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
自我决定理论
3.动机心理学的先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我决定理论的创始者Deci和Ryan最初的研究开始于个体的行为动机研究。他们探索了 外部奖励,获得报酬,金钱等对激发个体行为动机的影响。发现金钱等外部奖励会降低个 体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论的经典实验—邀请 A、B 两组学生在不同的房间玩立体积木拼图,每个房间都放置有娱 乐杂志。
自我决定理论
CATALOGUE
导图
哲学背景
心理学背景
分享
自我决定理论 (SDT)
应用
基
本
认
心
知
理
评
需
价
要
有 机 体 整 合
因目 果标 定内 向涵
哲学基础
现象学 存在主义 实证主义
1.现象学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 ①强调人的意识不仅能指向对象,而且还能构造对象。通过人的意识的意向活动, 赋予对象世界的存在意义。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意识的意向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生活世界”学 说,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与科学世界相对应的,人所独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外在的、客观的、非 经验的。而不研究内在世界就不可能在生活世界找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根基。 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注重自我的主体作用,对于外在的环境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通过对客观 世界的判断,外在价值观的内化,不断整合;重视人的价值,意义方面的研究。
5.目标内涵理论
简言之,追求外在需求的满足不能真正提高幸福感,追求内在需求的满足 可以提高幸福感。
应用
教育领域,管理领域,运动与健身领域,心理治疗领域
定义: 自我决定是指在了解自己和环境的基础上,在自由意志选择下决定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怎么做到。
自我决定的步骤 1.思考 2. 行动 3.调节 自我决定的核心假设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内化和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意向性
胡塞 尔 ( 89 13 )德 国哲 学 家 ,0世 纪 现 象 15— 9 8 , 2
胡 塞 尔 认 为 , 维 和 认 识 中 的判 断 即是 对 “ 思 什
学学派创始人 。 胡塞尔现象学 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 么 ” 的表 述 ,什 么 ” “ 则构 成 了表 述 的含义 或 意 义 。 符 它本身不具有 “ 什么” 含义 识本身 , 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 系。他凭借主 号只是一种简单 的记号 ,
问题 。至此 , 胡塞尔 的纯粹逻辑先天 的语 法规则不 意义上理解这个陈述 。再次 , 表述一个行为涉及 到 同于传统逻辑 , 其本质区别在于纯粹逻辑拒斥无 意 相 关行 为 的客体 化 行 为 。 此 处 并不 将 这些 行 为 客 但 义, 而传统逻辑则只拒斥矛盾。 也就是说 , 意义才是 体化 , 而只是实项地显示 。例如 , 对感 知的判断 , 只 纯粹 逻辑 的研 究 领 域 。 针对被感知之物 。日常生活 中, 我们不说 ,我看到 , “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 还原的剩余物 除了意识 铅 笔在 文 具 盒 里 ” 而说 ,铅 笔 在 文 具盒 里 ” , “ 。所 有
・
4 ・ 5
哲 问 题
《 理论探索) o o年第 1 ( )l 2 期 总第 1 1 ) 8期
义 的基 本 标 准 , 正先 天 的 意义 规 律 植 根 于 意 义 范 立 义 , 真 即是 说 意 义并 不 包 含 在 这些 被 表 述 的 内心 体 畴之 中 , 就从 语法 角 度 确立 了语 言 意 义 的根 源性 验 中。听者 即使没有做 出此愿望 , 这 他也可 以在 同一
体和客体之间更本 源的“ 向性” 诠释“ 意 来 意义” 的 的表述 。 因此 , 含义不仅是表述 , 也是判断能够成立 构 成 , 意义理论 的本质特征总括 为“ 其 被表述 的意 的前提 。这样 , 表述 既同符号相关 , 同含义相关 。 还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指向模式
精选课件
意识是怎样 关于某物的?
