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
语文认知冲突举例
语文认知冲突举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文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对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之间所发生的矛盾、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很多学习者会遇到语文认知冲突,从而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一、语文认知冲突的定义语文认知冲突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认知上的困难和矛盾。
这种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规则:学习者在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之前学过的规则和新学的规则不一致,导致困惑和混淆。
2. 语音语调:学习者可能因为自己的口音或语言习惯而无法正确发音或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
3. 词汇理解:学习者对某些词汇的理解可能不准确或模糊,导致误解或错误理解语义。
4. 句法结构:学习者可能在组织句子的结构上出现困难,比如习惯于中文的主谓宾的结构却不适应英文的SVO结构等。
5. 文化认知: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比如翻译时难以理解外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1. 语言规则冲突在学习英文时,学习者可能会发现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动词时态、语态等进行连系,而中文中则不一定需要这些连接方式。
这种差异导致学习者在句子组织上出现冲突。
2. 语音语调冲突3. 词汇理解冲突在学习西班牙语时,学习者可能会困惑于一些词汇的多义性,比如“estar”和“ser”两个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让学习者感到困惑。
4. 句法结构冲突在学习日语时,中国学生可能会由于习惯于主谓宾的结构,而对日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感到不适应,导致句子组织上的困难。
5. 文化认知冲突在学习韩语时,学习者可能会受制于中文文化的影响,无法理解韩国文化中的某些传统风俗,导致在语言学习中的困扰。
1. 坚持练习:学习语文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加深对语言规则、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理解。
2. 多角度学习:不要局限于一种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来巩固语文知识。
幼儿园认知冲突处理:有机冲突解决教学案例
幼儿园认知冲突处理:有机冲突解决教学案例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认知冲突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认知冲突是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存在矛盾,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
幼儿在认知冲突中,通过主动探究和解决矛盾,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机冲突解决教学是一种以认知冲突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基于实际案例,探讨有机冲突解决教学在幼儿园中的实施和效果。
1. 案例背景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发现,一些幼儿对于“什么是冷热”的概念存在认知混淆和冲突。
他们知道夏天是热的,冬天是冷的;另他们又发现冬天会有冰块,夏天会有冰淇淋,产生了矛盾的认知。
教师决定进行有机冲突解决教学,以帮助幼儿解决认知冲突,建立正确的概念。
2. 教学设计教师选择了冰块和冰淇淋作为教学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教师让幼儿观察并感受冰块和冰淇淋的温度差异,引导幼儿探讨为什么冰块会冷、为什么冰淇淋会凉爽。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自触摸和品尝,体会冰块和冰淇淋的不同特性,并引发幼儿对于“冷热”的认知冲突。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和总结,解决认知矛盾,形成正确的概念。
3. 效果评价经过有机冲突解决教学,教师发现幼儿在接受温度概念的认知上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幼儿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冰块和冰淇淋的温度差异,并能够自信地解释“冷热”的概念。
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他们对其他概念的认知发展。
教师同时也意识到,在有机冲突解决教学中,尊重和引导幼儿的思考过程至关重要,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思维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4. 想法共享在幼儿园教育中,有机冲突解决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通过有机冲突解决教学,幼儿能够主动探究和解决认知矛盾,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潜能,促进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认知冲突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机冲突解决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实践与思考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冲突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等。
认知冲突的存在,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重组和转变,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实践与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认知冲突。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反常识的问题、呈现矛盾的事物、引入不同的解题方法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讲解圆的面积时,老师可以提问:“一个半径为2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立刻回答是4π,而事实上,正确答案是4π。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使其对原有的知识产生疑问和质疑,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形和面积的理解。
积极引导学生认知冲突的解决。
在学生遇到认知冲突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
在上述圆的面积问题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你能否找到其他方法来计算圆的面积呢?”或者鼓励学生用纸模拟出一个半径为2的圆,然后进行切割重组,再测量面积等。
通过引导问题的提出和解题思路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步突破认知冲突,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尊重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交流和分享。
当学生遇到认知冲突时,教师和同学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索欲望。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促进认知冲突的解决和知识的构建。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认知冲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转化。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认知冲突的思考和解决。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资源,提供一些扩展活动和课外阅读,让学生继续发现和探索数学的美妙。
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实践与思考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简述运用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的注意事项
简述运用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的注意事项摘要:一、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的概念与作用二、注意事项之一:明确训练目标三、注意事项之二: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四、注意事项之三:关注参与者情绪和需求五、注意事项之四:确保训练环境的公正与安全六、注意事项之五:加强教练与参与者的沟通与反馈七、总结与应用正文: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是一种旨在帮助个体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个体成长的训练方法。
