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最佳组合配方的综合评价.
中医处方点评记录

中医处方点评记录据古籍记载,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处方药物系统。
任何一份中医处方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理论基础,经过医师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制定出来的处方有时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对一份中医处方进行的点评记录。
处方名称:清热解毒汤处方组成:-黄连:6克-黄芩:12克-黄柏:9克-薄荷:3克-芦根:9克-牛膝:6克处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处方用药说明:该处方选用了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连可疏散温热之病邪,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具有镇静、抗炎的作用。
黄柏能够清热燥湿,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薄荷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缓解口苦舌燥等症状。
芦根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牛膝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处方优点:1.该处方选药匹配合理,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对于热毒、痞满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2.薄荷和芦根的加入,能够缓解口苦、舌燥等症状,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3.牛膝的加入,可活血化瘀,对于热毒引起的瘀血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处方不足之处:1.该处方注重清热解毒,但对于湿热症状的改善较弱,可能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来加强湿热的排出。
2.处方中未选用具有补气、益肾等作用的药物,对于贫血、肾虚等患者可能不够全面。
3.处方中的用量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处方用药时间:每日三次,每次一剂,连续服用七天。
处方点评总结:该处方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
药物选用合理,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服用该处方即可缓解症状;如果病情复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伍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服用时应注意饮食、生活规律等方面的调整,配合药物治疗,以加速病情的康复。
中医处方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方剂配伍特点重点总结

方剂配伍特点重点总结
1. 方剂配伍就像是搭积木,得有巧妙的组合呀!比如说麻黄汤,那麻黄和桂枝的搭配,不就像最佳拍档一样,一个散寒,一个解表,共同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这多神奇啊!
2. 看看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的组合,那可真是绝了!就好像是一场精彩的舞蹈,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舞步,相互配合,成就了这幅气血调和的美妙画卷,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吗?
3. 小柴胡汤里的柴胡和黄芩呀,哎呀,那简直就是黄金搭档!它们一起对付病症,就如同两个英勇的战士并肩作战,共同克服困难,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4. 归脾汤呢,里面那么多药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各自分工又紧密合作,为了调理身体这个大目标共同努力着,你说是不是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团结协作呀?
5. 金匮肾气丸的配伍,那可是有大学问的哟!附子、桂枝和地黄等药,宛如一个精密运行的机器,每个零件都不可或缺,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健康运转,这不是很值得感叹吗?
6. 白虎汤里的石膏和知母,那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呀!就如同夏天里的一阵凉风和一场及时雨,给人带来舒适和清爽,这么形象的例子能不吸引你吗?
7. 大承气汤的大黄、芒硝和厚朴等药的组合,哇塞,那简直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呀!它们勇猛地冲击着病症,迅速解决问题,多有气势呀!
8. 逍遥散的配伍像不像一首优美的曲子呀?柴胡、白芍等药就是那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了调理肝郁脾虚的乐章,你不想听听这美妙的旋律吗?
9.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麻黄、细辛和附子的结合,真是太厉害了!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温暖又有力,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这样的方剂配伍难道不让人着迷吗?总之,方剂配伍真是充满了奥秘和惊喜,每一个巧妙的组合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呀!。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1.中药复方的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上将几种单味药或合成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方剂。
中药复方由于其独特的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以及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2.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1)药理学分析药理学分析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扫描电镜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可以从中药复方中鉴定出其药效成分与其质量的品质安全。
(2)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测试和评估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的效果。
(3)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合适性的过程。
由于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患者在服用时需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3.药效成分分析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药效成分分析的方法。
(1)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评价其功效。
