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86b14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c.png)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根本方法论?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根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水平的提升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根底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限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根底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开展的辩证关系.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开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开展是建立在另一局部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开展的根底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开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开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根底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开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根底,〞人类本身的和解〞那么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限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中,他们从来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脱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互为前提.人们正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才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只有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开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进行考察,改变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他们认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开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在自然的根底上产生和开展起来的,历史不能脱离自然,自然史是人类历史的延伸.自然史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只要存在着人类历史,就必然存在着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局部.〞这就明确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永恒根底.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结合中国的情况,谈谈如何协调开展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开展的时期,尤其是开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开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开展的重要问题.要开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开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开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锋利.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开展,而经济的开展那么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开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本钱的一个局部,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本钱、提升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开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水平,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开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 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唐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开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开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开展经济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开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根底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开展过程中开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开展经济尤其是开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开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开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开展经济的本意.可持续开展的提出,为经济开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开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开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开展的内涵有两个最根本的方面,即:开展与持续性,开展是前提,是根底,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开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开展就行将终止. 开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开展的根底.其次,开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水平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开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开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开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开展是开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开展,那么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开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开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开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正确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开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 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开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开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开展和社会可持续开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开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根底.其次,可持续开展以经济可持续开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开展问题的中央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开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 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开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3.从科学研究到政治谈判,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兴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责任分配问题上锋利对立.分析这种对立的原因.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在气候责任分配问题上锋利对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开展中国家的开展权问题.兴旺国家一味强调保护环境,但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贫穷就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上,经过剧烈的谈判斗争,开展中国家挫败了少数兴旺国家否认开展权的企图.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的“原那么3〞宣布,“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开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开展的权利必须实现".鲜明地提出开展权的概念,意义在于破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成认开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和开展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为新的建立在国家平等根底上的全球环境保护伙伴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2、主权问题.按国际法规定,各国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根据自己的环境与开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然而,不少兴旺国家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之名,提出环保责任国际化的观点,认为全球都有权干预监督一国内部的环保行为,全球各国都有责任和权利去监督别国的资源利用.这种论点被开展中国家看作是兴旺国家借环保问题来限制它们的自然资源,企图侵犯它们的主权.另外,一些西方学者还歪曲事实地认为全球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开展中国家的错误的开展政策造成的,因此,对开展中国家的主权应加以限制,即“主权限制〞论.开展中国家反对兴旺国家借环境问题干预开展中国家的环境主权、资源主权.当然,开展中国家也熟悉到,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比方气候,没有一个国家能要求主权.又如海洋,没有一个国家主权能够统治全球性的海洋体系,这个海洋体系已成为人类惯用的“下水道〞.所以,由于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增强,影响在扩大,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星球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弱化的时代.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任何无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行为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国际〔尤其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健康开展,并对国际环保合作构成障碍.