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论文
霸王别姬赏析论文
霸王别姬赏析论文摘要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该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誉。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宏大的艺术氛围等方面进行赏析,探讨霸王别姬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1. 引言霸王别姬是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由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等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
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两位男主角同为京剧演员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
这部作品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剧情赏析霸王别姬以其丰富的多元文化元素和剧情设定,成为了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背景是中国传统京剧戏班的兴衰历程。
影片通过两位主要角色的命运描述了京剧的兴起、黄金时代和走向衰落的历程,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矛盾和困境。
剧情似乎在讲述一个个个体的人生经历,却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命运变迁。
3. 人物形象赏析霸王别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出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程蝶衣是一个温柔、善良的男子,他对京剧有着执着的热情,同时也承受了爱情和性别角色的重重压力。
段小楼则是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角色,他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他们的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思。
4. 艺术氛围赏析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霓虹灯光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创造出了宏大的视觉冲击力。
场景的切换和服装的设计都展现出了导演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此外,电影中京剧的表演和音乐也成为了影片的亮点,极大地增强了整个故事的艺术观赏性。
5. 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霸王别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本土赢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该片通过独特的故事和艺术形式,呈现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命运之理,引发观众共鸣。
同时,它也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霸王别姬 毕业论文
霸王别姬毕业论文概述《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和认可,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未拍摄之前的背景、电影内容和影响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霸王别姬》的重要性。
一、电影背景介绍《霸王别姬》的背景是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影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极端政治运动的时期,电影审查也非常严格,发生了许多政治斗争的事件,对于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电影内容分析1.情节梗概《霸王别姬》是一部以京剧戏曲文化为基础,展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的人生和事业发生了很多变故,而最终因为上百场追剧、饰演女角、戏外爱恋等因素的交织,程蝶衣在舞台上痛哭着演出《霸王别姬》男主角项羽,段小楼则在台下流泪观看,随后两人分手。
此后,他们都回到自己的故乡生活,然而他们的身份、事业和人生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后,他们在旧影院的重逢,程蝶衣为段小楼演出了《霸王别姬》的夫人行,随后程蝶衣走出影院,面对的依然是深夜、沉默、孤单……2.文化价值《霸王别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该片中,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经典传统艺术形式。
同时,影片也为后来的一些甚至是国际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性的问题。
三、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1.原创性《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中第一部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并具备原创性和独立思考的作品。
在影片革新了叙事语言和风格的同时,也揭示了文革、政治和国家的进展对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冲击。
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电影,更是介入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议题。
这也是《霸王别姬》成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电影市场的影响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市场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2024年电影《霸王别姬》的悲剧美学分析》范文
《电影《霸王别姬》的悲剧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霸王别姬》以其深邃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篇论文将对这部电影的悲剧美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电影概述《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以及一位青楼女子菊仙之间的爱恨情仇。
电影通过他们三人在京剧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三、悲剧美学的体现1. 命运的不可抗力电影中,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三人的命运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操控,使他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这种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抗力,使观众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进一步加深了电影的悲剧色彩。
