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1、2章课件整理

土壤学1、2章课件整理
土壤学1、2章课件整理

《土壤地理学》课程知识体系

认识土壤、土壤圈与了解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物质组成剖析与土壤性状的诊断(第二章和第三章)

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

土壤发育、性状及物质组成的系统化(第六章)

土壤圈的组成单元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七章和第八章)

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调查管理技术(第九章和第十章)

第1章绪论

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生态环境功能,土壤地理学

第2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土壤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生态系统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第3章土壤液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土壤空气、水及其诊断特性,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气候、生物、岩石圈(母质与地形)、水圈(水文)、时间与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空气、水及其诊断特性,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第6章土壤分类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分类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系统

第7章主要土壤类型

土纲的地理分布、成土因素、成土过程与土壤诊断特性

第8章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壤区划

第9章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土壤资源、土壤质量评价原理,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第10章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遥感解译,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

第一章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认识土壤与土壤圈)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了解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熟悉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如图1-1所示。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

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

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土壤发生层(土层):土

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

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

土壤。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

单元。

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

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

构型。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

征。

依据土壤剖面中物质迁

移转化和积累的特点,一个完

整发育的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土壤发生层:A.淋溶层、B.淀积层和C.风化层。

B: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堆积物以氧化铁和氧化铝为主,在温带湿润地区以黏粒为主,在温带半干旱区则以碳酸钙、石膏为主,在地下谁水较浅的区域则以铁锰氧化物为主。

单个土体是土壤的最小体积单位,形状大致为六面状柱体。

根据土壤剖面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的水平面积一般为1—10㎡。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是一个具体的土壤景观单位,是土壤野外调查、观察、制图及其研究的重要对象。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

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

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

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

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

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

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

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

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

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

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

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

层。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

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包括: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以此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净化各种污染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净化器。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

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

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

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土壤地理学派有: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于1883年发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

第2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分析土壤组成、掌握矿物类型与风化序列)

2.2 土壤有机质(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掌握土壤诊断特性及其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

3.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

4.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对土壤的影响

5.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

45%,有机质占5%;

土壤生物体均生活

在土壤孔隙之中,如

图2-1所示。

图2-1 最适宜植

物生长的壤质土壤

表土的体积组成

2.1 土壤矿物

土壤矿物主要

来自成土母质或母

岩,是土壤的主要组

成物质。土壤矿物构

成了土壤的“骨骼”,

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云母风化是植物钾素的最重要来源;黄铁矿是地壳最为常见硫化物。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其中包括铝

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

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

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

灰石类,如图2-2所示(土壤矿物

的风化及稳定性序列图)。原生矿

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有阶

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如图

2-3所示(中国地表风化壳及风化

类型分异断面图)。

(T为年均气温/℃,R为年均降水

量/mm)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化学风化:

矿物化学风化作用表现最突出的是溶解、水化和水解。矿物溶解作用是指在极性水分子作用下,矿物颗粒表面阴阳离子进入水体形成水离子的过程。

土壤矿物溶解程度的大小主要与矿物本身的组成、结晶构造和水溶液的温度有关。衡量矿物溶解程度的定量指标主要有溶解度和溶解积。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矿物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通常是在室温20℃下矿物溶解度在

0.1g/g以上:易溶矿物

0.10—0.01g/g:可溶矿物

0.01—0.0001g/g:微溶矿物

小于0.0001g/g:难溶矿物

水化作用:矿物晶体表面离子在与水化合形成结构不同、易碎散的矿物。

水解作用:是指水电解离出的H﹢对矿物的分解作用,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分解。

根据矿物在水解过程中的分解顺序可划分为:脱盐基阶段,即H﹢交换出矿物中的盐基离子形成可溶盐而被淋溶的过程;脱硅阶段,即矿物中硅以游离硅的形式被析出,并开始淋溶的过程;富铝化阶段,即矿物被彻底分解、硅酸继续淋溶而氢氧化铝相对富集的过程。

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

极端寒冷、干旱南极大陆寒漠地区土壤矿物风化以物理风化、溶解过程为主,地表以硅铝型风化物为主;

