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1、2章课件整理

合集下载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课件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课件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 PPT课件
让我们一起探索土壤的奥秘吧!从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开始,了解土壤的粒径 和类别,以及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和有机质。
土壤的水分与通气
1
水分的重要性
水分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调节着土壤 的温度和生物活动。
2
通气的作用
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助于土壤中气体的交换,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并提供充足 的氧气供植物根系吸收。
发展可持续农业模式,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既满足人类需求,又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 境。
通过土壤肥力的评价,可以合理 调节农田施肥量和施肥时间,达 到高效利用肥料的目的。
土壤与环境保护
1 土壤侵蚀
合理的耕作措施、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农田和生态环 境。
2 污染物的排除
科学的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3 可持续农业
3
水分与通气的调控
通过科学的灌溉和通风管理,可以合理调控土壤的水分和通气条件,提高农作物 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的养分和肥力
养分的重要性
,直 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肥料的选择
肥力的评价
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方式, 可以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 环境污染,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大学土壤学课件 风化与土壤形成

大学土壤学课件 风化与土壤形成

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成土因素:
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人为作用:
有益(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提高肥力);破坏
S = f (P, C, B, G, T, H) 1.母质(内因)
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土壤 的物理(质地)和化学性质(养分组成、酸碱性)影响明显。
2.生物
养分积累,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增加有机质,改善结 构。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 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 溶解 水化-矿物与水化合 水解-由于水的H+从硅酸盐矿物中,部分取 代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基离子, 生成可溶性盐类 氧化-湿润条件下,含铁、硫的矿物,实质 为强酸化过程。
生物风化: 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土壤中的各 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 分解破坏,且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
结构--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①单粒,②复粒:团聚体(粒间相连,利于根 系发展;体间相连,多孔、沟通,通气、水, 供肥)和微团聚体,③核状、片状、棱角状, ④柱状、棱柱状,⑤块状 质地 机械分析准确测定; 野外指测法,分砂土、砂壤土、轻壤土、 中壤土、重壤土、粘土。
松紧和孔隙状况 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和保水性,也影响土壤 的温度状况。
藏土壤剖面,是山区的主要成土母质。在山麓的坡积 物常形成宽阔的裙状地形,称为坡积裙。
淤积物/冲积物/沉积物: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
搬运和堆积而成。具明显的分层性,淤积沙、石的磨 圆度很好,淤积物的分选性很好。多属近代的河流沉 积物。如我国三大冲积平原。
洪积物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山地,由于骤融的雪
2)静水沉积母质:如湖积物。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

土壤学课件第2章土壤矿物质

土壤学课件第2章土壤矿物质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粘粒 0—15
0—15 0—15 0—15 15--25 15--25 15--25 25--45 25--45 25--45 45--65 65--100
颗粒组成 粉粒 0—15
0—45 30—45 45--100 0—30 20—45 45--75 0—20 45—75 0—45 0—55 0--35
(一)物理风化作用
指使岩石产生物理变化而成为碎屑状态的过程,特点是成分未变 主要是温度引起岩石的热力学变化--昼夜温差、冻结。 盐类结晶的裂胀作用、流水冲刷和磨蚀、风砂磨蚀
产物:颗粒较粗,多偏砂、石砾多,养分不易释放出来。
由于冰的冻结扩大了岩石的裂隙
气温变化引起岩石胀 缩不均而崩解过程示 意图
(磷酸二氢钙)
4、氧化作用
指大气中的氧与矿物发生的作用
2FeS2 + 16H2O +7O2 2FeSO4 7H2O + 2H2SO4
(黄铁矿)
(硫酸亚铁)
(三)生物风化作用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1、根系的挤压; 2、地衣、苔藓保蓄水分,加强化学风化; 3、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分解矿物等。
✓水稻土
耕作层(Aa):12-18 cm, 多锈斑 犁底层(Ap):10cm, 片状,青灰色,也多锈斑,可防止水分渗漏过快 渗育层 (P):季节性灌溉水渗淋下形成的,它既有物质的淋溶,又有耕层
中下淋物质的淀积,10-20cm, 棱柱状,(水耕淀积层,白土层) 潴育层 (W):淀积层,位于P以下,地下水位周期性变化,明显的棱块状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 、矿物、岩石的概念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PPT教案可编辑全文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PPT教案可编辑全文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NH3
硝酸根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条件下
思考题: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第13页/共65页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单宁等
第7页/共65页
(三)元素组成 C(52~58%)、O(34~39%)、H(3.3~4.8%)、N(3.7~4.1)、P、K、Ca、Mg、Fe、Si、Zn、Cu、B、Mo、Mn等.其中: C、H、O、N的和占有机质90~95%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总酸度
HA 15-57 21-57 2-49 1-26 1-5 3-8 67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第36页/共65页
HA的3D优化结构模型
第37页/共65页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二)腐殖酸的理化性质1、颜色:腐殖酸不分组时,整体呈现黑色,但不同组分其颜色不同,胡敏酸颜色较深,呈棕褐色,富里酸颜色较浅,称淡黄色。腐殖质颜色主要由缩合度的大小和发色团的比例不同而引起。A4/A6比值( A4/A6 ratio of humic acids) (E4/E6): 腐殖质在波长为465nm和665nm(或400nm和600nm)处的吸光值的比。是腐殖化程度的指标。 2、溶解性:腐殖质是一种弱酸,可溶于碱溶液而生成腐殖酸盐。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3、吸水性 是一种亲水胶体, 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学基础》PPT

