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分类: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
如2022年底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本地海啸: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作者:孙燕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2011年第04期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七次大海啸,尤其以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最为严重。
这次海啸因其波及面之广、造成的破坏程度之烈和人员伤亡数之众,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时间海啸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自然现象。
下面我们对海啸中的有关物理知识做一些介绍。
1海啸的成因海啸是大规模的水波运动,在物理学上属于特长的长波能量传递。
其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这种波浪运动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
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毁灭性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不同于风浪和潮汐:微风吹过海洋,泛起波浪,它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得很快,地震引起的海啸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潮汐产生的海流能深入海洋底部,这与海啸一样,然而它是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的。
而海啸则是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造成的波动。
如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千米仍不减雄风。
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2海啸的特点波动有三个特征参数:波速、波长、周期(或频率)。
海啸波的特点是波速快、波长大及周期长,它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波高仅为1m左右,周期2~200min,传播速度约为500~1000km/h(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当)。
研究指出,浅水面上水波波速和波长无关,只由深度决定。
可见,海啸波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
根据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可以推算出此次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为700~800km/h。
而在靠近海岸的浅海传播速度降低到40km/h左右。
同时,由于海啸波长大,整个波形在深海大洋上看起来一点也不“陡”,不像一般的狂涛一样会把船高高地“抛起来”,甚至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一旦海啸波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速越来越小,波高骤增,就像一堵奇高无比的水墙突然压向陆地。
海啸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啸自救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海啸Tidal Wave 海啸图片集萃(20张)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
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
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
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
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
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
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
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
台风中的物理知识

台风中的物理知识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自然风暴,均由低气压区和高气压区之间的压强差和地面转速的剧烈差异引起。
下面将介绍台风中的物理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台风。
一、低压区与高压区的形成
1. 台风的低压中心是由多个气旋旋转形成的。
气旋在旋转时,外部空气流入气旋中心,形成低气压,这就是台风的低压区。
2. 台风中心周围的高气压区主要由空气下沉造成。
下沉空气会在地表形成高气压,从而与低气压相互作用,引起风暴的强度和路径变化。
二、风速与风向的变化
1. 台风的风速和风向是由台风中心周围的压强分布和导致风速和风向的地球自转引起的。
2. 台风中心周围的压强分布会引起空气流动。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环绕台风中心的环流。
3. 台风周围的水平风向遵循科氏力作用定律,即在向东北的风向上,
在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三、风暴潮的形成
1. 台风的靠近会产生持续的海浪和强风。
2. 强风会将水面上的海水堆积到一起,形成一个比平时高的区域,称为风暴潮。
3. 在台风离开后,风暴潮继续向岸边推进,可能引起洪水和区域性海啸。
四、台风的能量来源
1. 台风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演化的水蒸气。
2. 台风的能量来源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高于27摄氏度的水域中。
当潮湿的空气在蒸发后冷却,形成云和降雨,释放了大量热能,使得台风不断增强。
以上是有关台风中的物理知识的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以及造成的灾害。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
4.声速(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计算公式:v=s/t(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17m。
