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0例

合集下载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以患者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肿瘤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2 治疗方法2.1 针灸取穴主穴: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双)、风池(双)、太冲(双)。

配穴: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抬眉者:加阳白透鱼腰;上眼睑运动不利:加攒竹、丝竹空、太阳、头维;下眼睑运动不利:加承泣、四白;耸鼻不利:加迎香、巨髎。

口角歪斜:加人中、承浆、颧髎、大迎。

手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1~1.5寸30号毫针,针刺0.5-1寸,静留针20-30分钟。

初期,病邪在表,面部穴位针刺宜直刺、轻刺、浅刺;恢复期面部穴位可以透刺,但刺激量要适度,不宜太大,针刺后以病人感觉舒适轻松为度。

远端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即可。

2.2 艾灸在留针的同时,取药艾条点燃后在地仓、颊车、翳风、风池、阳白穴处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施灸时患者有温热舒适感为佳。

2.3 穴位注射取患侧颊车、地仓、双足三里穴,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取2ml一次性注射器1支,抽取甲钴注射液1ml(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分装),右手持针,找准穴位垂直进针0.5-1寸,回抽无血,注射0.2-0.5ml甲钴胺注射液,注射完毕,随手按压针孔片刻,以防针孔出血。

每天治疗一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3-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闭眼正常,鼓腮时口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计78例(其中10次治愈13例,20次治愈29例,30次治愈36例);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计18例;无效:经三个疗程治疗仍未达到上述标准,计4例。

早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分析

早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分析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6期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临床将周围性面瘫又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引发因素与中毒、外伤和肿瘤存在相关性,同时与耳源性疾病、病毒感染有着直接关系,其不仅会致使面部神经血管发生痉挛,同时会压迫面部神经。

加之神经营养缺乏会导致神经发生变性[1],从而引发此病。

有关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穴位治疗可将后遗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为此,本院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根据入院单双号的原则分为两组各33例。

研究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18~75岁,平均(47.17±3.49)岁;病程1~8d。

参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9~73岁,平均(47.93±3.60)岁;病程1~9d。

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和剔除依据:①入选标准:患者的疾病与《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相符;病程<1周;发病之前伴有受累或受凉,且部分患者伴有耳部疼痛;发病较急,临床特征以眼裂增大、患侧面肌运动功能异常和眼轮匝肌反射能力降低为主;部分患者伴有听觉过敏和耳鸣。

②剔除标准:面瘫后遗症;中枢性面瘫;由于诸多因素(糖尿病)引发的面神经瘫痪;患者意识障碍和伴有精神疾病;伴有器质性病变。

方法:①参照组:实施针灸治疗,选取患者以下穴位,如健侧合谷、双侧昆仑、风池和翳风;患侧穴位包括牵正、水沟、地仓和四白,同时还包括颊车、迎香、颧髎和阳白。

选取0.35mm×40mm 的毫针,遵循“浅纳疾出”和“宜浅宜轻”的原则。

其中循经远端穴位以昆仑和合谷为主,利用巨刺法进行针刺。

若患者为急性期,则选取阳明经穴和太阳穴,可起到祛除邪气和祛风通络的效果,治疗10d 为1个疗程。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时间选自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我科收治的95例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根据抽签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佳,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关键词:针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所谓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Bell氏麻痹为主,主要以面神经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面部疾病,患者一旦发病会伴有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鼓腮漏气、漱口漏水、夹食,伴或不伴耳后乳突区疼痛、舌边麻木、味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而且该疾病没有发病年龄限制,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在临床上多以针灸治疗为主[1]。

因此本文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治疗临床疗效展开系统评价,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9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例数分别为48例、47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5±6.7)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25.56±2.67)h,其中左侧24例、右侧2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7.5±6.6)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25.57±2.76)h,其中左侧24例、右侧24例。

