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设置基本标准
![中医医院设置基本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218410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8.png)
中医医院设置基本标准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为了保障中医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中医医院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医医院设置的基本标准。
一、场地与设施1. 中医医院应设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场地,包括建筑物、办公区、门诊区、住院区等。
2. 中医医院应配备符合要求的设施,如门诊诊室、住院病房、手术室、药房等,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
二、医疗团队1. 中医医院必须组建一支专业医疗团队,包括中医医师、西医医师、药剂师等。
2. 中医医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中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持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3. 西医医师应具备相应的西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综合诊疗提供支持。
4. 药剂师应具备药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医疗服务1. 中医医院应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2. 中医医院可以提供与西医结合的综合诊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3. 中医医院应制定并执行科学、规范的中医诊疗方案,确保诊疗质量和安全。
四、药物管理1. 中医医院应建立科学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2. 药物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药品管理要求,包括采购、储存、配送和使用等环节。
五、病案管理1. 中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包括病历记录、信息管理、隐私保护等。
2. 病案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标准,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完整和保密。
六、质量控制1. 中医医院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管理、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等。
2. 质量控制应涵盖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诊疗流程、医疗纪律、医疗安全等。
3. 中医医院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结论中医医院的设置应符合一定的基本标准,包括场地与设施、医疗团队、医疗服务、药物管理、病案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只有通过遵循这些标准,中医医院才能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5f9f66b9e31433238689323.png)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
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
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医院按摩室管理制度
![中医院按摩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6a384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1.png)
一、总则为加强中医院按摩室的管理,确保按摩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特制定本制度。
二、按摩室的基本要求1. 按摩室应设在安静、清洁、通风良好的区域,避免噪音和污染。
2. 按摩室应配备必要的按摩器材,如按摩床、按摩椅、按摩工具等,并保持其完好无损。
3. 按摩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
4. 按摩室应设有明显的标志,标明按摩服务项目、价格、预约电话等信息。
三、人员管理1. 按摩师应具备相应的按摩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且通过医院组织的专业培训。
2. 按摩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隐私,维护医院形象。
3. 按摩师在按摩过程中应穿着整洁,佩戴工作牌,展示专业素养。
4. 按摩师应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按摩水平。
四、服务流程1. 患者预约:患者可通过电话、网络或现场预约按摩服务。
2. 接待登记:按摩师接待患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登记。
3. 按摩服务:按摩师根据患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按摩服务。
4. 询问反馈:按摩结束后,按摩师询问患者满意度,记录反馈意见。
5. 结账离场:患者结账后,按摩师引导患者离场。
五、安全与卫生1. 按摩师在按摩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2. 按摩师在按摩前应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合按摩的疾病,应告知患者。
3. 按摩室应配备急救药品和器材,以应对突发情况。
4. 按摩师在按摩过程中应保持卫生,如手部清洁、使用一次性手套等。
六、监督管理1. 医院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按摩室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
2. 定期对按摩师进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
3. 对患者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4.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订。
中医科建设方面资料
![中医科建设方面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41a047fe4733687e21aa63.png)
北京市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标准及考核细则
序号
建设标准
分值
检查评分方法
得分
验收纪录
1
至少设置一个中医科室,面积(15—18平方米)
至少设置一间针灸推拿治疗室,面积(30—36平方米)
10
实际考核,查看科室设置情况。无中医科室扣10分。无针灸科室扣
5分。建筑面积每低于5平方米扣
1分。
诊室间
诊室面积平方米
14
中医门诊量占卫生院总门诊量35%以上。
10
抽查前一周之内的100张处方,计算中医门诊量,每下降1%扣0.5分
中医门诊量人次
总门诊量人次
中医门诊量占总门诊量
%
15
有中医门诊量登记
2
查阅中医门诊登记本,没有扣2分
项目不全扣0.5分
门诊登记本:有无
项目全不全
16
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5%以上。
10
抽查前一周中医处方100张,每下降1%扣0.1分
2
设有中药房。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5
实际考核。无中药房扣5分
中药房建筑面积每下降5平方米扣1分
中药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
3
设有煎药室一间,建筑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3
无煎药室扣3分
煎药室房屋间
面积平方米
4
中医科诊室设备应有:诊察桌2张,诊察床1张,诊察椅2把,诊察凳2个,舌象仪1台,脉象仪1台。