化学成分分析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通常代表着药效成分的主要特点。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样本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熔点测定。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以超声波振荡为核心的提取方法,它可使添加剂和溶剂极化并散步更快,从而有效提取药效成分。
4.总结中药复方因为其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药效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合理搭配多味中草药制成的配方,用于治疗疾病和调理人体健康。
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种类、配伍关系、数量比例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种类。
中药方剂通常采用多味中草药进行配方,每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
在中药方剂中,一般会选择几味药材作为核心组成部分,起到主治疾病的作用。
比如常用的四逆汤就是由干姜、附子、干姜和大枣等药材组成,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导致的症状。
另外,中药方剂中还常常包括辅助药材和调节药材等,用于增强主药的疗效或调节人体内环境。
其次,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还包括药材之间的配伍关系。
中药方剂的药材配伍关系是指不同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在中药学中,有“同味相合、异味相成”的原则。
即同味的药材适合一起使用,不同味的药材则可以互补作用。
比如中药方剂桂枝汤就是由桂枝、芍药、大枣等药材组成,桂枝的辛温作用可以配伍芍药的苦寒作用,达到疏风散寒的效果。
再次,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还包括药材的数量比例。
中药方剂中每味药材的数量比例不同,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药材的功效来确定。
在中药学中,有“主药、副药、佐药、使药”的分类。
主药是发挥主要疗效的药材,副药是辅助主药的药材,佐药是加强药效和减轻副作用的药材,使药是调整方剂性质的药材。
比如柴胡汤中,柴胡是主药,桔梗和枳实是副药,甘草是佐药,生姜是使药。
综上所述,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种类、配伍关系和数量比例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方剂的药理作用,治疗各种疾病和调理人体健康。
为了合理使用中药方剂,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药材的功效和特点,同时掌握药材之间的配伍关系,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配伍 总结归纳

方剂配伍总结归纳
标题:方剂配伍总结归纳
方剂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剂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轻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在实践中,方剂配伍必须根据病症、证候综合分析、药性药物相似性等进行合理搭配。
以下是个人对方剂配伍的总结归纳:
1. 反复验证配伍的疗效
方剂配伍的疗效与单个方剂的疗效不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验证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反复验证是必不可少的。
2. 药物相似性原则
所谓药物相似性原则,指的是药性相似的药物不宜配伍。
如麻黄与桂枝、附子与生脉、川乌与乌头等药物,都有剧毒或禁忌症,若混合使用会导致副作用或中毒。
3. 手段单一原则
方剂配伍应该注意手段单一的原则,即在已有一方剂中存在一
种药物,另一个方剂中不再使用相同药物。
避免药性作用累加或冲突,导致疗效降低。
4. 配伍应符合病情
方剂配伍应符合患者病情,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疾病采用合适的
配伍方法。
如治疗咳嗽可以用桔梗、杏仁和紫菀配伍,治疗便秘可
以用大黄和芒硝配伍。
方剂配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医师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结合理论和实际经验进行合理的搭配。
只有将各种因素充分考虑,
才能更好地发挥方剂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第一篇: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第二篇: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体重, 林可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1、青霉素g(penicillin g)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
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拌料:0.02%~0.05% ;肌注:25~40毫克/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或拌料:0.02%~0.05%4、头孢曲松钠(ceflriarone sodium)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cefalexn)又名:先锋霉素iv,抗菌药物,口服:35~50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又名:先锋霉素v,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
中药处方点评分析报告范文

中药处方点评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
各位中医爱好者或者同行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中药处方点评的事儿。
就像侦探查案一样,咱们得从一张张处方里找出线索,看看这用药有没有啥讲究,是妙笔生花呢,还是有点小问题。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三、点评结果。
# (一)合理处方。
1. 精准辩证,用药得当。
有些处方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啊!就像[医生姓名]开的那张治疗感冒的方子。
患者是外感风寒,那医生开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简直就是黄金搭档。
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这就好比一个篮球队,每个球员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
这张方子体现了医生对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准把握,从病因(外感风寒)到治法(辛温解表),再到用药,一气呵成,就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2. 灵活配伍,照顾整体。
还有治疗失眠的一个方子也很赞。
患者不仅失眠,还伴有心烦、口苦、舌苔黄腻等症状。
医生开了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半夏、陈皮化痰理气,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枳实下气破结,茯苓健脾渗湿,再加上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这里面既有针对心烦口苦(热象)的清热药,又有解决失眠的安神药,还照顾到了因为痰湿内阻可能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通过化痰理气、健脾渗湿来调整身体的整体状态。
