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哥本哈根学派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https://img.taocdn.com/s3/m/df9ea3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4.png)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由于索绪尔英年早逝,他还没来得及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的理论通过他的学生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后,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许多国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按照他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开展语言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并形成了一些结构主义的分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法国学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捷克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可布逊。
特鲁别茨科伊的《音位学原理》一书,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作,雅可布逊则提出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音位学,所以又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同时又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的影响。
博杜恩很早就提出了音素与音位的区别,提出要区分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博杜恩还很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这些都对布拉格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功能学说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系统的思想,并发展出功能学说。
索绪尔强调语言是关系而不是实体,语言成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在语言系统中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布拉格学派则进一步认为,语言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功能。
(音位之所以不同于音素,根本在于音位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所以也把他们称为功能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初曾提到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Darstellung,针对所说的事物和对象而言)、表达(Ausdruck,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Apell,针对交谈的另一方而言)。
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哥本哈根学派
![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693bae1e55270722192ef74d.png)
第三章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三节哥本哈根学派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 1.名称的由来●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丹麦学派。
●标志: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 2.形成过程●前身:音位学研究小组●语法研究小组●1931年,叶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仿照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会形式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
●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语言学学报》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并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 3.主要原因●索绪尔的理论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激发(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在《逻辑哲学论》(1922)●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个整体。
(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各学科的发展●物理学”量子”●生物学“基因型”●社会学“社会事实”●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哲学“逻辑实证学说”结构是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现象,科学的陈述永远是相互关系的陈述,不用描写构成这种关系的要素本身。
●完全回避实践准则,立足于以假定的定义作为其形式结构的基础。
(3)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比较语言学世纪。
●1870年,新语法学派诞生,也称“青年语法学派”。
●提出质疑:语言生命的条件究竟是什么?语言的生命真的象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吗?他们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言语行为。
●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的研究中心之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年之久。
第三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4次)
![第三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4次)](https://img.taocdn.com/s3/m/7b89bfcb58f5f61fb736666a.png)
如何增强自信?
• 调整心态; •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人格要素
(二)质疑
• 质疑就是怀疑,对既有事
物提出问题的品格;
• 质疑是创造的敲门砖。
• 对保守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西红柿收获机
• 不迷信专家和权威
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以及 经由风洞实验证明,从大 黄蜂的体型、大小以及两 翼张开的幅度比例分析, 大黄蜂是不可能飞行的, 但是,大黄蜂根本不理睬 这些理论,照样在飞。 ——GE公司
知道许多事有一个好处,就是至少在理论 上有一个发现新事物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种
逐步僵化的效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惊讶,
这也就失去了显示创造能力的机会
——汤川秀树
大公司陷阱
IBM公司与APPLE公司对于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如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仍在发展的学科,或是一
个新的问题,或问题虽已解决但是一种新的看法,这 时内行最有利。但是如若研究的是一个不再发展的学 科,这一领域的问题业已解决,那么就需要一种新的 革命方法,而这种方法更可能由一个外行提出。内行
第三节 创造力开发的相关要素
(四)发现能力
1. 发现问题的能力; • 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创造,不 能发现问题就无法进行创造。
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 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 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第三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造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节 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f132e23915f804d2b16c1d8.png)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
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
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中西方语言文学史 哥本哈根学派
![中西方语言文学史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e484f6fb647d27284b7351e5.png)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贡献和局限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等。
