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板年画1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1]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汉族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初至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近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上成就较高。
市民意识与城市文化的显现,使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偏重于城市习俗风景,非常接近传统绘画,风格雅致,不少画面有诗句题咏。
在早期画面的经营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有些已经难以区别。
如,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大多采取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式,如,《琴棋书画》、《调鸟图》、《食果图》、《三娃图》、《五子登科图》、《白蛇传》等,无论从构图、刀法、都很难看出与传统绘画有多大区别。
二是清雍正后苏州经济进一步发达,富甲天下,且文风昌盛,苏州市民阶层自然会要求在年画这类实用艺术中反映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和审美趣味。
这些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农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赏”。
此时桃花坞木版年画画法最精、刻工最细、结构最复杂、幅面最宏大的就多为城市风景画,是寄兴于充溢着市民情趣的都市风光。
不仅刻画了各种繁华的实际场所,热闹的贸易集市,同时穿插着人们的种种活动,不厌其烦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活动和民间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鲜活直观的历史画轴。
2004-2桃花坞木版年画

2004-2 桃花坞木版年画(T)这套邮票是继《杨柳青木版年画》之后我国第二套木版年画系列邮票。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江南一带的一种木版年画,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
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盛于清初。
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而受到世人的喜爱,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桃花坞和杨柳青成为中国两大年画的中心,史称“南桃北柳”。
琵琶有情:描述了一位弹词女艺人在富户人家弹唱“堂会”的情景,艺人自弹自唱,二妇人听得入神,而三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或好奇或吵闹或撒娇,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邮票取弹唱女艺人怀抱琵琶演唱一景。
麒麟送子: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吉祥的化身。
乘坐麒麟下凡投胎转世必定是神童。
是一幅深受民众喜爱的祈求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传统年画。
刘海关金蟾:这是一幅成对的传统年画。
画中的刘海蓬头跣足,童稚可爱,手持成串金钱,逗引足下灵物——三足蟾蜍。
他被视作钓钱、撒财、吉祥喜庆的化身。
十美踢球图:这是一幅美女娱乐图,原图有10名美女、2名嬉童,其中三女正扬臂举足踢球为乐。
邮票取其中一女,将其踢球的娴熟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4-2M 桃花坞木版年画(小全张)【图案面值】(4-1)T 琵琶有情 80分 1200万枚(4-2)T 麒麟送子 80分 1200万枚(4-3)T 刘海戏金蟾 80分 1200万枚(4-4)T 十美踢球图 2元 1150万枚小全张6元 1050万枚【发行日期】2004年1月14日【邮票规格】30×40毫米【齿孔度数】12度【整张枚数】版式一20枚、版式二8枚(四图连印),此品种用于2004年贺年(有奖)明信片奖品。
【整张规格】版式一150×240毫米、版式二210×120毫米【小全张规格】150×90毫米【版别】胶印【设计者】王虎鸣【责任编辑】史渊【印制厂】北京邮票厂邮票介绍:国家邮政局定于2004年1月14日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1套4枚,小全张1枚。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张雷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苏州吴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它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
与天津杨柳青有“南桃北杨”之美称,驰名中外。
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素以“人间天堂”著称的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历来以典雅秀丽的园林景色,江南水乡的幽静文雅誉满全球。
她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枕长江、南濒太湖,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又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凭着苏州人民的智慧巧思,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天时、地利、人和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得以发展。
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皇明一统地理图》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寿星图》刻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等作品,依此可推断,这些作品为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称“姑苏版”。
我国的民间木版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自宋以后,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至明代苏州刻印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加上宋、元、明画派的影响,桃花坞木刻年画由此逐步形成它自己的独特风格。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
作品有《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百子图》等,这些作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刻绘精丽,“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当时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行销江苏各地和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河南、东北三省外,还流传到日本、英国、德国等,特别对日本民间画派“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真题《“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真题《“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
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
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其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
