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食性-2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2023修改整理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2023修改整理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一、名词解释1.养殖和增殖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彻底消失,体侧开始闪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 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哺育和鱼种哺育鱼苗哺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哺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哺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具繁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举行养鱼生产.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哺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想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习惯,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罗非鱼的特点

罗非鱼的特点

罗非鱼的特点罗非鱼具有食性杂、耐低氧、不耐低高温,繁殖强等特点:1、食性杂: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2、耐低氧: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

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不受影响。

罗非鱼图片合集(14张)3、不耐低高温:罗非鱼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

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

罗非鱼最高临界温度约40℃-41℃,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罗非鱼繁殖温度在20℃以上。

4、繁殖强: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

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1000-1500粒左右,繁殖期间,雄鱼有美丽的婚烟色彩,腹部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口,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有3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

水温18℃-32℃,成熟雄鱼具有“挖窝”能力,成熟雌鱼进窝配对,产出成熟卵子并立刻将其含于口腔,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发育,水温25℃-30时4~5天即可孵出幼鱼。

幼鱼至卵黄囊消失并具有一定能力时离开母体。

编辑本段罗非鱼的营养价值罗非鱼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烹,味道俱佳。

尼罗罗非鱼经测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20.5克,脂肪 6.93克,热量148千卡,钙70毫克,钠50毫克,磷37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B1 0.1毫克,维生素B2 0.12毫克。

罗非鱼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

编辑本段罗非鱼成鱼的淡水养殖一、池塘养殖1.池塘条件养殖场所宜选在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安静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池塘面积3亩~5亩,水深为1.5米~2米,池塘底泥厚度为20厘米~30厘米。

【完整版】鱼类生理学消化生理PPT文档

【完整版】鱼类生理学消化生理PPT文档
33
第二节 消化液和消化酶
鱼类的口、咽和食道通常都没有消化酶,因此没有消化作用。但它 们能分泌粘液,润滑食物,便于吞咽。一般所说的消化液是指胃液、胰 液、胆汁和肠液,它们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胃液和胃消化酶
❖ 除无胃鱼类以外,大多数鱼类能分泌由盐酸、消化酶和粘 液组成的胃液。
34
1. 胃液中盐酸的作用:
❖ 多数鱼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在一些具有肝胰脏的鱼类 也发现胆汁中有少量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一 般认为这些酶是由胰细胞分泌后混入胆汁的。
45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由于胆汁盐的存在,它能沉淀经胃消化而产生的酸性变性蛋白眎等, 使其停留在小肠,让胰液消化作用充分进行;
❖ 肉食性鱼类的肠较短,多为一直管,如鰔鱼的肠仅为体长 的~倍,没有盘曲。
❖ 杂食性鱼类肠管长度介于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
肠的后段通常分化为较宽的类似直肠的构造,其粘膜含有大量杯状细胞。 板鳃类还有直肠腺,其作用是分泌Na+和Cl-离子以调节渗透压平衡。肌
26
27
28
29
二、消化腺
❖ 消化腺(digestive gland)有两类,一类是埋在消化管 壁内的小型消化腺,如胃腺、肠腺等;另一类是位于消 化管附近的大型消化腺,如肝脏和胰脏,有输出导管连 逾消化管上。
40
二、胰液和胰消化酶
由于很难收集到纯的胰液,因此,对大多数鱼类的胰液化 学成分了解得不多。但是,毫无疑问,胰液中含有多种可以 消化蛋白质、糖、脂肪和核苷酸等的酶类。此外,鱼类的胰 液也可能和高等脊椎动物的一样,含有碳酸氢盐以中和进入 肠内的盐酸。
41
二、胰液和胰消化酶
1.蛋白酶
❖ 胰蛋白酶(trypsin):胰蛋白酶为肽链内切酶,其最适pH值为。它作用 的肽键中的碳酰基必须来自精氨酸或赖氨酸。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
避敌
淡水鱼类的食性也影响了它们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有些鱼类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 食,它们可能选择在有较多遮蔽物的水域栖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栖息环境与食性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食性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淡水鱼类的食性 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适应性进化
淡水鱼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食性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适应性进化。例如,一些 鱼类可能逐渐适应了新的食物来源或栖息环境,从而改变了其食性和栖息习性。
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 样性。
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栖息地保护
划定鱼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栖息地行为。
栖息地恢复
对受损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如疏浚河道、清理垃圾等,改善鱼 类栖息环境。
人工鱼巢建设
在鱼类繁殖季节,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场所和产卵条 件。
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受损水体进行 生态修复,提高水质。
水质监测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确保 水质符合鱼类栖息要求。
水生植物与浮游生物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水生植物保护
保护水生植物群落,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浮游生物恢复
通过人工投放或自然恢复,增加浮游生物数量,为鱼类提供食物来 源。
分类
淡水鱼类种类繁多,根据其生活习性 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多个科、属和 种。常见的淡水鱼类有鲤鱼、鲫鱼、 草鱼、鲢鱼、鳙鱼等。
淡水鱼类的分布与数量
分布
淡水鱼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的淡水水域。在我国 ,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种类和数 量都非常丰富。
数量
由于淡水鱼类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因此在适宜的条件 下,它们的数量可以迅速增加。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 等原因,一些地区的淡水鱼类数量已经受到威胁。