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所以也称语符学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哥本哈根大学一批青年学者转向语言结构的研究,先是成立了两个小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事音位学和语法学的研究,这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前身。
1931年,在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叶姆斯列夫(1899-1965)、乌尔达尔(1907-1957 )和布龙达尔(1887-1942)等人仿照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式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叶姆斯列夫任会长。
1935年,叶姆斯列夫和鸟尔达尔在人类学刊物《人文社会期刊》发表题为《语符学基础提要》的文章,决定共同探索新的语言理论一语符学。
1939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创刊号发表了布龙达尔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指出“共时、语言、结构”等基础概念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1943年,出版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 该书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语言是价值系统”的理论,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并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
1957年,哥本哈根语言学学会会刊出版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论证了运用精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科学的可能性问题。
认为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将语言理论和科学一般理论统一起来。
乌尔达尔认为将计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入语言学领城,必将大大提高语言学的科学水平,而要想引进精密科学的方法,使量的科学和质的科学接合起来,唯一的方法是在语言学之类的人文科学中,排除对象的物质方面,采用纯功能和关系来表达对象。
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布拉格学派
![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布拉格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d2876701711cc7931b71642.png)
第三章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二节布拉格学派●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二、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三、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四、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就●五、布拉格学派的现实意义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索绪尔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可看成现代语言学的标志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狭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专指美国的描写主义语言学,广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则包括了分支的语言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他们共同偏重于语言的结构和分类。
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了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布拉格学派对索绪尔的思想既有吸收和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
他们用索绪尔的理论阐述音位的概念,用结构主义的观点解释语言成分等等,标志着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第一次被全面地应用于实际的语言分析之中。
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在音位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其代表人物—特鲁别茨柯伊的《音位学原理》中所总结的音位理论,是欧美语言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语言学派,创建于1926年,最初以语言学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后来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语言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捷克的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依、雅可布逊、卡尔采夫斯基、哈兰尼柯等。
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马丁内虽然是法兰西学派的后期重要人物,但他们的观点与布拉格学派基本一致,也曾积极参加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活动,因此,也被看做布拉格学派的重要人物。
●1926年秋,布拉格语言学会在布拉格成立。
●1928年,布拉格学会在参加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时把音位学的观点第一次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aa3bbc75fbfc77da269b148.png)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8d199e0f12d2af90342e618.png)
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
一、代表人物: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都是学会成立时期的骨干。
这三位学者就是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
三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叶姆斯列夫。
布龙达尔则是“结构语言学”名称的唱出者。
二、主要成就: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
代表作: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
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这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另两个是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继布拉格学派之后,欧洲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又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心。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为旗帜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
最初,语符学是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两人合作的结晶,由于二次大战两人的合作中断,后分道扬镳.由于乌尔达尔英年早逝,学术影响不大,语符学的大旗就由叶尔姆斯列夫挑起来。
所以,这里只介绍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思想。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
语言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c9bab5dfd5bbfd0a7956739d.png)
语言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作者:冯志伟周建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11期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是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
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特写此文,作为对这位具有独特创新思想的语言学家的纪念。
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De Saussure)有关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含的结构主义学派,因此,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1dall)去世很早。