构造模式
6
利科: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一种交 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一种构成。它始终时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 同主题。
精选课件
7
指向模式的意向性理论
意向活动的实事:任何一个意向体验都以“立义”的方式对认识中的感觉材料赋 予其意义。
四、我看见我的弟弟,并且在他走了之后我回忆我的弟弟。
精选课件
15
构造模式的意向性理论
“根本问题必然在于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但这是在已被还原的意义上, 根据这一意义,这里谈的不是人的认识,而是一般认识,不附带任何实存的设定 关系,无论它是与经验的自我的关系,还是与一个实在世界的关系”——《现象 学的观念》,胡塞尔
精选课件
13
意识活动的形式——立义形式
立义形式:符号行为、感知行为、想象行为
精选课件
14
一、有个人告诉我,他有个弟弟。我或者相信他弟弟的存在,或者对他弟弟的存 在不执态。
二、我看见我的弟弟,然后我又看见我的妹妹。
三、我看见我的弟弟在远处,看得不太清楚,然后他向我走来,我现在看见他在 近处,看得非常清楚。
精选课件
1
古希腊——相关思想内容
1.《克拉底鲁篇》:“意见要么源于追求,表示灵魂在追求知识时的进步,要么 源于弓的发射。后一种解释更有可能,思考这个词可以确认这一点,这个词只不 过就是移动,把灵魂的运动用于每一事物的本质。”
2.《泰阿泰德篇》:“记忆是关于某物的记忆” 3.《论灵魂》:“感觉是撇开感觉对象的质料而接受其形式”
意向相关项:意识通过自身活动构造出来的意识相关项。
精选课件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
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
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
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
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
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标签:胡塞尔;意识;意向性一、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作为哲学概念最早是由康德同时代的哲学家朗伯尔特提出的,他将人类经验的虚幻称为“现象”,把现象学定义为“关于假象的理论”[1]。
康德的“现象”意指实实在在意识中的显现,黑格尔哲学从一种历史视野中视现象学为一门科学,它描述了自然的现象性的意识通过科学与哲学的方式,达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现象学”字面上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胡塞尔爱说“科学”,所以现象学对于他就是关于纯现象的科学。
正如他所说:“现象学是一门关于现象的学问。
”[2]二、意向性的形成基础胡塞尔认为:“我时代的真正的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在已经崩溃的人性和尚有根基并为之保持这种根基,或为新的根基而奋斗的人性之间的斗争。
”[3]这是支配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基本理念。
他首先使逻辑和数学被确定为纯粹的先验科学,将它们奠定在相同的意识结构的基础上。
然后逐渐扩大意识内容的本质,阐明对象性的构成及其意识的相关性。
意向性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
简单地说,意向性就是我们心理活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意识。
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
# 21#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五卷 # 第五期
哲学与文化
尔的 / 我 思 故 我 在 0 来 理 解: 意 向 经 验
(我思 ) 描述的 真实内容 是经验 本身 (我
在 ) 。这样, 胡塞尔谈到的意向经验就有了
双重含义: 经验及 其内在显示。内在显 示
也是经 验 ( 后来, 胡塞尔把这双重含 义归
向对象, 这房子不是意向经验的真实部分,
即不是经验 ( 不是上述第一种含义 上的意
向内容 ) , 它是超验的。可是, 问题并不这
么简单。谈 到对象 时, 必 须区分 两点: 意
向经验所指 的对象和 对象如何 被意向, 前
者是对象自 身的存在, 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 对象意义 的
显现, 因此并不是 同一个对象。在各个 意
哲学与文化
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
尚杰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关键词: 意向性; 现象学; 意义; 认识; 还原 摘 要: 现象学的最初含义是, 探讨意义概念的认识渊源, 进一步说, 研究意义意 向与意义 实现 之间的关 系。在这 个问题上, 胡塞尔同意康德的 观点: 思维 没有直 观是空 的, 直观没 有思维 是盲的。 它的基本意思是: 认识不能限于思维而要实现于直观, 否则就不是完整的认识过 程。因此, 认识 的重 心应落在意义意向通过相应的直观得到实现的问题上。这种实现并不局限于康德式的 感性直观, 胡塞 尔认为, 直观分成两种, 范畴的或意义的直观, 感性的或个别的直观, 这两种直观的对 象分别是 一般 之物与个别之物, 其含义相同: 对象不仅被思维所意向, 而且它就自明地呈现在我们 面前, 被经 验所 描述。站在现象学 立场上, 胡塞尔把思维和直观都归属于意向经验。因此, 在这个意 义上, 现象 学的 分析就是意向经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 B51615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1- 7511 ( 2006) 05- 0020- 11
01 粗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粗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著作有《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形式和先验逻辑》、《经验与判断》、《笛卡尔式的沉思》等等。
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海德格尔曾经把现象学方法解释为一句话:“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对许多哲学家来说,胡塞尔开辟了一个哲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个领域是传统哲学不曾有的,那就是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式的认识论框架,追溯其更深层面的本源境界。
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他研究的哲学问题是十分古典的,他的哲学旨趣也是如此,但是他的研究领域和哲学方法却属于现代哲学。
与新康德主义关系密切的胡塞尔研究的认识论难题主要有二:☻(一)认识如何可能“切中”(treffen)其对象?☻(二)作为认识的可能性的条件的概念、范畴、逻辑形式的根源是什么?现象学家们并不否认事物本身的存在,只是认为那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不过胡塞尔比较激进,他认为,in other word,。
