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10章 五藏生成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44dd7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7.png)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1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后感2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
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PPT课件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0c7d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9.png)
肝的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调节气机,维 持气血运行和情志的稳定。
肺的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 水道,参与体内气体交换和维持 呼吸功能。
五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五脏功能的正常运转是人体健康的基 础,任何一个脏器的病变都可能影响 到其他脏器的正常功能。
五脏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平衡是维持身 体健康的关键,因此保持五脏的正常 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
05
总结与展望
五脏生成篇第十的意义与价值
学术价值
五脏生成篇第十是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对于理 解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中医临床
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指导价值
五脏生成篇第十所阐述的脏腑生理、 病理及治疗原则等内容,对于指导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价值
五脏生成篇第十作为中医文化的瑰 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脏生成与养生的关系
五脏养生原则
为了保持五脏的正常生成和功能,应遵循一定的养生原则,如顺应自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等。
五脏养生方法
针对不同五脏,可以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例如,养肝应注重调节情绪,多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养心应保持充 足的睡眠,多食用养心安神的食物;养脾应保持饮食规律,多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养肺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多进行深呼吸;养肾应节制房事,多食用补肾益精的食物。
五脏生成篇第十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03
深入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五脏生成 篇第十的理论体系、临床 应用及文化内涵,推动中 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临床应用
加强五脏生成篇第十在临 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中 医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 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e8c1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e.png)
《素问·五藏别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的主宰。
其精曰神,其华曰志。
心藏神,所以统摄百骸,调畅精神,使人的意志得以表现。
心如肝之帅官,总领全身,而心气向下流注,所以音声发自下,归属于肾。
二、肺者,将军之官,其精曰气。
肺通于心,主出入气。
其华曰毛,气化为声,发于肺,所以主宰吸呼。
三、肝者,将军之官,其精曰魂,其神曰魂。
肝藏魂,所以主策动体躯的活动,加之肝的恶邪,使人生气不宁,惊惧骇狂。
四、脾者,中军之官,其精曰思,其神曰意。
脾主运化水谷,以生津液,所以运行血脉,引领精思。
其华曰肉,虚则水谷不化,饥则饮食不行。
五、肾者,官藏之官,其精曰精,其神曰志。
肾藏精,所以生髓、充脑、濡肉、泽皮毛。
是人之根本,摄行于五脏六腑,精气以象变,和泽五脏。
六、心包者,是饰部主管心气通输于血脉之行,其华曰脉。
七、三焦者,是水谷变贯注于五脏六腑之官,其精在上焦为清,中焦为、下焦为渍。
八、膀胱者,是河渠之官,主受五谷之液,贮而为欲,以时行泄,是气化之门户。
九、胆者,是纽门之官,主辅君主,以昼而行,是职为发泄。
十、胃者,是仓廪之官,主受五谷之精气,布为津液,贮而化食。
通过《素问·五藏别论》这一经典著作的记载,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正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论体系。
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还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的记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宰着人体的神明。
心的精气蕴含着人的精神力量,而心气向下流注并归属于肾。
这说明心脏不仅具有控制意志和情绪的作用,还与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https://img.taocdn.com/s3/m/89476ef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a.png)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五脏生成篇第十【题解】本篇主要从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色、五脉的关系上,阐述了诊色脉以察五脏的问题,以及色脉诊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因为外在的色脉是由内在五脏的气血生成的,故名为《五脏生成》。
又王冰说:“此篇直记五脏生成之事,而无问答之辞,故不云论,后皆仿此。
”本篇名言:“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注释】①合:配合,外合。
心、肝、脾、肺、肾在内,脉、筋、肉、皮、骨在外,外内表里相合,所以叫“心合脉”、“肺合皮”等。
②荣:荣华。
五脏精华在体表的反映。
③主:制约。
【译文】心脏的外合是血脉,它的外荣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制约心脏的是肾。
肺脏的外合是皮,它的外荣表现于毛,制约肺脏的是心。
肝脏的外合是筋,它的外荣表现于爪甲,制约肝脏的是肺。
脾脏的外合是肉,它的外荣表现于唇,制约脾脏的是肝。
肾脏的外合是骨,它的外荣表现于发,制约肾脏的是脾。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膦而唇揭®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也。
【注释】①凝泣(sS):凝结而不畅通。
泣,通“涩”。
②毛拔:毛发脱落。
③筋急:筋拘挛。
④肉胝(zhi)M(Z h6u)而唇揭:肉厚而唇缩。
胝,手足老茧。
臏,同“皱”。
【译文】所以多吃咸的东西,会使血脉疑滯,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的东西,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c6984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7.png)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
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https://img.taocdn.com/s3/m/41cf6c95c5da50e2534d7f21.png)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黄帝内经系列十·五脏生成篇
![黄帝内经系列十·五脏生成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ae67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a.png)
黄帝内经系列十·五脏生成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
生成:生,生成,出生。
成,生长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程度。
五脏之气所成之处,以及其气味分别带来的影响变化。
篇:写在竹简上的完整章节。
五脏相合五脏相合,即五脏精气在体表的展现以及其所主之脏。
心气与脉气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面色,肾脏可以制约心脏。
肺气与皮毛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毫毛,心脏可以制约肺脏。
肝气与经筋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爪甲,肺脏可以制约肝脏。