5
实地查看。少一种设备扣1分
开展技术指导次
中医培训班次
2
实地查看。少一种扣0.5分
中药煎药机台,药砂锅个,计时器个,
量杯个
序号
建设标准
分值
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规范
![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1cbca1814791711cc7917e2.png)
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规范一、床位住院床位在80张至299张。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针灸科、推拿科。
其中,中医内科、外科各设二级科室3个以上;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以上;设有综合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要有复苏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含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等)、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营养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功能科室(含心、肺电生理)。
(三)其他科室:医务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统计室)、质量控制科(含院内感染控制)。
三、人员(一)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在二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并能亲自主持医疗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
所有医生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4名护士,其中至少有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
所有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四)一级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是相应专业的主任医师;二级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正高职称的卫技人员占25%以上。
(五)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和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
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不低于8%。
(六)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
(七)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
四、选址(一)二级综合性医院所在社区的服务人口为30万—50万人。
(二)新增医院与诊所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米、与门诊部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0米、与医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000米。
(三)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应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d9f0a5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d.png)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1、建筑空间符合中医诊疗规定,建造结构良好,通风采光等条件优越;
2、设备设施齐全,有针灸、按摩、中药、针刀、拔罐、拔火罐等特色诊疗设备;
3、中药材储存条件良好,设有仓库和药房;
4、配备一定数量的高技术人员,拥有良好的中医团队;
5、高技术人员需具备中医药的基本常识,具备良好的临床技能;
6、医院设置质量保证体系,定期做安全检测,各科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护士管理知识,有必要时经过局部培训;
7、实行质量保证管理,对各科室的护理、诊疗等服务要求进行定期检查;
8、执业医师必须拥有临床技能,执行国家、行业和本院规定的诊疗开放原则;
9、配备临床技术人员,负责中医药的临床开发和诊疗管理;
10、设置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各科室的医疗数据,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跟踪评价;
11、开展中医文化宣传活动,建立健康管理系统,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
建标106—2008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建标106—2008中医医院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70835c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7.png)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0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
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
中医推拿室工作制度
![中医推拿室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dcf242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7.png)
中医推拿室工作制度一、总则中医推拿室是医疗机构中专门提供推拿服务的重要部门,为了确保推拿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推拿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和推拿师的安全,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中的中医推拿室。
二、推拿室设置与设施1.推拿室应设置在安静、通风、采光良好的区域,环境整洁,避免噪音和污染。
2.推拿室面积应根据医疗机构规模和推拿治疗需求合理确定,一般不小于15平方米。
3.推拿室内应配备推拿床、推拿椅、治疗桌、治疗灯、按摩油、毛巾、面罩、一次性手套等基本设施和物品。
4.推拿室内的推拿床应舒适、安全,床垫应软硬适中,床头应设有扶手,便于患者起身和移动。
5.推拿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三、推拿师资质与培训1.推拿师应具备中医专业学历或推拿按摩等相关专业资质,具有丰富的推拿理论和实践经验。
2.推拿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严格遵守医疗行为规范。
3.推拿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推拿技术和服务水平。
4.推拿师在工作中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职业伤害。
四、推拿治疗操作规范1.推拿师在操作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推拿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感觉,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
2.推拿师在操作前应进行双手清洁,戴好一次性手套,保持手部温暖。
3.推拿师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治疗需求,合理选择推拿手法、力度和时间。
4.推拿师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推拿师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隐私保护原则,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泄露患者信息。
