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分析
医院输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院输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长,输血治疗已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输血治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输血安全、血液资源配置、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等。
本文将对医院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医院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输血安全问题(1)血液制品质量问题:在血液制品的采集、分离、储存等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控制不严格的情况,导致血液制品中存在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2)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等。
这些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3)输血相关疾病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尽管医疗机构在输血前会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筛查,但仍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
2. 血液资源配置问题(1)血液资源短缺:我国血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在某些地区和时段,血液供应紧张,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2)血液资源浪费:在实际输血过程中,部分患者因种种原因未能使用血液制品,导致血液资源浪费。
3. 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防控问题(1)防控意识不足: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防控意识不足,未能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2)防控措施不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医疗机构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如严格把控血液制品质量、加强输血前病毒筛查等。
二、医院输血管理对策1. 提高输血安全意识(1)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监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血液制品质量的监管,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2)完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监控和管理。
2. 优化血液资源配置(1)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参与度,扩大血液资源供给。
(2)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3. 加强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防控(1)提高防控意识: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输血防控意识,确保输血安全。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建议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在救治患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临床输血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常见问题1. 输血指征把握不严部分医疗机构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导致不必要的输血。
这不仅浪费了血液资源,还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2. 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前检查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前检查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如血型鉴定不准确、交叉配血不全面等,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甚至输血事故。
3. 输血记录不完整输血记录是追溯输血过程、评估输血效果的重要依据。
然而,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记录方面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影响了对输血治疗效果的评估。
4. 输血反应处理不及时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反应处理方面存在不及时、不规范的现象,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5. 血液资源管理不规范血液资源是宝贵的医疗资源。
部分医疗机构在血液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如血液储存时间过长、过期血液处理不当等,可能导致血液质量下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6. 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不足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部分医疗机构在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风险认识不足,影响输血安全管理。
二、建议1. 加强输血指征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输血指征管理制度,明确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对医务人员输血指征培训,确保临床输血的合理性。
2. 规范输血前检查医疗机构应规范输血前检查流程,确保血型鉴定准确、交叉配血全面,降低输血风险。
3. 完善输血记录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为输血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xx人民医院内一科xxx年输血工作总结及改进措施为加强输血管理,加强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xxx 年我们为了规范我科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将输血的风险降到最低,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了科室临床输血管理小组。
二、加强了医务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并进行考核,均考核通过。
三、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其中每月均对输血病例进行督查。
本年度我科各月份输血情况如下:xxx年度我科输血病人共97人次,均为成分输血,共输注悬浮红细胞164个单位,人血白蛋白未登记及统计,无输血小板病人。
其中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对输血病例的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输血登记本、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了质量控制及监督工作。
存在问题:1)输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有错填和漏填或未签名。
2)部分一线医生对于输血指针的把握基本欠准确。
3)部分病人输血完后未及时复查评估。
4)输血病人输血病程记录过于简单,部分病人未及时书写输血病程记录。
5)输血观察记录填写不认真,存在错填、漏填。
6)个别输血病例病案首页未填写ABO、RH血型,未填写输血血液类型。
改进措施:1)输血管理小组加强输血管理,增加督查力度及惩罚力度。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输血不良反应的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
3)认真填写相关医疗文书,如病案首页,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等,对反复出现错误,漏填者纳入绩效惩罚。
4)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输血后及时复查评估效果。
5)严格掌握输血指针,对输血病人输血前做好病情评估、医患沟通及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内一科输血管理小组xx年x月x日。
输血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输血质量对策分析
输血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输血质量对策分析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输血质量。
本文将对输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输血质量。
一、输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的检查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输血前的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掌握不足、设备条件有限等,导致输血前的检查不够完善。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
2.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在输血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对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医护人员对输血操作的规范性认识不足,或者在实际操作中疏忽大意,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包括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多等,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3. 输血记录的不完整和不准确输血记录是监测和评估输血安全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记录往往存在不完整和不准确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对输血效果的评估不准确,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4. 输血知识的普及不足输血知识的普及对提高输血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知识的普及仍然不足。
