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以文献检索课为标志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历经30余年的发展,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笔者首先梳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发展:文献资源经历了由纸本资源向数字化资源转变的过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由纸本资源检索转向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教育途径从单纯的文献检索课拓展到了嵌入式教学、新生培训、系列讲座、搜索大赛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也从实体课堂教学扩展到网上平台、移动平台等。
(一)信息素养教育起步阶段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起步阶段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高校正式設立科技文献检索课开始。1981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一次把“文检课”列人由高校图书馆开设的情报教育课。在此背景下,沈阳工业学院等高校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选修课。根据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更多的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推动了高校文献检索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所做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有50%的院校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讲座或者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并且参与讲座和课程的人数高达20多万人,同时各类文献检索教材也陆续出版。这一阶段信息检索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关于印刷型文献的检索技能。进入90年代后,磁盘检索、光盘检索和国际联机检索方法等逐渐加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技能逐步加强,
课程体系中的实习与考核环节逐渐得到关注。
(二)信息素养教育稳步发展阶段
2000-2021年,信息素养教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信息素养课程也在不断改进。202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并发布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很快成为全球信息素养评价的权威标准。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第三条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其第十七条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的流通阅览,积极推广纸质文献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服务。”为响应文件要求,2021年年底,武汉大学率先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家信息素质教研室,尝试针对不同校区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这种量身定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与美国高校相似的相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雏形,初步具备了服务各校区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随着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深化,其内容也逐步开始从比较单一的文献检索能力教学转型到综合性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具体到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其课程名称也有一些变化,如“科技文献检索”更名为“信息检索”“信息素养”“信息利用”等。文献检索课程借助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相对应地,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育途径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由原来单一的文献检索课程向专题讲座、新生人馆教育、文检课等多样化发展。高校开始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任课教师与学校其他专业课教师开展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认识到如果可以采用多方协作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种认识,
各高校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把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即在通识课基础上发展信息素养整合式教育,如汕头大学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分子病理学课程、肿瘤病理学课程相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船舶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文检课的教学手段上,高校和教师逐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文献检索课实践活动。有的高校直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则自己设计开发与维护在线教学平台。另外,许多高校集思广益,没有把信息素养教育软件建设局限在各种教学平台的建设上,还开展了教育资源建设的大合作,比如,浙江省有八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联合,共同制作了共享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同时,很多高校教学内容的重点也转移到了网络资源及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利用上,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也纳入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中。
(三)信息素养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
2021年以来,随着互联网进一步的高速发展,用户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及信息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社交媒体“遍地开花”,线上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2021年,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信息素养标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出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模式急剧变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e问平台(高校图书馆联合问答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课件展示平台)就是一个代表。线上线下课程学习交叉融合,形成了多维度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比如,武汉大学信息素养协会连续举办的全国搜索大赛,整合了国际搜索大赛、全国高校搜索大赛、研究生搜索大赛,形成了“三赛一体”的赛程体系,展现了新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在教育媒介方面,网络视频讲座、各类慕课、公开课、虚拟课堂、学堂在线等多种教学资源、互动教学形式不断出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随着精品课程等在线教育开放学习平台的不断推出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开放化、协作化和社区化的特点,如图情博客、信息素养相关网络社区、各类论坛BBS,微信群、QQ群等,这些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讨论、精进的空间,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及获取模式更加多元化。大量的高校图书馆开通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服务,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增强用户的信息素养。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爱上图书馆”系列短片,湖南大学图书馆的“知识闯关”游戏,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拯救小布”游戏等,这些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借阅规则、资源与服务,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在无形中完成了。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并发布了《面向高等教育的信息素养框架》,其取代了原来的《面向高等教育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面向高等教育的信息素养框架》在《面向高等教育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给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和评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已显现出泛在化、协作化、融合化、自主化等新动向、新特点。
(一)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拓展化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日益多元及复杂的信息化大潮中,个人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消费者,每个人都开始成为信息的合作创造者和生产者。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学界也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了阐释。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元素养等概念也应运而生。这些概念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大为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强调社会网络技术,不仅要包含各种网络环境和搜索技术的使用,更要加强对各类多媒体渠道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及利用。关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要求也进一步扩展了,高校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他们具备信息搜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更要重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