鱼的食性分类:

鱼的食性分类:

鱼的食性分类:
按鱼的食性分类:
(1)草食性鱼类.这类鱼以摄食植物为主.如:水草.丝状藻类以及生长在水中的其他各种植物.草食性鱼类以草鱼.鳊鱼为代表.尤其是草鱼.是专食草类食物而的名的.
(2)肉食性鱼类.这类鱼一般生性雄猛.以捕捉其他鱼类为食.甚至能捕杀比它自身体积更大的动物为食.这类鱼一般长有牙齿.常见的鱼有鲶鱼.乌鳢.马鲛鱼等.
(3)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这类鱼使用细长而密集的鳃耙去滤取食物.常见的食物有.枝角类.挠足类.轮虫以及无节动物的幼体.此外浮游生物还包括一些水生殖物中的藻类.如:绿藻.黄藻.平藻.硅藻.裸藻.黑藻等.常见鱼种类有鲢鱼.鳙鱼.鲋鱼
(4)杂食性鱼类.这类鱼食性很广.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都能接受.如甲壳类小动物.昆虫的幼虫.蠕虫.贝类.植物性的如.米饭屑.面包屑.栗类.豆类食物的碎屑.常见鱼类有鲫鱼.鲤鱼等......还有很多鱼类.如:一些杂屑食性的鱼类.底栖生物性鱼类等等......。

鱼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鱼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第三章
鱼类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鱼 类是人类重要 的食物来源之 一,富含蛋白 质、矿物质和 维生素等营养
成分。
药用价值:鱼 类的药用价值 也很高,如鱼 肝油、鱼鳔等 具有很高的药
用价值。
观赏价值:鱼 类的观赏价值 也很高,如金 鱼、热带鱼等 被广泛用于观
赏和养殖。
环保价值:鱼 类在生态系统 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如净化 水质、维持生
鳞片:鱼类的鳞片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 少水的阻力
眼睛:鱼类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可以观 察到周围的环境
嘴巴:鱼类的嘴巴位于头部前端,用于摄 取食物
鳃:鱼类的鳃是呼吸器官,用于吸收水中 的氧气
鱼类的体型分类
体型:鱼类的体型多种多样,包括纺锤形、圆筒形、侧扁形、平扁形等。
体型特点:每种体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纺锤形适合快速游泳,圆筒形适合在水中 悬浮,侧扁形适合在水底爬行等。
体型与环境:鱼类的体型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如深海鱼类通常体型较大,浅海鱼 类通常体型较小。
体型与捕食:鱼类的体型也与其捕食方式有关,如食肉鱼类通常体型较大,食草鱼类 通常体型较小。
鱼类的颜色和花纹
颜色:鱼类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
花纹:鱼类的花纹也各不相同,有的鱼身上有斑点、条纹、环纹等
颜色和花纹的作用:鱼类的颜色和花纹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躲避天敌,吸引异性等 颜色和花纹的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鱼类的颜色和花纹也会发生变化, 以适应新的环境
鱼类的生活习性
第二章
鱼类的生活环境
淡水环境:河流、湖泊、池塘等 咸水环境:海洋、海湾、珊瑚礁等 温带环境:温带地区的河流、湖泊等
热带环境: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珊瑚 礁等
假胎生:鱼类 将受精卵产在 水中,但会保 护卵直至孵化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唇、鬚、感覺器官、口部、牙齒、鰓耙、消 化管。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吸食者如鱘魚擁有肥厚之口唇。 如秋姑魚及鯰魚等之鬚部先端具感覺細胞以司味 覺。




感覺器官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感覺器官

掠食性魚類及浮游生物捕食魚,多賴視覺器官尋 找食物。底棲生物捕食魚 (Benthophages) 則賴觸 覺 ( 如特化之絲狀鰭條 ) 及味覺 ( 唇及鬚 ) 判定食物 之方位。所有魚類均以內耳為其輔助器官。

囓食魚(grazer)


濾食者(strainer)

食性-魚類攝餌之類型

根據捕食之習性而分(2)

吸食者(suckers)