6.推拿师在操作结束后应帮助患者缓慢起身,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活动,以防出现晕厥等意外情况。
五、推拿室安全管理1.推拿室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和安全管理职责。
2.推拿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推拿室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针灸推拿科建设书
![针灸推拿科建设书](https://img.taocdn.com/s3/m/174b94a077232f60dccca116.png)
针灸推拿科建设书总纲:为了弘扬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的功效,提高本医院经济效益,打造“湘中第一中医院”的品牌,特拟成立针、推专科。
一、针推科场地布置、安排1、拟设在门诊楼三楼,现针灸科及皮肤性病科共10间房;2、诊室分布:a、现有针灸室改为理疗、牵引室;b、现针推室中一间可布置为针推一室;c、现有性病专科过道右侧五间房分别为针推二室、三室、四室、五室、六室;d、现针灸科旁两间房分别为针推住院一病房、二病房。
二、针推科财物添置1、推拿一室保持现状,二~六室各添置推拿床、针灸用具各一套,被套等据所需增添;2、拟增添一台理疗仪;3、住院一室、二室各置床两张。
三、针推科人员安排现有三人,刘冬梅、罗小凤、小刘,拟招聘4男1女,五个本科针推毕业生,分置于二~六诊室,拟从本院调配一名内科医生、两名护士做为针推住院部人员配置。
四、针推科业务开展范围针灸推拿主治重点内容:各种急慢性痛症,各种急性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中风瘫痪、头痛、风湿等。
理疗可推出蜡疗、蜂疗、中药浸泡、敷贴,各种介质疗法。
五、针推科人员培训方法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晋阳医院联络,选派前往上海“全国推拿培训中心”培训,与吉首大学医学院教学部联系,引进优秀人才,提供实习教学地点,争取教授及硕士生来本院协助就诊,科内定期考试考核,轮流培训、进修。
六、针推科目标管理方案构想采取分诊室收入,全科室统一核算的方法与院部签订方案意见,院部以积极扶持之态度,定以交纳利(按百分比)待定。
针推医生采取不封顶、不保底、多劳多得的模式运作。
七、针推科经济目标预测2005年5月正式运营,05年下半年月均收入为2万元,2006年全年月均收入达3万元,07年争达月均收入4万元。
八、住院部的扩展计划待定拟定现有手术室部分用房,现为针推住院用房。
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标准
![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a66f895e45c3b3567ec8bed.png)
附1:中医科建设基本标准按标准建设一级中医科,设立不少于3个二级中医专科诊室,配齐常用诊疗设备。
根据需要设置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中医科二级临床科室。
布局、设施、风格等符合国家社区中医药相关规定。
有特色专科的可设中医病房。
相关中医科室必须设置标牌,配齐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张贴中医挂图或中医药相关宣传图片,建好中医药业务台帐。
附2:中药房建设基本标准1、中药房与中药库房分设,标志醒目。
药品排列整齐,室内干净整洁,地面硬化,房屋通风、干燥、避光,并具备防尘、防潮、防虫鼠、防火、防盗等“五防”措施,室温保持在25-30度之间,相对湿度小于等于70%。
(1分)2、中药房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配有中药饮片柜(药斗)、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小型粉碎机、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消毒锅、标准筛、空调、温湿度表等,适应工作需要。
(1.5分)3、中药饮片达到250种以上,中成药达到60种以上,且药品质量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1分)4、中药库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有药架、药桶、空调、温湿度表等,能满足工作需要。
药品堆放距地面20公分以上。
(1.5分)5、中药煎药室面积大于8平方米,配有药架,操作台、中药煎药及包装设备、药桶、冷藏柜等设备,为群众提供中药代煎服务。
有中药代煎服务记录。
(1.5分)6、中药调剂人员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中药人员。
中药煎药人员经过系统培训,按要求提供煎药服务。
(1.5分)7、中药房、药库、煎药室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可行,煎药室操作流程合理。
人员职责明确。
相应制度、流程、职责张贴上墙。
(1分)8、中药房各项台帐健全,标识与位置准确无误,无差错、无串斗现象发生。
(1分)注:本建设标准总分10分,中药房达标分为8分。
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中医推拿科专科建设管理制度
![中医推拿科专科建设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acb9c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7.png)
中医推拿科专科建设管理制度1. 每位推拿师都得是高手啊!就像武林高手一样,得有真功夫!比如,张师傅那推拿手法,简直绝了!所以呀,咱们中医推拿科专科建设管理制度得规定推拿师们不断提升技术,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这样才能给患者最好的服务呀!2. 患者的体验那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去餐厅吃饭,服务不好谁还会去呀!咱们得保证患者在咱们这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呀。
所以要有严格的服务标准,从患者进门那一刻起,就得热情接待,就像李护士那样,总是笑眯眯的迎接每一位患者!3. 卫生环境可不能马虎呀!这就跟家里一样,得干干净净的才舒服呀!看看咱们推拿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这是咱们中医推拿科专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呀!就像王师傅,每次推拿后都认真清理。
4. 设备得好好维护呀!这就像战士的武器,不好好保养怎么行呢!规定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让它们时刻处于最佳状态,就像那台按摩椅,总是能正常运转,给患者舒适的享受!5. 团队协作多重要呀!这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大家得互相配合,就像一场足球比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比如推拿师和护士之间就得紧密合作呀!6. 患者的反馈得重视呀!这就跟老师看学生作业一样,得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咱们中医推拿科专科建设管理制度要强调认真对待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就像那次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了推拿时间安排。
7. 宣传也不能少哇!好酒也怕巷子深呀!咱们得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中医推拿科有多棒!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宣传,就像发传单、在网上做推广,这都是很有必要的呀!8. 安全问题不能忽视呀!这就跟开车要系安全带一样重要!从推拿的力度到患者的身体状况,都得时刻留意,不能有丝毫马虎呀!就像那次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避免了问题的发生。
9. 创新精神要有呀!不能老是一成不变呀!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像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一样。
咱们的推拿手法、服务方式都可以创新呀,就像推出的新的推拿套餐,多受欢迎呀!10. 管理得严格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呀!从人员管理到业务流程,都得井井有条。
中医推拿工作制度度
