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资料收集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
(一)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奋读书,进步很快。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不料再一次讨论战略问题时,吕蒙却能问一知三,对答如流。鲁肃大为惊喜的说“我原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的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提问)根据下图来评价老师的做法:(理解“来龙”)
老师表扬乙进步了,鼓励他继续努力;老师批评甲退步了,帮助他分析问题。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能理解老师的行为吗?
(提问)根据教材中的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去脉”)
——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对
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板书)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注:扬弃是指对待事物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问)判断分析:某学生倾心钻研“计算机算命”。——正确态度:扬弃(提问)看第69页“议一议”,要求学生讨论:你认为,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地位?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阶段?
(教师归纳)历史上有的名人把中学阶段称为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也就是最重要的阶段,是长身体、学知识、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人生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对人生的前途、理想的实现起重大的决定作用。
小结: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无论是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的方面说,这一思想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发展是永恒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的基础上,更要行动起来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板书)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创新精神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人的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
展,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提问)第70页的“名言”。结合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谈启示:让学生领会创新的伟大意义,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归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能力,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
(提问)在改革中,我国人民目睹了国家的富强,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了综合国力的增强。然而我国的改革事业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如何看待改革?
(教师归纳)要用创新的精神看待我国社会,每个中国人都要积极拥护改革、关心改革、宣传改革、支持改革,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去。(提问)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做到既“学会”,又“会学”。同学们,在本节课,你们“学会”什么哲学道理?又“会学”了什么方法?
(教师归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出笑话,犯错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总而言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我们要正确的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创新意识,客观地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余作业:
1.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人?我们应该树立什么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