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词变化

合集下载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许伯卿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唐原创期咏物词的康庄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依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总页数】7页(P141-147)
【作者】许伯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试论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J], 许伯卿;贺慧宇
2.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J], 许伯卿
3.王沂孙咏物词与宋代科举诗赋 [J], 李曙光
4.宋代咏物词兴盛原因综论 [J], 路成文
5.不滞于物:宋代咏物词的物象空间与意蕴空间 [J], 宋学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

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

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

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

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

咏物词亦然。

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

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

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

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

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

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

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

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

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

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

“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我对宋代咏物词发展的认识咏物词起初弥散着香艳气息,无法转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

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

词人的审美趣味也不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分析:这首词先写杨花飞舞,而又抛落傍路,雨后化为片片碎萍。

作者的心绪也随之经历了惋惜,悲怨,痛苦的过程。

既写花,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对杨花实写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杨花不死的灵魂在我们身边飞舞,有三分化作美丽的春色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逝去,两分化作了滚滚红尘飞扬在大自然中,一分化作春水流淌在天地间。

而此词的魅力和韵味之处在于,杨花的境遇和词人的遭遇相契合了,不是单纯的借杨花落来表达自己心境,因而在景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咏物词。

所以说,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达到美好境界。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

周邦彦创作时精心编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最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由3首宋词浅谈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因为词是诗之后很久才出现的文学形式,所以我想要研究词还是要从诗的发展脉络一路顺下来才更容易理解。

以上讲的都是咏物的传统式怎样在诗中传承的。

到了中晚唐五代以后,词开始兴起了。

同诗歌一样,刚开始的词里也没有真正的咏物词,尽管与诗的兴发感动不同,词一开始就是写美女和爱情这些“实物”的,但是它们却不能被称为咏物词。

其原因正如上面所说,真正的咏物作品是要有托意的,要“吟志”“写志”,绝非仅仅描摹物态就可以的。

那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咏物词才真正出现呢?正是苏东坡之时。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最有名的一篇咏物词。

我们的教材上说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而可惜的是他所作的咏物词不多,但我觉得能有这样一篇真正的咏物佳作也就够了。

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东坡“偶尔作歌”,即可“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这首词是一首和词,当时苏轼的朋友章质夫作了一首《水龙吟》,是咏杨花的,苏轼就也写了一首来和他的韵。

只要把他们俩人做的词一对比,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苏轼这首词的好处。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实则“有思”,而“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其想象之奇妙夸张之极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这才是真正的咏物词啊!所以后人都说苏轼的咏杨花才真正掌握了杨花的精神,是“咏杨花而得其神理”,比起章质夫的只写杨花的外表形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苏轼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中国诗词文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假如历史上没有他,那不知要少了多少名篇佳作,宋词很可能也不能在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留下那样辉煌灿烂的一笔了。

继苏轼创造了真正的咏物佳作之后,中国文学的咏物传统才真正在词里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不得不提到的是令一个备受推崇的词学家---周邦彦。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

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

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

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

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

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

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

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

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

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

咏物诗词论析

咏物诗词论析

咏物诗词论析在这一章里首先请掌握以下内容:(1)咏物诗的艺术要求:咏物诗的总体艺术要求是“不粘不脱”,也就是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要在其中有所寄寓。

(2)唐前咏物诗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建安时期,以咏物寄托情志,代表作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二是南北朝时期,有唯美倾向,重视社交性和游戏性。

(3)苏轼咏物词的特点:以诗为词,代表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4)周邦彦咏物词的特点:以赋为词,其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兰陵王·柳》(5)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点:一是物在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篇内容都集中于对物的赋写;二是托物寄兴,在咏物中隐微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情志;三是结构安排严密,又多善于浑化典故。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

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

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杜甫的《初月》中对初月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而钱珝的《未展芭蕉》用“冷烛无烟绿蜡干”来比喻蕉叶,也极为新奇生动。

2、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的《白莲》可为代表。

《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

陆龟蒙的《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如李商隐的《流莺》,就是以流莺自喻,借流莺的流转无依,来抒发自己浮沉不定、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流莺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面上是在咏蝉,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感,并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志向。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清照南渡前后咏物词

李清照南渡前后咏物词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咏物词风格有明显的变化,这主要与她的生活经历和心境有关。

