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波分裂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东段中生代南北向伸展作用

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东段中生代南北向伸展作用

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东段中生代南北向伸展作用陈宣华;An Yin;George E.Gehrels;Eric S.Cowgill;Marty Grove;T.Mark Harrison;王小凤;杨农;刘健【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04(010)003【摘要】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脉东段发育了延伸大于300 km、东西走向的拉配泉断裂,为南倾的正断层,局部倾角可以低至30°以下.断层中段表现为30~ 50 m厚的韧性剪切带,发育有较好的糜棱岩组构和矿物伸展线理;东段和西段以碎裂变形为特征.断裂带内运动学标志,如不对称香肠构造、不对称褶皱和次级脆性和韧性断裂,都指示了上盘向南的正滑移剪切方式.两方面证据控制了拉配泉断裂的活动时代.首先,拉配泉断裂上盘局部产出早-中侏罗世沉积地层.侏罗系地层中的砾石,特别是其中的含叠层石硅质灰岩和紫色石英岩,可以与断裂下盘的岩石相对比.早-中侏罗世地层可能为拉配泉断裂之上的伸展盆地沉积.其次,拉配泉断裂下盘岩石的 40Ar/ 39Ar热年代学分析给出2个明显的冷却事件.较老的事件出现在约220~187 Ma 之间的三叠纪末期至侏罗纪早期,而年轻的事件出现在早白垩世的晚期(约100 Ma).约220~187 Ma之间的冷却年龄在拉配泉断裂下盘岩石中普遍存在,代表了拉配泉断裂正断作用的主要阶段.约100 Ma时,断裂东段的正断作用再次活动,该事件可能被南倾的恰什坎正断层运动所叠加而增强,并与拉配泉断裂的东段合并.这2条断裂具有共同的上盘向南的正滑移运动方式.青藏高原和东亚其它地区的中生代伸展作用可以归结为特提斯洋向北和太平洋向西俯冲形成的弧后伸展作用.【总页数】20页(P193-212)【作者】陈宣华;An Yin;George E.Gehrels;Eric S.Cowgill;Marty Grove;T.Mark Harrison;王小凤;杨农;刘健【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90095-1567;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Arizona,Tucson,AZ,85721;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90095-1567;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90095-1567;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90095-156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1【相关文献】1.阿尔金断裂走滑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山脉形成的古地磁证据 [J], 孙知明;李海兵;裴军令;许伟;潘家伟;司家亮;赵来时;赵越2.从德令哈地震分析青藏高原北缘东段的深部构造活动 [J], 姜枚;许志琴;钱荣毅;王亚军;张立树3.青藏高原西北缘郭扎错断裂40Ar/39Ar年代学研究——阿尔金断裂西延的新证据 [J], 陈应涛;张国伟;鲁如魁;张永强4.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走滑边界的侧向扩展——甘肃北山晚新生代走滑构造与地壳稳定性分析 [J], 郭召杰;张志诚;张臣;刘畅;张宇;王驹;陈伟明5.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时期——来自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的证据 [J], 袁四化;刘永江;葛肖虹;吴光大;胡勇;郭新转;李伟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剪切波分裂测量

剪切波分裂测量

剪切波分裂测量
剪切波分裂测量是一种地质勘探技术,主要用于勘探地下油气等资源。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受到了不同材料的影响,
造成波速和振幅的变化,从而推测地下岩石性质和含油气情况等信息。

在剪切波分裂测量中,可以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并测量返回的信号来
获取有关地下岩石的信息。

该技术利用地震波在矿井中传播时受到了
不同材料的影响,从而对地下岩石性质进行推测。

剪切波分裂测量是
一种高精度的勘探技术,它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更准确、更有效地勘探
地下能源资源,从而为能源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剪切波分裂测量的核心技术是分析地震波的剪切波。

剪切波是地震波
中的一种波形,具有能够穿透岩石和土壤的特性。

利用剪切波进行分
裂测量,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沉积岩石的性质,识别石油、天然气等
重要的资源。

此外,剪切波分裂测量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勘探
矿藏等领域。

总之,剪切波分裂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探技术,能够提高勘探效
率和准确度,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相信该技
术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创新,并成为推动能源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有力工具。