二、意向性理论(囊括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里面的意向性理论)☻(一)现象学的研究领域是“意识”,具体说来就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以及它的相关物。
虽然现象学研究的是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意识,也可以说是“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要素”。
(注意:所谓“现象”并不是与本质相对的现象,而是意识活动。
)☻(二)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是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
☻(三)意识的意向性由三种因素构成:☻1、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性的对象(客体)。
因此,他认为纯粹意识中不仅必须有意识活动的主体(自我),而且必须有意识活动的对象(客体),这两者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的,没有主体或对象都不可能构成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并不在自我意识之外,而是并且必然是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
什么是意向性?——浅谈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
不考虑这种精神状态 的意向性 ,那么语言就仅仅只是嘴里 的
发声而 已。同样 ,纸上 的文字也仅仅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语 言本身是物理性的 ,是没有任何意义 的。 如此 说来 ,语言是怎样表达不 同的命题 内容 的呢?那就 是通过意 向性 。正 是在意向状态 中,人们在说话 的同时就把 自己的意 向性转 移到本身并无意义 的声音 与符 号中 ; 正是意 向性使得 言语 行动成为可能 。在言语行动 中,不仅使用 了语 言符号 ,而且 还表达了说话者 的意 向,语 言符 号在 这里被用 作表达意 向的手段 。因此 ,笔者 因为 ,更好地 去认识 和研究 塞尔 的意向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意 向性 在话 语理解 中 的导 向作用 。 三 、集体 的意 向性在社会活动 中的作 用 塞尔把意 向性理论 扩大 为集 体意向性 ,从而把心灵 、语 言与社会 密切联系起来 。所谓 的集体 意向性 ,即 “ 我们一意 向 性 ”( We —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t y) ,表 达 “ 我们 意 图 ……” 。按 照 塞 尔的观点 ,集体意 向性不能还原成个 体的意向性 ,而是独立 存 在于我们 的大脑 。比如说 ,在 一个 交响乐团中 ,无论乐手 个 人是 多么 出色 ,仍 然没有办 法演奏 出交响乐 的和谐一 致 。 只有交 响乐 团一起 合作 ,每名乐手有 了统一 的集体意 向性 , 才能保证演奏 出来 的音乐是交响乐 。 集体 意向性的关键要素在于共 同做 ( 想要 、相信 ) 某事 的意义 ,而单一个体 的意向性是从他们共同具有 的集体 的意 向性 中产生 的。当你想 要和别人共同做某事 ,这时你就有集 体意 向性 ,你要使 大家 共享 彼此的思想 、情感等 ,你就有集 体意 向性 。正 如一 场篮球 比赛上每个球员 的进攻 、防守 、投 篮等 动作 ; 一场 话剧 的表 演 ,一场 庆祝节 日的联欢 晚会等 ,
意向性、绝对流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意向性、绝对流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胡塞尔将意向性概念概括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按照他的理解,这里的某物即客体,对它的意识就是一种客体化的意识: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这样一个行为为基础。
对意向性的这种客体化的理解模式,或者说,立义模式,在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解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在对胡塞尔的内时间以及先验现象学的一系列著作的研读中,我们发现,最迟在观念时期,胡塞尔就已经突破了这种立义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非立义的意向作用的(neeticsche)流形体的先天结构。
本文将证明,只有在这种全新的意向结构中,先验现象学才能获得真正的基础和展示自身的可能性。
一、立义模式的若干问题《逻辑研究》,尤其是第五、第六研究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布伦塔诺式研究。
当然,胡塞尔并未止于布伦塔诺,通过对意向的内存在与内在客体性的批评,在精细地区分了意向性的各个本质因素的基础上,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本质直观和范畴直观这两种全新的认识样式。
在对立义模式静态考察中,胡塞尔将整个意向行为的本质区分为非意向的实项内容和意向体验,前者提供了意向的体现性内容,后者则与意向的本质相关,它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行为的质料、质性等本质要素,其中质性与指向对象的方式相关:表象还是意愿,而质料则标明了对象的相关性以及被意指的方式。
动态考察主要着眼于意向与充实,确切地说,具有相同行为质料的空乏意向与直观的充盈之间的关联,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作为认识和真理的最高的本质事态就展示在这一动态的关联中。
在空乏意向或符号行为中,行为质料是意向体验的本质要素。
由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尽管实项被体验内容在立义行为中被解释为行为对象的客观显现的承载者,但它对行为的意向指向并无贡献。
但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直观行为与空乏意向并不相同,作为认同因素,充实行为在它那里承载了一种空乏意向所缺乏的特殊的直观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空乏意向的动态的充实过程中,行为质料在充盈因素中被具身化了。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笔记《逻辑研究》:意向性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笔记《逻辑研究》:意向性概念(接前文)本文主要介绍胡塞尔现象学非常核心的一个思想组成部分:意向性,这是整个现象学哲学的根本概念,很好的理解这个部分对理解他的整个现象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意向性概念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看《逻辑研究》的第二部分,即以《现象学和认识论研究》为标题的那部分。
在第五和第六研究里,胡塞尔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題,即究竟有意识是什么意思。
正如已经提到的,这并不是要对使智人有意识而须满足的经验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拥有充分发展的脑,完整的感觉器官等等,而是要对意识本身进行分析,无论它属于人类,动物还是外星人。
胡寒尔对感觉生理学和神经学并不感兴趣,但是在认识论里,他认为对于像“想象一只独角兽竞味着什么”,“期盼将要来到的丰收”,或者“思考4的平方根”等问题的回答,即使脱离可能经验性地或者事实性地牵涉进来的物理和因果性元素,也可以发生。
