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工贸易升级动力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国内研究现状
王建延(2007)认为所谓动力机制就是事物在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各种关键因素的作用原理与传导过程,其本质是描述动力因素与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方辉振(2006)从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动力要素分为了消费需求的拉动、科技进步的带动、比较利益的驱动、体制政策的推动、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等。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加工贸易升级动力机制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加工贸易进行了探索研究,包括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因素以及升级转型的方向对策。本文以微观企业为切入口,通过利益关系,试图构建出企业升级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探讨动因与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试图更加深入、明了地把握加工贸易升级的条件、本质、可能性和内在动力。本文以浙江加工贸易企业为例,通过对升级的动力机制模型和计量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分类,探讨不同企业间升级动力强弱的差异,在结合所有制、规模、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案例,从多种角度分析企业升级动力机制,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被定义为一种贸易方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工贸易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工贸易单纯作为一种贸易方式的说法在理论上已经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因此不少学者越来越注重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1)加工贸易企业升级:我国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影响力,打进全球经济网络中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影响力,努力摆脱低级的供应商,提高的高级供应商再到合作生产,甚至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之路。
(2)价值链升级:企业先从OEM(原始设备制造)起步,通过“干中学”(阿罗约Arrow1962)不断学习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再到OBM(原始品牌制造)的升级(姚钟华、张涛2002)。
黄箐(2005)从垂直分工专业化的角度切入,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和比较优势,并提出了影响加工贸易升级的制约因素,包括内部的产业结构,基本劳动力和资源享赋,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黄箐认为这些制约因素过于宏观化和产业化,很难解释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缓慢的进程和其中遇到的困难。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就是加工贸易企业,孙国辉(2007)明确从微观企业、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探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动力机制,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他们面临各个方面的压力,面对各个发面的挑战,而这些动力因素正好构成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动力机制。余乐(2007)以二元动力学说切入,把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前向升级)和采购者驱动型升级(后向升级)。生产者驱动升级主要看中的是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良,产品的不断创新等等。采购型升级一般采用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联系,采购技术产品和技术许可三种方式。果艺(2005)把驱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又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是内部需求,即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决定贸易结构转型的方向,以市场为基础和消费结构为导向。而外部动力则由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转型以及外商投资推动。田文滨(2008)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创新动力系统,动力因素和动力运作模式。文献中把创新动力要素又分为了企业内部动力要素和企业外部动力要素。前者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制度保障要素和企业创新能力,后者包括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力、高科技推动力和政府支持力。这些因素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使得我国工业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另外,产业内贸易与产品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这也是是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份额持续增长的结果。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生产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往往采用:
近年来,随着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因此,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华盛顿中央大学的Robert .carbaugh从性质上认为这种加工贸易为“水平分工”,即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成最终产品。美国学者 Howard Chao 也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而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水平分工。而我国企业多数以简单的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到由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整个体系的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低端(low-road)生产制造与组装环节(张杰、刘志彪2008)。而这恰恰体现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这种简单的密集型加工贸易在我国所占的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甚至出现了过快的异常现象。如Assche&Gangnes(2008)认为加工贸易是造成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加工贸易,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稳态式(Stable Style)慢进。Naughton(2007)研究后指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量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这种大规模的加工贸易趋势虽然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但也有不少学者经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Xu&Lu(2009)通过国别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后发现,加工贸易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Wang & Wei(2008)的实证结果甚至显示:加工贸易不仅没有提高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固化”和“削弱”的作用。之后由克拉克大学的DanielM. Bernhofen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工贸易固有的特点将促使其进一步成为很多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王建延(2007)认为所谓动力机制就是事物在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各种关键因素的作用原理与传导过程,其本质是描述动力因素与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方辉振(2006)从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动力要素分为了消费需求的拉动、科技进步的带动、比较利益的驱动、体制政策的推动、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等。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加工贸易升级动力机制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加工贸易进行了探索研究,包括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因素以及升级转型的方向对策。本文以微观企业为切入口,通过利益关系,试图构建出企业升级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探讨动因与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试图更加深入、明了地把握加工贸易升级的条件、本质、可能性和内在动力。本文以浙江加工贸易企业为例,通过对升级的动力机制模型和计量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分类,探讨不同企业间升级动力强弱的差异,在结合所有制、规模、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案例,从多种角度分析企业升级动力机制,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被定义为一种贸易方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工贸易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工贸易单纯作为一种贸易方式的说法在理论上已经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因此不少学者越来越注重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1)加工贸易企业升级:我国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影响力,打进全球经济网络中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影响力,努力摆脱低级的供应商,提高的高级供应商再到合作生产,甚至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之路。
(2)价值链升级:企业先从OEM(原始设备制造)起步,通过“干中学”(阿罗约Arrow1962)不断学习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再到OBM(原始品牌制造)的升级(姚钟华、张涛2002)。
黄箐(2005)从垂直分工专业化的角度切入,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和比较优势,并提出了影响加工贸易升级的制约因素,包括内部的产业结构,基本劳动力和资源享赋,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黄箐认为这些制约因素过于宏观化和产业化,很难解释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缓慢的进程和其中遇到的困难。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就是加工贸易企业,孙国辉(2007)明确从微观企业、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探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动力机制,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他们面临各个方面的压力,面对各个发面的挑战,而这些动力因素正好构成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动力机制。余乐(2007)以二元动力学说切入,把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前向升级)和采购者驱动型升级(后向升级)。生产者驱动升级主要看中的是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良,产品的不断创新等等。采购型升级一般采用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联系,采购技术产品和技术许可三种方式。果艺(2005)把驱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又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是内部需求,即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决定贸易结构转型的方向,以市场为基础和消费结构为导向。而外部动力则由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转型以及外商投资推动。田文滨(2008)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创新动力系统,动力因素和动力运作模式。文献中把创新动力要素又分为了企业内部动力要素和企业外部动力要素。前者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制度保障要素和企业创新能力,后者包括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力、高科技推动力和政府支持力。这些因素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使得我国工业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另外,产业内贸易与产品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这也是是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份额持续增长的结果。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生产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往往采用:
近年来,随着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因此,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华盛顿中央大学的Robert .carbaugh从性质上认为这种加工贸易为“水平分工”,即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成最终产品。美国学者 Howard Chao 也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而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水平分工。而我国企业多数以简单的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到由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整个体系的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低端(low-road)生产制造与组装环节(张杰、刘志彪2008)。而这恰恰体现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这种简单的密集型加工贸易在我国所占的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甚至出现了过快的异常现象。如Assche&Gangnes(2008)认为加工贸易是造成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加工贸易,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稳态式(Stable Style)慢进。Naughton(2007)研究后指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量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这种大规模的加工贸易趋势虽然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但也有不少学者经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Xu&Lu(2009)通过国别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后发现,加工贸易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Wang & Wei(2008)的实证结果甚至显示:加工贸易不仅没有提高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固化”和“削弱”的作用。之后由克拉克大学的DanielM. Bernhofen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工贸易固有的特点将促使其进一步成为很多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