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文言虚词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专题四】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推断
【复习目标】
1、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8个);
2、掌握文言虚词推断的方法,准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
四节课
【复习过程】
一、文言虚词高考动向:
综观历年来湖南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往往会把考生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与考场上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句子中,有4个来自原文,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
2012年,湖南高考在文言虚词这个考点上应该变化不大,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题型稳定。一是继续设置一个客观性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文意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二是继续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
2、重点不变。一是考查范围不变,继续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对象。二是继续以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考查,每一组选项中有一个来自选段,一个来自教材。三是继续关注词性,湖南的试题在容易混淆的介词与连词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我们一定要将那些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的虚词
(如“与”“因”等)仔细区分一下。
二、文言虚词复习要求
准确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文言虚词推断指津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极高,用法十分灵活,意义也随之多变。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虚词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所以要确定虚词的具体意义与用法,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并要牢固识记一些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来形成知识体系,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以供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语法推断
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他词组合的关系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例: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解析:①句中,主语陈涉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实词),意为“去”“往”。②句中,“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句中,“秦之成阳”为偏正结构,“成阳”是中心词,“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的”。
④句中,“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2、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例: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解析:①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都是表修饰嚣连词。②句中,“以”和“用”为互文见义,都是“重用”之意,是动词(实词)。③句中,由对称结构可推知,“见”意即“被’;④句中,“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3、句位推断
有一些虚词,处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我如果注意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一定能找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如“也”,在句末时一般是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时,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例: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中表停顿)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末表判断语气)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句末表疑问语气)
再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用在句中且用在代词名词之前是介词(相当于“于”)。例:
①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句末表疑问语气)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句末表测度语气)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介词,相当于“于”)
由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如果要区分句末语气词的不同功能,我们只要看看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就知道这个句末语气词是表什么语气了。
4、语境推断
上面所讲的三种推断方法当然都离不开语境,这里所讲的“语境”主要是指虚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有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仅仅根据所在句子的意义就可以判定,但也有些虚词,我们必须联系这个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才能确定。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璧的重要以及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连词,表条件。
2012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全程训练
第一组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3.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
③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