若干底棲生物捕食魚如鱘,其口部下位以利吸取 底土表面(或泥中)之餌料生物。 動物界最不尋常及最高進化之一種捕食方式,如 八目鰻,盲鰻及雄性深海鮟鱇(Ceratias)


口位於頭部腹面之一橫裂,齒缺如但下唇呈一尖銳之切緣, 以利取食水草。

特化的攝食器官-牙齒:

形狀與食性有關,如石斑魚之牙齒呈多排之短而細 尖之梳狀齒(cardiform) ,以利捕食底生大型甲殼類 或魚類;獅子魚及鶴鱵等之牙齒為細長之梳狀齒, 稱絨毛狀齒(villiform) 。鸚哥魚之牙齒為鳥嘴狀而 具切緣之門齒,以利切食藻類。鯛類具臼齒 (molariform teeth) ,以利輾碎具硬殼之動物。鯉科 魚類之咽頭部具咽頭齒(pharyngeal teeth) ,以適應 其草食性之生活。

鱼类学

鱼类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呼吸系统
• 1、主要功能: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 2、呼吸媒介:水(液相-液相);氧量较稀薄且不稳定 • 3、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 • 4、呼吸器官必备条件: (1)具备十分丰富的血管
(2)呼吸器官的壁膜极薄,氧气能迅速通过
(3)有一适当的“机械装置”使水能不断的接触呼吸面
1、鳃的一般构造
2、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黄鳝:雄→雌 石斑:雌→雄
感觉与内分泌器官
感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听觉、嗅觉、 味觉和视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皮肤、鳞片(侧线鳞)
听觉:内耳(耳石)
嗅觉:嗅囊、嗅板 味觉:味蕾,分布很广 内分泌器官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后鳃腺、性腺、尾垂体
侧线鳞


在鱼体两侧,有一行(少数多行)被穿孔的鳞片,叫做侧线鳞。
侧线鳞是被侧线管通过的鳞片,每一鳞片内埋有一个短的侧线小管,小管的底部连着侧线管,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
侧线鳞
即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 ,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侧线的作用: • • 感知作用:侧线可以感觉水流的流速,从而调整自己的游速,保持在流水中的固定位置; 听觉:能感受内耳感受不到的低频振动,对寻找饵料和逃避敌害具有重要作用;在成群徊游时,鱼类还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到同 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例如:渔民在用围网捕鱼时,如果网的一角没有围好,或网的一处被冲破,那成群的鱼就 会从缺口中逃走。 • 触觉:侧线可以感知周围的物体,判断是否接近岸边或者缸壁。
2、辅助呼吸器官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夏季摄食低谷期
随着夏季的到来,水温升高,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鱼类食物充足,因此它们的摄食量会相对减少,进入摄食 低谷期。
在夏季摄食低谷期,钓鱼爱好者需要调整钓鱼策略,选择更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增加钓鱼的成功率。同时,这也是观 察鱼类避暑和降温习性的好时机。
秋季摄食恢复期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逐渐下降,鱼类开始储备能量 ,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此时,它们的摄食量开始逐 渐恢复。
口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输送食物的管道,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肠道则 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区域。
不同种类的鱼,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对食物的消化 能力和偏好。
消化酶的活性
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成分,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食物种类等。在适宜的 条件下,酶的活性越高,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
杂食性鱼类
总结词
既吃动物也吃植物的鱼类
详细描述
杂食性鱼类既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小鱼、虾等,也吃植物性食物,如藻类、果实和种子。它们的食性因种类 而异,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植食性鱼类
总结词
以植物为食的鱼类
详细描述
植食性鱼类主要食用植物性食物,如藻类、草、果实和种子。它们的牙齿通常比较软,适合磨碎和消 化植物组织。
深水区
深水区的鱼类摄食主要集中在深水区 域,这些区域由于水压较高,光照较 少,食物来源相对较少,因此鱼类的 摄食行为也较为特殊。
06
鱼类摄食的个体差异
不同鱼种的摄食差异
鱼类摄食习性的多样性
不同鱼种的食物选择和摄食方式存在显著差 异。例如,肉食性鱼类如鲨鱼和鲈鱼主要以 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而草食性鱼类 如草鱼和鳊鱼则以植物为食。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记得在一本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位外国钓鲤鱼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钓鱼人应该象鱼一样思考”。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鱼类是水生动物它在水中生活而我们钓鱼人见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于是有的鱼人就通过人类的推理方法去推断鱼的生存方式。

近而得出在我们人类看来十分合理的而又符合人们生活规律的结论来。

比如在用饵方面就有春荤、夏素、秋吃肉在选钓位方面就有钓铧尖、钓水草、春天要把暖窝找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钓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性的规律。