![中医推拿工作制度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88042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a.png)
中医推拿工作制度度一、总则1.1 为了规范中医推拿工作,保障推拿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推拿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中的中医推拿科室及其工作人员。
1.3 中医推拿工作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特色,发挥推拿治疗优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推拿科室设置与人员配备2.1 推拿科室应具备独立的诊疗空间,环境安静、整洁,设施完善,满足推拿诊疗需求。
2.2 推拿科室应配备相应的推拿床、治疗椅、按摩器材等设备,并根据工作需要配置适量的办公设备和诊疗用品。
2.3 推拿科室应配备具有推拿专业资格的医师和护士,并根据工作需要配置适量的推拿师、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2.4 推拿科室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遵守本制度,严格执行推拿诊疗规范。
三、推拿诊疗规范与质量控制3.1 推拿诊疗应遵循中医推拿理论体系,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3.2 推拿诊疗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推拿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3.3 推拿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感受,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3.4 推拿科室应建立健全推拿诊疗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推拿诊疗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提高推拿治疗水平。
四、推拿医疗安全管理4.1 推拿科室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推拿医疗安全。
4.2 推拿科室应严格执行推拿操作规程,规范推拿技术操作,预防医疗事故发生。
4.3 推拿科室应对患者进行充分告知,明确推拿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取得患者同意。
4.4 推拿科室应建立健全急救处理制度,对推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五、培训与考核5.1 推拿科室应定期组织推拿专业培训,提高推拿科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5.2 推拿科室应组织推拿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推拿学科发展。
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培训
![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a9b6d30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6.png)
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培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因其独特的效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推拿师及相关医疗人员的需求,然而在医院中设立推拿科,推拿服务的具体建设及管理问题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推拿科的建设医院设立推拿科对于推广推拿的应用、提升病人满意度、增加医院附加值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因此,医院推拿科的建设以及推拿服务的具体内容需要商榷及积极推动。
1. 推拿师的聘用:推拿师是推拿科的核心,好的推拿师能够帮助病人解决疑难杂症。
但是推拿师的聘用需要遵从相应的国家标准,同时要注意推拿师的素质、资格等。
所以,在聘用推拿师时,可以在招聘条件中注明推拿师资格证书、工作经历等要求,严格审核每个申请者,确保推拿师是专业、资格正规的。
2. 推拿服务的内容:推拿师不仅仅会简单的推拿,还需了解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识和相应的推拿方法。
因此,医院推拿科需要根据病人的需求有所调整和改进,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推拿方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3. 设备及环境的配置:有效的推拿服务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
医院推拿科肢体移动治疗健康教育中心供病人提供现代化的推拿治疗设备,如按摩床、按摩椅、推拿器等,同时,环境要创造出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环境,增加病人的就医体验和就医满意度。
二、医院推拿科的管理培训推拿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技术,需要专业、系统的培训及管理,提高推拿人员素质,以确保安全、规范、有效的推拿服务。
1. 建立专业的推拿培训机制:在建设推拿科之前,应建立由专家教授带领的推拿师培训班,对即将加入推拿科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相关理论知识、推拿手法、营养膳食学等,确保每位推拿师都具备专业性。
2. 制定推拿服务管理规范:为了保证医院推拿服务的有序进行,医院推拿科需要制定一系列推拿服务管理规范,如涉及按摩师的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安全投诉处理等规范,以此提高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议书
![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535da1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9.png)
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议书尊敬的医院领导:针灸推拿科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医疗体系中,针灸推拿科的发展已经成为医院提升综合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建议医院在发展针灸推拿科方面进行以下改进和完善:一、加强科室建设针灸推拿科科室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设备和环境,包括针灸治疗台、推拿按摩床、中药熏蒸室等设施。
科室内部应该有专门的治疗区域和等候区域,以保障患者的隐私和舒适度。
此外,科室内部的卫生条件也需要得到重视,保持整洁和消毒是科室建设的重要部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灸推拿科需要专业的医师和护士团队来进行治疗工作。
医院应该加强对针灸推拿科医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其临床技术水平和治疗能力。
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针灸推拿治疗的基本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针灸推拿科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以提高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院可以组织针灸推拿科医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增加其学术见识和临床经验。
同时,医院还可以加强科室内部的学术交流,鼓励医师们进行临床经验分享和病例讨论,提高治疗水平。
四、加强宣传和推广针灸推拿科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医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针灸推拿科的宣传和推广,包括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册和海报等。
