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才是最好教学方法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很荣幸,每年都被县局派去送教下乡,我觉得这是对自己一个很好的锻炼,也是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所以,每次都会精心地去准备,但每次回来都总会带着些许遗憾,本次也不例外,而且遗憾还不少。

作为送教下乡,县局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研,还希望带去的课都是好课,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这个,我还特意在自己班上先上了一下这篇课文。课堂以“作者是如何围绕‘温情’这个特点来写的”,以及“理解作者对冬天济南的喜爱之情”为目标来展开,大致是这样设计的:

1、导入:让学生说说对冬天的印象,请大家发挥想象并找几个词描绘(形容)一下北方的冬天。

2、进入课文:听读课文,得出想象与现实的矛盾(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

3、研读课文:

说说作为北中国的城市——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天气。

客观上(教学目标一):

1、地形特点:山多——温暖安适,慈善

2、气候特点:雪小——秀丽含羞【济南属于暖温带气候区】

3、资源特点:泉多——明净清澈【济南那时候地下水充足,地下水是恒温的,到冬天不结冰,对济南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主观上(教学目标二):

1、对比

2、作者对济南的热爱(结合具体内容、词句重点分析)

4、归纳运用:老师开头,出示小黑板,学生填空完成语句。

作者老舍是爱济南的,在他的眼里,济南不仅仅是济南,她温暖安适,是慈母身边的摇篮;她秀丽含羞,是富士山下的看护妇;她宁静和谐,是名家笔下的画卷;她明净清澈,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丽的蓝水晶。

5、课文回读:指导感情朗读

6、结语:鼓励同学们向语言大师老舍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运用,更重要的是像老舍先生那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7、课外练笔:家乡的秋天。

(字词教学贯穿在课文研读的教学中)

按照这种设计,在自己班上上下来觉得挺满意的,于是便带上它走进了乡村的课堂。开课以后,研读课文的第一个环节就卡住了,学生竟然找不出济南的冬天会有这么好的天气的原因。课堂气氛倏地紧张而沉闷。如果这个环节过不了,下面的教学没法展开啊,于是左启发右引导,弄得我浑身冒冷汗,最终还是马马虎虎整出来了,尽管费了不少时间。但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当要他们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时,学生东碰西撞,且“命中率”极低,连“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这样的词句也找不出来。课堂气氛愈加沉闷。这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啊,结果又是左启发右引导,有些地方

干脆自己说出来,变成老师的一言堂。好不容易快挨到下课了,一看表,离下课时间还有3分钟,此时,“归纳运用”和“课文回读”的任务已没时间去完成。所以只好迅速地过渡到“课外练笔”,而且把练改成了说。当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同学们像老舍先生一样善于观察和思考,抱着对家乡的激情与热爱,说说“你的家乡有什么值得你去爱的”。结果是有些同学说家乡的山,有些同学说家乡的水,有些同学说家乡人的人,有些同学说家乡的太阳,家乡的天空(此时有人发笑)。我顺着同学的笑声问发言的同学:“你知道他为什么笑吗?”,接下来是学生一段很精彩的发言:“因为他根本没理解我的意思,在一般人看来,太阳还不是那个太阳,天还不是那个天?其实我认为,家乡的太阳更美,家乡的天空更蓝,不像大城市里,处处排放废气废水,城里的天空污染严重,二我们的却没有。”老师顺势让同学们说出了家乡的山更青,家乡的水更绿,家乡的人们勤劳、淳朴,等等。此时,下课铃声也已经响起,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出了课堂,有点儿遗憾,也有点儿兴奋——遗憾的是之前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这么沉闷,以至于让我感觉教学任务没完成;兴奋是因为最后同学们的“说”,说得很精彩,看来他们又似乎理解了老舍对济南的爱,并且受了气感染,而且下课后走出课堂,教师里掌声雷动,并且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专家毕竟是专家啊”,让我倍受鼓舞,尽管我的确不能确认他们的掌声和赞叹声是真或假。

唉!宁可信其真吧,同学们不是说,农村人淳朴吗?淳朴的人是

不说假话的。

这篇课文上完以后,我和几个听课教师立即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尽管他们也是一片赞叹声,但我还是自己把这节课定性为失败的课。交流时,其中有一位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她说,这个班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是很差。她大概是在安慰我吧,但是这难道可以怪学生吗?

不因材施教,是这节课犯的最大的错误。

接到上这篇课文的任务后,我静下心来,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把课备好了,然后在自己班上进行了试教,试教的成功,让我陶醉于自己的环节设计当中——有读,有品,有理解、有分析,有运用,有拓展。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自己平时在学校进行教学的时候,不都是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设计的吗?这次也习惯性地这样备课,试教当然会成功啊。可是真正要面对的是另一部分学生啊。我完全没有去考虑农村学生基础和理解都暂时还偏差的特点,把城里的课堂搬到了农村,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按理说,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想到这一点,甚至是打电话去学问那边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放之于备课的环节,就是“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并很好地运用。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其实因材施教,我想,每个教育者都熟悉这个名词,也知道它的重要,但为什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就会出问题呢或许是老师教学的时候,这个方面的实践少,没习惯;也或许是老师过于相信自己,容易自我陶醉,死守“教学设想”,不及时变通,等等。我自认为我是属于后者。

因材施教,我们不但课前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充分地“备学生”,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当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发生变化时,你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加以调整,及时“因材施教”。这其实也是预设和生成的问题,预设和生成常常会出现矛盾,因为预设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只有生成才最能代表学生的思想。当出现了这种矛盾时,老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这节课,当老师一开始问道济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气时,学生思考以后,其实,济南的山的作用有同学说到了,老师何不就借这个缺口打开话匣子,让学生去品味老舍笔下山的美,进而再去分析水的“清”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