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

合集下载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气象学中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与校正方法改进研究

气象学中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与校正方法改进研究

气象学中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与校正方法改进研究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和校正是气象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对气象预测、天气分析、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以及校正方法的改进研究。

1. 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1.1 数据质量评估的意义在气象学研究中,准确的观测数据是保证模型和算法的可靠性的基础。

因此,对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数据的可靠性,并为数据的后续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1.2 数据质量评估的指标数据质量评估指标是评价观测数据质量优劣的基础。

常用的指标包括准确度、精确度、一致性等。

其中,准确度是指观测数据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精确度是指观测数据的精密程度,一致性是指同一观测站点得到的观测数据之间的相似度。

1.3 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为了评估观测数据的质量,气象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评估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残差分析、邻近观测比较、变差检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观测站点的数据,检验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进而评估数据的质量水平。

2. 气象观测数据校正方法的改进研究2.1 校正方法的意义气象观测数据校正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校正数据的偏倚和误差,可以减小数据的误差影响,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2 校正方法的改进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校正方法的改进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改进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数据插补方法改进:由于各种原因,观测数据中可能存在一些缺失值。

如何对数据进行插补,补全缺失值,是改进校正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向。

- 多元观测数据融合:不同观测手段和设备得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将多种观测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是校正方法改进的关键问题。

- 异常值检测和处理:观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对于数据质量评估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改进校正方法需要对异常值进行检测和处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摘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是气象行业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和控制对于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的重要性、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效果,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管理控制要点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够提高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和效益,为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技术更新和制度建设,促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重要性、目标、内容、方法、效果、建议、未来发展1. 引言1.1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是气象服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社会公众和各行业提供更好的气象信息服务。

在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做到科学、精准、高效,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要点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计划和方案,保证观测工作的有序进行;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利用价值;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数据质量达标;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加强业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要点关乎着气象服务的质量和能力,只有做好这些要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的重要性综合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有效的业务管理对于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可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气象业务检查年度总结(3篇)

气象业务检查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气象业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确保气象业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各级气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检查工作。

本年度,我局按照上级气象部门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气象业务工作,深入开展业务检查,现将年度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二、检查工作概述1. 检查内容本年度业务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观测:对气象观测站点的观测设备、观测数据、观测环境等进行了全面检查。

(2)气象预报:对气象预报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服务性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3)气象服务:对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了检查。

(4)气象信息化建设:对气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5)气象科研:对气象科研项目的实施、成果转化情况进行检查。

2. 检查方式本次业务检查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自查由各单位自行组织,互查由上级业务部门组织,抽查由上级业务部门直接组织。

3. 检查时间本次业务检查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

三、检查结果及分析1. 气象观测方面(1)设备完好率:本年度气象观测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基本满足了观测需求。

(2)观测数据质量:观测数据质量良好,无重大质量问题。

(3)观测环境: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无重大污染。

2. 气象预报方面(1)预报准确性:本年度气象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

(2)预报及时性:气象预报及时性良好,基本做到了及时发布。

(3)预报服务性:气象预报服务性较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3. 气象服务方面(1)服务质量:气象服务质量良好,用户满意度较高。

(2)服务效果: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防灾减灾、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气象信息化建设方面(1)项目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按计划实施,进度良好。

(2)运行情况:信息化系统运行稳定,发挥了预期作用。

5. 气象科研方面(1)项目实施:科研项目按计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分析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分析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分析2 山西省山阴县气象局山西0369003右玉县气象局山西 03720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气象观测业务也在不断地完善,气象部门应结合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使天气预警、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等众多领域得到有效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综合气象观测注意事项,探讨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前言:近年来,随着自动气象站网、气象雷达等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气象探测水平也逐步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已经发展并建成集空基、地基及天基为一体功能齐全、科学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在确保气象观测业务工作顺利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郑州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偏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心所在。

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规模扩大,灾害呈不断攀升趋势。

若气象灾害监测不到位、预报不准确、防范不及时、应对不科学,会引发不良后果,造成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

因此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开展,掌握业务质量控制要点,逐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才可以为天气预报、气候条件分析及气象防灾减灾等气象业务开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气象数据资料指导。

1综合气象观测注意事项1.1预测天气在气象观测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极端恶劣的天气,例如:台风、暴风雪、暴风沙、暴雨、极端干旱、极度低温、雾霾、泥石流等。

当极端天气的出现时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困难,使工作内容无法正常开展。

极端天气对于观测人员是极大地考验。

因此观测人员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气象观测人员进行培训,使观测人员在面对突发状况和极端天气时可以冷静应对。

观测人员需时刻注意是否有异常的情况,根据专业素养和经验,对于异常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在极端天气来临之前对民众进行通知,并做好战斗的准备,对于站内的各个重要设备做好保护工作,预防因为极端天气导致设备故障,造成无法准确地预测天气信息。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 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

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

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分析评估总结报告

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分析评估总结报告

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分析评估总结报告一、引言地面气象资料是气象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气象预报、气候分析以及气象灾害预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历史地面气象资料的获取和整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耗时且繁琐的任务。

为了提高地面气象数据的获取效率和整合能力,我国气象部门决定进行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

本报告旨在对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并对试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优点进行总结。

二、试运行概况1. 试运行时间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自2020年7月1日开始,为期半年,于2020年12月31日结束。

2. 试运行范围试运行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主要气象观测站点。

共涵盖了100个城市的地面气象资料。

3. 试运行目标试运行的主要目标是测试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的数据获取和整合能力,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三、试运行分析1. 数据获取效率试运行中,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能够快速获取历史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获取效率。

与传统的手工整理相比,一体化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自动分类和整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负担。

2. 数据整合能力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中,系统能够将来自各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整合。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化的数据命名规范,实现了不同站点数据的无缝整合。

这使得气象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

3. 业务流程优化通过试运行,发现了一些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优化改进。

例如,在数据获取环节,引入了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获取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