通过运用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参与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行为动机和社会交往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训练目标在进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时,首先要明确训练目标。
这有助于确保训练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训练目标可以包括提高沟通能力、增进团队协作、改善人际关系等。
二、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根据训练目标和参与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包括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
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三、关注参与者情绪和需求在训练过程中,关注参与者的情绪和需求至关重要。
教练需要密切关注参与者的反应,适时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以确保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四、确保训练环境的公正与安全为了使参与者充分投入训练,确保训练环境的公正与安全至关重要。
教练应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而促进深入交流和反思。
五、加强教练与参与者的沟通与反馈在训练过程中,教练与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十分重要。
教练应及时给予参与者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行为模式。
同时,教练也应倾听参与者的反馈,不断优化训练方法。
六、总结与应用在训练结束后,教练应对训练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要点,并指导参与者将训练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有助于巩固训练效果,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和团队改进。
总之,在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的应用过程中,注意以上几点,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助力参与者实现自我提升和团队协同。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从简到繁的探讨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认知冲突解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冲突解决的概念、意义和实施教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
二、认知冲突解决的概念和意义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涉及到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
认知冲突指的是幼儿在认识世界和他人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不确定性和挑战。
而认知冲突解决即是指幼儿主动或被引导积极地处理这些矛盾和挑战,形成相对稳定和合理的认知结构。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的实施1. 目标设定:教师首先要明确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的目标,包括培养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合作和沟通技巧,促进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2. 情境营造:教师应通过各种情境和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小组活动等,刻意营造一些认知冲突,并引导幼儿进行解决。
在小组活动中,故意设计一些任务,让幼儿在思维和观点上产生分歧,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决。
3. 引导提问:教师在引导幼儿解决认知冲突时,应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
“你们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你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反思总结:每次认知冲突解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反思和总结。
让幼儿说出问题的原因、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式,从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认知冲突的本质和解决的方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方法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应对幼儿出现的认知冲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认知冲突是指幼儿在接受新知识或遇到新情境时,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产生的矛盾和不适应,这种冲突往往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如何引导幼儿解决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是幼儿园教师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认知冲突的表现1. 幼儿在学习数字概念时出现困难,不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无法正确使用数字进行计数。
2. 幼儿在进行合作游戏时,出现意见分歧,不愿意与他人共享和合作。
3. 幼儿在进行手工制作时,由于技能不够熟练或者想法受限,出现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二、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方法教案1. 情境引导: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他们解决冲突。
在游戏角色扮演中引导幼儿模拟家庭生活,遇到争吵和矛盾时,教师可以及时干预引导幼儿进行合理交流和解决矛盾,从而促进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启发性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认知冲突。
当幼儿在学习计数时遇到困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如果有两个苹果,你怎么数?”来引导幼儿思考并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 合作交流:在幼儿园的团体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当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时,教师需要及时介入,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和协商,在与他人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认知协调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4. 鼓励探索: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尝试,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
当幼儿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其他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尝试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案实施要点1. 注意个性差异:认知冲突是因为幼儿个体差异引起的,教师在实施教案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幼儿的认知冲突采取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措施。
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实践与思考一、认知冲突的概念和特点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接收到新的知识或信息时,因已有的认识结构与新知识产生的矛盾或不适应所引起的心理冲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认知冲突,表现为对某些概念的混淆、推理问题的困惑、作业答案的错误等。
认知冲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普遍性。
认知冲突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经历认知冲突。
2. 多样性。
认知冲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概念的混淆、逻辑推理的错误、解题方法的困惑等。
3. 变动性。
随着学习内容的推进,认知冲突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不断变化,需要及时跟进解决。
二、认知冲突的成因分析1. 学习内容的复杂性。
数学的学习内容常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容易给学生带来认知冲突。
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认知冲突。
3. 学习习惯的影响。
