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读书笔记:《第七天》
读书笔记:《第七天》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杨飞,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在死后的七天里,以亡灵的视角观察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诞与不公。
通过这种超现实的设定,余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生活和死亡。
在《第七天》中,余华用冷静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情。
从杨飞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权力斗争、道德沦丧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杨飞死后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
通过杨飞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些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它们?除了对社会的深刻揭示外,余华还通过杨飞的遭遇探索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杨飞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他生前与养父的深厚感情,与妻子的爱恨交织,以及与朋友的真挚友谊。
这些情感纠葛在杨飞死后依然困扰着他,让他无法释怀。
通过这些情感故事,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善良与邪恶。
读完《第七天》,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还是死亡,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第七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通过杨飞的视角,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宝贵。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因为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小说。
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公,探索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更加坚信:只有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只有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余华的《第七天》,从一面世就面临着褒贬两极分化的窘况,喜欢的人给予极大的褒奖,不喜欢换的人则贬得一文不值,更提出了“余华江良才尽”的疑问,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如何正确地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不能单从它的销量,故事情节,以及网络的评价入手,应该结合该作者以前的作品,对比在创作新的作品时,有哪些创新,有哪些缺失。
余华曾经表示,“如果我按照自己以前的写作套路,我可以写出100本《活着》,100本《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我需要的是创新。
”而余华的《第七天》,确实继承了他自己一贯的创新作风,无论从题材上,还是材料组织上,都是从前的作品没有的。
但是余华的创新是不成功的,他设想的很尖锐,很应该发人深省的东西,在行文里并没有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反的,整篇文章看上去写得匆匆忙忙,在结构和语言,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都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表现手法很多读者反映,在读余华的《第七天》时,总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多书中本来应该情绪,余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那些情绪放大化,所以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有太多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
像是冒充妓女的男人杀警察案,余华在创作灵感上汲取了“杨佳案”的框架。
在创作时,采取了一种戏谑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事情的结尾仅仅以两个人的死亡作为结束,并没有说警察的父母是否为警察争取到了“烈士”的名号,也没有说明两个生前的死对头为何在死后会成为形影不离的棋友。
除了对情节缺失感到莫名奇妙,读者们对人物的结局也不能满意,在杀妻冤案中,妻子失踪,丈夫被控告杀人判处死刑,在丈夫死后疯妻子突然回来了。
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真人真事,一个男人被指控杀害妻子,在监狱里被关了40余年,后来妻子回来了,男人才被放出来。
关于男人的冤狱,现实中警方没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样也没能给观众一个交代,事情仅仅是到死亡就结束了。
去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耕报告厅举办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余华在处理这些悲剧性的情节时,故意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来抵消着“剧情白热化”这种热度的发展。
第七天内容概括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日内的见闻。
故事的主人公杨飞在意外中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他不得不在独自照顾他们的同时,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在杨飞死去的七日里,他经历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包括与生前亲友的离别和重逢,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和爱情的曲折。
同时,通过描绘杨飞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余华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在困境中寻找生活意义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深入探讨了生命、爱情、生活等主题。
它既描绘了普通人的善良与悲哀,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新作,这篇长篇小说以杨飞死后的感想和七日见闻为内容。
讲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悲凉,讲述了人生百态,讲述了最底层人民的无奈和辛酸、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又讲述了少见的温情。
7天,不同的事件交织联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心灵颤抖。
同时现实世界的欲望仿佛一个恐怖的史前巨兽,在吞噬着所有被欲望控制的人的生命。
现实是残酷的,当这些被社会遗忘,被社会抛弃的人再一次相聚,没有了恩怨纠葛,只剩下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的活下去。
