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综述_尹依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交机构 (一)中央的外交机构 清朝一向没有专掌外交的部门,直到洋务运动时期总理 衙门的设立才得以改观。总理衙门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吴福环 《清季总理衙门研究》,从总理衙门的运转机制,到颁布、执行 的各项内外政策,并作出评价。[2]此外仲一虎的《近代职官制 度总理衙门研究综述》,对总理衙门的研究历程、研究的主要 观点与分歧以及研究的不足作了一个总结。[3] 由于总理衙门并非专门办理外交的机构,“与西方专门 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相比,无论是办事效率还是职责范围都 是很落后”,[4]1901 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 部之首。 “外务部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外交机构”,[5] “主持重要交涉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外交机关”,外交 权由它统一起来了;此外,由于外务部的整顿,“厘定了中央 和地方在外交权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外交体制”;同时 还培养了大量的外交专业人才。[6] 外交机构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清代中国逐渐由一个主 权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 国开始走上外交近代化的路程。[7] (二)地方外交交涉 督抚是地方外交的核心。晚清督抚分掌部分甚至是大部 分的国家外交权。每一个地方督抚都有权办理地方外交事 务,这也是他们的职责。[8]而且“晚清外交对地方督抚有强烈 的依赖”。[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南北洋大臣,而它们 由两江、直隶总督的兼任。其目的就是把中外交涉限在外地, 防止外人进入北京,同时它也“是总理衙门指挥各通商口岸 地方交涉机构的联系媒介”。[10] 地主官员办理外交是晚清外交制度的一个特色,虽然可 以使事情得到就地处理,但有很大缺陷,由于他们“自身素质 素质的局限、相关法规的欠缺和中央机关的弱化,他们的外 交行为自觉不自觉地为帝国主义国家攫取利益提供了可乘 之机。”[11] 二、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 使节制度是指已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互相在对方领土
参考文献: [1]张鸣.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M].北 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年 [2]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论语五《为政上篇》[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 年 [3《] 孟子?见梁惠王》[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0 年 [4]张海鹏、齐涛等.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5]耿云志.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J].四川大学学报, 2008(1) [6《] 德宗实录》[M].上谕,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第 369 卷 第 23 页 作者简介:张琦(1987-),女,河南安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本科学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廷海(1970—),男,四川安 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参考文献: [1]陈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3]仲一虎.近代职官制度总理衙门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8,(1) [4]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 —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J].山西师
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综述
尹依玲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近年来随着外交史研究成为热点, 史学界对外交制度史 的研究也发展起来,出版了不少的论文与专著,成果丰富。外 交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处理对外事务、国际关系的各种惯 例、条约和法规,是规范国家机关与公务人员进行外交活动 的言论与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物化为规则的外交史。”[1]而我 个人认为,简单说来,就是指保障一个国家外交活动顺利进 行的各种制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外交机构、外交使节制度 与领事制度、外交官人事制度。
上设立使馆,并代表派遣国政府处理与接受国的外交关系的 制度。中国的使节制度起步较晚,虽然早在 1858 年《天津条 约》中就分别列有交换常驻使节的条款。
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与外国打交道的必然 结果。“中国常驻外交使节制度的起步,既有不平等条约形成 的压力,也有外国侵华者施加的影响,还有洋务官僚们赞成 遣使驻外的倾向”,而促成的直接因素是英国公使要求清政 府为马嘉理一事遣使英国。[12]也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在鸦片战 争后的中西关系中之所以中国处于挨打地位,一部分是因为 当权者不懂外交之故,而派出外交使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 求中外关系的缓和。[13]
三、外交官人事制度 外交官人事制度是指培养选拔以及规范外交官行为的 相关制度。当时中国并没有外交官与外人打交道,最初是派 总督办理此事,且都是临时性的。虽然后来设有专门机构来 处理洋务事宜,其中有不乏像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等外交 人才,但他们一般未受过专门训练,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外 交官。直到清末新政的时候才有改观,并配有专门的外交官 培养、选拔、任职、待遇机制。 关于外交官人事制度,作出专门论述的作品很少,较早 的有石源华的《重塑民国职业外交交的群体形象》,谈了外交 官的知识构成,以及北京政府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的外交官 人事制度改革[17];另外王立诚的《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对外 交机构中外交官的编制、待遇、选拔标准、培养方式等等作了 探讨。[18]岳谦厚的《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下转第 54 页)
中国常驻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外交 制度走向近代化的标志之一。“从此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外 交制度参与近代国际社会的角逐,无疑是合乎近代外交制度 的明智之举,也是一个古老民族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 局的变革。”[14]但其作用不能过高估计,毕竟外交的办理还需 要一个强大的国力支持。[13]
