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合集下载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 以李商隐为例:牛党领袖令狐楚的学生,却 是李党的骨干王茂元的女婿,两党均不待见, 故一辈据局面的延续 二、北方沙陀族对政局影响较大 三、燕云十六州被割据给契丹,严重影响了此后中
原历史的发展 四、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北方政权更替频繁,战争
• 2、类型
•父死子继,自行任命官吏,
不向中央上报户籍,不纳贡 赋。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 (一)财政经济改革 • (二)政治困扰
1、削藩行动 2、南衙北司之争 3、牛李党争
1、
(1) (2)
(一)财政经济改革
(3)
2、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施两税法,扩大了财政 收入。
(二)政治困挠 1、“削藩”行动——(1)经过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四、短促的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一)爆发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一)爆发的原因
• 1、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的统治危机:宠爱 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 吏治黑暗。
杜甫《丽人行》 白居易《长恨歌》
虢国夫人游春图
• (2)募兵制的推行 招募民间强壮入伍,不
问出身来历,皆官给资粮,长 期服役,甚至还可携带家属随 军居住,往往父子兄弟相代为 兵,成为职业雇佣兵。(招内 地人--边地人)
与府兵制下,将兵分离不 同,募兵制下兵将联系紧密, 边将得以专兵。
• (3)以蕃将为节度使
开元后期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 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擢用没有家世背景 的蕃将镇边,称其质朴勇敢,且无党羽,用 之有利无弊。
唐前期,异族人才所
如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仆固怀恩、 李光弼、李怀仙、安禄山等。
(二)过程

第5课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

第5课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北京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唐朝衰落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736年左右,上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时李林甫为相,时谓之“口蜜腹剑”,安禄山得 宠。张九龄因谏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 无复直言。
(5)过分重用胡人
又玄宗相李林甫,嫌儒臣以战功进,尊宠间己,乃 请专用蕃将,于是诸道节度多用胡 人,其所带镇兵, 间亦杂有大量之胡 卒。其先本用兵防胡 ,其后乃变 为豢胡 为兵,全失本意。
…… 唐人既不严种姓之防,又不能注意于国家民族的 文化教育,而徒养诸胡为爪牙,欲藉以为噬搏之用, 则宜酿成此旷古未有之大祸矣。 安、史之乱,蔓延大河南北,破两京,延及九年。 讨平安、史乱的诸将,亦几乎尽是胡 人。
2.安史之乱的经过(755——763年)
明皇幸蜀图
马嵬驿之变
2.安史之乱的经过(755——763年)
755年,范阳起兵,一路南 下,入河北,渡黄河,攻 占东都洛阳。
756年,攻克潼关,入长安。 756年,唐玄宗逃往成都。
756年,太子在灵武登基, 是为唐肃宗。任命郭子仪、 李光弼平叛。
763年,历时近八年的安 史之乱结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3)地方权力过大,外重内轻
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为防止边倕各 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
唐代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管理军事,而且 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兼管辖区内的 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
唐朝对节度使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边疆的节 度使权力越来愈大。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太真上马图》宋人绘
张萱 明皇纳凉图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华清池“莲花 汤”
元杂剧《唐明皇 秋夜梧桐雨》插图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 史思明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 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 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士兵哗变。 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十二 日,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玄宗 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废立君主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宪宗 → 穆宗 → 敬宗 → 文宗 ↓ 僖宗 ← 懿宗 ← 宣宗 ← 武宗