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大家都在洗涤着自己的灵魂,仿佛解脱却又有少许的遗憾和无奈。
最终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我们理解了爱的难能可贵;理解了眼泪是那么的意义深重;理解了爱而不得是多么的冷酷。
本文首先对余华的创作梗概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对于小说的研究和争议,然后对于小说中的虚构和现实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余华的小说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直击灵魂。
本文针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了阐述,又从写作手法上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了分析,最后回归人的世界,虚构和现实的交织是为了更好的描写人,是为了更好的关照人。
这也是余华写作的根本出发点。
1前言1.1余华的创作概述《第七天》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的“头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依然在人间游走。
死者要在这七天看看自己的亲人,会会自己的老友,以弥补生前的遗憾。
七天之后,亲人烧纸钱,才算送走了他们,让他们安心的过奈何桥,安心的投胎。
如果这七天,家里人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事,或者心愿未了,那么灵魂没有办法安心,则会一直存在在人间。
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也传达着一种善意,即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弥补缺憾。
但又有些残酷,因为逝去的永远也不会回来。
余华的《第七天》同样讲述了一个灵魂在七天的所见所闻。
将一些现实中的新闻串联起来,通过荒诞的叙事内容,构建了死者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第七天》读书笔记范文
第七天读书笔记1. 简介《第七天》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以文革期间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通过描绘主人公花儿在福利院度过的七年时光,以及在那里结识的五个小伙伴,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并存的现实。
2. 主要人物2.1 花儿花儿是本书的主人公,他在福利院度过了七年时光。
作为一个孤儿,花儿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痛苦,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善良、聪明,和福利院的其他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2 福利院院长福利院院长是一个强势而残酷的人物。
他以自己的私欲为驱动,剥夺了孩子们的权益,使他们生活在痛苦和贫困中。
然而,在福利院生活的七年里,花儿和其他孩子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努力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性。
2.3 其他孩子们而花儿在福利院结识的五个小伙伴也是本书的重要角色。
他们分别是小金、小白、小东、小四和胖孩子。
尽管他们在福利院生活的条件非常恶劣,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却是无坚不摧的,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
3. 重要情节3.1 花儿的成长小说以花儿进入福利院开始,通过描写花儿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从一个无助的孩子到一个有智慧和勇气的少年的转变。
他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和智慧,也在福利院的生活中培养了坚韧和毅力。
3.2 福利院的残酷福利院的院长是一个贪婪和冷酷的人物,他剥夺了孩子们的权益,使他们生活在极度贫困和困苦中。
院长不仅虐待孩子们,还利用他们为自己谋取私利。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花儿和其他孩子们也没有失去希望和勇气,他们坚持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和人性。
3.3 友谊的力量小说中的花儿和他的五个小伙伴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相互鼓励、扶持,在彼此的帮助下度过了福利院七年的艰难时光。
友谊给了他们力量,使他们能够战胜困难,保持他们的尊严和人性。
3.4 离开福利院当花儿和他的小伙伴们离开福利院时,他们感到既悲伤又憧憬。
虽然他们获得了新的机会和突破灰暗生活的可能性,但他们也不得不离开他们在福利院建立的友谊和回忆。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摘要:一、概述《第七天》的内容与主题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三、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意义四、总结个人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正文:一、概述《第七天》的内容与主题《第七天》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个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世界。
作品以死亡为线索,通过杨飞的经历,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扭曲。
同时,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人生的荒诞与无奈。
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在《第七天》中,主人公杨飞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幸的人。
他一生挣扎在生活的底层,经历重重磨难,最后仍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小说通过杨飞的经历,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此外,作品中还有其他人物,如杨飞的未婚妻李青、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诗人陶渊明等,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些人物形象共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无数不幸者的命运。
三、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意义《第七天》通过对杨飞死后七天的描绘,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作品中,死者的世界并非如传统观念中所描述的安宁与和谐,而是充满了荒诞与混乱。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社会秩序的失范,道德观念的沦丧。
同时,作品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扭曲。
这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四、总结个人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读完《第七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奈与人生的荒诞。