这可能导致患者对输血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输血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输血质量的对策1. 完善输血前的检查为了提高输血前的检查质量,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医院应配备先进的设备,以便进行更全面的输血前检查。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前检查制度,确保每一例输血病例都经过严格的检查。
2. 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为了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医院应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程,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输血操作技巧。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监控,确保医护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此外,医院还应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考核,以评估医护人员对输血操作规范性的掌握程度。
3. 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为了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医院应制定详细的输血记录规范,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输血记录的重要性。
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输血是常见的医疗行为,但有时会出现不良事件。
本文将对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原因分析1. 人员因素:输血操作不规范或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输血时出现问题。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正确的输血操作流程。
2. 质量控制不足:输血品质量不合格或存储条件不当可能引发不良事件。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产品的检验和评估,并建立恰当的贮存和运输制度。
3. 输血前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输血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血型、免疫状态等,以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应进行充分的病例调查和相关检查。
4. 输血后监测不到位:输血后的监测工作可能不及时或不全面,导致不良事件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
防范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输血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确保输血操作的规范和准确性。
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严格的产品检验和评估机制,合理的贮存和运输条件等。
3. 强化患者调查和检查: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病史、血型等,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4. 加强输血后监测: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事件。
通过以上防范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当然,不同情况下可能需要针对性的加强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防范对策需要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请在实施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前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支持手段之一,在救治患者生命、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科室在过去的输血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科室的输血工作质量,确保患者输血安全,现将我科室输血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工作总结1. 输血总量和构成: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共进行了2000例输血治疗,其中红细胞输注1500例,血浆输注300例,血小板输注200例。
红细胞输注占比最高,为主要输血成分。
2. 输血适应症:输血治疗主要用于手术患者、创伤患者、重度贫血患者以及血液病患者的治疗。
其中,手术患者输血占比最大,达到40%。
3. 输血不良反应: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0例,其中轻度不良反应35例,中度不良反应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
4. 输血传播疾病: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共检测出输血传播疾病5例,其中病毒性肝炎3例,艾滋病2例。
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较低,但仍需加强血液安全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
三、问题分析1. 输血指征把握不准确:部分医生在输血指征把握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部分不必要的输血治疗,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2. 输血前评估不足:部分患者在输血前评估不足,未能充分了解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增加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3.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不力:部分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报告,导致患者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4. 输血传播疾病的防控不力:部分患者在输血后未能及时进行病毒检测,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四、整改措施1. 加强输血指征的培训和宣传: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治疗。
2. 完善输血前评估制度:加强对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和家族史的询问和评估,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3. 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防范措施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防范措施
输血是一种宝贵且高危产品的静脉输注,不仅要求准确性必须达到100%,且需符合多项法律法规和行规要求,因为输血工作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输血的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各个层面,存在以下几个不安全因素:
一、临床科室存在的主要风险
1.告知义务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忘签字、签署不完整和告知条款不完善等现象。
2.输血申请不规范,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输血申请单随意涂改字迹不清、输血申请单无上级签字,申请单血型写错更为普遍,由此造成很多医疗隐患。
3.适应证把握不严格,目前临床上存在输血指征掌握过宽、血浆作为补充血容量和营养物质应用现象,不仅浪费宝贵血液资源,也增加了患者医疗意外风险和经济负担。
4.标本采集不合格,1)受血者身份核对失误;2)从输血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血液被稀释;3)采集的血液标本标识不清或错误等。
5.输血前核查不严谨。
6.输血后记录不完整,实际工作中存在无输血记录或输血记录要素不完整现象,如血液品种、数量记录错误等。
二、输血科存在主要风险
1.科室预约血液制品时未详细登记;
2.接收血液制品申请单后未仔细核查;
3.未根据血液制品申请单对照查看血制品;
4.发血前未与领血护士核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依法管血、规范用血是减少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
因此,必须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全体人员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输血观念,加强环节管理,力争为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患纠纷。
分析输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输血质量
分析输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输血质量目的:探讨输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提高输血质量。
方法:分析文献中输血中在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血液质量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结果:输血存在着诸多风险。
结论输血工作者要严格操作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存在的问题。