大学报,1998,(7) [5]李丽杰.清末外务部的历史作用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党报(社会科 学版),2008,(8) [6]杜继东.清末外务部历史地位初探兰州学刊[J].1990,(6) [7]冯君.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嘉应大学学报, 1994,(3) [8]黎仁凯、傅德元、衡志义.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衙署[J].文物春秋, 1991,(1) [9]陈潮.19 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J].学术月刊,2002.(7) [10]张振鵾.试论晚清直隶总督参与外交[J].河北学刊,1997,(5) [11] 蒋贤斌.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11) [12]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13]兆危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1997,(7) [14]张永汀等.试论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近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2006,(4) [15]岳谦厚.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6]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J].中州学刊,2002,(5) [17]石源华.重塑民国职业外交家的群体形象[J].民国档案,2001,(1) [18]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9]石建国.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2) 作者简介:尹依玲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 方向在读研究生
【黑龙江史志 2009.17(总第 210 期)】
54
Baidu Nhomakorabea
关键的力量之所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能够 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者就是王。河南位于广阔的华北平 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原始森林居 多,人口稀少。在古代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 口密集的平原最有利于人口的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 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 所。查阅史书可知,江南地区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 愿的事情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而外,基本都带有强迫 性质。江南地区通讯不便利于躲藏,因而很难集中战争资源。 而中国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 原等就更困难,即使是近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很重要,中国 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其他山区省份 的兵员数相对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所谓军阀者, 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兵员对于战争 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可见河南不为各派军阀所占并不是由于 它的重要性不足,与此相反,恰恰是因为它的位置太过重要 而使得在各派力量相均衡的混战初期不为各派军阀所占。河 南不仅是中国兵员的重要来源,地理位置也是相当重要。从 文章前部分的图可看出,河南地处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北 接中国的粮仓东三省,南接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且境内 交通方便,以平原为主,黄淮海三条大河流经,京杭大运河也 从其中穿过,水运、陆路十分方便。清政府自愧于无能保国卫 民,在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数月,谋求保持其统治 生命,宣布“力行实政”’并把“设铁路”置于该“力行”的“实 政”中的首项⑥[6]。此时,建设铁路在中国政治经济中才真正被 列作一项大政来对待。可是,在军阀割据初期,各派军阀的实 力均衡,并没有一派的实力有绝对优势,可以使其独占中原 之地而观之天下。在清代,统治者同样知道河南的重要性,所 以列强瓜分中国之时河南并未受到严重冲击。下图显示的是 军阀和其支持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与使节制度发生联系的是领事制度,在国际法上,领事 制度指在他国的领土上,保护派遣国商业利益,保护关帮助 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居住者、旅行者、船舶、船员及商务人员, 执行与这相关的某些行政、司法和户籍职务,并且向拟派遣 国的接受国国民及第三国国民颁发签证或其他适当文件的 派遣的公共服务制度。[15(] 第 7 页)就这一制度的研究作品不多, 其中任云仙的《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对领事的派遣、领事 馆初期的运作和职责以及清朝官员对领事制度认识的不断 深化等方面作出了探讨,并作了评价:近代领事制度的建立, 是“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社会,接受西方的外交 理念,力求用其维护本国的利益。……是中国外交近代化不 可避免的选择,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一步走 向世界的重大进步。”[17]
本图来自维基百科中国历史·民国军阀·北洋军阀 显而易见,各个帝国主义并无能力将河南纳入自己的势 力范围,同样的,他们都在做着这种尝试与努力,将河南包围 起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真正中国的控制者。 河南在军阀割据初期依然归属中央,在高中课本上如此 明显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在正文中给与回答,本文尝试着对这 个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河南在各派军阀划地为政的时期依 然归属中央管辖,是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所致,同时也与河南 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
(上接第 38 页)则是力作,从外交官的铨选、任职、考核、薪俸 以及外交官的基本社会情况四个方面详细地说明了民国外 交人事制度。
外交官人事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外交制度走上完善,具 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重 要步骤。[19]