乌尔达尔去世之后,叶尔姆斯列夫成为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ø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叶尔姆斯列夫一生的著作有百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有:1.《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steoriens Grundlaeggelse,1943年)①2.《普通语法原理》(1929)3.《论格的范畴》(1935)4.《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1939)5.《语言和言语》(1943)6.《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7.《论结构语义学》(1957)集中反映叶尔姆斯列夫的理论观点的著作,是《语言理论导论》一书。
哥本哈根学派的特点是偏重纯理论研究,但具体语言分析方面的著述极少。
因此,即使是赞成这个学派观点的一些语言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对于语言科学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
例如: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加尔文(P.Garvin)曾指出:“当你理解了《语言理论导论》的观点时,你会感到一种享受。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a358daa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f.png)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了哥本哈根⼤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尼尔斯·亨利克·⼤卫·玻尔的玻尔带领下对量⼦物理学有着深⼊⼴泛的研究。
震动的微粒⼦ 的分歧解说者——哥本哈根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的量⼦论新诠释哥本哈根学派简介 其中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创⽴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不仅对早期量⼦论的发展起过重⼤作⽤,⽽且他的认识论和⽅法论对量⼦⼒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理论研究中⼼,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量量⼦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和总结,⽤来解释量⼦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跃迁语⾔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功勋卓著的哥本哈根学派 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形象地⽐喻说,斯堪的纳维亚⼭脉像⼀座巨⼤的屏风,⾃东北绵延⾄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条输热管道为丹麦王国送来春光。
的确,斯德哥尔摩像⼀个寒冷的地⽅,距离它不远的哥本哈根却四季分明,湿润朗泽,怡⼈的⽓候和温暖的海滨,塑造了安徒⽣“海的⼥⼉”和美丽的童话…… 1922年11⽉,哥本哈根显得格外喧闹,⼈们喜⽓洋洋,议论纷纷。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dac8ff998fcc22bdd10d08.png)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经济学(中美班)142 裘翀 1140662034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的带领下对量子物理学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
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诊释的争论围绕着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物理解释问题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最富哲学意义的论战之.爱因斯坦虽然赞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提法但却坚信波和粒子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而玻尔则固守光的波动理论,否认光量子基本方程的有效性并强调要同经典的力学概念作彻底的决裂.1924年康普顿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粒子特性之后玻尔与爱因斯坦的论战第一次进人高潮.为了固守自己的理论,玻尔在1924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完全摒弃了爱因斯坦的辐射能量子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几率方法.他认为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单个原子构成基元过程并不成立只有在统计意义上才能谈及守恒.对此爱因斯坦在同年4月29日致玻恩夫妇的信中予以反驳“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 ,即认为电子受到照射而辐射时 ,不仅它的跳跃时刻 ,而且它的运动方向都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1926年4月 ,薛定谬在一篇题为《关于海森伯—玻恩—约尔丹的量子力学与我的波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的论文中 ,用数学变换的方法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等价性.同年12月 ,狄拉克又提出了新的变换理论 ,他从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出发 ,导出了薛定谬的波动方程.至此 ,众多物理学家对两者的数学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已无人怀疑 ,但对波函数的物理解释却仍各持己见.薛定愕坚持认为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可观察测量的波 .薛定愕试图创立一种纯粹由波动理论所构成的物理学.为此 ,他对量子力学中一些不合常理的特殊概念,尤其是“该死的量子跃迁”十分反感.他在一次对玻尔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打算保留这些可恶的量子跃迁的话 ,那我总对自己曾同原子物理学打过交道而感到遗憾.”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薛定愕一直认为量子跃迁能够完全避免一个系统的稳定态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驻波它们的能量取决于波的频率.一个粒子钓运动可以用波动方程中的一个波包来描述.但是 ,按照他自己的波动理论推算 ,波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开这显然与粒子能长期稳定这个事实不相符合.为此玻恩于1926年6月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他认为*是粒子在位形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按此观点,事件的全过程决定于概率定律对应于空间的一个状态就有一个由跟此状态相关的物质波所确定的几率.因此薛定愕方程中的波函数只能给出某力学过程一个确定的几率,而不能给出力学变量的确定值.爱因靳坦对玻恩关于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深为不满他在年1926年12月写给玻恩的信中说“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它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接近这个‘恶魔’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般子.很明显爱因斯坦坚信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确切知识 ,因而认为玻恩的几率解释是“含糊不清”的.玻思等人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任何既定时刻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虽然只是一种粗糙的近似但正是由于这种近似,应用某些象量子力学几率定律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预知未来时刻的情况.至此 ,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由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的有效性发展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年海森伯在《关于量子论的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觉内容》一文中提出在确定微观粒子的每一个动力学变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方面 ,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限度.同时 ,他用严密的数学方法推算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测不准关系式.它表明微观粒子的某些对应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完全确定的数值.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角位移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等 ,其中一个量越精确 ,另一个量就越不准确,此关系式给出了经典的粒子概念及其力学量对微观粒子适用的限度.