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苏晔;韩剑锋【摘要】Marxist Humanism contains the practical nature ,social nature and human needs and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in threearea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t Humanism guides the theory of thecontent ,perspective and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structs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 Marxist Humanism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theory differen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马克思人本观从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的需要三个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这一哲学内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视角和目的等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的发展,对澄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是非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作者】苏晔;韩剑锋【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41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探讨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对人的本质理论认识是否正确、透彻、全面,关系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思维领域创造性活动的进步发展。
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什么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什么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性的著作。
哲学界以往的研究角度各异,阐述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最常见最普通的是将它视为唯物史观的充分完整的展述,有学者认为它实现了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有学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形态》中是对《提纲》的并非丧失而是真正的回归,有学者则以其价值取向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作了分析与探讨,还有学者则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从《形态》中的范畴层次对马克思哲学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的认识。
列宁曾说:"范畴是区分(人与自然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特定领域里的范畴,范畴的合理性、有效性、规范性,并运用一定方法对范畴及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描述及展开便形成科学。
在《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具有重要性的范畴达三四十个之多。
当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刚转变不久,一些范畴用语不太科学、合理,界线模糊,但不妨碍我们解读其中的天才思想。
认识这些范畴的确切内涵,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它们的层次,对于我们把握马恩形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了解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哲学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认识作用。
在《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种种"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自己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这些哲学英雄们的咩咩叫声只不过是以哲学的形式来重复德国市民的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认为"思想统治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
"这是一种纯粹主观抽象的思辨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觉得有必要揭穿"这种如此投合于沉溺于幻想的精神萎靡的德国人民口味的哲学斗争",以"使之得不到信任"。
第二节意识形态
A、德拉西的意识形态
• 德拉西(1754-1836,拿破仑时期法国国立 研究院的哲学家、政治家),在《意识形态 概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语。 “观念学的 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 的可靠性的程度。”
意识形态肯定说 人大哲学院肖前教授
• 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还是在现代西方学 术传统中,意识形态一词都有反映或体现特定社 会集团利益的含义,是一种与“科学意识”不同 的东西。 • 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取决于这种 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是否与历史发 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一般说来,其利益与历史 发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的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意识 形态是与客观性、科学性相容的,而其利益与历 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不相一致的反动的社会集团的 意识形态则是与客观性、科学性不相容的。
历史唯物主义
• 考察马克思所有著作,他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三大问题 • 近代西方主流哲学中的人总是做为认知主 体出现,是世俗生活的旁观者,因此人是 抽象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是具体的。这个具 体的人是“现实的个人”,它即托拉西将意识形态将一切观念都还原到人的直接感觉,这 种还原性的感觉认识论,具体到社会政治层面又肩负着破 除宗教和神权秩序、确立理性和国家纲领的政治功能,显 示了其改造社会与拯救世俗人性的价值实践功能。拿破仑 也是因为这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世俗统治而对意识形态家 们予以嘉许的。 • 但是,意识形态彻底的感觉论立场和政治上共和主义与自 由的态度不仅仅宗教权威,甚至也一般地反对任何权威, 这就与企图恢复帝制和宗教统治的拿破仑发生了冲突,其 结果就是意识形态思想家被国家体制拒绝在外,并被宣判 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空想家”,由此德拉西的意识形态 被拿破伦赋予了贬斥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壮阔, 通过在战争 中积累 了多年的景物观察 , 基本 的范畴是“ 现实的人” 。从 “ 现实 的人 ” 这 以景人情 , 中有景 , 内到外 描写 了红军铁 个范畴 中。 情 从 我们就能够 自然地引 申出历史唯物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的学 科特 血长 征中征战娄 山关 的紧张激 烈场景 ,表现 主义 的一系列范畴和原理 。现实 的人要生存 、
成“ 偏见” 的认识 。通过 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 和总结 自己以往 的教 学经验 ,要想领学生进 入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门 ,必 须搞清楚几个 问
题:
一
( 以“ 二) 现实 的人” 为逻辑起点
有学者认为 ,唯物史观 和唯心史 观的区 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 步从头越 。 从 别 , 并不 在于是 否以人为 出发点 , 而在 于以什 头越 , 苍山如海 , 阳如血 。慷 慨悲烈 、 残 雄沉 么样 的人为 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最简单 、 最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学科 特点 ; 逻辑起点 ; 学
科 性 质
爱 因斯坦说 :提 出一个 问题 比解决一个 国周 郎赤壁 。乱 石穿空 ,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 提, 就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
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也许仅 仅是一个 雪 。 山如画 , 江 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 当 曾经明确指 : 何人类 历史 的第一个 前提无 任 数学上 或实验上的技能能而 已 ,而提出新 的 年 , 小乔初 嫁了 , 姿英发 。羽扇 纶 巾, 笑 疑是有生命 的个人 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提 雄 谈 问题 , 的可能性 , 新 从新 的角度 去看 看旧的问 题, 却需要有创造 性的想象力 ,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正进步 。” 培养学生 的问题 意识 , 要 老 师必须现有 问题 意识 和厘清马克思 主义哲 学 中的几个 问题 ,我在从事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