2. 人性的矛盾与挣扎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爱情、友情、家庭和事业时,都表现出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使观众对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强烈的同情与共鸣。
3. 悲剧的审美价值电影中的悲剧元素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悲痛和悲凉,更让观众在悲痛中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种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故事的叙述和画面的呈现上。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画面表现,使观众在感受悲剧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电影的艺术之美。
四、社会意义《霸王别姬》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社会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它通过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展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电影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使观众思考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意义。
最后,电影所揭示的人性的矛盾与挣扎,也让观众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五、结论《霸王别姬》作为一部悲剧电影,其悲剧美学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从命运的不可抗力、人性的矛盾与挣扎到悲剧的审美价值,都使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同时,电影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让观众在感受悲剧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影视评论论文
影视评论论文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电影提纲第一部分——概括刺秦题材反复翻拍的情况第二部分——《英雄》拍摄情况、花费情况、卖座情况第三部分——《英雄》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第四部分——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在中国影坛,“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短短的几年之间,被三位重要的第五代导演分别拍摄。
第一次是1995年周小文导演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秦颂》,第二次是1998年,著名的国际导演陈凯歌拍摄了一部电影叫《荆轲刺秦王》,第三次是在2002年,国际明星级导演张艺谋拍摄了《英雄》。
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同一代的著名导演,反复地拍摄同一题材,而且,每一部电影投入也是无比巨大,成为中国电影史的大制作。
这一现象确实令人深思。
相对于周小文的《秦颂》和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来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具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点在影片的巨资花费和高额票房上都有很直接的体现。
《英雄》是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武侠巨制商业大片,由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等主演,主题曲演唱者为王菲,阵容制作空前强大,是当年投资最高的一部中国电影。
内地票房达到2.5亿元人民币,香港则有2500多万港币,使得国产电影的年度票房第一次在本土打败了进口的电影(主要是指好莱坞电影)。
2004年8月在北美上映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在北美票房历史上为第四高外语片和第15高的动作片。
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为中国电影全球票房最高记录保持者。
《英雄》这部影片当年首次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营销宣传方法,强大的宣传攻势,带动了空前的观影热潮。
电影《英雄》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影片《英雄》试图借用中国历史,但又凭空虚构中国历史,而不是在其中寻找真实的影子。
《英雄》故意抛弃了整个“刺秦”的历史文脉,凭空想象出一些幽灵般的人物刺秦的新故事。
这个影片属于开放型的叙事模式,几个不同的故事通过不同的叙事得以展开。
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鉴赏影视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影视艺术发展史(地位阶段)《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2000年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是一部真正的爱国主义电影,但它爱的并非“朕即国家”的专制帝国,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国度。
它告诉观众,“鬼子”决不是外来的,“鬼子”就在中国人心中,“鬼子”就在中国的土地上。
只要心里没鬼,外鬼就无法作祟。
二、影视制作:编,导,摄,美,演影片风格:“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
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
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人性与兽性的矛盾: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有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
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
没有和村民冲突。
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
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
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
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最新精选】辛亥革命电影鉴赏(论文)
对《辛亥革命》感想及启发《辛亥革命》作为新中国建立62周年的贺岁片,是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支持拍摄,是《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的又一部力作,同时是中国大陆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