多种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与对比

多种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与对比

多种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与对比李伦;蔡晨;付媛媛;方洪健【期刊名称】《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年(卷),期】2023(54)2【摘要】面波层析成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取地壳与上地幔地震波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本论文综述了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的简要历史,阐述了多种常用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双台法、双平面波法、程函方程法、Helmholtz方程法、背景噪声成像法与直接面波层析成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双台法的理论与实际使用简单,但该方法要求震源与两个台站需近似位于同一大圆弧路径,在台站较少且记录时间较短的区域,获取的相速度水平分辨率偏低.双平面波法能一定程度克服地震波多路径传播与散射对频散的影响,但其对面波波形数据要求较为严格,且通常适用于区域地震台网.程函方程法和Helmholtz方程法可直接从地震记录同时获取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计算方便快速,无需经过正演与反演过程,但这两种方法要求台站分布密度要高,不适用于台站间距大且分布稀疏的区域.与程函方程法相比,Helmholtz方程法不仅考虑了波形的相位,还利用了其振幅,能获取更准确的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背景噪声成像法的优点是无需震源就可获取高分辨率地壳尺度的成像结果,但通常缺乏长周期面波的信息,难以约束岩石圈深部与软流圈结构.直接面波层析成像法能直接从台站间的面波频散数据通过反演获取三维剪切波(S 波)速度结构与方位各向异性信息,省去了反演相速度图的中间步骤.此外,我们对比了多种方法在青藏高原获取的相速度结果.结果表明,多种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取的同一周期相速度结果高度吻合,主要特征表现在:在中长周期的相速度图中,青藏高原内部主要以低速为主,而周缘区域(如,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以相对高速为主,这表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流变强度均比其周缘区域要弱,青藏高原的岩石圈变形受控于周缘块体的阻挡.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短中周期(20~40 s)的相速度图像指示受强度较大的川滇地块阻挡,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以地壳流的方式沿地壳薄弱带(即红河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向南挤出逃逸.此外,祁连山在短中周期(20~40 s)的相速度图中都表现为低速特征,可能与局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地壳的高温度异常有关.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双台法、双平面波法、程函方程法、Helmholtz方程法)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法结合可获取短长周期范围(如,4~200 s)的瑞利波与勒夫波相速度,用于同时构建壳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本文还提出开展地震高阶面波、伴随成像与联合反演等方法综合研究可望获取精度更高与更为可靠的壳幔结构.【总页数】23页(P174-196)【作者】李伦;蔡晨;付媛媛;方洪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工作面电磁波高精度层析成像及其应用2.透射槽波层析成像在煤矿工作面隐伏构造探测中的应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层析成像4.蒙古中南部地区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面波层析成像5.利用Lg波Q值反双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地壳衰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波分析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小波分析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胡永钧 屠泓为 吴 进 , ,
(. 1甘肃省地震局 , 甘肃 兰州 700 ; . 海省地震局 , 300 2青 青海 西宁 250 ) 202 800 ; 10 1 3 江苏省扬州市地震局 , . 江苏 扬 州
摘要 : 分析地震 前 兆观 测 资料是地震 预测研 究的核 心 , 过对 大量 的前 兆资料 的研 究 , 通 发现 利 用 小
频 率窗都 可 以改变 的时频 局 部化 分 析 方法 , 即在
对 于观测 资料 的研 究 , 1是采 用 比较粗 略 图 的方法 , 仅用人 工 描绘 的办 法对 地 震 前兆 的观 测 资料进行 了一 定 的处 理 , 图 找 出地 震前 兆 中 的 试

些转 折所对 应 的大 陆地 区数年 尺度地 震活动 的
关系。上述方法是对观测资料 的定性描述 , 可 有 能在数据分析中会有一定误差。为了更精确地处
收 稿 日期 :o7—1 2 2o 2— 4
低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和较低的时间分 辨率 , 在高频部分具有较高 的时间分辨率和较低
基金项 目: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青年基金课题( oo2 , c s7 )青海地震科学基金(o7 o ) 2 oA 1资助。 作者简介 : 胡永钧 (9 6 )男 , 17 一 , 山东曲阜人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地震综合预报方面的工作。 ①胡永钧 . 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的阶段性变化研究 . 兰州 :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06 1 l 20 . —7
和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阶段性转折有着很好的相
关关系 。
1 小波分析 的基本 原理及观测 资料 的数学处理方法概述
小 波( ae t分析 是傅 里 叶 (orr分 析 思 w vl) e Fui ) e 想 方法 的发 展 与延 拓L , 一 种 信 号 的 时 间一 尺 2是 J 度 ( 间一频 率 ) 析 方 法 , 有 多 分 辨 率 分 析 时 分 具 ( lrouo nl i 的特 点 , 且 是 时 间 窗和 Mute li A a s) is tn ys 而

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玉树和冰岛地区各向异性

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玉树和冰岛地区各向异性
第 2期 ( 总第 4 2 2 期) 2 0 1 4年 2月






No . 2 ( S e r i a l No . 4 2 2 )
Fe br u ar y, 2 01 4
Re c e nt De ve l o pm e nt s i n W o r l d S ei s mol og y
究 的进 展和 意义 , 特 别介 绍 了剪切 波分 裂 的原理 、方 法 ,以及 近年 来 剪 切 波分 裂 研 究 的进 展
和 现状 。
利用 剪 切波分 裂 分析方 法 ,可 以获 得地 壳和 上地 幔各 向异 性 的空 间分 布 特征 ,分析 各 向 异 性分 布 与构 造 背 景 之 间 的关 系,进 而探 讨 壳 幔 变形 机 制 、地 幔 物质 流 动 等地 球 动 力 学 过 程 。此 外 ,通 过 对 剪切 波分 裂 参数 在 时间上 的 变化 分析 ,可 以获 得地 震 、火 山等 自然灾 害 发 生 前后地 壳 应力及 地 壳 中微 裂 隙的变 化特征 等 。本 论 文 围绕 剪切 波分 裂方 法在 地 震各 向异 性
能排 除慢波 延迟 时 间突然增 大这 一可 能性 。 最 后 ,基于 剪切 波分 裂方 法在 玉树震 源 区、青 藏高 原 东部 及 冰 岛南部 火 山地 区开 展 的研
究 ,本论 文讨论 并 总结 了剪切 波分裂 在地 壳和地 幔各 向异 性研 究 中的意 义 以及在 火 山地 区地
( 3 )冰 岛作为 天然 的地球 物理 实验 室 , 为 与火 山喷发 活 动有 关 的剪 切 波分 裂研 究提供 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0