同时,医院还可以举办针灸推拿科的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科的发展对于医院提升综合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建议医院加强科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宣传和推广工作,以推动针灸推拿科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谨呈针灸推拿科全体医师。
中医治疗室建设标准
![中医治疗室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210f7e855270722182ef710.png)
中医治疗室建设标准为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及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基本设臵本院在急诊科、内科门诊、皮肤科(病区)、骨伤科(门诊)、儿科(门诊)、外科(门诊)、妇科(门诊)、耳鼻咽喉科(门诊)、眼科(门诊)、针灸科(病区)、肾病科(病区)、肛肠科(病区)、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
各科室、病区设立的中医综合治疗室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病区设立的中医综合治疗室应根据中医技术开展情况配备治疗床、普通针具、灸疗器具、罐疗器具、刮痧器具、中药外治器具和切合科室实际情况和要求的相关中医诊疗设备。
ニ、人员队伍1、中医综合治疗区应配备兼专职的卫技人员不少于4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2人,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配备其他专业的执业医师。
2、中医综合治疗室由各科室、病区确定本科室科主任或主治以上医师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负责.科室、病区中医综合治疗室可由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综合治疗服务团队或组成若干综合治疗小组.3、中医综合治疗室的医护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中医药治疗技术,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应用相应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4、中医综合治疗室要重视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疾病,善于吸收、应用中医药特色疗法5、中医综合治疗室的科室、病区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疾病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技术,能根据本专科、病区治疗病种的需要制定包括中医药特色治疗技术、项目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实际应用6、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和病区综合治疗室的护士应当基本了解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三、服务技术1、各科室、病区中医综合治疗室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诊疗新技术.2、各科室、病区设立的中医药综合治疗区应制定至少3个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并落实。
开办中医诊所按摩所的条件要求
![开办中医诊所按摩所的条件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d1b8a0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8.png)
开办中医诊所按摩所的条件要求开办中医诊所按摩所的条件要求开办中医诊所的条件要求中医诊所的中医药治疗率不得低于85% 。
一、规模及建筑要求(一)建筑面积至少60平方米,但不超过200平方米;(二)各科室必须独立设置,地面瓷砖化,且防滑,四壁及顶部洁净,每增加一个科室(或服务项目)增加一个自然间;二、科室设置:至少设有诊室、中药房、中药煎药室(一)诊室1、诊室的面积与所开展的服务项目相适应,能够满足、方便诊疗需要;2、诊室内必有的设备和物品:诊察桌、诊察椅、诊察凳、诊察床、听诊器、手电筒、血压计、出诊箱、体温表(5只以上)、一次性或经过消毒处理的压舌板(20只以上)、脉枕、艾灸条,拔罐器、档案资料柜、侯诊椅(2把以上)等;3、诊室内存放各种登记本(册、卡),包括门(急)诊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危(重)症就诊、抢救记录本等;4、诊室内醒目位置悬挂统一规格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门诊工作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在职人员情况介绍(包括姓名、卫生技术职称、从事专业、技术特长等);5、诊室地面瓷砖化,且防滑,墙壁光洁,门窗为铝合金(或同类材料),有流动水洗手设施;6、诊室内安装空调、暖气及通风换气设施、免费饮用水供应设施;7、设意见反馈栏或意见箱,并能够做到定期清查、处理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意见;(二)中药房1、中药房净使用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2、药房内有专用的冰箱及药品柜,药品存放隔墙离地、分类上架入柜、摆放整齐,卫生环境好,无杂物;3、药房设有专职的药剂调剂人员,并严格执行药房的各种工作制度;4、药房设有通风、防鼠、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5、药房内无“三无”药品、过期失效及霉变虫蛀药品;6、西药品种不得超过中药饮片和中西成药总数的15%;7、不允许经营西医毒、麻、精神药品和计划生育药品及用品;8、必须从正规渠道购进药品及所有卫生用品,并有购销登记及相关票据和证件。
北京市中医推拿科诊疗中心工作标准(试行)
![北京市中医推拿科诊疗中心工作标准(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1f169b14fc4ffe473368ab8d.png)
北京市中医推拿科诊疗中心工作标准(试行)为贯彻2011年北京市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继承和发扬中医推拿自身特色优势,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推拿诊疗中心服务品牌。
特制定本工作标准。
一、工作目标通过设立若干中医特色突出、学术水平较高、功能设备完善的中医推拿诊疗中心,以发挥中医特色为导向,充分发展中医推拿学科特色,突出中医推拿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北京中医推拿临床诊疗服务特色品牌,带动辐射周边地区中医推拿特色诊疗优势的发展,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诊疗服务。
二、工作标准(一)基础条件建设1.科室设置与环境布局(1)具有详细的发展规划、具体实施计划、质量管理方案及风险防范预案。
(2)具有与所在医院愿景、使命或精神相融通的,中心成员认同并执行的文化理念。
(3)环境布局符合推拿患者的特点,具备无障碍通道,并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二者达到有机结合。
(4)具备独立的诊疗及候诊区域,面积不少于300m2,诊疗床位不少于20张。
(5)设有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并根据本学科特色最少设立筋伤推拿、内脏病推拿、小儿推拿等3个特色门诊。
(6)设有导引室、理疗室、健康宣讲室等,并提供相关服务。
各室应分区明确,标牌统一整齐。
2.科室人员配备(1)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硕士以上研究生导师,至少担任一项全国或省市级学术团体相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承担过局级以上推拿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工作。