昭宗 → 哀帝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 宪宗以后诸帝,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四、五代十国
黄 巢 起 义
875~884
黄 巢 流 动 作 战 路 线 图
五代简表
政权
后梁 后唐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年代
907-923 923-937
都城
开封 洛阳
后晋
后汉 后周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936-947
947-951 951-960
开封
开封 开封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 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 代,而实八姓。 ——欧阳修《新五代史· 义儿传》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马殷 刘隐、刘岩 高季兴 刘崇
1、宦官专兵
2、宦官参掌机要
“四贵”:左右枢密,左右神策军护 军中尉。
南衙北司之争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②总结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2、唐朝的繁荣
(2)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
农业:江南地
区制造了曲辕
犁,并创造新
型灌溉工具---
筒车。
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筒车
手工业:①丝织业:丝织技术高,还吸 唐
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彩
还有著名的“唐三彩”(最名贵的陶)。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时空定位
目 录
CONTENTS
01 隋朝兴亡
0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0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 十国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隋,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对峙, 北方占据优势,逐渐为隋唐的统一和 鼎盛打下基础。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扩大,形 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8年, 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3)影响: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在平叛过程中,唐 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 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启示: 民族团结一家亲;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纳百川,开放共享;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思考点P35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结合隋唐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思考。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知识提要1、“安史之乱”原因:(1)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宠爱杨贵妃,终日歌舞饮宴,任人唯亲,先后将朝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

(2)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2、“安史之乱”及其经过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南渡黄河,攻下洛阳。

次年破潼关,占领长安。

唐玄宗仓皇西逃,避入四川。

直到763年,唐朝才彻底平定叛乱。

3、“安史之乱”的危害:长达八年,战乱中许多州县化为废墟,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社会经济,中央掌握的全国户口从约900万户下降到约130万户。

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4、唐朝的灭亡:灭亡原因:唐后期,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把持朝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藩镇节度使与宦官互相勾结,争权敛财,这使得政治更加败坏,社会危机加剧。

唐末,全国各地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5、黄巢起义及其经过:875年,黄巢在山东率众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

后来,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在唐军各路人马的联合镇压下,黄巢被迫率军撤出长安。

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黄巢起义的意义:黄巢起义极大地冲击了已经衰弱不堪的唐朝统治。

6、后梁建立:907年,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7、五代和十国: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南方与山西地区还先后建立多个割据小国,总称“十国”。

8、五代十国意义:到五代后期,饱受分裂割据和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对于结束这种局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后周世宗柴荣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使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基础演练1.唐肃宗时一个身兼多职,封国公,他的命令等于皇帝旨意的宦官是( )A.杨国忠B.李辅国C.李林甫D.安禄山2.右图为“唐朝后期形势图”,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A.黄河流域仍是王朝统治中心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C.地方势力类型多样 D.地方割据势力较大3.下列哪一事件促使唐朝由盛而衰(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玄宗南逃蜀中4.下列事件技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5.下列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A.安禄山B.史思明C.郭子仪D.黄巢6.唐末农民战争发生在( )A.唐玄宗时B.唐僖宗时C.唐肃宗时D.唐中宗时7.唐代时期,曾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0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0
0
0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 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
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
的政治局面。
0
0
0
0
一、安史之乱 755年, 安禄山 ______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757年,唐朝收复了______ 长安 洛阳 史思明 763 年最终被平 和____ __。不久, ____ __又举兵反唐。直到________ 定。 二、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史称“_________”。
0
0
0
0
探究 一
安史之乱
755—763年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 益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 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 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
0
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0 0
0
2.安史之乱的影响?
(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
经济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 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
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0
0
0
0
探究 二
藩镇割据
0 0 0
探究 三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背清单】一、隋朝的兴亡1.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3.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利:①政治:贯通南北,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文化: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弊: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

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1.原因(1)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表现: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三)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四)开元盛世:1.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表现:唐玄宗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五)唐朝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表现突厥战争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东突厥灭亡,尊奉太宗为“天可汗”。

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回纥归附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后改名为回鹘,是维吾尔先民主体册封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吐蕃和亲7世纪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会盟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靺鞨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①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概要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概要