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对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对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华 南 地 震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第40卷第4期2020年12月Vol . 40,NO.4Dec.,2020(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摘要: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地球内部介质各向异性研究。

不同的分裂分析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介质(地壳或地幔),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介质各向异性特征,为探讨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信息。

本文介绍了剪切波分裂理论、分析方法以及总结用于不同区域研究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中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

分析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还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处理,以期在高密度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可靠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地壳;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地球动力学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62(2020)04-0071-08DOI :10.13512/j.hndz.2020.04.010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对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田 鹏,杨周胜田鹏,杨周胜. 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对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J]. 华南地震,2020,40(4):71-78. [TIAN Peng ,YANG Zhousheng. Research Advances of Shear Splitting Analysis in Seismic Anisotropy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20,40(4):71-78]Research Advances of Shear Splitting Analysis in SeismicAnisotropyTIAN Peng ,YANG Zhousheng(Yunnan Earthquake Agency ,Kunming 650224,China)Abstract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the anisotropy of the earth's interior media. Different splitting analysis methods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media (crust or mantle),revealing the seismic anisotropy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depths ,and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explor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deep ear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method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ults that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study of the anisotropy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maining problems of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method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reliable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based on high-density data.Key words :Shear splitting analysis ;Crust ;Mantle ;Anisotropy ;Geodynamics收稿日期: 2020-02-10作者简介:田鹏(1988- ),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与研究工作。

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及地震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影响

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及地震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影响

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及地震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影响赵博;高原
【期刊名称】《地震》
【年(卷),期】2010(030)001
【摘要】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大量充满液体的微裂隙的定向排列引起的, 剪切波穿过这种含有微裂隙的介质时会产生分裂. 剪切波分裂参数与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与区域应力场有关. 在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中, 地震的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有影响.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并对定位误差特别是深度方向的误差所引起的时间延迟变化进行了讨论, 比较了不同大小的深度误差对归一化后的时间延迟的影响,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深度定位误差对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影响很大. 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有多种, 本文还对不同的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做了简介.
【总页数】10页(P115-124)
【作者】赵博;高原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剪切波分裂的某些理论问题及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 [J], 李清河;刘希强
2.四川锦屏水库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及蓄水影响初探 [J], 邵玉平;高原;戴仕贵;杜瑶;宋澄
3.日本西南部后续震相剪切波分裂分析:地壳内部线性构造的探测器 [J], T.Iidaka;张弘;高武平;丁志峰
4.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应力场 [J], 刘莎;梁锋;郑钰;杨建思
5.地壳内剪切波分裂研究的十年:剪切波分裂是什么意思?它有何用?下一步怎么办? [J], StuartCrampin;林邦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王琼;高原;石玉涛;吴晶【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3(056)003【摘要】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NWW SE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与塔里木盆地向柴达木盆地俯冲方向一致,说明该地区上地幔物质变形主要受古构造运动的影响,属于“化石”各向异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由区域小震的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地壳和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表明壳幔变形可能有不同的形变机制.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由于处于活跃青藏地块与稳定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更加复杂的构造背景,地壳快波偏振和地幔快波偏振总体上呈NWW SEE方向,说明壳幔变形机制可能相同;但不同台站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离散性,推测是由于受局部构造特征差异性造成.%Based on teleseismic PKS,SKS and SKKS phases (XKS) recorded by 41 permanent broadband stations in Gansu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study obtains the splitting parameters of fast polarizationdirection and delay time between the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at each station using the minimum transverse energy method,and then,plots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around this area. Furthermore, combined with GPS velocity field and crustal anisotropy from near-field shear-wave splitting using SAM method, we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rust-mantle anisotropy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n the west part of Altun fault,the fast wave polarization trends NWW—SEE,siting at a certain degree angle to the strike of regional structures, while coinciding with the subduction direction from Tarim Basin to Qaidam Basin, which reveals that in this region, the upper mantle deforma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ancient tectonic movement so that it belongs to "fossil" anisotropy. In Qilian-Hexi Corridor tectonic region,the XKS fast direction is NW—SE,consistent with strike direction of the main fault in this area, while the fast direction obtained from near-field shear-wave splitting is NE-SW, consistent with GPS velocity relative to stable Eurasian Continent. The different direction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suggests that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m may be different in this area. Crust anisotropy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XKS anisotropy may reflect the direction where materials flow. In Longzhong Basin and adjacent regions, which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active Qinghai-Tibet block and comparatively stable Ordos block, with more complex tectonic background,the fast directions in the crust and in the upper mantle areconsistent by and large, which means that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possibly have the same deformation,but owing to local feature's influence,the results vary obviously with these stations.【总页数】14页(P892-905)【作者】王琼;高原;石玉涛;吴晶【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P315【相关文献】1.通过 SKS 分裂分析非洲中东部地区地震各向异性 [J], 冯力理;陈运泰;雷军2.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各向异性研究:基于SKS和Pms震相分析 [J], 郭桂红;陈继峰;程建武;武澄泷;唐国彬;侯爵;张明辉;贺志洪;张智;蒲举;刘旭宙3.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J], 卫志杰;张盛中;杨晓瑜;李世鑫;王晨辰;童琼4.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J], 卫志杰;张盛中;杨晓瑜;李世鑫;王晨辰;童琼5.中国陆区S波分裂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 [J], 刘堃;张中杰;胡家富;滕吉文;孙克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间断面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间断面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间断面研究沈旭章;梅秀苹;张元生【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1页(P6)【作者】沈旭章;梅秀苹;张元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青藏高原下方存在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陆陆碰撞,在这种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岩石圈发生了强烈变形,缩短量约750~1500 km,同时垂直方向平均隆升了约4500 m。