在热带、亚热带干旱荒漠地区土壤矿物风化、溶解过程为主,地表以碳酸盐、

石膏等风化物为主;

在温暖湿润的温带的温带地区土壤矿物风化以水化、脱盐基过程为主,地表以碎屑状硅铝风化壳为主;

在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矿物风化以脱硅、富铝化过程为主,地表则以硅铁质硅铝质风化壳为主。

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

土壤矿物的组成、结晶构造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其风化过程和程度的内在因素。一般来说,矿物化学成分愈复杂(如含盐基离子较多)的矿物,较易于物理风化,化学分解也比较复杂;原生矿物自熔岩依稳定的冷却而逐渐结晶析出,其愈先结晶的矿物愈易被风化。

在地理环境中水分和温度,以及环境介质的PH值和EH值是影响风化过程的外在因素。

土壤矿物风化强度指数

硅铁铝率:即土体或土壤黏粒部分中的SIO2/R2O3摩尔数比率。

土壤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硅铝酸盐类矿物。

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所以被称为粘土矿物。

次生矿物的类型:易溶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

根据次生硅铝酸盐矿物晶体内所含硅氧四面体层(硅氧片)和氧铝八面体层(水铝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1:1型和2:1型两大类。其中1:1型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类矿物,2:1型矿物主要有蒙脱石类、水云母和蛭石类矿物。

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

我国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的荒原与半荒漠地区

(以水云母为主的的带)

在内蒙古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等半干旱草原地区

(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的地带)

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大部分等半湿润地区(以水云母—蛭石为主的地带)

在我国北亚热带湿润地区(以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的地带)

在中国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北部的中亚热带湿润区

(以高岭-水云母为主的地带)

在我国华南及云南南部广大地区南亚热带、热带湿润区

(以高岭石为主)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是由风化与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其直径相差很大,从10-1~10-9 m不等,不同大小土粒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差异巨大。据此可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世界各国对土壤粒级的划分标准不尽一致。

一般来说,土粒

愈少,而Al2O3、

Fe2O3等含量愈

多。随着粒径的减

小,孔隙度、吸湿

量、持水量、比表

面面积、膨胀潜

能、吸附性能、塑

性和粘结性将增

加,而土壤通气

性、透水性、密度

将降低,如图

2-10所示。土壤

颗粒粒级与理化

性状的关系图式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矿质元素,如C、H、O、N、P、K、S、Mg、Ca、Fe等;需要量较小的元素有Mn、Zn、Cu、Mo、B、Se等;还

有一些元素是生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如Pb、Hg、Cd等,如图2-11所示。

图2-11 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缺乏与过量对生命体的影响图

A:生命必需元素如Cu、Zn; B:非生命必需元素如Cd、Pb

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

分数,称为土壤质地(soil texture)。土壤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世界各国不一,

当今国际土壤学界常用的是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如图2-12所示。

中国的土壤质地分类是按砂土、壤土和粘土分类。

土壤质地的适宜性:

砂土:通气性、透水性强,但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

砂土的热容量小,故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冻威胁。但在春季砂土升温较快发苗早,故称为暖性土。

由于砂土通气性良好,土壤有机质分解快而不易积累,砂土的肥力相对贫瘠。但它又有易耕作、供肥快等特点。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餐”,多施有机肥,以免造成过多养分流失增加农业成本增加,并加重农业面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土壤透水性差,但保水蓄水及保肥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积累,故土壤养分含量丰富;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升温慢影响幼苗发展,有“冷性土”之称。

同时粘土不易耕作、其地表易形成超渗地表径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壤土由于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较适中的优点。另外土壤质地构型对于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丄砂下黏的土壤有利于耕作、发苗,又脱水保肥,被称为“蒙金地”。相反上砂下黏,既不利于耕作,又漏水漏肥,因此,还会因此区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2 土壤有机质

2.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它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如图2-13所示。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1.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

