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doc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归纳.doc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归纳.doc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万年来人口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6、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

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 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

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

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 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3)B住宅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 特点?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分析其布局的优势。
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城市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 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 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 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②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 ③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城市数目多 ④乙、丙都是甲城的卫星城,服务 功能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 述,正确的是( ) ①a<b ②b<c ③b<d ④c<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完成以下2题。
8.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 的选项是( ) 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 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 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 D.不宜引进该企业
[解析] 造纸企业是污染水源的工业之一, 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出,甲城位于 乙城的河流上游,该造纸企业布局在甲城 的任何位置都会严重污染乙城的河水,因 此甲城不适合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解析:由市中心向郊区地租水平逐 渐降低,故a>b>c.根据“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可知d>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城市里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 以方便居民 B.城市里快餐店比大酒店多,这是因为 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 C.小镇上有快餐店,可能没有大酒店, 这是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 服务范围 D.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会越高级,因 而会淘汰一些快餐店,增加一些大酒 店

(完整word版)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第⼆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推荐⽂档第⼆章城市与城市化第⼀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利⽤和功能分区1、城市⼟地利⽤类型⼀般可以将城市⽤地分为商业⽤地、⼯业⽤地、政府机关⽤地、住宅⽤地、休憩及绿化⽤地、交通⽤地和农业⽤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地利⽤⽅式有着各⾃的特点,⽽同⼀种⼟地利⽤⽅式对⽤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明确的界线;②某⼀种功能区以某种⼟地利⽤⽅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地。

【拓展】中⼼商务区(CBD)中⼼商务区是指市中⼼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吸引⼒和服务范围最⼤的地区,也是地价最⾼的地区。

中⼼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和服务中⼼的双重职能。

中⼼商务区的特征:①中⼼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②⼈⼝数量的昼夜差别⼤③建筑物⾼⼤稠密④中⼼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平⽅向上——最中⼼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型百货商场、⾼级专门化商店等;周围则是⼀些银⾏、保险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些⼩商店,如电器商店、服装店和鞋店等。

垂直⽅向上——在⾼层建筑物中,⼀般来说,零售店多在低层,⽽办公室则多在⾼层,中间多为⼀般商业活动⽤地。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模式。

模式形成举例同⼼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和迁移,呈同⼼圆状⾃核⼼向外扩展⽽成。

北京、成都、华盛顿扇形模式在⼩汽车这种交通⼯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重庆、⾹港多核⼼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原有市中⼼区由于地价⾼、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市中⼼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模式兰州、常州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2000
80
1800
70
1600
1400
60
1200
50
1000
40
800
30
600
20
400
200
10
0
0
发达国家(百万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百万人) 发展中国家(%)
37
2001年和2015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 单位:个
年份 地区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美
欧洲
北美
日本
2001
(四)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 市化的高级阶段
33
(一)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
7000
50
6000
45
40
5000
35
4000
30
25
3000
20
2000
15
10
1000
5
0
0
(百万)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7
26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7
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 1.服务业也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其区位基 本上都是在城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 2.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与 工业之间通过复杂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形成了关 联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了城市经济系统。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 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 (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 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部编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课堂同步精品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课堂同步精品ppt课件
2、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 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的趋势。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工业
工业

商业住宅 区
沈阳:扇形模式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内部空间(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
3、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出现多个 核心的模式。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
1、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 迁移,形成的由5个同心圆状组成自核心向外发展 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