新的制度安排应该使各行为主体努力减少环保壁垒,使各个国家在统一的规那么之下进行有效的合作.3、责任问题.开展中国家据实指出,兴旺国家的“兴旺〞是建立在对世界资源与环境严重破坏的根底上的,兴旺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退化负主要责任.兴旺国家应该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及自身大肆地挥霍.现在兴旺国家保护自身环境的一个手段就是低价从开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不破坏自身的自然资源.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到达70%,但却是世界木材贸易中最大的进口国.联合国开发方案署的?1992年人类开展报告?指出: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5%,但是消耗的能源却占了70 —75%,消耗的木材占85%,消耗的粮食占60%.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尽管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但多数专家还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兴旺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根底之一.但美国对这一原那么持有保存.美国反对将此原那么解释为暗示美国成认或接受任何国际义务、责任或减轻开展中国家的责任.4、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问题.既然兴旺国家被证实是世界主要的污染源,它们在受益的同时理应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承当更多的义务.而且,从全球环保合作的角度来说,发达国家有合作的愿望,又有比开展中国家强得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应该能承当向开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的义务.但事与愿违.大多数兴旺国家都拒绝承当这一义务.兴旺国家提供的环境基金如杯水车薪,且承诺不兑现,还往往用保护知识产权为理由拒绝向开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比方,?21世纪议程?作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作为实施?里约宣言?的行动方案,在资金方面作了安排.据?议程?估计, 在开展中国家实施?议程?活动的平均年度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1993—2000年〕.?议程?要求兴旺国家和有资金水平的国家作出初步的资金承诺.兴旺国家在?议程?中“重申对其到达将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援助这一公认的联合国指标的承诺〞,并表示如尚未到达这一水平,那么将争取2000年或之后尽快到达这一水平.但事实上,兴旺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远小于其承诺值.更何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官方援助与通常意义上以支持开展为目的的官方援助如何划分,是否有相互挤占之嫌,也是开展中国家所担忧的.至于高新技术,那是兴旺国家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垄断地位的关键,它们当然不愿意轻易将技术转让,哪怕是为了环境保护.5、绿色贸易壁垒问题.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举措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变小,国际贸易壁垒逐渐转向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形成新的主要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它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实那么是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出口,以预防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开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和技术实力低下,产品往往达不到兴旺国家的环保标准, 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受害者.虽然?里约宣言?原那么第12条反对将环境保护作为新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手段,要求尽可能以国际协调一致的环境举措来解决环境问题,但事实上, 兴旺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增无减.开展中国家对此的态度和疑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兴旺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走过了严重的污染期.现在反过来要求开展中国家也按发达国家现在的同等标准去做,确实是强人所难.例如?卫生与动植物检疫举措协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兴旺国家阻止开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手段.6、兴旺国家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向开展中国家转嫁污染问题.?里约宣言?原那么第14 条禁止污染活动和污染物质转移到他国.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开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低,环保手段落后,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往往就成为兴旺国家向外转移污染的受害者.相反,兴旺国家根本上不可能成为该种行为的受害者.7、建立合理的环境标准以及保护开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发言权的问题.?21 世纪议程?关于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和机制中提出了一项总目标、八项具体目标和四方面的活动,其中就明确提出:“查明和处理有些国家,尤其是开展中国家在参与和执行国际环境法文件中的各种困难〞;“促进和支持所有国家,尤其是开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协议和文件的谈判、执行、审查和治理,包括提供技术援助和酌情实施差异义务〞;“通过制定经全球和多边协商的协议和文件促进各项考虑到各国不同情况和水平的国际环保标准〞等.但至今为止,开展中国家仍是发言权上的“弱者〞.4.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暴露了治理观念、制度、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障碍,也说明了个体的短期的偏好“透支〞了整体的长远的环境利益,联系具体事例讨论如何排除这些障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安,关键要实施积极的生态调控,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方法.一是要调思路.关键就是明确树立科学开展的总体思路.我们要清醒地熟悉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以科学的开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自然资源.据有关预测,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逆转.况且植树、植被覆盖率提升并不能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荒漠治理、海岸整治等生态调控那么是需要持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千秋大业.有鉴于此,实现可持续开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今天开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开展空间和开展时机.坚持以人为本,严格限制人口增长,并将人口政策重点逐步转移到提升人口素质上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保护环境,以环境友好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视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大力开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中的良性循环,积极防御自然灾害,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开展.二是要调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可持续开展的内容切实纳入各国和政府的方案规划中,增强集成,预防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纳入资源环境因素,预防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牺牲者.调整各项政策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可持续开展评估.根据市场规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投入开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本钱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利用价格杠杆,建立鼓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环保产业的开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适用技术,集中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污染源治理、农产品污染严重等问题.三是要调举措.即通过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增强环境教育,提升环境意识.如解放以来, 我国已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规、8部资源保护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执法不严,群众法制观念冷淡,资源环境破坏屡屡发生.因此,必须增强执法力度,增强对执法的监督,以便果断制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切实提升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四是要调路径.防治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坚持以防为主的原那么,实行工程性举措与生态性举措相结合,救灾与避灾相结合,变“灾害〞为“无害〞,在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寻求跨越式开展.主要是“调、植、蓄、治、用〞五个字, 预防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态调控、综合减灾之路,在创新中改善生态环境.1、“调〞.即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把自然灾害治理、生态调控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打破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宏观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反应和循环利用;限制污染排放的总量,实现环境保护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的转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治理污染,纠正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可持续开展的倾向.2、“植〞.即大力植树造林、有方案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一亩森林每天产生氧气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为此, 要改变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中央,重采轻育、重取轻予,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的做法. 