而根据高原隆升所估算的消耗的物质量占不到高原缩短所产生的物质量的一半,如何解释其余物质的去向,是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其中多数观点认为物质的东移是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能够保持基本均衡的主要原因,但在物质移动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看法。

而与此相关的地壳速度结构和上地幔间断面的变形特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

作为物质东移终点的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区域,其地壳上地幔间断面的研究,对构建青藏高原隆升模型和块体相互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为了减小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确定的地壳参数的不唯一性,Ma和Zhou在Zhu和Kanamori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面波频散资料的H-k方法。

该方法联合了多层地壳模型与基阶群速度面波频散资料,其中H-k网格搜索的目标函数将同时包含面波频散数据的拟合及接收函数的叠加。

在该方法中,为了得出比较稳定的H和k估计,必须选择具有合适的vP的参考模型,使得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确定的极值点都比较接近,因此,该方法也可以用于估计台站下方P波的平均速度。

数值实验的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在减小地壳参数的不唯一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进行了处理,确定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波速比和地壳平均纵波速度。

结果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波速比和vP变化剧烈,地壳自西向东明显减薄。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第一期观测资料的剪切波分裂特征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第一期观测资料的剪切波分裂特征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第一期观测资料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太龄雪;高原;刘庚;肖卓【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5(058)011【摘要】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67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环境和纵横交错的断裂分布的影响,该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整体上显示出NNE向和NE向的优势取向,但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台站的PAZ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但部分断裂附近台站的PAZ受到断裂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PAZ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划分了5个子区,西部3个不同区域的PAZ从北到南分别为NNW向、近N-S向和NE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东部的2个区域PAZ分别为NEE向和NNW向.研究证实,青藏东南缘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虽然非常复杂,但大体上与区域内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和断裂分布相关.【总页数】13页(P4079-4091)【作者】太龄雪;高原;刘庚;肖卓【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地壳介质各向异性 [J], 高原2.中国地震科学台阵两期观测资料近场记录揭示的南北地震带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J], 张艺;高原3.利用Pms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及变形情况 [J],Y.Cai;J.P.Wu;L.H.Fang;W.L.Wang;S.Yi;蔡妍4.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 [J], 朱子杰;王绪本;刘志强;梁春涛5.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S波分裂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J], 豆辉;王宝善;徐逸鹤;王伟涛;张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剪切模量及应力状态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剪切模量及应力状态数值模拟

模型,必要时加入地面高程模型。

材料物性参数和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对数值模拟结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合理选择参数及边界条件对于形变异常分析中的数值模拟问题至关重要。

综上,对形变观测的干扰影响在实际的资料分析中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目前主要方法为时间进程法,即依据干扰的起止时间与异常的起止时间进行对比,并考虑一些干扰因素的滞后效应,来判定异常是否为干扰引起,但如果存在多项干扰,不能确定干扰所引起的形变变化的量值,进而难以确定哪项干扰对形变观测的影响较大。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包括数值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定量分析干扰对形变观测的影响可以初步给出定量结果,但由于存在模型参数、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数值模拟结果仍需结合各种异常分析方法综合使用。

Ⅲ-147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剪切模量及应力状态数值模拟石富强1)※ 邵志刚2) 占 伟3) 丁晓光1) 朱 琳1) 李玉江4)1) 陕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3)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4)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图分类号:P315.6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97作为控制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重要因素,断裂带介质力学性质与断层面上的滑动速率及应力状态、区域地壳运动速度场以及强震危险性判定等密切相关。

