川芎中的另一类活性成分 [ B] A 中草 亦证实川芎嗪可有效预防再灌注大鼠的心律失常。川芎哚有对 !*"; , !< ( !! ) : !=A 药, 抗脑垂体后叶素 ( ,#-) 引发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 [;] @ 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A 川芎有效成分的研究 [ B] A 药学学报, !*=* , !" $" !# 对脑血管的作用 川芎嗪能显著增加缺血大鼠血浆中 ./ !! ( !! ) : <=&A 含量, 降低 001 总量和组织中 023 的含量, 降低血比黏度, 对大 [ < ] @ 王普善, 高宣亮, 福山爱保, 等A 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 C 六种酚 [ ++ ] 鼠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岑得意等 用大鼠脑梗塞 类化合物 [ B] A 中草药, !*"; , !< (;) : 6;A 模型观察川芎嗪对大鼠脑梗塞的作用, 结果显示川芎嗪 #4 可显 [ = ] @ 王普善, 高宣亮, 福山爱保, 等A 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 C 一种萜 著改善大鼠异常神经症状和抑制 35, 活性的下降, 显著抑制 类化合物 [ B] A 中草药, !*"; , !< (6) : %&A ["] @ 王文祥, 顾 @ 明, 蒋小岗, 等A 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 [ B] A 中草药, 32, 致血小板的聚集。 +&&+ , %% ( ! ) : 6A !" $" $# 对冠脉循环的作用 川芎水提物及生物碱能扩张冠脉, 增 @ 王普善, 高宣亮, 福山爱保, 等A 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 C 五种内 加冠脉流量, 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给麻醉犬 #4 川芎嗪后, 冠脉及 [ * ] 酯化合物 [ B] A 中草药, !*"; , !< (") : 6!A 脑血流量增多, 冠脉、 脑血管、 外周阻力降低。川芎嗪也能显著增 [ !& ] @ 温月笙, 贺庄容, 薛孔方, 等A 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 [ B] A 中草药, 加清醒小鼠的冠脉流量。 !*"< , != ( % ) : +<A [ +% ] !" $" &# 对机体其他血循环的作用 蔡英年等 以雪貂活体左下 [ !! ] @ .D-#E 8D)DFG#, HD-FIGDJD 8D)DE, K- DLA 8ME NG-GDL#OKF PJE’ 5#$IF-#>’ 肺叶灌流实验表明: 肺动脉灌注或静脉注射川芎嗪, 对肺动脉的 >GIDQR#EQ$ [ B] A ,GS-E>GK’#F-JS, !**+ , %! (+) : <%*A [ +6 ] 发现川芎嗪可以明显减 [ !+ ] 舒张作用均明显大于体动脉。朱上林 @ .D-#E 8D)DFG#, .##-FI HDTID)#, K- DLA 3 NG-GDL#OK DQO + C PDJQKFSL C < C 527; 减轻肝细胞的病 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清转氨酶、 ’K-SL UKQTEVI#QEQK PJE’ 5#$IF-#>I’ >GIDQR#EQ$ [ B] A ,GS-E>GK’#F-JS, 89:+ 的升高; 维持缺血及再灌 理性损伤; 明显降低肝组织 5,/、 !**+ , %! (;) : !="=A [ !% ] @ .D-#E 8D)DFG#, HD-FIGDJD 8D)DE, K- DLA ,G-GDL#OK O#’’KJF PJE’ 5#$IF-#>W 注期 1/2 活性。 I’ >GIDQR#EQ$ 7EJ[ B] A 7K-KJE>S>LKF, !**! , %+ ( !+ ) : +6%%A !" $" ’# 对外周血管及血压的作用 川芎总生物碱、 川芎嗪能降低 [ !6 ] @ .D-#E 8D)DFG# , X)KSD YI)#QEUI , KDLA 8ME NG-GDL#OKF PJE’ 5#$IF-#>I’ 麻醉犬的外周血管阻力。川芎生物碱、 酚性部分和川芎嗪能抑制 >GIDQR#EQ$ [ B ] A ,GS-E>GK’#F-JS , !**< , 6! ( ! ) : +%%A 氯化钾和肾上腺素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条的收缩作用。川芎浸 [ !; ] @ HEUDSDFG# 0, K- DLA ZGK’ ,GDJ’ :ILL, !*"= , %; ( !+ ) : 6="*A 膏、 水浸液、 乙醇水浸液、 乙醇浸出液和生物碱对麻醉犬、 猫、 兔不 [ !< ] @ HDEIDO[# 0, K- DLA 8K-JDGKOJEQ 5K--, !*"% , +6 : 6<=;A 论 #’ 或 #4 均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水浸液给高血压犬或 [ != ] @ 肖永庆, 李 @ 丽, 游晓琳, 等A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 B] A 中国中药杂 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大鼠 #$, 志, +&&+ , += (=) : ;!*A [ +; ] !" &#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王良兴 发现川芎嗪具有扩张静息支 [ !" ] @ 王浴生A 中药药理与应用 [ 0] A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A 气管及抑制组胺、 乙酰胆碱收缩支气管的作用。