要增强天然林的管育,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采伐;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加快山区绿化,尽快发挥防护效益;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的恢复;还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开展的道路.3、“蓄〞.即深挖塘、广积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调节河川径流,以减轻水旱灾害.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堤防,加固病险水库,修复水毁工程、改造灌区等,在限度范围内开发和改造河流,保证人与河流和谐开展,建立起足够的城市湖泊、河流等湿地,并能维系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系统.此外,还要增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尽快查清湿地退化的现状与趋势,调整和恢复河缘、河漫滩湿地和湖泊及沼泽湿地,合理配置湿地,增设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寻求湿地资源持续利用优化模式,以充分发挥湿地所应有的削减洪峰、蓄纳。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通用4篇)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通用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d905b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4.png)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通用4篇)1当前我国水资源现存问题1.1水资源严重匮乏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0%,属于全球水资源第四大国。
然而我国人口接近14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使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仅排在世界上124位,并被联合国列入全球十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严重的水资源匮乏与逐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就连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具有丰富水资源的区域也开始出现各类水资源问题,水资源匮乏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2水资源污染严重目前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①随意排放生活污水;②工业生产污水排放严重,且监管力度不足;③农药以及农业生产化肥的污染。
加上有关部门对治理水资源污染的意识普遍不高,且相关配套设施都不齐全,使得大部分被污染的水资源没有经过专业的处理就排导水系当中,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紧张的局势。
1.3水资源浪费严重虽然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以及节约用水的意识得到了逐步提高,但是仍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得到重视,仍经常可以见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无论是在生活用水、农田灌溉或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仍屡见不鲜,使得水资源紧张的局势逐步恶化,一方面大量浪费了水资源,一方面还大量消耗了我国经济与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1.4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且具有较为发达的山系,这就使得我国南方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且降水量较多,尤其是在夏季,南方降水量是北方的3倍以上。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量是西部地区的4倍之多,从而导致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2.1加大法律约束力第一,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扩大,将开发大型水资源可能会对流域早上的安全风险考虑在内,从而合理协调与控制开发水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并奖励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加大检测与调查流域资源的力度,且做好相应的跟踪工作,给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417742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8.png)
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系统的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分析1.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机动车辆的普及,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大气污染加剧。
雾霾天气频发,许多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导致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农业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水中农药残留浓度超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未能有效去除含有重金属、药品残留等有害物质。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源头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面源污染。
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对土壤质量造成破坏;工业固体废物中的有毒物质排放未经处理,直接丢弃在地面,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业使用化肥、农药超标,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逐渐流失。
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法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问责力度,推动企业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2.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环保产品,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负担。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推动绿色生产。
3.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大气、水域和土壤的污染情况,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4.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电动汽车,减少车辆尾气的排放。
你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
![你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aeb9b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4.png)
你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污染和稀缺、空气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人们的工业化生产、快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消耗等行为。
首先,气候变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表现为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
其次,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人类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土地开发、森林砍伐、过度捕捞等活动影响到了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且气候变化也造成了一些生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生物多样性丧失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对人类的食物链、药物来源等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水资源污染和稀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工业化和农业活动中的化学物质排放、城市化进程中的废水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水体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
同时,全球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和稀缺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对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挑战。
最后,空气污染也是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生产和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等因素造成了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涉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污染和稀缺、空气污染等方面,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保护环境、减少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e23ecc5ce2f0066f533223a.png)
3.2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 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能源紧缺、 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 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表观环境破坏发 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它们是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 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危及 全人类的生存状况; 三是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里既有发达国家 转移污染产业的因素,还有发展中国家开发过度与环境 退化的双重困境,中国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国家,集 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 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
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
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2、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
3、解决生态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题的障碍与困境
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经历了由蒙昧到觉醒、由忽视到重视、由单 纯注重环境问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艰难转 变。
1.1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 1.2 悲观论与乐观论的争论