这就像修理一辆汽车,不仅修好了发动机(失眠这个主要问题),还顺便检查了轮胎(脾胃等相关问题),确保整辆车都能正常运行。
# (二)不合理处方。
1. 药味过多,主次不分明。
有几张方子啊,那药味多得像开中药铺子似的。
比如说一张治疗脾胃病的方子,好家伙,里面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二十多味药。
这里面可能医生是想面面俱到,把所有可能影响脾胃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但是这么一来,主次就不分明了。
就像一群人一起说话,你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这么多药堆在一起,君药的力量就被分散了,就像一个合唱团里,主唱的声音被和声淹没了一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 药物剂量不合理。
二季度中药处方点评

二季度中药处方点评二季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处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药物的组合与运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二季度的临床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中药处方,并进行了点评与总结。
1. 复方黄连素颗粒复方黄连素颗粒是由黄连、黄芩、生地、蒲公英等药物配制而成的,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
这份处方的指导思路是通过黄连的消炎作用改善胃肠道炎症,黄芩和蒲公英的清热作用调节胃火旺盛的症状,而生地则起到滋阴养胃的作用。
这个处方具有药物组方合理、适应症明确的特点,对于胃肠道炎症相关症状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2. 四季胜肺口服液四季胜肺口服液是一种以连翘、白芍、生地、茯苓等药物为主要组成的中药制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这个处方的组方思路是通过连翘的清热解毒作用、白芍的活血化瘀作用、生地的滋阴补肺作用以及茯苓的利湿化痰作用,综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
这个处方对于咳嗽、咳痰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则疗效有限。
3. 复方越鞠丸复方越鞠丸是由越南古藤、麻黄、细辛、党参等药物配制而成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这个处方的组方思路是通过越南古藤的解表作用、麻黄的发汗作用、细辛的驱散风寒作用以及党参的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综合治疗感冒引起的症状。
这个处方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感冒则疗效一般。
4. 复方百部制剂复方百部制剂由千里光、款冬花、紫花地丁等草药配制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这个处方的组方思路是通过千里光的清热解毒作用、款冬花的发散风热作用、紫花地丁的清热利湿作用,综合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症状。
这个处方对于鼻塞、流涕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鼻塞则疗效有限。
综上所述,二季度遇到的中药处方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这些处方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以及治疗疾病的适应症方面都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特点,有效地调节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选择、配伍原则以及药物的用量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
首先,中药方剂的选择药材非常重要。
在选择药材时,需要根据疾病的病机、证候的特点以及药物的性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药方剂中的每一味药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选用。
比如,治疗感冒的方剂中常选用麻黄、桂枝等药材,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治疗消化不良的方剂中常选用山楂、木香等药材,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因此,在选择药材时需要准确理解药材的功效,确保药材的选择与疾病的病机相符。
其次,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不是单一使用,而是多味药材通过合理的搭配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药味相似、彼此互助等。
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中麻黄和桂枝的搭配,麻黄发散风邪,桂枝解表发汗,两者相互配伍能够增强药效,加快发汗效果。
此外,中药方剂中的配伍还要考虑药味的相似性,避免药材之间的相克作用。
比如,治疗虚寒胃痛的方剂中不宜同时使用生姜和黄连,因为生姜性温热而黄连性寒凉,二者药性相悖,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方剂的药物用量也需要仔细控制。
中药方剂中的药物用量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药物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而用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中药方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的用量。
此外,药物用量的计算也需要遵循中药学的规范,确保用量的准确性。
总结而言,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选择、配伍原则以及药物的用量等方面。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需要合理选用药材,根据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需要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合理搭配药材以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
另外,药物的用量也需要仔细控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药房处方点评范例

中药房处方点评范例
尊敬的医生,
感谢您给出这个中药处方,以下是我对该处方的点评:
1. 草药配方合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您选择了逍遥丸和桃仁蜜丸来组成该处方。
逍遥丸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缓解痛经和经前症状;桃仁蜜丸则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经伴有腹痛和腹部胀满感的情况。
2. 注意服用方法:您在处方中明确指出了逍遥丸和桃仁蜜丸的用法和用量,患者应该按照您的建议每天服用2次,饭前服用,每次2粒。
这样的服用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草药的疗效。
3. 注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逍遥丸和桃仁蜜丸都是中药配方,虽然副作用较小,但还是要提醒患者在使用草药之前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以及注意草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等。