标签:输血;存在的问题;对策1输血存在的风险1.1输血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发生率约为1.65%.输血反应可分为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及其他输血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献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三大途径之一。
其危险性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1] 。
输血后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为2.4~27.6%, 常常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2]。
孕妇因输血而致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容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
骨髓移植患者因输血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死亡率很高。
疟原虫感染可产生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当输用这些血液时可发生输血后疟疾。
近年又发现一些新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病毒,如TTV病毒、SEN-V 病毒、新克- 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3] 。
2血液质量管理不完善有的医疗机构中输血指导准则和质量标准控制网络尚未健全,对输血工作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有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输血管理监督检查的组织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客观权威的输血工作质量标准等;输血科工作环节多,如果血源管理不当,献血员体检验血有误,采血过程无菌操作不严,配血发血及输血时粗疏等都会影响输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输血科与临床用血单位尚无快捷有效的信息与反馈系统,不了解输血效果;房屋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简陋落后,检测方法和试剂不统一;血源管理、血液质量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混乱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血液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严重,用血量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职业供血者的比例占50%以上,由于多数献血员缺乏医学和输血知识,异地流动或短期内重复交叉献血现象比较严重,使血液质量难以保证。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对输血受损的患者进行补充血液或其成分。
然而,临床上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输血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1. 免疫相关反应输血后,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的免疫差异,患者免疫系统可能产生抗体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潮红、荨麻疹等症状。
2. 血液本身因素输血时,供者的血液中可能存在某些病原体或致敏物质,当这些物质被输入到受者体内时,可能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输血后溶血反应等。
3.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过量等。
二、应对措施1. 免疫相关反应的应对对于存在免疫相关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输血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筛查,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前期预防措施,如给予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等。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血液本身因素的应对为了降低输血后感染的风险,供血机构应严格筛查供者的病史和体征,确保其血液符合安全标准。
对于输血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和治疗。
另外,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 输血操作的应对为了减少输血操作不当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仔细核对患者和血袋信息,调整输血速度以及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在输血过程中,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免疫系统、血液本身因素以及输血操作等方面。
对于临床医护人员而言,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输血的风险及临床控制措施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前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过敏史、受血史及 妊娠史, 有无不规则抗体, 必要时做特殊配血
详细了解受血者疾病状况, 有无心、肾方面 问题及肝炎等
临床输注前严格“三查七对” 输注后的半小时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 , 如出现输血反应, 及时终止输血, 以免发生 严重后果
参与了上述病理过程。 采用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和预防急性肺损 伤的发生。
11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溶血反应 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 输血后紫癜等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迟发性溶血反应
绝大部分是由Rh 血型抗体引起, 这种抗体 的产生是由于输血和/或妊娠而产生红细胞同 种免疫
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输血相关疾病
输血传播传染病, 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或接 种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
20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经输血传播的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
毒 (HCV), D型肝炎病毒(HDV), G型肝炎病毒/GB-C
26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掌握合理的输血指征 全血(不全, 不新鲜, 增加不良反 应) 红细胞 氧供指标血浆 血小板冷沉淀 搭配性输血的问题
27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 五点六分。
国家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
Hb>100g/L: 不必输血
Hb<70g/L:
应考虑输入PRBC
医院输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篇)
医院输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篇) 第一篇:医院输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检测不完善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院输血前检测项目不完善,导致潜在的血型不兼容、感染性疾病等问题无法及时发现。
2. 输血记录不完整输血记录是输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院输血记录不完整,甚至存在漏记、错记的现象,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
3. 输血过程不规范输血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器材使用不当等,可能导致输血反应、感染等并发症。
4. 输血用血不合理部分医院存在输血用血不合理现象,如过度输血、不必要的输血等,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浪费了宝贵的血液资源。
二、对策1. 加强输血前检测完善输血前检测项目,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对献血者进行更为严格的检测,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2. 规范输血记录加强输血记录的规范化管理,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采用电子输血管理系统,减少漏记、错记现象。
3. 培训输血人员对输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确保输血过程规范、安全。
4. 合理用血制定合理的输血指征,避免过度输血和不必要的输血。
加强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提高血液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篇:医院输血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一、风险分析1. 输血相关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传播各种病原体,如肝炎病毒、HIV等,给患者带来严重风险。
2.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
3. 血液制品质量风险血液制品质量不合格,如红细胞、血小板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献血者筛选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检和病毒检测,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2. 提高输血检测技术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规范输血操作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规范、安全。
