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育心经典”为什么无比重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读“育心经典”为什么无比重要

被称为文坛泰斗的巴金先生从小习诵四书五经。在他的幼年,没有机会受到像现在一样的学校教育,小时候就是习诵经典。虽然请到家里来的私塾老师有的比较严厉,灌输的一些东西也会引起他的反感,但在习诵的环境当中,还是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种一般孩子很难得到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的脾气都很好,没吵过嘴,也不教训或打骂孩子。和谐、宽松的气氛,使他养成了从小用脑子思考的习惯。缘于这个习惯,“挣扎”着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地走了七八十年,直至耄耋之年,脑子依旧清醒。

晚年时,巴金先生看到自己钟爱的外孙女从早忙到晚,学习异常辛苦,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同自己家人闲聊,很是想不通,现代教育怎么了?难道仅仅通过填鸭式的教育、通过考试,让孩子听话,就够了吗?

翻开一本本名人自传,你会发现,上个世纪初中叶,对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诸多领域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栋梁人物,幼时皆习诵过经典。没有习诵四书五经而有大学问者,却难觅其人。为什么习诵经典对人的成长无比之重要?

造物主“造”出了人,让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面临着

两大课题:弥补自己精神世界的缺陷,弥补物质世界的缺陷。

香港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在家呆了两年多,无所事事。为了不给家人再增添养育负担,爬到高楼想了断自己的生命。他的这一不智之举,惊动了警方和周边热爱生命的人。在长达六七个小时的干耗当中,警方也无法阻止他的这一愚蠢举动。看到那么多双期待的眼睛,这位大学生想到了一句话,自救了他的性命。

他想到的是一句什么话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烦恼。生活是五光十色的,遭遇的烦恼却不一而足。面对烦恼,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救能力。正如那位大学生想到的那句诗句,一句话就能拯救一个人的性命。而经典里面有数千句类似的话,如果我们先记进去,再放到生活中活化,能够解开我们的千千心结,消除心中的烦恼与不安,“排毒养颜”,一生轻松。

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哲学性提炼。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伤害自己,也要时刻牢记不要伤害别人。再如“祸出于口”,一口唾液能够淹死人,嘴巴如同软刀子。伤害多数是缘自嘴巴、缘自语言。幼时加强语言修养,我们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于哲理,其反面就是“己所欲,施于人”。自己碰到困难,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在别人碰到

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世界各国所推崇。这句话在经典中早有提出。而我们的先哲们还提出了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用劳动和智慧与他人交换来养活自己。先哲们不仅考虑到鳏寡孤独者身有所养,而且提出要让他们心有所滋。只有身心健全发展,健康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现代人将文明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文明”二字何义?它的原初含义是指因文字而明,因文学而明。读书明理,读四书能明白做人做事的大理。中国文字过去是刻在竹简上的,一雕一刻极其费力,所以每个中国汉字都代表

一个观念甚至好几个概念。我们的思维要借助于文字。汉字分音,形、义三部分,不解字义便难以思维。“义”因言而定。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字义即难以确定。

幼时将所有汉字的信息储存于脑中,思考时才能游刃有余。父母引导孩子先透过经典印刻所有汉字的读音和字形,通过大量阅读“意会”理解字义。祖先作为文字的发明人,文章的原创人,提倡“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显然是说“意会”需要漫长的过程。所以,只有自幼开始多读书,才能充分理解每个汉字的字义,进而灵活自如地驾驭汉语言。当

然,父母跟孩子多交流,也是帮助孩子理解的重要途径,成长之屋谓之为“议会”带来“意会”。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的“理”音同“礼”。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从“礼”开始的,而“礼”的文化精髓贯穿在四书当中。只有对“礼”高度认识,才能“礼贤下士,礼遇四方”,才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才能真正有“理”而走遍中华大地,走遍天下国家,用宽广的胸怀、用仁的风采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婴幼儿教育是“习”的教育,而不是“学”的教育;游戏是“勺子”,而不是“饭菜”;小时候以“吃”为主,以“消化”为辅;只有小时候“吃饱”了,将来才有“内容”供“消化”。

越小的孩子越倾向于形象思维,小小孩更多的是直感式吸收。我们把直感吸收的阶段称为“小学”阶段,把借助抽象思维而明白事理的阶段称为“大学”阶段。“小学”是“大学”的基础,是为学好“大学”做准备的。由于定位不准确,父母们常常是“起了个大早”,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对汉语言而言,父母在孩子的直感期应引导孩子吸收什么样的语言,以满足抽象思维阶段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呢?

让每个孩子真正掌握汉语言,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中国是一个人文大国。先辈中的精英们曾经举全国之力,研究、探索怎样学好汉语言,并为此形成了一套公认的掌握汉语

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不可能形成全社会的氛围来研究,参照过去的做法,无疑是一条必选之路。过去的精英们多是在“小学”阶段会读背四书五经了。四书是基础科目,五经属于研究类的科目。婴幼儿先预习《易经》《幼学琼林》《老子》《论语》等等,再参习三百千、古诗词以及琅琅上口的华文美句(《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效率会大幅提高。

孩子早期印刻的语言越多,将来自主学习能力就越强,其他诸多能力也会在读书能力的驱动下迅猛发展。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尽量多地印刻语言。父母要做帮孩子多抓“老鼠”的好“猫”。

父母“富育”,孩子才能“富学”。父母先帮助孩子“致富”,孩子将来才能“自富”。父母小“富”即安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成长。父母摒弃“小农思想意识”,采用“现代科学方式”,在孩子的“心田”上大量播种“优质良种”,孩子将来才能“结出创造力思维的果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