而在具体的钓鱼过程中往往出现与之相左结果特别是在鱼饵方面。

鱼友们经常会有这样抱怨这鱼饵就连我闻了都想吃一口可鱼怎么就不吃呢-----起初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气的把和好的鱼饵使劲抛到水中转身离去有时恨不的自己变成一条鱼跃入池中看看这鱼到底想吃什么好在我是学农学的对小动物有所了解后来经实践发现自己对鱼的食性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站在鱼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真正地了解它们。

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关于鱼饵方面的配方-----秘方把它拿到池中一试往往没有如其所说的那样有效相信朋友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我们脱离了鱼的具体生活环境而主观的去认为鱼应该吃什么如若沉迷于此道而不能自拔就会象有的鱼友那样到处寻找鱼饵秘方、满池子要鱼饵结果最终也没有获得一种使自己满意的鱼饵来。

现在我就把一种比较另类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们也许会让同志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尽快摆脱紧随人后问这问那的窘竟。

首先我要从原理讲起也许枯燥了点希望朋友们能看下去。

在以前我的《鱼人》文章中简要地说过关于鱼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中能量是逐级传递的就是说鱼必须在这一体系中通过吃别的生物或有机物而获得能量。

如果我们找到鱼在这个体系中所吃的食物那不就是找到了最对口的鱼饵了吗道理如此简单而已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寻找水中鱼儿所吃的食物呢当然我们是钓鱼人没有必要把它搞到原子水平而只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所垂钓水域的生态基本构成就可以了。

鱼类食性研究

鱼类食性研究

鱼类食性研究摘要:本文对有关鱼类食性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概括,主要包括食性分析的意义、食物的类型、食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同位素在食性分析中的应用、食物成分分析的两种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在不断的开发应用,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不断改进,为鱼类食性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食性研究胃含物分析方法同位素技术一、食物类型及其分析方法1.食物类型。

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将鱼类的食物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食物。

根据鱼类的主要食物组成,可将鱼类划分为4大食性类型:(1)草食性,摄食植物性食物,可分为水草食性和藻类食性;(2)肉食性,摄食动物性食物,分为食鱼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浮游动物食性;(3)杂食性,兼食动物和植物性饵料;(4)碎屑食性,以有机碎屑和其夹杂的微小生物为食。

2.胃含物分析法。

胃肠内容物分析法有助于分析物种个体大小与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组成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研究分析食物网中食物的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提供消费者某一个时间段(暂时性)的食物来源信息。

胃肠内容物分析方法在鱼类和海洋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被称为“标准方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该领域开展过大量研究,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

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鱼类食性进行研究,但存在许多不足:其一,由于消费者所摄入不同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率不同,所以在胃肠内容物中发现的各种食物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消费者实际摄入饲料的比,对于胃肠中消化速度较快的食物类群其重要性易低估,而对于消化速率慢的类群其重要性易高估,从而导致了在胃肠食物组成分析上易出现偏差;其二,反复的消化作用使食物类群降解程度参差不齐,胃肠内容物食物类群的鉴定工作比较困难;其三,胃肠内容物测量的只是被捕食前所摄食的食物,不能代表生物长期的食性,并且许多水域生物存在偶食性。

尽管传统的胃含物分析法在研究中存在这些不足,但由于它方法简单、方便和直接,仍然是研究摄食生态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观赏鱼复习材料

观赏鱼复习材料

第二章观赏鱼分类与与特征第一节金鱼由金鲫演变而来,遗传特性体现出鲫鱼本色,性状稳定性差(非纯种杂交),选育工作十分重要。

但对环境要求简单,食性杂,易养殖,品种多。

因此在系统分类上还不能统一。

只有品系的差异,没有种间变化。

注:这里的品种指品系中的不同类型。

一、体态特征金鱼与一般的鲫鱼体形差异很大,色彩变化多。

这是经过长期遗传变异的结果。

也是人工选育出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表现。

1、体形躯干短,呈椭园、纺缍、蛋形,腹部膨大而园,尾柄短而细,侧线随体形而缩短,曲度增大;2、头型与全长比例发生改变,头型有三类,三角、鹅头、狮头(含虎头),其中鹅头和狮头型的肉瘤越发达,越有观赏价值。