2.3 国际环境公约
• 目前缔约国在3个或以上的多边国际环境 公约有200多个 • 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 • 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
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1)
•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73年签署,75年生效。 控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贸易,方式包括完全禁止 和许可证制度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 尔议定书》:前者85年签署,88年生效,后者87年 签署。旨在建立一个控制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 质的机制,禁止生产和使用某几种化学物质,并对 其它种类作出限制 • 《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92年生效。目的是控制并把废弃物越境减少到最小 程度,把产生有害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92年生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 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他形式的利用
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13b48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4.png)
生态环境问题措施1. 引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2. 森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森林破坏、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各国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森林巡护和监测,打击非法砍伐行为;•推广可持续林业管理模式,促进合理的木材采伐和森林经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造林和森林恢复力度,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3. 清洁能源发展能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影响。
清洁能源的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之一。
为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各国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4. 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各国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和治理,并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5. 生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各国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和监测机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推动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促进土壤保护和治理,加强农业和林业等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5b2082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8.png)
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因为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生态环境有许多方面,从污染物的减少到大自然的保护,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然而,在实践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下是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应对和解决。
工业污染问题工业活动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那些产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工业过程。
一些企业的违反环境法律和规定,导致的严重污染事件,可能会损害人类健康和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提高工业标准,监管和管理企业的环境行为,激励和奖励那些符合环境法的好企业。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益蓬勃发展。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垃圾污染和土地利用等问题。
应对这些现实问题,应该制定全面且长远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风险。
我们应该改善现有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中采用低碳和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以便实现更加清洁、健康、温馨的城市生活。
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对生态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
极端天气现象如洪水,干旱,台风和海啸等,将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
同时,极端天气也会引发严重的生态系统失衡,如沙漠化、酸雨、海洋污染等。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限制能源使用,鼓励开发再生能源,通过技术创新和投资,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
国际社会也应该形成一种全球合作机制,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世界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
我们需要做好各种做好研究工作,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协同发展。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1af17700740be1e640e9a25.png)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当代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代环境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188305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5.png)
当代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一)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
这类痕量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臭氧(O3)等,其中以CO2的温室作用最明显,关于其产生的机理,多数人认为,CO2等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面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又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将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截留在大气层内,而将太阳能“捕获”。
当这些CO2等温室气体量增加时,温室气体量将阻止长波(红外线)辐射的外逸,同时又大量“捕获”太阳能。
这将导致地球表面能量平衡改变,使气温升高,全球的气候变暖,从而干扰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和动态平衡。
气候变化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比工业革命时(1850)增加1倍,即512096毫克/立方米,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升高1.5℃~4.5℃。
变暖速度是过去100年的5—10倍,与此同时,海平面可能上升30~50厘米。
温室效应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它不仅使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
美国环境保护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估计到2025年海平面将增高12.7—38.1厘米,至2100年将增高0.16—2.13米,那么30%—80%的沿海沼泽和许多地势低洼的岛屿可能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
气候变暖还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
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亚洲低洼三角洲和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
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
![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68362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f.png)
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资源消耗和破坏日益严重,给地球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等等。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责任,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一、环境保护的问题1.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大量的排放物质和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尾气导致了大气层中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会引起雾霾天气,危害人类的健康,也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2.水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污水排放直接导致了水体的污染。
工厂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排放导致了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3.土壤退化过度的农业种植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和污染,减少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保持能力,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气候变化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地球的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现象,威胁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1.减少排放对空气和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厂的排放和汽车的尾气。
减少排放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来实现,例如提高工业设备的能效、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环保监管等。
2.循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资源的重要性意味着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循环利用资源。
例如,循环利用废水和废弃物,减少资源能耗。