总体来说,这个处方合理、简洁明了。
希望我的点评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知。
祝您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XXX。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介绍中药处方评价制度是指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可以确保中药处方的质量和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评价指标中药处方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指标:1. 中药单味药材用量合理性评价:评估中药处方中每个单味药材的用量是否合理,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2. 中药配伍合理性评价:评估中药处方中各种药材的配伍是否合理,避免中药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3. 中药与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评估中药与同时使用的西药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意见,避免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4. 中药处方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评价: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评估中药处方是否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5. 中药质量评价:对中药处方中所使用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估,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要求,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评价流程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1. 提供中药处方材料:将中药处方递交给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提供中药处方的详细信息和所使用的药材材料。
2. 评价分析: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中药处方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和调整的建议。
3. 反馈和改进: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处方医生或中药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处方调整和改进,确保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监督和改进中药处方评价制度应设立监督机构,负责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应加强对中药处方医生和中药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评价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结论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评价流程和监督机制,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
同时,应注重持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医疗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中药处方组成如何进行科学配伍

中药处方组成如何进行科学配伍中药处方的科学配伍是中医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以及患者的康复进程。
合理的配伍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减轻毒副作用,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那么,如何进行中药处方的科学配伍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例如,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而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
只有深入掌握每味药的特点,才能在处方中准确地运用它们。
在进行配伍时,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汤中,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以散风寒;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中药的配伍还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关系。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畏生姜;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配伍。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目的: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禁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准确性。
方法: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阐述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优点和意义。
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更具针对性,提高用药准确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
结论:传统中医中药学对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思路以及配伍方法,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标签: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中药方剂配伍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配合适应,方剂配伍运用于治疗中的目的是调和药性,或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进行联合用药。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是基于配伍基础上形成的更为高级形式的配伍,该方法是以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从总体上实现综合治疗。
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组合可以增强疗效,降低药物毒性。
且该方法将药物进行提纯,只提取有效成分,安全性更高,对于病情复杂患者尤其适用,并可进行扩展治疗;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也可以用于药物中毒的预防。
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分析和研究新的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理论,对于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包括活性单体成分和活性组分。