一些学生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当遇到新的学习内容时,容易产生认知冲突。
三、认知冲突对学生的影响认知冲突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 降低学习兴趣。
当学生遇到认知冲突时,会感到学习的困难和压力,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2. 影响学习效果。
认知冲突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3. 丧失学习动力。
长期存在的认知冲突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产生逃避数学学习的心理。
四、认知冲突的解决策略1. 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减少认知冲突的产生。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勇于面对认知冲突,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给予及时的反馈。
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认知冲突。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方法教案 幼儿园冲突解决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开始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地方。
在幼儿园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他们还在学习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园老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冲突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沟通和协商,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冲突情况。
一、理解冲突的本质冲突是不同利益、需求或观点之间的对抗和矛盾,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尤其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孩子们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往往会因为争抢玩具、争吵打架等问题而产生冲突。
但是冲突并非完全是一种负面现象,适当的冲突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孩子积极处理冲突的能力1、倾听和理解作为老师,首先要倡导倾听和理解的态度。
当孩子们因为玩具或其他事情发生冲突时,老师要耐心听取双方的说法,了解冲突的原因和经过。
同时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加深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2、引导合理沟通在冲突解决中,合理的沟通非常关键。
老师应该教导孩子们用理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化解冲突,还能够促进孩子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3、培养合作精神在冲突解决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团结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鼓励自主解决问题在冲突的处理中,老师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自己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们能够自己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5、示范和引导在幼儿园中,老师应该以身作则,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会礼貌待人、友好相处,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交风格。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品格教育和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1、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教育孩子们学会体谅他人、懂得宽容和谅解。
认知冲突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
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从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
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的根本原因。
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从而提出设置认知冲突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认知冲突数学教学设置方法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提供真实的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因为在真实的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
如果教师过多地为铺设台阶,使道路过于平缓,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能力。
一、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1.形成悬念引发思维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的求知欲,引发的积极思维。
2.强化注意凝聚思维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生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明确任务,确定方向,凝聚思维焦点。
认知冲突能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并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激发内需发展思维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
认知冲突幼儿园教案
认知冲突幼儿园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适用于3-5岁幼儿园儿童,旨在引导幼儿探索认知冲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面临两个或更多矛盾信息时,体验到的困惑和不适,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认知冲突的概念。
2.培养幼儿通过探索解决认知冲突的能力。
3.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认知冲突引入1.让幼儿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让其出现矛盾信息(例如一辆三轮车却有四个车轮)。
2.引导幼儿谈论出现的矛盾信息,观察幼儿的回答。
第二步:认知冲突探究1.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放着许多小石子,另一个瓶子里放着许多和小石子大小相似的沙子。
2.让幼儿猜瓶子里小石子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3.随后将小石子瓶子中的石子倒入沙子瓶子中,观察幼儿猜想数量与实际数量的差异,引导幼儿思考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步:认知冲突归纳总结1.引导幼儿总结探究过程,指出幼儿最开始的猜想是否正确。
2.引导幼儿探讨认知冲突的感受和心理,以及如何解决认知冲突。
3.提出问题,并引导幼儿探究:同样大小的两个袋子,一个袋子里装满了棉花,另一个袋子里装的是满满的小石子,孰轻孰重?四、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认知冲突并从中学习。
五、教学评估1.通过幼儿的回答观察和记录,了解幼儿认知冲突的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探究,检查幼儿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通过自我评价或互评方式,让幼儿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教学延伸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认知冲突。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认知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幼儿将认知冲突解决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如解决玩具拼装、院内游戏规则制定等问题。
认知冲突的例子
认知冲突的例子认知冲突是指人们所持有的一些观念、信念或预期与所收到的信息相矛盾,这种冲突会导致一定的心理不适应,同时也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认知冲突,以及如何应对它们。
1. 食物与健康的认知冲突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有关食物与健康的说法,比如某些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某些食物会导致肥胖等。
但是这些说法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或互相排斥的情况。
如何应对这种认知冲突呢?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说法往往是基于不同的研究结果得出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不盲目跟风或信任不可靠的信息。