南渡前,她的咏物词多写悠闲生活,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她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南渡后,由于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李清照的咏物词转向了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故国的思念。

在《声声慢》中,她写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通过对黄花的描绘,隐喻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深切的哀愁和孤独。

总的来说,南渡前后李清照的咏物词表现出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但都展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人生的敏锐观察力。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诗词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宋代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词体叫做“咏物词”,即以物为主题进行描写的词。

咏物词是宋代词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反映了宋代人对自然和物质世界的独特感悟。

咏物词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宋代词人中,以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为代表的词人都曾创作过许多优秀的咏物词作品。

这些咏物词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在意境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词人通过咏物词体表达了对物的热爱与理解,展现了对自然和物质世界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在宋代的咏物词中,常常以花、草、树、鸟、鱼、虫等自然物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苏轼的《临江仙·满庭芳》,描写了花团锦簇、芳草萋萋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以灯笼为主题,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眷恋。

除了描写自然物外,宋代的咏物词还常常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欧阳修的《临江仙·金猊》,以金猊作为主题,表达了对名贵珍宝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则通过描写暮秋时节的寒蝉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沉思。

第二篇示例:宋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的咏物词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宋代咏物词中,诗人们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物品或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咏物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但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词人从物品的外在形态、内在品质、所带来的联想等多个角度来描绘物品,使得词作更加细腻动人。

宋代咏物词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学内涵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成为当时文学界的重要流派之一。

咏物诗词类型及其特点

咏物诗词类型及其特点

【咏物诗词的种类及其特点】什么是咏物诗?简单地说: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光景、或某一器物、一种动物及某一植物为描述吟咏的对象,来抒发生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诗,基本上都称作咏物诗词。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及古乐府歌行演变成律诗绝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咏物诗也在这个时侯逐渐趋向成熟阶段,到了宋代无论是咏物诗或咏物词在诗坛上都占有不能忽略的地位,发展极其旺盛,它们以独到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倾倒着上至贵爵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小至老百姓百姓,直到此刻我们还在传唱抒写此类体裁。

我们第一来认识下咏物诗大体的种类及其特点:1、描摹神态类:这类咏物诗可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神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比方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六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语言清爽爽朗,活龙活现地再现了白鹅红掌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样子,表达了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可是运用三个比喻的手法,把早春时的“柳”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情味盎然,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里杨柳阿娜多姿的形态,在春风中清醒、强健、成长,为我们带来春的活力气味与美的活力享受。

这类作品在咏物诗中不占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托物言志类、咏物抒怀类在咏物诗中占的比率较大。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忧如是在描述详尽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察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理想与理想。

明朝出名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生入死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整体来看是一首比较简易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可是用石灰的“清白”自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的梦想与高洁的无尚情操,最重若是在诗句的内部证明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特别崇拜的气度。

3、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好多相似之处,可是它抒发的感情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详尽环境和作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亲近的关系。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

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

《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咏物词起源与发展:咏物词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早可追溯
到隋唐,但真正盛行于北宋。

2. 宋代咏物词的特点:宋代咏物词大多托物言志,通过细致入微地描
绘事物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

同时,宋词注重格调高雅,咏物词中的典故运用、意象选择和情感抒发都有较高的审美要求。

3. 宋代咏物词的题材:宋代咏物词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山水、楼阁、器具等,其中不乏名家名篇。

4. 宋代咏物词的作者与风格:宋代咏物词的作者包括了许多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豪放或婉约,
或寓言深刻,或情景交融。

5. 宋代咏物词的价值与影响:咏物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
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表现题材和艺术手法,还为后世文学提供
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总的来说,宋代咏物词史论涉及了咏物词的历史发展、特点、题材、
作者与风格以及价值与影响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咏物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学风貌和社会文化背景。

晁补之咏物词思想情感转化过程探究

晁补之咏物词思想情感转化过程探究

2017.12文晁补之咏物词思想情感转化过程探究○刘春梅摘 要:词本为艳科。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理论,用写诗的态度填词,将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引入词的领域。

晁补之,宋代词人,山东巨野县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词力追苏轼,扩展了词的题材,创作了较多的咏物词。

