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9-05
[作者简介]吴飞(1964-),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

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吴 飞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通过对各种传播媒介所依赖的符号手段以及其他物理特性,对目前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介)))印刷传
媒、广播电视传媒以及网络传媒特点作基本的分析,可知不同的传播媒体各有各的优势,网络传媒不可能完全取代传
统的大众传媒。

各种不同特质的传媒将会相互并存,并以不同的方式和机制作用于人的信息沟通,对人类的生存方式
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电子印刷媒介;网络;符号
[中图分类号] G2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2001)01-0110-07
Futur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Mass Media
WU Fei
(Departme nt o 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 ation ,Zhe jiang Universit y ,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 ymbols and characteris tics of different phys ical types of the mass media )))printing,radi o &
TV,Internet,etc.,a concl usion i s reache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the media has different advantages of its o wn and that the Internet
i s i mpossible to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 ti onal types of the media.There w i ll always be a co -exist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the med-i
a,each functi oni ng in co mmunication and affecti ng man .s life in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printing;radio;TV;electronic medi a;Internet;s ymbol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

但在这之前,不少论者对这一新兴的大众媒体在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意义已作出过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研究。

一些人认为,网络传播形成后,传统的大众传媒将不复存在,而更多的人则相信,四种传媒将相互并存。

但鲜有论者对四种传媒的传播特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因而双方的观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持。

后文我们将对四种传媒所依赖的符号手段以及这些符号手段对人类思维影响的不同功能等方面作一些基本的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和充分地运用现有的四种不同的传媒工具提供理论支持。

一、印刷传媒
图书、杂志和报纸所/视0的主要是文字,辅以一些图片,也只是些固定的图像。

尽管现代印刷媒体越来越重视在版面上使用图符,以求增强印刷媒体直观性的感官冲击力,但我们还得承认,到目前为止,文字系统的运用仍然是印刷媒体最重要的特征。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印刷媒体传播特质的分析必须从文字系统的特点入手。

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而言,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

它使人们能够把
第31卷第1期
2001年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1,No.1Jan.2001
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从而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

此外,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由于自然语言受时空定位限制,数码语言受表意领域和层次的局限,而图符语言制作技术又力不从心,因而对文明的升级、文化的丰富、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限制。

文字正是为补各家之短而产生的,它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并且导致了抽象思维方式的产生,但它并不能离开人的原始思维而独立存在。

清人陈澧在5东塾读书记6中写道:/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

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

声不能达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于声之迹也。

0陈澧其实已经道出了文字系统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意义:社会在发展、思想在进步、知识在增加,交流日益频繁和复杂,文化的传承成为难题。

文字系统的产生突破了时)空定位限制而能达于异时异地,又继承了口语表意鲜明精确、领域完备的长处,因而成为思想传承和文化发展的支柱,从而也拉开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字时代0。

过去,人们称读过书的人为/文化人0,其实是认可他们享有特权并肩负重任,比只能/说0的/非文化人0更任重而道远,更有能力。

当代拉美文学代表作家之
一、第41届国际笔会主席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曾写道:/由于书写文字发展于一片空白之中,再加上它被复制和流通的速度与它所传送的信息的隐秘性,以及文字形象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的持久印记,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受奴役的顽强抵抗。

,,与书本不同,视听音像制品会制约人的想像力,钝化敏感性,产生消极思想。

我并非对音像文化持倒退的、神经质的态度,相反,继文字之后,我最喜欢的就是电影,而好的电视节目也令我心醉神怡。

但是,音像的冲击力始终不如书本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影响。

它是转瞬即逝的,相比于读者的智力和幻想能力来说,听者和观者智力和幻想能力的参与度是微不足道的。

0
[1]
由此可见,文字系统促成了/文字时代0的成型,使人类思维结构由/口语+文字0构成的观念深入人心,培育了单一时序化线性生成的表意习惯。

文字对人类社会生活涉及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使它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带有某种权威意义的认知。

文字符号所包含的这种文化心理因素,是电视和广播所不具有的。

所以,以文字为主的报刊仍将有相当强劲的生命力,决不会在一夜之间化为泡沫。

可以说,报刊等印刷文字出版物塑造的是一种以内在引导为主的/读0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意义殊深,一位土著人述及他在非洲老家首次接触文字时曾写道:
我渐渐领悟到,书页的记号是被捕捉的词汇。

任何人都可以学会译解这些符号,并将困在
其中的字释放出来,还原成词汇。

印书的油墨住了思想;它们不能从书中逃出来,正如野兽逃不出陷阱一样。

当我完全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时,激动和震惊的激情流遍全身,,我震惊得
浑身战栗,强烈渴望自己学会去做这件奇妙无比的事情。