(3)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6.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例题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 .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B .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 .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D .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答案】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知识点:潮汐现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升降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性流动称为潮流。
知识点: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
此后它沿北美陆坡北上,到35°N附近,离岸向东,直到45°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此段称之为湾流。
湾流是世界海洋中流速最大、影响深度最深的最强大的暖流。
知识点:水色三要素为总悬浮物、叶绿素和黄色物质。
知识点:当月相为新月、满月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两天体产生的天体引潮力方向相同,使潮汐增强,潮差出现极大值,称为天文大潮或朔望潮;当月相为上、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引潮力方向接近正交,几乎没有叠加效应,故潮差达极小值,称为小潮或方照潮。
知识点:海水的比热容是1千克海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海水比热容较大,是空气的4倍。
由于海水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1立方米海水温度变化1℃的热量,能使大约3100立方米大气产生1℃的变化,因此海洋水温较气温变化缓慢滞后,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气温的日变化。
知识点:地球表面上平均温度最高的纬向带状称之为热赤道,平均在7°N左右。
知识点:同10题。
知识点: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
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
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强流区。
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
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海啸

最具毁灭性的海洋灾害———海啸知识与判断和预防A12海技庄悦 120105126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发生9级以上的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30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海啸在灾民心中留下的创痛仍然难以抚平,硬件设施重建不难,心灵创伤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
时间的流逝或许能够抚平受难者亲属的悲痛,然而,人们不应忘记海啸带来的巨大杀伤力,更不应该对另一场海啸的到来掉以轻心。
一、海啸的形成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二、海啸的分类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在海啸来袭之前,海潮总会先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一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导致海面下降。
海啸冲击波于一般海浪相比,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地震局所称,地震海啸是指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前者是海啸到海岸时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后者则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物理声音的知识点

物理声音的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振”字,一定不要写成“震”!2.振动停止时,发声停止,但是此前发出的声音依然向远处传播,直到能量耗尽。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但是声音能够被人听到却需要很多条件:要有声源,要有传声介质,响度要达到一定程度,频率要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之内(20Hz-20000Hz)。
4.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也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速满足V固大于V液大于V气,要注意有例外,比如软木中的声速接近于空气中的声速。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5.本章有两个最重要最常考的实验:一是“真空罩中的闹钟或者手机铃声”;二是“音叉弹开乒乓球实验”。
这里说明一下:首先:“真空罩中的闹钟或者手机铃声”实验是“实验事实+科学推理”!因为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真空,所以最后一步“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只能通过科学推理得出。
其次:“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只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罩中的手机铃声”可以说明两点:(1)“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不断抽气过程中,声音的响度变小,但是音调不变!关于“音叉弹开乒乓球实验”,要知道,其作用可以用来得到两个结论:“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者都用到了一个很重要且常用的科学方法——“转换法”!前者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了乒乓球放大了的振动;后者是把响度大小转换成了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6.人耳听到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也就是人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以上时,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得原声加强!7.一定要注意“回声测距”及其类似题(激光测距),由于需要测量的是单程距离,而试题中给出的往往是双程的总时间,所以,当声速与时间相乘时,得到的是双程距离,所以要求出单程距离,则必须除以2。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是海洋中一种大规模的波动,它们可以产生巨大的高度和力量,促使冲击陆地造成重大破坏。