从物理上,断层力学性质可以理解为断层面两盘之间的摩擦系数或断裂带的剪切模量,但这一参数很难从野外观测的角度定量给出。

研究中通常通过以下两种确定方式,一种是根据地质上关于断层活动的认识做定性判断给出。

另一方面,随着对地壳介质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GPS 等观测资料的丰富,有限元模拟技术在地壳动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为断层介质力学性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频繁,地壳变形强烈的区域之一。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动力学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动力学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动力学意义徐化超;王辉;曹建玲【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8(038)003【摘要】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1991-2015年的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弹性球面块体模型获得了区域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并讨论了断裂滑动速率分配的动力学意义.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块体以北东向并兼顺时针旋转运动为主;区域断裂平均闭锁深度为17 km;另外,各主要断裂滑动速率也不尽相同.其中,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10~12 mm/a,祁连—海原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3~5 mm/a,鄂拉山断裂、拉脊山断裂右旋走滑速率为1~3 mm/a.阿尔金断裂、祁连—海原断裂、东昆仑断裂的走滑速率被其端部的山脉隆起和逆冲断裂所吸收和转换,鄂拉山断裂和拉脊山断裂则起到了调节块体间运动平衡的作用.【总页数】11页(P13-23)【作者】徐化超;王辉;曹建玲【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闭锁特征和滑动亏损研究 [J], 叶茂盛;孟国杰;苏小宁2.青藏高原东缘中南部主要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地震矩亏损 [J], 李煜航;郝明;季灵运;秦姗兰3.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断裂全新世左旋滑动速率 [J], 郭鹏;韩竹军;姜文亮;毛泽斌4.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 [J], 甘卫军;程朋根;周德敏;唐方头;李金平5.基于横波分裂、GPS和断裂第四纪滑动速率数据研究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特征 [J], 常利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郭桂红;张智;程建武;董治平;闫建萍;马亚维【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5(058)011【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和汇聚的远场效应,且仍正处于侧向生长阶段.而地壳各向异性则反映了高原地壳的形变特征.为此,本文主要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0年10月)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平均剪切波分裂参数及剩余地震各向异性参数,两个参数分别反映了区域构造和应力场特征及局部构造和局部断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快剪切波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为NE47.72°±21.83°和121.65°±22.07°,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63±1.31 ms·km1.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反映了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第二优势取向揭示了NWW的局部构造意义,表明应力环境受本区NWW深大断裂带的影响.各个台站的剩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活动断裂控制着剩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剩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变化反映了断裂引起地震各向异性程度,形变具有区域特征.【总页数】14页(P4092-4105)【作者】郭桂红;张智;程建武;董治平;闫建萍;马亚维【作者单位】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 730000;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桂林541004;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兰州大学,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J], 谢振新;吴庆举;张瑞青2.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及其构造意义 [J], 钱旗伟;吴晶;刘庚;沙成宁;马建新;白占孝;赵燕杰;刘小梅3.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 [J], 张洪双;高锐;田小波;滕吉文;李秋生;叶卓;刘震;司少坤4.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特征 [J], 张辉;高原;石玉涛;刘小凤;王熠熙5.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邵若潼; 沈旭章; 张元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剪切波分裂的某些理论问题及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

剪切波分裂的某些理论问题及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

剪切波分裂的某些理论问题及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剪切波
分裂特征研究
李清河;刘希强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1994(000)A00
【摘要】剪切波分裂应用于震预报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是:(1)如何使用窗口外资料;(2)如何定量地自动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我们通过对剪切波窗口外各种波的振幅与相应的理论分析,认为可以对两种开线进行短正以达到真实波形的目的,我们又提出了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联合使用。

可获得准确的快慢波波至。

本文研究了1990年10月20日天祝-景泰6.2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

所用资料为1989年3月到1
【总页数】13页(P9-21)
【作者】李清河;刘希强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及地震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影响 [J], 赵博;高原
2.中国地震科学台阵两期观测资料近场记录揭示的南北地震带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J], 张艺;高原
3.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的地壳剪切波分裂 [J], 赵博;高原;石玉涛;金红林;孙进
4.加州南部安扎地震台网剪切波偏振的定量测量: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 [J], Aster,RC;周民都
5.天祝-古浪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特征 [J], 阮爱国;李清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接收函数和噪声面波提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

利用接收函数和噪声面波提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

利用接收函数和噪声面波提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王琼【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接收函数;噪声互相关;各向异性;相速度;S 波速度【作者】王琼【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青藏块体东北部大型边界变形带,地处青藏块体、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交汇处,是新构造时期以来较为活跃的地质构造单元,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产物。

由于缺乏浅地表、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信息,目前对这种大规模地壳运动的具体成因以及由碰撞引起的地壳和上地幔形变仍未有定论,这也是当前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甘肃、河南、湖北、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山西和陕西9个省共204个地震台站2007年8月至2013年10月间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计算了莫霍面深度和地壳vP/vS比值,并在接收函数基础上引入了一种新的综合性方法计算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参数。

这种方法基于地壳各向异性介质中莫霍面PS转换波的到时,在径向分量和切向分量的接收函数所展现出的性质和谐波分析,估算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和分裂时间。

发现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台站快慢波延迟时间变化比较大,约0.28~1.14 s不等。

通过与近震S波分裂得到的各向异性时间延迟(0.1~0.12 s)相比较,说明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可能主要来源于中下地壳。