脾气与肌肉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口唇,肝脏可以制约脾脏。
肾气与骨髓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头发,脾脏可以制约肾脏。
五脏五味五色1、过咸伤心(脉)咸与水相应,若多食用咸味饮食,水旺克火,则会损伤心脏,使脉道温煦功能减退,气血凝结滞塞不通,导致面色从红润变为黧黑。
2、过苦伤肺(皮毛)苦与心相应,若多食用苦味饮食,火旺克金,则会损伤肺脏,使皮毛失于润泽而变得干燥枯槁,甚至脱落。
3、过辛伤肝(爪甲)辛与肺相应,若多食用辛味饮食,金旺克木,则会损伤肝脏,使人体筋脉拘挛而爪甲干枯。
4、过酸伤脾(肌肉口唇)酸与肝相应,若多食用酸味饮食,木旺克土,则会损伤脾脏,使人体肌肉坚硬皱缩,嘴唇干燥开裂。
5、过甘伤肾(骨髓)甘与脾相应,若多食用甘味饮食,土旺克水,则会损伤肾脏,使人体骨节疼痛,头发掉落。
五色生死死色:脏气衰败生色:脏气旺盛1、肝(木)死色:如枯死的草一般青色中带灰暗,没有生机。
生色:如翠鸟的羽毛一样色青而有光泽。
表现于人:如白绢裹着青色那样的颜色。
2、心(火)死色:如坏死的血一般黑红晦暗。
生色:如鸡冠一般鲜艳明朗的红色。
表现于人:如白绢裹着红色的朱砂那样的颜色。
3、脾(土)死色:如枳实一样的颜色枯黄,没有生气。
生色:如蟹黄一般明黄亮丽。
表现于人:如同白绢裹着栝蒌实那样的颜色。
4、肺(金)死色:如枯骨一样的白色。
生色:如猪油膏一般润泽的白色。
表现于人:如同白绢裹着红色那样的颜色。
5、肾(水)死色:如煤灰一般枯败的灰黑色。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989d46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0.png)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五脏生成篇第十》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五脏的生成、功能以及相互关系。
通过对这篇文献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关于《五脏生成篇第十》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髓。
一、五脏的生成与功能1.心:心为神之宅,主管血脉,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2.肝: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促进气血运行,储藏血液,具有调节血量的作用。
3.脾: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负责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
4.肺: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心脏推动血液循环。
5.肾:肾主水,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相生关系: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
2.相克关系: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
3.相乘关系:若某一脏器功能过旺,可能导致所生脏器功能过亢,称为相乘。
4.相侮关系:若某一脏器功能过弱,可能导致所克脏器功能反侮,称为相侮。
三、临床意义1.诊断:通过观察面色、脉象、舌象等,可以判断五脏的病变。
2.治疗:根据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采用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预防:了解五脏的生理特点,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养生保健1.饮食: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以养五脏。
2.运动:适度运动,增强五脏功能。
3.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4.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五脏的修复与恢复。
通过学习《五脏生成篇第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五脏理论,为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提供有益指导。
赶走白发:黄帝内经中的养气血乌发秘方
![赶走白发:黄帝内经中的养气血乌发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a3b47b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7.png)
赶走白发:黄帝内经中的养气血乌发秘方赶走白发:黄帝内经中的养气血乌发秘方女性拥有一头乌黑光泽的头发,会让很多人羡慕。
可是随着青春的流逝,每个人的头发都会从黑到白。
但有人老了也会是一头黑发,而有的人才20多岁,头发就开始变白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都是人气血足与不足的表现。
《黄帝内经》中早就有对这方面有了说法。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只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发为血之余”,中医认为,头发就是血之余气产生的,血充盈了,头发才会好。
“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必须在气的推动下,上注于肺,运行于血脉之中,才能分布于全身。
气血和毛发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体血气旺盛,毛发也就旺盛,血气一旦虚亏,毛发就会出现枯萎、稀少或脱落等现象。
气血发生病变时,也会出现脱发、白发等疾病。
肾其华在发,肺其华在毛,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脉。
人体的五脏都与气血有密切的关系。
想要乌黑光泽的头发,就要补养气血;要补养气血,就要补人体的五脏。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乌发黑发方法多多,中药、膳食都是好东西。
★美发乌发中药①何首乌:有补肝益气、养血祛风、健美延年的功效。
何首乌入药、做粥、常吃有使人面色红润、头发乌黑的作用。
何首乌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能促进毛发生长,因而有乌发美髯、延年益寿的功效。
《开宝本草》中称其能“益血气,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②黄芪:含有多种氨基酸、叶酸以及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改善皮肤的营养、防止黄发和白发的作用。
③当归:可以行血、补血、润肤。
有抗维生素E缺乏的作用,还能扩张头皮的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当归制成的中成药能滋润皮肤毛发,防止脱发,可使头发乌黑发亮,还能防止黄发和白发。
④枸杞:含有各种微量元素钙、磷、铁等,还有美容必需的维生素A、B2、C,特别是维生素A和C含量很高,用枸杞子的提取物进行养发,就能使头发乌黑发亮,防止脱发,对人体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的白发、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等都有显著疗效。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64bc0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9.png)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第十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第十](https://img.taocdn.com/s3/m/4aa1df0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6.png)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第十本篇主要从人体与五体、五味、五色、五脉的关系上阐述了诊色脉以察五脏的问题,以及色脉诊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故篇名为“五脏生成”。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心脏与脉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与脉相合,心脏功能的好坏可以从脸部颜色和光泽度上体现出来,(肾属水,主蛰,血液聚于体内而且释放的能量减少,心属火,心脏功能强则泵血能力强,释放的能量增加。
)肾脏能够制约心脏。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肺脏与皮肤有着特殊的联系,所以说肺合皮毛。
肺脏功能的好坏体现在毛发上。
(比如:毛发的光泽,粗细,韧性等)心属火,肺属金所以心脏可以制约肺脏。
(呼吸是可以很大程度被人为控制的,心跳加快正常情况是呼吸也短促,以满足身体能量要求增加的需要;心跳速度减慢相应肺的呼吸也逐步减慢,身体释放的能量减少,人体也可以逐渐平静下来。
还有在四时的五脏中心为火,对应夏季,天地能量是处于一个旺盛的状态,且蒸蒸日上。
而肺对应秋季,天地的能量处于一个由盛极而逐步衰弱的过程,所以心胜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肝脏与筋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与筋相合。
肝脏功能的好坏可以在爪甲上体现出来;肺属金,而肝属木,所以肺脏可以制约肝脏。
(肺对应四时的秋季,天地的能量处于一个由盛极而逐步衰弱的状态,人体血液的分配也有体表逐步减少,而体内逐步增加;而肝对应四时的春季,天地的能量由弱极而逐渐增强的状态,所以肺胜肝)●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脾脏和肌肉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与肌肉相合,脾脏功能的好坏可以从口唇上体现出来。