作品让我认识到,在这个充满不公与黑暗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
同时,作品也提醒我要时刻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它让我们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生活的荒诞与无奈,从而引发我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第七天 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孤儿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孤儿,他在孤儿院长大,从小就受尽了生活的苦难。
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一切。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生活的尊严。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感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无论是在孤儿院的苦难岁月,还是在外面的打工生活,主人公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主人公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生活的美好。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在主人公遭遇困难时,总会有一些善良的人伸出援手,给予他帮助和鼓励。
这些善良的人让主人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善良和宽容,多关心他人,多帮助他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有勇气,要有信心,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善良和宽容,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这些都是《第七天》给予我的宝贵启示,我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让自己的生命充满阳光和希望。
《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左右《第七天》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死者“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余华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所吸引,同时也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引子《第七天》以一个离奇的故事为线索,将现实与死后的世界相互穿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和不公。
小说中的“我”在死后,通过与其他死者的交流和回忆,逐渐揭开了现实世界中隐藏的种种问题。
余华以一种独特而富有哲学意味的方式,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家庭的价值和社会的不公。
二、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深刻而独特,它不仅仅关注了个体的命运,更进一步深入到了社会现象的根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但都面临着生存和死亡的问题。
他们的命运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不公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象中的种种问题。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三、叙事风格余华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以死者的视角,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余华在描写人物和场景时,也非常注重细节和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氛围和情感。
这种叙事风格让我深深地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四、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经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这个角色。
他是一个死者,通过与其他死者的交流和回忆,逐渐揭开了现实世界中隐藏的种种问题。
他的命运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不公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象中的种种问题。
这种人物形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五、结论与思考总的来说,《第七天》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老人,他在临终之际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
小说以老人的视角展现了农村的生活和人情世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奈。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农村的苦难和艰辛,还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老人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老人在临终之际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和磨难,但他依然坚强和乐观。
他回忆起了自己的儿时,那个时候的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真诚和温暖。
他还回忆起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他们的离去让他备受煎熬,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
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让读者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作者还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社会的无奈和残酷。
在小说中,老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因为一次意外而成了植物人,整个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
在这个时候,人们的真实面目也暴露了出来,有的人表现出了真诚和善良,而有的人却表现出了自私和冷漠。
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奈,也让读者思考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现实。
通过对农村生活和人性的描写,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的苦难和艰辛,还让读者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现实。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感叹生活的无奈和残酷,更让人感叹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小说,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