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为急性发作期;(2)年龄在18岁以上,有良好的依从性;(3)本次研究取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4)患者自愿加入。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8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运用针刺配合艾灸進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周围性面瘫;针刺;艾灸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易诊断,针灸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小,目前被广泛应用。

笔者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市中医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1±14.4)岁,平均病程(21.6±14.2)d;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3.0±17.2)岁,平均病程(24.7±17.5)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册》标准拟定[1]。

即患者患侧眼睑闭合不全,不能做闭眼动作;患侧前额皱纹消失,不能做皱眉、蹙额等动作;患侧鼻唇沟变平坦,不能做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患者出现患侧耳后疼痛,听力下降,患侧味觉减退或消失。

本次研究排除外伤、脑血管病变、脑肿瘤以及腮腺病变等引发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针刺面部穴位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人中、迎香、翳风及双侧面部穴位下关、上肢穴位合谷、下肢穴位三阴交,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穴位留针30min;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取阳白、四白、攒竹、翳风、迎香、地仓、颊车、人中穴位,嘱患者或是患者家属对针刺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至少10min,艾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疾病就是周围性面瘫,主要的症状就是患者面部一侧的表情或者动作出现丧失的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着嘴角下垂,并且嘴部歪,患者在闭眼的过程中国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症状。

另外,出现周围性面瘫的人群,一般不分任何年龄,为此患者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防止有后期会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中医针灸方式临床的效果,本文将针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研究,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各100例,实验组的年龄在21到62岁之间,比例是61:39,平均年龄是(43.5±1.6)岁,其中左侧的患者出现病症是36,右侧出现病症的是64.对照组的年龄在19到60岁,比例是53:47,平均年龄是(44.8±1.1)岁,其中左侧出现病症的是4l,右侧出现病症的是59。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病的部位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按照面部神经麻痹的评分标准将分为10个指标采取评分,①眼裂的大小;②眼睑有无外翻;③口角下垂;④有无鼻唇沟;⑤皱眉是否正常;⑥吹口哨动作;⑦用力挤眼时眼睑完全闭合;⑧能看见上下犬牙;⑨用力闭眼时眼睑闭合;⑩能见上排第二门齿。

按照这些标准进行面瘫的判定。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是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要口服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30mg),与此同时还要注射联合肌肉每天一次。

实验组是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针对急性患者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其穴位使用针刺的形式,在患者的风池穴、地仓穴、穴足三里(双)穴等穴位采取针灸治疗,患者经过急性期,要在原有的穴位上,进行翳风穴、攒竹穴等穴位的针灸。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

采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实验组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和火罐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为95.12%,和对照组的75.61%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火罐;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通常是由面部神经管内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其面部肌肉出现瘫痪,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口舌歪斜、面部表情不受控制、不能正常闭眼、抬眉等[1]。

其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且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病,男女发病率基本没有区别,大多为一侧性,但发病后都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对其面部神经造成严重的伤害[2]。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探讨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并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

采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

其中实验组包含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9.5±4.3)岁,对照组包含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介于16-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3±4.6)岁。