研究区域地壳厚度变化较大,从31.3 km变化至71.3 km,平均厚度为45.9 km,青藏高原东北部比其周缘区域整体要厚。

最浅的地方位于鄂尔多斯南部边缘渭河地堑的临潼台(LINT),最深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曲麻莱台(QML)。

同时,地壳厚度与地形起伏变化比较一致,从东向西呈梯度性加深趋势。

对于vP/vS值,青藏高原东北部vP/vS值较低,可能与该地区主要为长英质物质组成有关;鄂尔多斯地块vP/vS值较高,可能说明了该区域的铁镁质岩石含量较高。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及其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及其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及其构造意义钱旗伟;吴晶;刘庚;沙成宁;马建新;白占孝;赵燕杰;刘小梅【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0)006【摘要】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94°E-105°E,32°N-40°N) is the front edge of expansion of this vast high land,which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teau.We obtain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results from waveforms of local earthquakes(2008-2014) recorded by th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Qinghai Province.First,we apply the HypoDD to relocate the seismic events,and choose those events within the S window (defined by the incidence angle ≤45°) for furtheranalysis.Then,we use the SAM technique to invert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Totally,we obtain splitting parameters of 26 st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major fast shear-wave polarizations exist in Xining and adjacent areas,where multiple blocks converge.This means that seismic anisotropy in middle-upper crust of the area is controlled by both the tectonic stress and active faults.In addition,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crust from Yushu aftershock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in this region.%青藏高原东北缘(94°E 105°E,32°N-40°N)是高原北东向扩张的前沿地带,亦是研究高原生长过程的重要区域.本文利用青海省数字地震台网(20082014年)共7年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首先使用双差定位获取精定位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挑选位于S波窗口内(射线入射角≤45°)的地震事件,依据S波分裂分析方法(SAM),获取研究区域内共26个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地处多个块体交汇部位的西宁及其周缘,地壳各向异性呈现两个优势偏振方向,表明该区中上地壳应力环境由区域主压应力场和活动断层共同约束;玉树地震序列的地壳各向异性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场一致.【总页数】12页(P2338-2349)【作者】钱旗伟;吴晶;刘庚;沙成宁;马建新;白占孝;赵燕杰;刘小梅【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J], 谢振新;吴庆举;张瑞青2.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 [J], 郭桂红;张智;程建武;董治平;闫建萍;马亚维3.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特征 [J], 张辉;高原;石玉涛;刘小凤;王熠熙4.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J], 黄兴富;高锐;郭晓玉;李文辉;熊小松5.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邵若潼; 沈旭章; 张元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王凯;姚振兴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

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
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

两部分均存在剪切
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
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

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

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
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
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总页数】1页(P36)
【作者】王凯;姚振兴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3.3
【相关文献】
1.基于背景噪声初步研究河北及邻区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J], 刘丽;宫猛;胡斌;曾祥方;罗艳
2.利用宽频带远震体波波形研究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初步结果 [J], 朱露培
3.四川盆地中部浅层地壳一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J], 谢军;倪四道;曾祥方
4.汶川M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J], 刘启元;李昱;陈九辉;郭飚;李顺成;王峻;张绪奇;齐少华
5.汶川地震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J], 刘启元;李昱;陈九辉;齐少华;李顺成;郭飚;王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周民都;杨建思;徐智强;姜旭东;郑秀芬【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8(051)002【摘要】通过分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远震SKS波形资料,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结果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上呈NW-SE方向,并有一顺时针旋转趋势,快、慢波时间延迟是0.70~1.51 s.青藏高原东北缘的SKS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主要构造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变化与区域内最小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变化相似,也与由GPS测量得到的速度场方向变化相似.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旋转的形变以至流动,使得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或流动方向,上地幔变形和上覆地壳变形可能存在垂直连贯变形特征.【总页数】8页(P431-438)【作者】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周民都;杨建思;徐智强;姜旭东;郑秀芬【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甘肃省地震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各向异性 [J], 张洪双;滕吉文;田小波;张中杰;高锐2.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J], 王琼;高原;石玉涛;吴晶3.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J], 卫志杰;张盛中;杨晓瑜;李世鑫;王晨辰;童琼4.华北中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变形特征 [J],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5.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J], 卫志杰;张盛中;杨晓瑜;李世鑫;王晨辰;童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
丁志峰;曾融生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1991年7月-1992年6月,中、美两国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了11个频带数字记录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它们分布在青藏公路沿线和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利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高质量数据,对远震的SKS波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多数台站预测到了SKS波分裂的现象,用SC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所记录的SKS波分裂的参量,即快波偏的方向φ和快,慢波的时到差δt,探求台站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φ从南(拉萨)往北(至格
【总页数】1页(P211)
【作者】丁志峰;曾融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
【相关文献】
1.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1994-2000)青藏高原地一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J], 徐祥德;陈联寿
2.西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介 [J], 无
3.基于横波分裂的青藏高原多圈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J], 黄臣宇;常利军
4.基于横波分裂的青藏高原多圈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J], 黄臣宇;常利军
5.立足高原面向世界促进冰冻圈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结构