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桃花坞木版年画阅读答案

阅读《桃花坞木版年画》,完成问题.桃花坞木版年画①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
②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桃花坞年画有400多年历史,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廿五年(1597年)”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③桃花坞木版年画用木版雕刻,采用一版一色的水色套印,画面宏大,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刻版精细,富有装饰性;作品题材丰富,能“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并且“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
内容有人情风俗、戏文故事、时事新闻、花鸟虫鱼、美人娃娃、驱邪避鬼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节日氛围浓郁,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④在自身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桃花坞年画的题材、风格、色彩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在处理仕女、花卉等题材时,风格较为雅致,色彩较为清秀。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最典型的当推古代仕女图,表现出了桃花坞年画十分细腻的刻工技巧,其线条为毛笔细描而成,但又不失木版画的刀味、木味。
到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西湖十景》等。
这类作品在画面上,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等均用明暗画法来表现。
艺术风格上,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楚但略显生硬。
乾隆以后,这类作品已不多见,以传统技法为表现形式的作品又成为主流。
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因为销售重点转向农村,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
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杜臻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历史沿革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年画,因产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的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称为"姑苏版",当时的苏州枫桥、山塘、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在清兵与太平军的战事中,苏州城遭受到烧杀抢掠,桃花坞木版年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到解放前夕,桃花坞木版年画几乎濒临绝境.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杜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扬州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之比较 [J], 孙璐
2.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美术特色探析
——以《一团和气》为例 [J], 耿婕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工艺为例 [J], 张之雅
4.融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 [J], 朱元吉
5.看得见的年味: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J], 钱锦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分期研究

一、承上启下的道光期晚清以来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从清中期套色的苏州版画发展而来的。
道光前期的苏州套色版画尚保留着嘉庆时期套色版画的余韵,通常是在地道的西洋表现手法中杂糅进传统中国元素,是民间工艺美术勇于探索创新的明证。
道光后期的苏州套色版画逐渐形成木刻年画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简化,画面极具装饰感,与道光前期的苏州套色版画作品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此时的版画中的人物不再置于复杂的背景之中,诸如西洋风格的建筑或明暗透视的表现手法消失殆尽,平面化的构图不再受西洋笔法的约束,颜色的表现也无需通过光影的变化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平面化、装饰性强的画面形式更能获得民间的认同。
道光后期所形成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由于其源于精致的苏州文人版画和精良的苏州外销版画“姑苏版”,究其总体风格特征来说,制作精美、细致仍是其主要特点。
二、艰难发展的咸丰同治期咸丰同治年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后人研究的作品。
从留存下来的咸丰时期的《天池山寂鉴寺图志》来看,描绘手法是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手法而非焦点透视法,山脉并无明暗表现,建筑的表现也较为简略,未运用排线手法区分墙面、屋面或地面等不同的三维体积和构造,轮廓亦是白描手绘勾出,西画手法在咸丰时期的苏州版画中已经基本绝迹。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苏州,大批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坊的业主和工匠搬迁到上海小校场。
“小校场木版年画”也成为刘汝醴先生与罗尗子先生所说的“上海版的苏式年画”的代名词。
三、精彩纷呈的光绪宣统期光绪时期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该时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数量较之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多些,从之前多描绘神仙挂像、戏曲故事等转而着重刻画时事,这是光绪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这一阶段,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征已经定型,画稿大都由一流的年画画师如吴友如、周慕桥等精心绘制完成,从画面布局到勾线描画,都能明显看出深厚的文人画痕迹。
画面布局合理,人物神态和动作表现自然,衣饰描画精美、细致,室内陈设设计考究,画面题跋、落款、印章无一欠缺,并且刻版技艺精湛,印刷制作精准,色彩协调而富有变化,带有明显的版画块面感和图像装饰性。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图式造型演变原因分析

一、“一团和气”图式造型演变原因分析据记载,明代时苏州已经开始印行年画,至清代更为昌隆,画店分布在山塘街、虎丘和桃花坞一带。
桃花坞年画内容丰富,题材多表现市民生活。
书中记载,《一团和气图》(图1)是明成化帝朱见深所绘制,从中可看出“一团和气”图式最初是由三位男性合抱一团的和睦形象。
三位高士慧远、陆修静、陶渊明围抱一团,粗看像是一位弥勒佛,实则是三人合一。
作品构思巧妙,造型圆满,其用意是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维护社会安定发展,其产生是由于统治者希望朝野安定。
而随着时代变迁,流行于民间并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并喜爱的“一团和气”图式,发展成色彩鲜艳、造型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年画符号。