《辛亥革命》讲的是孙中山所领导的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它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开拓了道路。
孙中山虽然经历了革命事业的许多挫折,但是他愈挫愈奋,与时俱进,其思想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他站在时代的潮头,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亲手描绘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
他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
他是一面时代的旗帜。
他的业绩得到了全人类的广泛认同。
《辛亥革命》一片,重在体现历史精神。
“重”,决定了作者的态度,“精神”,决定了电影的品质,《辛亥革命》的不同凡响,恰在于这一字一词,也正是因为作者们致力表达的“精神”“重”:牺牲、奋斗、历史担当……才使得这部影片具备了真气与灵魂。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
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步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中国“十七年”电影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毋庸讳言,“十七年”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点仅为中国1949年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这两个时期,对“十七年”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评价大都较低,甚至得出中国“十七年”电影一片荒芜的结论。
重新认识“十七年”电影,已成为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的富有启发性的文化课题。
本文对国内外“十七年”电影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分析国内外研究此阶段电影的状况,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以期为既有的“十七年”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宽广和多维的视角。
一、电影史与政治史的置换:电影意识形态史研究中国“十七年”电影,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划分而非电影学上的划分,它指新中国建立后到“文革”以前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即1949年至1966年,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政治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电影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我们认知“十七年”电影的一个“范式”,成为自然而然的一种知识。
[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在当代电影史的编撰过程中将“十七年”电影史视为政治和艺术的斗争史。
1984年,陈荒煤主编的巨著(近70万字)《当代中国电影》(上、下),首次系统地纪录、总结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3]它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评价和研究模式在当代中国电影史写作中的全面确立,并获得了权威性地位。
此后,当代电影史研究著作如《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红色往事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以及《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等,虽然在研究切入点上各有千秋,但总体方法仍是走从电影与政治关系出发的路数,在实质上并没有突破这一评价和研究范式。
与国内电影研究界强调电影通史的著述有所不同的是,1980年以前欧美出版的关于中国“十七年”电影的书籍,大多属于信息性强于学术性的文献资料。
《2024年重写电影史视域下史东山电影风格的计量学考察》范文
《重写电影史视域下史东山电影风格的计量学考察》篇一一、引言电影史的研究不仅关注电影的发展历程,也关注不同导演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
其中,史东山导演的作品,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价值。
本篇论文试图在重写电影史的视域下,通过计量学的方法对史东山电影风格进行考察,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历史地位。
二、史东山电影的计量学分析方法在电影史的研究中,计量学方法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史东山电影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史东山导演的完整作品集及其相关数据,包括电影类型、主题、角色、场景、镜头运用等。
其次,我们将运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比和归纳,找出史东山电影风格的独特之处。
此外,我们还将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和观众反馈等信息,全面、系统地评估其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三、史东山电影风格的计量学考察(一)主题与题材的考察通过对史东山电影主题与题材的计量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的显著特点。
史东山的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心声。
在题材选择上,他善于从普通人的生活出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这些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角色与表演的考察角色与表演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史东山电影中角色与表演的计量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特之处。
史东山善于运用演员的表演技巧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同时,他还注重人物关系的构建,使影片具有较高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三)镜头与场景的考察镜头与场景的运用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史东山的电影在镜头运用和场景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情感内涵。
同时,他还注重场景的布局和构图,使画面更具美感和艺术性。
中国电影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面临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强大冲击和国内市场体制改革的多重压力,历经艰辛,喷涌而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电影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电影论文篇1试论中国内地法律电影法律题材影片的出现将法律与电影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密切联系起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法律的全新视角,并引发我们用法律的方式思考社会问题。
