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气候在时空上的变化的剖析,引出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如何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策略。
关键字:青藏高原;气候变暖;草场退化;冻土;冰川
1.概述
1.1研究区概况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青藏高原的隆起,深刻地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形及其独特的热力和动力循环系统作用,不仅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地区甚至全球的气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青藏高原被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和“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
1.2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高原西北部风大沙多。
青藏高原温度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年均气温为 1.37℃,海拔4000m 以上地区,年均温度在0℃以下,从地区差异上来看,高原边缘的气温较高,内部气温较低,相对暖区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的黄河、湟水谷地,年均气温3~5℃,雅鲁藏布江以南和横断山区的三江源地区,年均气温分别为18℃和12℃,低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巴颜喀拉山的玛多、清水河和祁连山的托勒地区,年均温度在-5~-3℃间。青藏高原最暖月份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一般出现在6-8 月。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mm 间,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既有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也有我国的多雨中心。总的分布趋势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柴达木盆地和藏西北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多雨区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到怒江下游流域以西,黄河流域松潘地区和祁连山脉东南部,年降水量在500mm 以上。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变化不大。
1.3研究意义
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情况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考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于气候要素变化的反馈作用等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对青藏高原气候要素的研究仅集中在现状的研究,对未来的估计较少,这不利于防范措施的制定和施行。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系统地预测和模拟青藏高原未来气候要素的变化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气候变化
2.1气候变化总体特征
2.1.1气温变化特征
从区域特征上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近38 年气温变化幅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趋势,且存在明显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其中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地区,低值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除去川西的部分地区),还有一个位于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的次高值区。高低值区呈现一定的带状间隔分布,从西北端至东南端依次为变化平稳区、高值区、平稳区、低值区和平稳区。
2.1.2气候变化类型
综合考虑气温倾向率和降水倾向率的变化情况,得到1971~2008 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类型图(图2.1)。
图2.1 1971-2008年青藏高原年气候变化类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1~2008 年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基本为增温趋势,其中增温增湿的暖湿型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面积。暖干型则主要分布在前文所述的一个降水低值中心和两个次低值地区,还有极小面积的暖干型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的西北角。
2.2气候变化季节特征
2.2.1气温变化特征
根据统计结果,青藏高原地区四季的平均气温倾向率均为正值。其中,春季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271℃/10a,夏季为0.287℃/10a,秋季为0.345℃/10a,冬季为0.457℃/10a,从春季到冬季,青藏高原整体的气温倾向率呈增长的趋势,说明近38 年来,青藏高原春季的气温变化增长幅度最小,冬季最大。
从区域特征来看,春夏秋三季的气温倾向率都有比较明显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大趋势。冬季的结果则在空间上呈现片状分布,没有明显的高值中心,而只存在一低值中心,且中心位置与前三季的差别较大。春季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新疆自治区和青海接壤处的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域和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这与全年的情况类似,但是在全年的变化中,阿里山地区是一个次高值区,而在春季则为高值中心。夏季和秋季的高值中心位置与春季接近,但夏季高值中心的范围更大,秋季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区还出现了一个次低值区域,冬季不存在明显的高值中心。
四个季节低值中心的分布也不尽相同,春季的低值中心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而夏季和秋季的低值中心呈一定的条带状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冬季与春季的位置接近,但略偏北,且低值中心的面积小于春季。值得注意的是,低值中心虽然都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南部,尤其是西南地区,但是该区所包含的四川省的西南部和云南省的西北部地区却是特例。这个相对小的区域总是呈现比较平稳的变化,倾向率居中,在全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2.2.2气候变化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到,四个季节青藏高原整体均呈现增温趋势,四季的气候变化类型只有暖湿型和暖干型两种,但是具体到每个季节,暖干型和暖湿型的面积及位置却有所差异。
图3.2 1971~2008 年青藏高原季节气候变化类型图
春季,青藏高原整体变暖湿,只有高原西部阿里山荒漠、半荒漠地带和东部川北、甘西南和青东南交汇处为暖干类型。
夏季,暖干型的区域面积有所增加,在春季出现暖干的区域仍为暖干且面积增加,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