为了使测不准关系更具普遍性和透彻性 ,玻尔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1927年9月,在纪念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伏打,逝世100周年的科摩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玻尔发表了为“量子公式和原子论的最近发展”的演讲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补性原理.”他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 ,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控制的,其数学表示是“测不准关系式”它决定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几率性的 ,因此 ,必须抛弃决定性的因果原理.玻尔还特别强调微观客体的行为有赖于观测条件,一个物理量不是依靠其本身即为客观存在,而是只有在人们观测它时才有意义.玻尔的互补原理被哥本哈根学派推崇备至 ,被认为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耳威物理会议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为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而成为正统的解释.玻恩和海森伯在他们的报告结尾中断言“我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它的基本物理和数学假设是不允许进一步加以修改的.“在此次会议上 ,爱因斯坦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进行论争 ,他断然拒绝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 ,称之为“海森伯—玻尔的绥靖宗教”.指出对方人多势众是因为“这种宗教向他们的信徒们暂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一躺下去就不容易惊醒的软枕.”他坚持认为量子力学只能描述处于相同环境中为数众多而又彼此独立的粒子全体 ,而不能描写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 ,因为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必须是决定性的而不能是统计几率性的.由此可见 ,量子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在1930年召开的第六届索耳威物理会议期间,爱因斯坦精心设计计了一个由时钟和量尺构成的理想实验—光子箱 ,想以此证明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量不满足测不准关系.玻尔为了回答爱因斯坦的挑战,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紧张思考,发现爱因斯坦在作上述推理时,竟忽视了他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即在引力场中,时钟在运动过程中会延缓.结果这个由爱因斯坦设计的 ,试图用来否定测不准关系的光子箱,反倒变成了论证测不准关系的理想仪器 .从1935年起,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焦点由哥本哈根学派方法的不连续性转移到方法的不完备性.同年5月 ,爱因斯坦与玻多尔斯基,罗森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文章 ,即著名的悖论.它指出波函数所提供的关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量子学的实质并没有放弃严格的因果律.文章强调物理学理论在对完全确定的实验结果的明确描述方面 ,并不存在任何局限性.对此 ,玻尔不久便撰文进行了答辩与驳斥.双方的论争又一次进人高潮.论战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直至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科学巨人相继逝世这场争论仍没有最终结束.作为后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场争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谁是最后的胜者或败者,而是应该关注,在争论中双方共同澄清了一些什么问题创立了什么新的科学方法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两位科学大师的争论 ,为世人树立了科学争鸣的光辉典范.毫无疑问,争论本身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完善,并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995fa3f67ec102de2bd89d1.png)
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 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 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 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 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 系统,这个系统将能预见到语言单位 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他认为演绎法 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是最合 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 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 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 导研究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 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学派代表著作: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 (1957)
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 (Louis Hjelmslev,1899-1965)
叶尔姆) (2)《论格的范畴》(2卷,1935~1937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4)《语言和言语》 (1943)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例如,在p e t m a n
中,横列构成过程,纵列构成系统。过 程中p,e,t这些功能项的关系是同时存在 的关系,所以叫同在,系统中p,m之间 的关系则为或此或彼的关系,所以叫排 斥。
表二
这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根 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揭示的即是 我们所说的“语言功能理论模型”。对 于这张表,叶氏自己认为是涵括了“我 们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能。换句话 说,按叶氏的看法,这张表是从事语符 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论研究的“总纲”, 它揭示的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研究的方 法论原则。因此,弄清了这张表所展示 的理论模型,也就等于对叶氏所倡导的 “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即“语符学理 论”有了基本的认识。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中国人民大学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中国人民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2ca5a3958fb770bf78a55a7.png)
一、 安全的定义与安全化理论
什么是安全 的 问题 与安 全 研究 的扩 展 密切 相 关。 如果任何事物都能够成为安全研究中的课题 , 那 么如何界定安全问题与非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突出 的问题。 对扩展安全 研究的 范围持 批评观 点的 学者 认为 , 广义安全论者 破坏了 该领域 在学术 上的 清晰 与连贯 , 定义安全的 最主要 因素仍 应是军 事冲 突或 使用武力的可能性。 但是哥本哈根学派认为 , 做到这 点并非意味 着回复到传 统的道 路 , 而是应 在容 纳不 同类型的安 全问题与多 种分析 层次 的基础 上 , 探索 安全自身的 逻辑 , 找 到安全 和安全 化过程 与一 般政 治的区别。 在哥本哈根学派最早 的研 究成果 中 , 安全 问题 指的是对政治 主体 控制 发 展的 能力 构 成挑 战的 威 胁。安全概 念与改变了所有其他问题前提的根本性 威胁相联系。 安全问题所必须面对的是不自然的、 强 迫性的发展 变化 , 这 种变化 超过了 对问题 的自 我管 辖或 至 少 是 自 我 管 理 所 能 承 受 的 限 度。 " ( Eg bert Jahn et all. Copenhag en P apers 1, European Securi ty Problems of R esearch on No n - military As pects. p. 9. 1987. ) 与 阿 诺 尔 德 沃 尔 弗 斯 ( A rnold Wolfers) 以古典现实主义观点为指导关于 对现有价 值的威胁 "和 担心这 种价值 受到威胁 "的 区分 相一
教学与研究
1999 年第 8 期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
罗天虹
[ 内容提要 ]
哥本哈根学派是批判的安全研究中的一个分支, 它针对 80 年代以来
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之争
![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15a4601b5f0e7cd1842536c4.png)
