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研究
作者:李建伟杨金芳赵美晨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9期
内容摘要:新时代教育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而典故是中华古诗文含蓄蕴藉之美的载体,所以我们要尤其关注高中古诗文“用典”的教学。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古诗文的“用典”教学进行分析,从“用典”的基本内容、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更好的促进高中古诗文“用典”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从2013年至今,努力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发表的一系列文件,努力落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加强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关注,而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诗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论述,因此“用典”对于我们来说,是更加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人民日报社也特别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这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着很重要的启迪意义。《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①二是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②本文将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一.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的基本内容
(一)高中古诗文“用典”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及《全国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都有对古诗文教学有着直接的体现,从而为古诗文“用典”教学提供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在课程目标上,“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③
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通过文言文阅读……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④
在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⑤
根据以上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这是为“用典”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其中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古诗文的教学对于语文素养的培育起著重要作用,而其中的“用典”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核心素养这个大热点下,如何更好的进行“用典”教学则是尤为重视的问题。
2.《全国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相关教学要求⑥
考试大纲与学生的考试挂钩,因此学习古诗文必须紧扣考试大纲。“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⑦而高中古诗文对这六种能力的考查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比如在理解层次上,要求“能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而“用典”教学有助于古诗文的理解。而且“用典”对于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诗文中心大意,鉴赏古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用典”教学在高考中古诗文的阅读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用典”在高中古诗文中的运用及修辞效果
“用典”在高中古诗文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明用,是指诗人直接引用,所引用的内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自《史记·鲁周公家》,曹操引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二是暗用,是指诗人间接引用,将典故写进诗词,比较难以发现,以此来表现诗词的美感。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本来是写姑娘思念她的情郎,这里是指有才识的人。三是正用,是指诗人引用典故的意图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在高中古诗文的用典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用,如李白的《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引用此典,直接点明了山路的曲折,攀越之难。四是反用,是指诗人引用典故的意图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反。如李商隐的《马嵬》,“不及卢家有莫愁”,这句诗引自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六生儿子阿侯。”诗人在这里特别写莫愁婚姻的美满幸福,就是要反衬唐玄宗不如普通夫妻恩爱,长相厮守。五是化用,就是在前人诗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加以改写,使得自己的诗文和典故融为一体,这种用法不易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一词最早源于《庄子》“虚室生白”,既指有形的房子,也指心境诗人暗用这个词,充分表现诗人对田园皈依的渴望,以及自由美好生活的期望。
“用典”产生的修辞效果也是非同一般的。陈望道认为“修辞只不过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主要是着意和情。”⑧用典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古诗文中用典,会使其语言增添色彩,让古诗文的内容更加充实。“用典现象与古人崇经(经典)的文化思想有关,其所引用的一般为典籍、经典,所追求的修辞效果一般为权威、典雅和曲折。”⑨因此,用典会使得立论有依据,古诗文更具有权威性;在情感的表达上委婉、含蓄;在语言的表达上语言精炼,文辞典雅;最后便是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的内涵。曹操的《短歌行》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句巧妙的将所有效果表达了出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全都引自《诗经》,不仅表现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时增添审美意味,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
二.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汇总及调查分析
(一)高中古诗文用典汇总
要想了解“用典”教学的相关情况,就要对教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因此要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梳理。统计结果显示,阅读鉴赏部分细说选文篇目共计77篇,其中古诗文有40篇,占选文总篇目的51.94%,古诗文中的“用典”篇目多达20篇,占据了古诗文总量的一半,在附录二中每篇中的用典现象,其来源、出处以及解析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如曹操的《短歌行》,用典较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魅力无处不在,在学生学习本篇古诗文的同时,又对其他古诗文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学生而言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再者,像《窦娥冤》中的用典现象也不少,如对这些典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文章的思想会把握的更为深切。并且必修一至必修五古诗文中用典的数目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那么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接受能力更强,对于用典的要求掌握也会增长。
(三)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调查分析
为了客观地了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相关状况,特做调查问卷,对淄博市某所高中的学生展开调查,问卷共计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在淄博市某所高中的校门口以及周边的餐馆,等场所随机发放,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女生占45%,男生占55%,高一学生占21%,高二学生占45%,高三学生占34%。
1.调查问卷的具体分析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学生是否明白学习古诗文中的“用典”的主要目的、是否对古诗文中的典故感兴趣、对于古诗文中的典故积累如何、平时学习教材中古诗文的典故的主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