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设计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3ae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d.png)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3.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4.学会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准备:1.平面构成的相关教学资料;2.平面构成的相关作品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请学生观察、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构成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是指通过有机的组织、安排和配置来构成平面造型的方法。
2.平面构成的要素: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空间、光影等。
3.平面构成的原则和规律:对称、平衡、重复、对比、节奏等。
三、介绍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20分钟)1.色彩的运用:使用鲜明、对比、和谐的色彩,突出主题和情感。
2.形状的运用:选择具有特殊形状或富有创意的元素进行构成,产生独特的效果。
3.线条的运用:运用直线、曲线、斜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强调轮廓或构成层次感。
4.纹理的运用:使用不同的纹理进行组合和对比,增加作品的触感和层次感。
5.空间的运用:通过透视、比例、层次或遮蔽等手法创造出立体感和深度感。
6.光影的运用:利用明暗对比来强调形状、纹理或立体感,使作品更加生动。
四、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5分钟)1.给学生布置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平面构成要素和方法进行设计和构思。
2.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等要素进行创作,并注意平衡、对比、节奏等原则和规律。
3.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多思考、多尝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展示、欣赏和评价(15分钟)1.学生完成作品后,互相展示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教案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62801080eb6294dc886c31.png)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课题——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掌握“点”基本构成方法及技巧。
教学重点——“点”的形态特征和构成运用。
教学难点——“点”的构成运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课前导入——点线面在我们学习数学时就有所接触了。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哪里可以发现“点、线、面”呢(提问)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点、线、面”,甚至他们的形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点、线、面”,而是相互之间都有联系的。
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点”2.1“点”的形态特征及其设计应用2.1.1点的众多形态(图例)数学概念中的“点”是一个没有形状、大小,没有维度的抽象概念。
而在我们的造型艺术当中,“点”一般指“小”的形态元素,是指一个画面中面积较小的图形。
相对于线面来说,点是最小的构成单位,是设计中最小的元素。
但无论多小的点都有形状、大小,是一个具体形象。
因此,点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点的多种形态——图例比如星空、院子里散落的粮食、显微镜下的细胞等等。
造型艺术中的点没右固定形状,根据设计工具、运笔情况可以产生不同的样式。
点最基本的形态是圆点、方点、焦点及不规则的点。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点。
(提问,从身边找出点元素。
)2.1.2点的属性与表情在设计作品中,点有两种形态“一是实点,即真实的、独立存在的、边缘线清晰且内部充实的点,一般表现为较为规则的几何形。
另一种为虚点,属于视觉映像点,依赖周边环境而存在(课本图6)。
单个的点使视觉重心。
当画面只有一个点时,观者的视线会集中到这个点上。
独立的点本身并没有上下左右的延伸(图例:课本图7);多个点集中排列在一个方向上会产生线的效果(课本图10-12),点与点的距离越近,则线的感觉越强,反之则越弱。
点的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面的特征(课本图13-14),或密集到一定数量时也可以产生。
平面构成基本形PPT教案
![平面构成基本形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fe16f8a5e9856a571260a5.png)
明代成化皇帝 《一团和气图》
《六子争头》
平面构成
3、完全共用形 概念:完全共用形的特点是指一个装饰组织从不同的方向上看 是不同的图形,图形全部共用。
平面构成
作业 四 20*20CM图底反转一张。
平面构成
谢谢 观看
2021/4/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
是指选择一个常规、简洁的图形为基本形态,保持其 骨骼不变,再根据创意,置换新的元素,组成新形。这种 表现手法,虽然物与形之间结构不变, 但逻辑上的张冠李戴却使图形产生了更深远的意义。
平面构成
《F》系列
平面构成
2、图底关系的运用
《两个不同性别 的腿》
平面构成
四、群化构成
群化构成:群化构成也叫集团化组合法,也有称之为繁殖构成 法,用若干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形,以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排列及不同 的组合方式构成的图形,是现在图形设计、符号、标志设计常用的手 法。
平面构成
群化构成的基本条件:
1、有两个以上相同的基本形集中排列在一起并发生联系的时候, 才构成群化。 基本形的特征必须具有共同元素才能产生同一性而形成群化。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作业 三
1,利用已有的 2 个基本形作 9 种不同的打散与重构练习; 2,设计 2 个基本形,作 9 种不同的打散与重构练习。
规格:12*12cm 色彩:黑白
要求:基本形设计的形象要简洁,打散与重构成新形,各 得到不同的图形效果。
平面构成
五、图与底
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 掌握和应用。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 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
美术教案: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
![美术教案: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https://img.taocdn.com/s3/m/74039e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8.png)
教案第 34-36 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一.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观察图片分析其中的特点学生归纳回答。
引导、发现,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二.新授课程:本课时的主要内容讲述:发射构成形是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向周围边放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韵律感式。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构成形式:发射构成是基本形或骨格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内集中或向外扩散的一种特殊的重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形式。
发射构成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发射具有很强的聚焦,这个焦点位于画面的中央;其二,发射有一种深邃的空间感,所有的图形都向中心集中或向四周扩散。
发射构成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1)一点式发射形式;(2)多点式发射形式;(3)旋转式发射形式。
(一)发射骨格的构成要素发射骨格由发射点和发射线两部分组成。
发射点即发射中心,是焦点所在。
发射点可以直接显现,也可以隐藏起来;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可以在画面内,也可以在画面外。
发射线即骨格线,形态上表现为直线、曲线、折线等。
发射的方向可以有一个,也可有多个。
(二)发射构成的形式发射构成根据发射点、发射方向、发射轨迹及发通过视觉传达,让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偶然形创作的方法。
1.以发射点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一点式和多点式发射。
2.以发射方向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离心式发射和向心式发射。
3.以发射轨迹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发射式发射、同心式发射和旋转式发射。
以发射物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发射线式和发射基本形式。
射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发射点进行分类一点式发射:发射点只有一个,呈现离心式或向心式分布。
多点式发射:发射点有多个,发射方向可以任意设定和变换。
2.以发射方向进行分类向心式发射:即发射点在外部,自外向内辐射,是来自周围的向中心汇拢的一种构成形式。
离心式发射:即发射点在内部,发射的线和基本形由此中心向外呈发射状。
平面构成 教案
![平面构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53a8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e.png)
平面构成教案教案:平面构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平面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形状等,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平面构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理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学会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示范作品。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平面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形状等。