肝属木,脾属土所以肝脏可以制约脾脏。
(脾胃的生化功能可以理解为现代工厂的前加工,把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
脾胃的功能强就表现为身体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加工成身体所需的半成品。
身体的一个重要半成品就是谷氨酰胺,它是身体合成肌肉的重要氨基酸,在我们的血液中是含量最高的氨基酸。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精编版)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e4db188bd63186bcebbcfa.png)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内经选读学习,《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
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
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
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
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
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
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
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
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978f8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e.png)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是一本关于中医养生学的经典著作,由古代医学家所著,内容涉及五脏六腑的形成、功能、调理等方面,对中医养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养生学的奥妙之处,下面我将对这部著作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总结。
在《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中,作者首先对五脏的生成进行了详细阐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部分,在中医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五脏的生成是在母体中逐渐形成的,分别对应五脏发育的五个阶段。
心脏是第一个形成的脏器,它主管心血之气,贯穿全身,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肝脏是第二个生成的脏器,主要负责肝藏血,调节气血运行;脾脏是第三个形成的脏器,主要作用是消化肌体的营养物质;肺脏是第四个生成的脏器,主要负责呼吸气息,吸收天地之气;肾脏是最后一个生成的脏器,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在《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中,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五脏的功能和调理方法。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生理器官,更是情志之所在,与情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保持五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作者提出,要保持五脏的健康,首先要注意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食物,不偏食、暴饮暴食;其次要注重情志调理,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再者要注意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要适当运动,保持身体的活跃,促进气血畅通。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是一部关于中医养生学的经典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领悟到中医养生学提倡的“防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理身体的内在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加关注五脏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理和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脏生成篇第十读书笔记》是一部引导人们重视保健养生的优秀著作,对于学习中医养生学、提高养生保健意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一0五)第十篇·五脏生成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一0五)第十篇·五脏生成](https://img.taocdn.com/s3/m/57d8bfd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a.png)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一0五)第十篇·五脏生成【原文】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原文解释】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
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诸脉者,皆属于目”从这个地方,中医看眼睛的诊断。
眼睛正中间的瞳孔一定是黑色,主肾,肾属水,要把水固住得靠土,所以,瞳孔外面的一圈是脾脏,脾脏属土,要让土不流失,得靠树木,所以,瞳孔外面的第二圈就是属肝,树木要疏,得靠金,所以,眼白的地方就是属于肺,眼白越多的人越笨,眼白越少的人越聪明。
我们怎么知道他有病,眼袋的地方是属于脾,因为承泣,四白都在这个地方。
中间的瞳孔就是肾脏,肾是阴脏,阴和阳本身就是相通的,阳可以去叫阴,所以,我们常常用一根蜡烛去照瞳孔,瞳孔马上就缩小,代表阳在里面。
用手电筒照瞳孔,瞳孔很大,没有反应,那就是肾阳没有了。
这里有一个比例,如树太少了,土会流失,树太多了,也不行,脾脏的位置占三分之一,肝脏的位置占三分之二,瞳孔要小,瞳孔越小智慧越高,因为他越集中,越能够收藏,肾是主藏,如果瞳孔很大,那就不能收藏。
那要让瞳孔变小,肾脏能够潜藏阳的时候,就需要脾脏,脾脏把肾脏固护住,让肾脏缩小,这都眼诊的治证和诊断。
做为一名中医,一定要会看,如果两只手都没有的人,脉也摸不到,再加上又是哑巴,问也问不出什么,所以,中医有很多种方法,每一样都要会一点。
心脏的部分,就是内眦的地方,血脉就在这里,睛明这边就是心脏,所以,从眼睛就可以看到五脏。
所以,“诸脉者,皆属于目”,每一天脉络都是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骨里面的髓,通通是属于脑部,都是脑部在管;“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都是长在关节的旁边,所以各条筋都是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血都是属于心,血都是心在管;“诸气者,皆属于肺”所有的气都是属于肺在管;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0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0](https://img.taocdn.com/s3/m/a68e30ad647d27284b73518d.png)
原文: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攸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散病在头。
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
商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奋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方黑色,人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翻译:黄帝询问: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似的事物可以总结起来吗?伯说:当然有。
就像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
此外,在嗅味为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舌,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
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土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7b9890cc22bcd126ff0cb5.png)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https://img.taocdn.com/s3/m/0c978bc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7.png)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