3.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例如,重点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的保护。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https://img.taocdn.com/s3/m/588a799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0.png)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
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概括如下:一是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约1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都在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
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
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已形成长逾万里的风沙危害线,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目前,我国近1/3的土地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必须付出500多亿元的高昂的治理代价。
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占到了其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都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历史上水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科尔沁、鄂尔多斯等草原,至今已沦为“风吹草地尘飞扬”的沙地。
二是水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都在350亿吨左右,其中80%以上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泄入江河湖泊或浸入地下。
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
据载、由于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农药化肥使用多,黄河流域近4/5的河道被污染,每年损失上百亿元(《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另据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介绍,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列入或被疑为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而我国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委、卫生部等13个部委联合签发的文件曾指出:我国79%的人正在饮用污染水。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课件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36c77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b.png)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与危机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 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其内在矛 盾和危机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VS
详细描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 的,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竞争性和无 政府状态也加剧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和危机,需要通过社会制度的变 革来解决。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生 态环境思想课件
目录
•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与当代生态环境
问题的关联 • 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路径探索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全球气候变化
总结词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升高、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平台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到环保行动 中来,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环保格局。
05 案例分析
国际合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功案例
1 2
全球气候治理
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共同应 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各国采取减碳行动。
跨界水域治理
例如湄公河流域国家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保 护和合理利用跨界水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应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开发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资源 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当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当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相关的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cc538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3.png)
当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相关的防治措施首先,空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工业化和汽车排放等原因,中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导致了健康问题和环境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它制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实施了污染物减排措施,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工业和交通部门的污染治理。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监测和检测系统,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以及推动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其次,水污染也是中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许多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水污染治理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它实施了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其次,政府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采取了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措施,例如推广节水技术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控制,并推广了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
第三,土壤污染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许多土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它实施了土壤污染排放标准,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了打击。
其次,政府加强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取了土壤修复和治理措施,例如采用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技术,以恢复受损的土壤功能。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控制,并推广了可持续土地利用和生态农业。
最后,生态环境破坏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其次,政府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06fe7ebb52acfc788ebc991.png)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扩大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资源利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自然资源在促进人类向前发展,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
无限制的物质需求增长,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自然界正在以一种报复式的反馈方式警告人类,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蚀人类生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如何维护好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今乃至将来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国土资源安全方面。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全球第三,但是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
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问题 (3)_757901759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问题 (3)_757901759](https://img.taocdn.com/s3/m/5bd25f0f90c69ec3d5bb757f.png)
• 1、马克思说,工业是打开自然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从这句话看,马克思是否不是一个生态主义者? • 2、进步是否具有二重性?应该如何分析这种二重性? • 3、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生态危机主要是资本主 义制度所造成的,为什么在中国也出现了环境恶化问 题和生态危机? • 4、气候问题是科学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气候问题如果 掺杂政治问题,这对全球各个国家一起共同应对气候 问题带来的复杂性表现有哪些? • 5、你认为应该扩大人工自然在整个自然中的比重,还 是应该有所限制,理由何在?如果限制人工自然,是 否意味着我们不要发展?
• 4、气候问题是科学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气 候问题如果掺杂政治问题,成为政治问题 ,这对全球各个国家一起共同应对气候问 题是好还是坏?
– 老师的观点是,气候问题首先是科学问题,是 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背后 的政治参与使得应对气候和环境问题变得复杂 化了。共同和有区别的责任是需要的,中国作 为负责的大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 5、环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 老师的观点是
• 其根源在于当前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发达国 家的方式,资本与权力共谋,加上科学技术成为帮 凶。 • 其具有二重性?进步的负面意义 体现在哪里?