摘要:
1.作品《第七天》简介
2.摘抄内容概述
3.感悟一:关于生死的探讨
4.感悟二: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5.感悟三:对现实的批判与期望
6.总结
正文:
【1.作品《第七天》简介】
《第七天》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里的经历。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荒诞的手法,探讨了生死、人性和社会等主题。
【2.摘抄内容概述】
在《第七天》中,杨飞死后进入了一个类似“阴间”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
通过杨飞的经历,作品展示了生死之间的边界模糊,以及人们对生死的无奈和困惑。
【3.感悟一:关于生死的探讨】
《第七天》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品中的“阴间”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和黑暗,而是充满了现实生活的影子。
这让我思考,生死真的是一个明确的界限吗?也许生死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4.感悟二: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作品中,各种角色的命运充满了荒诞和无常,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奈和困惑。
通过这些角色,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这使我反思,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和现实世界?
【5.感悟三:对现实的批判与期望】
《第七天》以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权力腐败、道德沦丧等。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对现实保持清醒的认识,努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6.总结】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生死、人性和社会等方面的探讨,启发了我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余华《第七天》简论
-
余华 《 第 七 天 》 简 论
黄 志 强
( 湘潭 大学 湖 南 湘潭 4 1 1 1 0 5 )
作 者简 介 :黄 志强 ,男 ,汉族 ,湖南 浏 阳人 ,硕士 ,湘潭 大学 ,研究 方 向 :近 现代 文学 、近代 思想 史 。
摘 要 :余 华作 为 中 国当代 文 学史 上一位 重要 的作 家 ,他 的创 作 主题主 要是 :暴 力 ,血 腥 ,苦难 ,死 亡 ,他作 品的 字里行 间无不 反 映着 人
和 世界 的黑 暗。从 《 活 着》 到 《 许三观 卖血 记》 再 到 《 兄弟》 ,余 华一如 既往地 坚持 小说 中生活 的非 理 性 ,非常 态 ,又将 小说 的 细节 和 人 物置 于非理 性 ,非 常态 的现 实生活之 中。在新作 《 第 七天》 中,余华 继续 沿用荒 诞风 格 ,用 出人意料 的写法 讲述 了一个 普通 人 死后 的 七 日见 闻,他在 小说 中讲述 了现 实 的真实 与荒诞 ,讲 述 了生命 的幸 福和苦 痛 ,讲述 了眼泪 的 丰 富和宽 广 ,讲述 了比恨 更绝 望 比死 更冷 酷 的存在 。 关 键词 :余 华 ;《 第七天》;创作 意 图 ;多重连 环 式;新 闻借用
第一天作者讲述的是我杨飞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墓地而不得不选择放弃火化四处游荡在这样的悲惨命运下杨飞回忆起了他的过去因为家有身患癌症的父亲为了方便照顾父亲他被迫辞去了工作父亲因为不想拖累他而选择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他的妻子李青也已离他而去这种生活变故的连环打击生计所迫让他不得不去做家教来糊口正是做家教的经历为我们引出了强拆这个夺人眼球的热词小说中一对夫妻在强拆中被埋废墟生死未卜他们的女儿为等父母回家而在废墟上写作业的场景让人备感痛心这人读者不自觉地就想到了历年来的因为强拆而导致死伤的事件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作者:王然来源:《人间》2016年第05期摘要:余华小说《第七天》从二〇一三年六月出版至今,有两年时间。
小说的出版把余华推到了风口浪尖,其中,有批评也有赞扬。
本文将两年的研究评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归纳,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进行评介,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述评结合,以期实现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
本综述共分为两大部分:叙述视角和主题研究。
第一部分汇集了小说叙述视角的研究资料,许多学者大都认同小说的亡灵叙述视角。
第二部分也将不同论者对小说主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类整理,以期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层次剖析。
希望本文对余华及其小说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叙述视角;主题中图分类号:B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9-02余华自一九八七年在《北京文坛》上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便一直以自己的冷漠叙述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创作出一系列贴近现实生活而又直逼生命本真的作品。
二〇一三年,余华推出了新作《第七天》。
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文学界始终对它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一方面,余华及其新作受到了众多的批评与指责;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赞赏肯定作品的论者也很多。
在这些评论中,论者们对小说主题及其叙述视角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评析,对当下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意在对这些评论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形成一个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完整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期对以后的余华及其小说研究有所帮助。
一、叙述视角研究作品叙述必然会才采用一定的角度,这种角度就是叙述视角。
《第七天》的叙述者是一个死去的魂灵,许多论者都看到了小说的亡灵叙述视角,并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看法。
洪治纲的《寻找是为了见证——论余华的长篇小说》从余华自身创作出发,肯定了《第七天》亡灵叙述视角。
一方面,他认为余华一直是以一种惯常的人的视角进行书写的,而《第七天》却从一个已经死去的亡灵角度进行叙述,这无疑是余华对自身小说创作的突破与超越。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1.背景介绍《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以荒诞的笔法描绘了死亡之后的奇特景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思。