情况确实如此,这是因为,胡塞尔所感兴趣的只是意识的严格不变的部分和本性,而不是可能经验地伴随意识的神经过程的本性,这也是因为,他所感兴趣的是意识的认知维度,而非其生物学基础。
胡塞尔想就第一人称视角被给予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例如,我对一棵落叶橡树有所经验,但此时我头脑中发生什么却不是这个经验的一部分。
因此,胡塞尔早就强调现象学的 (形而上学的)无前提性。
现象学应该是对所显现之物(无论是主观行为还是世俗对象)恰到好处的忠实描述,并且应该避免形而上学的和科学的预设和玄思。
在对经验结构的分析中,胡塞尔特別关注这样的经验,它们以“意识到……”这样的结构为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对象一指向性。
这个属性也被称为意向性。
人们并不是纯粹地爱,害怕,看见,判断;而是爰所爱的,害怕可怕的,看见某个对象,判断某个事态。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感知、思想、判断、幻想、怀疑、期待、还是回忆,所有这些形式的意识都有这个特征,即这些意识总是意向着某些对象。
如果不考虑它们的相关物,即那些被感知的、被怀疑的和被期待的对象,就不能正确地分析那些意识。
浅谈《逻辑研究》中意向性的学说
浅谈《逻辑研究》中意向性的学说作者:周益兵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0期摘要:意向性是胡塞尔整个哲学思想中重要部分的一个概念。
胡塞尔意向性学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以《逻辑研究》为代表的前期观念和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为代表的后期观念。
笔者在此只能粗浅的谈论胡塞尔前期关于意向性的观点。
关键词:胡塞尔;意向性;意义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
可见意识在胡塞尔哲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逻辑研究》的第五、六部分中,胡塞尔主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即“究竟有意识是什么意思?对此,胡塞尔区分了三种“意识”含义,第一种指的是交互的,经验的,偶然的,进入一种单一的经验之流的心理经验的内在意识,第二指的是某人自己的经验的内在知觉,第三种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精神活动或者作为意识经验的意识。
在此,胡塞尔研究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意识,他认为对于像“想象明天是否会下雨”,“期盼着下个节日的到来”,或者“思考一个数的平方”等问题的回答,即使脱离了经验性地或者事实性地的因果关系,也是可以发生。
一、对象化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我们的意向活动包括“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这三个部分,“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1],“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2],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对象。
此时将意向行为和对象区分开来很有必要,因为有时候同一个对象却是不同的意向内容,例如“2+5的和与3+4的和”虽然这两种情况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是指涉的对象却是同一个即7。
有时候则是意义相同但是对象不同,比如小李的母亲和小芳的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人,但是“母亲”的意义在此情况是相同的,但是指涉的对象却是不同的,另一重要的是胡塞尔注意到当我们做出一个表达的时候,我们的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当我们说小李骂小芳,不说作为意向内容的小李骂作为意向内容的小芳,而是作为对象的小李骂小芳。
胡塞尔
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
刍议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摘要】意向性相关项概念是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并因此也是其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意向相关项的意义和论题特征。
两个行为都有意向相关项,但意向相关项不是行为的对象,是行为指向对象的中介。
意向相关项不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被知觉到的,而是通过现象学反思获得的。
【关键词】胡塞尔;意向性;所指;意识对象;意识行为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意向性”(intentionalit?覿t)是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最为首要的概念,甚至涉及整个现象学的问题,他的意向性思想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意向性概念。
胡塞尔的老师是布伦塔诺,根据胡塞尔的回忆,正是听了布伦塔诺的哲学讲座决定了他从数学转向哲学。
他认为布伦坦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心理现象的意向性理论。
布伦塔诺试图创立一种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新型心理学。
他认为世界所有现象可分为物理的与心理的两类。
物理现象的内容是经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它的基本特征是意向性。
这种意向的非存在是心理现象所独有的,没有任何物理现象显示如此特性。
这样,意向性由意向活动所指向的包含于意识之中的某种对象来解释。
初看起来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我们可以意向某种事物,它完全不必是真实之物。
胡塞尔是反对他的老师的主张,他指出,布伦坦诺正确地说明了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但他犯了两个根本错误。
一是,没有对心理现象做进一步划分。
然而现象学只是利用心理学的术语说明一种非经验心理学的特殊理性意向活动。
就是说,布伦坦诺没有克服建立在经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心理主义。
二是,布伦坦诺只是用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两个概念说明意向性范畴,胡塞尔使用了第三个概念”意向对象”(noema),用之解释意向活动的指向性。
“意向对象”不实在地存在于意向活动中,也不是布伦坦诺式的真实对象,胡塞尔既保证了意识现象的指向性,又克服了布伦坦诺意向性没有相应对象的困难。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浅析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浅析作者:左少杰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4期摘要:意向性理论实质是一种意识理论,它研究意识如何通过意向作用而构成意向对象。
凭借对意向性的剖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心智独特的活动特征,有可能真正说明语言、思维、行为的原因和本质,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揭示出意识的奥妙。