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 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唐玄宗 为太上皇。757年,安禄山被 其子所杀;758年,史思明杀 安禄山之子,并在范阳称帝。 761年,史思明被其子所杀。 763年,史思明之子自杀,安 史之乱平息。
公元755年,安史之 乱爆发。次年7月15日, 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 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 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 忠,并强迫玄宗杀杨贵 妃,玄宗无奈,只得自 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 五代十国的分裂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三.五代十国
1.天宝政局
(1)唐朝中央政治局势
——盛世的隐忧
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宠爱杨贵妃,终日歌舞 饮宴,任人唯亲,先后把朝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
藩镇割据
二.藩镇割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采取安抚政策,在边境和内地相继任命 据 了更多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自己的辖域内拥兵自重,最终形
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的表现:
军事上: 拥有庞大的军队 经济上: 赋税不上交中央 政治上: 自行任命官吏,节度使父死子继 危害: 破坏国家的统一 加剧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战争不断,社会混乱, 削弱唐朝统治,加速唐朝灭亡
新课探究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朝 根本原因: 政,任用奸臣,唐朝政治 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 之风盛行。
直接原因: 安禄山有骑兵叛乱的实力于 野心,与杨国忠有矛盾冲突
唐玄宗李隆基
2.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 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 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 “安史之乱”。叛军南渡 黄河,攻下洛阳。 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 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叛 军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 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乱地图
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 安;唐玄宗西逃入蜀,至马嵬驿,士兵哗变。唐玄宗被迫杀死杨贵 妃;7月退位,由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
黄巢
朱温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五代简表
政权 后梁 后唐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年代 907—923 923—937 都城 开封 洛阳
后晋
后汉 后周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936—947
947—951 951—960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封
开封 开封
十国简表
政权 创建者 年代 都城
前蜀
后蜀 吴
王建
孟知祥 杨行密
891-925
926-965 892-937
五代之乱,朝廷之威令不行。 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 夺枉杀,无复人理。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五代姑息藩镇》 条
柴荣(921-959)即周世宗,邢 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太祖 郭威的内侄和养子,954年,继郭威为 帝。他对政治、经济、军事加以整顿、 改革;政治上,严禁贪污,惩治失职 官吏;经济上,削减寺院,严禁私度 僧尼;同时招民开垦逃户荒田,发展 农业生产;颁《均田图》,均定河南 等地60州租赋;军事上,赏罚分明, 严明军纪,加强禁军,裁汰老弱,选 留精锐。此外,柴荣开始进行统一战 争,先后进攻后蜀、南唐,并北伐契 丹。959年,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被契 丹占领的幽州,却因病被迫班师回开 封;同年六月死。周世宗无论在政治、 经济、军事上均有成就,建树良多, 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与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与五代十国
第三讲、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与五代 十国
教学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唐后期的 腐朽统治,五代十国的更替。
教学重点: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中央与藩 镇的斗争,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教学难点:二王八司马事件与甘露之变。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唐末农民战争与唐代灭 四、五代十国的更替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患官专权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兵权:唐代后 期,宦官掌管禁军, 出任督军使
控制将相:代宗以 后,以宦官二人充 内枢密使,掌管机 密,承宣诏旨;于 是宦官权势日重, 任免将相。
废立皇帝:唐朝的 皇帝,从肃宗起, 除哀帝外,都是由 宦官拥立的;顺宗、 宪宗、敬宗、文宗 皆死于宦官之手; 昭宗也被宦官囚禁 过。
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 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②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 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 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③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 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 起,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的经过
• ①755年冬,安禄山率兵十五万
南下反叛,一路势如破竹,陷洛 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 燕皇帝;史思明占河北十三郡。 六月,陷唐都长安。玄宗奔蜀, 肃宗继位。
• ②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
杀死,安史集团分裂。郭子仪等 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安庆 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称大燕 皇帝,再陷洛阳。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一晚、年隋 的瓷朝李兴隆亡基:(58“1专-6以18声) 色自娱” 北庭都类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南百北千走雪家向似大围街棋十局一,条十,二东街西如十种四菜条越畦”瓷青瓷
影 视 剧 中 的 大 唐 盛 世
2、民族关系
(1)唐与突厥 (战争→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唐太宗时,击败东突厥,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西突厥: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
“宏大”却是松弛
中原的皇帝 草原的“天可汗”
的一片。
——许倬云
唐玄宗时期的天宝10节度使
天宝年间历任节度使名单(部分): 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安禄山,鲜于仲通,...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盛极而衰 (755-763)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新唐书》 晚年的李隆基:“专以声色自娱”
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隋朝兴亡(581-618)
CONTENT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 。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目 朱雀大街长5公里,宽达150米至155米
01 ·隋朝 短 4倍,明清北京城的1.
录 晚年的李隆基:“专以声色自娱”
04跳出循环看两汉·文化繁荣
02 ·唐朝 (即长安,建筑工期:581-613)
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