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反讽和荒诞的情节,余华巧妙地借助荒诞的描写,揭示出生命和死亡的本质。
2.深入分析在《第七天》中,余华运用荒诞的叙述方式,把现实的荒诞与虚幻相互交织,展现出一个充满反讽和讽刺的世界。
例如,小说中的“我”在死后进入了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荒诞,但却映射出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权力斗争等。
通过荒诞的描写,余华深刻地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3.个人观点余华的荒诞写作手法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感受到生命在荒诞的世界中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在我看来,余华的荒诞写作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用荒诞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
4.对比与参照相比其他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第七天》更具有荒诞性和讽刺性。
在作品中,余华借助荒诞的叙述方式,把死亡变成了一种奇特的体验,使读者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荒诞性和讽刺性的描写方式,使得《第七天》在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第七天》是一部以荒诞手法描绘死亡之后奇特景象的小说。
余华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引导读者对生命和死亡进行深入思考。
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在我个人的评分中,《第七天》无疑可以获得9.5分的高分。
此外,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命和死亡的本质,也更加明白了珍惜生命、珍视当下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视生命,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会将这部小说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第七天》内容简介演示稿
《第七天》内容简介演示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本名为《第七天》的小说,让我
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内容。
《第七天》是作者余华的作品,于2009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一
个人死后的第七天为线索,展开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向前,在他死后的第七天,他被带到了一个陌生
的城市。
他发现,他的世界完全不同于以往所熟悉的生活。
在这个城市,每个人都在重复着自己一年前的生活,而他们事实上根本不知道
自己已经死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前遇到了他生前的朋友杨高,两个人开始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对话和冒险。
通过这段冒险,他们渐渐
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勇气。
小说通过探讨生死和人生意义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叙述角度,让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余华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向前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
他通过
人物之间的对话,反映了人们在探索生死之间的边界时所面临的困惑
和思考。
他深入地挖掘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
加有感触。
总结起来,《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小说,它以独特
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的思考内容,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对生
命进行思考。
无论你是喜欢文学还是喜欢哲学的读者,都可以从《第
七天》中获得深刻的触动。
谢谢大家!。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是余华在2013年推出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继续了他一贯的文学风格,但也在多个方面展示了新的尝试和创新。
从某种角度看,它是对生死哲理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映射了当下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
首先,小说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魔幻和现实的交融。
亡灵杨飞在生死之间徘徊,他目睹了世间的种种苦难和不公,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死之间的模糊界限。
这种设定不仅让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生死问题,也让小说本身充满了神秘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次,小说中对于生死哲理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杨飞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生死之间的模糊界限,也看到了人们对于生死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有些人对于死亡充满了恐惧和不甘,而有些人则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从中找到某种解脱。
这种对比和冲突不仅让我们思考生死本身的意义,也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小说还通过杨飞的视角揭示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非常直观和生动的展现,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和影响。
这种揭示和批判不仅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然而,尽管小说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也有一些读者认为它的结构和内容略显凌乱和松散。
这可能与余华的写作风格有关,他更倾向于通过细节和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而不是通过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来构建整个故事。
但正是这种风格,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生死哲理和社会现实,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也可以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第七天》读书笔记优秀范文参考
