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可供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
【篇一】
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中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

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

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

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

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
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

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
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中,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

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篇二】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不知不觉当中,诗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在跟别人交谈时,听到流利的诗词引用,内心心生羡慕,想着:我要是也能出口成章,也能随时引用古诗词,那该多好啊!
小时候,在课堂上,我们跟着老师一起摇头晃脑朗读李白的《静夜思》,一起因为李煜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而伤感;可是长大后,因为生活的压迫,各种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拿起书安静的读一读。

本学期,学校发了一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正好借此机会,好好的进行研读一番,给自己补充一下精神食粮,其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

秋天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所以,秋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

看到这,我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以此来证实一下是不是真的意味深长。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一查,关于秋天的诗真是数不胜数!“秋天”在古人的诗词里如梦如幻,不再是孤零零的树干、随风飘扬的落叶,而是充满着温情,耐人寻味的季节。

于丹老师说: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资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看完以后,希望我也可以跟于丹老师一样,充满着诗意。

【篇三】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丹写的《最美古诗词》这本书。

对于于丹这个人,说实话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她曾在央视说《论语心得》。

可是当我读了她写的这本书后,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与其说她是在说古诗词,不如说她是在用古诗词写自己的诗。

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的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

记得自己曾经读诗时,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有时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去读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乡愁,但眼睛却像月光一样请清亮亮,跟着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读“春眠不觉晓”。

长大以后,开始经历初恋,耳边响起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我们的感情寄托在春蚕和蜡烛上。

再长大些,有了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烦恼,于是想着放松,想着逃避这世间的一切,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我们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会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终于到了老去的时候,面对这逝水流年,也许又像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人最喜欢写诗,寥寥几个字却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

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诗里,留给我们后人传唱。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谈到的意象。

记得自己读书时,最不喜欢也可以说是最讨厌的就是作文课,不知道怎么去写,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写得具体。

老师说是因为我们观察得不仔细,用的意象不足。

读了于丹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古人的诗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诗里,最喜欢用“春秋”两字来概括历史,却从来没有管它叫“冬夏”。

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合于中国的诗情吧。

比如问老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其实有关于“春秋”的诗有很多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要说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的还是李清照这位女诗人。

在她少女时期曾写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剧烈,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