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命的认知
——《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占据着突出而又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一、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二、“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关系;三、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四、天命鬼神观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关键词】:天命鬼神哲学过渡性
《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这里的天命表示上天授赐人世王朝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寿命。【1】
孔子具体是怎样理解“天”的呢?我们可以据其言论加以说明: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一、孔子对“天”的理解孔子对“天”的理解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三代以来,“天”的涵义是在不断变化的,尽管这种变化很微妙。夏代文献不足,但从《墨子兼爱下·》所引的《尚书古佚文《》禹誓来看,夏代已经产生了至》上神的观念【2】。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3】
鲁迅曾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由此可见,原始儒家是具有无神论倾向的。综上所述,孔子的“天”是“自然”的天,孔子说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自然的常规。他所说的“命”是指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的、人尚未理解的支配力量。当然,这只是孔子的“天命”的一个内容,而且不能说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天”和“命”,已经是形成了“天”是自然,“命”就是必然性、规律性这样明确的哲学概念,只是说明孔子有这样一个倾向,即:他在努力地学习社会的和自然的知识,凭借这些知识,他在逐渐地摆脱传统的有意志的“天”的束缚,逐步地尝试着为旧的“天命”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正如成中英所说“它(学)发于理想,走向目标,是自我修正、自我整合、自我组织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4】
孔子崇天、畏天命、敬鬼神的天命鬼神观,并认为这种观念恰恰是其提倡“爱人”的基础。历来学者对孔子的天命鬼神观研究颇多,所产生的分歧也比较大。高扬孔子人文和理性主义精神的学者,往往力图证明孔子不相信天命鬼神的存在,其实这种努力并无必要,因为孔子对天命鬼神的独特理解恰恰是其关注人,关注现实世界的原因。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上》“天子”所要做的就是“作民父母”),因为“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克相上帝”(尚书泰誓上)。“天子”当顺从“天”以“天”的意志为意志。“天”是爱护民众的,“天子”亦要爱护民众。“天”以民众的意志作为赏
罚的根据,人民要求的事“天”必满足,所以“天子”若苦待民众便是违“天”之命,“天”就不再保佑他。由此观之,在周代,对于时王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以德配天”,而不是像殷王那样通过祭祀。而君王之德又应体现在其“作民父先王来取悦“上帝”母”之事上,所以周代“敬天”的思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保民”上来。自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政权下移,“礼乐征伐自,“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论语》的伦理思想:认识天命伦理在社会中的作用孔子重视对现实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而对一切与现实较远的自然宇宙或鬼神问题,则采取不加深究的办法。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问题“存而不论”。对祭祀也不否定,但也不采取宗教的狂热态度;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人事,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同时,也要承认命定论,尽人事,知天命。孔子指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认为人的生死富贵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孔子承认命定论,又提出“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篇》)
孔子没有明白谈论过宇宙本体问题。他的有关天的鬼神及天命的言论即是他对于宇宙本体的主张”(张恒寿:《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第45页)。要探讨孔子的哲学思想,也就得从其天命鬼神观讲起。
从巫术、宗教中脱身出来的先秦儒家持守的是一种有执著于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它拒绝作抽象思辨,也没有狂热的信仰,它以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政教伦常、调协人际关系、建构社会秩序为目标。孔子和儒家没有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正如没有去追求脱去个性的理式、高于血肉的上帝一样,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既得的现实和人事中。从而在这种哲学背景下,个体生死之谜便被溶解在时间性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情感之中,将死的意义建构在生的价值之上,将死的个体自觉作为生的群体勉励。【5】
注释:【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2】牟钟鉴,张践. 《中国宗教通史》:下卷[M]. 修订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