四、问题与建议1. 数据质量问题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现部分观测站点的数据存在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缺失和数据格式不规范等。

建议在今后的开发中,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控和校验,确保最终提供的数据质量高且一致。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应用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应用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应用作者:姚文静吴航孙尚东赵硕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相关科研部门开发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监控平台,即ASOM,并正式投入到各省市的气象局。

同时又对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的使用做了全员培训。

本文主要介绍了ASOM功能及具体应用,以为监控平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ASOM;功能;应用中图分类号: TP27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20.05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平台(ASOM)自研发并投入使用以来,为气象观测人员业务开展提供了方便。

ASOM的观测系统、仪器装备和管理更加规范,对业务的考核更加精准,为台站进行气象仪器设备的故障填报提供了方便。

本文主要讨论ASOM功能及具体应用,希望为相关台站提供参考。

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功能1.1运行监控系统运行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天气雷达监控、自动气象站监控、探空系统监控和综合信息监控几个部分,在自动气象站监控中主要包括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数据质量监控、业务监控和质量监控等。

监控时不同数据状态以不同颜色标注。

绿色表示探测数据正常、数据文件及时准确、文件格式正确。

橙色表示数据有异常,但是观测要素数据文件到达及时,文件格式正确,质量监控的方法判断探测的数据异常。

蓝色表示数据错误。

数据文件及时到达且格式正确,但是探测数据错误或报文格式错误使数据无法进入数据库。

灰色表示没有数据,探测数据没有及时到达。

对探测数据的监控可以进行实时降水、要素和气象报警功能的监控,监控后对结果形成曲线图,以方便监控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

质量监控主要是统计各站台上报的数据的格式错误情况,之后对数据进行重复查询,以进行报文分析。

业务监控是有一定指标要求的,主要根据设备运行时间、文件及时到报率、数据报文的可靠有效性进行值班日记的填报。

1.2装备保障系统装备保障系统主要包括气象装备的采购到报废的一个完整过程,从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验收测试及入库—出库—维修—报废的周期。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运行问题及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运行问题及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运行问题及处理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是一种用于对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管理和分析的软件系统。

它可以实时接收气象站观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存储和分析,以及生成相应的产品和报告。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运行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1. 数据接收异常:有时候自动气象站无法正常发送观测数据至综合观测业务软件,导致软件无法接收数据。

解决方法是检查气象站与软件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例如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串口是否配置正确等。

2. 数据质量问题:在接收到观测数据后,软件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如果软件发现数据中存在异常值或缺失值,应及时进行处理。

可以使用数据修正算法来对异常值进行修正,或者使用插值算法来填补缺失值。

3. 存储问题:综合观测业务软件通常需要将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存储,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软件需要具备足够的存储容量,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管理。

如果存储空间不足,或者数据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混乱。

解决方法是及时清理无用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归档,或者增加存储设备的容量。

4. 数据分析问题: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通常还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例如生成统计报表、绘制图表、计算气象要素等。

如果软件的分析功能不完善或者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或无法满足需求。

解决方法是确保软件的分析功能完善,并且对分析操作进行合理的设置和调整。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建议及时与软件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协调。

软件供应商通常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还建议对软件进行定期的升级和维护,以确保软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

通过合理的处理方法和与供应商的密切配合,可以确保软件能够正常运行,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运行规定(试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运行规定(试行)

附件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运行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简称“ASOM系统”)的顺利实施,确保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各项任务规范、有序开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涉及运行监控的气象装备包含纳入全国气象业务管理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探空系统、区域气象观测站、雷电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风廓线雷达站、GNSS/MET站、大气成分观测站、风能观测站等站点设备。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 ASOM系统实行国家、省(区、市)两级布局。

第四条国家级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保障部门负责全国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实施,并根据监控数据和其他业务技术手段评估全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整体运行状况;负责ASOM系统(国家级)维护管理;定时发送监控短信及监控快报;及时处理省(区、市)级(简称“省级”)用户上报的各类信息;负责各级运行监控用户远程技术支持等。

第五条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部门是省级运行监控业务主体,负责省级ASOM系统业务实施及维护管理;负责省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整体运行状况评估及信息发布;负责本省(区、市)区域内气象装备维护维修、计量检定及核查、气象装备供应、站网基础等信息管理;负责本省(区、市)区域内各级运行监控用户远程技术支持等。

第六条地市气象装备保障人员及县级(台站)业务人员负责本区域内气象装备运行监控、维护维修、站网信息、计量检定及核查、装备供应以及设备故障、停机、维护等相关业务信息的填报和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反馈。

第三章运行监控与维护维修信息业务流程第七条台站运行监控与维护维修信息填报。

当台站业务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数据异常或接省级运行监控部门通知后,及时进行核实并通过ASOM系统填报相关信息。

同种设备同一次故障填写一个故障单,不同值班员根据不同故障处理情况或同一故障处理活动的不同及时更新维修信息。

按要求填写故障现象,并及时更新故障处理过程。

2023年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运行工作计划

2023年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运行工作计划

2023年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运行工作计划一、引言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业务运行对于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作计划旨在规划和安排2023年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业务运行工作,确保高质量的气象观测数据为城市的气象预报、气候研究和应急管理等提供可靠的支持。

二、目标和任务1.目标:保证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任务:-完善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制度,确保其与国家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相一致。

-加强上海市气象观测设备的维护和改进,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满足相关准确性要求。

-组织开展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加强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推动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三、工作计划1.完善管理体系标准和制度-与国家气象局密切沟通,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对上海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观测设备校准与维护、数据质量评估与分析、观测人员培训与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2.设备维护和改进-定期组织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观测设备的更新与改进,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数据采集和传输能力。

3.数据质量评估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和分析体系,确保对关键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分析。