3、体色体色多样、易变,主色有红、黄、黑、白、兰5色,复色有灰、橙、紫、褐4色,另一种反光质,具有反光、荧光效果,可调配出金、银色。

是鳞片上表皮色素细胞中特有的一种类荧光质有机分子,机能受体表神经性控制。

“透明鱼”体表的色素细胞极少,无鳞(金鱼中无此类)或鳞片极薄,加上体腔处的肌肉层也是最薄的部位,则呈现一种半透明状,有的甚至可见其内脏位置。

体色变化即有遗传作用,也有环境和饲料的影响。

遗传控制主要的色彩和分布,有较好的性状稳定性,而环境与营养等影响色彩的强弱和鲜亮程度。

4、鳍形(6种)变化最多是背、尾鳍,胸、腹鳍一般是大小、长短、形态的变化。

背鳍具有、无之分。

有背鳍为金鱼的“文族”,又称文种鱼;无背鳍称“蛋族”,又称为蛋种鱼。

尾鳍具单、双尾之分。

单尾一般称为“草种”鱼,与鲫相似;双尾变异成三尾、四尾,四尾中还可分展、垂、喋、扇、凤尾等。

尾鳍色彩变化与体色一样,但因鳍条间皮膜很薄,显微镜下可见众多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情况。

一旦见到尾鳍上布满血丝,基本可判断鱼体有病。

5、眼有四种变异,龙(眼眶外外突)、蛙眼(眼眶内外突)、水泡、天眼。

其中“天眼”是眼球突出于眶外且反转90度向上。

“水泡”是眼球下方的皮肤组织变异而襄泡化,内充大量体液,但眼仍在眶内。

0173鱼类的食性精品PPT课件

0173鱼类的食性精品PPT课件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 判断: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例情况; 二是鱼类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例情况。将这两 方面的情况加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 无选择性。 可以有3种方法计算选择指数(E)。
6
第一种方法:
E ri pi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 所选择,如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
18
(3)采集水生生物样品
采集鱼类食性样品时,必须在同一地点采集水生 生物样品(底牺生物、自游生物、浮游生物、周丛生 物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对揭露饵料基础、饵料基础 的利用程度、饵料生物的选择性问题、食饵相互关系 等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对取得饵料生物平均标准重 量时也是极为重要的。
19
第三节 鱼类的摄食
一、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二、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三、 摄食量及影响摄食量的因素 四、 鱼类食性的研究方法
1
一、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1.摄食类型
根据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性质,可以分为: ➢ 植物食性的鱼类 ➢ 动物食性的鱼类:又可分为: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杂食性鱼类 :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 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10
2.鱼类食性的转换
※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食性的季节变异 ※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不同年份的变化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 数量的波动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上依食物 的易得性为转移。
11
三、摄食量及影响摄食量的因素
一次摄食量:鱼类一次所摄食的饵料量。 日摄食量:鱼类24小时所摄食的饵料量。 日摄食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鱼类增养殖 试题答案

鱼类增养殖 试题答案

1. 我国最早的养著作是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所著的《养鱼经》,介绍了鲤鱼养殖和繁殖方法,指出“治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2. 我国的七大水系是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咸水湖是鄱阳湖和青海湖。

3. 一个完整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

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4.仔稚鱼的饵料系列,随其发育需求大致为1 轮虫——2 卤虫无节幼体——3 鱼、虾、贝肉糜。

在投喂2和3饵料阶段时,应该混合投喂桡足类或人工微型配合饲料。

5.鱼类的食性,滤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鲢和鳙(举出两个例子);草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草鱼和团头鲂(或鳊)(举出两个例子);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种类繁多,鲤、鲫和鲮(或鲻、罗非、鳗鲡、黄鳝)(举出三个例子)等都是常见的杂食性鱼类;而乌鳢、大部分海水鱼和鲟鱼类等(举出三个例子)等则属常见的肉食性鱼类;6. 鱼种的培育是指将夏花鱼苗培育成一龄(当年)鱼种或二龄(老口)鱼种的过程。

7.目前最常用的3种深水抗风浪网箱是重力式全浮网箱(HDPE框架式网箱)、浮绳式网箱和蝶(碟)形网箱。

8.我国有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烟台位于黄海海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鲅鱼等(举出三个例子)。

9. 《海水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视频中提及,饵料占养殖成本的40%-50%,非常重要。

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鱼类均为肉食性,饵料分为鲜活饵料、冰冻饵料和配合饵料三大类。

10. 9. 饵料投喂中坚持的“四定”原则分别是:定时、定质、定量、和定点。

仔稚鱼从吸收卵黄的内源性营养物质转变为摄取人工培养的小型浮游动物或人工微颗粒饲料等外源性营养物质后,由于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极易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

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营养成分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n-3系列。