一般来说,从低等植物地衣、草本植物、阔叶树到针叶树,植物体灰分含量依次降低。但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其体内灰分的含量差异巨大,在冰沼地生长的的植物灰分质量分数仅为1.5%到2.5%,在温带草原区生长的植物灰分质量分数在2.5%到5.0%,在亚热带荒漠区生长的旱生植物灰分质量分数可高达10%以上,生长在盐碱土及滨海盐土上的盐生植物灰分质量分数可高达30%以上。植物组织中所含的化合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木质素、脂肪、蜡质、鞣酸、嘧啶、树脂、色素等。

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构成。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占土壤有机质的15—27%,是非特异性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易被微生物分解,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木质素多存于较老的植物组织中,难被分解。

2.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它是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

物。土壤腐殖质可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

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土壤腐殖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元为直径9—12nm的球体。这些球体又相互聚合形成扁平、伸展、多支的细丝状或线状纤维素的聚合体,其直径在20—100nm。胡敏酸具有胶体特性。对土壤结构体、保水保肥性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富里酸对促进土壤矿物风化和矿质养分的释放都有重要的作用

2.2.2 土壤生态系统及其有机质的转化

1.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物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地上部分的动植物,它们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根据土壤微生物有机体的组织及其生理特性可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四大类。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如CO2 ,CO,H2O,NO2,NH3,N2,等的过程,被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O=nC6H12O6(单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微生物的水解过程:(C6H10O5)n(多糖)+nH

2

糖)+ 热能

嫌气性酵母菌的分解:C6H12O6(单糖)=2C2H5OH(乙醇)+ 2CO2♂+ 热能

C2H5OH(乙醇)+ O2=CH3COOH(乙酸)+ H2O+ 热能

CH3COOH(乙酸)+ 2O2=2CO2♂+ 2H2O+ 热能

好气性细菌的分解:C6H12O6(单糖)+ 3O2=3CO2♂+ 6H2O + 热能

嫌气性细菌的分解:C6H12O6(单糖)= 3CO2♂+ 3CH4♂+热能

氮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转化主要有三个相连而又各异的过程,即氮化、硝化和反硝化的过程。

硝化过程发生的条件是:土壤pH为6—9,通气良好,且土壤有机质C/N小于20,在酸性土壤中施用适量石灰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

反硝化过程:当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如土壤淹水或土体紧实而透气较差时,则发生反硝化过程,如果土壤中的pH较高且C/N比值过大,则易进行反硝化过程。

5C6H12O6(单糖)+ 24KNO3+ 反硝化细菌= 24KHCO3+ 12NO2♂+ 18H2O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转化的同时,其部分分解产物又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腐

殖质,如图2-16所示。有

关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

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3种

学说:①木质素-蛋白质聚

合学说;②生物化学合成

学说;③化学催化聚合学

说。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

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种类:

土壤有机质的种类、组

成及堆积方式是影响有机

质转化的重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C/N比值(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最适宜的比值是25)

有机质灰分的含量(中和有机酸,高灰分含量有利于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环境方向:

土壤通气状况通过影响微生物种群及其活动来决定有机质转化的速度和方向。调节土壤通气状况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重要因素,时间观察表明:土壤温度在0—35℃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生物活动明显加强,但温度高达40℃时,其活动即受到抑制;当土壤温度为30℃时,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有机质分解强度最大;土壤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有机质的分解强度。

土壤pH值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

pH小于6.5,真菌活动加强,活动产物富里酸增加

pH大于6.5,细菌和放线菌活动加强,活动产物胡敏酸为主。

2.2.3土壤圈物质循环

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土壤营养元素(如N、C、P、S等)循环是当今研究的重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是维持生物体生理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化学元素。

氮素循环

土壤中氮素循环由以下5个过程来完成:氮素输入、氮素存留与转化、生物吸收、生物归还、氮素失散。

土壤的矿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态氮而释放为无机态氮素的过程。活化同化过程:无机态氮素转化为有机态氮素的过程。(固定)

土壤氮素失散过程:主要是指土壤氮素向水圈的失散和向大气的失散。

碳素循环

是指自然界中的碳素在各类生物的作用下,在有机态和无机态之间不断的

发生转化和循环,借以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过程。

全球土壤有机物质(腐殖质及土壤生物量)所包含的碳素大约是陆地植物体内的所含碳量的三倍。

磷素循环

富营养化

硫素循环

酸雨

2.3土壤固相物理诊断特性

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它们是土壤发生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热量、水分、养分和气体交换,以及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2.3.1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aggregate),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的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如图2-22所示。