– 进步具有二重性。 – 进步的负面意义体现于:
• 同时引起了我们不要的和不可取的副作用。
• 3、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生态危机主 要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为什么在中 国也出现了环境恶化问题和生态危机? • 老师的观点:
– 一方面中国在步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轨道,另 一方面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确有人与自然关系 恶化造成的问题;有问题的社会制度,加剧了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d53a89f242336c1fb95ef2.png)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一、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意义1、定义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1)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一些气态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这些污染物使人缺氧、头痛、头晕,还危及人的中枢神经,严重的可导致人的死亡。
九十年代国际环保组织整理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氧化硫990万吨,氮氧化物680万吨,悬浮颗粒570万吨,一氧化碳1。
7亿吨。
大气污染会使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癌以及咽喉疾病等发病率高。
(2)酸雨问题正常的大气降水(雨、雪、雾、露等)是弱酸性的,它有利于土壤和风化壳中矿物质的溶解,提供给植物吸收.而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目前,全世界酸雨危害非常严重.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对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的森林和野生生物的严重破坏和损害,成为美加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难题。
西欧酸雨对北欧的危害,已经成为欧洲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酸雨状况也令人担忧。
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区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
![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6ce70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9.png)
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文章标题: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引言:在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成为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主要场所。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生态问题的出现,这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供一些观点和理解。
一、土地开发与破坏1. 城市发展导致大量土地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高密度建设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碎片化,无法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求。
观点和理解:城市的发展不能完全避免土地开发,但应加强规划和管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二、空气污染与健康问题1. 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有害气体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 大量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观点和理解:城市应加强对工业和交通排放的监管,推广清洁能源,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三、水资源管理与污染1. 城市化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
2.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大量的污水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观点和理解:城市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回收利用,减少水污染的发生。
四、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 城市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 城市化过程中引入的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观点和理解:城市应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开展保护区建设和物种保育工作,减少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结与回顾: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副作用,包括土地开发与破坏、空气污染与健康问题、水资源管理与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和居民应共同努力,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以建设更加宜居、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观点和理解: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意识的提升。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305c07bcd126fff7050be1.png)
2、哺乳类动物: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鸟类:栖息地的丧失 3、为了避免渡渡鸟与大颅榄树般的悲剧再度重 演,保护物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已成为当代人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外来物种入侵:某种生物从外 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 状态,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 危害的现象。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广东
世界: 淡水量占2.5%, 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约占其11%;
20亿人口淡水资源不足,10亿人饮用水不合卫生要求,
每年有1200多万人因水污染致病而死亡。 (水—20亿生命之所系)
中国:
全国668个城市(1998年底)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1/4的。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苏州: 部分河流污染严重,太湖呈现了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
富山事件 截止1991年3月,患者达 (From 1931;Japan) 129人,其中死亡116人
博帕尔农药泄漏 (1984,12;India)
1408人死亡,2万人中毒,15 45吨异氰酸甲泄漏 万人接受治疗,20万人逃 离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 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 泄漏(1986,4;USSR) 人疏散,直接损失30亿美 元
世界: 荒漠化面积达3500万km2; 现在每分钟就有1公顷土地荒漠化。 中国: 目前荒漠化面积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 的27.3%; 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危害: 破坏土地资源,气候异常(沙尘暴),物种 消失,使人类、动植物失去生存的家园 。
活动 4
思考完成P91下的活动题
该企业造纸流程中分离、漂白、增蓝都对水 有污染。