2. 教师通过示范作品,讲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让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创作。
板书设计:平面构成基本概念:点、线、面、色彩、形状基本要素:点、线、面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创作一幅平面构成作品。
2. 作业要求: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性的平面构成作品。
3. 作业答案:无固定答案,注重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7392b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5.png)
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教案教案: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及特点;2.能够应用平面构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平面构成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二、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概念及特点;2.平面构成的方法;3.相关性质和定理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平面构成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2.相关性质和定理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10分钟)1.创设情境:老师出示一张平面图,询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是平面图形。
2.引发问题: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平面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第二部分:概念讲解(20分钟)1.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平面由一组点组成,这些点在同一平面上,用于表示二维的图形。
2.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特点:平面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平面外一点和平面上的一个点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平面外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第三部分:方法讲解(30分钟)1.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三种方法:a.给出平面上的几个点,通过这些点画出直线,直线相交的地方就是构成的平面;b.给出平面上的一个点和一条直线,通过这个点在直线上画出另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是构成的平面;c.给出平面上两条直线,通过这两条直线上的一个点画出另一条直线,这三条直线的交点即是构成的平面。
2.老师通过示例演示以上三种方法的具体步骤。
第四部分:性质和定理讲解(30分钟)1.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相关性质和定理:例如,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和另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构成的直线也在平面上。
2.老师通过示意图和推理说明以上性质和定理的推导过程。
第五部分:练习(30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给出的几个点和直线,验证平面构成的方法是否正确;2.学生通过给出的问题,运用平面构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部分:总结(10分钟)1.老师总结平面构成的概念、特点、方法以及相关性质和定理;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性发言。
五、教学资源1.平面图纸;2.直尺、铅笔等绘图工具;3.相关性质和定理的历史资料。
平面构成的教案
![平面构成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7fbf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9.png)
平面构成的教案教案标题:平面构成教案目标:1.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 能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设计。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平面构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平面构成的元素?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纹理等。
2. 解释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如对称、平衡、重复、对比等。
3. 展示一些经典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平面构成的美感和表现力。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呈现一些平面构成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构成要素和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作品具有吸引力?它们如何利用构成要素和原则来表达主题或情感?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分发绘画或设计素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进行创作。
2. 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构成要素和原则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互相学习和提供反馈。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
2.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和技巧。
3. 强调平面构成在艺术和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运用。
教学资源:1. 平面构成的图片、作品案例;2. 绘画或设计素材;3.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评估:1. 学生创作的作品评估,包括构成要素和原则的运用程度;2. 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积极程度;3.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情况。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平面构成元素,如海报、书籍封面、广告等;2. 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机会,鼓励他们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实践;3. 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关于平面构成的艺术家和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
注意事项:1. 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拘泥于固定的规则和模式;3.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fae2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e.png)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平面构成教案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要素和表现方法;3.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对平面构成的思考,比如问学生平面可以如何构成?2.通过展示一些平面构成的艺术作品或实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平面的二维性、有限性和扁平性等。
2.讲解平面构成的常见要素,包括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图例进行说明。
3.讲解平面构成的表现方法,包括正三视图、剖视图等,并利用示例进行演示。
三、观察与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的平面构成实物,如拼图、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构成要素。
2.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并倡导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四、综合创作(40分钟)1.给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让他们分组进行平面构成的创作活动。
2.要求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和技巧,设计出自己的平面构成作品,并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
3.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展示与评价(20分钟)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短的演讲,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2.同学们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资源:1.平面构成的艺术作品和实物图片;2.平面构成的相关教材和练习册;3.平面构成创作用的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学评价:1.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情况,看是否认识到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和特点;2.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和个性表达;3.学生的演讲和展示情况,包括表达清晰度、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的描述是否恰当。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98a48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b.png)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视觉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形状等3.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平面构图、线条处理、形状组合、色彩运用等4.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和规律:对称、比例、重复、韵律、节奏等5.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画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提高设计感知和审美水平。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设计平面构成作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和技巧。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常见方法和技巧,设计原则和规律,应用领域等内容。