2. 工作与休息的认知冲突现代人往往忙于工作,时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可能会忽视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
但是过度的工作和缺乏休息也会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如何应对这种认知冲突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作和休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适当地休息和放松,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安排,制定适当的工作计划和休息方式,保证身心健康。
3. 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的认知冲突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过度依赖社交网络也会导致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
如何应对这种认知冲突呢?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对现实生活的重视,与身边的人保持交流和互动。
其次,我们应该适度使用社交网络,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而应该把握好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平衡,以充实而有意义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通过对以上几种认知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认知冲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对我们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和和谐。
道德认知冲突名词解释
道德认知冲突名词解释
道德:人们对行为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以及对善恶、正义、公平等
方面的信念。
认知: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认识、理解和思考。
冲突:不同的事物、观点、利益、信念等之间出现矛盾、抵触等情况。
道德认知冲突:指一个人在道德层面上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与他的认知
水平形成矛盾、抵触等情况。
道德观:人们根据文化、宗教、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对道德问题的主
要态度和看法。
认知失调:指认知的不一致,即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出现的不一
致现象。
价值立场:人们为了自己或社会的利益或价值追求而采取的行为或决策。
固有偏见:指人们形成的某些固定的、无法改变的偏见。
道德远隔效应:指当一个人在做决策时,经常忽视那些很遥远或间接的后果。
伦理冲突:指在个人、社会或组织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以上的伦理原则或目标之间的冲突。
协调原则:指在决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伦理原则,以达成和谐、公正和可持续的决策。
情境伦理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认为道德决策不应当只考虑一般的规则,而应考虑特定的情境的独特性。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善恶、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应,包括同情、责备、羞耻等。
个性:是一个人内在的特点,包括人格、态度、信仰等。
跨文化及跨国界的道德认知冲突:指在与不同文化、社会、民族交往时,因受到不同的道德教育、文化影响,产生的道德认知矛盾。
创设认知冲突 引发深度学习
创设认知冲突引发深度学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认知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信息的冲突,甚至是内心对于某些问题的矛盾想法。
而正是这些认知冲突,激发了我们的深度学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认知冲突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相互矛盾、不一致等引起的认知不协调状态。
当我们面对认知冲突时,内心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寻找一致性和稳定性。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认知冲突,它们会成为我们深度学习的最佳动力源。
认知冲突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
当我们发现信息不一致或者观点相互冲突时,内心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找到真相或者解决矛盾。
这种求知欲驱使我们主动去寻求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现有的认知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认知冲突能够促使我们深度思考。
在面对认知冲突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观点。
这种重新思考的过程,往往会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理,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通过深度思考,我们不仅可以解决认知冲突,更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认知冲突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当我们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思维路径,这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我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认知边界,打破思维的局限,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广泛的认知结构。
要想充分利用认知冲突引发深度学习,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和能力。
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愿意接受和面对认知冲突,并且愿意主动去解决它。
我们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认知冲突。
我们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认知冲突。
创设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引发深度学习,激发我们的求知欲、促使我们深度思考、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方法教案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方法教案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方法教案一、引言:认知冲突在幼儿园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们正在通过探索、观察和与他人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然而,认知冲突可能会阻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帮助幼儿有效解决认知冲突,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掌握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认知冲突解决方法的评估:认知冲突解决方法的评估应基于以下两个标准:深度和广度。
1. 深度:这涉及到解决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幼儿深入理解认知冲突的本质,并找到根本的解决途径。
2. 广度:这关乎解决方法是否适用于幼儿园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冲突,以及是否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
根据这两个标准,我们将介绍以下几种认知冲突解决方法:三、认知冲突解决方法的具体实施:1. 合作解决方法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幼儿之间的互动中,因此合作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鼓励幼儿合作、分享和交流,他们可以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一起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互相倾听和讨论,找到共同的认知解决路径。
2. 促进思考与观察幼儿的认知冲突可能源于对周围事物的不了解或观察不足。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促使幼儿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问题。
在观察昆虫时,教师可以问:“你注意到昆虫的哪些特征?你认为它们在做什么?”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并提供观察的机会,他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
3. 游戏化解决方法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可以结合游戏引导幼儿解决认知冲突。