-开展常规数据质量评估和周期性数据质量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制定对应的纠正措施,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4.人员培训和考核-组织气象观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气象观测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制定考核制度,对观测人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激励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家气象局、其他地方气象局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和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影响力。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处理摘要:本文件分析了与地面观测活动相关的常见问题,解释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并介绍了软件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型自动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前言在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日常运行中,有时会因运行错误或环境因素而引发问题,本文件主要论述了在实地进行全面观察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以期通过实地全面观察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数据质量。

1.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一)大风观测如果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风速数据之间的差异超过 1 m/s,则应及时找到问题的原因并尽快解决。

但,没有理由避免在不影响每小时和每日极端风速数据的情况下处理测量值。

在缺乏第一个和第二个两小时风速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情况下,无法插值,但被单独记录的其他风速数据代替,因此气象测量和气象报告应正常进行。

工作人员定期维护设备,定期控制和管理,定期控制和维护仪器的牵引力、眼睛大小和其他设备,以避免出现问题,确保终端接触和输出线路的完整性。

(二)无正点的气压数据站点的气压传感器通常在几个小时内显示每分钟的气压数据,但气压数据不能与维护数据同时显示。

没有验证依据很容易获得这方面的气压值。

因此,在现阶段工作人员有必要根据从台站控制中获得的经验和往年的气象数据,为基本控制建立充分的基础。

由于工作时间长,不同的电源线容易损坏和老化,影响数据的采集,降低数据的准确性,相关日常工作部门必须仔细检查和维护所有电缆接口。

(三)正点长Z文件异常在实际测量和报告工作中,如果在新的自动气象站测量和报告软件的Z文件中检测到异常,将有大量的修正报告,原因是在主信道中放置了两个以上不必要的节点信息。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程序开始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第二个节点,并将其自动存储在名为“awsnet”的文件夹中。

由于每次传输都不正确,每次传输都会失败,并且每次传输期间收集的数据不会被删除,因此每个数据信息都将参与下一次数据传输,从而在同一文件中重复出现错误消息。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复盘总结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复盘总结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复盘总结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是保障气象预报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进行了复盘总结,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观测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我们发现在气象观测过程中存在着设备维护不及时、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加强对气象观测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观测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其次,观测站点的选址和布设也是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我们计划对观测站点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周围气象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另外,数据传输和处理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传输延迟、处理流程繁琐等。

我们将采取技术手段,优化数据传输和处理流
程,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处理效率,确保观测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利用。

在总结中,我们还对观测业务中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职责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气象预报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复盘总结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标准,不断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更准确、更可靠的气象预报服务。

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

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

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效能,在为社会大众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气象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对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监控,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就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指标、考核要求以及考核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关键指标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指标是对信息化程度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质量:即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应保证气象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不出现数据错误、丢失或延迟的问题。

2. 数据共享:包括气象数据的开放程度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完善程度。

应建设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便于各部门和用户获取、传播和利用气象数据。

3. 服务能力:即气象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程度。

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的气象服务,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技术应用创新:即信息化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程度和创新水平。

应积极推进新技术在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考核要求基于以上关键指标,对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考核可以明确以下要求:1. 数据质量要求高: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环节应建立健全的质控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2. 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建设统一的气象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共享和交换,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3. 服务能力提升:针对不同行业和用户需求,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4. 创新应用推进: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提高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考核方法为了科学评估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可以采用以下考核方法:1. 定量评估:根据关键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量化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2. 用户满意度调查:通过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了解用户对气象服务信息化的评价和需求,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处理

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处理

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处理气象业务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在进行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效处理。

下面就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处理方法。

常见问题一:天气预报准确性低天气预报准确性低是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测量技术不够精准等。

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处理措施:1. 加强观测技术:提高气象观测技术的精准度,包括卫星遥感、雷达技术等,以便更准确地获取气象数据。

2. 提高模型精度:不断改进气象模型,提高其对天气变化的预测精度。

3. 多元化数据来源:整合多种气象数据来源,比如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数据。

4. 加强预报技术:不断研究和改进天气预报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常见问题二:气象灾害预警不及时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气象灾害预警的及时性非常重要。

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可能出现气象灾害预警不及时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处理措施:1. 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气象监测体系的建设,包括气象探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加监测站点等,以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2. 加强信息传播: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包括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 加强预警能力:提高预警技术的水平,比如改进灾害性天气的识别与预警技术,加强气象预警预报产品的研发和改进。

常见问题三:气象信息互联互通不畅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各个部门和地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享气象信息,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

2. 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气象信息标准化建设,使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气象信息可以互相兼容、互相识别、互相共享。

3. 提高技术互通能力:推动气象信息技术的互通互联,包括统一的信息接口标准、信息处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等,以提高气象信息的互通效率。

陕西气象探测设备运行监控与评估体系构建与运行

陕西气象探测设备运行监控与评估体系构建与运行
关键 词 :气 象 探测 设 备 ;运 行监 控 ;评 估 ;构建 中 图 分类 号 :P 4 1 4 文 献 标识 码 :B
随着 现代科 技 的发 展 况 的信 息 ,包含 文 字 、数
观测 向 自动观 测转 变[ 1 ] ,如何 有 效 地 实时 监控 探
要 :建 立 现代 化 探 测 设 备 运 行 监 控 与 评 估 体 系 ,对 综 合 气 象 观 测 发 展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结合 气 象 技 术 保 障工 作 的实 际 需 要 ,以 “ 三 级 管 理 ” 的 组 织 结 构 为基 础 ,建 立 了气 象 探 测 设 备 运 行监 控 与 评 估 体 系 。该 体 系 通 过优 化 组 织 结 构 、 规 范 业 务 管 理 、丰 富 评 估 产 品 、整 理 技 术 规 范 等 方式 ,提 高 了 技术 保 障服 务 水平 ,使 得 陕 西 省 观测 网 络 业 务 质 量 逐 年 提 升 。通 过 对 陕 西 省 国家 级 自动气 象 站 的 近些 年业 务 质 量 分 析 ,验 证 了 该体 系 的有 效 性 和 实用 性 。
图 1 运 行监 控信 息 系统 结 构 图
作状 况 的信 息集 合 。监控业 务产 品主要 分为 常规
产品 ( 包 括 警 报 信 息 、综 合 评 估 ) 和 专 题 产 品
( 见表 1 ) 。监 控产 品 的发 送 对象 ( 即监 控业 务 的
并 根据实 际需 要发 送各市 ( 区)局相 关领导 和人
收 稿 日期 :2 o 1 3 — 0 4 — 1 1
作者简介 : 孟珍 ( 1 9 8 3 一) , 女, 山东 菏 泽 人 , 汉族 , 硕士 , 工程师 , 从 事 大 气 探 测 设 备 监 控 系统 开 发 与 相 关 算 法 研 究 。