土壤结构是描述和鉴定土体分异、土壤变化的重要形态指标。

土壤结构的类型有:

单粒状结构、粒状结构、块砖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

2.3.2土壤结构的形成:

土壤结构形成的机理:土壤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胶结物质和促使土壤颗粒胶结的作用力,其形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土壤粘土矿物、腐殖质颗粒之间通过氢键、或静电引力、或表面吸附力、或植物根系挤压力、或冻融挤压力而相互黏结、凝聚成原生团聚体;团聚体再通过黏粒、或碳酸钙、或铁锰胶膜、腐殖质、菌丝体、土壤动物代谢物等的固结而成为水稳性团聚体。

衡量土壤结构结构状况的指标是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孔隙性。

通常用水筛后留下的0.25mm的团聚体含量作为水稳性指标这是因为只有0.25mm团聚体对提高土壤肥力及农业生产最有价值。

高质量的土壤结构是高度水稳性和高孔隙度的结合。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其主要原因是:具有团里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可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能够较好的调节土壤热导性、热容量状况,是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团粒结构的土壤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有利于耕作。

影响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促进团聚体形成的因素:如植物的穿插作用、冻融交替、干湿交替、土壤动物挤压及耕作措施,均可促进不同土壤颗粒的相互接触和聚合以形成团聚体

促进团聚体固结的因素:土壤腐殖质及腐植酸盐类、次生粘土矿物,碳酸钙及铁锰胶膜、生物分泌物等对于土壤团聚体胶结即团粒化与稳定性的形成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对团聚体的稳定性也有重要的影响。(吸附的交换性钙、胺、镁、铁离子能通过絮凝作用强化团聚体的稳定性,

而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则会引起土壤团聚体的分散,阻碍土壤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呈粒状分散结构如:盐碱地和滨海盐土)

2.3.2土壤物理特性

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是决定土壤许多重要物理特性的物质基础,而土壤颗粒密度、土壤密度、孔隙度、土壤磁性和土壤颜色则是反映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发生条件的重要定量指标。土壤颜色采用国际通用的蒙氏颜色卡来表示。

1.土粒密度

土粒结构:土粒结构决定于土壤矿物组成、土壤矿物和有机质的相对含量,一般来说土粒密度的平均值为2.65g/cm3,含铁矿物较多的土壤其土粒密度可大于3.0g/cm3,而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其土粒密度可小于2.40g/cm3.

2.土壤密度主要由土壤空隙以及土壤固体的数量来决定。是估算土壤水分、盐分和养分总量的必需参数。

3.土壤孔隙度:土壤空隙度的大小与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一般土壤的孔隙度为40%-60%,随着土壤质地的变细,孔隙度也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也高,如泥炭土壤的孔隙度可达70%以上,而一些砂质土壤心土层或底土层的孔隙度一般只有25%-30%。

在实际研究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土壤空隙﹤0.10mm的孔隙称为毛管孔隙,土壤毛管孔隙才使得土壤具有持水能力;孔隙≧0.10mm的孔隙称为非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不使土壤具有持水能力,但能使土壤具有通气透水性。故土壤空隙度可分解为土壤毛管孔隙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土壤非毛管孔隙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团聚体的大小,土壤团聚体愈大,非毛管孔隙就愈大;土壤孔隙度则随着土壤分散度或结构体被破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空隙度及其孔隙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及通气状况,也影响土壤中物质转化的速度和方向。

4.土壤磁性:是指土壤在弱外磁场中产生的感应磁化强度与此外磁场强度之比,是反映土壤磁化难易和磁化强弱的一个指标。土壤中的主要磁性矿物包括反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针铁矿)、顺磁性矿物(如纤铁矿等)和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磁亚铁矿)。母岩是土壤中磁性矿物的重要来源。成土母岩的磁化率顺序为:基性岩浆岩>中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国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的磁化率变化很大,并认为黄土-古土壤中磁化率分布可以作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

