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完美版1
合集下载
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II).ppt1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拓展娱乐一下
玉米运动
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青贮饲料,它是 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 文,丑态百出.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 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 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失败原因: 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且严重脱离实际。 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 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 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 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 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 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 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 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 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 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 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 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 突出他的名字。
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 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 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 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拓展娱乐一下
玉米运动
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青贮饲料,它是 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 文,丑态百出.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 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 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失败原因: 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且严重脱离实际。 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 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 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 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 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 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 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 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 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 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 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 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 突出他的名字。
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 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 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 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优质课件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4 失败原因
失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4.失败原因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 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戈尔巴乔夫后来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政局逐渐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工业利润提高,农 民生产积极性有提 高,国民收入有增 加。 70年代下 半期,经济发展速 度放缓,到80年代 初,经济全面滑坡, 改革失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美国 进行军 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 对比看,1962年美国 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 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 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 本就拥有数量优势, 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 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 斜。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70 社会总 产值 国民收 入 劳动生 产率 7.4 7.8 6.8 1971— 1975 6.3 5.7 4.5 1976— 1980 4.2 4.3 3.3 1981— 1985 3.3 3.2 3.1 1986— 1990 1.8 1.0
1990
-2 -4 -3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年-1982年),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 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 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 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 增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 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 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 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 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 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 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 富汗的战争。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6张PPT)
日 生 ,满 族 ,住 址:沈 阳市 大 东 区 北 大 营街2-3楼 4-3-1号 ,电 话:81383023 申 请 人 与 被 申请人 合作利 润纠纷 一案,己 向贵院 提起诉 讼,为保 证判决生效后的顺利 执 行 ,特 向 贵 院申请 诉讼财 产保全 ,请求法 院查封 被申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笔记
1.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扩大农场自主权)
2.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3.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4.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5.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三: 回顾课本P78-80 整节课的内容
问题任务三: 1.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联解体只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 式,应该对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僵化体制进行调 整、改革;
2.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权力不能过于高度集中, 应该给予自主权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笔记
1.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扩大农场自主权)
2.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3.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4.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5.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三: 回顾课本P78-80 整节课的内容
问题任务三: 1.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联解体只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 式,应该对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僵化体制进行调 整、改革;
2.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权力不能过于高度集中, 应该给予自主权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岳麓版《苏联的经济改革》ppt精选课件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2)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作为指导思想,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 超级大国
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1)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a.措施: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 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 外的合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 农场
b.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 c.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作为指导思想,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 超级大国
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1)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a.措施: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 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 外的合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 农场
b.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 c.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高中历史第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
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 的异同。
指导思想: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 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 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 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 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 施,没能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的理论束 缚。
主要内容和结果:
•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 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结果成效 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 异: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 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 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 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 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 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材料展示: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 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 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 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 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 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 年签订《华盛顿条约》, 结束了双方在中程导弹上
的军备竞赛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 ,1989年下降到26.4%, 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 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 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 %缺货;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 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
岳麓版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完美版1
行总结 并顺利 在与明 清新思
进入环 节 对于 明清新 现象发 展前景 的解读 。 想的对 比过程 中了解 明清思 想界提 倡个性 自由、 反对专
影响? 本节课
我们一 起探讨
。(板 书课题
,引入 新课)
解惑 —— 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 启发 —— 勾画课本提到的珍妮纺纱机 设问 —— 工业革命最初从哪个产业兴 解答 —— 学生回答产业,老师分析原 推演 —— 由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推 小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
场等方 面解答 上一问 题,引 用《共 产党宣 言》中 的句加 以辅助 解释。 (分点 板书答 案) 、改良 蒸汽机 等发明 创造, 展示课 前准备 图片, 启发学 生思考 工业革 命时期 的其他 发明。 起以及 兴起原 因。过 渡到对 工业革 命概况 的讲解 。 因 演出机 器技术 和交通 运输的 技术革 新,讲 解工业 革命概 况。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②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
价值规律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评价
①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②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陷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上台。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2)内容 ①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把重点放在 重工业 上。 ②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评价: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 导致 苏联解体 。
,为工 业革命 提供了 理论基 研究同 工业生 产紧密 结合。 发明和 运用过 程。
础。
的比较 。 新思想 间对于 思想相 对于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PPT1-PPT精美课件
1988年,苏联资金的 90﹪给了重工业,食品工 业只占6.3﹪,消费品工 业仅占3.7﹪。据统计, 1990年头10个月,苏联在
忽视民生1200种基本消费品中,有 1150种经常断档缺货;在 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 排长队购买食品的苏联居民 能自由购买。
当时苏联存在哪些问题?