论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及其中介
作者: 王清涛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逻辑起点 逻辑终点 逻辑中介 实践
摘要: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三要素,其准确确定是该理论体系严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展开,逐个层次构筑起来的逻辑体系。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
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对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试析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试析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李砚忠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学派分析制度变迁的理论工具之一.制度安排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制度功能的有限性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具有不同起源的意识形态却有着一些共同的本质,在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具有制度的、经济的和社会管理的功能.作为制度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全面性、灵活性、全局性、合理性和包容性.研究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思想,可以完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可以纠正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功能方面的偏差,它有助于我们构建适合国情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同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李砚忠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7
【相关文献】
1.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J], 杨生平
2.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基于构建基础与引入根由视角 [J], 魏崇辉
3.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一个研究框架构建的尝试 [J], 魏崇辉
4.试析制度意识的制约因素和强化路径
——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 [J], 骆庆
5.意识形态理论的契合、互补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 [J], 魏崇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P class="acontentlist"><B></B></P><P class="list1"><SPAN lang=EN-US><o:p> </o:p></SPAN></P>一、“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及其虚假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完整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和思维逻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人间”,其意识形态的诞生遵循着从“天上”到“人间”的思维逻辑。
通过检视1842~1845年德国思想领域的更替与喧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短时间内,整个德国哲学要么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要么是从“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出发,迅速地以一种解释世界的观念代替另外一种观念,尽管热闹非凡,但无非都是把观念、思想和意识看作是统治现实世界的力量,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变迁都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终究不过是“源于精神的精神”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称之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幻想的宗教呓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探究意识形态的真实来源,都应当遵循一条“从人间到天国”的思考路径。
即只有把“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
”[1]3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及逻辑
2022年3月第2期总第140期Mar.2022No.2Serial.140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收稿日期:2021-12-26作者简介:罗楚兰(1996-),女,广西平南人,硕士研究生;何燕(1996-),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及逻辑理路罗楚兰,何燕(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契约共同体”思想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国家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精髓。
从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社会分工”为发展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三重视角来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前提,其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社会分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22)02-0007-05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共同体的嬗变过程来考察人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殷切关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深入发展,国际联系日益频繁,交往日益密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是一个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习近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乃至世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溯马克思共同体的理论来源,阐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既是科学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必然要求,又是彰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当代价值的内在诉求。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便是以共同体的形式组织起来,构建共同体是人类自觉的实践。
早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之前便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共同体进行阐述。
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理路、理论贡献及启示
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产物,同时也是其无产阶级 了这个理论前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葛兰
革命实践活动的深刻总结。
西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基本主旨:领导权
葛兰西完整国家观的公式表达就是国家 =
要想理解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思想,就无法绕 政治社会 + 市民社会,即他将市民社会纳入到了
过“领导权”这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因为在葛兰西 国家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狭义国家观———国家
4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牢牢地守住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阵地,使无产阶 西所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要使得
级的斗争仅仅停留在狭隘的经济领域,然后再通 社会矛盾从经济领域转到了政治领域,而不再像
过一些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从而使无产阶 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即经济领域的矛盾具有直接
一、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理路
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 代背景,它“实际上是对苏联的革命方式的反思, 并力图在受到福特主义影响的意大利寻求一种 新的革命 策 略 ”。[1]葛 兰 西 所 生 活 的 时 代 与 列 宁