如人物头梳两个发髻,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打扮,有花朵装饰,肩上配有如意披帛,整个团成圆形,寓意吉祥。
其造型看起来像女童,但眉眼间的皱纹又是老者的形象,像是将孩童和妇人的形象集合在一个画面上,这样通俗喜庆的年画图式饱含底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一团和气”图式造型的演变是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和普通大众民俗审美心理的表现。
(一)民间时代审美流行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图式中人物服饰花纹丰富而细密,身上每处细节皆是精心绘制。
年画民俗要在民众接受的基础上走进千家万户,那么时代风尚则是引导大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选择三幅具有代表风格的“一团和气”图式(图1、2、3)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民俗作品反映的普通大众的审美心理。
明代成化帝朱见深所作的《一团和气图》(图1)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是统治者希望朝野安定。
人物虽面带微笑,面容和蔼,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仍过于严肃,年画的主要购买群体是普通百姓,大多是农民,文化层次较低,因此群众接受度较低。
嘉庆版《一团和气》(图2)在造型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人物头部两边发髻梳成两个圆形,鬓发垂在耳前,这样的发式多是儿童发式,给人活泼可爱的感觉,服饰穿着也与之前有所区别。
古时的人们穿衣非常讲究,从服饰上考究,人物所着服饰贴近明清时期民间普通民众的流行穿着。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今天咱们来聊聊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呀。
桃花坞木版年画可好玩啦。
做这个年画呀,得先有个画稿。
就像咱们画画之前要先想好画什么一样。
以前有很多很厉害的画家,他们会画出特别漂亮的图案。
比如说画个胖娃娃抱着大鲤鱼,那胖娃娃呀,脸蛋圆嘟嘟的,眼睛大大的,笑起来特别可爱,鲤鱼呢,身上的鳞片画得闪闪发亮,就像真的能在水里游一样。
这画稿就是整个年画的基础啦。
木板刻好之后呀,就可以开始印啦。
印的时候呢,要先把颜料调好。
颜料的颜色得特别鲜艳,这样印出来的年画才好看。
把颜料均匀地涂在刻好的木板上,就像给木板穿上了一件彩色的衣服。
然后呢,再拿一张纸轻轻地盖在木板上。
这纸也有讲究呢,要那种能把颜料很好地吸收,又不容易破的纸。
用一个小工具在纸上轻轻地压一压,或者磨一磨,这样颜料就能跑到纸上去啦。
印出来的图案可清晰啦。
比如说印那个胖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娃娃的红脸蛋、鲤鱼的红尾巴,颜色特别正,就像刚刚画上去的一样新鲜。
有时候呀,一幅桃花坞木版年画可能还不止一种颜色呢。
那就要多刻几块木板,每个木板负责一种颜色。
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颜色都印上去。
先印一个底色,再印上面的花纹,最后印那些小细节。
这样一幅色彩丰富、漂亮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就做好啦。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是不是很有趣呢?它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每一幅年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充满了以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咱们要好好地把这个制作方法传下去呀。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的非遗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的非遗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中国苏州地区的传统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一团和气”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一种经典形象,它通常表现的是三个人物盘腿而坐,组成一个圆形,面带微笑,显得十分和睦友好的形象。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一般要经过选材、雕刻、上色、修整等多个步骤。
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会运用各种不同的雕刻技法,如阳刻、阴刻等,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和表情。
同时,在色彩运用上,桃花坞木刻年画也非常讲究,通常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团和气”这一形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在春节等喜庆场合张贴桃花坞木刻年画,以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吉祥。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广非遗文化、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等。
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东潍坊杨家埠阅读答案

篇一:山东潍坊杨家埠阅读答案潍坊杨家埠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潍坊杨家埠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2013年山东导游考试78份文档80份文档89份文档篇二:山东潍坊杨家埠阅读答案2015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篇四:山东潍坊杨家埠阅读答案篇五:山东潍坊杨家埠阅读答案①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
②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桃花坞年画有400多年历史,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廿五年(1597年)”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③桃花坞木版年画用木版雕刻,采用一版一色的水色套印,画面宏大,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刻版精细,富有装饰性;作品题材丰富,能“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并且“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
内容有人情风俗、戏文故事、时事新闻、花鸟虫鱼、美人娃娃、驱邪避鬼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节日氛围浓郁,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④在自身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桃花坞年画的题材、风格、色彩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在处理仕女、花卉等题材时,风格较为雅致,色彩较为清秀。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最典型的当推古代仕女图,表现出了桃花坞年画十分细腻的刻工技巧,其线条为毛笔细描而成,但又不失木版画的刀味、木味。
到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西湖十景》等。
这类作品在画面上,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等均用明暗画法来表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文
化 遗 珍
并 整理 了 《 生丛 录》 《 学拾 沈 》 《 制斋 文集 》 愧 、选 、学 等
( 责任 编辑 : 黄
砉)
4
■ _ ■- r
, 亡 -
-
i ‘ .