居住区、文化区


商业、行政、

居住



工业区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内部空间(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1.概念: 是指占据一定空间的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外部
轮廓形状 ,又叫城市形态。(整体)
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 1、集中式:团块状 2、分散式:组团状 3、条带状或放射状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成都市在四川盆地内 部的成都平原,形成 了较完整的团块状。
重庆市地处长江和 嘉陵江交汇处,形成了 组团状的格局。
南京新街口
苏州观前街
大连天津街
乌鲁木齐中山路
天津和平路
沈阳中街
长沙黄兴南路
芜湖中山路
二、城市的功能区
(三)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3、工业区
项 目 类型
工业区
形态
特征
集聚 性强、 成片 分布
①专业化程度高、 竞争协作强导致集 聚;②又因环保、 地租、交通等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一个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 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 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 “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 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 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 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 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行 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 功能的差异”。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 解水平;技能认知水平属于迁移水平。 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 前一节学习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内部地域结构,这一 节势必要对城市外部的地域结构,即一个区域内的 城市体系,加以论述。即从内部和外部、动态和静 态两个方面来研究城市的地域结构。所以对于学生 较难理解的中心地理论应当加以介绍,对理论要求 较低,重点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 维的机会。
• 一、给出大成都地区的城市及城镇分布示 意图。然后让学生看“城市的不同等级” 这部分内容。学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1、 城市有哪些等级?中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标 准是什么?成都地区有哪些等级的城市?2、 城市对一个区域而言有何作用?3、不同等 级的城市其数目、服务范围、服务职能有 何不同?4、为什么有些城市等级那么高? 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成都为什么成为四 川省等级最高的城市?试分析原因?)哪 些因素能够促进城市等级的提升?5、是不 是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一样?试举例加以 说明。
二、读大成都城市分布图和课本德 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思考 以下一些问题:1、大成都地区的城 市有哪几个等级?它们的级别与分 布有何关系?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 种关系?2、阅读中心地理论?思考 能否在四川再规化建设一个与成都 规模相当的特大城市?为什么?
一、教师分别给出不同历史时期(最好给出 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本世纪三个时间 段)大成都地区的城市分布图、成都市的用 地规模图,以及大成都地区的城市人口与总 人口(表格)等资料。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大成都地区这三十年 城市化发生了哪些 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 3、结合提供的资料,你认为城市化有什么标 志?4、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指 标来衡量?5、一个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 平有何相关性?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1.什么是中心地?
中心地是指为居住在它 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 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即货 物销售点或服务点。 2.中心地包括哪些方面? 服务范围 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什么是服务范围?
项目 概念 关系
消费者为取得所需货物 服务范围 (或服务)所愿意达到的 最大距离,就是中心地的 服务范围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 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空
间结构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不同规 模城市 服务功 能的差 异
形 成 原 因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 行政中心区 文化区 混合功能区 郊区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由于各种社 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而形成 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如下表: 住宅区分化 社会阶层 类型 特点 区位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 齐全,环境优雅 背向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破旧拥挤,环境差 发展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 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 同职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工业区、行 政区等。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行政干预有 可能促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项目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 固体废弃物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难 度,失业人 数增多
危害
城市空气污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 质量低劣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2019地理同步中图版必修2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2019地理同步中图版必修2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内涵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温馨提示]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温馨提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2)共同特征错误!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表现措施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错误!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中国的城市化恰如一个“早熟的儿童”。

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王小燕

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王小燕

8.拉各斯(尼日利亚)
9.加尔各答(印度)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占阿根廷总人 1280 口的 30% 1270
1230
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 剩.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 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 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 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C) B.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人口(万) 城市 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2880 1 .东京(日本)
城市发展不合理
1780
2.墨西哥城(墨西哥)
3.圣保罗(巴西)
4.孟买(印度) 5.纽约(美国) 6.上海(中国) 7.洛山矶(美国)
1750
1740 占墨西哥总人 口的16.8%1650 1400 1300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70%
25%-30%
中期加速阶段 或初期阶段
2.世界城市化进程
选项: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速增加, 城镇人口比例提高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
19世纪
现象
? 3
1950年来
20世纪
现象
? 1
近0年来
现象
? 4
温宿二中 王小燕
学习目标
• 1. 通过阅读课本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 标志,说出哪些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 2. 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各 阶段的特点; • 3. 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 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 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2课堂探究学案:第二章第三节_城市化_word版含解析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2课堂探究学案:第二章第三节_城市化_word版含解析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主要动力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城市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2.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运用下图来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见下图。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二、世界城市化进程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

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后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有: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讯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2.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精品文档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

[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咼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牛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一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咼咼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占八、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10石平总*的人If K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10*1 ------------ * ------------- 1 ------------ 1 ------------ * IQ* 10* 10J LO亜傘t年J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

第三节城市化基础巩固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A.英国城市化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

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C。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

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A项错。

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项错。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C项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D项错。