但遗憾的是,法律题材电影没有引起电影学界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目前,有关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的研究是零星的,局限于个别学者对某部影片所写的影评,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
研究中国内地法律电影对丰富电影学理论,促进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的历史发展法律电影通常是以司法案件为题材的影片,通过情节的不断展开,来反映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进而表达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
时至今日,中国内地已经上映20多部法律电影,大致描绘出了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的发展现状。
(一)法律电影的发展脉络把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的发展历史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980年以前)这一时期影片有《肉券》(1927年)、《十五贯》(1956年)、《胭脂》(1980年)。
《肉券》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最受推崇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改编而成的黑白无声电影,处于中国电影史上的“影戏”时期,其创作风格符合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影片中女律师鲍绮霞成为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法庭上展示了她的睿智与高超的诉讼技巧,有人称赞“她可谓是早期女律师的典范”[1](P181)。
《十五贯》原为昆曲的代表性作品,是昆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名剧。
1956年,当时中国正值肃反运动,主观主义十分严重,《十五贯》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染力而被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加以推广。
《胭脂》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古装故事片,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精选电影的情感表现与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某种巧合,而这种有意义的巧合所产生的共鸣就是共时性效应。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鉴赏论文篇一:梦是最真的现实——赏析电影《盗梦空间》现实与虚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或许只是一个梦的距离,可这个梦的时限又是多少呢?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了十年的时间,搭建起了一座关于梦的心理大厦——《盗梦空间》,众家媒体盛赞它是《黑客帝国》之后最高深的电影,看起来会让人头疼。
影迷们像追逐《阿凡达》一样,仅仅因为一个过重的噱头,就开始蜂拥而至,溢美之词随处可见。
可又有谁能真的理解影片呢?人云亦云的结果,使得不少类似解疑答惑式的影评不断出现,人们关注电影的兴趣点变成了猜字游戏,所有人都沉迷了进去。
为了能够将电影开放式的结局搞清楚,他们从哲学、建筑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各项学科中开始研究,一层一层地循环往复,就像电影中的梦中梦一样,真实和虚幻没有了分明的界限,只剩下了剧中人一样的执着。
所谓“一刀未剪”,主要是针对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内电影市场而言。
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一些充满血腥、暴力、色情等不适合大范围播放的电影情节,都会在上映之前,被无情地剪辑掉。
但有时候,这些情节恰恰又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境外引进电影而言尤其重要,因此“一刀未剪”也就成了众多国内影迷,在期盼电影上映时最纠结的根源了。
《盗梦空间》为何能“一刀未剪”呢?先将时间转回到2009年8月,随着昆汀·瓦伦蒂诺《无耻混蛋》的上映,曾因执导《蝙蝠侠:黑暗骑士》而大获成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盗梦空间》,提前曝光了一款极简主义的先行版预告片。
时长30秒的预告片充满了欲语还休的神秘感,新人Zack Hemsey操刀制作的预告片配乐,营造出了一种气势逼人的紧迫感,一层层逐渐加深,伴随着“你的大脑就是犯罪现场”的宣传语,第一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现......影迷们大呼过瘾,诺兰的死忠粉丝开始接力热捧,《盗梦空间》的“神作”地位初步成型。
中国电影史论文
中国电影史姓名:班级:学号:论述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结合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三位导演其中一位的影视作品来谈谈你对其电影的主题、结构、人物、台词、配乐有怎样的理解,构思一下中国电影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才能在世界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中国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展现出了电影艺术的成熟度,而且在文化与思想上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情感。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渔光曲》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揭示其作为进步电影的独特魅力。
二、创作背景与导向《渔光曲》的创作背景源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渔光曲》应运而生,成为一部以底层劳动人民为主题的进步电影。
其创作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渔光曲》强调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
电影通过展示渔民的辛勤劳动与苦难生活,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同时,电影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
其次,《渔光曲》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与自然。
电影的镜头语言、音乐、画面等元素都为表现主题服务,使得整部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此外,电影还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三、文化意涵《渔光曲》作为一部进步电影,其文化意涵丰富而深刻。