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之争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之争首先是科莫会议拉开了论战的序幕。
在这次会议上,波尔第一次提出了互补原理,为哥本哈根解释提供了第三个坚实的支柱(另两个支柱是上文中的不确定原理、概率解释)。
虽然波尔的发言得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积极反应,但由于两位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敌手都未能到场,所以真正的交锋还要推迟几个月才能开始。
一个多月后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则是当之无愧的爱因斯坦与波尔之间的决斗。
根据海森堡的描述,在此次会议上,爱因斯坦每天早上提出一个新颖的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理论存在着内部的矛盾,但是波尔总能在一天的傍晚对爱因斯坦的质疑提出合理的解答。
凭借光量子理论,评价爱因斯坦是量子理论的先驱早已绰绰有余,但是在量子理论蓬勃发展的时候,他却成为了其坚定的反对者。
下面我们就将着重介绍爱因斯坦反对哥本哈根学派的理由与原因。
爱因斯坦首先试图从量子理论内部发现矛盾,使它不攻自破,这集中体现在了第五和第六届的索尔维会议上,但每一次的攻击反而加固了它的地位。
于是,爱因斯坦反对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理由转为:完备性的不足和实在性的缺乏。
完备性指出理论与现实世界存在着一种映射。
一个完备的理论应该能够同时精确地描述这个世界中粒子的一切信息,而不能准确描述世界的量子理论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方案”,一种“绥靖哲学”,却不应当成为一种物理实在而被接受。
1934到1935年期间,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Boris Podolsky)和内森•罗森(Nathan Rosen)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备的吗?》。
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
EPR佯谬指出:假设一个自旋为0的例子(|Q>)衰变成两个半自旋的粒子——电子(E)和正电子(P)。
由于角动量守恒,就会有:|Q>=|E↑>|P↓>—|E↓>|P↑>也即整个态是自旋向上的电子和自旋向下的正电子、自旋向下的电子和自旋向上的正电子的线性叠加。
哥本哈根学派 量子力学
![哥本哈根学派 量子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daaad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e.png)
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1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量子力学。
哥本哈根学派最重要的物理学家包括哥本哈根的几位学者,即物理学家朗费罗,哈勃,贝尔,甘比尔,布鲁曼等。
这些学者基于量子机理的原理和实验证据,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成就在物理学史上得到了长期的重视。
量子力学是哥本哈根学派带来的最重要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它提出了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力学观念。
它推翻了19世纪经典力学的原子结构观,取代了传统物理学中普遍使用的经典力学和电学理论,改变了许多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它是几位哥本哈根学者朗费罗、哈勃等建立的基于经验的微观物理理论,它提出了基本的概念和原则来解释量子效应,从而为科学家研究微观物理问题提供了新突破。
2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概念是能量的本质是以能量量子的形式存在的,能量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的,而不是传统的物质。
这个概念更加严格地确定了物质的本质,这一发现改变了宇宙秩序,也就是改变了传统物理学的宇宙秩序。
量子力学改变了传统物理学中宇宙秩序的模式和抽象的模型,它把物质的本质当作是有限的量子,不同的量子有不同的能量,从而产生了新的数学理论来解释原子和分子的物理现象。
例如,它成功解释了谱线现象,产生了精确测量原子能量和分子结构的理论基础。
另外,它也成功解释了光子的性质,为现代无线电技术和光纤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3量子力学的应用量子力学不仅发展了物理学,也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物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波动理论。
量子力学已经成为几个主要领域的基础理论,它不仅为核物理学、分子物理学、以及光学、材料科学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还对quantum computing、quantum cryptography、quantum information等新兴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持。
量子力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使得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更快、更准确,也改变了一些传统的科技产品的发展模式,例如在半导体中应用到了量子电动势、量子隧道效应等,甚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量子神经网络等技术也能体现出量子力学的重要性。
语言学史论文 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学史论文 哥本哈根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085c1c42767f5acfa1c7cd53.png)
语符学派语言理论的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摘要:结构主义的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思想,其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等人创建的语符学理论为现代语言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些贡献集中反映在其语言理论的创新精神、注重创建语言学的元理论以及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科学方法论和方法等方面。
语符学理论的不足主要是唯理主义的语言观导致的形而上学、极端的形式化追求以及为突出创新而提出的过多的概念术语。
只有看到贡献和不足两个方面,我们才能客观把握一个学派的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建设。
关键词:语符学理论;贡献;不足Abstract: Copenhagen School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develops Saussure’s theory, and Hjelmslev and others as their representatives constructed the Glossematics Theory, which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 The achievements of Glossematics Theory lie in that the theory is innovative in ideas, it gives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eta-linguistic theory, and it absorbs attentively the relevant disciplines’methods and methodologies. As far as its limitations are concerned, the Glossematics Theory holds a rationalistic language view which is not only metaphysical, but also brings about the pursuit of extreme formality and the coinage of an excessive quantity of terminologies. Only when we acquire an objective view of the Glossematics Theory can we use it as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Key words: Glossematics Theory; achievements; limitations一、引言以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又称语符学派)是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本哈根学派与伦敦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与伦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b78f1321ed630b1c59eeb575.png)
• Firth’s attention was essentially focused on phonology, semantics, and history of linguistics. • He believed that language exists neither in the collective mind nor in the individual, but in the individual in society, like a group of characters on the stage, each having a role to play. He regarded language as a social process rether than simply as a set of semiotics and signals.