气象综合观测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气象综合观测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气象综合观测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气象综合观测中常见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策略,针对气象综合观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通过实施能够提高数据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支持气象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

关键词:气象;综合观测;常见问题;应对;策略引言:气象综合观测是获取准确、可靠气象数据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设备故障、人为错误、数据不准确和不完整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将影响气象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分析气象综合观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加强观测设备维护、观测人员培训和管理、观测环境改善以及数据冗余存储和备份等措施,可以提高气象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气象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1.气象综合观测常见问题分析1.1设备故障和损坏设备长时间运行、老化或维护不及时可能导致故障和损坏。

此外,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强风、雷暴等)和意外事件(如火灾、蓄意破坏等)都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坏。

设备故障和损坏可能导致观测数据的不准确性、不连续性和无法收集的问题。

这将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数据质量问题观测设备的校准和校准不准确、人为干扰、环境干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测量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以及传输过程中的干扰等因素可能导致观测数据的稳定性问题。

观测设备的故障、维护不及时、数据传输中断等因素可能导致观测数据的缺失,使得观测数据不完整。

1.3数据缺失和遗漏数据传输链路故障、传感器故障、数据传输带宽限制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数据收集和传输过程中的数据缺失和遗漏。

观测员的操作失误、观测站点管理不当、观测规程不严格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观测数据的遗漏和缺失。

2.气象综合观测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2.1设备故障和损坏的应对策略2.1.1定期维护和检修清除设备表面的尘土和污垢,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 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气测函〔2015〕73号)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通报的内容以本办法为准。

其他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1.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3.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5.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6.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7.雷电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9.GNSS/MET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0.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1.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2.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文件种类综合观测司2017年12月15日考核方面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序号考核业务种类考核对象考核周期(一)数据质量1.元数据质量A1 正确率A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A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A13 高空气象观测A14 区域气象观测站A15 风廓线雷达A16 雷电观测站A1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18 GNSS/META19 大气成分A191 气溶胶A192 酸雨A193 反应性气体A194 温室气体2.观测数据质量A2 可用率A21 新一代天气雷达月、年A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A23 高空气象观测A24 区域气象观测站A25 风廓线雷达A26 雷电观测站A2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28 GNSS/META29 大气成分A291 气溶胶A292 酸雨A293 反应性气体5A294 温室气体A210 气象卫星A2101 风云二号北京地面站月、年A2102 风云三号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A2103 风云四号北京地面站月、年(二)数据传输及时率1.数据传输及时率B1 及时率B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B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B13 高空气象观测B14 区域气象观测站B15 风廓线雷达B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B17 GNSS/M ETB18 大气成分B181 气溶胶B182 酸雨B183 反应性气体B184 温室气体B19 气象卫星B191 风云二号北京地面站月、年B192 风云三号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B193 风云四号北京地面站月、年(三)设备运行可用性1.仪器装备运行稳定性C1 业务可用性C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C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C13 高空气象观测C14 区域气象观测站C15 雷电观测站C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C17 大气成分C171 气溶胶C172 酸雨C173 反应性气体6C174 温室气体(四)保障可靠性1.保障业务能力D1表单填报及时率D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D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13 高空气象观测D14 区域气象观测站D15 雷电观测站D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卫星及地面系统故障报告和处理时效D17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2.仪器装备定标D2 定标及时率D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年D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23 高空气象观测D24 风廓线雷达D25 雷电观测站D2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D27 GNSS/METD28 大气成分D281 气溶胶D282 酸雨D283 反应性气体D284 温室气体3.故障维修能力D3 故障修复及时性D3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D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33 高空气象观测月、年D34 区域气象观测站月、年D35 风廓线雷达月、年D36 雷电观测站月、年D3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月、年7D38 GNSS/MET 月、年D39 大气成分D391 气溶胶月、年D392 酸雨D393 反应性气体D394 温室气体地面站业务系统故障维修能力D310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年(五)探测环境保护1.探测环境评价上报及时情况E1 及时率E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13 高空气象观测E1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2.探测环境保护评价准确性E2准确性E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23 高空气象观测E2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3.探测环境保护变化情况E3变化情况E3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33 高空气象观测E3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注:评估指标相应的得分均保留两位小数。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发布时间:2022-02-16T13:04:18.78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8期作者:次仁拉姆杨兴国格桑罗旦扎西江村旦罗索朗江措华生[导读]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西藏昌都市气象局 854000摘要:伴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也紧随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气象部门加大科学化建设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国家发展迅速,以往的气象模式逐渐不再能跟上人们的需求,更何况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基层气象观测又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所以加强基层气象部门观测能力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提升气象观测能力,又能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质量控制措施引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新时期,我国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自动化改革以来,从试运行到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业务运行,标志着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迈向向全面自动化的时代,人工气象观测成为历史。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以及社会对气象观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气象部门的观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应该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正常顺利开展。