针刺配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

针刺配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
3 5 0
陕西 中 医 2 0 1 4年第 3 5 卷 第 3期
针 刺 配合 注射 用 鼠神 经 生长 因子 穴 位注 射治 疗 面 神经 麻 痹 4 O例
孙 玲莉 黄 丽萍 杨 峥 赵 晶 陕西省 中医医院 ( 西安 7 1 0 0 0 3 )
摘 要 目 的 : 观 察 针 刺 配 合 注 射 用 鼠神 经 生 长 因 子 穴 位 注射 治 疗 面神 经 麻 痹 的 临 床 疗 效 。 方 法 : 8 0
因子穴位注射 治疗 ; 对 照组采 用 常规针刺 治疗 。针刺 治 疗 1 周 5 次, 穴位注射 1 周 2 次, 两周为 1 个疗程 。 针 刺 治疗 ①选 穴 : 选用全 国统编教 材《 针 灸学 》 [ 1
动; 面 肌痉挛 , 抽动 ; H— B分 级 Ⅲ级 。④ 无效 : 治疗 前
经 生 长 因 子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面神 经 麻 痹 疗 效 满 意 。 主 题 词 面神 经 麻 痹 /针 灸 疗 法 穴 , 风 池 穴 , 颊 车 穴 , 地 仓 【 中 图分 类 号 】 R7 4 6 . 3 【 文献 标识码 】 A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7 3 6 9 . 2 0 1 4 . 0 3 . 0 5 8
后 无 明显变 化 , 和( 或) 明显 的面肌痉 挛 , 病 理 性联 合运 动, 外 形不 对称 ; H—B分 级 Ⅳ~ Ⅵ级 。
治 疗 结 果 两 组 治 疗 效 果 比较 见 下 表 。
中针刺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的方法 。主 穴 : 风池( 双) 、 翳风
( 患侧) 、 颊车 ( 患侧 ) 、 地仓( 患侧 ) 、 合谷( 双) 、 太冲( 双) 。

针刺加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针刺加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本恢 复 。有 效 : 症 状 和体征 有改 善 , 谈 笑 时 口角微歪 斜 , 额 纹和 鼻唇 沟未恢 复 。无效 : 症 状体 征无 改善 。 结果 : 痊愈 2 7例 , 显效 6例 , 有效 4例 , 无 效 3例 , 总有效率 为 9 2 . 5 。
讨 论
E 2 3 吴志华. 皮肤性 病 学 E M] . 第 4版 . 广州: 广 东 科技 出版社 ,

般资料
功能恢 复 。《 针 灸 甲 乙经 》 日: “ 颊车, 足 阳明脉气 所发 。 ” 足 阳明 胃经 为 后 天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正本清源则活水 自 来, 新 血得 以濡 润筋 脉 , 经气 相通 , 则 口眼歪 斜渐 止 。 由
此可 见 , 于颊 车穴刺 络 放 血 既能 振 奋 正 气 , 也 能 驱 邪 外
针 刺 加刺 络 放 血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4 0 例
蓝 丹 纯 李知行 于 涛
性 面瘫 恢 复速度 在 临 床上 已被 证 实 。然 因风 寒 侵 袭所
致 之痰 瘀 阻络者 , 既 会 延 长患 者 康 复 时 间 , 又 会 导 致病
情反复, 于 此毫 针存 在其 治疗 短板 。故《 内经 》 言: “ 九 针 之宜 , 各有 所施 ” , 又言 : “ 菀 陈 则除 之者 , 出恶 血也 ” 。刺
[ 1 ]吴 承 玉 . 现代 中 医 内 科 学 诊 断 治 疗 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
例, >5 O岁 5例 。病 程 最 短 2 d , 最 长 6个 月 。急 性 期
( 发 病后 2个 星期 内) 2 7例 , 恢复期( 发 病 2个 星期 以上 但在 3个 月 以 内) 7例 , 后 遗症 ( 发 病 后 3个 月 以上 )

针灸配合放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针灸配合放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针灸配合放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联合应用针灸与放血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4例。

基础组接受放血治疗,试验组则是联合应用针灸与放血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情况、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均显著比基础组更优,组间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时,联合应用针灸与放血治疗,能够达到更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疼痛症状的有效缓解,也有利于患者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的不断改善,从而更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放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loodlet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4 groups. The basic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loodletting, whil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The pain, physic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score, physical function score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score,physical function score, social function score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rate of the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basic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When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can achieve more significant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ffective relief of patients' pain symptoms,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phys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early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 vigorously promot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lood letting therapy;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之为神经炎、贝尔麻痹,面神经管内部有非特异性炎症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极有可能患上该疾病,并以单侧发病为主【1】。