4.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处理,降低患者风险。
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分析
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输血技术是临床上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
安全输血是指输血能够达到预定的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及血液传播疾病等,输血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临床输血工作是医疗工作中风险较高的工作,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途径,输血技术虽然不断的进步,但对于临床输血安全不能够完全做到,仍然存在一些必然的风险。
关键词:输血风险;对策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成为独立的学科,为加强临床输血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性,卫生部对血液的采取、检验、交叉配血、血液入库、输血等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由于血液的成分较为复杂,含有多种细胞、凝血因子等,可能在输血时出现多种因素混合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虽然血液检测技术不断提高,但仍不能保证血液传播疾病的杜绝,造成输血风险[1];另一方面造成输血风险的是临床输血误差。
本文通过对临床输血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合理的对策,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现报道如下:1输血的风险1.1输血反应输血可导致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主要分为溶血性输血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行输血反应等,按照发生输血反应时间可分为既发行反应和迟发性反应,引起输血反应的因素较多,其中是失血量、工作人员差错、病情程度等均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1.2.1艾滋病输血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上世纪80年代前,献血志愿者均未经过艾滋病病毒检测进行献血,导致临床使用该血液感染艾滋病,随着对首例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病例的发现,针对所有献血者均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筛查[2]。
随着医学检验设备的更新,医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效果,但对于艾滋病病毒并不能及时检测,而是艾滋病病毒存在“窗口期”,即为献血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检测艾滋病病毒为阴性。
1.2.2肝炎我国是肝炎大国,输血传播肝炎主要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文档】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文档】一、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检测不严格问题表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部分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输血前检测不够严格,未能按照规定项目进行检测,导致输血风险增加。
2. 输血申请不规范问题表现:部分临床医生在申请输血时,未按照规定填写输血申请单,导致输血科无法准确了解患者病情,进而影响输血效果。
3. 输血记录不完善问题表现:在输血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准确地记录输血情况,导致无法追溯输血过程,影响患者安全管理。
4.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不力问题表现:部分医疗机构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5. 输血科建设不完善问题表现:部分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滞后,设施设备不齐全,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满足临床输血需求。
6. 输血管理法规不健全问题表现:我国输血管理法规尚不完善,部分条款滞后于实际工作需求,导致临床输血管理存在漏洞。
二、解决对策1. 加强输血前检测对策建议: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输血前检测规定,确保检测项目齐全,提高输血安全性。
2. 规范输血申请对策建议:临床医生在申请输血时,应按照规定填写输血申请单,详细描述患者病情,确保输血科准确了解患者需求。
3. 完善输血记录对策建议: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实时记录输血情况,确保输血记录完整、准确,便于追溯和管理。
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对策,总字数超过3000字:(一)加强输血前检测1. 完善检测项目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完善输血前检测项目,确保检测覆盖面广,降低输血风险。
2. 提高检测质量加强输血前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检测设备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加强人员培训对从事输血前检测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确保检测质量。
(二)规范输血申请1. 制定输血申请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输血申请规范,明确申请流程、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
2. 加强临床医生培训对临床医生进行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其对输血申请的重视程度,确保申请规范执行。
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在输血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一、输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检测不完善输血前检测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检测项目不完善、检测方法不统一、检测设备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输血前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风险,从而增加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2. 血液制品质量参差不齐血液制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输血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质量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血液制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
3. 输血操作不规范输血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如输血前核对不严、输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这些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输血事故的发生。
4.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溶血等。
部分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导致处理不及时,甚至延误病情。
5. 输血观念落后在一些地区,输血观念仍然较为落后,部分医护人员和患者认为输血是一种“万能药”,导致不必要的输血现象时有发生。
二、整改措施1. 完善输血前检测体系(1)增加检测项目:对输血前患者进行全面检测,包括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等,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2)统一检测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输血前检测方法,提高检测准确性。
(3)更新检测设备: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
2. 提高血液制品质量(1)加强监管:加大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
(2)提高生产工艺:改进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降低产品污染风险。
(3)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3. 规范输血操作(1)加强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2)制定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程,确保医护人员严格执行。
(3)加强监督:对输血操作进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
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
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一、引言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输血量的增加,输血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输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为提高输血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二、输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检查不完善输血前检查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前检查不完善,导致输血风险增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项目不齐全:部分医疗机构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未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2)检查流程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前检查流程不严谨,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3)检查结果反馈不及时: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前检查结果反馈不及时,影响临床医生的决策。