1.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的重要性综合气象观测工作,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利于人们即使获取所需的气象信息,并配合气象观测行业根据实际状况深入地研究利用各种手段,从而促进了综合监测业务工作得以顺利地实施,人类生存环境、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农业生产中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变暖、气象灾害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或者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需要提前借助于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开展综合气象观测工作,持续全方位的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可以及时获取天气气候要素,掌握了天气气候规律,经过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可预测出未来气候变化对人们生存的危害,从而提高了人类处理天气灾害能力,同时在提高全世界气候变化感知与处理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 关闭维修单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 关闭维修单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关闭维修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各项管理任务,实现模块化管理,增强管理效率,为气象观测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闭维修单是气象观测信息化平台实施的管理模块之一,对于及时定位问题并根据维护需求、安全要求进行维护保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首先,维修单应该有严格的流程,即发现存在问题时需要先申请维修,再进行维修,最后关闭维修单。

在此之前,应该确认维修任务执行情况,包括维修任务完成检查情况,完成维修和检查要求,是否准确定位故障原因,维修前后检查结果是否达标,是否按照规定资料进行。

其次,在关闭维修单前,还必须确认维修完成后的维护记录及备件准确性,确保备件的有效运用,并了解具体的维修措施和维修质量。

最后,关闭维修单是检查工作的重点,要确认系统正确运行,确认工作质量无误,满足客户的要求,做好安全预防措施,做好相关记录,关闭维修单后才可以结束维修保养工作。

针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关闭维修单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模块,必须严格执行常规流程,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提高管理效率,为气象观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期㊀气象水文海洋仪器㊀㊀N o .32018年9月㊀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H y d r o l o gi c a l a n d M a r i n e I n s t r u m e n t s ㊀㊀S e p.2018收稿日期:2017G06G23.基金项目: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和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 MA G J 2014Z 18)资助.作者简介:李峰(1974),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探测技术与装备运行监控研究工作.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李㊀峰(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摘㊀要:文章基于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从业务的工作㊁流程和管理三方面对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内容,给出了业务各环节的信息功能实现度和满足度定性评价,经定义转化成定量值,以便于对信息化建设年度变化的分析,更加准确客观地对评估业务信息化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关键词:气象观测;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中图分类号:P 41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G009X (2018)03G0109G07E v a l u a t i o no no p e r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bu s i n e s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o f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g r a t e do b s e r v a t i o n s ys t e m L i F e n g(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C e n t e r ,C M A ,B e i j i n g 100081)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l m o n i t o r i n g p l a t f o r m o f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i n t e gr a t e d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i s p a p e re v a l u a t e s t h ea b i l i t y a n d l e v e l o fo p e r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bu s i n e s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i n 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o f o p e r a t i o n a l w o r k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c o n t e n t ,t h e q u a l i t a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t o w a r d sr e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d e g r e ei n e v e r ys e g m e n t s o fm e s s a g e f u n c t i o n i s g i v e no u t .T h e n ,c o n v e r t i t i n t o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v a l u e s a c c o r d i n g to s o m e d e f i n i t i o n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f a c i l i t a t et h ea n n u a lv a r i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o n m o n i t o r i n g bu s i n e s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m o r ea c c u r a t e l y a n d o b j e c t i v e l y e x p l o r i n g a n ds t u d y i n g b u s i n e s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p e r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b u s i n e s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0㊀引㊀言自20世纪后期,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迅速发展,大规模进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各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信息化㊁自动化成为解放人类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人类也由此从 工业社会 进入 信息社会 阶段[1G2].针对这一社会特征,为了评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逐渐开展信息化评估理论研究,并组织了大量对国家㊁社会㊁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的评定评估研究.早期数十年,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信息化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以图定量化对国家信息基础结果和信息利用能力进行评估[3].