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结构

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结构陈虹;黄忠贤【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1998(0)S1【摘要】利用时频偏振分析技术分析穿过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基阶Love波的偏振方向,确定不同周期的Love波到达台站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的偏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内部传播的Love波传播路径基本不偏离大圆路径,穿过青藏块体及川滇西部低速区边界的Love波明显偏离大回路径低速区(青藏高原及川滇西部)的边界区域速度变化梯度大,对路径影响大.低速区内部路径偏离不明显,内部速度变化梯度比边界区域速度变化梯度小.低速区内大约在青藏高原中部位置是面波速度最低的地方.面波路径对于大圆路径的明显偏离,是由于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造成的.利用已知的相速度分布,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计算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在偏离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偏离角的值则比实测值小.【总页数】11页(P270-280)【关键词】青藏高原;面波传播路径;时频偏振分析;横向不均匀性;面波射线追踪【作者】陈虹;黄忠贤【作者单位】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相关文献】1.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影响 [J], 李想;姚华建;李昱;刘启元2.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J], 郑晨;丁志峰;宋晓东3.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 [J], 余大新;李永华;吴庆举;潘佳铁;张风雪;何静4.利用面波频散及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剪切波速度结构 [J], 郑现5.青藏高原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及面波方位各向异性 [J], 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切波分裂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陈天仕(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V 〇1.43,N 〇.l l (T l»i 第43卷第 11 期Nov.,20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 年 11 月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具有复杂的壳幔结构和多样的岩石 圈构造样式,成为探讨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 程的关键场所。

地震波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的一个基本属 性,地球内部广泛存在各向异性,而地震波各向异性是了解 壳幔形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研究S 波分裂的方法有多种:接 收函数、体波走时、面波各向异性以及剪切波分裂方法。

其 中,剪切波分裂方法因其横向分辨高、对小尺度结构比较敏 感等优点已成为研究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主要对剪切波分裂的方法进行简要阐述,总结了近些年 来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的一些成果。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剪切 &深部各向异性中图分类号:P 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 4011 (2017) 011 - 0074 - 02D 01:10. 3969/j . issn . 1672 -4011. 2017. 011. 037B前言世界屋脊—— 高原,是全球不同块体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

自45 Ma 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且不 外 ,高不断地向北或北东 成 高原东北缘的 的增厚,并东北 部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形。

高深部构造变形的研究,前人用 异性特 了 的研究(李永 ,2006)王镛等,2007;张 ,2013)王,2013)。

异性是部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众所 , 在 部异 沿着不 传播时速度不同,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各向异性成因不同。

一般 为, 幔 异性是由 幔 的形变使得矿物晶格( 是 体) 列成的(LiB > P G .,1996),究其本质原因,是地球内部应力相互作用。

因此,地 异性可以反 部的应力变形,从而为研究地部的动力学 提供 的约束。

分裂 是研究 部 异 最有 的 。

本分裂进行 ,并总结了近些年来前人利用该 高原东北缘的研究进展。

1剪切波分裂方法分裂是研究深部异 最有的 。

穿 异 层时会分裂成两个偏振方向正交的分量,并且这两个分量具有不同的速度 ( * ), 现象类似光的双折射。

异性的强度和 层的厚度 了快、 的 差,不 型的L 波可以提供 部不同深度的 的 异性特征。

衡收稿日期:2017 -07 -11作者简介:陈天仕(1991 -",男,山西浑源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剪切 。

量大陆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主要是利用穿过液态外核的SKS、SKKS ,是由 的特性所 的。

这些震相波从震源产生后,穿过核幔 进入液态外核传播时只剩下P 波, 次 幔 进入到 幔时, 是异性的,那 记录中不仅会有SV 成分,而会有SH 成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是快、 差以及最初地震波偏振的极化 。

选用的SKS、SKKS 的震中在85。

〜135。

,可以近台站入射,这样方便计算偏振化方和快、 差的 。

SKS 波分裂是分裂用以研究幔的异性特征,进而反映区的动力学背景。

常用的 分裂 有 关法(简称PC 法)、切向最小能量法(SC 法)、多通道法、特征值法(EV 法)、交 。

年,国外专家对不同的方法做了 的研究,认为最小能量的 是处 据最稳定的方法(王棒镛等,2014)。

是它也有缺点,就是更易受到台站下方复杂的各向异性影响。

Uiiestefeld et al (2007 )提出了 spitlab 方法,它同时利用旋转相关法、切向最小能量法以及 特征值 来计算分裂 ,可以更好地得到更 的结 。

#剪切波分裂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随着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流动台站的不断增加,其 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高东北缘的深部结构与构造变形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 ,不断深 研究 高原东北的深部结构与构造变形,有助于我们理解 高原的构造化 。

人 用 分裂 高 东北圈及其软流圈的变形做了 的研究(李永 ,2006;王椿镛等,2007;Li et al .,2011)。

着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流动台站不断的增加,前人利用SKS 分裂的 东北缘的 幔的 异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L i et al .,2011;张 ,2013)。