岳麓版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辉煌
黯淡
(1)迅速实现工业化
(2)取得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
(3)超强和军事实力
神圣化!固定化 ! 模式化!
(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短缺
(2)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和企业的积极性
(3)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旧体制已运转不灵!
二、突破与固守
---改革的过程
突破与固守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
2 . 好 玩 是孩 子的天 性,三 味书屋 后面的 小园, 虽远不 如百草 园那样 多彩有 趣,却 也是孩 子们开 心的好 去处, 在这里 ,孩子 们同样 玩得有 滋有味
•
3.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 加色彩 或很少 用色彩 ,而只 用墨线 在白底 上勾勒 物象的 画法。 作为一 种描写 方法是 指抓住 事物的 特征, 以质朴 的文字 ,寥廖 几笔就 勾勒出 事物形 象的描 写方法
•
11在现代政治生活中 , 要实 现“ 让 市场 主体 和人 民 群众 有真 真 切切 的感 受” , 必须 要完 善 决策 机制 ,促 进 政府 科学 决 策民 主决 策, 同 时加 强对 权 力的 制约 ,完 善 法律 法规 约 束行 政权 力, 一 定要 把每 一 笔钱 都用 在刀 刃 上紧 要处 。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7《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8张PPT)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所有制上: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结构上: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 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
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54 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 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 并安全返回地面。
玉米面积(公顷) 3700万
430万 1954年 1962年
加加林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 取得一定成效。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制作人: 王婉忆
01 赫鲁晓夫改革 02 勃列日涅夫改革 0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
3.评价
一、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忽视消费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东西,农民的
4.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 性。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5.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 革的进行。
三、评价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 取得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治的 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具体措施: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重点)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 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
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 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第二站:妥协的能手 勃列日涅夫
苏两国当时处于冷战时期,
勃列日涅夫为了能在军事实 力上赶超美国,极力发展重 工业!为此,他把85%以上 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 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 从1965年的326亿元到1981 年增至1,550亿美元,占苏 联财政支出的1/3。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军事的膨胀让勃涅日列夫认为,苏联已经 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推行 扩张政策,1968年派军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7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另一方 面,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没有突破斯大林 体制的框架。
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 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一站
果敢的莽夫
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赫鲁晓夫当选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的政策进行调整。此时, 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工业发展很快, 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 4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建设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思考:在这种背景下,苏联亟待解决什么问题?
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 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的指令性______ 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给企业部分 权力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 ,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 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2 苏联解体说明了
A B C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 B )
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A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 有提高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
1970年的560亿卢布;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的指令性______ 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给企业部分 权力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 ,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 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2 苏联解体说明了
A B C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 B )
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A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 有提高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
1970年的560亿卢布;
岳麓版 省优精品课件 苏联的经济改革 PPT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 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 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 10—15次。材料说明 ( ) A.当时苏联个人崇拜愈演愈烈 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C.赫鲁晓夫的功绩高于斯大林 D.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由衷赞美 解析: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可知当时个 人崇拜愈演愈烈。 答案:A
一
二
三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日益暴露。 (2)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一
二
三
2.措施 (1)农业方面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 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探究点
当堂检测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导入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 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互动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 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提示:积极:赫鲁晓夫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要尝试;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不足: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探究点