方剂有效成分是中药方剂经混合和相互作用后最终形成的对治疗起到主要作用的药物成分。
由于中药方剂多由2种以上药物组合而成,其中难以避免含有无作用的成分,甚至含有毒性成分。
结合中医药理论,使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具有准确、实用、安全、高效等优点。
配伍时应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配伍方剂的质量。
因此方剂配伍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症状及患者病情进行考虑,结合方剂的特点、配伍的安全性等因素进行配伍。
具体的配伍过程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方剂中的药材种类、活性成分,才能除去无作用、具有毒性的成分,提高方剂质量。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
一、方药质量的选择
二、方剂的药物比例
方剂的药物比例是指各个药物在方剂中的比例关系。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剂,而同一方剂在不同疾病中,比例关系也可能不同。
中药方剂中的药物比例应该合理,保证各个药物的作用互相协同,增强整个方剂的疗效。
三、方剂的用药规律
方剂的用药规律是指在方剂组成中,药物的选用应该符合中医药学的理论,具备一定的用药规律。
例如,根据中医的理论,病的本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在方剂组成中,药物的选择应该配合病情选择,确保方剂的疗效。
四、方剂的疗效
方剂的组成应该具备一定的疗效,即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的疗效可以通过药物的选择和比例来实现。
合理的药物选择和比例可以使方剂具备明确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五、方剂的方便性和可行性
方剂的组成应该考虑到方便性和可行性。
方剂应该具备制剂方便、用药简单、易于储存和使用等特点,方便患者使用。
同时,方剂的组成应该考虑到药物之间的药物相容性,以及方剂的稳定性,确保方剂能够长期储存和使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治疗目标来确定。
此外,方剂的组成原则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和个体化的治疗需求来考虑。
方剂的组成应该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1. 概述中药处方评价制度是为了确保中药的合理使用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而设立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对中药处方进行评价,提高中药治疗的科学性和疗效,保护患者的权益,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副作用。
2. 评价指标中药处方评价制度主要考虑以下指标:2.1 中药选择合理性评估中药处方时,需要考虑其中所选中药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并确保其药性和功效与治疗要求一致。
同时,还需评估中药是否搭配合理,避免药性相冲或相克的情况。
2.2 用药剂量准确性中药处方评价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用量是否准确,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合理的用药剂量可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3 用药时间合适性对于中药处方评价,还需要考虑用药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即使是同一种中药,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对于中药的用药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2.4 不良反应的评估与监测中药处方评价还需要考虑患者使用中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评估和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 评价流程中药处方评价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中药处方:收集需要评价的中药处方样本,包括中药的选择、用量和用药时间等信息。
2. 评估中药处方:根据评价指标对中药处方进行评估,判断其中的合理性和潜在的问题。
3. 反馈和改进: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或药师,并提出改进意见。
医务人员和药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中药处方的方案。
4. 监测效果:随着中药处方的使用,需要监测其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反应情况。
监测结果将用于对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4. 评价结果应用中药处方评价的结果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为中医医生提供参考: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中医医生开具中药处方时的参考依据,帮助其合理选择中药和制定用药方案。
- 药物管理和监管:评价结果可以用于药物管理和监管,确保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
- 研究和提升:评价结果可以用于中药研究和提升,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中药处方点评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对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进行综合评价和点评的过程。
通过中药处方点评,可以发现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使中药处方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安全。
下面将从中药处方的合理性、药物选择、剂量用法、药味搭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南。
一、处方的合理性中药处方应该符合中医学理论体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调配。
在进行处方点评时,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辨证是否准确:医生所辨病症是否符合中医辨证要求。
通过对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分析,确立准确的中医辨证依据。
2.药材选择是否合适:医生所选药材是否能够针对患者的辨证要求,达到肯定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药材的品质应该符合国家标准,避免药物质量问题。
3.药方是否符合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由于体质、年龄、生理状态等差异,对同一疾病的治疗需求也不同。
处方点评需要考察医生是否根据患者的差异,进行个体化调整。
二、药物选择中药处方中的药物选择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在进行点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主药的选择是否准确:主药是处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起到治疗的核心作用。
需要考察医生选择的主药是否能够直接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