第3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3.2 土壤热量状况(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认识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理解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掌握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1土壤空气的来源及组成

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是

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之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层中空气的组成有明显的不同。

土壤空气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效孔隙的数量、土体中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和气体交换速度和气体交换速率。

3.1.2土壤空气交换过程

土壤中不断进行的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物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使得土壤空气中O2不断消耗和CO2逐渐累积,其结果是土壤空气中O2、CO2浓度与近地层大气中O2、CO2浓度之间差异的扩大,这样必然引起O2、CO2气体分子扩散的发生。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与近地大气之间O2、CO2扩散过程。近地大气层空气的湍流运动也会引起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这种气体交换只发生在土壤表土层之内。土壤与近地大气层之间气体交换已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土壤固体物质部分由足够的孔隙,容许气体的进入和排除;二是必须具备促使气体进入或排除这些空隙的原动力,即土壤空气与近地大气层之间不同的浓度梯度、近地大气层空气的湍流运动。

影响气体交换过程的因素:1.近地层大气的气压、风速、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它们是土壤交换的原动力,是影响土壤空气交换的主要因素;2.土壤质地、结构和土壤空隙状况,则是影响土壤空气运动和交换的重要因素;3.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影响土壤中容许空气进出孔隙的多少,影响土壤与近地大气层间气体交换的速度;4.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施用有机肥状况,会直接消耗土体内O2的总量,并增加土体内CO2的总量,引起土壤与近地大气层之间O2浓度梯度和CO2浓度梯度的增大,从而加速土壤空气交换过程。

土壤中氧扩散速率是指每分钟有近地大气层扩散进入每平方厘米土壤O2的微克数。氧扩散速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土壤调控的基本原则是:设法促进对土壤中的O2供应量,并排出土层中过多的CO2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1土壤热量来源与热量平衡

土壤热量状况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之一。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有:①土壤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变化所需热量;③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需热量;④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观测中应该考虑土壤水分含水量、土壤颜色及土壤表面坡度的影响。

土壤活动面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是决定土壤热量状况及其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3.2.2土壤热学性质

1.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容积热容量: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水分含量、腐殖质含量是决定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干燥的沙质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故称之为“暖性土".

水分含量高的泥炭土及粘土温度变化剧烈,称之为“冷性土”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针对春季过湿的土壤常采用排水、耕作散墒的方法以降低土壤热容量,尽快提高土壤温度。

2.土壤导热率:是指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固态大于液态大于气态

影响土壤导热率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紧实度、土壤孔隙状况和土壤空隙含量。土壤越紧实,孔隙度越小、水分含量越高其导热率越高。

3.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的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3.2.3土壤温度状况

1.土壤温度变化

土壤热量日变化:白天表土接受太阳辐射及大气逆辐射的总速率超过表土向大气发送长波辐射速率时,表土将出现热量的净增加,这样表土层的热量将通过热传导、热扩散等方式向心土层和底土层传送;如果夜间土壤表面接受的大气逆辐射小于表土向大气发送的长波辐射时,表土将出现热量亏损,心土层和底土层将会出现有热量向表土层输送,这就引起了不同深度土壤层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

源,地球表层土壤表面能量平衡模

式,如图3-2所示。一般来说0—15cm

表土年均温高于当地年均气温值。

与同时期的气温相比,心土层和底

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而在

春夏季低于气温,如图3-3所示。

2.由于土壤温度状况差异巨大,故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将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为6大类,如表3-4。该方案已被许多国家的土壤科学研究者所采用。中国土壤科学家参照上述划分方案,并考虑中国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制定了中国土壤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体系,如表3-5所示。(即上图)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及肥力水平高低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运动规律是土壤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全球水循环模式与土壤水分类型,如图3-4、3-5、3-6和表3-6所示。

2.3.2土壤水类型

1.土壤水类型的划分

土壤水包括土壤固态水、土壤液态水和土壤气态水。

土壤液态水包括:束缚水和自由水,土壤水中数量最多的是液态水。土壤液态水又可分为:

束缚水:是由土壤颗粒表面各种力的吸附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膜状水层。(无效水)