意向性理论作为胡塞尔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着整个现象学运动发展的始终,深刻反映了胡塞尔为解决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倾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关键词:意向性;意识;意义;对象化活动意向性最早出现于经院哲学,表示一种存在状态(具有意向的状态),后来在经院哲学的词汇种完全消失,直到1874年由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重新引入哲学领域。
布伦坦诺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提出唯心主义的“意向性”概念,有两种涵义:①意向活动的内在性,即意识的内容可以包含并不存在的东西;②指意向活动与某种对象有关。
胡塞尔从深度方面对他的老师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第二种涵义作了进一步发展,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加以发挥,意向性问题成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分析的重要主题,包括现象学还原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象学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意向性相关,意向性概念又是现象学向存在哲学过渡的桥梁,因此,不首先弄清楚意向性概念,就无法打开胡塞尔现象学这座迷宫的钥匙。
他认为,人的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即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意识的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和特征。
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胡塞尔在《逻辑研究》对意向性的研究是从表达开始的,他认为表达是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和字符,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也就是说,没有意义也就无所谓指称。
因此,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见墙壁上的符号,初看起来还真以为是符号,但当地人告诉你这是他们的文字。
浅谈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
浅谈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可以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它们有很大的差别,在此我们重点谈谈后期的意向性学说,其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另外,我们要知道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前期的观点是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其哲学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意向性学说与《逻辑研究》中的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之一是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意向的领域中去。
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的时候,它也潜在地指向这个对象周围的东西。
正如实在的事物处于空间的场中,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中。
例如我观察某一个人,我现在的注意目标是他的性格,我过去的注意目标是他的长相,我将来的注意目标是他的能力,我还将观察他的社会关系等等。
意向行为指向某一对象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对象的本身,它还附带的指向与对象有关的其他事物。
然而,这样就使得每一个意向内容周围都将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这一意向内容的周围域的概念在胡塞尔的有关事物的构成学说中将起重要作用。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胡塞尔主张不仅意识活动有一个结构,而且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
意识活动的结构是:意向行为——意向内容。
意向内容的结构是:a)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意向内容间的一致性的共同承担者),b)意向内容的内核(在于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而言的意向内容),c)意向内容的周围域(被意向行为附带的对象周围的事物)。
意向内容的内核,即我们实际所感知、所以为的意识表象。
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是指被进行综合的意向行为所发现的,在一系列相关的意向内容间存在的一个共同的承担者。
胡塞尔也把这个共同的承担者称为“X”,我们之所以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就是因为这个“X”的缘故。
胡塞尔自己是这样表述的:“同样,相分隔的行为,如二个知觉或一个知觉和一个记忆,可以联合成一个统一体。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的局限性和影响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的局限性和影响局限性: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与《逻辑研究》中的有很大不同。
其中之一是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意向领域。
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
正如实在的事物处于空间场,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再如,我们观察一物体,我们现在的注意目标是它的正面,过去注意的是它的某一侧面,将来注意的是它的另一侧面,我们还将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等。
这表明当意向行为指向某一对象或对象的某一方面时,它还附带地指向它周围的东西。
这使得在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或晕圈,其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明亮的内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淡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容在逐步明亮起来。
影响:胡塞尔一方面肯定自然科学造福于人类,指出,人们的生活依赖于预言,而近代自然科学极大地改进了前科学时代的“粗糙的”预言,提高了预言的精确性人类的生活需要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今天人类生活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胡塞尔又认为自然科学产生副作用,即造成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流行。
