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在媒介如此巨大的社会功能影响下,弱势群体在媒介构建的世界中却被继续“弱化”和“边缘化”,从而形成了传播学中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了平等和谐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对特定人群形成一定程度的歧视。本文试就以女性与农民工为代表对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弱势群体媒介刻板印象中介化

Analysis of the V ulnerable groups’ Stereotype in the domestic media Abstract:In this Modern society, Mass media was the part of our life and usually extensive guidances and restricts our life. Under such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media,the Vulnerable groups was still be weakening and marginalized in the world which build by the media that form of the "stereotype" which we called in the Media.This stereotype affect the image of equality about our society,bad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a discrimination about some groups.This paper tries to dissucsing the v ulnerable groups’ stereotype in the domestic media as women and the immigrant worker.

Key words:Vulnerable groups Media Stereotype Mediated

一、传媒活动与刻板印象

1、传播媒介对当今社会认知的影响。

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然而媒介现实源于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现在我们惊呼“信息爆炸”,这些信息实际上是在“操作”层面迅速膨胀,是在“操作”层面上迅速膨胀,是泡沫信息。

因此,在媒体的影响之下,我们所看到的“现场”是经过加工再造的,媒介的现实是源于客观现实但是不等于客观现实,它所有的信息都经过复杂的筛选、包装、选择与组合,所显现出来的信息可能受到包括记者和编辑、媒体部门与组织负责人、广告主等各种个人或组织的影响。因此,大众传播信息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太多被操纵的可能,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这种真实的理解或多

或少的受到了一定偏向性暗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将人类对其周遭事物,经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如今媒介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而传媒对事物的表征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媒体理论界的教父级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媒体视为某种机械工具,它作为我们同被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之间的“介质”,实际上是“人的延伸”,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即是“中介化”的过程。这种由媒介在传播活动中队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个人生命体验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中介化”,也就容易造成各种刻板印象的产生。

2、媒介传播活动中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所共同抱持的对某人、某群体等的简单化和标准化的认知或印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个人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即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媒体的习得而来。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试想一下,在充斥着大众传媒信息的世界里,作为一个“中介化”的人,每天都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信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轰炸”,我们适应自己的各种情绪,反复重现着媒介给我们带来的场景,直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这些“中介化”的交换过程深深影响,彻底重塑。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曾提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介应该是能肩负起维护社会群体和谐相处,促进各群体间正常交流和融合的,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各个部分机器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知。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如何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形象,消除他们的刻板印象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二、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作为舆论的关键国内媒介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小视。弱势群体(英文: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称弱势社群,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社会性偏向的三个紧密关联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刻板印象属于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对对象情感的反应偏向,而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1、国内媒介对女性刻板印象的设定与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