毛管水:指在土壤毛管作用下保持和移动的液态水。它是土壤中移动较快而易为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是输送土壤养分至植物根际的主要载体。

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毛管孔隙中,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

毛管悬着水是地势较高处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借助毛管力由地下水上升进入土壤中的水称为毛管上升水。从地下水面到毛管上升水所能到达的相对高度。

毛管上升水的高度和速度与土壤孔径的粗细有关。

地下水:指某些水成土壤中地下水位较高处于地表之上,或接近地面时的水分。土壤气态水是指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水汽,其移动取决于土壤剖面中的温度梯度和水汽压梯度,它也是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和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这是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凋萎系数因土壤质地、盐分含量、作物和气候等不同而不同。一般土壤质地愈粘稠重,凋萎系数愈大。

一般把田间持水量视为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所以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差值即土壤有效水的最大含量。土壤水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水吸力与植物根系根吸力的对比。

土壤有效含水量一般是指田间持水量至永久凋萎系数之间的含水量,即田间持水量减永久凋萎系数之差。

以土壤质地来说,沙质土壤的永久凋萎系数和田间持水量均较低,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沙质土壤的田间持水量虽然较大,但其永久凋萎系数亦较高,其土壤有效含水量也不高;唯有壤质土壤的有效含水量最高。

图3-6 不同质地土壤的有效水分含量图

3.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可以归结为三大类:质量分析法、核技术法和电磁技术发。

3.3.3土水势

1.土水势的概念: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

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土

壤-植物-大气的水分运移动态系

统,如图3-7所示。

土壤水总是从土水势高的位臵向

土水势低位臵迁移,在同一土壤

系统中,土壤湿度愈大,土壤所

具有的土水势也愈高,故土壤水

便从湿度大的区域向湿度小的地

方流动;但在不同的土壤系统中

由于土壤物质组成、性状的差异,

使土壤所受到的力也各不相同。

2.土水势的类型

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压力势、

渗透势、重力势、总水势。

基质势: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

水系统移动到没有基质的、而其

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中所

做的功。它是由于土壤颗粒(基

质)通过吸附力、毛管力作用于

土壤水分的结果。在非饱和土壤的基质势为负值,而饱和土壤的基质势最大,即为零。

压力势: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除压力不等于参比压力、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中所做的功。它是由于压力场中的压力差而引起的。基准气压一般都选择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下,在地下水位下的单位质量的土壤水受静水压势产生的压力势为正值。当土壤水处于比大气压大的流体静力压力的时候,它的压力势是正值。在自由水面下的水压力势是正值。自由水面的压力势是零。

渗透势: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没有溶质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中所做的功。渗透势是负值。

重力势: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处于参比位臵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中所做的功。

重力势为正值,高度越高,重力势越大。

总土水势是指土壤中任一点的单位质量土壤水分的自由能和标准参比状态下自由能的差值,即为该点的总土水势。

(压力记、张力计、干湿计)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 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 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 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 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 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含义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这就是土壤的结构体。 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 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互相连接起来的性能。 土壤粘着性:指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 土壤粘闭现象: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

土壤学资料

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3、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4、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四类。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称为(溅蚀)。 6、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7、若以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 8、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9、农田防护林造林方法一般包括(植苗造林)、埋干造林和扦插造林。 10、农田防护林按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可以分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 11、切沟侵蚀断面呈(V)字型;冲沟侵蚀断面呈(U)字型。 12、泥石流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性、(流动性)和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 14、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17、我国风沙区主要为沙漠、戈壁、(现代河流冲积沙地)、沿海沙地和沙漠化土地五种类型。 21、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3、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侵蚀过程及一系列的土壤侵蚀形式 4、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5、热融滑塌: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 6、水平梯田:把坡面修成若干台田面水平的地块,称为水平梯田 7、农田防护林:凡是具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具有网状或带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农田上的人工林。 8、林带结构:林带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综合体,具体指林带的层次,树种组成,栽植密度的总和。 9、林带疏透度:指林带透光程度,也叫光度。是以林带结构来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也是判断林带结构的重要参数 10、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物,以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和结构来达到固沙,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和地貌状况的目的 三、简答题 1、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何? 答:(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店面相结合治理新革局;(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农户专业队,群众个人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致力于开发利用相结合;(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形成了依法防止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应;(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5、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②以黄土为特色。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12、泥石流、泥流和石洪在组成上有哪些区别? 答:(1)组成上的区别:泥石流是由粘土、粉砂、石块和巨大的漂砾组成的流体;石洪是固液两相组成的流体,组成上砾石>砂>粉砂>粘土;泥流是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流体。(2)沉积物的区别:泥石流沉积物的分选性差;石洪的沉积物粒径以粗粒为主;泥流的沉积物与物源粒径组成无大差别。 论述 1、述荒溪治理的工程生物措施及其主要作用 答:荒溪治理工程措施: 1、径流调节工程: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 2、挡拦工程:拦沙坝谷坊工程、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变坡工程、潜坝工程。