[2]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只能用语言表达自身的现状。

人类对于对象的把握要经过抽象的思维)))概念、语言这个中介才能得以实现。

一切现象都是虚假的,只有在透过现象把握到了它的本质的时候,才可以称为/真实0。

而且由于抽象的能力是个人的,因此,人们可以直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把握世界,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以报刊为代表的/读0文化较以电视为代表的/看0文化有更深层的文化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文字(包括数码语言及文字化的口语系统)完全是人工设计的抽象符号系统,同人类的自然感知习惯有相当大的距离,无法形象直观,同人的本性存有阻隔。

试想一想,一个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要从内心里自然萌发出用文字表意的念头是不大可能的。

如儿童的天性就喜欢看电视,你用不着去督促他们,他们也会恋恋不舍;儿童对绘画故事也十分着迷,而对绘制夸张神奇的形象也常常乐此不倦,但学习文字和读书就没有这样自觉和投入了。

所以,有人认为,文字系统虽说是灿烂的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支撑媒介,但从人类交流本心与本性来说,多少带有点/姑且如此0的意味,/因为古人别无它法来实施文明升级,因此只能暂时扭曲人的天性来谋求发展。

0[3]
111第1期吴 飞: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
11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二、广播
广播与电视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广播只有/听0一个通道。

因此,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它能够使用的符号较为单一,只有语音和各种音响。

从语言传意功能来说,广播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大部分特点,但也保留了口语的部分优点。

我们知道,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新闻广播可以说是书面语的口头形式。

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

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

这就给书面语和口语带来一些不同的特点,使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说话的时候除了联词成句以外,还可以利用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及说话时的同期声所制造的氛围。

但在书面中这些因素就不起作用了,因此只能用其他的手段来弥补: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

人们用/掉书袋0、/文绉绉0、/学生腔0、/字儿话0等来形容用书面语说话的人。

而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则要求上口中听,其实强调的就是书面语的运用要合乎口语传播的规律和习惯。

自有文字以来,政府法令、契约文书、经典文献、圣人立言等等都是用文字记载的,一切/高级0的、重要的交流任务都由书面语来完成,口语只用来料理日常的交际,因此,长久以来导致了/重文轻语0的现象。

自从广播媒介出现后,口语又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又可以一展它简练、亲切、自由的风采。

将在片刻之间传递到千里之外,同时为千万人听到。

广播符号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符号,它的存在形式是声音,这就意味着广播符号与电视的视觉以及文字的视觉符号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声音符号始终与说话者相随,说话者的情绪、心境、风格等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说话者和受话者,据说前苏联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在一次晚会上动情地朗读了一份材料后,让参加晚会的人情绪激动不平,其实,这位艺术家读的不过是当时晚会餐桌上的一份菜单。

这就说明了声音符号与其他符号不同的地方。

其次,广播节目中实况音响的运用能够制造一种更真实的气氛和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不仅作为信息自身展示其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报道主题提供证据或诠释背景,也就是说,实况音响符号的运用会增强信息的指称性功能。

第三,声音符号是诉诸于人的听觉的,它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结构,往往稍纵即逝,如果一次没有听清楚,便没有再听一次的机会,不像印刷符号,在纸张上可以反复阅读。

声音往往也具有瞬间性,受众没有时间去思索和回味。

网络化是电台播音的中心特色,按照不同电台发射的不同频率与波长的电波,数十亿收音机只要对准波长和频率,就能收听到电台的播音节目,而声波则在无形网络中传情表意。

众多的人能在广阔地域中同时接收同一信息,这必然会促成一种新闻型的/广域趋同心态0和聚合思维主题,起到社会神经系统的作用。

著名传播学家藤竹晓教授就指出,广播是社会的神经组织。

这与传统口语及文字的聚合作用大不相同,具备了一种广域开放的/中枢性0。

但是,广播与电视一样,受其传播过程中的顺时性制约、不便重复以及听觉感知的习惯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的符号运用不适于采用对事实层面大体位交错叙述的表现方式。

因此,对事实的广度与深度的表达仍然有限。

三、电视
电视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色的符号载体,它有广播的语言和音响,又有报刊的文字和图
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广播和报刊都不可能具有的活动图像。

电视语言与文字系统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

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

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成为文字,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而电视思维则是图像的连接与变化,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

电视节目编排是将表意音分成很多段子,段子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这种片断化、丰富化的电视体验,显得更趋近生活的实感状态,接收更惬意。

目前,智能化电视系统已经能够实现观众自选、自点节目,双向交流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这就更趋近于日常交流的原型了。

正因为如此,电视的图像往往能够以强烈的现场感在受众中产生心理认同效应,甚至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直接参与0感。

电视体验的核心特色在于视听综合后的空间同步接收,在新千年到来的时候,成千上万人可以在同一频道上共同感受世纪第一缕阳光的快意。

这一特征加上实况传播提供的同步大区域传真,共同推动了人类共有体验的积累,唤起了大众凝集性情感主题的增生,并利用技术覆盖型的模拟交流环境,逐步影响着人类生存与沟通习惯。

