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摘要】: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近代以来对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论探索的最初阶段,蕴涵着未来思想发展的丰富的理论生长点。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深刻。斯密以人性论为基础,以“经济人”为逻辑纽带,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基调,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但又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我们研究经济伦理的最宝贵的初始理论资源,可以使我们获得极为有益的启示与教益。

关键词:经济伦理斯密难题经济人看不见的手仁慈同情自利他利

一、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焦点:斯密难题

近代西方古典经济学奠基人18世纪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给后人留下了两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出版于1759 年的《道德情操论》和出版于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为《国富论》),这两部巨著奠定了斯密在伦理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的同情心出发,考察了个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的伦理关系,论述了他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自利本性为基础,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经济观,并由此确立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观。

所谓“斯密难题”,是指斯密的这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主题观念相互冲突的问题。它最早由19世纪德国的斯卡茨在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道德情操

论》中,斯密从同情心出发,认为人性是利他的;而在《国富论》中,斯密又从物质利益出发强调人性是利己的,这样二者就产生了矛盾。

在“斯密难题”论争中,主要形成了“对立论”和“统一论“两种不同思想和观点。对立论认为:斯密在伦理学上称颂的道德变成了经济上的非道德,反映了其前后思想上的碰撞和矛盾。统一论认为:斯密在《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思想是统一的,并指出从写作过程看,斯密在写《情操论》的过程中《国富论》的构思就已形成,它们都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构成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二、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人性论”

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构成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是人性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集中反映在《情操论》中的利他思想;另一个是集中反映在《国富论》中的利己思想。这是人性的两重表现。

(一)《情操论》中的利他思想

斯密在《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并从同情这一人类“原始情感”入手,进而论证正义、仁慈、优点、缺点、责任感、美德、自我控制等问题。仁慈是合于道德的一切行为的动力,而同情心为其具体的表现。同情心是《道德情操论》的轴心思想。具体来说:

第一,关于同情心。斯密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这

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①“因此,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②

第二,关于仁慈。斯密指出:“我们认为仁慈和慷慨的行为应该施予仁慈和慷慨的人。我们认为,那些心里从来不能容纳仁慈感情的人,也不能得到其同胞的感情,而只能像生活在广漠的沙漠中那样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或问候的社会之中。”③“因此,由于仁慈是唯一能使任何行为具有美德品质的动机,所以,某种行为所显示的仁慈感情越是浓厚,这种行为必然能得到的赞扬就越多。”④第三,关于自爱。斯密指出:“虽然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因此,虽然每个人心里确实必然宁爱自己而不爱别人,但是他不敢在人们面前采取这种态度,公开承认自己是按这一原则行事的。”“那么,在这种场合,同在其它一切场合一样,他一定会收敛起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够赞成的程度。”⑤

斯密在《情操论》中虽然突出了人性利他的一面,但这种道德人也是具有自利动机和要求的双面人。同样,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强调了人性的自利,但并没有否定人性利他的一面。这一点典型地反映在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中。

(二)《国富论》中的利己思想

在《国富论》中,斯密把他在研究道德世界时加以抛弃的利己主义又重新提了出来,作为他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种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它是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的和正当的原动力。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怜悯,或出自他对公众幸福的恩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无论地主、资本家、还是个人,无论其本身经济行为的动机,还是在交换原则中,都反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利己本性,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这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斯密的观点,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类统统是利己主义者。人所追求的不是别的,而是私人的利益。私人利益的追求既然是从人类的本性中产生的,那么这种追求就是完全合法的,有它存在的权利。斯密认为,一个人的私人利益仅仅受到别人的私人利益的限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或有权限制它。

但是斯密并不否认社会和社会利益。正因为斯密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信赖性,所以他强调人们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构成的,许多个人的利益构成社会利益。追求自身利益与追求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原因在于:由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为自身利益的活动,必然会导致最有利于社会的结果。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自动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统一,盈利就意味着个人对增进社会公共福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样,通过“看不见的手”,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就能够协调好。

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②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

③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页

④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8页

⑤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