土壤学整理

第一章 土壤学绪论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激发作用:由于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称之激发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在一定土壤pH 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 土壤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率 100) )(())((%11?++=--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同晶替代作用,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冻后聚墒”现象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夜潮”现象 白天土壤表层在大气蒸发力的作用下,水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变干。夜间降温,使得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由底土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的表土方向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土壤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 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度的总和。。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整理)土壤学复习.

土壤:地球露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未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农业土壤: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提供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肥力特征是水肥气热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综合反映。 自然肥力:自然因子联合作用下发生起来的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的产物。 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是农业土壤在耕种、改良、施肥等人为技术措施下产生的。 有效(经济)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只有部分肥力在生产中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 潜在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肥力在生产中未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矿物。 黏粒(土)矿物:存在于黏粒当中的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将土壤颗粒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级别。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层次性:土壤质地在上下土层间排列状况。 粘土矿物:组成黏粒的次生矿物。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晶架内组成离子常常被另外一种大小接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型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内电荷(永久电荷):由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彻底分解,并在合成为一种黑褐色、高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过程:复杂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变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料的过程。腐殖化过程:矿质化的同时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更为复杂的腐殖质。 起爆效应:给土壤加入新鲜有机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微生物不仅把新加入的有机物分解完,且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nm之间的固体小颗粒。 电荷数量:单位土壤所带电荷库仑数。 电荷密度:单位土壤表面电荷数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活性酸: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性酸度:过度中性盐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被浸提剂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过度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能(作用):给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总孔隙度(总孔度):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比: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土粒重量。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摄氏度水密度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干重。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和复粒大小、数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

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 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 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 般具有()构造。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 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 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 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 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 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 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 原生动物。 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 (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 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 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分离方法: 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土壤学

名字解释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粒级:根据矿质土粒(单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级)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不含空隙)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含土粒及空隙在内)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容积(包括大、小孔隙)占土壤容积(固相+孔隙)的百分数或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土壤结构体:很少以单粒的形式存在,大多都是一些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这些团聚体统称为土壤结构体。 土壤黏结性: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情况下,土粒粘附在外物(农具等)上的性质。 土壤可塑性:一定含水状态的土壤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性质。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映。 吸湿水: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由范德华力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层之外,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空隙中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重力水: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土壤学重点