一些古典物理知识与海啸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篇文章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海啸的形成是因为地震、滑坡或火山爆发等强烈的波动,都可以对海面造成重大影响。
这些强烈的波动导致海水的水平以及波浪的变化,从而形成海啸。
物理学家称之为“水波动力学”。
当海啸波穿过海底时,其速度将会有变化,因为由于海底地貌的影响,海啸波会受到折射、反射和聚焦等现象的影响,从而形成海啸的不同显著特征。
例如,当海啸波穿过深海沟的底部时,由于折射的影响,波速可能会增加,从而加快海啸的传播速度。
此外,海啸中还存在着许多动力学现象,例如偏转、扩散和演变等,这些现象也可以解释海啸的发展和变化。
当海啸碰到某种障碍时,如岸石或悬崖峭壁,它会受到偏转,从而对周围海域造成影响,这是因为波传播的运动学原理。
此外,当海啸穿过海底沟槽时,海啸也会发生扩散,从而使海啸的发展缓慢。
最后,由于水的质量和海啸面积的大小,海啸也会发生演变,也就是说,海啸可能会变得更小、更弱,从而在陆地上造成的伤害减少。
总的来说,物理学中的知识可以解释海啸的发展与变化现象。
通过折射、反射和聚焦现象,海啸波可以加快传播速度,而偏转、扩散和演变等动力学现象则可以解释海啸的增强和减弱等变化,而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海啸造成的破坏程度。
因此,物理学知识对于海啸的研
究和预测至关重要。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上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常见发声体发声原因:固体发声:(1)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 (2)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 (3)鸟是靠鸣膜振动发声的 (4)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而发声 (5)弦乐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6)蜜蜂、蚊子、苍蝇飞行时靠翅膀振动发声气体发声:(7)管乐是靠管内气柱振动发声的 液体发声:(8)海浪,海啸是液体发声的声音的传播(1)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2)声音要通过介质才能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在常温下(15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注意:上面的规律要强调“一般”两个字,因为有的固体传声速度比气体还要慢,如软木声音的特性和利用音调与振幅和响度的关系音调和响度在严格的物理用语里,我们一般用高和低来修饰音调(和频率),用大和小来修饰响度(和振幅).但在生活之中,却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所以在做具体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异同.“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高、低”指的是响度大小,“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是指音调高低.音调与响度的区分(1)物理意义不同:音调指声音高低的程度,响度则是指声音大小的程度.(2)被决定的物理量不同: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响度由发声体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3)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不同:音调的高低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无关,不管在哪里,听到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音调总是相同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是由于声音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离声源越远,声音就越分散,所以听到的声音就越小.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就被反射回来,蝙蝠可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科学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2)声呐声呐又叫水声测位器,是利用发声设备向被测物体发射出声波(频率为20~20000Hz)或超声波(频率达20000Hz以上)的脉冲,然后再接收反射回来的脉冲信号,在显示器上比较两信号的时间间隔,以探测水下物体(鱼类、沉船、海底等)的测试仪器.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海底地形图.渔民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超声波击碎身体结石(2)超声波清洗手表(3)超声波洗牙噪声1.噪声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环境学中,噪声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听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22.噪声的等级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音.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3.减弱噪声的途径⑴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小噪声强度,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音器等.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源与外界隔离起来,例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⑶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或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或者用双手捂住耳朵.回声(1)回声的产生: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3。
海啸知识介绍

海啸知识介绍
佚名
【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7)001
【摘要】1793年5月21日,九州岛发生强烈地震,诱发了约5.35亿立方米的土石,从温泉岳前山和主峰坠落入2700米以下的有明海湾,引起大海啸,高达10米的涌浪使海岸地带遭受破坏,死亡14920人。
【总页数】4页(P36-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应对全球金融海啸——2008·第六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J], 杨建锋
2.海啸避灾知识问答 [J],
3.一种基于知识挖掘与知识组织的知识型数据库——中国疾病知识总库之临床医药学知识服务系统介绍 [J], 杨志
4.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J], 孙燕
