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辨析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部分经验不见得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这个命题主要问题在于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和事实本身混淆,是不对的。
15、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带来的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二因素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9、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主义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从表面看,好象是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全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答:错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既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6、认识是对现实的反映,因此,认识和现实总是一致的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原型;另一方面,人的认识还具有创造性,即不仅有对于作为认识对象的现实的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它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辨析题
1、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因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答:这一观点不准确。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是,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形式上虽然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 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14、利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就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之一就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一是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二是可能引起商品生产的两极分化;三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7、资本的有机构成与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一回事。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的有机构成与价值构成不是一回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而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8、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是一回事
答: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一种英雄史观。它的产生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且绝对化了。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10、杰出人物引导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8、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这一观点不准确。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是正确的。然而,并不是有用的就是真理。后半句是错的。真理是正确认识,是正确的反应。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有神论对统治者是有用的,但不是真理。
9、社会意识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13、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总是与其价值一致;或者:在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与其价值不符,这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147页最后一行半-148页第1段)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了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定
16、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今天,科技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源泉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部分经验不见得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这个命题主要问题在于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和事实本身混淆,是不对的。
15、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带来的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二因素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9、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主义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从表面看,好象是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全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答:错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既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6、认识是对现实的反映,因此,认识和现实总是一致的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原型;另一方面,人的认识还具有创造性,即不仅有对于作为认识对象的现实的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它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辨析题
1、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因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答:这一观点不准确。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是,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形式上虽然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 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14、利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就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之一就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一是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二是可能引起商品生产的两极分化;三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7、资本的有机构成与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一回事。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的有机构成与价值构成不是一回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而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8、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是一回事
答: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一种英雄史观。它的产生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且绝对化了。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10、杰出人物引导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8、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这一观点不准确。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是正确的。然而,并不是有用的就是真理。后半句是错的。真理是正确认识,是正确的反应。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有神论对统治者是有用的,但不是真理。
9、社会意识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13、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总是与其价值一致;或者:在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与其价值不符,这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147页最后一行半-148页第1段)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了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定
16、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今天,科技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源泉
答:这种观点不准确。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