《土壤学基础》PPT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人为耕作 熟化过程中产生的肥力。
有效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肥力。
按有效程度可分为:
潜在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没有直接反映出 来的肥力。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作物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为类 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 、林木、观赏植物、药用作物、绿肥、牧草等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2、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自然界的任何土壤,都是由许多大小不同 的土粒,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种不同粒级组 合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称作土壤机械组成。
土粒分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大 基本粒级,然后进行细分。
旱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耕作层(Tilth),又称 熟土层,是农业耕作经 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 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 通常厚约15~25cm。
犁底层和半熟化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0~10cm 覆盖层(0~3cm) 种床层(3~10cm)
稳定层 10~20-30cm 根际层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壤 类别。
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
(1)砂质土(热性土):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
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 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 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 结、闭气。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由岩石每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300年之久。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学课件_图文

土壤学课件_图文

(一)土壤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
1、too shadow
2、permanently frozen
3、prime land 4、too dry
5、too humid 6、chemically
imbalanced
综观人类历史,许多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多在有肥沃土地的河流沿岸首先兴起, 如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
醒目数字:
耕地面积每年减少700~1000万亩 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
森林砍伐速度每年2010万亩 土壤侵蚀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
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 沙化面积2000万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拯 救土壤,拯救人类,已成为人们的 共识。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 会上,提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的固定性
位置的固定 类型的固定 数量的固定
土壤资源时间分布的连续性
形成过程的连续性 人类利用的连续性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的概念 土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
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可以划分为: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
土壤学课件_图文.ppt
总学时:36 其中课堂讲授:26 实验课:10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 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oil in the humankind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土壤的主要功能
健康的土壤给我们人类提供洁净的 空气和水、充裕的作物、森林、草 地;形形色色的动物;美丽的风景
在土壤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时,生态体系瓦解,

土壤学课件

土壤学课件
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
土壤学
Soil Science
主讲教师:蒲玉琳
采用教材:
黄巧云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教材:
黄昌勇,徐建明主编(3版).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林大仪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四川省农牧厅土壤普查办公室. 四川土壤.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相关期刊:土壤学报、土壤、土壤通报、土壤肥料等 学习网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3、对水圈
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 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
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气圈
Gas-sphere
(三 ) 土 壤 圈 的 地 位
各种气体的交换与平衡
生 物 养 分 物 质 循 环 水 分 循 环 与 平 衡
3、土壤酶活性
4、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固氮作用 5、根际微生物与菌根 6、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农业措施对微生物的影响 8、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的污染防治 9、有益微生物的农业应用
(四)土壤生物化学
1、土壤腐殖质形成、特性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