5.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J], 孙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人类在自然灾害中被迫被动学习,从被海啸时所提供的机会中学习到了物理知识。
海啸是一种潮汐波,是源自地球上的深海地震或其他强烈系统活动的突然产生的一种波,可以迅速传播到远处,及时造成海岸地区的损坏。
海啸破坏的程度取决于该海啸的位置、高度和速度,以及如何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其他海洋中传播的距离。
海啸的运动特征取决于潮汐波的特性,这也意味着,速度、频率以及能量传播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更好地被理解。
在数学和物理学上,潮汐波是由一系列称为潮汐波谱的振荡波形组成的,它们由不同频率和不同能量水平的波组成,其中最强烈的波段称为频带。
潮汐波的特性是由一个系统性的潮汐反应器来定义的。
当一个强烈的日震活动发生在海洋中时,潮汐波的频率和强度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地球上的海洋和沿岸地区。
潮汐波传播的路线由床深、潮汐涨落及海洋内声音衰减速率等因素决定。
潮汐波以最快速度传播,海啸每小时可以走完大洋一周的距离。
潮汐波比较适合传播在海洋表面,因为它们在水下的传播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在近海预测海啸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另外,潮汐波也可以受到陆地的反射而变得更强,这是预测未来海啸的一个有利的因素。
当潮汐波传到陆地时,它们会通过一定的机制改变高度,并产生一定的破坏力,这是由潮汐与海底凹凸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破坏力受到床深及海域深度的影响,浅海比深海地区更容易受到海啸的影响。
由于海啸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因此它的活动特性可以通过连续、抽象的潮汐波动轨迹和波动参数进行研究,以了解海啸的比较和预测。
海啸对海岸地区造成巨大破坏,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海岸防护系统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
改善海岸防护系统可以采取抗击海啸的具体措施,比如增加滨海护坡、挡墙等,以及增加护坡宽度,减少滨海潮汐波的损害。
海岸防护技术是由一系列计算海洋流动学、潮汐波物理学等一系列物理学计算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重点是了解海啸的物理特性以及海洋活动的发展,并结合相关技术进行有效的海岸防护计划。
什么是冰海啸

什么是冰海啸
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
而在发生海啸时,岸边的人们要尽快从地势低洼的地区转移到地势高的区域。
而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此时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
好了,现在大家就把时间交给,一起进入下一个话题:什么是冰海啸。
冰海啸,亦称冰壅,是指大量的冰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现象。
冰壅会摧毁沿岸建筑。
他们可能是由洋流、强风或者温度剧烈变化导致的,
其高度可达12米(39英尺),虽然一些时候被称为“冰海啸”,但其成因更像是某些冰山。
据目击者描述,这种现象伴随着巨大的类似火车或者雷声的轰鸣。
历史上加拿大就发生过冰海啸,当时加拿大的大湖区出现了罕见的“冰海啸”(Ice
Tsunami),强风把湖面的冰层推向岸边,犹如一股巨大的“冰海啸”冲上岸,造成沿岸房舍严重受损,沿途还不断发出清脆的声响。
专家称这种现象是全球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异常。
科普小知识:
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
但是,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
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以提高海啸预警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更多关于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希望大家能抽时间来学习,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海啸英语知识点总结

海啸英语知识点总结海啸的知识点总结如下:1. 海啸的成因海啸的主要成因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滑坡。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当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的摩擦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导致海底的水位瞬间上升或下降,形成海啸波。
火山喷发也会引发海啸,当火山底下的岩浆受热膨胀时,会引起水平位移,产生巨大的能量,导致海啸的发生。
岩浆滑坡是指由地震或火山喷发引起的岩石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巨大的水下震波引发海啸。
2. 海啸的形成过程海震、火山喷发或岩浆滑坡在海底产生的能量波,称为海啸波。
海啸波具有极大的能量和速度,它会在海域中快速传播,并在靠近海岸时增加高度,形成高大的海浪。
当海啸波到达海岸时,会形成巨大的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3. 海啸的危害海啸波具有极大的能量和速度,它一旦到达海岸,就会形成高大的海浪,对沿海地区的人口、建筑和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
海啸波会淹没低洼地区,冲毁建筑物和农田,甚至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
海啸还会引起海啸地震,破坏地质构造,导致地面沉降或海床隆起,使海岸线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4. 海啸的预防和减灾对于海啸灾害,预防和减灾非常重要。
首先,科学家和地质学家应该加强海啸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海啸的发生。
其次,地方政府和民众也应该加强海啸防范和逃生演练,以减少海啸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建设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要加强海啸地震的建筑设计和规划,采取一些防灾减灾措施,减少海啸对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5. 海啸的历史事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海啸灾害。