哥本哈根学派 The Copenhagen Linguistic Circle
• 哥本哈根学派成立于1931年,在欧洲结构主义的 传统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 在现代语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对哈里斯,乔姆斯基,韩礼德等人影响很大 • 哥本哈根学派偏重纯理论研究,具体语言分析方 面的著述极少,他的理论对语言科学没有多大的 实际用处。但是他在语言学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 要。
• 他规定了语言学的研究素材,认为孤立的 词不过是臆测的语言事实,不过是高级语 言分析过程中的产物。 如果一个语音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 则不能称之为同一个词而应该认为是两个 词使用了同样的声音或是同音词。 意义不是存在于语音中的某种东西,而是 存在于语音与环境的关系中。••弗斯的语言学理论
• 语言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仅 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 • 学习语言是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使 他人做事的手段,还是一种行为手段,也是一种 生活手段 • It was Firth who bedan to use the word ―system‖ in a new sense and as a technical term, from which the name ―systemic grammar‖ originated. The first principle in his analysis 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tructure and syste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在p e t m a n 中,横列构成过程,纵列构成系统。过程 中p,e,t这些功能项的关系是同时存在的关 系,所以叫同在,系统中p,m之间的关系则 为或此或彼的关系,所以叫排斥。
表二
这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 根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
这个表揭示的即是我们所说的“语言功能 理论模型”。对于这张表,叶氏自己认为 是涵括了“我们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 能。换句话说,按叶氏的看法,这张表是 从事语符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论研究的“总 纲”,它揭示的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研究 的方法论原则。因此,弄清了这张表所展 示的理论模型,也就等于对叶氏所倡导的 “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即“语符学理论” 有了基本的认识。
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 ,不仅包括一 切现存的篇章,而且包括一切可能出现的篇章。 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 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 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 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 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
“接换”这一术语是叶氏提出来的,但换接 试验这种方法早已有之,例如,分析音位 时,宝(bao)和岛(dao),/p/和/t/是可接 换单位,互换后就成了另一个词,因此,/p/ 和/t/是不同的音位。
显而易见,常体是同接换相对应的,变体 是同替换相对应的。一个语言中有多少个 常体,必须通过接换试验加以确定。 因而,接换原则就成了叶氏理论中最重要 的一项原则。
四、贡献及不足
(一)贡献
(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其他学科的发展
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取得 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哥本哈根学派基础之一的 逻辑基础学说,这一学说注重数学推理,而且逻辑基础 的特征是回避实践标准,它的方法是立足于以假定的定 义作为其形式的基础,这种假定是先验的、主观主义 的,因而以这种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哥本哈根学派也带 有主观主义的色彩。这些学科启发影响了语言学的 研究,使语言学与众多学科一起迎合了当时结构主义 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三)语言功能理论 (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 位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叶尔姆斯列夫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研究它们的 关系和模式。他认为把语言看作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 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而传统语言学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学;应当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 一个独特的结构,努力寻找常数,即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 定、共同的部分。常数并不扎根于一种语言学以外的 现实,但它一旦被找到与描写后,就可以将其投射于现实 之上;在任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系统,任何变动中必然有 一个常数。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系统,这 个系统将能预见到语言单位的各种可能的 组合。他认为演绎法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 析方法,是最合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 是演绎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 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 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 语言理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叶尔姆斯列夫据此发挥得更细,他说语言理 论要求分析语句,这种分析使我们能揭示出 隐藏在直接可以感官接受的实体之后的语 言体系,“实体……并不是语言形式存在的必 要前提,但是语言形式却是实体存在的必要 前提”。
叶氏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主张区分内容平面 和表达平面,并把这两者分写为形式和实体 两部分,即内容形式、表达形式、内容实体、 表达实体。 并认为“语言学分析语言形式,而很多其他 学科则研究实体”。 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不进入语言符号,只有 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才进入,并由此构成语 言符号系列。
(三)语言功能理论
叶氏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 实体”的观点推到极端,把所有的实体都 从语言中排斥出去。他认为语言不是由实 体构成的,而是由关系构成的。在语言中 存在的不是实体,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部 的关系。
他提出了三种关系: (1)相互依存关系(interdependence), 即双边的关系,A依存于B,B也依存于A。 (2)决定关系(deternmination),即单 边的关系,其中一个是决定者,另一个是 被决定者,而不是相反。
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 达尔。 学派代表著作: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 (1957)
丹麦语言学家 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 1899-1965)
