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1]。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点在于解决均衡问题和应用问题,成都市武侯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构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直以来,武侯区教育信息化坚持以“学有良教”为指引,推进校园现代化进程;以应用驱动为导向,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着力使教育信息化过程“溶解”到教师教学模式转变的点点滴滴,让教育信息化成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
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现区域教育资源融合的已有基础
1.首批通过教育现代化检查验收
武侯区逐年加大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力度,特别是针对城郊薄弱学校的投入。我们进行硬件装备的原则是“基于应用、加大投入、整体提高、扶持薄弱”,近年来共投入1.68亿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使全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全区学校电脑总数达7 955台,生机比9:1,师机比1.5:1,多媒体到班率1:1。全部城郊学校都实现了大屏幕投影或背投进教室,基本形成了“班班通”“堂堂用”的格局。全区校园网建设率达100%。2008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武侯区教育城域网”,为“捆绑”学校间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2010年,武侯区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检查,成为成都市首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区县。
2.互动教室远程教育的实现、班班多媒体的区域内全覆盖
(1)通过远程互动教学平台,让“捆绑”学校师生同上一堂课
为了让城郊学生享受城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利用教育城域网在“捆绑”学校间开展互动教学,优秀的课堂教学在城乡“捆绑”学校间流动。从2007年开始,先后经历了三代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设了数十个远程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学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2]。
(2)通过多种远程互动教研平台,扩展教研的时间与空间在“捆绑”学校间创建教学论坛,在论坛上两校教师集体备课,互看录像课,互相议课和进行课后反思,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各学科教师提交的教学资料、案例等各种教学资源,由两校网站管理人员定期上传,并统计点击量和交流的时间、次数、内容,评选出“共享平台杰出贡献者”和“优秀使用者”。同时,将两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网上共享,尤其是城区学校教师制作的优质课件,可由城郊学校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形成适合本人和本班实情的课件,更好地保证了“捆绑”学校孩子享有同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捆绑”学校教师QQ群,实现两校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信息资源的“超时空交换”。
(3)借助“校际联盟”平台,“捆绑”学校零距离接触
“校际联盟”是区内一些“捆绑”学校自发形成的发展共同体,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研修活动,形成了校际间网络研修的基本框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轮值学校教师每周在“校际联盟”网上平台发布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联盟中各所学校的教师以发帖的形式讨论、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校际联盟”每学期还要举办一次现场会,总结本学期的工作,安排下一步的网络研修工作。
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依据
建设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城乡互动平台的目的
是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秀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因而,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依据如下:
(1)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和“双主性”的教育理念。
(3)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
递与交流的一种活动。
(4)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学习者未来的能力和倾向,而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教学提供工具支持,因而资源建设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5)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6)系统理论。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者构成教育教学系统,信息内容和信息通道建设不能独立于系统之外,必须以系统理论为基础。
(7)圈层结构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孤国论》中提出的,“圈”实际上意味着向
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在圈层结构中,城市是圈层构造的主体,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3]。圈层结构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现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的特点。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城市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方的吸引和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率”法则的制约,必然形成以中心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我国城市所呈现的经济圈层特性与优质学校分布特性有类似的特点。(8)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4]。依据合作型互动理论,社会上的群体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优化资源,实现共享,使合作双方呈现“1+1>2”的互动效应。
三、区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
1.完善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
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承担着为教师获取和交流教育资源提供稳定、方便、快捷的操作环境的使命。完善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促进教师有效应用的支撑。优化参与教师的组织体系,促进管理平台的布局、栏目设置更趋科学合理,更便于教师应用,操作更为简易,是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融合的有力举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