其中,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导致近30万人死亡和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此外,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也引发了严重的海啸灾害,导致核电站事故和广泛的破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总之,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是地球自然发生的现象,并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海啸的监测和预警,加强海啸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对于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倏逝波的原理及应用知识点

倏逝波的原理及应用知识点1. 倏逝波的定义倏逝波(Steep Waves),又称为陡波或险波,是一种在海洋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出现的非线性波浪现象。
倏逝波的特点是波峰和波谷之间的陡峭度非常大,波纹急剧变化,波形呈现出险峻、曲折的特征。
倏逝波的形成是由于波浪传播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导致的,它在海洋工程、空气动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2. 倏逝波的形成原理倏逝波的形成是由于波浪非线性效应导致的。
在海洋中,当波浪向岸边传播时,波峰的速度要快于波谷的速度,这就导致了波峰的向前挤压波谷,使波形变得更加陡峭。
此外,波浪传播过程中还会受到波浪的色散效应和不规则的海底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倏逝波的陡峭度。
3. 倏逝波的特点•波峰和波谷之间陡峭度大:倏逝波的波纹变化非常陡峭,波峰和波谷之间的陡峭度一般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呈现出急剧变化的特征。
•波形曲折、险峻:倏逝波的波纹呈现出非常险峻、曲折的特征,波浪的振幅变化非常大。
•波速随深度变化:倏逝波在水深变化的地方,波速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非线性效应导致的。
4. 倏逝波的应用4.1 海洋工程倏逝波在海洋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海上结构物如离岸平台、桥梁等会受到倏逝波的冲击影响,因此需要对倏逝波进行深入研究。
倏逝波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对于结构物的设计和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2 气象学在气象学中,倏逝波在研究风暴潮和海啸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风暴潮就是在飓风或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形成的巨大倏逝波,对沿海地区的水位影响巨大。
海啸也是一个巨大的倏逝波,它在海底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引发,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4.3 物理学在物理学中,倏逝波是研究非线性波的重要对象。
非线性波是指波的振幅和波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波动现象,具有丰富的动力学特性。
倏逝波的产生机制和传播特性对于研究非线性波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5. 总结倏逝波是一种在海洋和液体介质中常见的非线性波动现象。
中考物理热点 地震海啸问题

地震、海啸1、2008年0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
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A.大声呼叫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D.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下爬出来2、2004年12月,印度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其波高可达数十米,传播速度700~800km/h,这种"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海啸具有()A、动能B、重力势能C、弹性势能D、机械能3. 印尼海啸后,某校成立了一个地震测报组。
该组同学通过观察"土地磁观测仪",来分析地磁场的变化,作出地震预测。
观测仪的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在一根很细的丝线下悬挂一个小磁针,磁针的上方固定一面小平面镜,在镜子的前方,与镜面同一高度处,固定了一根与镜面平行的刻度尺和光源。
光源发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在刻度尺上某处会出现一个光斑。
当地磁场发生变化时,小磁针和平面镜会一起发生偏转,光斑会在刻度尺上移动,从而反映出地磁场的变化情况。
图1(1)请你用作图的方法把光斑在刻度尺上的位置画出来。
(2)若光斑在刻度尺上向左移动了一段距离,表明小磁针的N极向____________(选填"纸内"或"纸外")发生了偏转。
(3)这种把无法直接观察地磁场的变化,转换成观察光斑移动的方法,在物理学和生活实际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实例,请你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求举例,不作解释)。
(2005年湖北省武汉市课改区中考题)4.在地震救灾中,我国用到一种新型救灾设备,如下图所示,把一气袋放在重物下,往气袋内充气来抬起重物。
如:重物是一块均匀长方体的石板,重10000N,气袋与石板的地接触面积是0.5m2,为了抬起石板,气袋内的气压至少是Pa(不考虑大气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陈 建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因其波及面之广、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数之众,被联合国称之为“近几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时间海啸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自然现象。
本文就海啸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作简要分析。
1.海啸的形成
海啸是大规模的水波运动,在物理学上属于特长的长波能量传递,它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突然迅速位移所造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这次印度洋大地震是在印度洋底部所谓“俯冲带”发生的,这一俯冲带是位于印度洋海面下约10000米深处的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发生上下错位运动构成的。
印度板块原来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