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

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

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扈玫琳;王建平;吴华;孙建华;蔡蓓琳;李湘兰;张润萍【摘要】目的:观察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A组给予温通针法结合30 min留针,对照B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组给予温通针法结合10 min留针.3组均1d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歇3d.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0例,痊显率为95.0%;对照A组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痊显率87.5%;对照B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痊显率55%.3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5(028)010【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温通针法;短时间留针;临床观察【作者】扈玫琳;王建平;吴华;孙建华;蔡蓓琳;李湘兰;张润萍【作者单位】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1+5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面瘫。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病人数达42/100000[1]。

2009年9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40例,总结报道如下。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分 病 员 有舌 前 23味 觉 减 退 、 觉 过 敏 )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 听 。
组 4 例和对照组 4 1 1例。治疗组 中 , 2 男 3例 , 1 ; 女 8例 年
龄 最 小 2岁 , 大 7 最 9岁 , 均 年 龄 4 平 1岁 ; 程 最 短 1 病 2天 , 最长 9 5天 ; 照 组 中 , 2 对 男 2例 , l 女 9例 ; 龄 最 小 3岁 , 年 最 大7 3岁 , 均 年 龄 3 平 8岁 ; 程 最 短 1 病 1天 , 长 9 最 6天 。 两 组 患 者 各 项 情 况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有 可 比性 。 具
广 大 患 者 接 受 。20 0 2年 7月 至 20 0 8年 7月 , 者 采 用 普 通 笔
程结束后休息 3天 , 连用 3个 疗程。穴位注射弥 可保 针隔 日1 , 次 每次 1 0 5m 。 支 . g 2 2 对照组 : . 按治疗组针刺法进行治疗 , 不做穴位注射 , 每 天 1次 , 1 0次为 1 个疗程 , 每个疗程结束后休 息 3天 , 连用
3 1 疗效标准 .
痊愈 : 双侧额皱纹 , 鼻唇沟恢 复对称 , 闭眼
正常 , 鼓腮时 口角不漏 气 , 进食 时齿颊 间不滞 留食物残渣 , 说话和欢笑 V 角无歪斜 。好 转 : I 双侧额皱 纹 , 鼻唇 沟基本 对称 , 闭眼欠实 , 鼓腮时 口角 不漏 气 , 进食 时齿颊 问不 滞留 食物 , 说话 和欢笑 时 口角有 歪斜 。无效 : 治疗未 达 到上 经
3 疗程 。 个 3 疗 效观 察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 ( 药物选用弥可保针 ) 进行治疗
8 患 者 均 根据 《 用 神 经 病 学 》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2例 实 ( 版社 ,9 7年 ) 神 经 炎 诊 断标 准确 诊 为 周 围 性 面 瘫 ( 断 19 面 诊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38例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38例

1 个月 治疗 , 状无任 何改 善者 。 症 全部病 例经 1个月 治疗 后观 察 , 治愈 3 0例 , 显效 6
例, 有效 2例 , 有效率 10 。 总 0 体会 中医认 为面瘫 是 由经 脉 空虚 , 邪 乘 虚侵 袭 经 络 , 风
活 动头颈 部 。② 按揉 拨 理腧 穴 法 : 术 者 取 坐位 , 颈 被 头 前屈 , 将颈 部充分 显露 ( 体虚 者可取 俯 卧位) 。术者立 其
特 色疗 法
CHI NA S NATUR P O ATHY
通 过针 刺穴位 , 同翳 风穴 穴 位 注 射结 合 起 来 , 并 在 面瘫早期 进 行治疗 , 利 于 提 高疗 效 和缩 短 疗 程 , 有 但地
塞 米松 不可 长期使 用 , 好 只在 早 期 使用 , 最 以免 发 生 不
1 ~2次 / 日。刺激量 因人 因病情 而宜 。 1 .常规手 法 ( 四个 步骤 ) ①推 摩 攘揉 颈肩 法 : 分 : 被 术者 取坐 位 。术 者立 于 侧后 方 , 手 扶 其 头部 , 一 手 一 另 推 、 项部 数遍 ; 摩 用小 鱼 际部 掖 、 多指 揉 颈 项部 数 分钟 ,
治 疗 方 法
5 / , 期使 用 , mg 次 初 2日 1次 , 为 1 疗程 。 3次 个
治疗 结果 疗效 标准 : 愈 : 状消 失 , 部表情 肌运 动恢复 正 治 症 面
推拿 治疗 : 疗 原则 : 经 通 络 , 治 疏 活血 祛瘀 , 剥离 粘
连 , 复错 位 。达 到解 除神 经根 、 管压 迫 , 复颈椎 平 整 血 恢
后方 , 先用 双手 大鱼 际部 推 抚 颈肩 部 数遍 ; 指沿 督 脉 拇 的风 府 、 门到 大椎 穴 一段 的酸 胀点 反 复 点 揉 ; 、 、 哑 拇 食