2.辅药的选择是否合理:辅药在处方中起到协同作用,通过增强主药的效应或减轻主药的副作用。
需要考察医生选择的辅药是否能够与主药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佐药的选择是否适当:佐药起到调节整体疗效的作用。
需要考察医生选择的佐药是否能够辅助主药和辅药,使处方更加全面。
三、剂量用法合理的剂量用法能够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进行处方点评时,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配伍是否合理:不同药物之间有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会产生药理不良反应。
需要考察医生是否遵循中医药学中的配伍禁忌原则,避免不良反应。
2.药物用量是否恰当:药物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调整,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3.用药时间和疗程是否合适: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的用药时间和疗程。
方剂配伍特点总结

方剂配伍特点总结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确定其用量、用法,从而形成的有特定功效和主治的药方。
方剂的配伍是方剂发挥疗效的关键,不同的方剂具有不同的配伍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医的治疗理念和用药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方剂配伍的一些常见特点。
一、主次分明在一个方剂中,往往有主药和辅药之分。
主药是针对主要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较强,用量较大;辅药则是辅助主药发挥作用,或治疗兼证,或减轻主药的毒性、副作用,其药力相对较弱,用量较小。
例如,麻黄汤中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主要药物;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解表。
这种主次分明的配伍方式,能够使方剂的治疗重点突出,提高疗效。
二、相辅相成方剂中的药物之间常常存在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相辅相成的配伍,增强药物的疗效。
比如,四物汤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药相互配合。
熟地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开郁。
四药合用,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中医还常常运用药物的相反性质来进行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相反相成的配伍方式,能够相互制约药物的偏性,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
例如,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
寒热并用,调和肠胃,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
四、标本兼顾在治疗疾病时,既要针对疾病的表象,又要考虑疾病的根本原因。
方剂的配伍往往体现了标本兼顾的特点。
比如,肾气丸中,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肾填精,为治本之药;茯苓、泽泻、丹皮利水渗湿,泻肾中之邪,为治标之药。
标本兼顾,使肾气得补,水湿得除。
五、动静结合方剂中的药物有动有静,动药多具有行气、活血、通络等作用,静药多具有滋阴、养血、补益等作用。
动静结合的配伍方式,能够使方剂既有补养之力,又有通调之功。
例如,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大补元气,为静药;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动药。
中药处方合理性如何进行评估

中药处方合理性如何进行评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为了确保中药处方的安全有效,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评估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中药处方通常包括中药饮片的名称、剂量、用法和炮制方法等。
评估处方合理性的第一步,就是审查处方中所选用的中药是否符合患者的病症。
这就要求医生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并据此选择合适的中药。
比如,对于感冒患者,如果是风寒感冒,通常会选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的中药;如果是风热感冒,则可能会选用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中药。
如果处方中的中药与患者的病症不相符,那么这个处方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在评估中药处方的合理性时,药物的剂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中药的剂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的轻重以及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剂量应相对较小;体质虚弱的患者剂量也不宜过大;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较大的剂量来达到治疗效果,但也要注意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此外,某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刺激性,其剂量更需要严格控制。
例如,附子、马钱子等有毒中药,使用时必须遵循严格的剂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
中药的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处方的合理性。
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炒制、炙制、煅制等。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例如,生地黄清热凉血,而经过蒸制后的熟地黄则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如果处方中对中药的炮制要求不明确或不正确,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因素,中药处方的配伍合理性也是评估的重点之一。
中医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即处方中的药物按照不同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组合。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则有佐助、佐制或反佐等作用;“使药”主要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
中药方剂最佳组合配方的综合评价

中 药 方 剂 最 佳 组 合 配 方 的 综 合 评 价 马春 武 霍英杰 孙爱峰
芍 〔 和银 杏叶〔 分别制 成水煎剂 , 照排列 组合方法 获 D) E) 按 得 3 种 配方 。取 昆明种雄 性小 鼠 1 5 只, 组 随机取 5 只 1 5 每
为了在 5 味中药的种 种组合 中筛选 出具有最佳 抗炎疗 效 的配方, 文献以 2 味药 的组合配 方为例 , 用方差 分析和 多
中国现 代药物 应用 20 ,年 6 月第 L 卷第 3 期 0
C卜 J M讨 0川月Ap汉, 加盯 , _1了 1 in Jun vol No一
3 7