2、土壤碳、氮、磷、硫的生物转化(有机碳、 氮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3、土壤酶活性 4、有机生物制剂包括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草 剂的生物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
思考题
1. 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如何理解?
2. 土壤圈的概念?
3. 土壤的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学 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 程的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 及土壤固液界面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为开展土壤 培肥、土壤管理、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学课件第2章粘粒矿物

土壤学课件第2章粘粒矿物

键联效果,使晶层不易膨胀,伊利石晶
层的间距为1.0nm。
3. 电荷数量较大,但部分电荷被K+离子。 阳离子交换量为20-40 Cmoles(+) kg-1。
4. 颗粒大小,其可塑性、粘结性、粘着 性和吸湿性都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伊利石广泛分布于我国多种土壤中,尤其是华北干旱地区的土壤中 含量很高,而南方土壤中含量很低。
➢ 同晶替代现象在2:1型和2:1:1型粘土 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 没有或极少。高岭石电荷为0?
在矿物形成时,晶格中的某离子被别的大小相近、电荷符号 相同的离子所取代,而其晶格外型不变的现象。
Fe3+离子半径0.064nm, 八面体的Al3+离子半径0.057nm
第五节 粘粒矿物
二、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4、层状硅酸盐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类组:(构造特点和性质)
高岭组 蒙蛭组 水化云母组 绿泥石组
第五节 粘粒矿物
二、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4、层状硅酸盐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高岭石组特征(1:1型矿物)
这组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珍珠陶土、迪恺石、埃洛石等
特点: 1. 晶层结构为1:1型(1:1 layer silicates)。 分子式
这类矿物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钙土和华北的栗钙土中
第五节 粘粒矿物
二、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4、层状硅酸盐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水化云母组(2:1型非膨胀性矿物)
特点:
1. 2:1型晶层结构,伊利石是其主要代表。
分子
式 为 K2(AlFeMg)4
(SiAl)8O20(OH)4nH2O。
2. 无膨胀性。在伊利石晶层之间吸附有钾 离子, 对相邻两晶层产生了很强的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有机质ppt课件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有机质ppt课件
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最适水势在0.03~-0.1MPa之间;干湿交替作用 好气嫌 气细菌的作用
植物残体的特性:新鲜的易分解;C/N 土壤特征:粘粒含量(正相关);pH
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的组分比较
一些有机质的C、N含量及C/N
适宜土壤微生物活动的pH值
7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各种功能基对 金属离子的亲和力:-NH2 (胺基)>-N=N(偶 氮化合物)>N(环氮)>COO-(羧基)>-O(醚基)>-C=O(羰基)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 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 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 成硝酸。其反应如下:
2NH3+3O2 2HNO2+O2
2HNO2+2H2O+热量 2HNO3+热量
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 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 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又能调节
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胡敏酸具有芳香族的多元酚官能团,可以加强植物的呼吸过 程,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促进养分进入植物体,还能促进新陈代 谢,细胞分裂,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其他方面的作用
蛋白质 硫氨基酸
H2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
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2H2S+O2
2H2O+2S
2S+3O2+2H2O
2H2SO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课程知识体系认识土壤、土壤圈与了解土壤地理学(第一章)土壤物质组成剖析与土壤性状的诊断(第二章和第三章)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土壤发育、性状及物质组成的系统化(第六章)土壤圈的组成单元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七章和第八章)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调查管理技术(第九章和第十章)第1章绪论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生态环境功能,土壤地理学第2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生态系统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第3章土壤液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空气、水及其诊断特性,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气候、生物、岩石圈(母质与地形)、水圈(水文)、时间与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空气、水及其诊断特性,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第6章土壤分类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分类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系统第7章主要土壤类型土纲的地理分布、成土因素、成土过程与土壤诊断特性第8章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土壤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壤区划第9章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土壤资源、土壤质量评价原理,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第10章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遥感解译,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第一章1.1 土壤的基本概念(认识土壤与土壤圈)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了解土壤圈与自然环境、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1.4 土壤地理学简介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熟悉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1.1.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如图1-1所示。

1.1.3 土壤剖析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据Botkin Daniel B,1997)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

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依据土壤剖面中物质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特点,一个完整发育的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土壤发生层:A.淋溶层、B.淀积层和C.风化层。