董氏奇穴结合传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董氏奇穴结合传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传统针刺结合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秦大贵,卢光杰、瓮安县中医院针灸科)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针刺疗效确切,笔者于2009年1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门诊,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面瘫病程最短2天,最长20天,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史,2.临床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增大、流泪、口角流涎、不能鼓腮。

3.治疗方法3.1、取穴均以患侧面部诸穴为主,患侧风池、攒足、阳白、鱼腰、竹空、太阳、下关、颊车、地仓、牵正、颊车、翳风、水沟、承浆、合谷、足三里、一重穴、二重、三重穴3.1、方法在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针刺患侧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足三里以及同侧一重、二重、三重。

注意翳风以轻刺激为主,不宜深刺、重刺。

并辅以TDP照射患侧面部、每日一次。

急性期后,面部诸穴常规消毒后,用0.30mmx40mm毫针轻刺上述面部穴位,其中阳白、攒足、鱼腰、丝竹空的刺激应顺着肌腱走形方向、另外、地仓透颊车,注意手法宜轻,忌重手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不是急性期,均需取一重、二重、三重穴。

上述诸穴位均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共2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

4、治疗效果痊愈为面部表情肌功能全部恢复,额纹对称,两眉平齐,眼裂正常,眼睑闭合正常,口角无歪斜,鼓腮无漏气。

计40例,占80%:显效为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做鼓腮或者龇牙动作时有轻微口歪,计8例,占16%:有效为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不对称,谈笑时仍有明显口眼歪斜症状,计2例,占4%:总有效率100%,痊愈患者所需平均时间为17天5、典型病例患者王某,女性,24岁,未婚,2012年4月初诊。

主诉:右侧面部口眼歪斜3天。

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病变情况。

体查:右侧额纹以及右侧鼻唇沟变浅,右眼闭合时漏白睛,鼓腮漏气,口角向左侧歪斜,舌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右侧面瘫。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发表时间:2013-08-01T17:34:09.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段静1 施昌富2[导读] 电针治疗针刺取患侧经典4穴:印堂,太阳,颊车,地仓,加双侧合谷。

重视针刺手法轻巧,运针得气。

段静1 施昌富2(1湖北宜都市红花套卫生院 443302;2湖北宜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443302)【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421-02【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方法将48例病程不等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

疗程1—2周。

结果治愈44例,占92%,好转4例,占7%。

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推广。

笔者在门诊应用针灸结合中药汤剂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疗法针灸和中药汤剂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78岁;发病时间3—15天。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四版执行。

2 治疗方法2.1 电针治疗针刺取患侧经典4穴:印堂,太阳,颊车,地仓,加双侧合谷。

重视针刺手法轻巧,运针得气。

急性期,即发病起1—7天,弱刺激,只针刺,不接电针治疗仪;恢复期,接电针治疗仪,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2 神灯TDP照射患侧面神经管乳突孔处,距离30—40CM,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2.3中药治疗:用洋白附子通窍活期血汤加减治疗,处方:白附片60克、赤芍12克、川芎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防风18克、生地24克、蜈蚣5条、甘草6克;本病初起常见风寒者加麻黄、细辛等;风热者加桑叶、薄荷;后期兼气虚加黄芪、党参等;血虚加当归、白芍;病久不愈风痰恋络者加天麻、礞石、钩藤、僵蚕、地龙、全虫、白花蛇舌草、胆南星、川乌。