(此空1.5分)1.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比鱼类的生长特点是生长速度变幅大、生长具有阶段性和生长优势明显。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法 、视野计算法 、记分法 、体积法、 重量法 、饱满指数、更替率(%)、选择 指数
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 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
2出现频率法
指某种饵料生物在所检测的胃含 物样品中出现的次数, 而不计算其总数 量, 最后求出食饵生物占全部检测样品 的百分比。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某些不同性别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个鱼类的饵料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具有为鱼类所提供的饵料种类而且具备保证鱼类可以进食的条件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
饵料生物与鱼类分布; 饵料保障程度与种群动态; 养殖中的饵料措施; 复杂的食性关系与群落动态。
这种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季节波动和环境因 子的季节变化有关。


春季:桡足类、鱼卵等
• •
夏季:端足类、糠虾 六丝鲚(东秋海季):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

冬季:桡足类(种类与春季不同)
•(三)随栖息场所迁移而引起食性变化 鱼类 经常洄游移动于各个水域中,由于不同水 域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鱼类 为了适应环境也不得不改变其食物组成。
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
•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1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 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2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 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3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 要饵料。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6章2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2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6章2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2
(四)摄食的昼夜变化 鱼类摄食的昼夜变化取决于鱼类 自身的生活习性,同时,又与饵料生物的昼夜垂直移 动有关。
鱼类并非在昼夜之间均匀地摄食饵料,而是有规 律进行摄食。
黄海的小黄鱼:从午夜前开始至翌日的清晨激烈 进食,饵料生物有小鱼、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白天进食量低于晚间。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 某些不同性别 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 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 个体以鰕虎鱼和钩虾等为食。
3视野计算法
分析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方法。
0.1-0.2g 食糜; 稀释10倍摇匀, 吸取一 滴于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计算20个视野。 可计算 3-5 次求出平均值。
表示相对数量的比较, 不反映鱼类个体 的大小和摄食的数量。
4记分法
规定各食饵的分数, 如吃鱼类、 头足类、虾类、蟹类, 据大小情况规 定1个分数范围, 然后按照整个胃含物 的饵料数确定分数。
(三)食饵密度指数的计算
在判断各类鱼类胃含物样品时,同时顾及该 食物成分的重量和出现频率的关系。将某一类 食物的重量(%)乘以该成分的出现频率(%),再 开平方,如下式:
一种常见标准:
00级: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 ; 0级:胃内无食物,肠内有残食; 1级: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胃内食物适量,或占1/2; 3级: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 4级: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
三、鱼类摄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鉴定食物团中的生物种类并列出名录。
例1: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 (2008) 帆蜥;鲐;鹦鹉螺;虾;蟹;鱿鱼;杂鱼;鲣;沙丁鱼; 章鱼;鳞鲀;竹荚鱼;未辨认甲壳类
种类所增加的重量百分比
减失率 (%)= 消失种类的重量百分比 + 原有 种类所减少重量百分比

鱼类食性对于消化道的影响

鱼类食性对于消化道的影响

鱼类食性对于消化道的影响众所周知,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食性,目前主要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三种: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

肉食性鱼类包括许多在浅水区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鱼类,还有以其他鱼类为食的鱼类,其通常处于水域的食物链上层,所以数量较少,体型一般也较其他鱼类更大,如丽鱼科鱼类以及旗鱼科鱼类;草食性鱼类会以底栖植物如一些大型藻类和被子植物为主要食物,它们大多栖息在浅而温暖的水域,因食性位置处于食物链的底层,草食性鱼类在生物群落中都是个体数量最为丰富的鱼类,如鳊鱼、草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其中可能既有动物性的也有植物性的,有的还会摄取水底的腐殖质,如鲤鱼、鲫鱼等。

1.鱼类消化道与食性鱼类的食性与其消化道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由于其消化道的结构功能决定了其主要的食性。

鱼的消化道主要分为口腔、咽、食道、胃部、肠,肛门等,相关学者已经证实,对于不同食性的鱼类,其消化道各部分都具有这适应其食性的特点。

1.1 口咽腔鱼类由于咽部较短,与口腔没有明显分界线,形态学上一般将口腔与咽部合称为口咽腔,口咽腔内主要有齿、舌和鳃耙等构造,这些构造与食物的摄取紧密联系,所以又被成为摄食器官,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因鱼的食性而产生差异。

比如,口咽腔的口裂大小决定了鱼类嘴巴的咬合能力,肉食性鱼类的口裂一般较大,如狗鱼、鲑鱼以及鲈鱼等;而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口裂一般较小。

另外,鱼类的牙齿也会因食性而产生差异,以其他鱼类为食的肉食性鱼类牙齿一般比较尖利,以方便其对其他动物进行捕食和撕咬;而草食性鱼类的牙齿较为钝直,利于其对植物纤维进行咀嚼;杂食性鱼类牙齿处于两者之间;某些特殊食性的鱼类如滤食性鱼类,由于主要以鳃耙过滤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碎屑等,牙齿的利用度并不大,所以其牙齿一般很小;鳃耙对于滤食性鱼类的影响是及其重大的,其鳃耙十分发达,形状上长而细密,数量多且功能复杂,而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鳃耙一般短而稀疏,所以鳃耙对于非滤食性鱼类的作用并不是获取食物,可能更多是保护鳃丝以及起着味觉作用。

鲢鱼食肉动物吗?