3.示范:通过展示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表现。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实现创意表达。
5.讨论: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提高创作水平和设计能力。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于平面构成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平面构成作品,包括设计思路、表现效果、创意表达等方面。
2.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创作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鼓励学生持续提升。
3.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思考和分享。
《平面构成》详细教案
![《平面构成》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8c06dbf12d2af90342e64d.png)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授课教师:二、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三、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四、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
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
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
概括来讲,《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平面构成》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种以平面化的形式去表现各种形象,从而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上学期,开课之前学生已学习《素描》、《色彩》课程,所以本课程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学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设计类课程中有着较大地应用。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
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
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00d72552a98271fe900ef91d.png)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设计者: 江苏常熟市中学谢艳月学科:初二美术(苏教版)第三册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课业类型:工艺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初二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属于工艺设计课,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构成是教学重点,如何分解与组合基本形是本课教学难点。
《基本形的构成》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第一课,它知识点多、抽象性高、课堂演示难度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清晰可变化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1、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3、操作领域:通过基本形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矩形分解组合练习。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即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
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b8f8294680203d8ce2f2480.png)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设计者:江苏常熟市中学谢艳月学科:初二美术(苏教版)第三册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业类型:工艺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时安排:一时教材分析:初二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属于工艺设计,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构成是教学重点,如何分解与组合基本形是本教学难点。
《基本形的构成》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第一,它知识点多、抽象性高、堂演示难度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清晰可变化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利于本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3、操作领域:通过基本形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矩形分解组合练习。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
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多媒体、部分以前学生的平面构成图片、分解的圆形、长方形纸片;学生:双面彩色纸、剪刀、胶水、作业纸。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620b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8.png)
平面构成教案
教案名称:平面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平面构成;
2. 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要素和方法;
3. 能够通过平面构成的工具和技巧进行作图和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介绍
二、平面构成的要素与方法
三、平面构成的示例分析
四、平面构成的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介绍
1. 进行简要的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含义。
二、平面构成的要素与方法
1. 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2. 讲解平面构成的常用方法,如对比、重复、平衡、统一等。
3. 分别以示例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要素和方法的应用。
三、平面构成的示例分析
1. 提供一些平面构成的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其
中的要素和方法。
2. 引导学生解读示例,发现其中的构成规律和美感。
四、平面构成的实践应用
1. 提供一些实际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构成要素和方法进行设计。
2. 学生进行设计练习,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学资源:
1. 平面构成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2. 设计案例和实践任务。
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了解什么是平面构成,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要素和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设计中。
通过实践任务的完成,可以评价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和实践。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82e3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b.png)
《平面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
3. 通过对平面构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4.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5. 平面构成的应用(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演示法: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和组合方式。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4.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观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和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
3. 分析:分析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平面构成的设计作品,加深对平面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标准:(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进行设计。
八年级美术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美术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ea12f481c758f5f61f6758.png)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与其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完成2—4幅基本形分解构成作业。
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老师:范画、腊光纸、剪刀、胶水及投影仪等。
学生:铅笔、橡皮、尺规、剪刀、胶水等。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从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出好黑板报?)入手,引出平面构成的课题。
二.教学深入:
1.结合实例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应用。
2.大家都知道学习英语是从26个字母入手,学习数学是从1.2.