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中其快波方向大致为NU - SE 或 NUU - SEE 向,这与区域内主要断裂带走向以及GPS 测得 的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区 有顺时针的 (王 ,2013)。

尽偏振化以及 的趋结果比较 ,但是在其产生的解释在争议。

许学 结 区 G P S 的 度和幔 异结 比分析 高原东北 幔 异 为,其下方壳幔变形 垂 贯变形(王椿镛等,2007),另外,有学者利用S 波分裂方法研究东北 幔的 异 ‘认为,有些地区(如西宁)其快波偏振方向存在两个方向 (N U 向和NE 向),结区 其 结果分析,认为其下 区壳幔可能是解耦的(L i et al .,2011)。

另外,有学结合SKS 波分裂结果、异性特征以及区G P S算得到的速度场,分析了该地区异性特征及其形成机• 74 %第43卷第11 期 f h丨v£ 讨V〇1.43,N〇.l l 2017 年11 月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Nov., 2017制,得到了 高原东北 幔是解耦的结论(王,2013)。

此外,许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区 、慢差存在差异,常利军等(2008)研究东北缘的走时差为0.17 〜1.15 6,而Liet A(2011)得到的结果为0-〜0.9 6。

3其他方法在各向异性特征研究中的应用远震SKS分裂方法虽然可以很好地计算上地幔的各向 异性,但是 及其壳幔介质的 异性却很难获取准,是由于SK S到的 异反映的是从核幔 到台站下方的整体效应,而的异性贡 :小,因而难以获取(Silver et A,1996)。

有一些地球物理方 可以的各向异性,比的S波、Ps转换震相以及接 。

前人用了东北缘下方地壳的走时差,其结果表明,分裂时间平均为0.1〜0—5 s(常利军等,2010)石玉涛等,2013;C hen et al.,2013)。

M cN am ara et al(1994)用Ps转换 到青藏高原的走时差为0.17〜0.26 s。

C hen et A(2013)利用接收函数得到 高构造单元的Pms分裂的平 间,其川区达到0.23 s,松潘-甘孜地块是0.20 s,其他地区为0.17 s。

这与 上述学者的结 本。

近些年,学用直达S波计算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各向异性走时差为0.1〜0.2s (常军等,2010;,2013)。

4总结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发现,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及 其软流圈 在异性,幔其为NU-LE或NUU-LEE向,这与区域内主要断裂带走向以 及R P L的结果一致并 的研究表明区向有顺 的。

而到的快、慢偏 差反映的异在圈,不的学到的 幔的差结果略有差别,基本在1s左右。

高东北缘的异性成因目 在争议,主要有 解释:圈的垂贯变形和壳幔解耦,需进研究。

[ID+005030]参考文献:[1]C h e n Y,Z h a n g Z,S u n C,e t al.C r u s ta l a n is o tr o p y fr o m M o h o c o n­v e r te d P s w a v e s p littin g a n a ly s is a n d g e o d y n a m ic im p lic a tio n s b e­n e a th th e e a s te r n m a r g in o f T ib e t a n d s u r r o u n d in g r e g io n s[J].R o n d w a n a R es,2013,24(3 -4)+946 - 957.[2]L i Y,U u Q,Z h a n g F,e t al.S e is m ic a n is o tr o p y o f th e N o r th e a s te r nT ib e ta n P la te a u fr o m s h e a r w a v e s p littin g a n a ly s is[J].E a r th a n dP la n e ta r y S c ie n c e L etters,2011,304(1)+147- 157.[3]M c n a m a r a D E,O w e n s T J,S ilv e r P G,e t al.S h e a r w a v e a n is o tr o p yb e n e a th th e T ib e ta n P la te a u[J].J o u r n a l o f G e o p h y s ic a l R e s e a rc hA tm o sp h e re s,1994,99(B7)+13655 - 13665.[4]S ilv e r P G.S e is m ic a n is o tr o p y b e n e a th th e c o n tin e n ts+P r o b in g th ed e p th s o f g e o lo g y.A n n R e v E a r th P la n e t Sci,1996,24 +385 -432.[5]W iie s te fe ld A.M e th o d s a n d a p p lic a tio n s o f s h e a r w a v e sp littin g:T h eE a s t E u r o p e a n C ra to n[J].U n iv e r s ite M o n tp e lier S c ie n c e s E t T e ch­n iq u e s D u L a n g u ed o c,2007,7+163- 172.[6]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0,63(11)+13 - 19. [7]李永华,吴庆举,安张辉,等.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6,59 (5 )+59-68.[8]石玉涛,高原,张永久,等.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北部与四川 部的分裂[J]. 学报,2013,66(2)+81-92.[9]王椿镛,常军,丁志峰,等.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模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19(1)+98 - 110. [10]王椿镛,常利军,吕智勇,等.青藏高原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关的壳幔型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7,12(4) +49 -50.[11]王琼,高原,石玉涛,等.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 W S、P W S和S W W S震相分裂的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3,66(3)+89-90.[12]张,滕吉,田小波,等.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3,66(2)+59 -71.•7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