进入21世纪后,随着行业分化和发展,更多针对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工作被研究,包括教育㊁医疗㊁图书㊁档案㊁交通㊁电力㊁水利㊁国防等,以及国家㊁社会㊁城市等整体发展水平[4G10].现代科技观念越来越清晰的认气象水文海洋仪器S e p.2018识到,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㊁国家实力反映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信息化评估,可以科学客观的反映国家㊁社会以及各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更准确地了解生产㊁技术㊁社会管理领域的缺陷和瓶颈.因此,对各行业和领域进行科学准确的信息化评估十分重要.气象自诞生就是一门信息科学,与数据㊁信息密不可分.现在气象业务更是建立在海量数据㊁信息基础上,并且随着业务分工和流程不断细化,气象工作必须更加依赖和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2015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11],提出以 互联网+ 理念推进气象与国家发展战略㊁社会经济发展㊁百姓衣食住行深度融合,赋予现代气象 智慧 的新特征.并具体提出以C I M I S S为核心整合气象业务和业务系统,构建业务应用生态.沈文海[12]分析了 当前气象信息化所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内涵 ,指出气象信息化经历了资源配置阶段㊁技术应用阶段,基本解决了以通信㊁计算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I T资源问题,基于互联网㊁计算机㊁移动通信㊁数据库㊁G I S㊁多媒体等技术设备建立和开发了大量的业务信息系统,支撑和促进气象业务不断发展.气象探测是整个气象业务的基础,气象装备运行监控是气象探测领域的一项重要业务,其目的是保障全国观测系统和站网稳定运行,实时监控和检查观测数据质量,跟踪和指导台站观测设备的维修保障,调度装备供应和台站信息管理.近年来,气象探测业务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和依赖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业务系统建设,其中,综合气象运行监控系统(A S OM)就是为保障全国气象探测设备稳定运行和观测质量为目的的业务平台[13],自2010年A S OM1.0投入业务运行以来,承担了观测设备的远程监控㊁维修保障㊁数据检查㊁装备供应和站网管理等功能,在保证气象探测业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化作用.2016年,A S OM2.0[14]的建成,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装备运行监控所承担的各项业务功能,功能更加完备,技术更加先进,效率更加明显,也标志着气象探测装备运行保障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如何评价和评定运行监控这项气象探测领域保障业务信息化水平,并通过评估发现业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瓶颈,这也是现代化气象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参考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评估思路和方法,针对运行监控保障业务的实际情况,根据有关目标规划,设立评估目标和内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照业务工作中的各个作业环节,评估其从传统人工操作向电子化㊁自动化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客观评定运行监控业务的信息化发展情况,了解我国气象装备运行保障业务信息化进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为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与指导.1㊀业务评估对象为了反映中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水平,根据现有观测系统构成和业务布局,文章评估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业务工作信息化㊁业务流程信息化和业务管理信息化.见图1所示.图1㊀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内容树状结构图业务工作信息化是指现阶段国家级运行监控日常业务工作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㊁各种作业和操作利用网络㊁通信㊁计算机㊁数据库㊁软件功能实现电子化㊁程序化㊁自动化的能力和水平.至2016年底,国家级运行监控日常业务主要包括观测设备运行监控㊁观测数据检查㊁监控信息服务㊁设备运行和质量评估㊁观测系统专项检查㊁观测站网管理等6个方面.而业务工作信息化评估就是分析评定上述6个业务实现从传统的人工向电子化㊁自动化转变的能力和水平,而反映各项业务的信息化水平由更多更为具体的内容所构成.业务流程信息化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流程信息化和运行监控业务作业流转信息化,它反映了运行监控业务各环节之间流转㊁承接㊁处理的自动化㊁电子化水平.其中,数据流程信息化是指台站设备是否实现观测数据㊁设备信息㊁观测信息的自动采集㊁传输到各级业务节点,以及在各节点处理㊁加工的再生数据是否能够自动分发到其他业务链条.作011第3期李峰: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业流转信息化是指各业务节点按照职责和规范处理产生的结果㊁决定或意见㊁消息等信息能否按照规定在相互之间进行自动传递㊁交互和反馈.业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依据管理职责对各节点的业务进行指导㊁处理㊁决策的电子化㊁自动化能力和水平,主要是指业务管理信息的交互与反馈的信息化能力.目前运行监控业务中管理信息的处理主要存在3种方式:1)通过A S OM系统进行自动的业务管理信息流转,上传下达,各级业务人员接收处理;2)通过电话热线问询㊁交流;3)通过第三方软件交流.2㊀评估方法和指标根据业务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对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文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例如,运行监控业务中观测设备运行监控信息化采用评定全国观测系统和设备的可监控率作为指标,通过业务化的观测设备数据在A S OM2.0系统中实现远程在线监控的数量比可定量评估,而设备远程在线监控的实现能力和水平,则需要通过实际业务操作中业务人员的评价给出.具体而言,前者评估指标包括设备种类监控率和设备数量监控率两项,可以通过监控系统设备监控数量定量计算.后者根据运行监控系统的功能项业务化实现率,以及业务人员的使用感受,给出分级评定:好(即满足业务需求,满意度80~100%);较好(基本满足业务需求,满意度60~80%);一般(基本具备该项功能,但难以业务使用,满意度40~60%);较差(不具备功能,满意度0~40%).而对于 观测数据检查 ㊁ 监控信息服务 ㊁ 设备运行和质量评估 ㊁ 观测系统专项检查 ㊁ 观测站网管理 等业务信息化可以类似给出定性评定.同样,对于业务流程信息化和业务管理信息化,也采用定性评定方法.最后,文章将通过定性转换成定量值,综合计算各项信息化评估结果的平均值,对于运行监控业务整体信息化程度给出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业务综合信息化率 .3㊀信息化评估3.1㊀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率依据«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气象观测系统的构成总体目标主要可以分为6大类,15种.文章分析的对象是卫星观测以外的观测系统共计14种,具体种类见表1所示.表1㊀2020年我国气象观测系统构成系统大类地面观测海面观测高空观测天气雷达飞机观测卫星观测观测系统种类自动气象站大气成分站土壤水分站雷电监测站农业观测海岛自动浮标气象站船舶站探空站风廓线雷达飞机观测铁塔观测G N S S/M E T观测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类要素传感器各类载荷探测器㊀㊀因此,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率指标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系统种类监控率=已实现远程在线监控的观测系统种类/在网的观测系统种类数;另一种是观测设备监控率A i=每一类系统已实现远程在线监控的观测设备数量/该类观测系统在网设备数,则观测系统设备运行监控率=各类观测系统设备监控率均值=ðn l=1A n.2016年,综合气象运行监控系统A S OM2.0完成业务建设,实现了10种观测设备的在线监控功能,因此,对照表1观测系统种类监控率达到了66%.而10种观测系统中每一种设备的监控覆盖率也取得明显提高,以天气雷达为例,2016年,全国已建好业务在网天气雷达数量为180部,全部实现在线监控,雷达监控覆盖率达到了100%,国家级自动站达到99.8%,G N S S/M e t为74%,而风廓线雷达网刚开始业务化运行试点,入网监控率仅有52%,全部观测系统设备运行监控率统计结果平均达到了78.2%.3.2㊀在线监控能力信息化除了设备实现在线监控覆盖率外,运行监控业务的信息化还体现在设备在线监控的效率和能力㊁装备保障信息获取率㊁装备供应管理信息化㊁评估业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上.设备在线监控信息化能力主要由设备自身是否能够提供必要的运行信息和状态信息决定,但111气象水文海洋仪器S e p.2018也需要一些技术方法和手段.