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人物通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围绕主题选材。主题一旦确立,要着力地选择典型材料来充分地、深刻地表现它。凡是有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都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一切游离于主题的材料,不管它有多么生动,则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爱。比如,《榜样》的几次初稿中,都有一段兰考人民到焦裕禄墓前哭坟的描写,就其感染力来说,可以催人泪下。但是仔细推敲,这一段给读者的,不过是凄切的一哭。《榜样》的主题既然是“困难面前逞英雄”,这段哭坟的材料就无助于加强主题,于是作者简化了哭坟了描写,改用大段铿锵的句子。这样,就比原来的结尾要有力得多。

同样,“老坚决”教育儿子,小孩子“咒”他……,这些材料确实是生动的,也很能反映“老坚决”的思想和性格。但是作者认识到,给“老坚决”的造林事业带来深重灾难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人为的狂风暴雨。《报道》的主题就是“老坚决”那句话:“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如果把上述这些生动的但比较来说是次要的材料全写进去,就会冲淡和削弱主题。

(三)结构波澜起伏,讲求艺术效果。穆青的人物通讯,能像磁铁般吸引读者,这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安排结构上,他是匠心独运的、别具一格的。

为了表现主题,《嘱托》是这样开头的:

1966年1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冻结着厚冰。周恩来总理刚从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路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这样的开头,突出了“嘱托”。最后交待了吴吉昌提前五年完成了“嘱托”,回答了读者的期待。为了强化《嘱托》的主题,穆青以点睛之笔指出,吴吉昌的“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体现了结构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创作思想。

穆青人物通讯在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在情节安排上曲折引人。在通讯的段与段之间,一般不用过渡段落或过渡句子,在每个新段落开头处也不用议论、叙述、抒情、提问或关联词语过过渡。他采用自然过渡的方法,反对用小导语。在结构布局上总是环环相扣,让读者感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嘱托》从一开始,人物就很快地行动起来,中南海的嘱托,吴吉昌回到家乡由棉花迷变成了棉花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吴吉昌受到种种迫害,批斗、棍打、火烧、腿打伤,左臂五次被拧得脱臼,直到生命垂危……如此画面,一个接一个,读者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通讯结构讲究的断续与小说不同,小说可用大量的铺垫,然后才让主人公出场,通讯的间隙十分短暂和急促。

人物通讯能否吸引人,除了结构上的波澜起伏外,最主要的是要靠情节、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表现在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英雄形象。穆青写吴吉昌,就是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放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典型场景中,放在为了完成重要使命而不惜忍辱负重的特定场合下,来充分展现他对党对事业无限忠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特别是通过人物内心世

界的矛盾斗争,比如,他横遭凌辱和迫害,不仅没有不顾一切地硬拚,还跪着扫街呢!当他看到北街大队的棉花疯长,围着转了两天,迟疑犹豫,直到第三天才鼓起勇气凑了过去……。当他无法继续科学研究时,甚至打算离家出走。正是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描写了他的内心斗争,真实地揭示了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人物就真实地站立起来了,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四)根据题材的需要恰当使用白描手法。用白描手法再现的场景,笔墨不多,人物形象却勾画得十分鲜明。这种从实处着笔的好处是,能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这种描写方法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章法,穆青能在人物通讯中运用自如。运用白描的手法需要较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注意技巧而又不一味地刻意求工。当作品完成后,读者看到的是真实生活本身,察觉不到作者斧凿的痕迹。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很难的。

穆青、陆拂为在构思《嘱托》的时候,曾经想过:吴吉昌的故事,基调悲壮。用电影表现,适宜拍黑白片,画画,最好画水墨画而不是水彩画。写通讯,选择语言时应坚决摒弃缤纷的色彩,华丽的词藻。当事实和形象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把读者打动的时候,最好的表现手法就是白描,而非记者的政论和主观抒情。只有在形象和力量达不到、需要激发读者的联想时,才有必要。他们考虑到,有时读者的体会和感受可能超过作者,如果通讯采用大段的政论和抒情,会把读者的思想感情束缚住。所以写吴吉昌,越质朴无华越好。他们觉得,形容词和修饰语的级别越高,效果往往反而越差,所以在写作时,他们有意识地把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删除,表现吴吉昌,通篇只用了倔强的(老汉)、纯朴的(老农)两个形容词;赞美老坚决,说他是一位“刚毅、纯朴的老人”,这些都是低调的修饰语,并不妨碍读者通过事实和形象,自己去思索合适的词汇。

(五)个性化的语言特色。穆青人物通讯的语言,是经过选取和锤炼的。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是个性化的。对此,穆青说:“作为一个人民的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群众的语言,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本领。英雄人物的经历、性格和文化素养不同,他们的语言也各具特色。应该力避袭用自己那套语言一成不变地来写不同的人物,更不用说用自己那套‘学生腔’来改造英雄人物的语言了。”穆青的人物通讯语言的特色,就是他上述讲话实践的证明。

《嘱托》写到“四人帮”的亲信、运城地委负责人在训斥吴吉昌一

番后,“说罢,钻进汽车,把门一关,一溜烟地跑了……,”这时的“吴吉昌就象头上给人狠击一拳,站在路旁发楞,他忿懑地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林彪不是摔死了吗?难道又出了奸臣?”这种想法,符合他的性格,反映了他当时迷惘、愤慨的心情。当他无法继续研究棉花时,对老伴说:“这里不让搞,就到外地去,走到哪里就在那里革命,沟死沟埋,路死插牌,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这些性格化的语言,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