3..数字学起,学习平面构成该从何处学起呢?我们是从“基本形”着手的。
讲解基本形的概念。
3.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及加工方法。
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相切形、透叠形、联合形(简述)
基本形的分解:a.同形分解; b.自由分解:抽象自由分解;具象自由分解。
组合方法:移位法、翻转法(老师示范一例,学生上台演示)
4.布置练习。
达标测评:
内容:完成4幅矩形分解构成作业。
方法:白纸做底,双面黑纸或废画报作图,先把作业纸等分成4份,将3cm×8cm的双面黑纸任意分解两刀或三刀,然后将分解后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用胶水贴在作业纸上。
(老师简要示范)
要求:剪贴工整,页面整洁。
巡回辅导、小结。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3篇)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30254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8.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
(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3)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培养其热爱艺术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1)平面构成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点、线、面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
(2)色彩、肌理、形状、比例、节奏、对比等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1)平衡、对比、统一、节奏、重复、透视等原则。
(2)运用这些原则进行创意设计的方法。
4. 平面构成实例分析(1)分析经典平面构成作品,了解其设计理念。
(2)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5. 创意设计实践(1)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实践。
(2)指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提高设计水平。
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平面构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平面构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平面构成原理,提高审美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设计技能。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反馈评价法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设计水平。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平面构成概述、基本元素2. 第二周: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案例分析法3. 第三周:创意设计实践4. 第四周:总结、评价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情况。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包括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力等方面。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be6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e.png)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平面构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基本概念:构成要素、构成方法、构成规律。
(2)基本方法: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纹的构成、点的构成。
2.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1)线的构成:直线、曲线、折线、曲线的组合等。
(2)面的构成:基本平面构成单元、平面构成元素的组合等。
(3)纹的构成:基本纹样、纹样的变化、纹样的组合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3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学生实践(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平面构成的实践,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中。
4.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引导法: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具:白板、彩色粉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2.图片和示例:准备一些与平面构成相关的图片和示例,用来辅助教学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互评评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分享,老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3ce98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6.png)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对形状、色彩、纹理等视觉元素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创意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内,通过形状、色彩、纹理等视觉元素的组合,创造出一种平衡、和谐、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2.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节奏与韵律等。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色彩、纹理等。
4. 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创意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
2. 示范法: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平面构成要素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平面构成作品。
4. 互动法:学生之间交流创作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应用等内容。
2. 优秀作品:展示不同类型的平面构成作品,如海报、广告、包装等。
3. 创作材料:如画纸、画笔、彩色铅笔、剪刀、胶水等。
4.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学生作品的准则,如创意、美感、技巧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优秀平面构成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平面构成的定义,使学生了解其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原则:逐个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如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学习基本元素:介绍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
5. 应用实例:分析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如海报、广告等,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实际意义。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与其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完成2—4幅基本形分解构成作业。
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老师:范画、腊光纸、剪刀、胶水及投影仪等。
学生:铅笔、橡皮、尺规、剪刀、胶水等。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从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出好黑板报?)入手,引出平面构成的课题。
二.教学深入:
1.结合实例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应用。
2.大家都知道学习英语是从26个字母入手,学习数学是从1.2.
3..数字学起,学习平面构成该从何处学起呢?我们是从“基本形”着手的。
讲解基本形的概念。
3.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及加工方法。
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相切形、透叠形、联合形(简述)
基本形的分解:a.同形分解;b.自由分解:抽象自由分解;具象自由分解。
组合方法:移位法、翻转法(老师示范一例,学生上台演示)
4.布置练习。
达标测评:
内容:完成一幅重复骨式矩形分解构成作业。
方法:白纸做底,双面黑纸或废画报作图,先把作业纸等分成2份,将3cm×3cm 的双面黑纸任意分解两刀或三刀,然后将分解后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用胶水贴,在作业纸上。
(老师简要示范)
要求:剪贴工整,页面整洁。
巡回辅导、小结。
陈新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