12月26日,印度板块的大约1000千米长的一块向缅甸板块下方“俯冲”,造成印度洋洋底局部先向下再往上的运动,断层处数百立方千米的岩石陷落,出现一狭长空间;当海水填充这个空间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海浪陡然升到几十米高,结局就是灾难性的大海啸。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不同于风浪和潮汐:微风吹过海洋,泛起波浪,它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啸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潮汐产生的海流能深入海洋底部,这与海啸一样,然而它是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的,而海啸则是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造成的波动。
海啸中所含的能量惊人,震源断层倾滑的垂直差异运动越大,相对错动速度越大,面积越大,则海啸所含的能量就越大。
海啸要经历三个部分交叉却又有显著差异的物理过程:由某种搅动水体的力产生海啸,然后海啸从爆发源附近的深海处传到浅海地区,最后以波冲击和水淹没的方式产生与原子弹爆炸相比拟的巨大破坏力。
从能量方面看,海啸是海底地震能量通过地壳和海水等介质向海岸传递的过程。
由于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所以这次印度洋地震震中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但距离震中很远的斯里兰卡却受灾最严重,连4500千米外的非洲国家索马里也产
生了人员伤亡。
2.海啸的传播速度
波动有三个特征参数:波速、波长、周期(或频率)。
海啸波的特点是波速快、波长大及周期长,它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传播速度约每小时五百至一千千米(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当)。
海啸波是长波,回复力主要是重力,表面张力只产生次要的影响,故可以认为它是重力波。
对这种长波来说,大洋算是浅水。
研究指出,浅水面上水波波速V和波长无关,只由深度决定,其关系为:
V
gh
g h
其中为重力加速度,为水深。
可见,海啸波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
根据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可以推算出此次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为700千米—800千米/小时,而在靠近海岸的浅海传播速度降低到40千米/小时左右。
同时,由于海啸波长大,整个波形在深海大洋上看起来一点也不“陡”,不像一般的狂涛一样会把船高高地“抛起来”,甚至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一旦海啸波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速越来越小,波高骤增,就像一堵奇高无比的水墙突然压向陆地,从而带来毁灭性灾害。
可见,海啸的威力只是在浅水处才散发出来,它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
可以说,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及时向外海开反而是化险为夷的正确选择。
3.海啸与次声波
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次声波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特性为:①传播速度快。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在普通大气中,每小时可以传播约1200千米,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快,达每小时6000千米。
②穿透能力强。
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层、钢筋混凝土构件等。
高山、大厦会阻挡光波和电磁波的通行,却挡不住次声波的去路。
③衰减小。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越高,衰减越大。
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
当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几千千米时,空气对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分贝。
因此,次声波可以在空气、水、地面等介质中传播得很远。
④易发生衍射。
由于次声波的波长大,容易发生衍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很难被阻挡,经常会
一绕而过,那怕是巨大的山峦有时也无法阻挡它的传播。
海底地震在引起海啸的同时,伴随有许多低频成分的次声波。
海啸带来的次声波甚至可将岸上的房屋毁坏。
由于次声波的波速大于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的传播速度,所以它就成了海啸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通过接收次声波来预报破坏性很大的海啸。
有科学家认为,很多动物之所以能躲过这次席卷印度洋沿岸的海啸,是因为他们听觉灵敏,对次声波有反应;而人仅对频率为20至20000赫兹的声音有反应,对次声波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面对这次地震海啸,大难临头,毫无觉察。
4.海啸的预警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对于海啸,目前人类并没有能力阻止其发生,只能通过预警和防备来减少死伤。
原则上说海啸预警比地震预报要相对容易,因为波动在液体(海水)中的传导速度比地震波在固体(地壳)中的传导要慢很多,而且海浪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
一旦地震监测台网通过地震波传导测知海底大地震发生,并通过相关数学模型计算出发生海啸的概率,那么从理论上说海啸预警是有可能的。
就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而言,虽然从海底地震发生到海啸袭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只有几分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实现预警;但是地震后一个半小时左右海啸才到达斯里兰卡,到泰国和马来西亚西海岸也花了一个小时,而人们从海岸走到内陆安全区的时间,一般只需15分钟。
这就为预警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美国和日本等海啸预警做得非常成功的国家的海啸预警系统中,通过将压力测量器与声波传感器一起安放于大洋深处,通过压电现象产生电流,电流与所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电脉冲启动声波传感器,并由水面上的浮标搜集声波,浮标再通过卫星将数据传到地面上的观察站。
这样,就可以随时监测大洋底部与海啸有关的各种水文信号及海面波动,借助电脑将这些捕捉的信息与各种地震监测系统获取地壳运动的信息结合,模拟出海啸可能形成的地点及移动方向,提前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
可以说,海啸的预警是巧妙运用了电磁波与机械波以及机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而造成的时间差,从而能使当地政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英文标题:
Physics knowledge in tsunami ……………………………Chen 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