2. 输血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输血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是导致输血安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输血器材消毒不彻底: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器材消毒不严格,可能导致患者感染。
(2)输血速度过快: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过程中,输血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循环负荷过重等并发症。
(3)输血记录不完整:部分医疗机构输血记录不详细,无法追溯输血过程中的问题。
3. 输血后监测不力输血后监测是评价输血效果、发现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后监测不力,导致输血并发症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项目不全面:部分医疗机构仅关注输血后的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未对输血相关并发症进行系统监测。
(2)监测频率不足: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后监测频率不足,导致并发症不能及时发现。
(3)监测结果反馈不及时:部分医疗机构输血后监测结果反馈不及时,影响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
三、整改措施1. 完善输血前检查为确保输血安全,医疗机构应完善输血前检查,具体措施如下:(1)增加检查项目:对输血前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传染病筛查等。
输血问题存在的不足原因分析和改进整顿措施范文
输血问题存在的不足原因分析和改进整顿措施范文输血是医疗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输血问题屡见不鲜,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将对输血问题存在的不足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整顿措施。
一、输血问题存在的不足原因1. 血液资源短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但自愿无偿献血者比例较低,导致血液资源短缺。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患者难以获得及时的血液供应,影响治疗效果。
2. 血液质量问题部分血液制品在采集、储存、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如采集过程中的细菌污染、储存温度不当、过期血液的使用等,都会对患者造成安全隐患。
3. 输血传播疾病尽管我国在输血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少数病例因输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纠纷。
其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
4. 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血型不符可能导致溶血反应,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尽管我国推广了ABO血型系统和Rh 血型的检测,但仍有个别血型不符的输血事故发生。
5. 医疗纠纷和维权困难输血事故发生后,患者和家属往往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责任,但由于证据收集、鉴定等方面的困难,导致医疗纠纷处理难度较大。
二、改进整顿措施1. 加强献血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献血者的健康教育,确保献血者了解献血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2. 完善血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血液制品的采集、储存、运输、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定期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血液安全。
3. 提高输血技术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输血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适应症、禁忌症的掌握。
加强临床输血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4. 推广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根据患者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输血。
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成分输血,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5.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对医疗纠纷的调查和鉴定。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建议临床输血管理是医疗机构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常见问题1. 血源不足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临床用血需求不断增加,而献血人数相对不足,导致血源紧张。
血源不足容易导致患者等待输血的时间过长,甚至影响到手术的进行。
2.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3. 血液质量问题血液质量问题包括血液制品的污染、储存和运输不当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血液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4.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失误输血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包括错误的血液制品选择、错误的输血途径、输血速度过快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 输血相关疾病传播输血是某些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如艾滋病、乙肝等。
如果医疗机构在输血管理中存在漏洞,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
6. 医疗纠纷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输血反应、操作失误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死亡,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二、建议1. 加强献血宣传和动员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大对献血的宣传和动员力度,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献血,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状况。
2. 完善输血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输血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提高输血技术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减少输血过程中的失误。
4. 加强血液质量监管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管,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5. 加强输血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感染控制的措施,预防疾病传播的风险。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篇)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篇)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篇: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检测不完善在临床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型、交叉配血等检测,以确保输血安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疗机构对输血前检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检测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输血风险。
2. 输血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是导致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导管未严格消毒等,都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3. 输血记录不完整输血记录是临床输血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医护人员对输血记录的填写不够重视,导致记录不完整,无法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4.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等。
若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5.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沟通不畅输血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不畅,会导致输血申请、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监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不顺畅,影响输血质量。