首先,电影弘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坚韧的品质,表达了对其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同时,电影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电影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传达了进步的思想观念,如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等。
四、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渔光曲》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镜头语言、音乐、画面等元素都为表现主题服务,使得整部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同时,电影在文化与思想上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社会影响方面,《渔光曲》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伟大,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与正义感。
同时,电影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12中国电影:论文学作品的改编
扶 持 下 走 完 了 逃 荒 路 ,这 点 人 性 的光 辉 , 照 亮 了他 们 前 进 的道 路 , 全 剧 没 有 过 多 的煽 情 和 表 演 , 却 让 人 的 灵 魂 倍 感 二 、人物 和 情节 的重构 人 物 和 情 节 是 构 成 叙 事 文 本 的必 要 元 素 、 核 心 内容 ,
不 仅 要 有 强 大 的 视 觉 、听 觉 感 染 力 , 还 要 有 丰 富 的人 文 内 将 近 3 O 万 之 众 的 士 兵 。为 了生 存 ,灾 民们 啃 光 了树 皮 ,挖
涵 。 因此 , 一 部 改 编 于 文 学 名 著 的 电 影 作 品 更 能 提 升 电 影 光 了草 根 ,牲 畜 早 已被 杀 光 吃 净 ,到 处 都 是嗷 嗷 待 哺 的 儿 自身 的 艺术 性 和 获 得 大 众 的关 注 度 。 第 五 代 导 演 根 据 当代 童 、 面 黄 肌 瘦 的老 人 , 贩 卖 人 口 的价 格 也 一跌 再 跌 ,妇 女 文学名 著改编的 《 红高粱》 《 霸 王别 姬 》 《 活 着 》 等 一 系 不 值 之 前 的十 分 之 一 , 劳 动 力 壮 丁 的价 格 降 了将 近 一 半 。
列 影 片取 得 了巨大 的 成 功 。
妻 离子 散 、 家破 人 亡 的景 象 不 忍想 象 。 这段 几乎 被人 遗忘 的 历史通 过 电影 的形 式展 现到 了 年 , 过 去 的 十 几 年 间 , 冯 小 刚 被 问 到 最 想 拍 的 电 影 是 哪 史 诗 巨作 ,揭 示 了死 亡 来 临 时 灾 民们 的态 度 ,彰 显 着 民 族 《 温 故 一 九 四二 》 作 为 一种 特 殊 的 文 体 — — 调 查 体 小 说 ,
、
精 神 的延 续
《2024年用唯物史观分析《长津湖》系列影片》范文
《用唯物史观分析《长津湖》系列影片》篇一一、引言《长津湖》系列影片,以其壮烈的战争场面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篇论文旨在运用唯物史观,对《长津湖》系列影片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意义。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它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这一理论为我们分析《长津湖》系列影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长津湖》系列影片的背景与内容《长津湖》系列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四、用唯物史观分析《长津湖》系列影片(一)历史性《长津湖》系列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产物。
影片通过还原历史场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二)社会性影片所展现的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是当时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同时,影片也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和影响,以及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三)文化性《长津湖》系列影片不仅是一部战争片,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影片通过展现志愿军战士的生活、战斗和成长,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同时,影片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忠诚、勇敢、团结等。
五、结论《长津湖》系列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影视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影视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郑雪来【作者简介】郑雪来,1925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外国电影理论的引进和研究对我国各时期电影创作的发展都曾起过较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亟需的参考借鉴材料。
进入了新时期,电影界开展的几场重大理论问题论争与外国电影理论研究的关系甚为密切。
本文认为,80年代出现的娱乐电影“理论”曾对我国电影带来负面影响,反对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论调也引起了某些思想混乱。
作者指出,电影理论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由于理论研究者基本观点不同,研究方法各异,必然带有各自的特点。
文章提出,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概念和电影理论体系。
【关键词】电影理论/改革开放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有甚为紧密的联系。
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误导作用。
探讨其中的成败得失,就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展开争鸣,对我国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将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一、历史的回顾电影在上世纪末诞生后不久即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了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
然而和文学、戏剧等领域已有包括鲁迅、郭沫若、林语堂等在内的大批人士致力于介绍国外这方面的创作和理论的状况不同,在本世纪的一、二十年代基本上无人从事外国电影创作和理论的引进工作,尽管这些年间欧美各国电影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诸如丹麦学派、意大利学派、瑞典学派、法国先锋派、苏联蒙太奇学派等名噪一时的创作流派,以及诸如意大利的卡努杜、阿米奇斯、帕皮尼,美国的闵斯特堡、林赛,法国的艾普斯坦、德吕克,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等在当时颇有影响的理论著述。