B: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堆积物以氧化铁和氧化铝为主,在温带湿润地区以黏粒为主,在温带半干旱区则以碳酸钙、石膏为主,在地下谁水较浅的区域则以铁锰氧化物为主。

单个土体是土壤的最小体积单位,形状大致为六面状柱体。

根据土壤剖面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的水平面积一般为1—10㎡。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

(是一个具体的土壤景观单位,是土壤野外调查、观察、制图及其研究的重要对象。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包括: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以此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净化各种污染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净化器。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

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土壤地理学派有: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于1883年发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

第2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2.1 土壤矿物(分析土壤组成、掌握矿物类型与风化序列)2.2 土壤有机质(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掌握土壤诊断特性及其测量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2.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3.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4.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对土壤的影响5.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2-1所示。

图2-1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壤质土壤表土的体积组成2.1 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云母风化是植物钾素的最重要来源;黄铁矿是地壳最为常见硫化物。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如图2-2所示(土壤矿物的风化及稳定性序列图)。

原生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如图2-3所示(中国地表风化壳及风化类型分异断面图)。

(T为年均气温/℃,R为年均降水量/mm)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化学风化:矿物化学风化作用表现最突出的是溶解、水化和水解。

矿物溶解作用是指在极性水分子作用下,矿物颗粒表面阴阳离子进入水体形成水离子的过程。

土壤矿物溶解程度的大小主要与矿物本身的组成、结晶构造和水溶液的温度有关。

衡量矿物溶解程度的定量指标主要有溶解度和溶解积。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矿物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通常是在室温20℃下矿物溶解度在0.1g/g以上:易溶矿物0.10—0.01g/g:可溶矿物0.01—0.0001g/g:微溶矿物小于0.0001g/g:难溶矿物水化作用:矿物晶体表面离子在与水化合形成结构不同、易碎散的矿物。

水解作用:是指水电解离出的H﹢对矿物的分解作用,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分解。

根据矿物在水解过程中的分解顺序可划分为:脱盐基阶段,即H﹢交换出矿物中的盐基离子形成可溶盐而被淋溶的过程;脱硅阶段,即矿物中硅以游离硅的形式被析出,并开始淋溶的过程;富铝化阶段,即矿物被彻底分解、硅酸继续淋溶而氢氧化铝相对富集的过程。

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极端寒冷、干旱南极大陆寒漠地区土壤矿物风化以物理风化、溶解过程为主,地表以硅铝型风化物为主;在热带、亚热带干旱荒漠地区土壤矿物风化、溶解过程为主,地表以碳酸盐、石膏等风化物为主;在温暖湿润的温带的温带地区土壤矿物风化以水化、脱盐基过程为主,地表以碎屑状硅铝风化壳为主;在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矿物风化以脱硅、富铝化过程为主,地表则以硅铁质硅铝质风化壳为主。

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土壤矿物的组成、结晶构造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其风化过程和程度的内在因素。

一般来说,矿物化学成分愈复杂(如含盐基离子较多)的矿物,较易于物理风化,化学分解也比较复杂;原生矿物自熔岩依稳定的冷却而逐渐结晶析出,其愈先结晶的矿物愈易被风化。

在地理环境中水分和温度,以及环境介质的PH值和EH值是影响风化过程的外在因素。

土壤矿物风化强度指数硅铁铝率:即土体或土壤黏粒部分中的SIO2/R2O3摩尔数比率。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硅铝酸盐类矿物。

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

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所以被称为粘土矿物。

次生矿物的类型:易溶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

根据次生硅铝酸盐矿物晶体内所含硅氧四面体层(硅氧片)和氧铝八面体层(水铝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1:1型和2:1型两大类。

其中1:1型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类矿物,2:1型矿物主要有蒙脱石类、水云母和蛭石类矿物。

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我国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的荒原与半荒漠地区(以水云母为主的的带)在内蒙古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等半干旱草原地区(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的地带)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大部分等半湿润地区(以水云母—蛭石为主的地带)在我国北亚热带湿润地区(以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的地带)在中国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北部的中亚热带湿润区(以高岭-水云母为主的地带)在我国华南及云南南部广大地区南亚热带、热带湿润区(以高岭石为主)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是由风化与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