在玩具分享时,教师可以设定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解决冲突的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游戏和活动除了角色扮演,教育游戏和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冲突解决的有效手段。
可以组织拼图比赛、解密游戏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回顾与总结:通过上述方法,幼儿可以有效地解决认知冲突,并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解决认知冲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会有所不同。
认知冲突的名词解释
认知冲突的名词解释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面对一种情境或观点时,存在不同的认知信息或信念,导致思维上的冲突和不一致。
在个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多个认知结构,包括价值观、信念、知识、经验和情感等。
当这些认知结构之间出现冲突时,就可能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个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个体之间。
个体内部的认知冲突可能源自于不同的观点、价值观或经验的碰撞。
例如,当一个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他的个人价值观可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这时就会出现认知冲突。
个体之间的认知冲突可能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或社会经验等因素。
当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时,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也会产生冲突。
认知冲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认知冲突可以体现在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上。
个体在面对冲突时,既可能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认知冲突,也可能被情感因素所主导,导致认知冲突进一步加剧。
其次,认知冲突的解决可能是主动的或被动的。
有些个体可能会主动探索新的认知结构,以消除认知冲突;而有些个体可能会选择无视或回避认知冲突,以维持现有的认知结构。
此外,认知冲突的解决也可能是临时的或永久的。
当一个认知冲突得到解决时,个体的思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认知状态。
认知冲突在个体和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矛盾不安。
这时,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认识和理解事物。
认知冲突的存在也促使个体继续学习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社会层面上,认知冲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不同的认知结构碰撞和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
认知冲突的解决需要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反思。
个体可以通过对自身认知结构的审视和评估,找出认知冲突的根源并寻求解决方法。
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了解不同观点和认知结构,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对于社会而言,提供平等、开放和多元的认知空间,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社会认知的进步和发展。
巧设认知冲突__激发学生思维
|文|陆加美所谓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
认知冲突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平衡—平衡”的过程,面对新知识或者新问题,当学习者发现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或者与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经验不一致时,认知冲突就随之自然产生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内容理解、文本表达、情感体悟等方面来营造认知冲突,以使学生在同化或者顺应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重构,以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经验的生成,促进学生向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方向迈进。
一、从理解内容层面营造认知冲突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文本的认知点不相符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依据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并随之产生新问题,引起学生新一轮的阅读、思考、辨析等,重新完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建构,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时,教师从老剃头师傅、小沙、“我”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第一层次让学生阅读老剃头师傅对小沙剃头的相关描写,“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差了点……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等等,用老剃头师傅的剃头来衬托“我”剃头的高超。
第二层次让学生找出“我”给小沙剃头的相关描写,可让学生抓住“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许多头发等,感受“我”这个剃头大师的做派,“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姿势可谓是潇洒至极。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找出小沙在让“我”给他剪发时表现的句子,从“有些慌”到“高兴”到“无所谓”再到“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教师做足了这三步,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内容,说说课文中谁是“剃头大师”,谁是“害人精”,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在教育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评估方法。
认知冲突是指将学生涉及到一些不同的信息或观点,这些信息或观点相互矛盾,或不协调,存在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认知冲突策略是如何实施的呢?首先,需要找到两种或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概念或观点;然后,设计一个问题或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思考和解决矛盾,并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和权衡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
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可以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主旨、含义、情感和作用等多样的文学元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释和评估,从而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运算方式,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数学规律和思维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当然,认知冲突策略也需要特别的注意。
首先,认知冲突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比较强烈的焦虑或压力。
其次,认知冲突应具有意义和实用性,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或毫无价值,从而对学习课程失去兴趣。
最后,认知冲突策略需要与学生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程度,提供适合的挑战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总之,认知冲突教学策略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程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信息和观点,以及培养对学生的情感和关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自主学习能力。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摘要】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构建知识时遇到矛盾与不一致,激发思维。