(2)学科骨干:2~3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中心的临床、教学、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3)按2~3人/万门诊量配备推拿医师,门诊医师数量不少于10人,医师梯队比例为:高级职称30%、中级职称30%、初级职称40%。
(4)制定科室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并确保落实。
3.科室诊疗设备(1)医院共用设备:影像学检查设备(CR、CT、MRI)、实验室检查、B超、心电图机等设备。
(2)适应推拿临床诊断和急救的需求,配备相应的诊断和急救专用设备。
中医科推拿室工作制度
![中医科推拿室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ce65d6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1.png)
中医科推拿室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推拿室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推拿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工作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推拿室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适用于推拿室全体工作人员。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1. 推拿室应配备具有资质的推拿医师、护士及助手等工作人员。
推拿医师应具备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推拿专业培训。
2. 推拿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推拿技能和服务水平。
三、环境与设施1. 推拿室应保持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室内温度、湿度应适宜,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2. 推拿室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如推拿床、治疗桌、椅子、热敷包、按摩油等。
3. 推拿室应设置独立的治疗室,确保患者隐私和治疗效果。
四、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1. 推拿预约与接待(1)患者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预约推拿治疗。
(2)工作人员应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预约时间等,并向患者确认预约成功。
(3)患者到达推拿室后,护士负责接待,引导患者填写推拿治疗同意书、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2. 推拿评估与诊断(1)推拿医师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检等信息进行评估,确定推拿治疗方案。
(2)推拿医师向患者解释推拿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等,取得患者同意。
3. 推拿治疗(1)推拿医师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推拿治疗,注意手法轻重、时间控制等。
(2)护士负责协助推拿医师,准备和使用推拿设施、器材。
(3)助手负责协助推拿医师,进行推拿前的准备工作。
4. 结束治疗与宣教(1)推拿治疗结束后,推拿医师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饮食均衡等。
(2)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5. 推拿室消毒与卫生(1)推拿室应定期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推拿床、治疗桌、椅子等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
(3)工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洗手、戴口罩等。
五、质量管理1. 推拿室应建立推拿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评估推拿治疗效果,提高服务质量。
2. 推拿室应设立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收集患者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8a7815765ce0508773213bb.png)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
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针灸推拿科建设方案1
![针灸推拿科建设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4cdba2dec3a87c24128c46c.png)
针灸推拿科建设方案制作人:吴师锋—、针灸推拿学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针灸推拿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西医的高昂费用以及打针吃药所产生的副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费用低廉、省时省力、疗效显著的针灸疗法。
针灸推拿医学作为祖国医学的一门特色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推拿学术思想与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术、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
作为中医学的三大重点特色科室之一,它具有以下特点:1.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框架,形成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针灸推拿医学理论体系。
2.针灸推拿学有集预防、诊疗、康复为一体的特殊作用。
3.其治疗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双向的、快速的、稳定生理范围之内的良性调节作用。
4.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自然医学模式)理念。
具有起效迅速、安全、对人体无任何伤害的特性。
5.易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标准化且医疗成本最低廉的治疗方法。
二.浅析当前宣威市针灸推拿学的发展概况:1.针灸推拿治疗学在宣威市开展最早的医院为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但是由于医院领导的认识不高,不与重视,所以至今在人才培养,技术提升,设备健全,治疗效果等方面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都不高。
2.宣威市中医医院虽历经10余载,由先前门诊诊疗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临床科室,成为全国针灸推拿治疗的模范科室,其拥有病床40余张,住院人次约80余人,月收入均超过100万元,是宣威市中医医院中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好的临床科室。
3.宣威市第二人民医院,该科室虽有2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设备开展项目等较为单一,一直处于盈利较差的状态,自2010年以来随着住院部的建立、住院费用的报销、人才方面的培养、设备健全。
虽经2年,但已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临床科室,年收入由原来的20余万元增至300余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