20年代初,周剑云、汪煦昌、陈醉云、程步高等人所编的“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等,可能参考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在电影制作方面的一些出版物,但很难说是名符其实的引进。
30年代初,随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夏衍等人率先译介了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这可算是我国最先完整地引进的外国电影理论著作,对此后我国进步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中国电影研究综述
作者: 单禹
作者机构: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页码: 3-7页
主题词: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现状
摘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25年间在中国电影史及中国电影现状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刊载文章在对中国电影史表现出深重关切的同时,能够对中国当下电影现象进行敏锐的前瞻性把握和深入的阐释,本文意在对《学报》20余年间所刊载的此方面论文进行梳理。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相关文章从中国电影史的宏观建构和论述、各电影史时期电影现象和作品的微观阐释、对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电影现状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电影史论文目论中国动作电影的风格演变学生姓名201210530115电子商务电商(一)班【二0—四年六月】论中国动作电影风格演变【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等影片为代表,中国的动作电影诞生了,至今已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动作电影八十年的演变中,动作电影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中国动作电影在历史环境下做出的自我调整,也是不同的文化思想对动作电影的动作设计和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中国前期动作电影的动作风格的转变发展做出一个简单的梳理总结。
【关键词】动作电影风格演变一. 总述中国动作电影的风格历史流变从时间阶段和特征来看,我们主要将中国动作电影的发展分为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火烧红莲寺》等为代表的以上海为基地的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这一阶段的动作电影的动作风格一是取自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流行的神奇志怪类的电影在动作风格上则基本摆脱了传统戏曲的套路化的动作风格,采用了众多夸张玄幻的动作设计,这样的动作设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免显得有些超前,但这样的动作设计是有它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背景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七十年代初以张彻和胡金铨为代表的传统武侠电影,这一阶段的武侠电影的取材有两大来源,一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武侠电影,一是历史事件的改变,前者的作品甚多,而后者的代表作最为典型的就是张彻的《刺马》,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动作风格依然是传统的套路式的,没有过多的技术处理;第三阶段则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讲究武术竞技风格的武打风格的功夫片成为了主流,这一时期的刘家良是武术竞技的风格的代表动作导演,而同一时期大陆也开始了武侠电影的创作,采用专业武术人员出演电影反对花拳绣腿,依然讲究的是真实的武打风格;而到了第四阶段则是20世纪80 年代后伴随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呈现出的多元化的动作电影时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一阶段动作电影摆脱了单一的武侠电影的桎梏,向着警匪等多种类型片发展,这一时期的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影星代表了这个多姿多彩的阶段不同的武术动作风格,而徐克刘伟强吴宇森等导演则诠释者导演在动作电影中的自我风格,程小东袁和平元奎等一大批香港优秀的动作导演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动作设计风格,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香港动作电影最鼎盛的阶段,同时也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阶段;第五阶段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两岸三地的电影带领着中国动作电影进入了大片时代,这一时期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都投入了动作电影的拍摄之中,拍摄出了《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等影片,而香港的动作电影走出了对武侠电影的依赖,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动作电影对不再单纯的依赖动作,在利用技术简化武术动作的同时加深了对影片意境和故事性的探索,武术动作不再是动作电影主打,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影主题的点缀和叙述工具。
梳理完中国动作电影发展的大体脉络,我们下面就各个阶段分别论述各阶段的动作电影的风格和创作动机背景等,由于篇幅和选题的限制,本文主要关注前期的武侠电影风格,也就是新武侠电影之前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对后三个阶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二.第一阶段:动作电影的滥觞前面我们已经对第一阶段的中国动作电影的阶段状况做了简单的论述,从时间上来说,这一阶段的动作电影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结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热潮中的新文艺运动。
我们在前面说过拍摄于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标志着我国武侠电影的拍摄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类型化的阶段,在这之前,张石川拍摄的《无名英雄》也被看做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
而在这之前的《长板坡》片断(1905年,谭鑫培主演)。
《青石山》片断(1906年,俞菊生、朱文英主演).《艳阳楼》片断(1906 年,俞菊答主演),《金钱豹》片断(1906年,俞菊笙主演),《白水滩》段907年,俞振庭主演)等根据传统戏剧改编的影视片段成为了正式的武侠电影之前的准备阶段【3】。