叶尔姆斯列夫其他重要论文
叶氏又继续构造了两个概念,即粘合功能和交互 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互依功能定义为两类 常量之间的功能,决定功能定义为常量与变量之 间的功能,共存功能则定义为两类变量之间的功 能。在某些情况下,为互依功能和决定功能取个 通用的名称是有益的(这两种功能与其它功能相 比,都有一类或更多的常量),我们把这二者称 作粘合功能。
这种语言理论,现存篇章不能检验它是否成 立,只能检验它是否首尾一致,是否详尽。如 果这种理论最终提供好几种程序方式,而且 都可以对语言进行首尾一致、详尽无遗的 描写,那么,应该选择描写最简洁的程序方法。 如果所得的描写同样简捷,就应该选择程序 最简单的方法,这叫做“简捷原 则”(simplicity principle)。这是验证语言 理论的最后原则。
(3)并列关系(constellation),多个项目并 立,彼此互不依存。 这三种关系在过程和系统中又分别获得不 同的名称。见下表:
表一
过程
依存关系 决定关系 并存关系 协同关系 选择关系 联合关系
系统
互补关系 说明关系 自主关系
叶氏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分析这些关 系,他把上述各种关系一律称之为“功 能”,负荷功能的项目叫“功能项”。系 统中的功能项之间产生的功能叫“排斥”, 过程中的功能项之间产生的功能叫“同 在”。
(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 式构成的单位
叶尔姆斯列夫把索绪尔“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的观点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社会生活中有 一门研究符号生命的科学叫符号学,语言是其中的 一个成员,并且是一个自成为特殊系统的成员。 接着又提到,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符号则 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3)语言研究的发展
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的世纪,比较语法学派中把语 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 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的有一大批人。到了70年代,出 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即“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对 比较语法学派的观点提出质疑,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 言语行为。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 折,人们对语言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这种背景 下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解决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方认同,索 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最 基本的研究基础。
(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
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 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 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 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 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之 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 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 年之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 哥本哈根学派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 的条件。
与索绪尔语言理论相比,叶尔姆斯列夫的 “功能”这一概念起码应包含两层意思, 即:作为操作性概念,功能=关系;作为研究 对象,功能=同一性/差异性。也恰恰是从 功能出发,叶尔姆斯列夫用关联(联结)这一 概念代替了索绪尔的“言语”、“组合关 系”等概念,用“相关”(等价)这一概念代 替了索绪尔的“语言”、“聚合关系”等 概念。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学派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 Copenhagen School
一、哥本哈根学派出现的背景
(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
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 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 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 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 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 (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 们的结构和规律性。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 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 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个整 体。
表三
叶氏阐明了“常体”和“变体”的概念。
表达(或内容)平面上的差别在内容(或表达)平面上 也引起相应差别的单位叫“常体”;表达(或内容)平 面上的差别在内容(或表达)平面上不引起相应差别, 依附于常体的个体,叫变体。 由此,他提出“接换原则”(Commutation principle)。 如果表达平面上的差别引起内容平面上的差别,或者内 容平面上的差别引起表达平面上的差别,这种对应关系 叫做“接换”;如果表达平面上的差别不引起内容平面 上的差别,则叫做“替换”。
索绪尔在《教程》中提出了“语言/言语”、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共时”等几组 重要的概念,但索绪尔并未把它们统合起来,往 往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在上表的这个语言功能模型中,叶尔姆斯列夫所 要做的工作正在于把上述对立的范畴,尤其是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言/言语”整合到 一起,办法就是用“功能”去统摄。
(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
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宽松的文化 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 机构,从事实上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了各学 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
二、哥本哈根学派概况
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 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它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 小组”和“语法法研究小组”。 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乌尔达尔,学派的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一 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也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 机关刊物是1939年创刊的《语言学学报》,此 外,还有《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