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帝国主义 转型的时期,但葛兰西所生活的欧洲已不再是资 本主义一统天下,苏联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 建立,极大 地 鼓 舞 了 世 界 无 产 阶 级 运 动,各 国 无 产阶级政党迅速建立并团结起来,成立了第三国 际,但革命 却 最 终 都 以 失 败 告 终,在 革 命 形 势 很 好的意大利也没有爆发葛兰西所预想的革命,由 此,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开始让葛兰西 重新审视以往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及革命策略。通过反思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 败,葛兰西 越 来 越 深 刻 地 认 识 到,资 产 阶 级 领 导 权并未受到触动,革命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保 证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变成政治危机和意识 形态危机的地步,经济危机本身并不会颠覆资本 主义,因为无产阶级根本无力抵抗资产阶级在市 民社会领域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统治阶级 早已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政治高压统治方式,转而 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民众进行同化教育并以此来
2022年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3、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6、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7、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天不变,道也不变”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17、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03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
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首先必须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发点,也就是它的逻辑起点。
因为一切思想体系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出发点的分歧,出发点不同,整个思想体系也就不同。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从什么出发展开自己的逻辑体系。
由于逻辑起点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整个思想体系的展开,因而任何一位思想大师都非常重视逻辑起点的确立。
逻辑起点往往是最根本、最核心的概念、范畴。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现实的个人”。
在唯物史观出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现实的个人总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一定实际活动的人。
因而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可以用纯粹的经验方法来确认的。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构建了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理论体系。
一、现实的个人的基本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论证。
其一,现实的个人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这一对普通人来说极平常的事实,却构成了人类历史最为坚实的基础。
离开了它,就无所谓人类历史,这是人之为“现实的个人”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其二,现实的个人是进行人自身的生产的个人,这是人之为“现实的个人”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没有自身再生产需要的人是不存在的,并且人自身再生产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关系。
其三,现实的个人是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者。
任何一个个体,只要他是有生命的存在,他必然会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系有所要求,无论这种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是他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这种要求的人是不存在的。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导论
(2)形成期(19世纪40年代 -1948),科学社会主义创建 后的对文艺的新认识
•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 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 规律。 • 表现: •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艺术起源、创作规 律、美的本质、人物与环境、批评原则提出新的认识 • (代表作:《巴黎手稿1844》《神圣家族》《德意志 意识形态》《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诗歌和散文中的德 国社会主义》)
第一国际
• 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 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 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 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 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 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 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 合。 • 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 和恩格斯通过国际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 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 程,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为马克思 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作好了准备。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 总论
一、导论
• 诞生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马克 思主义,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构想,让人 类历史开始了一次重大转折,它 • 从理论上指明了光明道路:推翻资本主义 • 从实践上影响了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与社 会主义一争高下。 • 这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艺将从文艺的外 部、内部规定着文艺发展的方向。
颠倒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 ——托兰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2)
一、颠倒的理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在托兰斯看来,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深受近代欧洲两大认识论传统的影响, 一是理性主义认识论,把理性视为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另一是经验主义认识 论,认为感觉才是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费尔巴哈哲学在两大认识论传统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唯 物主义的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特别是在宗教批判中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表达了一种 颠倒性的批判逻辑: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 造了神。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批判基点,而是与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唯心主义 立场进行彻底地决裂。在托兰斯看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反形而上学和 向经验主义的一次前进。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科学理论( 理性主义因素 )指导下的经 验观察( 经验主义因素 )才能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托兰斯指出,这就是马克思克服了 两大传统在现象与本质、存在与意识问题上的矛盾,为马克思研究和批判意识形态问 题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形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本质与社会的现象相互区 别相互关联,特别是由此所引出的关于后者对前者进行模糊、掩盖的理论认识,成为马 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解为颠倒的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正是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 成分以及其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主旨和要义。 在此,马克思首次正式提出和使用“ 意识形态 ”这一术语,成为他“ 在批判旧世界中 发现新世界 ”的重要内容。在托兰斯看来,所谓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理解中,明显具 有五大特征“:(a)意识形态是教条或理论(;b)意识形态在形式上是典型的非科学理论; (c)意识形态包含了关于某一重要性质的真理,并以此加之于人类的行为规范之上(;d) 这些真理是关于现实状况的无效的系统性幻想;以及(e)这些幻想由其所流行于的社 会的性质所产生。”① 在这里,托兰斯大致上描绘了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内 涵——由非科学的虚假意识所构成并能够支配人的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杨星;马艳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4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经典著作(以下简称《形态》)。