四、研究弱点 近年来,学者对外交制度的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 不错的成绩。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一) 研究内容关于某一项外交制度的多, 而对晚清外交制度作出 全面研究的较少;(二) 地方外交机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地 区,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目前看到的有蒋贤斌《试论近代的 地方外交交涉机关》,但也只是把各个时代的地方机构的职 能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而具体的外交机构是如何行使职能 的,则没有专门的论述;(三)由于中国在近代是一个政治动 荡的时代,外交决策是如何作出、执行以及决策与执行机构 是何种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地作研究。
38 历史研究 LISHIYANJIU
[摘 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融入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外交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 化。本文从外交机构,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外交官人事制度三个方面来对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研究作了一个疏理。
[关键词]外交制度 外交机构 驻外使节制度 外交官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鸣.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M].北 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年 [2]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论语五《为政上篇》[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 年 [3《] 孟子?见梁惠王》[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0 年 [4]张海鹏、齐涛等.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5]耿云志.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J].四川大学学报, 2008(1) [6《] 德宗实录》[M].上谕,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第 369 卷 第 23 页 作者简介:张琦(1987-),女,河南安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本科学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廷海(1970—),男,四川安 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参考文献: [1]陈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3]仲一虎.近代职官制度总理衙门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8,(1) [4]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 —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J].山西师
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综述
尹依玲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近年来随着外交史研究成为热点, 史学界对外交制度史 的研究也发展起来,出版了不少的论文与专著,成果丰富。外 交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处理对外事务、国际关系的各种惯 例、条约和法规,是规范国家机关与公务人员进行外交活动 的言论与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物化为规则的外交史。”[1]而我 个人认为,简单说来,就是指保障一个国家外交活动顺利进 行的各种制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外交机构、外交使节制度 与领事制度、外交官人事制度。
上设立使馆,并代表派遣国政府处理与接受国的外交关系的 制度。中国的使节制度起步较晚,虽然早在 1858 年《天津条 约》中就分别列有交换常驻使节的条款。
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与外国打交道的必然 结果。“中国常驻外交使节制度的起步,既有不平等条约形成 的压力,也有外国侵华者施加的影响,还有洋务官僚们赞成 遣使驻外的倾向”,而促成的直接因素是英国公使要求清政 府为马嘉理一事遣使英国。[12]也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在鸦片战 争后的中西关系中之所以中国处于挨打地位,一部分是因为 当权者不懂外交之故,而派出外交使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 求中外关系的缓和。[13]
三、外交官人事制度 外交官人事制度是指培养选拔以及规范外交官行为的 相关制度。当时中国并没有外交官与外人打交道,最初是派 总督办理此事,且都是临时性的。虽然后来设有专门机构来 处理洋务事宜,其中有不乏像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等外交 人才,但他们一般未受过专门训练,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外 交官。直到清末新政的时候才有改观,并配有专门的外交官 培养、选拔、任职、待遇机制。 关于外交官人事制度,作出专门论述的作品很少,较早 的有石源华的《重塑民国职业外交交的群体形象》,谈了外交 官的知识构成,以及北京政府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的外交官 人事制度改革[17];另外王立诚的《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对外 交机构中外交官的编制、待遇、选拔标准、培养方式等等作了 探讨。[18]岳谦厚的《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下转第 54 页)
中国常驻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外交 制度走向近代化的标志之一。“从此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外 交制度参与近代国际社会的角逐,无疑是合乎近代外交制度 的明智之举,也是一个古老民族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 局的变革。”[14]但其作用不能过高估计,毕竟外交的办理还需 要一个强大的国力支持。[13]
大学报,1998,(7) [5]李丽杰.清末外务部的历史作用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党报(社会科 学版),2008,(8) [6]杜继东.清末外务部历史地位初探兰州学刊[J].1990,(6) [7]冯君.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嘉应大学学报, 1994,(3) [8]黎仁凯、傅德元、衡志义.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衙署[J].文物春秋, 1991,(1) [9]陈潮.19 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J].学术月刊,2002.(7) [10]张振鵾.试论晚清直隶总督参与外交[J].河北学刊,1997,(5) [11] 蒋贤斌.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11) [12]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13]兆危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1997,(7) [14]张永汀等.试论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近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2006,(4) [15]岳谦厚.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6]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J].中州学刊,2002,(5) [17]石源华.重塑民国职业外交家的群体形象[J].民国档案,2001,(1) [18]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9]石建国.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2) 作者简介:尹依玲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 方向在读研究生