暴君≠昏君(有功无德)
03 ·五代十国 乱 汉代厚重,唐代宏达,“厚重”可以说是充实的一块,“宏大”却是松弛的一片。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一百零八坊对应着108位神灵(天罡、地煞)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讲义复习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及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280年)(1)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2)蜀汉: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3)东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2.西晋的统治(266—316年)(1)西晋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西晋;280年,西晋灭吴。

(2)五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

(3)316年,匈奴灭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迭(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灭亡。

(2)南朝政权:420—589年,宋、齐、梁、陈,皆定都建康。

2.士族阶层(门阀政治):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3.江南的开发(1)原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南下,带来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2)表现: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民族交融加强。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304—439年)(1)区域与政权:北方15国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

(2)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的统治: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后崩溃。

2.北朝(439—581年)(1)政权更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概念阐释——士族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2.(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含解析)1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含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答案】(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

(2)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原因: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D.姚崇
5.成语“口蜜腹剑”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A.杨国忠 B.李林甫 C.安禄山 D.史思明
B
6.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7.五代包括哪五个政权?
8.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混乱、分裂、割据
9.后周的建立者是谁?
A.朱温 B.柴荣 C.王仙芝
B
D.黄巢
3. 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 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A.隋文帝 C.唐太宗 B.隋炀帝 D.唐玄宗
D)
4.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A.安禄山
A)
B.宇文化及
C.朱温
3、表现
圣旨当废话!架空皇帝,各自为政
藩镇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 控制的局面。
4、危害:藩镇割据直接受害群体 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
结合教材P34和图,回答黄 巢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经过:起义农民流动作战,转 战半个中国。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 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 的朱全忠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 了起义。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 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 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唐朝藩镇割据。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4.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经济上: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态势明显; 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课堂小结
1、原因
1、概念
一、安史之乱2、经过
3、结果与影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难点: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知识概览】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讲授新课】框题一:隋唐的统一『新知讲解』(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教师讲解: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中央禁军
积极扩大税源:
整顿财政经济
实行“两税法” “两税三分”:上供、送使、留州; 加强对江淮财赋的督运; 榷盐、酒、茶。工商杂税的数额和比例大增。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1、藩镇割据与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
(806~820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平淮西。 ▲元和十四(819)年,平淄青。
(成德、魏博、卢龙诸节度)收安史餘黨,各擁勁 卒數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 ……皆結為婚姻,互相表裏。朝廷專事姑息,不能 復制。雖名藩臣,羈縻而已。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 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 《宋史· 尹源传》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2、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
●唐顺宗,贞元廿一年(805)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 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 罢宫市,以武将统神策军。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甘露之变” 【宋申锡;李训、郑注vs.仇士良、鱼弘志】
手 把 文 书 口 称 敕 。
黄 衣 使 者 白 衫 儿 ,
“东北二虏, 借其镇遏。”
轧荦山、禄山,roxšan, 光明,战斗神
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光明之 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量团聚粟特胡 众、号召民众。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2、渔阳鼙鼓动地来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不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 選在君王側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無顔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 嬌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髩花顔金步揺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 朝承歡侍宴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漢宫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粧成嬌侍夜玉 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宫高 處入青雲以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乗萬騎西南行翠華揺揺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 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黄埃散漫 風蕭索雲棧縈迴登劒閣峨嵋山下少行人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 情行宫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膓斷聲天旋日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 見玉顔空死處君臣相顧盡霑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栁芙蓉如 面栁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 梧桐破霓裳羽衣曲草落葉滿階紅 漁陽鼙鼓動地來, 葉落時西宫南苑多秋 不掃棃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 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别經年魂魄不曽來入夢臨卭 道士鴻都客能以精神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敎方士殷勤覔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 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黄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以山山在虚無縹緲間樓殿玲瓏五雲 起其中綽約多以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扣玉扄轉敎小玉報雙成聞 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 整下堂來風吹以袂飄飄舉猶是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欄杆棃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 君王一别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歇蓬萊宫中日月長迴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黄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 人間㑹相見臨别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 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2、南衙北司之争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宪宗 僖宗 ↓ 昭宗