二、解决对策1. 加强输血前检测医疗机构应提高对输血前检测的重视程度,完善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同时,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水平。
2. 规范输血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输血过程中操作规范。
如控制输血速度、严格消毒输血导管等,以降低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完善输血记录加强对输血记录的填写与管理,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输血记录的整理和分析效率。
4. 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反应,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进行处理。
同时,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提高处理效果。
5.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建立输血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传递顺畅。
如定期召开输血工作座谈会,加强双方在输血申请、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监测等方面的合作。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科室的输血工作在治疗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输血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输血效率低、质量管理不到位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首先,临床科室的输血效率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输血前准备工作繁琐,包括病人签字、血型鉴定、配血等环节耗时较长;抢救血品的及时性不够,造成了部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熟练,导致输血速度缓慢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其次,质量管理不到位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输血工作涉及到的血液制品多种多样,在使用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然而,有些临床科室在血液制品的存储、发放、使用等环节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如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使用过期血液制品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和药物反应等风险加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整改措施。
首先,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操作规范。
通过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同时,针对输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如血源管理、鉴定、配血、标本采集、贮存和输注等,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操作的标准化。
其次,应优化血液制品管理流程。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血液采购、储存、发放、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加强血液制品的库存管理,合理控制血液制品的过期损失。
另外,应加强患者的血型鉴定和输血需求评估。
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并建立患者输血需求评估的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型特点,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提高输血效率和质量。
最后,应加强输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电子输血单以及输血管理系统,实现输血过程的信息化记录和管理。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方便管理人员对输血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3篇)
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3篇) 第一篇:输血安全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1. 血液质量不达标在输血过程中,有时会发现血液质量不达标,如血液中存在细菌、病毒等污染物质。
这可能导致输血后患者出现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2. 输血错误输血错误是指将不兼容的血液输给患者,或者输血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
这类错误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严重后果。
3. 血液库存管理不善部分医院在血液库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血液过期、库存不足或过剩等。
这可能导致临床用血紧张或资源浪费。
整改措施1. 加强血液检测建立严格的血液检测制度,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和血液检测,确保血液质量。
同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2. 完善输血流程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流程,包括血液 compatibility 检查、输血前核对、输血中观察等环节。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准确。
3. 优化血液库存管理建立科学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合理预测临床用血需求,确保血液库存充足。
同时,加强血液过期管理,及时处理过期血液,避免资源浪费。
第二篇:输血并发症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1. 输血相关感染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感染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这些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2. 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肺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
其病因可能与输血过程中的免疫反应有关。
3. 输血后紫癜输血后紫癜是指输血后患者出现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等症状。
这可能与输血过程中血小板减少有关。
整改措施1. 加强输血前检测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输血前检测,包括血型、抗体筛查等,以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
2. 改进输血技术采用先进的输血技术,如滤过输血、成分输血等,减少输血过程中的并发症。
3. 加强输血后观察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并发症。
对出现输血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及时救治,降低病死率。
第三篇:输血法律法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1. 法律法规滞后我国输血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无法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5T13:42:20.3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卢春娟[导读] 输血技术虽然不断的进步,但对于临床输血安全不能够完全做到,仍然存在一些必然的风险。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输血技术是临床上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
安全输血是指输血能够达到预定的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及血液传播疾病等,输血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临床输血工作是医疗工作中风险较高的工作,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途径,输血技术虽然不断的进步,但对于临床输血安全不能够完全做到,仍然存在一些必然的风险。
关键词:输血风险;对策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成为独立的学科,为加强临床输血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性,卫生部对血液的采取、检验、交叉配血、血液入库、输血等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由于血液的成分较为复杂,含有多种细胞、凝血因子等,可能在输血时出现多种因素混合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虽然血液检测技术不断提高,但仍不能保证血液传播疾病的杜绝,造成输血风险[1];另一方面造成输血风险的是临床输血误差。
本文通过对临床输血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合理的对策,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现报道如下: 1输血的风险 1.1输血反应
输血可导致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主要分为溶血性输血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行输血反应等,按照发生输血反应时间可分为既发行反应和迟发性反应,引起输血反应的因素较多,其中是失血量、工作人员差错、病情程度等均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 1.
