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发展史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以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
2.2.1、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运动,而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受到当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者的注意,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
解放前当时经济、教育、科技发展落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只是星星点点,在少数几个城市,学校,社教机关有所开展,未能大面积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化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办起电视大学,广播函授大学等学校。一直到1965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展也很迅速。
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整个电化教育事业也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电话教育也重新得到起步。
2.2.2、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
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电化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中央电教馆,中央电视大学,建全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装备了大批电教设备建起了现代化的电教设施,创办了一批电化教育刊物,开办了教育技术专业,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事件: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从1982年开始,1984-1986年进入高峰期。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2)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3)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形成了工具说,方式说,要素说三种观点。1987年以后我国的教育技术进入了学科体系形成阶段,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
2.3、前苏联和日本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教育技术进行研究,主要是军队方面,1947年心理学家参加这项工作,从50年代开始,对教学手段的改进极为重视,6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程序教科书,70年代至今广泛采用教学技术手段和程序教学的方法,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
日本到20世纪20年代,学校利用教师自制的幻灯片,成为一种趋势,到40年代这段时期电影教育发展迅速。1952年视听教育处成立,推动了视听教育的发展,60年代讲视听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70年代录像机得到普及,80年代新媒体和数字技术高度发展。日本在推行教育技术的同时,十分注重培训,国际间合作与交流,重视教育技术学一般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2.4、事件维度
19世纪末幻灯的出现,并且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影响,这段时间被看作教育技术的萌芽阶段。
受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无声电影介入到教育领域,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1922年在美国成立了美国“视觉教育协会”(The Visal Instruc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23年7月6日,美国成立了全美教育协会(NEA)视觉教学部(Department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即今天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前身。
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视觉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已扩展的视听设备介入的教育实践,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Audiovisual Instruction)。视听教学的发展到1941年底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告一个段落,故把1918——1942年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1946年爱德加·戴尔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教学中的视听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提出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这个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1947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
1953年视听传播(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的术语视听教学领域出现的。美国视听教学部出版了《视听传播评论》专业刊物,标志着视听教学论开始向视听传播理论发展。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理论。
50年代,由于新行为主义介入教育领域,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掀起了程序教学运动,对以后的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4年发表《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掀起了程序教学和利用教学及其经行学习的热潮。
视听教学部在1961年成立了“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探究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理论的问题。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的发展,是视听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1963年在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主席芬恩的建议下,由伊利领导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首次发布了“视听传播”的官方定义。这个定义与早期定位于媒体的定义不同,它主要关注的学习而不是教学。重点由媒体转向内容。
20年代70年代起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1970年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并独立于全美教育协会。此时也出台了1970年定义,此定义正式将系统方法纳入教育技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