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摘要: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质朴清新、富含哲理。象征主义是弗罗斯特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为其貌似简单的诗歌更增了几分神秘色彩。本文以弗罗斯特的三首诗歌为例,透过诗歌表层意象,分析其内在的象征意义,深刻阐释其中的象征手法,以期更好地把握和欣赏弗罗斯特诗歌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象征主义;意象

一、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被总统邀请在就职典礼上朗诵自己的诗作的诗人。弗罗斯特的一生像新英格兰的农民一样朴实无华,因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田园生活气息浓郁,形象鲜明活泼,弗罗斯特被誉为“新英格兰诗人”及美国“民族诗人”。他擅长从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中获取灵感,将自然与哲理糅合在一起。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质朴清新,寓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让读者自己慢慢咀嚼和琢磨其中的奥妙。

从诗的创作手法来看,弗罗斯特是一位继承诗歌传统的现代诗人。他欢迎诗歌革命,但不愿随波逐流,他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写出新意,多用传统的四行诗体的各种变体及无韵体。“他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又创立了自己的现代风格,成为沟通欧美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之间的桥梁,因此被有些评论家成为‘交替性诗人’。”[1]同时,弗罗斯特非常注重诗歌的音乐效果。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弗罗斯特强调音和意义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意义的声音”(Sounds of Sense)这一概念。

二、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文坛盛行,是对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回应。象征主义诗歌利用语言的修辞魅力如音调、联想和比喻,创造出结构精湛的艺术,发展一个或多个意象。“象征,作为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就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来代表或暗示抽象的精神世界。象征是具体的意象,因此,它具鲜明的一面;同时,象征旨在暗示‘普遍意义’,因此它有不止于形象本身而具有朦胧的一面。象征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使诗歌形象、生动、感人,另一方面可使诗歌避免直抒胸臆,赋予诗歌含蓄美,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效应。”[2]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朴实无华、平淡无奇的诗歌有了丰富的内涵,从而唤起了读者的情感反应。

弗罗斯特的诗歌处处洋溢着自然的元素,而每个元素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他在《持久的象征》一文中说:“我发现我说了其他很多关于诗歌的话,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隐喻,指此物而说彼物,以此物来说彼物,那是秘而不宣的快乐……每一首规范完成的诗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象征,是心志不断深入,追求一个完整终结的方法,以判断我的意图是否是有力的表达”。弗罗斯特从新英格兰的乡村撷取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和具体事例,含蓄地象征外部的大世界,

用极具区域特征的人、事、物折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使诗的内涵超出新英格兰狭小的空间进而透视整个人类。这种独特的以小见大的描绘手法赋予了诗人的作品宽泛的意义和极强的生命力。

三、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的分析

1.《修墙》(Mending Wall)

《修墙》是弗罗斯特第二部诗集《波士顿以北》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是其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诗歌向人们展示了每年春天来临之际“我”与邻居家的农夫都要一起修补因为冬天冰冻,地面隆起而被损害了的围墙。诗中的“我”思想较为开放,说话饶有风趣,觉得修墙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种地方,根本不用砌墙,他种的是松树,我种的是苹果,我的苹果不会越过边界,到他的树下吃松子”。然而“我”的邻居却把祖辈“有了好篱笆,才有好邻居”的思想和言论奉若天经地义。从字面上看弗罗斯特描写的是一堵真实的墙。通过反复推敲,读者会想到诗人极有可能是把墙当作一个象征,实质另有所指。作品通过巧妙的隐喻表现主题,墙既是看得见的物质障碍,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甚至民族与国家之间的隔阂和紧张关系;“邻居”则象征着那些思想保守、因袭旧套的人们。尽管“我”不喜欢这堵墙的存在,但“我”最终还是加入了修墙的行列,似乎是想告诉读者,生活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很难有真正的沟通,人与人之间仍需要“墙”这种边界标志。

墙,这种人类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而垒筑的阻挡物,它存在的作用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作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被继承了下来,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中。然而,人们却没有意识到,有形的墙在保护自我的同时,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墙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隔阂与矛盾越来越多。墙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以“我”和“邻居”为代表的两种对立态度,也解释了诗人对墙的态度的双重性。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阻碍人与人之间的墙越来越多。如何去修建一堵既能保护自己又不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墙对我们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2.《一条未走过的路》(The Rode Not Taken)

该诗描述了诗人在秋天金黄的树林里散步时所做出的一次看似随意的选择,以及由这种选择带来的不同结局。在路口面临两条相差无几的小路时,诗人感到遗憾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一条平坦通畅,极目可见尽头,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了引人探索的诱惑。究竟该选哪一条路,诗人伫立路口,沉思良久,最后踏上那条“绿草如茵,鲜见足迹”之路,把另一条留给来日,但他深知阡陌贯通,重返此地绝非易事,因为路连着路,一个路口会通向更多的路口。

这也是一首象征主义诗歌,然而诗人并未指出其中的意义所在,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中的“金黄的树林”象征着纷繁复杂的世界;而每一条“路”既是具体的路,也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可以是求学之路、就业之路,择偶之路等;“我”则象征大千世界的个体。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人生旅途上路连着路,走哪条路永远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本身就是选择;选择得好,生活就有意义;选择得不好,人生也会有所改变。难的是谁也不能预知没有选择的那条路是什么样子,选择一条路就会留下另一条路,而且不能回头。我们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走好自己的路,哪怕路上遇见困难。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