《第七天》读书笔记优秀范文参考引言《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优秀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陈清扬在生命的最后七天内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本文将以《第七天》为主题,从情节分析、人物塑造和主题阐述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情节分析《第七天》的情节非常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主人公陈清扬被告知自己只剩下七天的生命。
在这七天内,他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追寻着记忆中的亲人和朋友,感受着生命的可贵。
整个故事由一系列的回忆和对话构成,情节虽然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入思考。
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其魅力所在。
主人公陈清扬是一个和蔼可亲、善良正直的人,他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与陈清扬形成对比的则是其他一些人物,如陈清扬的儿子小波和老朱。
小波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人,他对父亲的绝症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而老朱则是一个无恶不作、不择手段的人,他为了得到陈清扬的遗产,不惜陷害他。
通过对这些不同人物的塑造,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中的残酷。
主题阐述《第七天》的主题主要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经历,作者呼吁人们珍惜生命,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反思自己对生与死的态度。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即人活在世上,应该关注他人、善待他人,并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幸福。
这一主题不仅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还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反思。
结论《第七天》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通过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思考,让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情节简洁、人物刻画细腻、主题深刻,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界和读者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第七天》,并从中获得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余华. 第七天 [M]. 作家出版社, 2015.。
《第七天》读后心得
《第七天》读后心得《第七天》读后心得1《第七天》讲的是一个人死后的事,描述了一个死后世界的世外桃源:死无葬身之地。
讽刺的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个现实中用于诅咒人的一个词,在书中变成了一个人死后的庇佑所。
这个地方是死后没有墓碑、孤苦无依的人的唯一去处。
它芳草鲜美,鲜花盛开,树木茂盛,溪流潺潺,是一块理想之地。
这儿的人相亲相爱,不分亲疏,哪怕是生前的死对头,来到这儿也相处地其乐融融。
与冷冰冰的现实相比,生前困顿窘迫的人在这儿找到了家人,找到了栖身之所。
虽然书里讲的是死后的事,但实际上还是用浓重的笔墨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活着时的事,以及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些人。
这里面有他的前妻,他的养父,以及他的“妈妈”,还有他死前与他有过交集的人。
看的时候我感动于书中出现的各种情感。
首先是杨飞与自己前妻李青之间的感情。
虽然两个人分开了,却还爱着彼此。
因为两个人的追求不同,所以在相处了一段短暂的时间后,两个人还是离婚了。
妻子因为遇到了一个有着好的创业想法并很欣赏她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离开了自己爱着的另一半。
但是他们死后相遇时,她说,我结了两次婚,但是我只有一个丈夫(指杨飞)。
其次是杨飞与自己的养父杨金彪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十一岁的杨金彪在铁轨上见到刚出生脐带还没掉的杨飞,从此以后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并因此一辈子没有结婚。
杨飞的“妈妈”李月珍(杨金彪的邻居)对于杨飞的照顾和关爱,也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感。
杨飞生前在出租屋的邻居,鼠妹李梅和她的男朋友伍超之间的爱情,也令人唏嘘不已。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如此真挚的感情却在现实的重压下而以悲剧结尾。
书中有两对深深相爱着的情侣:杨飞与李青,鼠妹与伍超。
在现实的诱惑下,杨飞与李青的感情走向了终结。
而另一对,鼠妹与伍超虽然争吵不断,却并没有分开。
然而,无论是选择分开的,还是坚持在一起的,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的。
杨飞踏实真诚,但在现实中却缺乏一点上进的勇气,李青觉得自己和他在一起只会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所以当一个更闪亮的人出现时,她选择了离开。
[励志书籍]余华《第七天》读书介绍
[励志书籍]余华《第七天》读书介绍余华《第七天》读书介绍内容简介《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这一主环分别连套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多重连环式结构模式。
分别是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均构成一个个三连环结构。
三连环结构涉及第一人称蝉蜕叙事。
所谓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
杨飞到"死无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邻居"鼠妹",她认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邻居肖庆,肖庆为大家带来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阳界的消息。
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关于伍超的故事。
创作背景2021年5月,余华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
"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
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以极简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讲述了一个充满死亡与救赎的故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命、死亡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里,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通过他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苦与乐,挣扎与希望。
余华的文字简练而有力,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意,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的情节所打动。