小、 恢复快 、 经济 。经腹膜后 间隙腹腔 镜下行 肾囊 肿切除术 , 与经腹腔相 比各有利弊 , 根据囊肿 的大小以及部位 来决定人 路。通过 3 例患者 的手术经验 , 8 认为 经腹腔镜 肾囊肿 切除 术是治疗单纯 肾囊肿最佳治疗方法 和选择 。该方 法创伤小 , 痛苦轻 , 恢复快 , 出血少 , 疗效 满意 , 发症少 , 并 可作 为常规开 展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 临床 。 3.2 后腹膜经路腹腔镜 肾囊肿切除术 , 术前 B 超 、 彩超 、 CT、 肾孟静 脉造影 , 了解 囊肿 的位 于、 大小 、 内容物 、 壁厚薄 囊 囊 及 肾盂 、 肾盏 是否 相通 。采用 经腹 膜后 间隙 人路 进行 腹腔 镜, 不会干扰 和损 伤腹腔 内脏 器 , 但腹 膜后 间隙仅是 一个潜 在间隙 。手术操作 空间小 , 中器械 易相互 干扰 因此需尽 术 量用气囊扩大后腹 腔的空 间。进 人“ 腹腔” 后 可观察 到侧腹 膜 、 大肌 、 肌角及 肾周脂肪囊 。应先显 露腰大 肌。为避 腰 肠 免损伤腹膜 , 沿着腰大肌侧 打开 Ge o 日 5 筋膜 , 细分离 应 Tt ’ 仔 肾周脂肪直到见 到“ 色肾脏 ” 肾包膜 ) 。根 据 CT、 超定 红 ( B 位 , 肾表 面分 离 , 沿 一般很 容易找 到蓝色 的囊肿 。囊 肿壁要 在直视下尽量切 干净, 壁切除要尽量大 , 囊 但为 避免出血 , 切 缘距实质约 s m。。并用 电棒 将切缘 电凝一 圈 , 内容物吸 囊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处方点评中药处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通过合理的搭配和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一些中药处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更加细致的点评和改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药处方做出一些评价和建议。
希望对读者了解中药处方有所帮助。
首先,中药处方在搭配上需要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有些中药在一起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反应,甚至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因此,医师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不当的搭配。
此外,对于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中药处方中应当考虑到药物的积累效应,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中毒。
其次,中药处方在药物的用量上也需要谨慎。
有些药物在用量过大时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而用量过小则难以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医师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用量,避免出现过度或不足的情况。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过敏史来调整处方,避免产生过敏反应。
另外,中药处方中药材的品质也至关重要。
有些中药材存在着劣质伪劣产品,使用这些药材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对身体造成危害。
因此,医师在配药时应当选择正规的药材供应商,确保药材的品质符合标准。
此外,医师也应当对药材的来源和生产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杜绝使用有问题的药材。
综上所述,中药处方在搭配、用量和药材品质等方面都需要医师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点评和调整,才能确保中药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医师们在开具中药处方时能够谨慎用药,加强对中药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恢复快、经济。
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行肾囊肿切除术,与经腹腔相比各有利弊,根据囊肿的大小以及部位来决定入路。
通过38例患者的手术经验,认为经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是治疗单纯肾囊肿最佳治疗方法和选择。
该方法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出血少,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作为常规开展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312 后腹膜经路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术前B超、彩超、CT、肾盂静脉造影,了解囊肿的位于、大小、囊内容物、囊壁厚薄及肾盂、肾盏是否相通。
采用经腹膜后间隙入路进行腹腔镜,不会干扰和损伤腹腔内脏器,但腹膜后间隙仅是一个潜在间隙。
手术操作空间小,术中器械易相互干扰,因此需尽量用气囊扩大后腹腔的空间。
进入“后腹腔”可观察到侧腹膜、腰大肌、膈肌角及肾周脂肪囊。
应先显露腰大肌。
为避免损伤腹膜,应沿着腰大肌侧打开Gerota’s筋膜,仔细分离肾周脂肪直到见到“红色肾脏”(肾包膜) 。
根据CT、B超定位,沿肾表面分离,一般很容易找到蓝色的囊肿。
囊肿壁要在直视下尽量切干净,囊壁切除要尽量大,但为避免出血,切缘距实质约5 mm。
并用电棒将切缘电凝一圈,囊内容物吸完后,可用碘酒擦拭,破坏囊壁内的细胞,减少分泌。
必要时填脂肪组织入囊腔。
313 经腹腔经路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游离结肠切勿损伤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及肠系膜,造成肠瘘或系膜血管损伤。
牵拉左侧肾囊肿,防止脾脏损伤,动作应轻柔。
切开肾前筋膜,严密止血,充血显露肾脏。
确定上下极、前后面、内外缘,并根据CT、B超定位,向相应位置游离,则很容易找到蓝色囊肿。
囊肿处理同经后腹膜经路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
314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损伤致大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皮下气肿;伤口感染;呼吸性酸中毒等。
本组38例中,术后有皮下气肿2例,未经治疗,自行吸收;伤口脂肪液化红肿1 例,经换药、消炎治疗后痊愈。
1例为十二指肠瘘,给予保守治疗3个月后痊愈。
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时间短和术后康复快等。
随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出血少、随着医疗器械不断发展及手术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并发症会逐渐减少。
中药方剂最佳组合配方的综合评价马春武霍英杰孙爱峰为了在5味中药的种种组合中筛选出具有最佳抗炎疗效的配方,文献以2味药的组合配方为例,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1 ] ,现用秩和比法再次分析此资料。
1 资料和方法111 资料来源[ 1 ] 将雷公藤(A) 、川芎嗪(B) 、丹参(C) 、黄芩(D)和银杏叶( E)分别制成水煎剂,按照排列组合方法获得31种配方。
取昆明种雄性小鼠155只,每组随机取5只进行灌胃处理, 2次/d,共5 d。
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无菌取脾、研碎,用分层液获取单个核细胞,分别用LPS刺激6 h,再培养24 h后,用EL ISA法检测TNPα表达量(U /ml) ,其中2味药的不同组合TNPα表达量资料见表1。