在阅读完《黄帝内经--五藏生成》之后,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人体五脏是构成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加理解了五脏的意义和功能。
在这本书中,黄帝深入地探讨了人体五脏的生成和发育过程,并讲述了每个脏器的特点和功能。
他认为人体的五脏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只有在五脏发育成熟,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五行理论在五脏生成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元素与五脏的生成和功能息息相关,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健康状况。
这种五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贯穿了整个文献,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五脏生成的过程中,黄帝强调了性别、生长环境、饮食和习惯等因素对五脏的影响。
这对我而言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在自身保养时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仅仅注意单个因素的影响。
在读完《黄帝内经--五藏生成》之后,我认识到人体脏腑是一个整体的机体系统,相互联系、相互调节,它们的协调和平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健康程度。
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养生保健,加强对体内五脏机能的调理和关注,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黄帝内经》解密五脏六腑的有机整体及五脏六腑调养法图示
![《黄帝内经》解密五脏六腑的有机整体及五脏六腑调养法图示](https://img.taocdn.com/s3/m/ef292b1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a.png)
《黄帝内经》解密五脏六腑的有机整体及五脏六腑调养法图示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五脏六腑调养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二者共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节着全身的气机。
若脾胃不和则影响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五脏生成篇原文和白话文(素问10)
![五脏生成篇原文和白话文(素问10)](https://img.taocdn.com/s3/m/e8dae9a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1.png)
五脏生成篇原文和白话文(素问10)五脏生成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翻译】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
【原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也。
【翻译】正因为如此,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
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
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
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
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
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原文】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翻译】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
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生成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翻译】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
【原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也。
【翻译】正因为如此,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
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
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
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
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
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原文】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翻译】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
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
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
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
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原文】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翻译】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
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原文】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
而去之。
【翻译】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
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
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
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
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
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
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原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翻译】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
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
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原文】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月去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翻译】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
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
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
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原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翻译】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
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原文】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翻译】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
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
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
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
腰痛、足冷、头痛等。
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
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原文】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翻译】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
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