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艾乐群

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艾乐群

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艾乐群发表时间:2016-07-25T10:12:16.3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作者:艾乐群[导读]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板滞、麻木。

艾乐群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湖南株洲 412000【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滴注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药物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

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于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为77.7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DI量表下躯体功能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平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穴位注射;针灸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抬眉、闭眼、露齿等动作[1-2]。

急性期,本病发病急骤,如不予以及时的治疗干预不仅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易留下后遗症。

中医学上,该病称之为“口眼歪斜”。

[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行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口眼歪斜”的诊断标准[4]。

其中,男33例,女39例;年龄18~68岁,平均(49.5±4.8)岁;病程5h~7d,平均(3.2±1.4)d。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20-09-21T03:17:12.336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6期作者:孙凤英[导读] 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形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依安县中医医院 1615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形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8%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acute stage,the treatment effect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us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te stage;clinical efficacy面瘫(paralysis of facial nerve)又被称为面神经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出现了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造成的,而在面瘫的种类中,周围性面瘫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面瘫类型,由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特点,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面瘫症状,同时患者的面部神经也会出现受压的情况,给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 齿 、 腮 、 嘴 、 哨任 意 l项 不能 或 不 全 者 . 可 确 诊 。 排 除 鼓 噘 吹 即
3 讨 论
继 发 于其 他 疾 病 的 面瘫 ; 其 他严 重 疾 病 , 响 治 疗 方 案 的 实施 有 影 者。
1 3 治疗方法 两 组 均 予 基 础 治 疗 : 用激 素 , 养 神 经 , 应 营 改善 循环 及 抗 病 毒 治疗 。观 察 组 加用 ( ) 刺 。穴 取 手 足 阳 明经 穴 为 1针 主 , 太 阳经 穴 为 辅 。取 患 侧 翳 风 , 阳 , 自 , 正 , 仓 , 车 足 太 阳 牵 地 颊
治 疗基 础 上 针 刺 加 穴位 注 射 治疗 周 围性 面 瘫 急 性期 可 提 高 疗 效 , 短 疗 程 。 缩 【 键 词 】 面 神经 麻 痹 关 针刺 穴 位 注射
弱 , 能 有 轻做 的联 带 运 动 ; 部 静 止 时对 称 , 可 面 张力 正 常 , 上颌 运
周 围性 面维 是 指 苇乳 突孔 内 急 性 非 化 脓 性 的 面 神 经 炎 , 亦 称 为特 发 性 面 神经 麻 痹 、 贝尔 氏麻 痹 , 临 床 多发 病 、 见病 , 为 常 仟 何 年 龄 均 町发病 I 。面瘫 急 性 期 采 片 正 确 有 效 的 治疗 措 施 十 分 - J 重要 , 直接 影 响 着病 情 的转 归 和 预 后 。 者 近 年 来 采 用针 刺 配 合 笔
挛 缩 和 ( ) 侧 面 部 痉 挛 : 部 静 止 时 张 力 正 常 , 颌 运 动 微 或 半 面 上
弱 , 用 力时 可 完 全 闭合 , 眼 口明 显不 对 称 。 效 : 部 静 止 时不 对 无 面 称, 上颌 无 运 动 . 眼不 能 完 全 闭 合 , 口仅 有 轻 微运 动 。
规 治疗 , 观察 组 加 用 针刺 患侧 脸 部 穴 位及 健侧 合 谷 穴 配 以 穴位 注 射 甲 钴 胺 注射 液 治 疗 ; 比较 网 组 患 者 痊 愈 率 及 痊愈 患 者 的 疗 程 。结 果 观 察 组 痊 愈率 高于 对 照 组 , 愈 患 者 的疗 程 较 对 照 组 明显 缩 短 。结 论 在 常 规 药 物 痊
中 围 巾医 急症 2 I 年 9月 第 2 01 0卷第 9期 J T M. e . 0 1 V 1 2 N . E C S p 2 l , o. 0, o9