2.1艾滋病
输血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上世纪80年代前,献血志愿者均未经过艾滋病病毒检测进行献血,导致临床使用该血液感染艾滋病,随着对首例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病例的发现,针对所有献血者均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筛查[2]。
随着医学检验设备的更新,医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效果,但对于艾滋病病毒并不能及时检测,而是艾滋病病毒存在“窗口期”,即为献血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检测艾滋病病毒为阴性。
1.2.2肝炎
我国是肝炎大国,输血传播肝炎主要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比例较高,随着对献血者采取酶联免疫技术筛查后,由于输血导致乙肝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
虽然血液中心对献血者进行乙肝、丙肝感染情况进行检查,降低了输血感染肝炎的几率,但对于部分丙肝献血者有很长世间的“窗口期”,使临床检查不能够及时检出,如在临床输血时使用,则会使受血者发生感染。
1.2.3梅毒
梅毒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性传播,但临床输血也可以传播梅毒,临床上输血传染梅毒的几率较低,由于梅毒在冷藏一段时间可灭活,因此,在血库内存放3天以上,能够有效的避免梅毒通过输血传播,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1.3临床输血差错
输血科工作人员是输血的主要操作者,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可能由于医院检验人员较少,出现工作负荷较大,人员易出现疏忽、注意力不集中等发生差错。
其中发生最严重的误差为血型不合的输血,其主要发生原因为受血者的血液抽样错误,或因工作人员输血时未经严格检查所造成的人为性事故,安全隐患较大。
另外血液污染也是人为导致的差错,血液采集后储存不当或在运输中出现污染;而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血液污染主要因素为: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输血器械等污染导致,一旦发生血液污染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发生严重医疗事故。
2降低输血风险的对策 2.1降低输血反应
医务人员应对输血的风险给予高度的重视,认真对可能导致输血反应因素进行分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性。
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输血次数,尽量在自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自体输血,且在对患者输血前应做好检查,如患者出现不规则的阳性抗体,则应做好对不规则抗体的分析,进行特殊配血。
输血科人员应做好血型检测,制定交叉配血流程并严格遵守,血液准备需要专人准备并双人复核,记录取血时间;输血过程中应缓慢,如一定时间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缓慢加速,若出现输血反应,立刻停止输血,避免发生危险。
2.2科学合理的血液采集和检测
血液采集想临床上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液采取的质量在保证血液成分上举足轻重,因此在采血时对献血者进行筛选,进行采血的消毒,采血量的控制,以及采血后的储存运输都十分重要。
血液检测至关重要,对献血人员血液检查的主要项目包括艾滋病病毒抗体、乙型肝炎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3],检测时应严格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检测应用高质量的检测试剂,准确的检出结果,来保证献血者和临床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2.3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医院应定期对输血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对输血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不断更新临床输血的观念,严格把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掌握临床输血的适应症,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病情能够控制情况下应减少血液的输注,避免对血液的浪费,同时带来的输血风险。
3小结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提高输血安全性,保证人们群众安全用血至关重要。
输血风险是不可避免、可观存在的,但通过对输血风险进行分析,认真多好输血工作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输血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雯颖,南丁高娃,邵辉.输血前检测经血液传播疾病相关指标的重要性[J].武警医学院报,2006,,5(2):145-146.
[2]马现君,曹秀玲,楚中华,等.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6):292-294.
[3]王海燕,杨忠思,李延年,等.青岛地区输血前患者与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感染病的流行性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