穆宗 懿宗
→ ←
敬宗 宣宗

文宗 ↓ 武宗


→ 哀帝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废立。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2、南衙北司之争
唐 代 宦 官 专 权 的 制 度 基 础
(吉木萨尔)
九节度一经略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天 宝 时 期 的 节 镇 布 局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渔阳鼙鼓动地来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 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 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 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郎。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申报管内户籍,请朝廷置官吏,并纳租税。 ▲穆宗长庆元年(821),“河朔再叛”。
——“中兴”虽然短暂,但唐朝中央的实际 控制区域有所扩大。
唐代赤金龙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2、南衙北司之争
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閤门 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 于德宗,极于昭宗 。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马 嵬 驿
颜真卿· 杲卿、张巡、许远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 庆绪所杀。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 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 郭子仪、李 光弼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唐军 不设主帅,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 使予以节制。半年不克。 ▲次年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 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 “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 朝义所杀。
苦 宫 市 也 。
《 卖 炭 翁 》 :
▲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 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 草芥。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
白居易墨迹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2、南衙北司之争
元和十一年(816)自朗州承召 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藩 镇 的 基 本 类 型
河北地区:“河朔三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 羁縻而已。”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东南态。依附和游离双重色彩。与中 央存在摩擦,尚未达到割据程度。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藩镇割据

社会基础
藩镇军队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无业流民,一旦挂 名军籍即全家随军,依赖粮饷赏赐维持生计,父终子 继,世袭从军,形成新型的职业雇佣兵集团。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827)
白居易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再逰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805)为屯田员外 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 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 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 前篇以志之,并引一时事。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 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 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 和二年(828)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浄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节镇牙兵
(衙兵)
丰给厚赐,不胜骄宠,年代浸远,父子相袭,亲 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 禁,……变易主帅,事同儿戏。 —— 《旧唐书· 罗弘信传》
节度使赖牙兵之力强制一方,而终亦为之所制。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一)藩镇割据与元和中兴 (二)南衙北司之争 (三)牛李党争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第五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三、短促的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渔阳鼙鼓动地来
外重内轻
尾大不掉
东北、西北, 两大军事集团: “骁将銳士、善 马精金,空于京 师,萃于二统” (《通典》)
——白居易《长恨歌》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形势图 函长 谷安 关日 遥远 ,, 陈谒 情见 不无 暇由 !;
1、渔阳鼙鼓动地来
•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
山、史思明范阳起兵。 •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 国号“大燕”。 •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 安;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 士哗变。 • 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十 二日,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 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1、藩镇割据与元和中兴
建中 780-783
德宗削藩的尝试:
●建中二年至次年十一月,“四镇之乱”。 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 ●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 “二帝四王之乱”。 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 李希烈、朱泚 泾卒之乱,李怀光之乱 ●兴元元年正月,《奉天改元大赦制》 五月,神策军将领李晟克复长安。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2、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专权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后汉书·朱穆传》
玄宗,高力士“每四方进呈,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 李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 代宗“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 “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 老 奴处置。” 代宗,程元振、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德宗,霍仙鸣、窦文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 《旧唐书· 杨复恭传》: 專典禁兵。既軍權在手,頗擅朝政。昭宗惡之,政 事多訪於宰臣。……復恭前後與守亮私書六十紙,内訴 致仕之由云:“……吾於荆榛中援立壽王,有如此負心 門生天子,既得尊位,乃廢定策國老!”
内:掌禁军、掌枢密 外:监军
臣光曰:……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 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置婴儿,东 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之世者也。所以 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 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 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 密。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唐代宦官之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