鲢鱼食肉动物吗?

鲢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它们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虽然鲢鱼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植物为食,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表现出食肉的行为。

## 1. 饮食习性鲢鱼的主要饮食习性是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藻类等为食。

它们喜欢吃水中漂浮的植物碎片、藻类和浮游动物。

在养殖场或人工水域中,鲢鱼通常被喂养高蛋白的鱼粉或其他饲料,以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增重。

## 2. 捕食行为尽管鲢鱼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会展示出捕食行为。

当环境中缺乏足够的植物性食物时,鲢鱼可能会转向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

这种食肉行为通常发生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 3. 食肉行为的原因鲢鱼展示食肉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营养需求:当环境中的植物性食物稀缺时,鲢鱼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来源的营养补给。

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或鱼类可以提供额外的蛋白质和能量。

- 竞争压力: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鲢鱼可能会与其他鱼类竞争食物。

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它们可能会表现出捕食行为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生长。

- 环境变化:鲢鱼的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水域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鲢鱼可能会适应环境变化并调整其饮食习性,包括摄取更多的动物性食物。

## 4. 饲养实践在饲养场或人工水域中,为了促进鲢鱼的生长和增重,通常会给予高蛋白的饲料。

这些饲料可以包含动物性成分,以满足鲢鱼的蛋白质需求。

然而,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平衡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以确保鲢鱼获得全面的营养。

总结起来,鲢鱼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尽管鲢鱼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植物为食,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们也可能展示出食肉行为,包括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或鱼类。

这种食肉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营养需求、应对资源匮乏或适应环境变化。

在饲养场或人工水域中,鲢鱼的饲养实践也要考虑提供全面的饲料,包括动物性成分,以确保其获得适宜的营养和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鱼类学教学课件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 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

▲ 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凶猛性鱼类的食物链* 也有一些鱼类食性的过渡阶段不十分明显,例如鲢开始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随着鳃耙、牙齿和肠管的发育,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后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有些鱼类的食物系列比较复杂,搞清它们食物系列的各个环节,对于苗种培育生产十分重要。

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孵出后30d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2、食性的季节变化*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消长,导致鱼类食性的季节变化。

*鱼类在不同季节的主要食物与该季节内饵料生物的消长相互吻合。

例如在摇蚊大量繁殖的季节,鲤主要摄食摇蚊幼虫,而当摇蚊幼虫化蚊飞离水体后,鲤改以水底的蠕虫、腐屑和浮游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

厦门地区鱼齐鱼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3、因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不同栖息场所中生物组成的情况存在差异,鱼类在不同栖息场所的食物组成就不会相同。

例如洄游性的鲑鳟类在海中生活时主要摄食小鱼,生殖季节回归淡水时往往以水生昆虫为主或很少摄食。

◆ 鱼类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1、鱼类食性的稳固性是指在环境食物因素改变的情况下,鱼类仍具有保持原来营养特性的能力。

2、可塑性则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鱼类改变自己营养特性的能力。

各种鱼类的食性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

3、三角鲂为草食性鱼类,其食性的稳固性较高,但在湖泊中也摄食淡水壳菜,有时达到较高的比例,说明其可塑性显著。

三角鲂4、有些鱼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

其稳固性高,可塑性只表现在捕食的种类因环境特点而不同。

5、另外一些鱼类的可塑性较高,稳固性较低,杂食性鱼类大多属于此类。

例如青海湖裸鲤在夏秋季保持杂食性的特点,而在其它月份可塑性很大,出现分别以动物性和植物性为主的食性类群,但其数量比例在各月份均有变化。

青海湖裸鲤第二节鱼类的摄食习性◆鱼类摄食的方式按摄食方式划分凶猛鱼类① 伏击型:乌鳢、鳜② 诱饵型:鮟鱇③ 搜索型:狗鱼④ 追击型:鳡、金枪鱼⑤ 寄生型:盲鳗⑥ 特殊型:锯鳐→以具锯齿的延长吻冲击刺伤、刺昏食物;电鳐→放电击昏食物;射水鱼→口腔上面有一条沟状褶皱,与其下舌部贴含,波动时形成水珠射出,80-100cm ,远达200cm按摄食方式划分温和鱼类① 滤食型:鲢、鳙② 吮吸型:海马③ 刮食型:鲴类④ 吞食型:青鱼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对其喜好食物有特定的形态适应:食物类群相似,形态趋同演化视觉摄食鱼类、嗅觉摄食鱼类-摄取→口、齿、鳃耙的适应-消化→胃、肠构造的适应。