尤其是杨飞对父亲的怀念和对自己身世的追寻,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深厚和人性的复杂。
而在面对死亡时,人们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有人坚守着道德和信仰,有人却展现出了最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多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
除了对人性、命运的思考,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不公等。
余华通过杨飞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生活,也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体来说,《第七天》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
它不仅通过死亡和救赎的主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
我相信,《第七天》会成为我
心中永恒的经典。
第七天 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是一本由余华所著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一天
之内的故事,展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让我对生命和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都在为生计而辛
勤劳作。
然而,在一天的时间里,他却面临了生死的考验。
这让我
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生命也
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
在小说中,主人公在生死边缘挣扎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起自己
的一生,回忆起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这让我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
的是家人和朋友,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在面对生死的
时刻,我们最关心的也许并不是物质财富,而是那些陪伴我们走过
一生的人。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期望而改变。
我们每个
人都只有有限的时间,所以应该珍惜每一刻,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吵和烦恼上。
通过阅读《第七天》,我对生命和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一切,学会了感恩和关爱,也学会了珍惜时间,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更加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余华的《第七天》,从一面世就面临着褒贬两极分化的窘况,喜欢的人给予极大的褒奖,不喜欢换的人则贬得一文不值,更提出了“余华江良才尽”的疑问,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如何正确地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不能单从它的销量,故事情节,以及网络的评价入手,应该结合该作者以前的作品,对比在创作新的作品时,有哪些创新,有哪些缺失。
余华曾经表示,“如果我按照自己以前的写作套路,我可以写出100本《活着》,100本《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我需要的是创新。
”而余华的《第七天》,确实继承了他自己一贯的创新作风,无论从题材上,还是材料组织上,都是从前的作品没有的。
但是余华的创新是不成功的,他设想的很尖锐,很应该发人深省的东西,在行文里并没有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反的,整篇文章看上去写得匆匆忙忙,在结构和语言,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都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表现手法很多读者反映,在读余华的《第七天》时,总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多书中本来应该情绪,余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那些情绪放大化,所以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有太多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
像是冒充妓女的男人杀警察案,余华在创作灵感上汲取了“杨佳案”的框架。
在创作时,采取了一种戏谑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事情的结尾仅仅以两个人的死亡作为结束,并没有说警察的父母是否为警察争取到了“烈士”的名号,也没有说明两个生前的死对头为何在死后会成为形影不离的棋友。
除了对情节缺失感到莫名奇妙,读者们对人物的结局也不能满意,在杀妻冤案中,妻子失踪,丈夫被控告杀人判处死刑,在丈夫死后疯妻子突然回来了。
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真人真事,一个男人被指控杀害妻子,在监狱里被关了40余年,后来妻子回来了,男人才被放出来。
关于男人的冤狱,现实中警方没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样也没能给观众一个交代,事情仅仅是到死亡就结束了。
去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耕报告厅举办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余华在处理这些悲剧性的情节时,故意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来抵消着“剧情白热化”这种热度的发展。
对于余华给《第七天》设定的这样一个巧妙的背景——即人死后的世界。
有的人认为是创新,也有的人认为是无义之举。
死去的人,与阳世中活着的人一样,也遵守着冥界的法则,而冥界的法则,几乎与阳界一样。
由于对现实过多的影射,虽然《第七天》开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死亡。
但是当读者看到火化自己需要排队,排队需要拿号,就好像阳世在银行排队存钱一样,会恍然大悟,这俨然是另一个阳世。
一样的社会处事原则,一样的等级划分制度。
如排队等候火化时,分平民的椅子、贵宾的沙发和市长的权贵房间,市长还没到时,所有人包括贵宾都不可以烧,要等市长来了烧完才可以烧别人。
俨然和现实一模一样。
从前所信奉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精神,在这里被全部推翻。
生前所拥有的财富和权力,会在死后继续占优势。
所以,才会有人感慨,在《第七天》里,阴间与阳世一致,灵魂不是恐怖吓人的存在,死亡也不代表恐惧,只是一种属性。
就好像有的人属于南方,有的人来自北方一样。
死亡所代表的悲剧意识,在这里被抑制,被弱化。
但是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死亡代表着悲剧,而悲剧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
可以说“死亡”是直通悲剧的捷径。
但是在《第七天》里,死亡的悲剧性被弱化,那么这部小说靠什么来打动读者呢?在《第七天》里,余华描绘的那些离奇事件,读者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而余华在处理《第七天》里的事件时,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只是把这个故事讲给读者听,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对错曲折,余华不做过多评论,不愿掺杂过多个人感情。
