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掌握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发现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再次调整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教育传送通道,进行再次传播,以保证传受双方信息含义的一致性。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问题,即时调整课堂传播;在课后作业、考试中发现问题,可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在远程教学的作业中发现问题,可以补发辅导资料,或者进行在线辅导甚至集中在一处作面对面的辅导,等等。
互动说:
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社会的相互作用”。(G. Gerbner, 1967)
互茨罗维克:“在互动的情境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活动都是传播”。(1967)
借用社会学术语,强调了传、受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使我们对传播实质有了进一步理解: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然而,这种社会互动,究竟是意义引起的还是符号引起的?而且,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定义的一来一往的讯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多向、有目的、有需求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过程”说:
德弗勒和丹尼斯:“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法影响他们。”(L. Defleur and D. Dennis, 1989)
定义强调了信息由传者经媒介流向受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要求传播有始有终,而且传播效果最终能显示出来,它既标明了信息传播的轨迹,也指定了传播研究的要素。但它仍有“模糊”、“宽泛”及难以把握的缺陷。
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一.传播
1.1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
亚历山大·戈德:“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个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A. Gode, 1959)
威尔伯·施拉姆:“它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W. Schramm, 1971)强调了传受双方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有明确共享的是其含义,而非符号。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1)教育性。它具有教育的功能,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失去教育功能,就不再存在。(2)整体性。它不是各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为了完成某一教育任务的有机组合。它具有狄斯塔尔(Destale)现象: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其形式化表述即:2>1+1。它要求各构成要素要组合有序。(3)开放性。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各种外界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相联系,为各种外界因素所制约。(4)动态性。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间和条件(各种教育资源)的变化而变化。(5)多样性。它既包含物质系统,硬件、软件系统,又包含观念系统,理论、方法等潜件系统;既包含社会系统,又包含自然系统。
“传播”的一般定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1.2传播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信息
符号来自百度文库
媒介
1.3传播的类型
1.4传播的作用
沟通
协调
教育
娱乐
二.教育传播
(五)评价与反馈阶段
受教育者接收信号、解释信息意义之后,所形成的信息意义与教育者发送的信息含义是否一致,即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性的考试等。评价的结果是教育传播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
(六)调整再传送阶段
2.3教育传播类型
依据教育传播的规模,主要有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教育)传播等四种类型,
无论哪种类型的教育传播,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教育者通过媒介传递教育信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强调教育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动态性,教育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转可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给教育传播下这样一个定义,教育传播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W. Weaver, 1949)
定义强调了传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者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性,并据此检测传播活动的效果,而忽视了人类传播活动中还有一些信息并非向人们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事实。(如告知性的天气预报、娱乐等)
南国农、李运林二位先生在《教育传播学》一书中认为,教育传播系统由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四个要素构成。
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假想给某一任意的教学过程(如典型的课堂教学)拍一张照片,则此时我们可以在照片上看到的有教师、学生,还有书本、黑板教学仪器等。当我们对这一景象进行概括,就可以得出三要素说的结论: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媒体(教材等均可归入此类)三个要素构成的。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告诉我们,这里漏掉了一些东西。于是我们需要让画面由暂停状态进入正常的运转,则不难发现,有一些东西在师生之间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是通过自然的语言,可能是通过直观教具,也可能是通过录像电视或多媒体计算机,这时一个重要的要素突显出来——教育信息。也许我们此时还可以看到其它一些东西,如教学效果、教室环境等,显然不符合系统论中的有关要素的定义。
(三)通道传送阶段
在这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施教阶段。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号要传至多远,多大范围。如课堂教学传播,教学对象是几十至几百人,范围是几十至几百平方米的空间;至于远程教育传播,则要将信号传至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受教育的对象可以有千千万万之多。二是信息内容的先后传送顺序问题。在课堂教学传播中,每一节课,从开始至结束,何时用教师的口头媒体,何时用幻灯媒体,何时用电视媒体,有一节课的教学结构;在远程教学传播中,无论用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还是寄发印刷媒体,也有一个传送的先后顺序。因此,在通道传送前,教育者必须做好每一次传送的结构设计,在通道传送时,有步骤地按照教学结构方案去传送信号。通道传送应尽量减少各种干扰,确保传送信号的质量。
通过对教育传播定义的综合分析,我们归纳了上述定义的一些特点: 1.指出了教育传播作为教育过程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指出了教育学和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指导; 3.指出了教育传播是一种教育信息传播活动; 4.指出了教育传播对人的培养和训练。
2.2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影响”说:
(美国)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C. Hovland, I. Janis&H. Kelly, 1953)
奥斯古德:“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C. Osgood, 1957)
定义简练而又明确地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涵与实质。
2.4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第一步是确定传送的教育信息。传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教育内容)一般来说是通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表现出来的。课程计划规定了某一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等)设置的课程门类,课程标准规定了某一门课程应达到的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教科书则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详细表述了某门课程的内容,通常都体现了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传播阶段,教育者要认真钻研教科书,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对学习者要达到的学习要求。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
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它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效果等因素的探讨。”
各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联系:(1)教育者——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包括教师、教材编制者、教育管理者等。教学机器也可以是教育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和变换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2)受教育者——即学生和一切学习者,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受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3)教育信息——即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4)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其作用在于延伸人体器官的功能。(5)教育效果——以受教育者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来评价。由于教育传播有特定的目标与特定的对象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它已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提问、作业与考试的方法,去评价教育传播效果。(6)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外部条件,不是要素。任何系统都不能忽视环境。系统有大小,环境也有大小。教育传播系统的大环境,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传播系统的小环境,指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对于教育传播系统来说,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但物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教室环境的内部设计、色调、照明、家具摆设等,都能影响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
“反应”说:
史蒂文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S. Stevens, 1966)
理兹:“一个来源透过对讯息(不管是语言、非语言、记号或符号)的传达,能使接受
者引起反应的过程。”(L. Rich,1974)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甚至也混淆了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传播学与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区别界限。
2.1教育传播的定义
关于教育传播的定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
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旨在遵循传播、教育、生理、心理等客观规律,运用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和教学的优化。”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接收信号并将它解释为信息意义,也就是信息译码阶段。受教育者首先通过视、听、触等感觉器官接收传来的信号,信号对感官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至中枢神经,通过分析将它转换为相应的符号,然后,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将它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2.5 教育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的直线型传播模式
清晰的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直线型的传播模式。
贝尔洛模式
贝尔洛模式图
过程四要素:
信源和编码者
受传者和译码者
信息
通道
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要传送的信息,实质上就是编码的过程。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媒体也需要付出不同的代价,不同的教育信息、具有不同经验和接收水平的学习者也需要不同的媒体,所以,教育者应在分析媒体的功能、教育信息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并考虑主客观条件进行选择。首先在现有的媒体中去选择合适的,其次是去购置,最后是自行设计和编制新的教育传播媒体。
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