食物组成及其变动一、基本概念二、食物组成三、食物选择性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五、食物组成的变动六、最适索饵理论基本概念1. 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主要食物成分,依之完全能生存→ 主要食物2. 替代食物:喜好食物缺少时选取的食物经常出现,依之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次要食物3. 强迫食物: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为维持生存被迫选取的食物平时不会摄取→ 应急食物4. 偶然食物:偶然出现的食物食物组成食物组成→食物种类组成的总和食谱→将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种类的比例鉴定要求:类、种、亚种→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者水平食物选择性1. 有无选择性两种看法对立◆ 判断:- 消化道中某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水体中该种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有一定的选择性,不绝对选择性选喜食而又易得的食物 . 喜好性、易得性与选择能力的关系:喜好性:长期摄取某种饵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属性易得性:摄取某种饵料生物的难易程度影响饵料生物易得性的因素形态结构:有刺、棘、壳→易得性低大小:适口性,大→容易发现,易得性低运动特性:善躲避、隐藏和运动能力强→易得性低栖息和分布场所:水域→沿岸带、敞水区水层→上、中、下或底泥背景→反差大小其他:体色、气味、可消化性、环境因子等△ 发育阶段:食性转化和分化→扩大食物组成的生态适应食性转化→与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一致环境食物的供给→食性转化,威胁成活和生长△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摄食形态学适应和生理要求不同△ 季节变动:广食性→种类组成狭食性→各类食饵的比例△ 昼夜变动:食饵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节律△ 栖息场所:食物资源不同→以栖息水域中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长的饵料生物为主要食物△ 年份:环境条件的年间变动→食物基础变动△ 性别:鮟鱇WT :举例说明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选择能力? 如何查明某种食物是鱼类的喜好食物?最适索饵理论–观点最适索饵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自然选择→摄食的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 摄食生态适应性→追求最大净能量得益(netenegy gain) =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获得该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最适索饵理论-衡量☆ 衡量鱼类索饵得益与成本的单位→能量( 如食物的粗能量) 假定:较大食物>较小食物→ 重量☆ 成本耗费→衡量困难假定:操纵或捕捉(追赶+ 操纵)食饵的时间与消耗的能量呈正相关成本=h/r 得益=r/h h →操纵食饵对象的时间;r →食饵的重量或能量最适索饵理论–食饵选择☆ 选择净能量得益大的食饵→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最适口☆ 最适口食饵丰度↓ →食物组成扩大→新食饵的净能量得益>原食饵平均净能量得益☆ 索饵成本与食饵大小的相关:U 形曲线→一定大小的捕食者有其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大小→☆ 鱼类达到最大生态适应的变量→需深入研究最适索饵理论–索饵点选择食饵分布→不均匀的层片(patch )状不同层片的食饵密度不同边缘值原则(marginal value theorem ,Charnov ,1976 ):索饵鱼具有了解食物层片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率的能力,当索饵鱼在某一层片的摄食率=该层片各食饵的平均摄食率→转向摄食率较高(食饵密度较高)的层片→ 具竞争理想化自由模型(ideal free model ,Fretwell &Lucas ,1970 ):食饵呈不同密度层片分布时,鱼类的分布与食饵的分布相符当食饵层片及层片内的食饵大小和密度发生季节性变化→鱼类的分布会自由地随着变化→ 无竞争。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

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还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1、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鳡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有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

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

似鱤2、大多数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

有一些小型鱼类如蟹条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3、摄食底表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藻类,东方屯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

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4、草食性鱼类往往用口咬断水草或陆生植物,例如草鱼随着生长,口唇的角质化程度加强,可用以咬断植物。

5、产于印度、东南亚一带的射水鱼能在水中从口射出水珠,准确地击中岸边水草上的昆虫,当空中的昆虫一落水就被它吞食,这是十分特殊的摄食方射水鱼◆摄食的时间和间隔在摄食时间上,有些鱼类存在昼夜节律,有的在白昼摄食,有的则在夜间摄食,还有一些鱼类整天摄食。

这和光照强度、水温、溶氧以及饵料生物的昼夜移动有关。

◆ 摄食量及其变动鱼类的摄食量可分为日摄食量与一次摄食量。

通常用食物重量(干重或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1、日摄食量*日摄食量和水温有密切关系,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摄食量增加。

*日摄食量与体重有密切关系,随着鱼类体重的增加,日摄食量的百分值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