那么,在线监控能力信息化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是否实现和怎样实现在线运行监控的技术手段,具体的元素包括数据监控㊁状态监控㊁预警信号㊁报警定位等.根据A S OM 2.0功能,2016年各类设备在线监控实现信息化内容及测评结果如表2所示.表2㊀2016年各类观测系统设备运行在线监控信息化测评结果天气雷达探空系统地面自动站土壤水分站雷电探测系统G N S S /M e t风廓线雷达大气颗粒物状态信息较好一般较差较差一般一般一般较差状态分类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一般报警信号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一般故障定位较好一般一般一般较好一般较好一般数据到报监控好好好好好好好较好数据质量检查一般较好较好较好一般较好较好一般综合定量结果78%70%65%60%70%70%75%50%㊀㊀注:评估结果分为四等: 好 表示信息化水平满意度90~100%; 较好 为70~90%; 一般 为50~70%; 差 为0~50%,下同.3.3㊀装备保障和供应管理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内容包括台站保障业务单是否实现自动生成,业务表单信息填报是否实现电子化,业务表单管理㊁保障信息上报和分发是否实现自动在线处理.另外,对于保障业务实施过程和技术支持是否实现了网络化㊁信息化和自动化.由于现阶段各类设备和业务建设程度不同,其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也不尽相同,表3给出了2016年底天气雷达保障业务信息化评估结果.表3㊀2016年天气雷达装备维修保障业务信息化评估评估内容保障信息采集保障业务实施评估项业务表单设计与自动生成业务表单信息填报业务表单管理保障信息上报与分发保障工作的在线组织与管理在线诊断在线维修远程支持满意度好好好好较好一般差一般综合定量结果90%90%90%95%70%50%20%50%㊀㊀按照天气雷达保障业务信息化评估内容和方法,综合8项测评结果,其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约为70%.类似地,其他观测系统的评估结果分别为:探空系统约达到50%;地面自动站70%;土壤水分和G N S S /M e t 系统约为50%;雷电探测系统为60%;风廓线雷达65%;而大气颗粒物观测网仅仅只有30%.装备供应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目前在实际装备供应保障中涉及到的有关业务环节是否在业务软件系统(A S OM 2.0)中实现电子化㊁自动化的功能,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具体业务内容包括采购计划(编制㊁汇总㊁查询㊁统计)㊁调度管理(入库㊁出库㊁库存㊁查询㊁跟踪㊁状态分析)是否实现电子化和功能操作等,表4给出了目前天气雷达装备供应业务信息化管理的评估结果.表4㊀2016年天气雷达装备供应管理信息化功能评估内容采购计划装备管理业务项编制汇总查询统计入库出库库存跟踪查询分析满意度好好好好好好好较好较好一般综合定量结果90%90%90%90%90%90%90%70%70%70%㊀㊀参照天气雷达装备供应管理业务信息化评估内容和方法,综合平均各项结果,各类观测系统的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表5㊀2016年各类观测系统装备供应管理业务信息化功能评估结果观测系统天气雷达探空系统地面自动站土壤水分站雷电探测系统G N S S /M e t 风廓线雷达大气颗粒物评估结果85%70%80%50%60%50%65%50%211第3期李峰: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3.4㊀观测系统运行评估业务信息化观测系统设备运行能力评估是全国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月每年定期开展并向全国各省气象装备保障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发布评估报告,用以指导观测设备的维护和技术升级.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观测系统运行评估业务必须研制相关的评估指标并实现工程化和自动化运行,并且能够以各种形式输出测评结果.根据该项业务的评估目的,表6给出了我国天气雷达系统运行能力评估的信息化内容.表6㊀2016年观测系统综合评估指标及业务化内容评估内容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业务性经济性评估指标系统可用性业务可用性评估无故障时间故障次数数据报到率数据可用性特殊停机统计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平均维护时间平均保障延误时间平均备件延误时间平均故障持续时间常规维护填报率故障报告填报率表单填报规范性同次维护多次停机停机无维护表单无测评结果好好好好好较好好好好一般一般好好好较好较好一般较差综合定量结果909090901007090909050309090908070600㊀㊀根据天气雷达运行评估的信息化能力各项评测结果,综合平均其结果约为75%.类似地,其他观测系统的运行评估业务的信息化水平结果见表7所示,结果显示,目前除了天气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运行评估的能力相对较好外,其他系统评估业务的信息化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表7㊀2016年各类观测系统设备运行评估业务信息化能力评估结果观测系统天气雷达探空系统地面自动站土壤水分站雷电探测系统G N S S/M e t风廓线雷达大气颗粒物综合定量结果75%60%70%40%40%30%40%30%3.5㊀运行监控服务信息化运行监控业务的重要任务就是及时发现观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各级业务和管理部门提供服务.运行监控业务的实时性和目标性,要求所承担的服务形式信息化能力要具备较高的水平.2016年,基于A S OM2.0建设,基本上实现了10个观测系统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服务㊁观测数据和产品自动生成和发布㊁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估等,这些结果都可以通过A S OM2.0系统及时提供图文数据服务,并且已经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运行监控业务服务信息化总体上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由于观测系统种类很多,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服务信息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表8给出了各类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服务信息化内容评估结果.表8㊀2016年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服务信息化评估结果信息化实现内容状态图时序图统计图基本要素产品气象报警服务运行评估结果信息发布多源资料比对质控分析结果平均值天气雷达90%90%85%80%85%90%80%70%70%82%探空系统80%85%70%70%70%80%70%50%60%71%地面自动站85%90%80%90%80%90%80%70%80%83%土壤水分站70%80%70%80%70%75%70%60%60%71%雷电探测系统75%80%65%80%70%80%80%50%50%70%风廓线雷达70%80%70%80%75%75%70%60%70%72%G N S S/M E T50%60%50%60%60%60%65%50%50%56%颗粒物观测30%50%50%50%50%50%60%30%40%46%311气象水文海洋仪器S e p.20183.6㊀业务流程信息化业务流程信息化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流程信息化,运行监控业务作业流转流程信息化.观测数据流程信息化主要依托气象专网实现台站设备端的数据㊁信息采集,经省级信息中心向国家级业务部门传输㊁分发㊁存储㊁应用,目前整个流程基本实现自动化.监控业务作业信息流转主要利用A S OM2.0系统,建立国省两级业务信息的实时交互,将运行监控业务的每个环节处理生产的信息及时流转到下一个环节和用户,这一过程基本上都是通过A S OM系统实现,信息化程度依赖于前述每个业务环节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总体来看,按照目前运行监控业务职责和日常任务,通过业务系统功能开发,各项业务流转流程信息化基本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但在装备保障业务方面,受限于现在的业务系统功能和气象内网的通讯体系架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业务,通过流程再造和双向通讯技术升级,实现下行监控指令的传递和反馈.3.7㊀业务管理信息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目前主要通过3种方式实现:1)A S OM2.0系统自动信息流转,上传下达,各级业务人员接收处理;2)通过电话热线问询㊁交流;3)通过第三方软件交流,如微信㊁Q Q群.据统计,全年通过A S OM系统实现管理信息流转占70%,包括设备运行状态报警,装备维修保障活动进展㊁调度和督查,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结果交互,站网信息变更等.通过电话热线的交流占25%,主要包括台站观测设备状态和数据质量检查㊁台站设备维修进展问询㊁业务表单的异常处理等.第三方软件交流占5%,主要信息内容包括业务系统的异常处理及功能咨询㊁业务产品的查询和异常处理㊁业务技术的交流等.