可以认为,电视的流行,使人类已将不少沟通时间和需求从口语)文字系统中转换出来,而移入新型的视听语言综合交流中。

早在数十年前,一些敏感的学者就惊呼:人类正从/文字的一代0转入/图像的一代0。

电视咄咄逼人的视听渗透与诱惑,对人的思维与情感发生了比较强烈的影响,当面对屏幕直接感知世界与人生后,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形成与言语逻辑不同的图像逻辑思维。

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0的概念。

所谓的/电视人0,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0,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0,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电视人0中的大多数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电视所起到的社会神经网络的效应同广播系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从符号手段来看,以音)画多重融通的情意交流,显然比广播的单声符表意要优越得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情感系统中,视觉显然占主导地位,如果人类用视觉接受一个信息,而另一个信息是通过另一个感觉器官接收的,又如果这两个信息彼此矛盾,人们所反应的一定是视觉信息。

从新的技术综合起点上,电视媒体使图像语言首次成为轴心结构中的主导,使语言交流在突破时空定位和视听分离的传统局限后,开始了面向人类感觉和表达本性复归的进程。

然而,电视新闻采制过程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图像只能是所反映的事实的某些片断。

这些图像(镜头)不可能像电影的默剧,镜头与镜头之间可以经过导演组织起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从而使受众产生理解。

电视新闻采录的图像大多是不连贯的现场记录,只是所反映的事实的某些片段。

因此,电视新闻必须依赖文字、语言以及音响,使受众能够通过局部画面,对事实产生整体的了解。

电视新闻虽然能够综合使用各种媒介符号,但是,它的符号的综合性同时也表现为各种符号之间的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性。

作为媒介符号,电视新闻的图像对/时间0和/空间0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本来不受时空限制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局限。

而且与文字符号相比,电视/视0觉符号/长于动作性、疏于情绪性,长于外在、疏于内在,长于直观、疏于逻辑0[4]。

因此,媒介符号最丰富的电视新闻,对事实的表述反而比媒介符号单一的广播和报刊显得缺乏深度和广度。

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以电视为代表的/视0文化的出现,/颠覆了文字的霸权,使文字沦为影像的附庸0[5]。

人与现实的关系也从文字转向了图像,直观、直觉、表层、形象、毋须思考,正如古迪和瓦特所言,电视所代表的/视0文化与文字文化相比,/缺乏内省和个性,并且113第1期吴 飞: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
114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具有口头社会的相对同质的而非共同的特征0[6]。

不过,毕竟/看0并不是电视的惟一传达方式,其传播符号具有综合性,如果电视新闻能使/看0、/读0、/听0三者高度结合起来,让多重视听符号相辅相成,那么,电视的平面化状况会大大改善,电视传播也将会更上一层楼了。

四、网络传播
网络实际上是一种高速传输信息的系统。

这一系统网络以光导纤维为信息传递通道,以多媒体机为信息传输的出口和入口,是融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声像技术等各种尖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据报道,微软公司已打算与中方合作开发一套可以利用电视机接收网络信息的系统,这一成果如能迅速出台,将无疑给网络传播以新的生命力。

网络上的信息大部分不再是以通常人们所习惯的线性与顺序存放,即像书本那样的组织形式出现。

因为网上的信息之多、种类之广泛,使人感到用书本形式去组织网上的信息,将无法全面而有效地利用信息。

由于人们的记忆与思维是一种联想式的结构,它不同于先看第1页,再读第2页这种单一路径的阅读方式,而应是一种互连网状的结构,同时可能有多条路径。

如某人对/新闻0可能联想到/报纸0,也可能联想到/记者0或/台湾海峡局势0等。

所以,若能够采用类似于人的记忆与思维结构这样的方法去组织与管理信息,才能使人们不至于被淹没在以爆炸方式增长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

目前,大多数网上的信息就是以超文本的形式组织信息的。

超文本(Hyperte xt)据说是由泰德#奈尔森于1965年首先提出,后来逐渐在Internet流行开来的一种文字的表现结构形式,该结构采用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人们必须按某个顺序来阅读。

它往往由若干个内部互连的文本块(或其他的信息)组成,这些信息块可以是计算机的若干屏,也可以是若干个窗口、文件或者更小块信息。

这样的一个信息单元就称为节点(node)。

不管节点有多大,每个节点都有若干指向其他节点或从其他节点指向该节点的指针,这些指针称为链(link),它连接着两个节点。

链的数量通常不是事先固定的,它取决于每个节点的内容和信息的原始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超文本的链通常连接的是节点中有关联的词或词组,而不是整个节点。