通过巧妙设计认知冲突,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从认知冲突的意义、巧设认知冲突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具体实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
认知冲突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巧设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动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面临认知冲突时的思维过程和成长路径,进一步验证了巧设认知冲突的有效性。
结论中强调了巧设认知冲突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冲突、巧设、激发、学生思维、教学、应用、实例分析、意义、效果、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认知冲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悖的新知识或观点,从而产生思维上的不适和矛盾。
这种认知冲突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巧设认知冲突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引发认知冲突的情景或问题,以引导学生面对矛盾、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犹豫和疑惑中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认知冲突的意义,阐述巧设认知冲突的方法,分析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探讨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巧设认知冲突的实际操作。
通过这些内容的讨论,希望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认知冲突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学习效果。
2. 正文2.1 认知冲突的意义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或解决问题时,遇到的信息或观点之间的矛盾和不一致。
这种矛盾和不一致能够促使个体重新思考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信念体系,从而激发思维,推动认知发展。
认知冲突的意义在于可以打破个体原有的认知模式,促使其重新审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 幼儿园冲突解决
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面临许多冲突,例如与同伴的矛盾、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等问题。
如何引导幼儿有效地解决认知冲突,是幼儿园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幼儿园教学实践,提出一套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以期帮助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引导幼儿解决认知冲突。
一、认知冲突的概念和特点1. 认知冲突的概念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接受新的知识、理解新的事物、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认知矛盾和认知不一致的状态。
认知冲突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推动力。
2. 认知冲突的特点认知冲突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
它具有以下特点:(1)认知冲突是一种矛盾状态。
个体在接受新的知识、理解新的事物、解决问题时,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不一致。
(2)认知冲突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
认知冲突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推动认知的发展。
(3)认知冲突是一种认知情绪状态。
在认知冲突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焦虑、困惑、不安等情绪。
二、幼儿园认知冲突解决教案1.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在幼儿园中,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解决认知冲突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团体活动,例如小组游戏、集体协作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建立友谊,培养互助精神。
(2)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幼儿。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和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3)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班级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2. 引导幼儿理解认知冲突在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幼儿理解认知冲突,包括认知冲突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认知冲突:(1)开展主题故事、游戏等活动。
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认知冲突的概念和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认知冲突。
(2)观察幼儿行为和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
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从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
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的根本原因。
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从而提出设置认知冲突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认知冲突数学教学设置方法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提供真实的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因为在真实的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
如果教师过多地为铺设台阶,使道路过于平缓,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能力。
一、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1.形成悬念引发思维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的求知欲,引发的积极思维。
2.强化注意凝聚思维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生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明确任务,确定方向,凝聚思维焦点。
认知冲突能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并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激发内需发展思维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
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在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制造起伏活跃思维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就象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气氛平淡,没有高潮,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效果可想而知。
在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的情绪注意,使从情感上参与课堂。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调节节奏,使课堂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中位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P105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
其教学背景是以三年级所学平均数的意义、作用及特点为基础,通过平均数不能很好反映数据偏差较大的情况,引出并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作用、特点及计算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学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方法,体会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在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及求法,教学难点是针对一组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作出对统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这是新增的知识点,没有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加上自身本体性知识的欠缺,我就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实施第一次教学。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平均数的求法一自学课本——提出问题——互动交流——学习新概念——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还算流畅。