但其咏物词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风格也在转变之中。

早年其咏物词多为应答酬唱之作,后来随着宦海的沉浮,其咏物词便兼具有了抒怀和言志的特点。

他的咏物词格调较高,沉咽刚劲,成为北宋咏物词的典范。

关键词:晁补之 咏物词 思想情感最早的词主要描写女子的神韵体态和男女之间的恋情,词品并不高,词境比较局限。

后来的“敦煌曲子词”中,出现了咏物词,比如咏月、咏燕、咏剑,艺术上较为粗糙。

到了唐五代,韩翃的咏柳词,温庭筠的咏泪词和牛峤的咏燕、咏鸳鸯词,成为咏物词的代表,开始借词来表达一些情感,但情感意境不够高。

宋朝以后,咏物词逐渐发展起来。

在北宋初期咏物词相对少,优秀的作品也不多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柳永所作的几首咏物词。

直到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观点,让词作的题材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起来,苏轼创作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咏物词中的优秀作品。

晁补之追随苏轼的创作观点创作了近二十首咏物词,在当时的词人当中算是咏物词较多的词人。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他前期创作的作品,主要是聚会宴游时的应答酬唱之作。

另一方面的作品,主要在晁补之宦游漂泊的人生阶段创作的。

一类咏物词借物抒情,另一类咏物词托物言志,都抒发了词人真挚的感情。

因此,晁补之的咏物词兼具社交和抒怀两种特性,提高了词品,对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一、晁补之入仕前期的咏物词自元丰二年(1079)入仕到元祐八年(1093)被贬齐州,这段时间是晁补之比较满意的人生阶段。

晁补之进士及第,在各项考试中都名列前茅,曾被任命为澶州司户参军、国子监教授、国史编修官等职,可谓是志得意满。

在此期间,他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优越,由于情趣相投,他和师友文人常常聚会,共同宴游,赏花观景,应答酬唱,写了很多社交词,其中较多的就是咏物词。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

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

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

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

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

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

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

幽韵冷香,清虚淡雅——论姜夔的咏物词

幽韵冷香,清虚淡雅——论姜夔的咏物词

幽韵冷香,清虚淡雅——论姜夔的咏物词
张雷宇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2
【摘要】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写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总页数】6页(P100-105)
【作者】张雷宇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浙江杭州 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冷香幽韵沁心脾——《林凡词稿》略评 [J], 蒋力馀
2.幽韵冷香,挹之不尽——论姜夔的咏物词 [J], 张雷宇
3.健笔柔情冷香幽韵——论姜夔词的艺术技巧 [J], 宋秋敏
4.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试论姜夔的词学观 [J], 黄阳华
5.幽韵冷香白石词 [J], 王自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咏物诗与咏物词的差异谈诗词的体性区别

从咏物诗与咏物词的差异谈诗词的体性区别

从咏物诗与咏物词的差异谈诗词的体性区别咏物诗与咏物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

它们二者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可以从中去观察诗词的体性区别。

咏物诗主要是以风景描绘来表现自然的美景或者是传达某种抒情的感性情绪,而且,咏物诗的抒发比较宏大,一般来说会用几个篇章来展示,通过其表现出来的景象,就能够读出很多的涵义和寓意,比如《青莲诗稿·春山》最后一句“回首西山大闈”,引发了很多人对求实主义的思考。

而咏物词,是以极短的诗句来渲染自然的美景,在表达的形式上比咏物诗更加精练,也能够更加内敛但有力地表达出文人的感性之情,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一种极富深情的对未知生活的渴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因此,从咏物诗与咏物词中可以看出,诗词有着自身的体性特点,咏物诗与咏物词大体上承载的是不同的思想情感,咏物诗更加宏大,也有着比较宽广的抒发范围,可以抒发情绪且表达景象,而咏物词更加精练,把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表达的更为淋漓和深情。

这些体性的差异,也使得古典诗词具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性,是人们所景仰的经典之作。