因此,当用户主动点触,将会激活这条链从而转到下一个节点。

早期的超文本的表现仅是文字的,这就是它被称之为文本的原因。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表示扩展到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媒体,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的结合大大改善了信息的交互程度和表达思想的准确性。

正是由于把多媒体的信息引入了超文本,产生了多媒体超文本,也即超媒体(Hypermedia)。

而超媒体的出现,又使得网络的应用更上一层楼。

应该说,网络传播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传播史上又一次最伟大的飞跃,与印刷媒介、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新质:从媒体形式而言,是从单媒体走向多媒体;就传播性质而言,是从单向传播走向交互传播。

比较而言,印刷媒介、广播、电视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是单向传播文字还是声音或是图像,而网络传播则兼容以前全部传媒的优势于一身,而且还带来了对信息的多元选择,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单一方式,正如一些研究者常常提及的:依靠传统的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时,传统媒介是将信息/推0(push)给受众,而在网络传播情况下,则变成了信息接收者从网中/拉0(pull)出信息。

除了这种传播形式的变化外,我们认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更重要的是网络还将以它特殊的传播信息的符号形式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作为不同的符号形式,例如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它们表达意义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如前所
述,电视的图像作为一种符号形式,直观、生动、逼真,更为接近客观世界的原型,更为真实而直接地再现客观存在的物相。

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因此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还必须同时辅以有声语言或文字说明,把最本质的内涵抽象出来,这样才能既便于受众理解,也便于受众记忆。

这也许意味着只有同时启动大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符号载体才是更为完美的符号。

但是,电视的缺陷也是同样显著的,这就是它的图像与解说、影像与字幕的存在只能是共时的,而且,除非有特殊的技术手段,这种共时的存在同时又只能是一次性的,具有使用的不可重复性。

因此,受众的思维方式便只能是与之相适应的线性思维,或者叫做单向思维。

多媒体的先进性在于它传播信息符号的特殊方式。

利用多媒体传输信息符号的存在不仅是共时的,而且可以是异时的。

对信息符号的使用,不仅是一次性的,而且可以是重复性的。

在网络中,视频、音频的数字化压缩,使信息既便于储存,又便于提取。

更主要的是,受众具有对信息符号的自由组织权。

先看图片还是听说明,先看影像还是先读字幕,完全由受众自己选择。

而且,受众可以把有关的信息储存起来,以备将来反复使用。

在这种情形之下,受众的思维方式便完全不必依赖于目前的信息符号的传输方式,仅局限于单向性的线性思维,而可以在信息符号的反复排列和重复使用中,进行多向思维,甚至是异向思维[7]。

但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网络传播除了人们已经注意到的信息过载的不利情况外,其以超文本的形式组织信息的方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超文本(Hyperte xt)结构采用这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链的数量通常不是事先固定的,节点间的链接也常常在信息接受者的想像之外,表面上看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形象思维,有利于人的思维的多样性,但当一个人不是漫无目标地阅读时,这种链接方式可能就非常浪费时间,因为他并不清楚下一个节点会把他引向怎样的一个世界里,那里有没有他希望的信息。

可见,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在早期的自然语言传播形式下,传播的直观流动、亲切不隔,符合人类音)画结合的自然感知与沟通本性,也与情意流动生成的内质相吻合,但传播受时空的限制。

到了以音)字结构为中心的印刷传媒时代或者说/文字时代0,人类的传播方式避免了意会性强、瞬时性强、难以脱离表意本体延续展开的功能弱点。

但文字传播同人类天性的亲和性不够,/习得0的必要性空前强化,几乎陷入了抽象约定/所指0与/能指0关系的语符沼泽中去了。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传播初级阶段,人类传播方式又开始向声)画结合的原始传播方式复归,人类再一次钟情于视觉与听觉直观感知,并再一次投向了以视觉转换为基础的视觉思维的怀抱之中。

但这种传播方式的局限依然是相当明显的,因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要依赖文字传播方式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正如麦奎尔所言,由于/现代社会中没有独立文化,一类依赖电子传媒,另一类依据印刷媒体,我们不可能检测出电视之类的引入所带来的影响。

0[6]
网络传播对人类来说也许是最有挑战意味的传播手段,因为它集多种传播符号手段于一体,能够充分地调动人类的多种感官,从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和传播的有效性方面来讲都大大优越于以前的传播方式。

但网络传播毕竟是一种虚拟的空间,供给人的是一种虚假的真实。

而且到目前为止,技术智能同人性的亲和性依然不佳,所以常常引起人们的疑虑甚至责难。

总之,不同形式的媒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视和电影相当依赖/文字0的规则,而印刷品则把形象的广泛传播当作参照系。

网络传媒虽然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仍然无法超越语言文字和画面等传统传媒一直以来所运用的符号形式,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符号手段,因此,也就谈不上完全取代传统的传媒手段,各种传媒互荣共存将必然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传媒运行格局。

115第1期吴 飞: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