从整体评估来看,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一般,与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信息化能力实现的较好,但在一些需要人力参与处理的方面信息化能力还需要加强建设.4㊀近5年业务信息化水平的变化按照前述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图2给出2011~2016年运行监控业务有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变化.如图2所示,对于目前主要的观测系统,天气雷达由于前期基础较好,在设备信息化㊁监控信息化㊁保障信息化㊁装备管理信息化㊁评估业务信息化㊁监控服务信息化㊁管理信息化等7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总体从2011年65%提高到2016年的82%.地面自动站由于设备升级改造在设备信息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通过增加运行状态信息的采集和监控,总体信息化水平从不足50%提高到80%左右.探空系统㊁土壤水分㊁雷电探测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分别从50%㊁40%㊁50%提高到75%㊁60%㊁75%左右.从图3评估结果来看,运行监控业务总体信息化水平从2011年不足50%提高到2016年的70%,而其中对于观测设备种类和观测设备数量的可监控率实现上来看进步比较明显,这也反映了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效果.图2㊀5类主要气象观测系统2011~2016年运行监控业务7项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变化(每格中的数据D-D,前一数据为2011的指标,后一数据为2016年的指标)图3㊀气象观测系统及运行监控业务总体信息化水平2011~2016年的逐年变化5㊀结束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决定了其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前途,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智慧智能化都是现代化科技的产物,也是推进科技进一步进步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同步研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技术和方法,用以准确客观地评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存在的缺陷,这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在全球范围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作为信息化学科一部分,信息化评估已经形成了411第3期李峰: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因为信息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很难将普遍方法和技术指标完全准确地适用于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行业中去.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本身是一项信息工作,必须依赖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各种业务信息和数据.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业务目标和信息化建设目标,首先需要我们将所有的业务㊁业务流程面向需求和观测系统架构梳理清晰,将所有的人工业务转化成信息元素,通过网络㊁计算㊁分析㊁数据库㊁图像技术来实现.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水平取决于观测设备本身的信息化能力㊁通讯网络的架构和通讯技术㊁业务环节信息化设计和实现技术,以及数据分析㊁数据库架构和管理技术等.对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评估以目前的技术和条件,很难给出定量的结果,因为我们缺乏对信息化客观的描述,也缺乏对信息化目标的定量定义,对业务本身的发展程度也不能定量化,根本原因是这些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章从目前运行监控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实现日常业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来评估整体业务信息化以及某类观测系统监控业务所具备的信息化能力,根本上来说还是定性评估,通过业务人员评价定义转化成定量指标,以便于我们更清楚目前所处的发展水平,并能够通过年度变化来认识业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进步.从这些结果来看,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作为观测系统一项重要业务运行监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通过分析,也清楚地发现在气象观测设备本身㊁网络双向通讯技术㊁业务流程构建㊁业务作业信息化设计和实现㊁业务管理信息化设计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这是未来业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当然,正如前面所述,对于如何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业务信息化建设和能力水平,文章仅仅提供了一种探索,让更多学者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也是文章一项重要目的,这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参考文献:[1]马克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C R U ZGJ E S U S F,O L I V E I R A T,B A C A O F,e ta l.A s s e s s i n g t h e p a t t e r nb e t w e e ne c o n o m i ca n dd i g i t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u n t r i e s[J].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sF r o n t i e r s,2016,19(4):1G20.[3]T S A Y M Y.T h e i m p a c t o f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p o s tGi n d u s t r i a l s o c i e t y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o c i e t y:Ac i t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s t u d y[J].S c i e n t o m e t r i c s,1995,33(3):329G350.[4]K Y R I A K I D O U V.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n e t w o r k p o t e n t i a l:P u b l i c p r a c t i c e sa n de f f e c t s[J].G o v e r n m e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 Q u a r t e r l y,2012,29(2):182G191.[5]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1,(02):3G11.[6]邱惠君,黄鹏,由鲜举.六种信息化评估体系比较中国信息年鉴(2003)[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1G26.[7]崔健.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6,(08):134.[8]党亚茹,高峰.民航信息化中期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3(02):32G37.[9]张学民,戴锋.国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研究[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3,4(02):87G89.[10]艾萍.中国水利信息化评估研究与实践[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11]中国气象局.气发 2015 60号文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R],2015.[12]沈文海.当前气象信息化所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内涵[J].信息化研究,2016,(09):81G86.[13]裴翀,宋连春,吴可军,等.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气象,2011,37(02):213G218.[14]李峰,秦世广,张乐坚,等.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业务及系统升级设计[J].气象科技,2014,42(04):539G544.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