静脉注射肾上腺 [ !* ] @ 华英圣A 川 芎 " 号 碱 的 药 理 作 用 的 初 步 研 究 [ B] A 中 医 药 学 报, 素造成大鼠剧烈的致死性肺水肿, 用川芎嗪预防后, 其存活率、 生 !*"* , != (+) : 6&A [ +& ] @ 梁日欣, 廖福龙, 韩@ 东A 川芎嗪预处理对麻醉家兔心肌缺血再灌 存时间及肺指数均明显改善。 A 中药药理与临床, +&&& , !< (+) : !!A 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B] !" ’# 延缓慢性肾损害的作用 川芎嗪能够显著增加肾血流量, 减 [ +! ] @ 左保华, 周 志 泳, 杨 金杰 A 川 芎 嗪对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的 预防作用 轻兔肾热缺血模型的肾组织损伤, 还能提高膜性肾炎家兔肾组织 [ +< ] B ] A 九江医学, !**; , !& ( 6 ) : !*<A [ 减轻肾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 降低缺血 的 1/2 活性, [ ++ ] @ 岑得意, 陈志武, 宋必卫, 等A 川芎嗪对大鼠脑梗塞的保护作用 [ B] A [ += ] 再灌注损伤肾脏细胞的凋亡指数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 !; (;) : 6<6A !" (# 对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 川芎嗪能延 [ +% ] @ 蔡英年, \MKQ :DJKJA 川芎嗪对缺氧大鼠和雪貂肺血管的舒张作用 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 长体外 32,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时间, [ B] A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 , < (!) : !*A 作用, 还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 降低血粘度, 改善血液 [ +6 ] @ 朱上林A 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B] A中 流变的作用。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 893+ 的释放, 对其活性有直 华消化杂志, !**; , !; (%) : !%*A 抑 制 血 小 板 [ +; ] 接的拮抗 作 用, 还 能 升 高 血 小 板 内 >30, 含 量, @ 王良兴A 川芎嗪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致豚鼠气管条收缩作用的影 [ +" ] A 温州医学院学报, !**; , +; (%) : !;"A 响 [ B] 聚集 。 @ 朱陵群, 黄启福, 魏@ 民, 等A 川芎嗪抗实验性膜性肾炎脂质过氧化 !" )# 对平滑肌的作用 家兔离体妊娠子宫实验证明, 川芎浸膏能 [ +< ] A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 = (%) : ++*A 损伤的研究 [ B] 增强子宫收缩, 形成痉挛; 大剂量反而使子宫麻痹, 收缩停止。川 [ += ] @ 孙立江, 李玉军, 石景森 A 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细胞凋亡 芎煎剂 !; $ ( )$ 或 +; $ ( )$ 经十二指肠给药, 对兔在体子宫也呈 的影响 [ B] A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 +% ( !" ) : !<"%A [ +* ] 。 明显收缩作用 [ +" ] @ 徐理纳, 徐德成, 张向嘉, 等A 阿魏酸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机理研 !" *# 其他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 究W对 893+ ( ,\X+ 平衡的影响 [ B] A 中国 医 学科 学 院 学报, !*"6 , < [ %& ] 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川芎还具有保护雏鸡避免因缺乏维 (<) : 6!6A 生素 ? 而引起的营养性脑病。川芎对环孢素的肝肾毒性引起的 [ +* ] @ 毛象刚A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B] A 医院进修杂志, !*"* , [ %! ] 胰岛 ! 细胞的毒性均有防护作用 。 (") : %!A 综上所述, 川芎为常用中药, 近年来通过成分和药理的研究, [ %& ] @ 刘锦蓉A 川芎嗪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 B] A 华西医科 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理 大学学报, !**; , +< (+) : !==A @ 顾明君, 刘志民A 川芎对环孢素引起的大鼠胰岛 ! 细胞毒性防护作 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 [ %! ] 用的实验研究 [ B] A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 (*) : ;6+A 究, 以 期 开 发 出 疗 效 好, 副 作 用 小 的 新 型 药 物, 更好地应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