这种副作用是在自然科学本身的活动范围之外的哲学方面的副作用。
在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只看到客体的一面,看不到主体的一面,主观和客观分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被忽视。
追求普遍的知识(既包括客体又包括主体)的哲学的理论被抛弃。
胡塞尔还认为,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都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以逻辑和数学真理为一方和以自然科学真理为另一方的关系问题。
前者被认为是先天的真理,后者被认为是经验的真理或事实的真理。
既然世界被设为一个前后贯的数学系统,能在前后一贯的自然数学中得到实际的描述,为什么会出现先的真理与经验的真理的差别呢?对此的一种解释是,我们对时空形式等拥有一种“生而固有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我们能在一切实际的经验之前,确切地认识作为数学的理念存有的真正自在的存在。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N o e ma一般译为 “ 意 向相关项 ” ,当然也有译作 “ 意 向 对象” 的 ,但其 意义 指 的是既在 我 之 中又不是 实体 性 的东 西 ,本身就是一种非实项的东西 ,据倪梁康先生的考证 ,这 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本身就有相当大的含糊性和矛盾性。 因 此 ,关于 N o e m a的争 论还 是 比较 多 的 ,有 的认为 N o e m a是 直接与实在对象发生关系 ,进一步说就是将其等同于实在对
N o e ma了 。
在这种联结 中如何实现 主体 与客体的 同一 ,则使意 向性 发挥
其功能作用 ,但是 ,这 种意向性又是依靠 什么来保证 联结 的
主客体达到同一 ,这是在描述现象学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 。
首先 ,胡塞尔认为 ,意识是从直 观行为开 始的 ,而直观
行为又是 由感知和想象两部 分组成的 ,其 中又 以感 知行为为
内涵结构 的差异 。文章通过对描述现 象学和先验现 象学两个阶段 的分析 ,展 现 出意向性结构的变化 ,从 中清理 出意向性 理论
发 展 的脉 络 。
[ 关键词 】 胡塞尔现 象学 ;意向性 ;意向活动 ;直观 [ D OI ]1 0 . 1 3 9 3 9 / j . c n k i . z g s c . 2 0 1 6 . 4 5 . 2 0 8
的成分 ,这些成分将 “ 感 觉材 料 ”激 活 ,并 且作 为 意义 给 予的层次而附在感觉材料之上 ,从而使感觉材料具有意向性 的功能 ( 狭义上的意 向活动 ) 。这也 即上面讨论 过 的立 义等 概念。 由 N o e s i s引 出的是 “ 质 素 ”概念 。所 谓 的质 素 ,是 指包括 了感觉材料和一些体验 ,例如空间位置感觉等。在一 个完整 的意 向体 验 中,包 括 了 N o e s i s 、N o e m a和质 素 三 要 素 ,缺一不可 ,质素是其 中的必要条件 ,没有了质素 ,整个 基 底 就 空 虚 了。而 在 这 三 个 要 素 中 ,最 麻 烦 的 也 就 是
(外国哲学专业优秀论文)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历史的回顾与分析
内容摘要这篇论文是以胡塞尔意向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论文第一章对晚期中世纪哲学家彼得·奥瑞尔的意向存在说进行分析、研究。
彼得·奥瑞尔提出意向存在的方式、展开问题的程序、在直觉问题中“出现”一词的多义性表明:晚期中世纪曾经出现过意向性哲学:彼得·奥瑞尔的意向存在说标志着意向性问题域的形成。
意向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合理性意味着:意向性问题域是由对象种类、行为种类、行为——内容——对象的张力关系、意向性的提出及演进程序等若干子问题所构成。
论文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刻画了《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第六研究》中意向性的基本样式及其相互关系。
这部分研究表明:胡塞尔意向性问题随着问题的展开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种单一的意向性样式只是抽象的结果。
各种不同的意向性样式之间有冲突也有交叠,共同构成了胡塞尔意向性的问题域——它的广度、深度以及意向性问题进一步转换的基本处境。
论文第四章是以《逻辑研究》中意向性问题为背景对《观念I》中的意向性思想所做的研究。
这部分把现象学还原景于意向性问题的基本处境中来理解。
并且参照《逻辑研究》中意向性问题的困难来考察先验转向之后胡塞尔意向性的优长与不足,看它能否协调《逻辑研究》中出现的各种互相冲突的意向性样式。
这一章在充分考虑了与意向性问题相关联的诸问题对意向性问题的影响的同时,来研究意向性问题的转换。
第五章研究了胡塞尔意向性中的对象论维度与内容论维度共存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而且,二者共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原创性的表现。
第六章是关于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语言哲学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胡塞尔可以经受得住当代一些语言哲学家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二,当代语言哲学忽视意向性问题造成了某些困难。
三,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对语言哲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胡塞尔意向性问题域AbstractThisdissertationisfocusedonE’Husserl’sintentionality.Itincludessix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devotedtostudyingtheintentionalbeingbymedievalphilosopherPeterAure01.Hiswayofposingtheproblemofintentionalbeing,theevolutionoftheproblemandtheequivocationoftheterm‘‘presence’’indicatethatintentionalityphilosophyhaseverexistedinthelatemedievalpbAlosophy,andthatPeterAureol’sintentionalbeingmarkstheformationoftheproblemdomainofintentionality.Therationalityofstudyingintentionalityasaphilosophicalproblemliesintheproblemdomain,whichiscomposedofsuchsub—problemsasthetypesofobjects,thetypesofacts,thetensionamongact,contentandobject,thewayofposingintentionality,anditsevolution.Thesecondchapterandthethirdonecharacterizethedominantparadigmsofintentionalityandtheirinter-relationinthelastinvestigationsin