可学生脸上的表情以及自己的直觉告诉我,本课教学远没有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而问题出在哪呢?于是。
我询问学生。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心存较多的疑惑(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或老师讲解存在疑惑往往隐藏在心底里,不大愿意当众讲出来),现整理如下:疑惑一:平均数为什么“失灵”了?甚至怀疑过去学习“平均数”上当受骗了。
)疑惑二:中位数是干什么的?(有“平均数”,为什么还要引进“中位数”?)疑惑三:到底什么时候使用“平均数”?什么时候该用“中位数”?面对学生的疑惑,我陷入了痛苦的反思,开始自我诊治:难道文本(附后)设计出了问题,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建陶?还是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导致认知障碍?或者是学生的惯性定势在作怪,阻碍了学生思维迁移?经反复琢磨,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学生之所以认为平均数“失灵”了,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平均数”本身意义的理解就存在缺陷,也就是他们对怎样求平均数是“相当熟练的”,但对平均数到底是“干什么的”并不明白,或所习得的“平均数”被异化成“平均数的求法”。
学生不接纳中位数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用得最广泛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感觉是一种耳熟能详的直觉,让学生舍弃平均数而选用中位数,在情感上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学生对何时使用平均数何时使用中位数就摸不着门路。
基于上述的分析。
我拟采用创设认知冲突的策略,强化体验的方法,破解学生的三大疑惑,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平均数意义的重构、认识中位数的必要以及合理选择平均数与中位数做了新的尝试。
教学片段一:营造冲突,感知必要,破解“平均数失灵”屏幕演示某次数学考试,小芳得到78分。
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
小芳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阅读了以上信息。
你认为小芳所言她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一定属实吗?师:可以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也可以对你的想法自行验证。
(学生活动,争论激烈。
观点碰撞频发。
)生1:我认为,既然小芳的成绩78分比全班的平均分77分还多出1分,就说明她的成绩确实是班里的“中上水平”。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小部分学生表示同意,一部分学生表示不赞同,多数学生尚未思考清楚没有表态。
)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太一致。
(在老师的预设之中)生(齐):是的。
师:我们就先来说说你们所理解的平均分(77分)在班里相当于什么水平。
生(众):中等水平。
师:按你们的理解,高于平均分就应属于中上水平,低于平均分就应属于中下水平。
生:应该是这样。
(学生认为“平均分”与“中等水平”是等值的,连持反对意见或保持沉默的学生也转变了态度。
)师:果真是这样吗?想不想知道小芳班里考试成绩的真实情况?生:当然想!(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师:那么,就请看吧!(屏幕演示)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
1个lO分1个2分。
师:有什么想法?小芳的成绩在班上实际排列第几?(营造的情景带给学生巨大的认知冲突。
)生:倒数第四。
师:以你们刚才的观点,就等于你们认可了一个倒数第四位的成绩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生:决不同意。
师:高于平均分却不算中上水平,这不矛盾吗?生: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高于平均分就应属于中上水平,可是没想到这里出现了两个低到极端的分数,把班里的平均分一下子就拉下来了。
(学生加重了带着重号词语的读音)师:你所说的“一般情况”是指什么?生:我帮他解释,“一般情况”就是指一组数据中不能出现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数与数之间差距不能太大。
生:小芳班有一个人只得2分,暂且不说他与最高分100分相差太大,就是与大多数人的80分也有不小的距离。
这个2分,对全班的平均分影响太大了。
师:怎样影响?生:把平均分拉低了很多很多。
所以让小芳成绩高于平均分。
这个平均分低于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不能代表班上成绩的中等水平。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确实像你们分析的这样,平均数也有“失灵”的时候。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比较集中,差异不大时,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该组数据情况的中等水平。
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往往就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统计学称之为“一般水平”)。
平均数“失灵”,我们用什么样的“数”衡量小芳的成绩在班上处于怎样的水平呢?师: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中位数”,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中位数是表示数据组一般水平的数据。
为了让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而认识中位数的内涵,教师没有直接呈现中位数概念,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平均数”为参照物,引出“中位数”的概念,体会“中位数”的意义。
体会到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教学片段二:情景体验。
动态生成。
破解“何为中位数?”师: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你认为“中位数”是怎样的数?生:处在中间位置的数,叫做“中位数”。
师:从定义的角度来理解,你的说法是正确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你的说法还需要补充条件。
(屏幕演示:把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
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叫做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添加“把数据按顺序排列”这个前提条件呢?(没有学生回答)师:这样吧,我们现场做一个演示,请五位同学协助完成。
(教师选择5位同学到台前站成一排,用A4纸标明各自的善用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考案例描述: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首先分组,让每一组自己选择试验用学具,当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这一结论时,教师问:“大家都得出这个结论吗?”全体同学都肯定的说:“对”。
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巨大”圆锥,放在刚才实验用的圆柱体旁边(大小对比极其鲜明),教师问:“前面大家的结论正确吗?”这一演示,一提问,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一正确结论。
案例分析: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可见兴趣对数学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
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随着年段的增高而更趋浓厚,决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给学生所能办到的,而是要通过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艺术得体地启发诱导,使学生自觉地吸取知识经验形成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在《水浒》里,要不是林冲与高俅父子发生矛盾,就不可能有关于林冲的故事。
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是故事、剧情延伸,发展,达到高潮的要件,制造矛盾冲突,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认识过程。
最终,问题得以解答,使学生获得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的目的。
合理设置认知冲突时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尤伟清215128 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开始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