1 5・ 47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 围性 面瘫 急性期 4 O例
姚 英 浙江 省 永 康 市 中 医院 ( 浙江 永 康 3 10 ) 2 30
中 图分 类 号 : 4 .. 文献 标 志 码 : R7 512 _ B 文章 编 号 : 0 4 7 5 2 1 ) 9 4 5 0 1 0 — 4 X( 0 1 0 —1 7 - 2
【 要 】 目的 观 察 针 刺 配 合穴 位 注 射 治 疗周 围件 面 瘫 急 性期 的疗 效 。方 法 将 患 者 随机 分 为 两组 , 给 予 常 摘 均
穴 位 注 射 的 方法 治 疗 周 围件 面瘫 , 效 满 意 。现报 告 如下 。 疗
1 资 料 与 方 法
动 中等 , 眼用 力 可 完 全 闭 合 , 口轻 度不 对 称 。 效 : 明 显 的功 能 有 有 减 弱 。 双 侧 无 损 害 性 不 对 称 , 观 察 到 并 不严 重 的联 带运 动 , 单 可
对照组( 尸<0O ) .1 ,
表 l 两纽 临 床 疗 效 比较 ( )
岁 : 程 1 7 。随 机 分 为 观察 组 与 对 照 组各 4 病 ~d O例 。两 组 资 料 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 .5 . 有 可 比性 。 P 00 ) 具 1 . 诊 断标 准 中医诊 断 标 准 参 照 《 灸 治 疗学 》 2 针 中 面瘫 诊 断 标 准 ; 医 诊断 标 准 参 照 《 床 神 经病 学 》 圾 《 神经 麻 痹 》 巾 西 临 面
泪液 分 泌 减 少 ; 额 、 眉 均 不能 或 不 全 ; 唇 沟 平 坦 ,_ 下 垂 蹙 皱 鼻 r角 = l
或 张 口时 被 牵 向 健 侧 ; 侧 角 膜 反 射 消 失 ; 病 可有 舌 前 23味 觉 障 /
碍, 听觉 过 敏 或 听觉 障碍 。 有上 述 典 型 症 状 , 能 蹙 额 , 兼 有 具 不 且
2 结 果
11 临床 资 料 月 21
针灸科门诊患者 8 O例 , 中 男性 3 其 6例 , 性 4 女 4例 ; 龄 1 ~ 0 年 7 1
21 两组 临 床 疗 效 比较 见表 1 . 。结 果 示 观察 组 疗 效 明 显优 于
流行 病 学 调 查显 示 , 国面瘫 每 年 发 病 率 为 2 ~ 4l 我 6 3 /O万 , 患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Ap<00 .5 下 同
22 两 组 不 同 疗程 痊 愈 例 数 比较 见表 2 . 。结 果 示 观 察 组 痊 愈 患 者所 需 疗 程 明 显 短 于对 照 组 ( <00 ) J .5 。 p
袁 2 两组 不 同疗 程痊 愈 例 数 比较 n %) (
B l’ 瘫 的 诊 断 标 准 制 定 发病 突然 , 前 多有 面 部 受 凉 . els面 病 吹
风 或 外感 史 , 往在 晨 起 洗 漱 时发 现 口角 流水 , 进 食 时食 物积 往 或
于 齿 龈之 间 , 冈说 话 不便 , 目不全 被 他 人 发 现 患病 。部 分患 或 闭 者 有 耳后 、 内乳 突 区域 和 ( ) 部轻 度 疼 痛 和 ( ) 木 感 及 耳 或 面 或 麻 汗 出减 少 。病 侧 面 部 表 情 肌瘫 痪 , 现 为 眼睑 闭 合 不 全 , ( ) 表 和 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