“LogicalInvestigations".ThetwochaptersindicatethatHusserl’sintentionalityisalwayschanginginthecourseofitsmanifestation,thatauniqueparadigmisonlyconditionedbyabstracting.Differentparadigmsofintentionalityconflictwithanddifferentiatefromeachotherinsomeway,buttheyalsosharesomeborderingaspects.Theycontributetogethertotheformationoftheproblemdomainofintentionality—_itstransformationofdepth,broadthandthefundamentalconditionforthefilrtherintentionality.Thefourthchapterisdevotedtostudyingintentionalityin“IdeasI”,withreferenceto‘‘LogicalIinvestigation’’asthebackgroundofthestudy.Inthischapterthephenomen0109icalreductionisdiscussedinthecontextoftheproblemofintentionality.Moreover,thecompetenceandincompetenceofHusserl’sintentionalitytheoryinexplainingtheintentionalrelationandcoordinatingthediverseparadigmsofintentionalitypresentin‘‘LogicalInvestigation'’,isstudiedsystematicallyandandthoroughly.Itisnecessarytopointoutthatthechapterdiscussesthecoincidencetherelevantproblems.divergenceofintentionalitytakingintoconsiderationsThefifthchapterstudiesthepossibilityandrealityoftheco-existenceoftwodimensionsinHusserl’sintentionalitytheory,thatistosay,thecontent-theoryandtheobject—theory.Theco-existenceembodiestheproperoriginalityinHusserl’sphenomenology.Thesixthchapterdealswit}ltherelationshipbetweenHusserl’Stheoryonthatintentionalityandcontemporaryphilosophyoflanguge.ThischapterarguesHussert’SimentionalityisabletosurvivethechallegetopsychologismbySOITIeoflanguage,thattheignoranceofintentionalityincontemporaryphilosopherscontemporaryphilosophycausessomedifficulty,andthatHusserl’Sintentionalityisoflanguge.necessaryfor血eimprovementofthephilosophyWords:HussedIntentionalityProblem’domainKey日U舌二十世纪初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哲学的发展。
02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赵敦华)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赵敦华北京大学‚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世纪哲学典籍之中,布伦坦诺使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心理对象的基本特征是被心灵所意向(包括感觉、思考、情愿、意愿等),它们不必像物理对象那样,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
胡塞尔则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他之所以能够作出转变,是因为他转变了哲学问题。
他的问题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而是认识的对象是否事物本身。
判断认识对象是否事物本身,就是要看这些对象是否事物自身的显示;而事物之所以能够显示自身,那是因为意识的基本结构是意向性。
意向性就是意识‚指向‛某物的活动,‚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胡塞尔说:‚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
‚意向性‛是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构性关系的概念。
胡塞尔通道对意向活动的分析来确定意识对象,即通过意识的显现过程来说明现象。
因此,意向性的理论主要是对意向活动的分析。
关于意向活动,胡塞尔作出了两个重要的区分。
第一,任何意识活动(包括个人心理活动)都具有‚性质‛和‚材料‛两个方面。
性质是区别活动种类的内在规定性(如知觉、想象、回忆、判断等),材料是活动所具有确定内容。
意识活动的性质与材料有对应关系,有什么样性质的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材料或内容。
其次,在意向性的结构中,任何意识活动都有‚理想的‛(ideal)和‚实在的‛(reell/real)之别。
那么,何种意识活动是理想的,何种意识活动是实在的?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胡塞尔对意向活动的种类和层次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描述。
在具体的意识行为中,内容与实在的东西相关,并且,实在的内容随活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在变化中,它还包含着统一性,否则,我们不能指向同一事物,不得谈论同一事物。
意识的实在内容的统一性在于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意义是各种类心理活动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理想的内容,对共同的、一般的对象的指向的意识行为,称为意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可以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它们有很大的差别,在此我们重点谈谈后期的意向性学说,其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另外,我们要知道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前期的观点是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其哲学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意向性学说与《逻辑研究》中的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之一是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意向的领域中去。
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的时候,它也潜在地指向这个对象周围的东西。