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

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

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
路成文
【期刊名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6)004
【摘要】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其咏物词极具特色.本文认为,稼轩以咏物词为"陶写之具",以"气"使物,不同于宋代咏物词审美理想;基于这一审美理想,稼轩咏物词取"俯瞰式"创作姿态,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并在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路成文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辛稼轩咏物词的情与物 [J], 李莹
2.辛稼轩咏物词的寄托 [J], 李莹;刘丽华;连国义
3.试论柳永咏物词的形式及对后世咏物词的影响 [J], 蔺若晨; 杨勇
4.论稼轩婉约词中的咏春咏物词 [J], 李月华
5.稼轩咏物词刍议 [J], 薛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词作为词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所描写的对象经历了由对外在形式的描绘、借景抒情到给对象注入自己的主体意识、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过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也相应的从物我分离到物我达到初步融合,再到物我合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景物在词人的笔下经历了一个工具化、对象化到主体化以及三者并包并用的过程;在情景关系上,表现的是一个即景说情、借景抒情到情景交融的过程,并由此带来咏物词意境从纤小柔媚、圆润浑厚走向含蓄蕴藉、深沉顿挫。

[关键词]咏物词词境物我合一发展流程咏物词[①]从咏物诗赋发展而来,就是指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某种具体的、客观的事物作为题材对象,并对其进行刻画的词作。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这类词虽以咏物为主,但由于物都脱离不了具体的自然环境,所以词中往往兼有自然环境成份的描写,只不过这种环境的描写也是为咏物服务的。

从咏物词的内涵来看,咏物词须以一物为吟咏主体,通篇以此物为歌咏对象,而不涉及其他意象。

虽然咏物词的外延和内涵不同,但都脱离不了以一物为中心进行歌咏,所以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宋代咏物词。

作为词的一个组成部分,咏物词的发生与发展与词的兴盛基本上同步,但它的真正定型是在宋代。

据统计,整个宋代存词总量是19516首,其中咏物词有2852首,占整个宋代存词总量的14.61%[②]。

宋代咏物词不仅数量多,而且“所咏之物有250余种,与敦煌词的19种、唐词的27种、五代词的24种相比,其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 [③]而唐五代时期,咏物词仅138首(唐五代咏物词以正编为主)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所咏之物的种类上,咏物词在宋代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状况除了咏物词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其影响起了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

” [④],咏物词作为文学这个链条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文学中,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表现在自然咏物词中便是物我关系。

本文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中轴,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咏物词词境的发展脉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北宋前期——咏物词的继承期从现存唐五代词来看,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起和盛行是基本同步的。

最早的咏物词可能要追溯到天宝年间,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玄宗召李白当场应制所作的三首《清平调》,主要是咏牡丹。

可以说李白成为后来文人咏物词之祖。

此后经过中、晚唐词人的努力,到五代时,咏物词无论是在内容、风格,还是描写手法方面,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从而为宋代咏物词奏响了序曲。

从北宋初到仁宗康定末的80余年,是宋代咏物词的继承期。

此时期的咏物词注重对景物外在形式的描绘,讲求形似,曲尽笔墨以求惟妙惟肖,香艳绮丽,风格冶艳,语言柔美。

从词的发展历程来看,宋初自然咏物词所咏之物虽然不少,但因创作的目的主要是助兴娱情,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应景性和社交性,又由于宋初词人一般以花间派词为准绳,所以,这个时期的咏物词题材狭窄,多局限在艳情、闺情的狭小天地中。

审美趣味主要停留在对事物的色泽、姿态、气息等外在感性因素上,所以多选择绮丽的花草为吟咏对象。

如“芳春景,暖晴烟。

乔木见莺迁。

传枝偎叶语关关。

飞过绮丛间。

锦翼鲜,金毳软。

百啭千娇相唤。

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毛文锡《喜迁莺》)再如“海棠未坼,万点深红。

香苞缄结一重重。

似含羞态,邀勒春风。

蜂来蝶去,任绕芳丛。

昨夜微雨,飘洒庭中。

忽闻声滴井边桐。

美人惊起,坐听晨钟。

快教折取,戴玉珑璁。

”(毛文锡《赞成功》)这两首词一咏莺,一咏海棠,刻画工巧细致。

然而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的影子,反过来作者在创作此词的过程中,也不曾试图让自己的主观心理体验渗透至对象之中,情与景物处于一种疏离状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观察与被观察、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单向观照与描绘。

再如柳永的《望远行·咏雪》:“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

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

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

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幽雅。

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

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

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

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⑤]这首咏雪之作,写得虽然光景如画,舒徐流美。

但是,就情和景的关系而言,这首词并没有表现出新的特点,词中没有“情”的影子,“雪”处在一种与人疏隔、间离的状态,审美主体的“情”未曾进入客体之中进行观照,客体因之也只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于审美主体面前。