造纸工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 毒性物及噪声等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以水 污染最为严重,用、排水量大,废水中有机物含 量高,生化需氧量高,悬浮物多,并含有毒性物,带 色有异味,危害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如副营养化 现象),影响工农畜牧业和居民用水与环境景观。 长年积累,悬浮物会淤塞河床港口,并产生硫化 氢有毒臭气,危害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
一、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意义
1、定义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
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1)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一些气态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中污染
空气,这些污染物使人缺氧、头痛、头晕,还危及人的中枢神经,严重的可导致人的死亡。
九十年代国际环保组织整理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氧化硫990万吨,氮氧化物680万吨,悬浮颗粒570万吨,一氧化碳1.7亿吨。
大气污染会使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癌以及咽喉疾病等发病率高。
(2)酸雨问题
正常的大气降水(雨、雪、雾、露等)是弱酸性的,它有利于土壤和风化壳中矿物质的溶解,提供给植物吸收。
而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目前,全世界酸雨危害非常严重。
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对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的森林和野生生物的严重破坏和损害,成为美加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难题。
西欧酸雨对北欧的危害,已经成为欧洲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酸雨状况也令人担忧。
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区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酸雨的面积扩大了100多平方公里。
以长沙、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
主要的酸雨地区。
可见,我国酸雨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目前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酸雨主要是破坏森林和水域,造成土壤的酸化、肥力减退、河湖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酸雨渗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污染地下水。
此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3)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其含量大约为0.03%。
但近些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年增长率约0.4%,就好象一层日益加厚的透明薄膜。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以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所抑制和吸收,难以逸出高空,使大气增温,日积月累,全球气候变暖,犹如花房效应一样,故称为温室效应。
据国外气象学家考证,近1万年以来,地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尚未超过2摄氏度,但在最近的200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0%,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50摄氏度。
那么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呢?第一,气候变暖,冰川冰帽和极地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一些城市、城镇和乡村有可能被淹没。
第二、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会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动物加速灭绝。
第三、气候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
(4)淡水危机和水体污染
地球表面有97%被水覆盖,但这其中94%是海水,不能饮用,剩下3%的淡水中,有2%是固态的冰川、冰帽,可利用的淡水中只有1%。
当前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淡水危机。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28000亿立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
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1990年在全国467个建制市中,有223个缺水,严重的缺水城市有40多个。
某些城市缺水已经到了每日定时定量供水的程度。
华北地区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水荒”,包括北京。
全球水污染日益加剧,其主要污染来自未经处理的和未充分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据联合国统计,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水污染日趋严重,印度大约70%的地表水已被污染,马来西亚的40多条河流污染严重,致使鱼虾绝迹。
我国水污染也在加重,目前工业污水处理率仅为15%-37%,污水达标排放率为46%左右,据调查,我国的532条(个)河(湖)中,有82.3 %受到污染。
水体污染的主要危害是:①引起各种急性和慢性疾病、特别是某些流行病的迅速传播,危害人群健康。
据统计,全世界有10亿多人由于饮用
水被污染,受到疾病传染的威胁。
全世界每天因饮用水污染而丧生的人达2.5万人。
②破坏水产资源,使水产品质量下降,产量减少,甚至导致某些水生生物绝迹。
如长江由于污染,使回游性鱼类鲥鱼,中华鲟等面临绝迹的危险。
珠江广州段,含有各种有机污染物300多种,其中20多种是致癌物质,百里珠江无鱼。
(5)森林砍伐日趋严重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30亿公顷,据推测8000年前在人类开始从事农业以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也就是说,有将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
但是今天,只有28亿公顷森林和12亿公顷稀疏林,森林面积仅占地球面积的1/5。
世界上每年都有1130-2000公顷的森林遭到无法挽救的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
众所周知,森林可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森林遭到破坏以后,它们的这些作用就会全部消失,会造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造成温室效应,还会加速一些生物的灭绝。
(6)生物多样性锐减
据估计,地球上现在生存着约500-3000万种生物,其中已定名的仅140-170万种。
从17世纪到本世纪80年代末,共有3955种生物消失,
3647种已接近灭绝。
物种的消失,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更多地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以兽类为例,17世纪平均每5年灭绝一种,到20世纪每2年就要灭绝一种。
人们预测,若不采取紧急的保护措施,到本世纪末,地球上将会有50-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
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
1、人口压力过大
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
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
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能繁衍生息的后代的地球,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职责。
要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看到蓝蓝的天空、清清地河流、茂密的森林,野生动物在嬉戏玩耍,能听到百鸟争鸣,能呼吸到清新自然的空气。
还给人类一个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自然优越的环境,是每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