《形态》全面阐释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交往一词贯穿全文始终并使用大量的篇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在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家们对于交往思想论断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内在动因,并对未来的交往形态做出了展望。
而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对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的正确回应。
在《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对交往与生产、分工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形态》的首次出版已然过了近百年,但仍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杨星;马艳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寻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思想及当代启示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
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的个人‛。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所谓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能动地表现自己个性的人。
由此可知,现实的个人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个性。
人的本质因而也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自觉活动的一般本质,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本质,自由个性的内在本质。
因此,人的解放也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劳动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逻辑起点。
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具体地说,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虽然语言、思维、符号、理性、心理、情感等意识形式,都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地方,但都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不能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
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主 义经济基础 的客观 需求。建 国以来,我 国意识形 态建设 也不断走 向成功。我们必 须坚持 马克恩 主义为指导 ,确保 主流意识形 态的政治方 向,
增 强社 会 主 义 意 识形 态 的吸 引力 和 凝 聚 力 ,确 保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内容 的 科 学 性 和 意识 形 态建 设 的 成 效 性 。 关 键 词 :马 克 思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建设 历 史 变迁
经 济 与 法
以 马 克思 意 识形 态理 论 指 导 我 国意 识形 态 建设
李 萍 王 兵 ( 军械 工 程 学 院政 教 室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0 3)
摘 要 :社 会 主 义 国 家进 行 意识 形 态建 设 是 由人 类 历 史 所 处 的发 展 阶 段 决 定 的 ,也 是 应 对 敌 对 势 力 “ 意 识 形 态 分化 ” 战略 挑 战 和 巩 固社 会
性 ,往往难 以觉察 ,意识 形态 没有 终结 ,却 仍 然在 场。在这 种情 势 下 ,如果无产 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 形态 “ 缺席 ” ,势必会 落人 西方意识 形态 的陷阱 ,使 民族 、国家的主 流文 化失 落,精神 支柱 崩
塌 ,在 国 际社 会 失 去 同 等 对话 的 资格 。 就 国 内情 形 而 言 ,进 行 意识 形 态 建 设 是 巩 固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 中国革命和 建设走 向胜利 的精 神法 宝 ,同样 ,
马 克 思 意 识形 态 理 论 是 指 导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的 理 论 武 器 。
主义 思 潮 开 始 弥 漫 ,一些 人 对 苏 联 十 月 革 命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产 生 疑 问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6月第36卷 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 ebei U niv ersity(Philoso phy and Social Science)Jun.2011V ol.36 No.3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李 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物质生活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
从物质生活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确立起一条不同于以往一切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通过对 现实中的个人 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从物质实践中产生分化并异化的历史过程;将意识形态还原为物质生活实践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马克思阐发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内涵;诉诸于物质生活实践以改变现存事物,通过消除意识形态产生的生产关系从而扬弃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归宿。
关键词:物质生活实践;意识形态;逻辑起点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1)03-0024-05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戴维 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所指出的: 他(马克思) 对意识形态的评论似乎都是附带的讲话(obiter dicta),他从没有提出一种连贯的解释。
然而,主要轮廓是清楚的。
[1]151确实如此,马克思并没有对意识形态进行集中而系统地论述,他的意识形态学说是散见于其不同时期的文本著作中的,但是,这一理论的逻辑起点却是非常明确的:物质生活实践。
从物质生活实践出发,马克思拨开了以往一切意识形态所造成的重重迷雾,看到了它的现实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意识形态批判,创立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学说。
可以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阿基米德基点之上的。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路径:由物质生活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如同马克思是从 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一样,他同样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确立起自己研究意识形态学说的出发点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以往一切意识形态 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2]66,由此造成了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对立,历史的东西被看成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现实生活被看成是非历史的。
至于德国的哲学则更是一直在 纯粹精神 的领域内兜圈子,从这种哲学的 最纯粹的表现 成果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到圣 布鲁诺的 自我意识 哲学,再到施蒂纳将历史的进程看作是 骑士 、强盗和怪影的历史,充其量他们的思想只不过是宗教的观点, 它把宗教的人假设为全部历史起点的原人,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 [2]94。