当堂检测
1.“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项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 顶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尚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 就已经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21张
45~55 0
0
4
17 17
6
1.7
——材料二、三出自 2010年广东高考题
变化:显著上升
原因:为了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局限性:盲目自由竞争,易引发经济危机。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 材料一: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浪潮。发达
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 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
慢……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
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起作用。
特点:
指令性计划经济; 单一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局限:
——《全球通史》
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超越生产力水平
比例失调
僵化,缺乏活力
自由主义模式:
梳理
特点: 市场主导,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卡片
局限: 盲目竞争,易引发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
?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 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 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 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
? 材料二: 苏联的发展速度在 20 世纪 70年代期间逐渐放
1、就一个问题发表观点、启示类问题。
(正反、辩证、全面看待,要有逻辑性。)
1)……优点,学习别国之优以补己之短 …… ; 2)但…… 国情……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主权。
2、就一个历史事物 / 现象等谈认识 (“是什么”;本质属性;评价)
① 是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 ②实质 上反映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设疑——简要解释何为工业革命之后 ,提出 “‘工 业革命 ’首先 从英国 开始的 条件有 哪些” 这一问 题,让 学生带 着问题 阅读该 部分内 容,并 勾画重 点。( 板书问 题)
•
解惑——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 场等方 面解答 上一问 题,引 用《共 产党宣 言》中 的句加 以辅助 解释。 (分点 板书答 案)
•
小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 革命以 英国为 中心,1 8世纪6 0年代 珍妮纺 纱机问 世标志 工业革 命开始 ,1885 年瓦特 蒸汽机 问世大 大推动 了机器 的普及 和推广 ,将人 类推入 “蒸汽 时代” 。
•
•
第 二 部 分 : 第二次 工业革 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 的应用
【纵横联想】20世纪末苏联的社会特征与苏联解体 20世纪末,政治上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上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思想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交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苏联解体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 纠正是最为主要的原因,美苏争霸和和平演变都是外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直接原因。
•
启发——勾画课本提到的珍妮纺纱机 、改良 蒸汽机 等发明 创造, 展示课 前准备 图片, 启发学 生思考 工业革 命时期 的其他 发明。
•
设问——工业革命最初从哪个产业兴 起以及 兴起原 因。过 渡到对 工业革 命概况 的讲解 。
•
解答——学生回答产业,老师分析原 因
•
推演——由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推 演出机 器技术 和交通 运输的 技术革 新,讲 解工业 革命概 况。
②工业方面: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 物质利益原则 ”。
(3)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②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
【探究2】结合材料二,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什 么特点? 提示: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 济。
•
1、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 和轮船 吗?你 们知道 它们发 明于什 么时候 ?谁为 它们的 发明做 出了重 要贡献 ?
•
2、学生回答
——《斯大林全集》
【探究1】材料一中斯大林制定了什么样的工业化方针? 依据是什么? 提示: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依据:苏联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只有建立重工业,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推进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 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 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 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②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
价值规律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评价
①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②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上台。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2)内容 ①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把重点放在 重工业 上。 ②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评价: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 导致 苏联解体 。
【理解应用】 考向突破1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突破】 材料一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 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 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
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 生产资料……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 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4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第二世界大战后,
斯大林体制
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①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
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 运动等。
•
若学生无法顺利、系统地归纳明清新 思想相 对于程 朱理学 的变化 ,则教 师可引 导学生 先对材 料中程 朱理学 的部分 内容进 行总结 ,继而 在与明 清新思 想的对 比过程 中了解 明清思 想界提 倡个性 自由、 反对专 制的新 倾向。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为工 业革命 提供了 理论基 础。
•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 研究同 工业生 产紧密 结合。
•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 发明和 运用过 程。
•
【教学策略】
•
环节5中对传统程朱理学与明清新思想 的比较 。
•
若学生能系统归纳出程朱理学与明清 新思想 间对于 个性与 专制的 不同观 点,则 可在思 想新倾 向的基 础上对 明清社 会经济 领域新 现象进 行总结 并顺利 进入环 节6对于 明清新 现象发 展前景 的解读 。
•
3、解答并导入新课——这两种重要交 通工具 诞生于 第一次 工业革 命时期 。那么 ,第一 次工业 革命最 先发生 在哪个 国家? 其间有 哪些重 要发明 创造? 工业革 命给人 类带来 了哪些 影响? 本节课 我们一 起探讨 。(板 书课题 ,引入 新课)
•
第 一 部 分 : 第一次 工业革 命
•
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 起的条 件和特 点。(从 政治、 经济、 自然科 学等方 面思考)
•
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和改革 ,资本 主义制 度在欧 美进一 步巩固 和扩大 。
•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 展开, 欧美主 要资本 主义国 家的经 济迅速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