余华希望把一个原始的,未经烹调的故事摆在读者面前,以期让读者感受原始的撕心裂肺。
但是让余华出乎意料的是,《第七天》吸引读者的地方,不是那些离奇的故事,而是被他抛弃的那些“佐料”和“细节”。
他所预想中的心灵震撼与情绪冲击,读者早在网络,新闻中感受过。
所以当读者看到《第七天》中形形色色的死亡时,并未感到心灵的震颤。
如果余华只是对这些零碎的故事进行类似新闻报道一样的整合,那么这样的小说与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
感情上没有低谷,没有爆发,一直都是平淡的,刻意的,节制性的情绪,对人物的塑造是片面的,扁平的。
对故事背后的挖掘也是浅尝辄止的。
而人们对余华在《第七天》中叙事手法如此诟病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因为选材。
余华替《第七天》所选的材料,其实是很极端化的,并非体现人的本质,这些戏剧化的剧情,抛开创新层面说,每一个故事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是余华显然在节约自己的笔端,对这些情节进行了节制化的处理。
余华早年的作品,字里行间的细腻的笔触仿佛要把读者融进去,这些作品选取的姿势生老病死的普通事件,却轻易唤起我们的情绪,而不是用极端的事例比如含冤而死以及特别的贫穷和不公正。
(二)结构和语言方面对于《第七天》的结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汀认为,“第七天”本来是一个极其巧妙的结构,具有容纳性,七天原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灵魂在七天里穿梭于阳世与阴间。
阴阳两界是一个整体的空间,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构筑成了整部文本。
“但余华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结构,因为他只过多擭取了其中的“时间和维度”,用杨飞的鬼魂在七天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事情串起并不复杂的故事,而忽略了“空间和维度”,因而显得单薄和狭窄。
”其实《第七天》的结构一目了然,每个故事之间的串联有条不紊。
人物依次登场,每个人的剧情依次展开,谢幕。
余华在故事结构编排上显然是下了功夫的。
余华最初开始预设《第七天》时,想利用一个个独立的事件来反应中国当下社会的真实情况,这种单独成篇的小故事,不会太展开深入挖掘。
于是有的人不买余华的帐,他们认为《第七天》的叙述结构太松散。
对比余华其它的作品,讲得都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或是一个人某个年龄阶段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着连续的情感,逐渐地渐入佳境,一点点地苍老和绝望,情绪是厚积薄发的苍凉,深沉而感伤。
而到了《第七天》,却是短暂而剧烈的控诉”,一个人的去世,死亡时间,死亡原因,依次列出。
最后是这个人死前的前因后果以及并不如意的生平。
有的读者对余华不满意在于,《第七天》这种组合故事的结构,比专注于写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编年史小说更容易组织材料,也更容易成书。
显然这种讨巧的结构读者却并不买账,可以说,余华这次的创新,是一次失败的创新。
《第七天》的语言质朴简单,并没有喧宾夺住,只是为故事情节服务。
余华早期作品的语言细腻真实,贴近生活。
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描写,总是让人触目惊心。
余华在创作《第七天》时,显然抛弃了以前的语言特色。
有的人认为《第七天》的语言简直糟糕到无以复加,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余华写的。
在《第七天》中,有大段这样莫名其妙的写景抒情:“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每一个都是那里的孤苦伶仃者。
我们自己悼念自己聚集在一起,可是当我们围坐在绿色的篝火四周之时,我们不在孤苦伶仃。
”反对派的声音认为,书中这种大段莫名其妙的抒情对于人物的刻画或情节的推进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显得刻意又做作。
而支持者的声音是这样的:“初看可能会觉得语言拙朴简白、近乎不加修饰,细读之下,会感受到这种叙事的势大力沉,它会让人一下子掉进《第七天》的故事洞穴里,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的寒冷,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却无着落的绝望。
”1反对派的给出的理由近乎挖苦:文学讲究语言的艺术,或婉转细腻或慷慨激昂。
《第七天》的语言直白乏味到如此地步,琐碎到如此地步,我相信不是余华语言能力退化,1卑微生活的绝望与温情——读余华《第七天》,荆墨,天津社会保险总第44期,文化走廊,68-69而是他的懒惰在作祟。
是以余华的文学修为,还会写出这种可以拗口的修辞,只能说一个作家,如果他变懒了,想应付了事,那么即使如余华这样有一定功力的作家写出的作品也是令人不堪忍受的。
还有的读者反映,他们在初看前几章时,碰到不明所以的大段独白,一开始尚可耐着性子逐字逐句读完,但看到后面,尤其是故事的叙述被大段不知所云的的文字打断时,常让人觉得莫名的烦躁。
而在痛陈不公正待遇与社会弊端时,近乎新闻报道搬地事无巨细也令人崩溃:“我意识到四周充满欢声笑语,他们都在快乐地吃着喝着,同时快乐地数落起了那个离去世界里的毒大米、毒奶粉、毒馒头、假鸡蛋、皮革奶、石膏面条、化学火锅、大便臭豆腐、苏丹红、地沟油。
”对于这种大段独白,康烨是这么说的:当它们出现在小说里,和诗意抒情的文学语言交合在一起时,我们还是立刻被它们灼伤。
2有的人批评矛头直指《第七天》的对白,他们认为,过于话剧化的对白也大大削弱了情感的表现力与人物的塑造。
如“你的殓衣拖在地上,看上去像婚纱”,“她的头靠在我的肩膀上:‘可以让我靠一下吗?’我说:‘你已经靠在上面了。
’”《第七天》面世时,是打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旗号进行宣传的,而过于话剧式对白虽符合“魔幻现实主语”的气氛,却忽略了语言和对白本来的职责:语言和对白主要是为了体现人物的性格,烘托气氛。
而这些简单的要求则需要一个作者最真实的心灵感悟,写出源于生活,最真实细腻的声音。
对于余华的本末倒置,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老师认为“文学艺术中‘写现实’需要生活细节的质感,‘写荒诞’则需要理性层面的深刻。
二者是一种相互对立关系,不可兼得”。
3而余华在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与语言时,却形式主义泛滥。
该深刻理性的地方如第一视角的自我独白与自我剖析,却不够精炼。
“在将现实转化为荒诞的过程中,《第七天》中的现实失去了质感,而荒诞也缺乏力度4。
”对于上述不同的声音,我们不置可否,余华的语言文字与叙述手法与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是事实,至于他的这种改变是创新还是狗尾续貂,我们有待商榷。
(三)女性与爱情对于爱情的处理,我们可以说其实余华是很随意的,对于爱情并没有进行过多雕琢。
比如男主人公杨飞对前妻李青最开始的印象是这样的“据说她在酒桌上落落大方巧妙周旋,让那些打她主意的成功男人被拒绝了还在乐呵呵傻笑,而且她酒量惊人,能够不断干杯让那些客户一个个醉倒在桌子底下。
”先不说情节的真实化,是否贴近生2第七天,上帝无言——读余华新作《第七天》,康烨,文汇读书周报,第十版,文学,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3挑战文学阅读的碰壁之作,刘卫东,文学自由谈,2014年第一期,744同上活。
就措词来说,完全是言情小说的套路。
李青这个女性形象是不切实际的,太过于美好和万能。
又如杨飞与李青单独呆在电梯里时,杨飞说:“我觉得你很孤独,你好像没有朋友。
”如果上述引用的话让读者有暂时的不习惯,那么接下来的情节则会让人更加尴尬——男主哭了。
显然这种小儿科戏剧化的剧情遭到了读者的无情嘲笑:“如果这本书是给电影剧本,我想可以拍出来个不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