●
巴
麓 一
l I
溜 圈
_
景》 《 、 山塘 普 济桥》 。 等
这 些 题 材 种 类 繁 多 ,但 为 老 百 姓所 喜 闻乐 见 ,都 直 接 或 间接
Il ; 苏 刻的产得 画 2坞花 博 l|l 民 以,坞苏 馆 桃 木坞 年 || I 间 年桃于名 。0 , 画 ! 州 北 因而省 社 0桃 木 ■n 木 画花江。 在花 版 版 - 市 ■ 】 l 和6 年 物 年
叠
1
_
l 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 ■ 画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扫
~ 一
誓 - _ I
_
国豕缴非 ■贝义1 ■. ■ I■ ■JJ ■■、. . -. ● 一 -● . 一- ■ ■ 广 _ 一 L ● 一
薮
■ |重 国 蠢
苏 州 桃 花 坦 未 版 罩 画
●杜
:
志
臻
初 期 , 由苏州 市文 联对 桃花 坞
等 地 , 别 是 对 日本 的 “ 世 绘 ” 特 浮 有 相 当的影 响 , 誉 为 “ 方古 艺 被 东
_
隧
一
-
《
一
箍 豳 雷 i
门才 秦 琼 和 尉 迟 恭 :
历 沿 史革
桃花 坞木 板 年 画是 我 国南
J 曩 ● 【 _ / , l 取 , 、 ; , 耿 / ¨
苏州桃花坞木版画PPT课件

PRESENTED BY OfficePLUS
1
PPT模板:
PPT素材:
PPT背景:
PPT图表:
PPT下载:
PPT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
PPT课件:
语文课件: 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 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年画的销售主要集中于农历腊月,摊贩们或在集市上设摊销售,铺上油纸,摊上年画,边 唱边卖;或游走农村,边走边卖,并通过说唱来吸引群众,讲述相关年画的内容,说唱的 曲调和唱词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说唱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 年画的销售,人们围集、挑选,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盛期,称为“姑苏版”。当时 与天津杨柳青,成为全国木版年画的南北中心。[1]
4
桃花坞木版年画 - 表现形式
门画、中堂和屏条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几种主要形式。年画内容分布神像、戏文、 吉祥喜庆、民间故事、风俗世事等类型。
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明珠,盛行于清化雍正、乾隆年间。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 又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 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 插图,即绣象画。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 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最早的年画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 图》。
106桃花坞木刻年画开题报告(1)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一(6)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一、课题研究背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艺术文化价值,在中国民间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作为年画的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桃花坞木版年画正逐步走向濒临灭绝的境地。
又由于普通人对木刻年画的了解较少,使得年画的的市场需求较小,同时学习木刻年画的青年也极为缺少。
这些都加大了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我们该如何欣赏这些年画,又该如何对待和保护它?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计划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确定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二、课题组的组成及任务为了多研究些问题,而又减轻每个成员的课外负担,我们这个课题组计划组成一个大组,而分四个小组。
四个小组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搜集资料,一起外出进行调查,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任务上各有侧重,总结研究成果时分步进行。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个课题分为四个子课题:1、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产生、影响、代表人物、代表作品);2、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题材分类(2.1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2.2 桃花坞木板年画的题材分类及各自代作);3、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现状4、目前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保护措施(市场方面、人才方面)。
四个子课题研究分由四个小组承担。
全面反映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现实状况。
第一小组:组长:何强何强、郭震、徐家浩、汪东波、赵洪仁、郁凯仁、徐伟男、宁宏博(负责子课题1)第二小组:组长:夏学璐夏学璐、金晓雯、曹鑫鑫、胡沁雯、沈晓洁、沈晨曦、殷梦燕、钱雯燕、谢韵婷(负责子课题2)第三小组:组长:吴悦琦吴悦琦、尤瀚庭、吉松林、徐利鑫、庄尔康、张锦州、张振星、荀鑫、陆奇豪、陈震月(负责子课题3)第四小组:组长:汤丽芳张旻雯呼芮刘蕊顾徐园姚冰鑫汤丽芳丁少东(负责子课题4)指导教师:张鹏三、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使同学了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地,知道它的发展过程和早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及主要代表人物。
桃花坞木刻年画

Rather than bow before the steed and carriage fine. The rich may love their dust-raising carriages and bowers; The poor only enjoy their cups of wine and flowers. If you compare the poor with the rich low and high, You'll find the one on earth, the other in the sky. If you compare the poor with the carriage and steed, The poor have leisure while the rich gallop with speed. Others may pity me so foolish and so mad; I laugh at them for those who can't see through are sad. Can you find where the tombs of gallant heroes stand? Without flowers or wine they into ploughland.
Taohuawu New Year picture
táo 桃 huā 花 wù nián 坞 年 huà 画
Taohuawu pictures has a long history, itself ha s abundant culturalconnotation, ancient and e xquisite craftsmanship, artistic style and lowbr ows,rich historical data value.