【黑龙江史志 2009.17(总第 210 期)】
54
Baidu Nhomakorabea
关键的力量之所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能够 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者就是王。河南位于广阔的华北平 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原始森林居 多,人口稀少。在古代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 口密集的平原最有利于人口的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 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 所。查阅史书可知,江南地区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 愿的事情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而外,基本都带有强迫 性质。江南地区通讯不便利于躲藏,因而很难集中战争资源。 而中国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 原等就更困难,即使是近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很重要,中国 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其他山区省份 的兵员数相对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所谓军阀者, 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兵员对于战争 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可见河南不为各派军阀所占并不是由于 它的重要性不足,与此相反,恰恰是因为它的位置太过重要 而使得在各派力量相均衡的混战初期不为各派军阀所占。河 南不仅是中国兵员的重要来源,地理位置也是相当重要。从 文章前部分的图可看出,河南地处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北 接中国的粮仓东三省,南接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且境内 交通方便,以平原为主,黄淮海三条大河流经,京杭大运河也 从其中穿过,水运、陆路十分方便。清政府自愧于无能保国卫 民,在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数月,谋求保持其统治 生命,宣布“力行实政”’并把“设铁路”置于该“力行”的“实 政”中的首项⑥[6]。此时,建设铁路在中国政治经济中才真正被 列作一项大政来对待。可是,在军阀割据初期,各派军阀的实 力均衡,并没有一派的实力有绝对优势,可以使其独占中原 之地而观之天下。在清代,统治者同样知道河南的重要性,所 以列强瓜分中国之时河南并未受到严重冲击。下图显示的是 军阀和其支持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与使节制度发生联系的是领事制度,在国际法上,领事 制度指在他国的领土上,保护派遣国商业利益,保护关帮助 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居住者、旅行者、船舶、船员及商务人员, 执行与这相关的某些行政、司法和户籍职务,并且向拟派遣 国的接受国国民及第三国国民颁发签证或其他适当文件的 派遣的公共服务制度。[15(] 第 7 页)就这一制度的研究作品不多, 其中任云仙的《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对领事的派遣、领事 馆初期的运作和职责以及清朝官员对领事制度认识的不断 深化等方面作出了探讨,并作了评价:近代领事制度的建立, 是“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社会,接受西方的外交 理念,力求用其维护本国的利益。……是中国外交近代化不 可避免的选择,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一步走 向世界的重大进步。”[17]
本图来自维基百科中国历史·民国军阀·北洋军阀 显而易见,各个帝国主义并无能力将河南纳入自己的势 力范围,同样的,他们都在做着这种尝试与努力,将河南包围 起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真正中国的控制者。 河南在军阀割据初期依然归属中央,在高中课本上如此 明显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在正文中给与回答,本文尝试着对这 个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河南在各派军阀划地为政的时期依 然归属中央管辖,是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所致,同时也与河南 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
(上接第 38 页)则是力作,从外交官的铨选、任职、考核、薪俸 以及外交官的基本社会情况四个方面详细地说明了民国外 交人事制度。
外交官人事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外交制度走上完善,具 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重 要步骤。[19]
四、研究弱点 近年来,学者对外交制度的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 不错的成绩。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一) 研究内容关于某一项外交制度的多, 而对晚清外交制度作出 全面研究的较少;(二) 地方外交机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地 区,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目前看到的有蒋贤斌《试论近代的 地方外交交涉机关》,但也只是把各个时代的地方机构的职 能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而具体的外交机构是如何行使职能 的,则没有专门的论述;(三)由于中国在近代是一个政治动 荡的时代,外交决策是如何作出、执行以及决策与执行机构 是何种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地作研究。
38 历史研究 LISHIYANJIU
[摘 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融入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外交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 化。本文从外交机构,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外交官人事制度三个方面来对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研究作了一个疏理。
[关键词]外交制度 外交机构 驻外使节制度 外交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