关于现实的想象、观念本来是时代的现实动因的形式,却被当作支配和决定人的实践的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马克思在此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与 神圣家族 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把存在和形式、主体和客体、现实和思想的关系颠倒了,它们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历史进程。
因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所以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
[2]130这样, 在实际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关系便完全被神秘化了,甚至被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了 [3]49。
在马克思看来, 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2]66。
然而,像施蒂纳这样的青年黑格尔派却认识收稿日期:2010-11-10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HB10A M K011);2010年军械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研究 (Y JJX M10010)作者简介:李萍(1972-),女,河北涿鹿人,军械工程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此括号中的内容为作者所加。
李 萍: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到这一点,反而 他真正相信意识形态的各种抽象思想统治着现代世界,他深信他在其反对 宾词 、反对概念的斗争中攻击的已不是幻想,而是统治世界的现实力量 [4]263,对于资产阶级虚伪的幻想和伪善的保证信以为真。
早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中,马克思就已指出,在德国,宗教的批判(副本的批判)已经结束,接下来进行的应是对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原本的批判),但是青年黑格尔派却仍然将一切批判局限于宗教的领域,他们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行为举止以及他们所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诸如宗教等意识的产物,要消除束缚人们的限制,就 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 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 [2]65-66。
因此,马克思指出,虽然他们满口都是 震撼世界的 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2]66。
就其本质而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原来是用以迁就现存世界的 [4]610-611,认为只要解释了现存世界的矛盾就能消除这种矛盾,并不要求去改变现存世界。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脱离现实生活基础所导致的虚假性和幻想性的批判,必然要在逻辑上得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应该关注现实,研究人类史, 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2]66,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能够担当此任,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的,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他们产生的过程 [2]92。
以这种历史观为基础,马克思得出了与德国哲学截然不同的考察方法,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2]92。
这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就奠定在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形成了一条根本不同于以往一切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从人间升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回到人间;从物质生活实践去解释观念的形成而不是用观念去解释实践。
可见,物质生活实践不仅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坚实出发点,也是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历史起点。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心线索: 现实中的个人 的物质生产活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马克思在逻辑上确立起自己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起点和研究路径。
从历史上看,也确实如此,在考察意识形态时,马克思以 现实中的个人 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中心线索,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从物质生活实践中分化并异化的历史过程。
所谓 现实中的个人 ,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 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72。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是人们的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马克思认为,意识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即 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和 纯粹的理论 。
意识起初是对原始的自然界和周围人与物的狭隘联系的意识,与自然力密切相关。
随着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意识也日益发达起来,具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特别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出现之后,在某一阶级内部产生了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谋生的源泉,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从这时侯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 纯粹的 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2]82。
意识形态从社会存在中分化产生,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2]291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以宗教为例,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想: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机体处于 人的依赖关系 的发展阶段上,个人尚未摆脱对共同体和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当时人们崇拜具有狭隘地域性和民间性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在以商品生产为2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殊具体的私人劳动被还原为同质的抽象人类劳动,抽象物取得了对人的统治地位,社会发展处于 物的依赖 阶段, 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5]97。
同样,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结构的变化也是与当时的物质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中世纪,适应于专制统治的需要,神学在意识形态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到足以建立起与他们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时他们则诉诸法律的和政治的观念,只有在宗教挡住他们的道路时,他们才会理会宗教。
意识形态作为主体主观状态的表达或思想的客观化,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需要借助于确立理想、提出口号、制定纲领等手段,需要一套制定、表达、宣传这种思想的物质设施,从而使人们理解和接受,这样,从表面上看,对于接受意识形态的人们来说,意识形态的力量似乎就成为他们行动的动机。
不仅如此,思想家们在创造意识形态时所接触的是思想材料,他们一般意识不到这些思想材料和自己进行思想活动背后的物质动因,而且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又与原有的思想材料相结合成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外观。
这就意味着,每一时代的人们是在既定的条件下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这些条件不仅包括物质条件,还包括特定的意识形态。
这就从认识方面模糊了意识形态和物质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另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赋予代表本阶级特殊利益的思想体系以普遍性的形式, 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2]100。
当然,他们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是同其他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有更多的联系,而这些革命阶级一旦建立起政权,取得了统治地位,便开始利用在普遍形式遮掩下的思想观念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以确保本阶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