表1 5味药中2味药的不同组合配方TNFα表达量(U /ml)天数( d) 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1 15215 13110 12311 12910 13710 13410 14110 12610 12616 124102 15115 12910 12510 12913 13310 13518 13910 13010 12914 124173 15210 13210 12619 13110 13610 13212 13816 12710 12910 126104 15410 13010 12710 12817 13410 13510 14114 12810 12710 127135 15010 12810 12310 12710 13510 13310 14010 12910 12810 12810112 方法秩和比法的一般步骤见文献[ 2 ]。
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调整为α =α总/N,α总= 0105,N为两两比较所需的次数[ 3 ]。
2 结果211 对原始数据编秩将原始数据按从大到小混合编秩,有相同数据时取平均秩次。
表2 5 d实验结果的秩和比法分析天数( d) RSRR yR yR 的95%CI1 01546 0 47164 44134~501942 01489 0 44137 41107~471673 01488 0 44131 41101~471614 01490 0 44143 41113~471735 01537 0 47112 43182~50142注:α = 01005, uα sy = 3130212 5 d实验结果的分析按公式RSRR = ΣR /mn2 (m为天数, n为两味药的不同组合数量)计算秩和比,按公式y = sin21作者单位: 137000 吉林省白城市中医院(马春武) ; 白城市医院(霍英杰) ; 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孙爱峰)(RSR) 015对RSR进行变量变换,按y ±uα sy 计算yR 的95%CI(见表2) 。
比较yR 的95%CI,除第1天与第3天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但在边缘)外,其他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213 不同组合实验结果的分析按公式RSRC = ΣR /m2 n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年6月第1卷第3期Chin J Mod Drug App l, Jun 2007,Vol. 1,No.3 ·37·计算秩和比,按212方法对RSRC 进行变量变换并计算yC 的95%CI(见表3 ) 。
比较yC 的95% CI,除AC与AE, AD 与DE,AE、CD与CE,BC与BD, CD与CE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说明AD与DE的抗炎疗效最佳。
表3 不同组合实验结果的秩和比法分析比较项目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RSRC 01060 0 01528 0 01906 0 01602 0 01290 0 01330 0 01160 0 01690 0 01690 0 01844 0yC 14118 46160 72114 50188 32158 35106 23158 56117 56117 66174yC 的95%CI8122~2011440164~5215666118~7811044192~5618426162~3815429110~4110217162~2915450121~6211350121~6211360178~72170注:α = 01001, uα sy = 51963 讨论本文结果表明,AD与DE的抗炎疗效最佳,与文献[ 1 ]的分析结果一致。
但该文认为AD、CD、CE和DE疗效近似相等,结论不同的原因可能与采用秩和比法分析时,编秩损失信息和检验效率降低有关。
同理,可将5味中药多种组合的实验结果用秩和比法分析,寻找出最佳抗炎效果的配伍组合,用于临床实践。
用秩和比法分析此资料,也可按列或行编秩,分别计算行或列的秩和比。
但用本文所述混合编秩方法,计算得到的sy 的数值减少了,检验效率相应得到提高,因此,如用秩和比法分析本文资料,最好采用混合编秩方法。
另外,为了减少I类错误,计算y的95% CI时,应对检验水准进行调整,文献用公式α = 12( 12α总) 1 /N计算,调整后的结果与文献[ 3 ]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1 王桂杰,李新,宋晓宇,等. 中药方剂的最佳配伍实验设计法初探.中国卫生统计, 2005, 22 (2) : 1272128.2 孙爱峰,宋险峰. 秩和比法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较中的应用.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4, 2 (4) : 2472248.3 马斌荣. 医学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0.4 朱墨涛, 任正洪. 多重比较时的确定. 中国卫生统计, 2000, 17 (6) : 369.·临床医学·80例胸腰椎骨折中的CT扫描诊断观察尤国庆【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CT扫描临床上,胸腰椎损伤常见于交通和建筑业事故,在胸腰椎骨折中以爆裂骨折多见,准确诊断和了解椎管及椎管内情况是临床正确治疗及疗效估计的关键,由于X线平片的局限性,对椎体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常估计不足, CT对骨折类型、椎管受累情况、治疗方法及疗效估计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本文通过经X线平片及CT检查的80例胸腰椎骨折中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CT扫描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本组共8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其中男62例,女18例,年龄17~63岁,平均40岁。
使用Simens somatom ARC全身扫描仪和扫描范围,患者仰卧,以512长度侧位常规扫描定位,决定扫描椎体和扫描范围,倾斜角度,扫描范围应包括伤椎上下各一个椎体,层厚5 mm,层距5 mm,连续扫描,如第一层或最后一层还发现有骨折征象,应向上或向下连续扫描至无骨折征象发现为止,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必要时行矢状和冠状重建,正位Tope像扫描。
2 结果80例共96个椎体骨折中, T6 椎体4个, T7、T8、T9 椎体各2个, T12椎体34个,L1 椎体26个,L2 椎体18个,L3、L4 椎体各4个;发生于T12 ~L2 者78 /96 (8113%) ,其中4个椎体以上骨折者16 /80 (2010%) 。
单纯压缩性骨折40 /96 (4117%) 按三作者单位: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柱结构分,累及前中柱8 /40 (2010% ) ,均为前高减低40 /40 (100% ) ;爆裂骨折56 /96 (5813% ) ,其中累及前中柱12 /56 (2114% ) ,累及前中后柱44 /56 (7816% ) ,椎管肉碎骨片44 /56 ( 7816% ) , 椎管狭窄46 /56 ( 8211% ) , 明显脱位8 /56 (2816% ) ,后高减低2 /56 ( 316% ) , 前后高均减低38 /56 (6719% ) 。
3 讨论脊柱损伤多发生于青壮年,骨折常发生于T12 ~L2 椎体,本组占81138% ,以爆裂性骨折多见,本组占5813%。
311 胸腰椎骨折的特点①单纯压缩性骨折; CT侧位定位像见椎体前高减低,成楔形变,少数后突成角畸形, CT显示骨折多累及前柱,少数累及前中柱,但椎体后缘骨质连续,本组累积前柱占8010% , CT征象为椎体前半部骨皮质断裂,出现骨折线,或双边征骨小梁聚集,密度增高,较重者骨折块向周遍移位,因不累及后柱及椎体后缘骨质连续等特点,故常无椎管狭窄,临床症状较轻,常为腰痛,活动受限,无神经症状及体征; ②爆裂性骨折: 椎体前高减低8 /28, 后高减低1 /28,整个椎体变扁19 /28,多数椎体后移位,后突成角畸形,CT征象为椎体较多骨折线,椎体碎裂,骨块移位,椎体后缘骨折,椎弓,椎板等附件骨折,椎管变形、狭窄、椎管内碎骨片、硬膜囊受压、周围脂肪层占82% , 椎管内碎骨片占7816% ,由此看出,爆裂骨折的椎管狭窄率及碎骨片几率出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