正如实在的事物处于空间的场中,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中。
例如我观察某一个人,我现在的注意目标是他的性格,我过去的注意目标是他的长相,我将来的注意目标是他的能力,我还将观察他的社会关系等等。
意向行为指向某一对象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对象的本身,它还附带的指向与对象有关的其他事物。
然而,这样就使得每一个意向内容周围都将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这一意向内容的周围域的概念在胡塞尔的有关事物的构成学说中将起重要作用。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胡塞尔主张不仅意识活动有一个结构,而且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
意识活动的结构是:意向行为——意向内容。
意向内容的结构是:a)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意向内容间的一致性的共同承担者),b)意向内容的内核(在于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而言的意向内容),c)意向内容的周围域(被意向行为附带的对象周围的事物)。
意向内容的内核,即我们实际所感知、所以为的意识表象。
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是指被进行综合的意向行为所发现的,在一系列相关的意向内容间存在的一个共同的承担者。
胡塞尔也把这个共同的承担者称为“X”,我们之所以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就是因为这个“X”的缘故。
胡塞尔自己是这样表述的:
“同样,相分隔的行为,如二个知觉或一个知觉和一个记忆,可以联合成一个统一体。
对于这样的联合我们是并不陌生的。
借助于它我们发现一会儿表现出这样的规定性、一会儿又表现出那样的规定性的那些初看起来分开的内核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个‘对象’。
因此在每一个意向内容中存在着一个作为一致性的极的、纯粹的、对象性的东西。
同时我们看到,应该区分意向内容方面的两种对象的概念:这种纯粹的一致性的极,即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和在它的怎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那些被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不确定的东西。
”【1】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主张意向的行为和意向的内容在内时间中存在的,即都是实有的。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胡塞尔主张意向行为是在内时间中存在的,但是意向内容不是在内时间中存在的。
对于胡塞尔立场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图式来表现。
1)《逻辑研究》中的立场:
意向行为——意向内容(意义)—→对象
内时间的(实有的)观念的或实在的
现象学的研究范围不是现象学的研究范围
2)《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立场:
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内核”+“X”)
内时间的(实有的)观念的或实在的
现象学的研究范围
按照《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所讲,实在的事物无非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知觉经验过程的对象性环节。
然而,一个人的意识活动不能构成实在的事物,实际上实在的事物的构成只是一种主体际的置定。
例如我们观察某一人物,我们看他的举止,气质,谈吐等等,会发现这些知觉的表象其实是互相连贯和统一的。
而且,这种知觉表象的连贯统一性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实上其他人的知觉表象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继续去观察,还能发现更多的这种连贯统一性。
这就意味着,实在的事物其实是一种能被任何认识主体继续观察、继续感知的可能性存在。
由于对实在的事物的观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当我们说实在的事物是感知的复合的时候,这样的复合必定是不完全的。
正是因为这种能够继续进行观察和感知的可能性的存在,才使得人们构成了有关实在的事物的观念,或者说,就置定实在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
胡塞尔强调:“这种构成最初涉及到本质上可能的个人的意识,然后也涉及到一个可能的集体的意识,即涉及到许许多多互相进行交流的意识的自我和意识之流。
对于这些主体来说,作为同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的事物是主体际地被给与和被视为同一的。
”【2】
我们可以用以下图式来表示胡塞尔的观点:
集体性的意向行为——主体际的认定—→实在的对象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采取了公开的唯心主义的立场。
胡塞尔完全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把世界的实在性看作是集体的意识主观际地置定的一个当作规则的观念。
他说:“另一方面整个时空的世界,这包括作为实体的东西的人和人的自我,按照其意义来说只是一种意向的存在。
这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对于意识来说只有第二性的、相对的存在意义。
它是意识在其经验中所置定的存在。
这样的存在在原则上只是作为在众多的可感知的和可规定的意识表象中一致性的东西。
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3】
对于唯物主义来说,因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事物在意识中所显现的表象具有连贯统一性,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事物才有一致的认识。
对于胡塞尔这样的唯心论者来说,因为在意识中所显现的关于事物的表象具有连贯统一性,所以人们认定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尽管胡塞尔仍然谈论事物的实在性和客观性,但是他把它们仅仅当作主体际地置定的一种起规则作用的观念。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的唯心主义立场还不明显,他把实在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摆在现象学的研究范围之外,有意回避了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胡塞尔不再回避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把外部世界包括在完整的意向内容之中,即把外部世界当作意向行为的一个相关的环节。
【1】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三卷,1976年德文版,第302-303页。
【2】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三卷,第310-311页。
【3】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三卷,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