第2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

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

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项对。

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

答案:1.C 2.C3关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B。

人口迁往小城镇和农村C.郊区城市化明显D.市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不明显解析: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郊区城市化明显,市区范围迅速扩大,市区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城市化后期阶段人口有向小城镇和乡村回流的现象。

答案:C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5年比较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特点是()A.新增铁路干线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C。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D。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5从1990年到2015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市区迁移到郊区,主要的原因有()①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郊区的劳动力更加廉价③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④避免市区的客运和货运发生干扰,产生交通拥堵A.①②③B。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形成了特有的城市人造景观。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章
(一)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的边界向周 边地区扩展的过程。 •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提供大量专业服务、各种高素质的教育机会,以及参与、
发展和寻求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 • 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条件、文化多样各国城市化道路
★ 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长的城市可分为三类: • 因国家或王朝统治建立; • 因殖民者控制资源和贸易而建立; • 因文明古国发达的内部贸易而建立。 ★ 以巴西为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城市集群和“边缘化”城市问题 2. 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3. 城市化与无地农民问题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1. 城市化发生较晚,但速度更快 2.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和特征变化的自主性小 3. 很少出现“内城衰落”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而伦敦因有效控制远东贸 易和非洲贸易,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控制中心。 ✓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欧洲的大规模制造业,一批工业城市迅速 兴起。 •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
城市社会学
(一) 欧美国家
三、各国城市化道路
第二章
★ 美国 ✓ 美国最早的城市是由殖民者沿着哈得孙河建立的贸易与运输港口,功
★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文化多元化 在现代城市当中,社会组织伴随企业和行 政等理性组织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活力并且 多元化。城市居民通过参与组织而进入公 共空间,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改造的 讨论。
城市社会学
四、政治效应
第二章
★ 社城市化带来的政治效应是城市治理关系复杂化 人口和组织在城市大量聚集,必然产生资源竞争,让城市成为权力冲突的场域。 ★ 治理是城市化带来的重大政治挑战 城市的权力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特征的变化相一致, 城市规模越大,权力关系越复杂,治理方式越需要更有灵活性和协商能力。 ★ 地区开发和城市规划变成一种决定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方式 如今城市规划的生成方式从精英决定变为多方协作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课本P18 图 2.1 )城市形态团块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组团状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条带状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3、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课本P19~ 21)4、中心商务区(纽约的 CBD ——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理解记忆 ]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捷、市场广阔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侧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高级住城市外缘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宅区口素质高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低级住内城、工业区附近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分化,高、低级住宅区宅区文化教育程度低背向发展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 图2.7 )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经不断的迁移形成如:成都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如:沈阳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2.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2 ~23 图 2.8 , 2.9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取决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主要因素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在地租较低的其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他地方形成工业区近;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其他因素区、住宅区、工业区)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如:唐人街)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1行政因素 ( 政策、城市规划)3、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区位通达度租金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最高最高过)如: A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较高较高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如: B、 C、 D、 E)远离公路的地区较低较低★ 4、进行城市布局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关系:a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b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季风区城市工业区的布局应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两侧的郊外;c 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河流等)。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的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我国城市等级划分:超大城市 >1000 万特大城市 500 万— 1000 万大城市 100 万-500 万中等城市 50 万— 100 万小城市 <50 万23、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显的界限。

、4★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记忆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5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

6、上海发展的优越地理位置:a、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位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和巨大的市场b、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3、从德国南部城市的研究中得出(理论模式):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大小不一的六边形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4. 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 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地域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推力(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城市的吸引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3(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从工业革命后开始。

★ 2. 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 图 2.19 )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国家城市化现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后期阶段发展中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国家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出现畸形发展,如:巴村劳动力剩余西),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3.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 图 2.20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水平、特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 <30% ),发展速度慢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 30%~70% ),市区出现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70%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 逆城市化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生空间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空洞化,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生物的多样性减少;b城市土地质量下降;c水循环发生改变以及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d改变小气候,产生“热岛”和“雨岛”效应,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但过快的城市化会使环境质量下降,出现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课本P37 图 2.26 )来源危害4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污染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活动★ 4.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出了要建立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课本P38)⑴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 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 5、根据我国城市化的情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金版学案 P33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城市病表现: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不安定解决措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气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十分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十分便捷的交通联系。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