清丽雅致绘江南——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桃花坞木版年画赏析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伍晴晴苗璞清丽雅致绘江南———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桃花坞木版年画赏析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主要于新年期间张贴,故名年画。
中国木版年画最有影响的当推“南桃北杨”,北方以天津杨柳青年画为中心,南方则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中心。
桃花坞木版年画印制十分讲究,构图饱满,以表现吉祥喜庆、戏曲故事等题材内容为主。
桃花坞木版年画出现较早,影响也较大,并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艺术特色鲜明而著称。
苏州木版年画的兴起与发展苏州在明代已是版刻中心,一些书籍插画绘工之精、雕刻之妙在古典版画中具有突出地位,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精美的苏州木版年画。
到明代后期,苏州木版年画已经蔚然兴起。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苏州木版年画得到进一步发展,桃花坞及北寺塔一带画铺林立,刻印年画开张逐渐变大,多竖幅整张立轴。
除了表现历史故事和侍女娃娃外,取材于江南景物、表现苏州地区富庶和繁荣的城乡生活风俗画成为主流,代表作有《苏州万年桥图》《苏州阊门图》等。
这类年画在绘刻上还吸收了西洋透视画法和铜版画的技巧,整个画面表现得广阔深远,成为展示这一时期绘刻水平的代表性作品。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兵在苏州发生激战,山塘画铺在战火中损失严重,手绘年画几乎绝迹。
聚集在桃花坞一带的画铺也大量被毁,但木版套色的年画业务得以保存并继续维持。
为了适应普通民众的需要,逐渐以小开张的画幅为主,门神、戏曲年画成为主要产品。
此时出现了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这些画铺在当时都有不小的影响力,有的一直维持到20世纪前半期。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木版年画也受到极大冲击,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亟须抢救、保护。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与文化内涵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和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制作和出售店铺有张星聚、张文聚、 魏鸿泰、陆福顺、张友王、季永吉、墨香 斋、鸣云阁、王荣兴、吴锦增等。
制作工艺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 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 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 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 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 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 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 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 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 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题材内容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 1、祈福迎祥,如《一团和气》、《天官赐 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 《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 晓》等;
《 福 》
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 《关公》、《钟馗》、《姜太公》等;
苏州传统桃花坞木刻年画 《门神(左右)》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 主义侵入我国,胶版、 铜版和石印等印刷技 术有了发展,所谓 “月份牌”派的年画 倾销城乡,桃花坞年 画大受威胁,盛况开 始衰落。
咸丰十年(1860年),山塘街的年画铺大 多毁于兵火,以后年画的店铺已集中在桃 花坞大街、北寺塔一带,“桃花坞年画” 从此而得名。
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 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 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 铺俱遭焚毁。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 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 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江苏苏 州桃花坞而得名。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 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 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桃花坞年画源 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 来,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 宋代才出现的。
这些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品种繁多,都直 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民禳凶祈吉的美好心愿。
《薛丁山西征》
群 仙 图
艺术特色
桃花坞年画采用木版套印,用一版一色传统 水印法印刷雕刻细腻,做工精美,以戏曲 故事、古典小说和本地生活习俗为主要题 材。 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 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 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 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木丽作 版,品 年画描 画面绘 的精了 传密当 世、时 佳细苏 作致州 ,的 是繁 苏荣 州富
雍 正
姑 苏 年阊 门 图 年
12 (1734 )
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现在还留存在画 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 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 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 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 “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 “鸿云阁”等。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 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 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 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 金蟾香、符艮心等。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 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 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 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 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 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 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 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
3、时事风俗,如《苏州火车开往吴淞》、 《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 《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 《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 等;
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 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 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最初是笔绘出售,后改为刻版套色。在色 彩上喜用槐黄等植物色,既具鲜明对比的 效果,又令人感觉柔和典雅。雍正、乾隆 年间,多为填色,也有套印浓淡两色后填 色的。后期则主要是彩色套印,色彩多在 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画 面效果强烈,富于装饰性。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 桃花坞木版年画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 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马纸"及二寸大小 的"蛋面(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 的有三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五寸左右 的"灯面"。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 大、中、小三种。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 品种繁多。工作, 苏州年画铺仅靠上代传下来的老版片或翻 刻上海旧校场画来应市,甚至代销石印洋 画,而门神、灶君之类年画却成了主要商 品。苏州桃花坞年画当时已濒于人亡艺绝 的境地.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 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 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 很大进展。
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 为“姑苏版”年画。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 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 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 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 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 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 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