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洗)设备、煎药设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推拿技术、熏蒸、药浴、敷贴、理疗、湿热敷等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推拿技术操作分级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8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职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推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推拿手法、推拿科内服外用方剂,熟悉150首方剂,重点掌握8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推拿科少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推拿科疑难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病症的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推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推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推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在本专业方向具备一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推拿科少见疾病和推拿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推拿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推拿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推拿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有条件的可跨地区进行相关特色推拿培训。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推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推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推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推拿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拔罐、刮痧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护士长是推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技术与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能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的推拿治疗;还应开展推拿为主要手段的“治未病”工作。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展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制定常见推拿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
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
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
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
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
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推拿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中医推拿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民族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4.小青龙汤《伤寒论》5.银翘散《温病条辨》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7.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8.大承气汤《伤寒论》9.麻子仁丸《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白虎汤《伤寒论》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6.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19.白头翁汤《伤寒论》2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21.六一散(原名益元散)《宣明论方》22.理中丸《伤寒论》23.小建中汤《伤寒论》24.四逆汤《伤寒论》2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8.生脉散(又名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29.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0.归脾汤《济生方》31.八珍汤《正体类要》32.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3.肾气丸《金匮要略》34.十补丸《严氏济生方》35.越鞠丸《丹溪心法》3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机保命集》3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38.枳实薤白汤《金匮要略》39.定喘汤《摄生众妙方》40.四磨汤《济生方》4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4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44.七厘散《良方集腋》45.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6.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丹参饮《时方歌括》48.温经汤《金匮要略》49.十灰散《十药神书》50.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51.消风散《外科正宗》52.川芎茶调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3.牵正散《杨氏家藏方》54.五真散《外科正宗》55.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7.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58.桑杏汤《温病条辨》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1.茵陈蒿汤《伤寒论》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五皮散《华氏中藏经》65.真武汤《伤寒论》6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67.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68.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9.温胆汤《三因极一并证方论》70.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71.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72.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语》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四秒勇安汤《验方新编》7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76.犀黄丸《外科全生集》77.透脓散《外科正宗》7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79.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80.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