但在晏殊和梅尧臣的许多咏物词中,我们略为可以看到作者“情”的投射。

如晏殊的《少年游》:“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一系列形容词来写芙蓉花的美丽妖娆:淡、红、妖艳、明媚。

下片“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一句让我们看到作者感情的流露,芙蓉花成了触发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媒介。

再如梅尧臣的《苏幕遮·草》:“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全词以绮丽之笔,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突出雨后青草之美;词尾——“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点出词旨:借咏草来抒发自己惜草、惜春的情怀和寄寓个人的身世之感,即是写草,又是写自己,耐人寻味。

再如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和欧阳修的《少年游》“栏杆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前者以清新空灵的笔触,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凄迷柔美的春草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后者通过对草的粗笔勾勒,抒发自己绵绵无尽的愁思,流露出作者的某种生活情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咏物词所咏之物似乎已经开始带着比较鲜明的主体色彩。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词人还是把自然景物当作一种应景性的工具来看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仍然体现为一种相互外在、互不包容的关系。

咏物词中所蕴含的某种主体意识,仍然纯属于词人观照外物时的一种感触,所出现的情感也仅仅是一种由心理积淀所形成的类型化情感,如看到花开花落人心中就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惆怅,看到绵延不绝的春草,就会想起百般离愁,似乎春草只能象征离别。

这种主体意识和情感的显露并不是词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某种具体事物释放出来,而是不经意间看到眼前的景色,从而触发心中的情思,虽然这时在自然对象身上能隐约看到主体意识的投射,但从情与景的关系而言,这时的自然多是词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在表现手法上属于即景抒情,离真正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尽管在北宋前期,咏物词中的自然景物仅仅是词人抒发主体情感的工具,但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在非咏物词中已出现了把自然景物作为主体描写的迹象。

如冯延巳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词人把本是无情之物的梅花,写的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并在梅花身上注入词人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的主体意识的思考。

眼前的落花已突破自身的物性,成为一种陨落的多情生命。

此外,还有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这时虽在词中出现了主体化的萌芽意识,但还未担当起主体化的功能,仅仅是一种景物的情感化。

到北宋前期时,当时一些词人的词中已出现了景物主体化描写的倾向。

如柳永的词就有了较多的主体化诗句。

如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中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等。

在词人的笔下,自然景物一方面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出现在词中,另一方面又注入了词人的生命意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客体——自然中看到自己,从而达到物我情感上的交流。

因此,柳永的词为后来景物主体化的描写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欧阳修等人影响甚大。

[⑥]这种主体化诗句的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咏物词的发展,为北宋中后期的部分咏物词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进一步融合打下了铺垫。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咏物词发展却甚是缓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咏物词诞生于歌厅酒席之上,多是出于奉和应制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指物作词的特点,因此文人创作咏物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被动性,并非有意咏物。

二是由于受传统咏物诗赋影响,这时的咏物词大多未能确立自己的审美规范。

所以从整个词史演进的轨迹来看,咏物词的发展历程与其他题材的词的发展里程基本上相同,但是在处理主客、情景关系方面,咏物词的发展却滞后于词的发展,还在应景和娱乐的天地里徘徊,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二者仍处于二分境地,词人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以旁观者的姿态游离于自然景物之外,对景物描写多是粗线条的勾划,自然景物以工具的形式出现在词中,多为触发主体抒情的媒介,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由于景物的触发,触及到词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即缘物起兴,感物言志。

情产生于物后,多是即景抒情,情与景体现为一种相互外在、互不包容的关系。

同时,由于受花间词影响之深,咏物词题材主要集中在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等一些偏于女性化的景物,带些女子的脂粉气,由此导致词的风格趋于柔丽、纤细、婉媚。

所以这个时期的咏物词缺乏含蓄蕴藉的接受效果,词境狭小,意境特征不明显。

二、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发展期到了北宋中后期,咏物词从弥漫着香艳气息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转向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

词人的审美趣味已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主客体间的关系已不像宋初那样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客体已染上了主体情感与意识,并使自然事物朝着主体化的方向发展。

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在处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时,不同于前人以观察者的身份站在物的对面,单向度的凸现自己的情感,而是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