1.什么叫土壤/与母质区别 矿物质1:2\2:1异同 2.有机制对土壤贡献,沙质化,腐质化? 3.土壤水的各概念,气、热、量概念,形成五因素及其作用 4.土风化指标Sa,Saf 5土形成与发育,富铝化.......四个过程 6.土壤结构80、颗粒、粒级69 粘|砂土的性质质地类型粘|砂土改良79 团粒结构 7.土壤力学性质,土耕性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8.土壤胶体阳离子吸附CEC等概念164 土壤酸机反应172 9.土壤氮、施肥N P K.......形态及固定机理 10.土壤养分的管理、污染(侵蚀、被污染、自净......) 11.土壤质量体系307.......土壤退化291、砂化297、石漠化(关键是缺水) 12.土壤分类原则、系统机制229 233 富铝化对云南红壤的影响及改变 就这些主要内容 考试时间:周五下午两点到四点 1、什么叫土壤,与母质的区别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与母质的区别:母质是形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在于肥力,母质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刚刚能释放一些矿物养分,而土壤是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气热。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表岩石风化,按其成因分类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岩石物理风化;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形成的矿物。 1:1、2:1 由于硅片和铝片都嗲有负电荷、不稳定,必须通过重叠花和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根据镜片的配合比例不同,构成1:2型、2:1型和2:1:1型。 1:1型 ①高岭组,又叫1:1型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类,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构成。 ②非膨胀性键能较强的氢键产生较强的连接力,晶层距离不变,不易膨胀。 ③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现象极少 ④胶体特性较弱颗粒由于片状结构,其总面积相对较小。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较弱 2:1型 包括蒙蛭组、水化云母组 蒙蛭组:①2:1型晶层结构②胀缩性大③电荷数量大④胶体特性突出 水化云母组:①2:1型晶层结构②非膨胀性③电荷数量较大④胶体特性在蒙蛭组和高岭组之间 2:1:1型 绿泥石组:①2:1:1型晶层结构②同晶替代较普遍③颗粒较小 2、有机制对土壤贡献,沙质化,腐质化? 有机质对对土壤贡献 ①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岩石:岩石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坡积物:坡积物是由于山坡上部的风化碎屑物质,经雨水或融雪水的冲刷,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堆积而成的。 淤积物:又称冲积物或沉积物,风华碎屑物质,受河流(经常性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而成的。我国三大冲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腐殖质的形成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

子有机物。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指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命名。 ☆土壤容重:又称土壤的假比重,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 ☆土壤比重:又称土粒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的质量(不包括粒间空隙)。 ☆土壤黏结性:指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支持毛管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 ☆土壤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气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田间持水量: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以质量百分率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土壤盐基饱和度: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活性酸:指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 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 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 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 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 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母质-----物质基础,养分来源等 生物-----有机质来源,富积养分等 气候-----风化过程、生物活动、降水等等 地形-----母质运动与分布、生物及水热再分配等 时间-----成土过程的进程与深刻等

土壤学重点整理

? 1.土壤的三相组成?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成土母质 ?六大成土因素? 母质因素 ?矿物学和化学组成 ?土壤的物理性质:孔隙度、团聚体 ?化学性质:养分、质地、酸碱性 ?主要成土岩石、矿物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岩石、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①土壤质地: 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砾岩 -质地粗,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粘粒多,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 ②土壤养分:正长石、云母(K);磷灰石(P ); 辉石、角闪石、橄榄石、褐铁矿(Ca、Mg、Fe)。 ③土壤酸碱性:花岗岩-酸性;石灰岩-碱性。 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和体系 ? 2.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对你的启发?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 沙土: 质地特点:土壤固相骨架松散, 砂粒多,粘粒少,粒间孔隙大 肥力特点:水、肥、气、热、耕性 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 蓄水弱,蒸发失水快,抗旱能力弱 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 土温变化快 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 壤质土类 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 粘质土类 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 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 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等 客土法: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引洪放淤、引洪漫砂法:调节进水口高低,改良砂质和粘质土壤,洪水中含农田表层土壤,含养料丰富 翻砂压淤,翻淤压砂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PH值(PH=7)时,每千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盐基饱和度:指的是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粒大小、比例、组合、和其性质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原状(包括孔隙在内的土壤)的干土质量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有机肥料: 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一类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硝化作用: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应过程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氨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氨化物的作用 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作物在某一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虽然数量不多,但如果缺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显著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植物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根外营养:也称叶片营养,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主要是茎叶尤其是叶片对养分的吸收 拮抗作用:是指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的吸收或运转的作用,主要存在于阴离子与阴离子或者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 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各种养分,而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相对最小的养分元素,植物的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该元素的增减而变动。 复混肥料:指同时含有N、P、K三要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标明量的肥料。 截获:指植物根系在土壤生长与伸长过程中直接与土壤养分紧密接触,使释放出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收的过程。 扩散:由于植物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 质流: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 填空题 土壤的质地分类: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 土壤形成因素:母质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耕作性能的三大方面: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长短。 剖面的层次: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岩基层。 作物吸收养分的方式: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土壤胶粒的结构: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截获、扩散、质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