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仕与隐的“交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探讨这种精神的价值意义。
2.从三个故事体会仕与隐的思想交锋中所反映的对现实的认知及态度。
3.在言行中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4.重难点文言字词句点拨。
【教学过程】
导入:在郑国时,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相走失,孔子独自一人伫立于东门。
有一郑国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此语告孔子,孔子不以为怒,反而欣然笑道“然哉!然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就为他点评《论语》的文字取名为《丧家狗》。
西方哲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原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的家园。
孔子的精神家园是道德的理想国,在现实中他早已丧失了家园,因而他认为将他比作丧家之犬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他之所以周游列国,目的就是为了在现实的人间实现精神的家园。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还遇到过一些隐士,与他们进行过谈话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个语段,在仕与隐的“交锋”中,看看儒家与隐者的思想差别。
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1.齐读。
个别字词句强调。
2.探究: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位楚国的狂人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3.探究: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明确: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4.孔子会说什么?(此处略过)
明确: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5.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长沮、桀溺耦而耕
1.齐读。
个别字词句强调。
2.长沮话中含义?桀溺话中含义?
(长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能不知道呢?这是对孔子的嘲讽。
(桀溺)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不该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隐士。
3.探究:“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体现孔子什么样的心态?
孔子很尊重隐士洁身自好的品德(“无为而治者其舜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其伯夷叔齐乎?”),孔子也想归隐(见前一课),但是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有责任去改变,体现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也体现他的无奈和悲凉。
(请注意孔子说这话时的样子:“怃然”)
(说明“鸟兽不可与同群”)南怀瑾《论语》别裁:非骂人之语,只是表现一种人各有志,各走各路的看法。
高飞的高飞,远走的远走,但都是在忧,忧这个社会,忧这个国家,忧国家中的人民,我也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但我丢不下国家人民,时代太乱了,必须牺牲自己,来改变社会。
孔子走的路线,比起隐士们走的路更难,明知道挑不动,他还是硬要去挑。
三、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1.齐读。
个别字词句强调。
2.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
明确:宋吕本《紫薇杂说》、清朱彬、清宋凤翔都说是丈人说自己,言下之意是说自己手脚不灵便,老眼昏花以致不辨五谷,哪里还知道谁是你的老师。
朱熹《四书集注》认为是责备子路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
还有人认为是讽刺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以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3.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明确:《论语》别裁:丈人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有学问,但对国家社会无贡献。
子路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顾小节而失大义)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顾大义而尽责任)
子路从这个事上明白了一个道理:跟着孔子这个老师走路,永远都是自我牺牲,老师的思想很难实现,因为太多有学问的聪明人不淌社会这股浑水,做了隐士。
四、结合之前探究的问题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请概括以上几位隐士的特征
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主动讽谏孔子,却不屑与他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
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不近人情。
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长沮言辞尖刻,冷嘲热讽;桀溺自负武断,悲观厌世。
丈人:清高孤傲,性格较为复杂。
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盛情招待;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不忘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不失长幼之节,却漠视君臣伦理。
(但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
)
五、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态度上有何异同?
同: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
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异: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方面,孔子与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
隐士们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
六、孔子曾感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并多次在列国遭遇困厄,也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面对“强凌弱众暴寡”的乱世最终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幻灯,实为课后练习。
可赞赏可批判,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考虑自由讨论。
)
参考:“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逆时代而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又说:孔子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历史的影响:
败军之将诸葛亮为何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他坚持了这一理念,明知蜀国不可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他在当时的确无力挽救国家,但他却用自己的死感动了世人,证明这个民族是血性的,是不可征服的。
这就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在四句话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倚天屠龙记》中交代,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城的当天,郭靖与其妻黄蓉、其子郭破虏、其女郭芙、其婿耶律齐全部血战到底,以身殉城。
反面的逆潮流如袁世凯复辟,北非及其它国家搞专制独裁,逆民主潮流。
七、结语:在仕与隐的“交锋”中,我们可见孔子对改造社会的坚定信念,也反映出儒者与隐者的思想差别。
而我们所需要的是从中汲取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并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鼓舞与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