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文件] jiaoan12.doc
[标题]赤壁之战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主编者司马光、《资治通鉴》及背景。
二、疏通文意,诵读全文。
三、认识在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关键因素是孙权的正确决策。
四、通过对战争场面描写的分析,了解“史笔”的基本特点。
【课文解析】
一、了解主编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⒈了解主编者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夏县人,著名历史学家。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王安石变法时,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因神宗不采纳他的意见,就离开朝廷,退居洛阳15年,主编《资治通鉴》,这是他学术上不朽的贡献。后哲宗即位,保守派得势,他受召入朝任门下侍郎,宰相,废新法,当政8个月死去,追封为温国公,谥文正。
⒉了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⒊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不堪,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趁机扩充实力,扩大地盘,天下四分五裂。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在镇压黄巾军中扩充自己的力量,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已削平北方大小军阀,挟制东汉皇帝,以汉丞相的名义打击其他各地军阀。课文中写他乘荆州军阀刘表去世,挥军南下,击败了当时依附于刘表的刘备部属,吞并了刘表之子刘琮的兵力,沿长江南下,企图消灭据守长江下游的孙权集团。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所建立的基业,故文中称“兼仗父史之烈”,割据江南。赤壁之战时,他的兵力据自己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他自称是汉朝皇裔,在军阀混战中,他先后依附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大军阀,没有自己的地盘。曹操挥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被击败。后在诸葛亮的辅助下,收集残军,联孙抗曹。他当时的兵力据诸葛亮称只有万人。
赤壁之战后,曹操“引军北还”;刘备乘机进占了荆州;后来又夺取四川;孙权仍盘踞长江下游,这样就形成了魏(曹)、蜀(刘)、吴(孙)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疏通文意,诵读全文
⒈理解字、词、句,翻译全文
注音
枭(xiáo)雄与操有隙(xì)表恶(wù)其能及说(shuì)备使抚表众芟(shān)荑(yí)王室之冑(zhîu)必蹶(jué)上将军鼎(dǐn g)足之形今以实校(jiào)
之烟炎张(zhàn g)天廓(kuî)开大计拔刀斫(zhuï)前奏案番(pïn)阳
赢(léi)兵累(lěī)官尤不失州郡也旌麾(huī)蒙冲斗(dîu)舰
解释加点词
江山险固
..:险要牢固。
帝王之资.:凭借。
如有离违
..:背离。
殷勤
..:恳切慰问。
兵精粮多
....:军队精锐,粮草丰足。
行将
..:将要,快要。
俱诣.孙权:到……去。
王室之胄.:后代。
远来疲敝
..:疲劳不堪。
肃追于宇.下:屋檐。
交游.士林:交往。
廓开:扩开,阐明。
当横行
..天下:纵横驰骋。
以实校.之:核对。
赞:辅助,协助。
邂逅:万一。
方略:策略。
最著.前:居于。
赢.兵:瘦弱。
蹈藉:践踏。
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彼此:那边,这边,指刘琦一方、刘琮一方。
中国: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
地方:土地纵横。
其实:他实际上。
妻子:指妻子和儿女。
初一:刚刚一开始。
难句翻译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译:如果刘备和他们(荆州方面的人)齐心协力,上下步调一致,就应该安抚(他们),同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不能合作,(我们)应该另外谋划这个问题,以完成大业。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译:(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方向进军,(就)日夜加速赶路,等到(鲁肃)来到南郡,(刘表次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跑了。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译:如果能够用吴越的兵力同中原(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曹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对抗),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北(朝拜)而服从侍奉他(曹操)呢?现在将军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打着犹豫不决的主意,形势紧迫却又不能决断,大祸临头没有多长时间了!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他们)追赶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天一夜(要急)行三百多里,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所以兵法忌这种情况,说‘(这种情况)一定(会)使主帅(遭到)失败’。
目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译: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现在曹操夺取了荆州,完全占有了那个地方,刘表训练的水军,大小战船(多到)以千来计算,曹操(把这些)全部沿江摆开,还有陆兵,水陆齐下,这就是长江的险要敌方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译:那些人只看到曹操信里说水军和步兵八十万,因而都吓坏了,不再估计他的真假,就提出迎降的主张,很没有道理。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译:刚刚一开战,曹军就不利,退却后驻扎在长江北岸。周瑜等(驻扎)在南岸。周瑜的部下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坚持长久。曹操的军队正在连接战船,首尾相连,可以用火攻使他们败逃。”
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识孙权的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的决定因素
本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2段):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第一段,东吴方面,鲁肃劝说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治曹操,并前往刘备处,劝说其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形成的前奏。鲁肃是这一联盟的本谋者。
第二段,诸葛亮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到东吴去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并为孙权分析了当前三方兵力的对比,预测了战后天下的局势。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后来形势的发展证实了诸葛亮卓越的才能。
第二层(3—5段):写东吴方面孙权聚众商议,最终决定抗操并出兵。
第三段,曹操写信威吓孙权,企图不战而胜,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岐,鲁肃暗劝孙权坚定抗曹决心。
第四段,鲁肃为坚定孙权决心,加强主战派力量,劝孙权召回周瑜。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促使孙权下定抗曹决心。
第五段,周瑜夜探孙权,为孙权助画方略,分析了以少胜多的可能性,使孙权决心与刘备联合,与曹操决一死战。
第二部分(6—7段):详写战争实况,证实了诸葛亮、周瑜的预测及分析。
作者在《赤壁之战》中给宋朝皇帝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孙权,告诉宋朝皇帝一个历史经验──对待强大敌国的威胁,如果处理得当,弱国是可以战胜强国的;作为一个国君,处理这种大事,一定要非常谨慎,既要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又要有正确的决断。
在课文中,虽然没有描写孙权的大段对话,但却是把他当作关键人物来写的,鲁肃,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