这些前期阶段的类武侠电影大多直接出自传统戏剧,因此它们的武术动作风格都是凭借戏曲中的武打动作,中国戏曲艺术的套施展、场景设置、兵器运用等方面,都为后来的武侠电影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资源。
我们将这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戏曲片段形式出现的早期武侠电影的雏形;第二阶段则是早期武侠电影的定型阶段,以《火烧红莲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类型化的武侠电影诞生;第三阶段则是由武侠电影发展滥觞而来的神怪电影。
第二阶段:港台动作电影的肇始与传统武侠电影的辉煌这一阶段中国动作电影的中心已经由上海转移到了香港,特别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以张彻胡金铨刘家良为代表的导演拍摄了大量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武侠电影,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对后来的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动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奠定了中国以后武侠电影的基本框架,虽然后期的新武侠电影对传统的武侠电影提出了挑战,但是我们从新武侠电影的代表作之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传统武侠电影所确立的武侠电影的基本框架与原则。
随着邵氏公司转向武侠电影的拍摄,香港迎来了武侠电影的井喷式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这一阶段的动作电影的武术风格还是吸取了中国戏曲中武戏的元素,同时在武术风格上更加注重真实,而电影技巧在武术设计当中的应用更加的广泛,特别是胡金铨和他的动作设计搭档韩英杰对我国武侠动作电影的拍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中主要是南派处于主导地位。
而这一时期中国动作电影的武术指导制度开始建立起来,最早的香港武术指导基本上是出自京剧学校,也有少部分出身于功夫世家,如刘家良。
于占元所办的中国戏剧学校,是这类学校中对香港20世纪70年代后武侠电影影响最大的一个【9】。
这一时期培养出了以后影响中国整个武侠电影的武术创作班底,并且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里面包括成龙,袁和平元奎,刘家良等等后来成为中国动作电影中坚的动作设计者。
分析这一时期动作电影风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香港电影制作团队中接纳了一批来自上海的电影人,他们已经积累关于武侠片拍摄的相关经验;其次,我们在前面提到这一时期担任动作设计指导的大多出自传统的京剧学校,比如如雷贯耳的七小福,因此他们本身具有京剧戏曲的功底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的动作设计依然难以逃离传统的戏剧舞台的打斗效果;而同时以刘家良为代表的出身武术世家的习武者加入动作设计的行列,其武术功底为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的武术风格加入了硬朗的真实武术套路技击风格,而由于这一时期参与武侠电影制作的多为南派武术,所以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以南派武术为主,少见北派武术的踪影;而技术的进步和资金的支持促进了这一时期武侠电影在拍摄技巧上的进步,这一点从胡金铨导演斩获戛纳奖项可以看出。
分析了这个时期武侠动作电影的整体风格之后,我们将通过对这一时期武侠电影中的两位代表人物的具体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武侠电影的风格,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已经开始展现出多元化风格的倾向,而胡金铨和张彻则是这个阶段两位最突出的武侠片导演,二者的风格存在着差异,而他们的风格对后期的香港动作片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后期动作电影发展简述第三阶段的动作电影在港台以李小龙,刘家良为代表,由于大量具有武术背景的人员进入动作电影的演员以及动作导演的行列,这一时期的动作电影追求真实的技击效果和实际的武术套路,李小龙和刘家良分别是二者的代表,李小龙的截拳道在他的《猛龙过江》等影片中展现了真实技击的武术风格,而出身武术世家的刘家良在《少林三十六房》等电影中展现的则是真实的武术套路风格。
而这一时期大陆开始武侠动作电影的拍摄,《神秘的大佛》等电影开启了大陆的武侠时代,而大陆丰富的专业武术人员大量参与武术电影的拍摄,也使得大陆的动作电影具有武术套路的真实风格。
第三阶段过后中国的动作电影进入多元化的时代,这一时期动作电影的多元化风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邵氏独大的时代结束,电影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次,大量的人才储备进入了动作电影的拍摄行列,彼此之间风格各异;第三,电影技术的进步;第四,伴随香港电影新浪潮,深受新浪潮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动作电影从单纯的武侠电影功夫片发展到警匪片等多种类型在内的电影类型。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吴宇森,成龙,程小东,徐克,袁和平,李连杰,甄子丹,刘伟强等,这些人彼此之间风格各异。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香港动作电影放弃了对动作的简单以来,开始转向故事剧情人物的塑造,动作成为了叙述的一种手段,动作电影对意境的追求更显突出。
吴宇森的动作电影《喋血双雄》《男儿本色》等展现了他的继承自张彻的暴力美学风格,然而与张彻不同的是吴宇森的动作风格去除了张彻的血腥和暴力,加入胡金铨式诗意化的风格,于是吴宇森电影中的动作显得潇洒充满了美感,小马哥的枪,飞舞的白鸽等都成了吴宇森动作电影的标志,与张彻的真实不同,吴宇森更注重写意,他更看重的是动作后的意境和感情;成龙作为中国动作电影后来的领军人物,他的动作风格极其明显,那就是喜剧化的杂耍式的武术风格,这样的风格开始于《醉拳》,后来被成龙一步一步发扬广大,走向了国际;程小东作为动作导演和徐克的合作创造了《东方不败》《倩女幽魂》等中国动作电影史上的经典,程小东对于威亚技术的迷恋使他的动作风格具有了东方诗意一样的美感,他的动作更大程度的放弃了武打的真实性,大胆的加入了舞蹈化的风格,使武打变得极具美感和观赏性,在于徐克合作的《倩女幽魂》中,聂小倩的长袖飞舞的动作造型充满了东方式的美感,而在《东方不败》中,东方不败和令狐冲的对手戏也一样潇洒空灵,充满了美感艺术张力,与徐克的天马行空相得益彰,可以说程小东的天马行空式的武打设计是中国动作电影的一大至宝;而同样是徐克在于袁和平合作的《黄飞鸿》中, 袁和平为李连杰设计的动作则在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尽显东方式的典雅古朴,不同于程小东一味的追求唯美浪漫的设计风格,袁和平的风格更加的中庸典雅符合传统中国的气质,却也多了几分大师般得厚重气质,用在黄飞鸿的身上也再合适不 过了,袁和平也是中国动作电影界的一大至宝;当然这一时期依然有真实风格的 动作电影,那就是甄子丹和刘伟强,甄子丹的动作风格极其强调技击性,实战是 他动作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他的腿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而刘伟强的《古惑仔》 系列无疑是更加写实式样的动作电影,这一部影响了 80后一代的电影在动作上彻 底放弃了武术套路,以纯街头打斗的风格出现在世人面前,当然后来刘伟强的警 匪电影和香港后期很多的警匪电影一样走上了追求意境的风格,动作意境成为了 电影1补充存在,谈不上什么风格,例如后来的《无间道》动作已经淡出其中了, 而同样的是杜琪峰的警匪片,和麦兆辉庄文强等人的电影虽然还走在警匪片这一 动作电影的路上,但它们更偏向人性的黑色主题的书写,而淡化了经费片中的动 作,例如杜琪峰的《枪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